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新书:贾谊曰:「操德而固则威立,教顺而必则令行,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惑,明好恶则民心化,密事端则君道神。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则过鲜矣。」
史记: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
韩诗外传:韩婴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性情,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修。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害物性。适情性则不过欲,不过欲则养性知足。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存矣。」又曰:「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诚爱而利之,四海之内,阖若一家。」
又曰:「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
又曰:「昔者圣王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恶饥寒,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也。
又曰:「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之迷。型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义而就刑诛也。
又曰:「夫霜雪雨露,杀生万物者也。天无事焉,犹之贵天也。执法按文,治官治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之尊君也。夫辟土殖谷者,后稷也;决江疏河者,禹也;听狱执中者,皋陶也;然而圣后者,尧也。故有道以御之,能者为己用;无道以御之,身虽多能,犹将无益于存亡矣。」
又曰:「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
又曰:「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顺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人师为佐,中主以人友为佐,下主以人吏为佐,危亡之主以人隶为佐。」
又曰:「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又曰:「观布衣者,其友皆孝悌、笃谨畏令。如此者,家必日益,而身曰安。此所谓吉人者也。观事君者,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措事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者也。人主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败,皆交争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名声日显。此所谓吉主者也。」
又曰:「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明其分职,考其事业,较其官能,莫不理法,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如是,则持厚者进,而佞谄者止;贪戾者退,而廉节者起。」
又曰:「崇恩博利以怀众,明好恶以正法度。率民力稼,学校庠序以立教,事老养孤以化民,升贤赏功以劝善,惩奸绌失以丑恶,讲御习射以防患,禁奸止邪以除害,接贤连友以广智,宗亲族附以益强。」
又曰:「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已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
前汉书:董仲舒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无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
又曰: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隄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又曰:「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徧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无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又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也。诗曰:「夙夜匪懈。」书曰:「懋哉懋哉!」皆强勉之谓也。
又曰:天子之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效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匮乏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事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春秋繁露:「董仲舒曰:考绩绌陟,计事除废,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挈名责实,不得虚言。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则百官劝职,争进其功。」又曰:「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也。为人主者,法天之行,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以受成,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又曰:「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犹春气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泻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
又曰:「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俗习,天以煖清寒暑化草木。人主之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若煖清寒暑必当其时乃发也。」使好恶喜怒未尝差也,如春秋冬夏未尝过也,可谓参天矣。
又曰:「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发德,必先平然后发威。以此观之,虽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当,然后发庆赏以立其德;虽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正,然后发刑罚以立其威。若是者谓之天德。」
前汉书韩安国曰:「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之私怒,伤天下之公义。」
又曰:闻之,利不什不易业,功不百不变常。是故古之人君,谋事必就圣,发政必择语。语,古人之善语也,重作事也。史记司马迁曰:「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前汉书:东方朔曰:「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又曰:「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又曰:「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育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
又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
前汉书王袖曰:「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
路温舒曰:「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续。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郤,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魏相曰:「诛乱禁暴,谓之义兵,兵义则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
刘向曰:「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周公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𬴐于外,故尽得其𬴐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又曰: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
又曰: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转相汲引,不为比周。何则?忠于为国,无邪心也。故贤人在上位,则引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颜师古曰:言圣人正位,临驭四方,则贤人君子皆来见也。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郑氏曰:茹,牵引也。汇,类也。颜师古曰:征,行也。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说苑刘向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此盖人君之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行之于彼,万姓之所载,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
又曰: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
又曰:贤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为父,以国为家,以士人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以成其义。
又曰:圣人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禘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洁,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又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牙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焉。如此者,纯臣也。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谊,喻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自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四曰察幽隐,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餽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也。「六邪者: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容容乎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求主之所好进之,以快主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颇险,外容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辨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持操国事,以为轻重,于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又复增加威势,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言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明主,入则辩言好辞,出则更复异其言语,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名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又曰,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知必质,然后辨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质,问也。又曰: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谚曰:「诫无垢,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又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又曰:「施德者贵不德,施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又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又曰:「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
前汉书:翼奉曰:「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向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李寻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萧望之曰:「民函阴阳之气,有仁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虽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
匡衡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
又曰:「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源。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自上世已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又曰:「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天人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又曰:圣王动静周旋,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有节文,以章人伦。盖钦翼祇栗,事天之容也;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正躬俨恪,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飨下之颜也。举错动作,物遵其仪,故形为仁义,动为法则。大雅曰:「敬慎威仪,惟民之则。」
又曰:「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
又曰:「治性之道,必审已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杜钦曰:「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后汉书鲁恭曰:「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人者必有天报。桓谭曰:「善为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
钟离意曰:「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先王要道,民用和睦,故能致天下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鹿鸣之诗,必言宴乐者,以神人之心洽,然后天气和也。」班固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
又曰:「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废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措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又曰:「经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白虎通班固曰:「天虽至神,必因日月之明;地虽至灵,必有山川之化;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以顺成其道。」论衡王充曰:「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百姓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圣主治世,期于民安,不期符瑞。」
后汉书王符曰:「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又曰:「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又曰: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善良。书曰:「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先王之制刑罚也,非好为伤人肌肤,断人寿命也,贵威奸惩贪,除人害也。」
潜夫论王符曰:「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物养万民者也。故有号者必称典,名理者必效于实。群僚师尹,各列其职以责其效;百郡千县,各辨其治以考其绩;辞言应对,各缘其文以核其实。则奉职不懈,而陈言者不得诬矣。」又曰:「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有日力也。」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
又曰:「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于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又曰: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
忠经。马融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中也者,一其心之谓夫。」
又曰:「大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治。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
又曰:「君子之事上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
又曰:「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宣君德以弘其化,明国法以期于无刑。视君之民如视其子,则民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又曰:「祇承君之法度,行孝弟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
又曰:「惟天监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君子守道,所以长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
后汉书崔寔曰:「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杨赐曰:「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虽未形颜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阴阳为其变度。以此而观,天之与人,岂不符哉!」
仲长统曰:「制地以分人,立政以分事,明版籍以相数阅,审什伍以相连持,急农桑以丰委积,省末作以一本业,敦教学以移性情,表德行以励风俗,核才艺以叙官宜,简精悍以习师旅,严禁令以防僭差,信赏罚以验惩劝,纠游戏以杜奸邪,察苛刻以绝烦暴。审此以为政务,操之有常,课之有限,安宁勿懈惰,有事不迫遽。」
又曰:「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事有乖于数,法有玩于时者,可改也。故行于古有其迹,行于今无其功者,不可不变;变而不如前,易而多所败者,亦不可不复也。」
申鉴荀悦曰:「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又曰:「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若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是舍己之所易,而责人之所难也。」
又曰:「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
又曰:「通于道者其守约。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此谓道根,执之心胸之间,而功被天下也。」
又曰:「不求无益之物,不蓄难得之货,节华丽之饰,退利进之路,则民俗清矣。放邪说,去淫智,抑百家,崇圣典,则道义定矣。去浮华,举功实,绝末技,同本务,则事业修矣。」
又曰:「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故在上者审则仪类以定好恶,善恶要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虚伪以荡众心,故善无不显,恶无不彰,俗无奸怪,民无淫风。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忒惑,外无异望,无罪过,不忧惧,请谒无所听,财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又曰:「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治其形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是谓章化。」
又曰:「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
又曰:「天子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尊有师傅,卑有近臣,大则讲业,小则咨询,不拒直辞,不耻下问。」
又曰:「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此治国之风也。」
又曰:「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自为也。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故在上者必察于违顺,审乎所为,慎乎所安。」
又曰:「心诚则神明应之,况于万民乎?志正则天地顺之,况于万物乎?」前汉纪荀悦曰:「德必核其实,然后授位;能必核其实,然后授事。功必核其实,然后授赏。罪必核其实,然后授刑。」行必核其实,然后贵之。言必核其实,然后信之。物必核其实,然后用之。事必核其实,然后修之。一物不称,则荣辱赏罚从而绳之。故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
中论徐干曰:「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仁足以复帱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以照见四方,知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备矣。」
又曰:「大臣者,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视听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其如是,故博求聪明睿哲君子,措诸上位,执邦之政令焉,则其事举。其事举,则百僚任其职。百僚任其职,则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致其治,则九牧之民莫不得其所。故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大臣者,治万邦之重器也,不可以众誉著也,人主所宜亲察也。众誉者,可以闻斯人而已。故尧之闻舜也以众誉,及其任之也,则以心之所自见。」又曰:「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国法而怙其所守。故司马法曰:赏罚不逾时,欲使民速见善恶之报也。」逾时且犹不可,而况废之者乎?三国
心书诸葛亮曰:「知人之性最难,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不可不察。」
又曰:「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巧佞而为忠信。」
又曰:「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米未炊,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又曰:「知人之道,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艰难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又曰:「用人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奋矣;接之以礼,励之以信,则士无不忠矣;恩意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忠武集诸葛亮曰:「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
又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蜀书诸葛亮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臧否,不宜异同。」
又曰:「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张裔曰:「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魏文。曹植曰:「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又曰:「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敬事之臣也。故君不可虚授,臣不可虚受。」
王粲曰:「八政之于民也,以食为首。故仰伺星辰,以审其时;俯耕耤田,以率其力;封祀农稷,以神其事;祈谷报年,以宠其功。设农师以监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则受赏,田不垦则加罚,农地益辟则吏受大赏,农损地荒则吏受重罚也。」
魏书:杜恕曰:「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
魏志:陈群曰:「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国之大患也。若不和睦,则有雠党,毁誉无端,真伪失实,不可不深防备,有以绝其源流。」
钦定执中成宪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