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官阶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官阶从一品。其次,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官阶为从一品,此外又有:正二品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与正三品的太子宾客。这些都是“加官”,虚衔。
真正负责辅导太子的,是詹事府。府里有正三品詹事一人,正四品少詹事二人,正六品府丞二人。
府下面的单位,是两坊(左春坊与右春坊),一局(司经局),一厅(主簿厅)。左右春坊各有正五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庶子一人,从五品谕德一人,正六品中允二人,从六品赞善二人,司直郎二人,从八品清纪郎一人,从九品司谏二人。司经局有从五品太子洗马一人,正九品校书二人,从九品正字二人。主簿厅有从七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录事二人,通事舍人二人。
院,除了都察院以外,有太医院与翰林院。太医院有正五品的“院使”一人,正六品的“院判”二人,正八品的御医四人,从九品的“吏目”若干人。附属的机构有“生药库”与“惠民药局”,各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比太医院重要得多的,是翰林院。然而翰林院的首长,翰林学士,也不过是官居正五品而已。下边的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是从五品;侍读二人与侍讲二人是正六品;世袭的五经博士九人,是正八品。此外,有典籍、侍书、待诏,均是八品以下的官。号称为修史之官的“修撰”,只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检讨”是“从七品”。“修撰”,照例是中了“状元”,才够资格充任的。
正如其后清朝的一样,明朝的秀才每三年有机会参加一次“乡试”(在本省省会的考试),被录取的成为举人。举人也是每三年有机会参加一次“会试”(在京师的礼部衙门),被录取的俗称为“进士”,其实只是进士的候选人而已,要再参加一次“殿试”,考中了才是真正的进士。进士分为三榜,第一榜称为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这三人的正式功名,是“赐进士及第”,而状元进翰林院当修撰,榜眼、探花进翰林院当编修,毋庸再考。第二榜称为二甲,功名是“赐进士出身”。第三榜称为三甲,功名是“赐同进士出身”。这二甲三甲的进士,必须再经过一次考选,幸运的被送进翰林院当学生,称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毕业叫做“散馆”,留院任职或分发到都察院或六科当御史或给事中。那些未被选送为庶吉士的二、三甲之人,仍旧只是进士而已,不能称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