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之所以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向清朝“大皇帝”称臣纳贡,由于暹罗的国王郑华已于乾隆五十一年接受册封。

郑华并不姓郑,也不是华人。他是华人“郑昭”的女婿。清朝的君臣却相信他是郑昭的儿子。

郑昭的名字,也不是“昭”。昭与诏是泰语Chao字的一词两译。意思是“君主”。

郑昭的真正名字,是“新”。暹罗人称他为“达克新”,因为他早年充任达克府的太守,颇有声名。

他的父亲是暹罗的华侨,原籍广东海丰(有人说,福建海澄),以包捐包税为生。郑昭自己出生在暹罗,幼年在宫内当侍卫,颇受国王宠信,其后当了达克府的太守。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暹罗被缅甸灭了,京城陷在缅人之手,国王埃卡他特死难,郑昭带了五百名兵士突围,在暹罗南部东海岸喇雍城树立起抗缅的旗帜。

不到一年工夫,他练好了五千精兵,装备了一百多只战船,击败缅军,光复了暹京阿育替阿(大城)与暹罗中部的大片领土,受拥戴为国王,建新都于曼谷。

其后,他击败割据各地的群雄,统一了暹罗全境,又征服了真腊(柬埔寨),并吞了景迈(清迈),打退了好几次继续来侵的缅军。

他待老百姓极好,可谓爱民如子。有饥荒,他向国外买进粮食。有鼠疫,他动员兵士与人民捕鼠。犯罪的,他严加惩罚;有功的,他不吝爵赏。他的确缔造了一个新的暹罗。

他在乾隆四十六年,派使臣到北京向“大皇帝”“遵例贡献”,深得乾隆嘉许。他在表中自称国长(一国之长),乾隆也就于答书中称他为“国长”,不曾册封他为“暹罗国王”。

五年以后,受册封为“暹罗国王”的,是他的女婿,郑华。

郑华在暹罗的历史上,被称为诏。丕阿·却克哩。其实,“却克哩”也只是他早年的一个官衔。郑华的原名是“銮·育克喇巴特”,其中的“銮”字代表一种爵位(差不多相当于子爵)。当了国王以后,郑华的“尊号”是“勃喇·普他·育特·发·瞿拉陆克”。死后,他常常被简称为喇玛第一。我们在暹罗的华侨,习惯于称他为“一世王”。

郑昭在晚年境遇甚惨。他错杀了两个妃子,心中内疚,神经失常,于乾隆四十七年被一个叛臣击败,囚禁。郑华带了军队到曼谷,即位为王,杀了叛臣,也杀了郑昭;然后,上表给乾隆,自称为郑昭之子,乾隆也就含含糊糊地封他为“暹罗国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