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惠的名字,是阮文惠。清朝的官吏称他为阮惠。原因何在,颇难捉摸。可能是:他们对“文”字特别看重,不轻许人。清朝在谥法上有一个规矩:非科举出身的人,不能谥为“文正”,“文忠”,“文达”,等等。

阮文惠有兄弟五人,在越南西境的山上,揭竿而起,招兵买马。他们的行径,很像《水浒传》上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但是他们的能力远在《水浒传》的三阮之上。

这时候,越南的名义上的统治者,是明朝黎利的苗裔,在越南的历史上称为黎朝。黎朝的君主,对内自称“大越国皇帝”,对明清两朝的中国皇帝则自称“安南国王”。这“安南国王”四个字,原是明清两朝赐给他们的封号。

黎朝的安南王,以黎城(河内)为国都,以阮郑二氏为世袭的左右辅政。其后郑氏专权,把阮氏排挤了出去,以右辅政的身份兼为左辅政。阮氏便割据了越南南府的顺化、广南二府,自称广南王,传了好几代,与北方的郑氏相对立,于是越南的历史上也有了所谓“南北朝”。

“西山之贼”阮文惠,和广南王不能不发生冲突。北方的郑氏利用他,帮他摧毁广南阮氏的政权。谁知他在摧毁了广南阮氏的政权以后,就转军北向,打败郑氏的军队,占领黎城。这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事。

郑氏的傀儡,安南王黎维褍,于是拱手让阮文惠代替战死的郑宗,掌握大权。次年,黎维褍死,太孙黎维祁立,阮文惠留下部将贡整,戍守黎城,自回广南。

这贡整忽然倒戈相向,企图扶黎灭阮,结果被阮文惠派了阮任来,将他打败,杀死,黎维祁逃走,不知去向。

又过了一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阮任又倒起戈来,企图自为帝王,而并不想扶黎。于是,阮文惠自己辛苦一趟,再打到黎城,捉住阮任,明正典刑。

阮文惠明了了本人的声望不够,派人寻找黎维祁,请他出来“复位”。黎维祁却始终不敢出来露面。

黎维祁躲在外县老百姓的家里,暗中把母亲,妻子,儿女,送进了中国广西,而且向乾隆上了表,请乾隆出兵援助。

大皇帝乾隆认为有机可乘,便命令两广总督孙士毅,在乾隆五十三年,带一万名两广兵出镇南关;另派云南提督乌大经,带八千名云南兵,出马白关。

孙士毅的兵,势如破竹,一路受到各地忠于黎氏的越南人的欢迎,很快便占领了黎城。乌大经的云南兵尚未赶到。

孙士毅召了黎维祁来,宣读乾隆的诏书,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事后,乾隆命令孙士毅班师,孙士毅藉故拖延,说是想一举而平定安南全部,实际上毫无向南推进之意,留在黎城饮酒作乐,流连忘返。

孙士毅在打下黎城(河内)以后之所以如此骄妄,不无由于乾隆的过分宠信。乾隆封给他一等公,上加“谋勇”二字的“号”,称为“一等谋勇公”。当年年羹尧与岳钟琪所受到的爵位,均无如此崇高(年羹尧封一等公,无“号”;岳钟琪封三等公,加号“威信”)。

阮文惠虽则已被战败,但尚未消灭。孙士毅仅有一万八千名的兵力,果真长驱直入,即使能连战连胜,也占领不了整个的越南(相当于九个台湾)。况且,孙士毅不仅不认真地向南推进,而且又毫不设防。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元旦的夜晚,孙士毅正在置酒作乐,阮文惠突然兵临黎城城下。孙士毅仓卒应战,“大败全输”。他带了一些溃兵,逃出黎城,渡过富良江,立刻折断浮桥。大部分的将士与夫役,于是都死在敌人的刀下或富良江的水中。广东提督许士亨与广西总兵张朝龙,均是这样子枉死了的。

这无谋无勇的一等谋勇公,在回到广西镇南关以前,沿途又烧掉留在关外的粮食与兵器。倒是乌大经所领的一支云南兵,当初慢慢地来,现在也不慌不忙地去,人马粮械并无损失。

乾隆对孙士毅特别宽大,只革了他的封爵,收了他的双眼花翎与红宝石帽顶,免了他的两广总督;不曾将他逮捕,更不曾要他的命。

孙士毅的“八字”真好,回京以后仍被任为兵部尚书,其后又当了军机大臣,代理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实授四川总督。他官运亨通,一直到死,死在四川总督任上,追封伯爵。

乾隆为什么这样喜欢他?因为相信他有一个长处:不爱钱。

话分两头,安南王黎维祁在阮文惠夜袭黎城之时,逃得比孙士毅还快。孙士毅尚未回抵镇南关之时,这一位敝本家已经进入广西境内。

乾隆很看不起这黎维祁,说既然扶他扶不起来,便把他编入汉军旗,当一个佐领算了。

阮文惠颇为明了乾隆所争的只是一个面子,便在打下黎城,赶走了孙士毅黎维祁以后,赶紧向乾隆上表称臣,并且说准备在“明年”亲自进京,觐见天颜。

乾隆认为阮文惠敢于亲自来朝,必然颇有诚意,就下旨册封他为安南国王。这时候,阮文惠已经改了名字为阮光平,册书上说:“尔阮光平起自西山,界斯南服……爰布宠绥,俾凭镇抚。”

乾隆五十五年,大皇帝在热河行宫度八十岁生日,有一个阮光平果然如期赶到,跪拜如仪。乾隆十分高兴,叫他站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

乾隆不曾知道,来热河跪拜的并不是阮光平本人,而是阮光平的一个弟弟。阮光平诡计多端,于此可见。乾隆究竟在事后有否发觉,我们无法知道。即使发觉了,也只好马虎了事,装做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