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历史是记载社会进化现象的。所以社会进化,为历史的重心;有进步的国民,才能使社会进化。人类的进步,为什么如此迟缓,而在进化的中间,还要生出许多纷扰来,以致阻碍进化呢?其最大的毛病,就在无所用其心,而凡事只会照老样做。古人称君为元首,就是头脑的意思。一身的指导者是头脑,一群亦不可以无头脑,这意思是对的。惜乎局面广大,情势复杂,更无人能当此重任了。人类的举动,所以不能合理,而往往闯下大祸,就是由于或无足称为首脑部的一群人,或则虽有之,而其行动先自误谬,导其众以入于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之境。
历史与人类生活
历史是记载社会进化现象的,而社会的进化,不外乎人类生活的转变。所以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为历史的重心。”
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
人类从用石进化到用铜、用铁,从采拾食物,进化到渔猎、畜牧、农耕,再从农耕进化到工商时代。人类由家族而成民族,由部落而成国家,种种组织,都离不开社会。一言以蔽之:是人类要求生存,才有种种进化,而且离开社会,就不能够生存。
社会进化是历史的重心
封建时代,列国分立,秦始皇把他统一。汉武帝更开拓疆土,东南到海,西过葱岭,北过大漠。唐初武功,称雄东亚。明朝派三保太监郑和遍历南洋、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中国声名从此很远。但须知那时的中国社会,大有进步,才能在历史上显著光荣。所以社会进化,为历史的重心;有进步的国民,才能使社会进化。
人类的进步为什么迟缓
人类的进步,为什么如此迟缓,而在进化的中间,还要生出许多纷扰来,以致阻碍进化呢?其最大的毛病,就在无所用其心,而凡事只会照老样做。
人类的行动,不容盲目。而在一群之中,总有较为聪明的人,大家的行动,都受这种人的指导,是合宜的,其结果必然有益。在古代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此等需要,易于察知;而其功绩亦易于见得;所以才智出众的人,易于受人的推戴。古代的民主政治,所以能著成效者以此。到后世,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国大民众,利害关系复杂,断非一人或少数人所能尽知。而我们还只会用老法子,希望有一个人或少数人,出而当指导之任,而我们大家都跟着他走。所以凡百事情,利弊都很难明了,兴利除弊,更不必说了。古人称君为元首,就是头脑的意思。一身的指导者是头脑,一群亦不可以无头脑,这意思是对的。惜乎局面广大,情势复杂,更无人能当此重任了。然而没有一个能做首脑的人,却不能说一群之中,不能有一个首脑部,现在人类的举动,所以不能合理,而往往闯下大祸,就是由于或无足称为首脑部的一群人,或则虽有之,而其行动先自误谬,导其众以入于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之境。前者一切衰微之国都属之,后者好侵略以致陷入泥淖,不能自拔者,便是个好例。(《塞翁与管仲》,原刊1940年5月24日《中美日报》)
从怎样生活的到该怎样生活
从前的人,以为历史不过记载伟人的事迹,与大多数国民无干。殊不知有怎样的社会,才能有怎样的人物。孔子若非生于周代文化最盛之时,岂能成为博学的大圣人,为儒教之祖。如来若不生于印度,或者那时印度文化不发达,岂能创立一种伟大的宗教,传布到中国来?所以伟人只是时代的产物。固然,伟人的能力,超过常人数十百倍,不是社会进化,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伟人亦是无可成其伟的。伟人只是时代的结晶。了解了该时代的社会,就什么都了解了。旧见解的纰缪,在于不知道古今社会的变迁。他们总以为古今的社会,是一样的;一切不同的事,只是几个特殊的人做出来,倒像不同的人,在同一舞台上做不同的戏一般。如此,就要摹仿古人,演成时代的错误。从西力东侵以来,我们这种错误,不知道闹过多少次。你们试想想看:从你们有知识以来,社会上的现象,有什么改变没有?你们或者年纪小;或者生在偏僻地方,觉不着什么;试问问年纪大的人,据他们的经验,社会上的现象,有什么改变没有?吃的东西,价格腾贵么?衣服的式样变换么?住的房子怎样?交通的器具和路线怎样?人情风俗又怎样?这许多,固然是一事一物之微;一个人所看见的,也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然而社会全体的变动,就是一事一物之积;就部分,就可以推想出全体来。社会是变了。社会是时时刻刻在变的,拘守老法子,是不对的。该走什么路呢?社会为什么要变,必有其所以然之故。看清这所以然之故,应付的方法,就出来了。所以然之故,是要从事实上看出来的,所以史学是社会学的根柢。
社会科学是人人必须的知识
我们所以要研究社会学,乃因现在的社会,不可以不革命。唯有社会学,能昭示我们以(一)革命的理由,(二)革命的可能,(三)革命的途径。我们现在所奉为革命的方针的,是三民主义。然三民主义,乃是一种主义。若不求其了解,而只责以诵读,则是宣传而非教育。专靠宣传,是最危险的事。
不但如此,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对于社会学,亦不可以不知道。我国向来重视社会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这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而轻视人与物的关系。近几世纪来,因为靠自然科学之力,使世界焕然改观,大家视我国人的旧观念为陈腐,甚至视为背谬了。其实这个旧观念,是没有错的。物的道理,在未曾发明以前,我们固无如物何。然既经发明之后,亦断不会更有什么为难的问题,断不会根据业经有效的方法,装置电灯,而电灯忽然开不亮;制造火车,而火车忽然开不动。人和人的关系则不然。可以对付这个人的方法,未必能对付那个人。可以治理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方法,未必可以治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然则从实用方法说起来,社会科学上智识,较诸自然科学上智识,获得确更艰难,价值确更宝贵。而且从应用方面说,自然科学实不必人人皆通,社会科学则不然。因为以一个人兼通各种学问,事实上决无此理,总不过享受他人所发明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全不懂得这种学问,亦可以应用的。譬如全不懂电学的人,亦可以点电灯,打电话。电车不会开,则可以靠他人开。人与人的关系则不然。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交际,不能说我不会应付了,而请懂得伦理学的人代为应付。然则人与人的关系,确是人人所必须的知识,而人与物的关系则不然。所以我们的旧观念,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视为首要,轻视人与物的关系,视为次要,实在并没有错。即谓二者的重要当相等,而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当较人与物的关系的教育,更为普遍,总是一个不磨的道理。而在现代一切人与人关系的科学,都须明白了社会学,才能够认识其原理,而批判其是非。更显豁言之,则相传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等,均须根据于现在的社会学,而重新估定其价值。(《为什么成人的指导不为青年所接受》,原刊《青年(上海)》1940年第6、7、8期)
第六十一章
中华民族之逐渐形成与前途
天下本无不变的事物,民族亦何独不然。民族,就是代表一种文化的。文化,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变,即文化变;而人所遭遇的环境变,即其生活方式,不得不因之而变。凡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民族本来是要求其能变的。唯能变才有生机。唯一种文化,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发生均衡的现象。此时非加之以外力,则不能大变。自西力东侵以来,中国遇着一旷古未有的变局。前此所遇的异族,至多武力为我所不逮;到现代,便文化的优劣,也发生问题了。所以近世和欧洲趋向相异的文化接触,实给我们民族以甚大的进展的机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当其发生剧变之时,总不免相当的牺牲和苦痛。当这时代,对于新文化,深闭固拒愈甚,则其所受的牺牲和苦痛愈深。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试追溯到历史上。我们最初,只是黄河流域的一个民族。我们进而将其他民族同化。我们再进而开拓长江流域,我们再进而开拓辽、热、察、绥,我们再进而开拓粤江流域。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规模,就于此确立。自此以后,为我所同化的:北有匈奴、鲜卑、突厥;东北有女真、蒙古;西北有深目高鼻的西胡;西南有氐、羌、苗、猺、猓猡等高地民族。每经一次同化作用,我们的疆域就扩张一步。我们的文化,亦时时兼收异族之长。我们吃西方来的瓜,我们着南方来的棉。我们会坐胡床,我们会玩胡琴和羌笛。我们也崇拜从西方来的胡天。我们吸收、融化了这些,而仍不失其为我。天下只有能兼容并蓄,是伟大的;只有能兼容并包,而仍不丧失其自己的,是伟大的。诚然,中华民族是伟大的。
民族唯能变才有生机
天下本无不变的事物,民族亦何独不然。民族是怎样变化的呢?民族的成因,总说起来,可以说是原于文化。一民族,就是代表一种文化的。文化的差异不消灭,民族的差异,也终不能消灭。而文化之为物,并不是不变的。文化,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变,即文化变;而人所遭遇的环境变,即其生活方式,不得不因之而变。环境是无时无小变的,所以人类社会,也不绝的在渐变。到环境生大变化时,人类要求适应他,乃罄其潜力(即平时储蓄之力以应之),就发生所谓突变了。凡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民族本来是要求其能变的。唯能变才有生机。唯一种文化,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发生均衡的现象。此时非加之以外力,则不能大变。但微细的渐变,仍是有的。因和异民族交通,而效法其所为,这亦可以说是一种环境的改变。民族之互相冲突亦然。所以异民族之相接触,于民族亦是有利的,因为这亦是一种文化的刺激。(《中国民族演进史》,第10—11页)
中华民族前途的希望
中华民族,已往的事迹,留于历史上的,已显著光荣。但在将来,更有很大的希望。为什么呢?凡是一国的兴亡,全视国民的强弱,国民能振奋则强,倘堕落就弱。像古代的罗马大帝国,强盛的时候,全部欧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都在其统辖之下。只因罗马人民,因强盛而奢侈、放纵,贪佚乐,怕当兵,养成懒惰的社会,外族交侵,罗马大帝国从此瓦解而灭亡。自古以来,文化最早曾经强盛的民族,因国民堕落而衰亡的,不知其数。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国民向以勤俭耐劳著称,又有孔子诸圣贤著书立说,劝导国民,力戒贪乐懒惰,要奋发有为,崇道德,求知识。如此则国民元气常新,已往历史上的强盛,可以复见了。
打破文化的平衡
自西力东侵以来,中国遇着一旷古未有的变局。前此所遇的异族,至多武力为我所不逮;到现代,便文化的优劣,也发生问题了。民族既以文化为特征,与优等的异民族相遇,自然我们的民族,也感受着重大的威胁。文化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便要发生平衡的现象。所谓平衡,便是乐于保守,惮于改革;非加之以外力,则不能大变。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一个区域中,其发展,可说是已达于高度。向来同我们接触的民族,其文化程度,都较我们为低。其文化的趋向,与我相异,而足给我们以一种刺激的,只有印度。但是印度的佛教,自汉代输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摄取,再加以宋、明时代(理学时代)的改造,业已与我国的文化融合为一;又成平衡的现象了。当此情势之下,非环境大变,我们的文化是不会有急剧的改进的。所以近世世界大通,和欧洲趋向相异的文化接触,实给我们民族以甚大的进展的机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当其发生剧变之时,总不免相当的牺牲和苦痛。当这时代,对于新文化,深闭固拒愈甚,则其所受的牺牲和苦痛愈深。中国民族,是以“易”为其哲学思想,以“中庸”为其践履的标准的。所以对于新文化,最能欢迎和吸受。(《中国民族演进史》,第167—168页)
第六十二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未来
古语说: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国家如此,民族亦然。复兴民族,不是虚 之气所能济事的。我们既要复兴民族,就得深切认识:现在民族的病根在哪里?我们不该自讳,中国所最缺乏的是科学。在中国人的意思,或者以为人和人的关系,弄明白了,对于物的措置,自然不成问题。而不知受了物质方面的牵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能尽善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生产之法不精,防患之法不周,不能战胜天然的灾害,何法使之仓廪实、衣食足呢?所以中国今日,对于西洋人的科学方法,是应该无条件接受,迎头赶上去的。
中国文化的演进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演进的呢?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以农业社会的文化,为其根柢的。其对内对外,都极和平。这就是孔子所谓大同世界。同时,我们因立国大陆,对四围民族的斗争,极其剧烈,所以我民族又发达了武德,看古人多少慷慨激昂的举动,就可以知道。同时,我国因所处环境的优良,和我国民族天才的卓越,又发达了高深的学术。至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争奇竞秀,而达于极点。这是我国固有的文化。秦汉以后,我国和异族接触更多。异族的文化有能够裨益我们的,我们也都把他吸收着。其中关系最大的,尤其要推印度,从南北朝到隋唐,正是我国努力吸收印度文化的时代。到宋朝以后,我国的旧文化,就要和印度输入的文化相调和,而别生一种新文化了。宋学的精微奥妙之处,确能吸收佛学之长,而其切于民生日用,则仍不失我国固有文化的特色。
中西文化的比较
我国现在的文化,比起西洋来,似乎自愧弗如了。然而西洋文化之所长,只是自然科学的发达;他们现在的社会科学,固然也极精深,然而都是自然科学发达了,借用其研究方法的。所以说到根本,西洋近来的发达,还是受科学之赐。而自然科学的发达,乃是特殊的环境使然,并不是在先天上,他们有什么特长。这话怎说呢?科学在粗浅之处,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懂得的;所争的,只是发达与不发达。欧洲的海岸线,是很曲折的,因此他们长于航海,海外的贸易就兴盛。输出之物,求过于供,就不得不想到用机器代人力。机器的使用广了,自然研究的人多,研究的人多,发明就多了。所以我们现在,似乎比西洋人落后了许多,而推其相异之由,实在只差得初的一步。迎头赶上,决不是难事。
中国最缺乏的是科学
古语说: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国家如此,民族亦然。历史上的事实,证明我们着着成功。短时间的挫折怕什么?我们便该鼓起民族复兴的勇气。
但是复兴民族,不是虚 之气所能济事的。我们既要复兴民族,就得深切认识:现在民族的病根在哪里?是怎样的病情?病状既明,然后从根本上施以救治。
民族的特征,既是文化;那我们的文化,自然总有缺点的。我们不该自讳。然则中国文化的劣点,到底在哪里呢?中国人是注重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所以自古以来,所苦心研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于实际的应付,则注重于治人。西洋人所注重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苦心研究,专想阐明事物的真相,求得其不变的法则。因此上发明了科学,及其实际的应付,则注重于治法。人是较为活动的,物是较为呆板的。中国人以为呆板之物,生不出什么问题来,不肯用心去研究,所以不会发明科学。西方人则习惯于研究“物”。其治社会科学,分明所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所做出来的事情;然而亦想以研究“物”的方法行之,于纷纭蕃变的人事中,求得其不易的定则。二者可谓各有所偏。物,诚然是呆板的,不会有意与人为难。然而对于物的性质不明白,因而驾驭物的方法不尽善,则这呆板之物,已尽足做人类发展的障碍了。在中国人的意思,或者以为人和人的关系,弄明白了,对于物的措置,自然不成问题。而不知受了物质方面的牵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能尽善的。譬如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生产之法不精,防患之法不周,不能战胜天然的灾害,何法使之仓廪实、衣食足呢?
如此,中国民族和西洋各民族的异同优劣,就可以了然;而中国民族复兴所应取的途径,也就可以不烦言而解了。中国所最缺乏的是科学。唯其有科学,对付起“物”来,事前才算得定;而办理的手续,也可以一无错误;工力才可简省;而任何浩大的工程,亦都可以举办。人类制伏自然,利用自然之力才强。制伏自然、利用自然之力强了,供给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才无所欠缺。所以中国今日,对于西洋人的科学方法,是应该无条件接受,迎头赶上去的。(《中国民族演进史》,第185—189页)
第六十三章
国际现势下吾国之地位与复兴运动
西力的东侵,是从海陆两路来的。从海路来的,是英、美、德、法等国;从陆路来的是俄国。十九世纪之末,日本新兴,其势力亦及于大陆。在我国,遂成为三方交迫的局势。我国本是东亚的主人翁,可是因国势陵夷,全立于被动的地位。要想自立自强,必先振起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国现在的复兴运动,像新生活运动、识字运动、去毒运动、卫生运动,全要有学问有能力的学生去担任。青年学生不可以身家衣食为志,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今之时事艰难,有大志者,理宜风起云涌,而顾寂然,是则士之耻也。
国际的现势
从西力东侵以后,我国就从闭关独立的局势,进而为国际的一员。国际的情势,是时有变迁的,现在却是怎样?西力的东侵,是从海陆两路来的。从海路来的,是英、美、德、法等国;从陆路来的是俄国。十九世纪之末,日本新兴,其势力亦及于大陆。在我国,遂成为三方交迫的局势。古人说:远交近攻,那自然愈切近之国,其关系愈深了。欧战以前,英、美、德、俄、日在东洋都是有势力的。欧战以后,德国海外的属地,丧失净尽,在东洋可说已无关系。法国和东洋的关系,比较也是浅的。现在尽力对付欧陆诸问题,也无暇过问东洋了。只有英国,本是掌握世界海权的;在中国的权利亦较多,所以不肯放手;美国滨临太平洋;日本立国东方;俄国虽本国在欧洲,而在亚洲的属地,亦极广大,所以在东方,遂成为这四国争霸之局。
吾国的地位
我国本是东亚的主人翁,可是因国势陵夷,全立于被动的地位,而有时,尤不免有左右做人难之苦。在现今的国际情势之下,说是哪一国真得了哪一国的扶助,是不会有这事情的。不论讲均势,说瓜分,都不过是为自己打算。国际间的正义公道,虽不能说全然没有,可是没有实力的制裁,也就等于一句空话。何况瓜分固然危险,恃均势以自存,也不是立国之道;何况瓜分还可以变为独占呢?
复兴运动
但是要想自立自强,必先振起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国现在的复兴运动,正是切要之图。像新生活运动,政府正竭力推行,人民也踊跃从事。他若识字运动,是望全国人民,都受教育,增高道德和知识。去毒运动,是望人民勿再嗜好毒品,将百余年有害身体和精神的烟毒,永远禁。卫生运动,是望人民注意清洁预防疾疫。至于在学校中的学生,尤当晓得如何修养本身及服务社会的意义,因为教育之目的,在造就有实学有实用之人才,养成劳动服务之精神,与实际工作之能力。在校能勉力及此,他日出校,服务工作,必更有非常之成就。所以建设国家与复兴民族之大业,全要有学问有能力的学生去担任了。
青年学生不可以身家衣食为志
自吾有知识以来,五十年矣。小时所遇之读书人,其识见容或迂陋可笑,然其志则颇大,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若以身家之计为言,则人皆笑之矣。今也不然。读书者几皆以得一职求衣食为当然,一若人之所求,更无出于此之外者。人诚不能无衣食,然谓所求仅仅在此可乎?人之所求,仅在衣食,是率天下皆自私自利之徒也,聚自私自利之人,而欲为利国利民之事,不亦蒸沙而欲成饭乎?
社会科学其本在识。当识人事之万象纷纭,而能明其理,知其所以然之故,然后知所以治之之方,而识之本,尤在于志,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不然饥溺者踵接于前,彼视之若无所见也。张横渠见饿莩辄咨嗟,对案不食者竟日。嗟乎,见此饿殍者,独横渠也哉?
人之志量,固有大小,然未尝不可以学而扩充之。日与第一流人相接,熏其德而善良。入芝兰之室,久而与之俱化,未有志徒在乎身家衣食者。第一流人或不易遇,尚友古之人,则其道也。今之时事艰难极矣,有大志者,理宜风起云涌,而顾寂然,是则士之耻也。(《吕诚之先生讲经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