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死前的几小时,领侍卫内大臣赛冲阿等三人与军机大臣托津等四人、内务府总管禧恩等二人聚在一起,“公启鐍匣,宣示嘉庆四年御书”,立皇次子绵宁为太子。

道光生平最不舍得用钱。(原版插图)

这时候,皇次子也在热河。嘉庆既死,皇后钮祜禄氏在北京不知道赛冲阿等人已经启了鐍匣,还特地派人到热河,命令皇次子“即正尊位”。于是,皇次子一面以“嘉庆四年御书”进呈钮祜禄氏,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历史上的孝和睿皇后),一面护送嘉庆的梓宫(棺材)启程回京,在八月庚戌日即皇帝位于太和殿。

按照雍正以来的习惯,太子究为何人,应该有圣旨藏在正大光明殿的匾额后面的匣子里。为什么孝和睿皇后不去打开这个匣子,而自作主张,派人到热河去,叫皇次子继承大统?这匣子,究竟有没有放在正大光明殿的后面?赛冲阿等人所公启的鐍匣,是否就是这个?或是另一个匣子?

嘉庆这时候年龄仅有六十一岁,身体很好,为什么在“巡幸木兰”之时,要把“立太子”的御书藏在一个匣子里,带到热河去?

嘉庆在七月己卯日得病,当天就死,这也是很奇怪的。

在新皇帝即位以后的第十一天,九月庚申日,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文孚、卢恩溥被新皇帝“切责”,说他们把遗诏写错。遗诏由顾命大臣代写,本是清朝的老规矩,但怎么竟然写错?真有点滑稽。

错在什么地方?据官方的文件说,是错在把高宗纯皇帝(乾隆)的出生地点写作热河避暑山庄(应该写作京师雍和宫,在当时是雍亲王府,雍正是雍亲王)。

这一点小错误,惹起新皇帝大发脾气,将军机大臣之中托津与戴均元二人免职,文孚与卢恩溥二人交部议处。也许他们的真正错误,另有所在。

嘉庆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没有名字,为刘贵妃所生,生下来不满两岁便死。皇次子绵宁,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为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所生。皇五子绵愉,为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所生。

皇次子的母亲,死于嘉庆二年,那时候皇次子才十六岁,到嘉庆十八年,在林清的天理教徒闯入宫城之时,皇次子用鸟枪抵抗,打死两个。嘉庆很喜欢,才封皇次子为智亲王。

皇三子绵恺也参加了抵抗天理教徒的勇敢举动,但只获得了一个传旨嘉奖。过了六年,才受封为惇郡王。

这一年,嘉庆二十四年,皇四子绵忻却无缘无故地被封为瑞亲王,比皇三子更高一级。是否嘉庆特别喜欢这皇四子,很值得推敲。

皇五子绵愉,是到了新皇帝(道光)即位以后才当郡王的(惠郡王)。问题不在于这皇五子或皇三子,而在于皇次子与皇四子之间。然而我们的推敲也只能到此为止,原因是史料缺乏。

道光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即位的时候已有三十九岁。他接下了一个灾祸频仍的帝国,颇知物力艰难,生平最不舍得用钱。传说他套裤穿破,在膝盖上补了两块,而不肯缝制新的。朝中的大臣们,因此也纷纷穿了破旧衣裳上朝。

他在位三十年。前十五年信任曹振镛,革新庶政不少。后十五年,上了奸臣穆彰阿的当,对林则徐始用终弃,把禁烟的事弄得功败垂成,订下《南京条约》,及其后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开门揖盗,使得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在乾隆四十六年考取翰林,于嘉庆年间历升至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道光一即位,便任命他为军机大臣;从此,一直倚畀到道光十五年死去。军机大臣是在宫内陪着皇帝办公的人。曹振镛埋头做事,很少说话,当时的人均以为他并无建树,称他为“庸庸碌碌曹丞相”。其实他为政颇识大体,办事既不怕得罪人,也不失之苛刻。

他与各省的封疆大吏不结党援,而颇肯支持其中实心任事的几位,例如孙玉庭、蒋攸铦、陶澍。

当时内政上的三大问题,是漕运、河工、盐务。漕运要依赖运河,然而运河常有阻塞、倒灌与泛滥的灾害。把米粮由江苏运到北京,费用极大,弊端不少。陶澍在江苏巡抚任上,于道光六年试行“海运”,雇船由上海出发,直达天津,运了一百六十几万石米而毫无损耗,并且利用回程的空船,买大豆运到上海卖,替公家赚了不少钱,用以疏治吴淞江,使得太湖沿岸的农民免了水患。其后,陶澍升任两江总督,又会同按察使林则徐,把长江以南一段的运河彻底整顿,疏浚了徒阳河、刘河、白茆河、练湖。在盐务的一方面,陶澍取消包商制度,改行票引制度。所谓票,便是政府颁发的运销执照,每票规定运盐若干斤,销于何处。于是,浮费免了,盐价减低了,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

蒋攸铦在嘉庆年间历任江苏巡抚、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四川总督。道光皇帝先后调他当刑部尚书、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他在四川总督任上保举过陶澍(那时候陶澍是川东道道尹)。但在主张上,他一向却是反对“海运”的。到了担任两江总督之时(道光七年),他见到陶澍所办的海运成绩很好,也就竭力主张海运,继续办了一些时候。

孙玉庭在嘉庆一朝,当过广东、广西、云南的巡抚,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道光即位以后,前后加给他协办大学士与体仁阁大学士的荣衔,仍留两江原任,到道光四年才换了人。孙玉庭在盐政上的一大贡献,是把乾隆年间所规定的“封轮法”取消。从此,盐船到了汉口,随到随卖。孙玉庭也建议过索性把漕运的“浮收”明白规定,一律按照漕粮的实数加收浮费百分之二十五,但不曾被道光批准。

道光即位不到一个月,新疆就发生了“张格尔之乱”。张格尔是乾隆年间被杀的大和卓布拉呢敦的孙儿。

张格尔的父亲萨木克,于乾隆灭了大小和卓以后,率领若干人逃到葱岭西边的浩罕国(在塔什干东南),过流亡的生活。清朝政府每年津贴浩罕国国王一万两银子,托他约束萨木克及其所率领的流亡分子。

道光调动杨遇春和杨芳,到新疆来助战。二杨到达以后,和张格尔打了几次硬仗,在道光七年三月间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五月间收复和阗。张格尔逃出中国国境。

伊犁将军长龄派了间谍出去,宣称清军已经撤走。张格尔果然又带了几百兵入境。他遇到清军,大败,逃入山中,被布鲁特人捉了,献给清军。清军把张格尔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又过了两年,在道光十年的秋天,浩罕国国王摩诃末·阿利说动了张格尔的哥哥摩诃末·玉素普,带浩罕兵进入新疆,替张格尔报仇,占了喀什噶尔,围攻英吉沙尔与叶尔羌。

道光再叫二杨去打,二杨一到,浩罕的兵撤了回去,摩诃末·玉素普无法,只得也跟着走了。

清方与浩罕讲和,在道光十一年冬天订立和约,互换俘虏,恢复通商。

清宣宗旻宁拆陵建陵清代皇帝陵墓旧制,在地宫下挖掘两道龙须沟,以防积水。修此两沟,费用甚巨。宣宗(道光帝)出于节俭,询问承修大臣松筠、戴衢亨:可否不修?松、戴答曰:不修亦可。因此未修两沟。陵墓工竣之时,道光帝前往视察,遣臣启地宫门入内察看,从陵内出来后,见靴底已湿。道光帝大怒,将承修大臣等问罪。旋诏舍故地旧陵并拆除,再占卜吉地,选定清西陵龙泉峪,重新建陵,即慕陵。陵规模较小,没有大碑楼、石像生、明楼等建筑。

然而,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道光十二年春天,湖南有一位瑶人领袖赵金龙起兵反清,广东的瑶人纷纷响应。清方损失了一个提督(海陵阿)。道光调动老将罗思举,才在这一年的夏天把赵金龙消灭。几个月以后,赵金龙的余党、广东达州的瑶人赵福金,也被罗思举击败,斩首。

此外,零星的小变乱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