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之形势 天国诸王内讧之年,胡林翼克复武昌,次第收复湖北沿江要城,文宗授为巡抚,总督与之合作,乃能整理税收,剿平盗贼,湖北地位日渐巩固,曾国藩时方困于南昌,军饷艰难,会父病死,告假回籍。湘军归李续宾统率,顿于九江城下,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地雷坏城墙而入,尽杀城中守兵。于是湘军顺流而下,进至安徽,其固定之策略,则自上流进攻下流也。其在江苏,江南大营兵溃后,朝命提督和春为主帅,利用诸王内斗,连战皆捷,咸丰七年攻下镇江。江北大营亦陷瓜州。太平天国颇处不利地位,幸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善于用兵,清兵又以英、法联军之牵制,捻匪之为害,不能全力进攻也。

李秀成之战绩 于此现状之下,太平军之敌,一为江南大营,一为江北大营,一为进攻皖北之湘军。就战斗而言,江北大营最弱,湘军人数无几,每陷一城,分兵守之,势力单薄。江南大营兵数最多,筑有坚固之营垒,围攻南京。李秀成作战之计划,先攻弱兵,然后合力进攻能战之兵,遂于咸丰八年秋,力扑江北大营,败之,占据扬州,更聚兵西上,联合捻匪围攻李续宾所部于三河,先以马队进攻,大军继之,李续宾战死,湘军几尽覆没,余兵闻风退至湖北。而江南大营尚围攻南京,时人以为大功可成,日望捷音,但大营未有水师,不能断绝城中运粮,所称功绩,多为浮夸之辞。咸丰十年(一八六○),李秀成统兵侵扰浙江,以分大营兵力,及其往援,即回南京猛扑大营,于是江南大营溃散。

大营溃散之影响 江南大营之兵士属于绿营,全国兵额六七十万,而大营较有战绩者,一则绿营旧制,战兵月饷一两五钱,而大营兵士时为五两四钱,往往得其死力。一则张国梁善于战斗,负有时望。大营兵饷出自江、浙,及江北大营溃散,防地益广。其失败者,一则饷糈困难,一则暮气深重,一则主帅非李秀成之敌也。太平军乘势进攻,席卷东南富庶之区,进逼上海,后更攻取浙江,兵势张旺,所得之货财甚多。时人益以时局难于收拾,亦有认为始有转机者。其原因有二:一、清廷初倚大营平乱。曾国藩自统湘军以来,未有督吏之权,强民捐输,备受地方官绅之侮辱与非难,因以父丧回籍,及其再出,仍无督吏之权,至是,朝旨授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曾氏始能展其才能。一、太平军逼近上海,上海时为重要商港,中外人士成立会防局,道台吴煦雇用美人华尔(Ward)创立常胜军。湘军常胜军均为太平军之劲敌。当更附言天国与列强之关系。

天国与列强之关系 洪秀全原不明了国际间之形势,其封东王则欲其统管东方各国,西王则统西方各国,南王则统南方各国,北王则统北方各国。英、美、法国以鸦片战后,朝臣疆吏仍昏然排外,英国商业时最发达,采用高压政策,解决争执,而误会困难仍时发生。洪秀全自广西出发,攻扰五省,列强以为清廷腐败,汉人起而创立政府,将改变对外政策。上帝会初亦引起外国牧师之同意。及太平军攻下南京,英使亲往调查,时传英将保护太平天国,虽不足信,而固愿与其领袖接近,访问结果,主张严守中立。美使、法使亦曾往宁,美国主张承认其为事实政府,法国不理使臣严守中立之建议,援助清军攻击困守上海县城之小刀会,说者谓与宗教有关。及江南大营第二溃散,英、法方与朝廷搆衅,英遣员商于天国领袖,勿扰上海附近之地,为其所拒,乃驻兵保卫。江苏巡抚薛焕雇用外员助战,常受英官干涉。及《北京条约》成立,始大改变态度,常胜军借用其大炮攻城,英将遣军队助战,肃清驻守上海附近之太平军。

曾国藩作战之计划 咸丰十年,曾国藩奉旨为两江总督,朝廷欲其往援苏、常,曾氏则谓湘军已薄安庆城下;安庆关系重大,不宜撤退,商请湖北出兵,并遣员入湘募勇,其弟曾国荃于安庆督战,国藩自将湘勇进驻徽州祁门。李秀成时已攻下常州、无锡、苏州,以上流势急,率兵西上,攻陷皖南大城,先后两次围攻祁门。湘军文报饷路不通,形势岌岌。会左宗棠等来援,始能出险。左氏家贫,读书勤劳,负有才略。初太平军进攻长沙,左氏原拟入山避难,而巡抚张亮基厚礼聘之,入城佐理军事。张氏去湘,其继为巡抚者,仍聘为幕友,湘南田赋之整理,境内治安之维持,颇赖其调处,会为人构陷,退居家中,忽又奉旨佐理湘军,乃召勇五千,严格训练,时间虽或甚短,而固能战之兵也。李秀成围攻祁门。冀解安庆之围,而曾国荃进攻益力,陈玉成往援,亦不能胜。

陈玉成之败死 陈玉成久在皖北,往援安庆不胜,乃西扰湖北,进至德安,冀湘军往援,而胡林翼御之,安庆围师仍未撤退。陈玉成再至安庆,猛扑湘军,亦不能胜。湘军用地雷坏城,攻入城中,搜杀甚惨,时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一八六一年九月五日)也。安庆既下,陈玉成部下气沮,退于集贤关。湘军主将恐其盘据皖北,势将复振,分兵追击,并另遣兵收复其部将占领之城邑。其时天国朝中无人主持大计,陈玉成与诸将书称其不公。至是,兵败,不敢回京,部下又不服从命令,于是逃往庐州,清兵踵至,而城中粮尽,率其亲信出逃,往依练总苗沛霖,为其所缚,献于清军,朝命将其磔死,楚、皖一带,湘军少一劲敌。

浙、沪之战 李秀成于祁门战不能胜,部兵一部分进攻江西,咸丰十一年冬,侵扰江西之兵奉命入浙。李亦统兵往攻杭州,浙江官长乞援,曾国藩无以应之,朝命左宗棠往援,业已无济于事。浙江大部分归于太平军统治,李秀成自浙入苏,逼近上海。其地人心惶惶,绅商往谒英员,说其调兵助战。初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成立,法使、俄使均称愿代平乱。朝臣鉴于古事,多所疑虑。英国参赞又进谗言,统兵之将帅亦言不可,遂作罢论。至是,江、浙绅士忽持借兵之议,江苏巡抚为之代奏,朝旨许之。英、法时有军舰兵士在沪,英国久已决定不许太平军进扰上海,法已表示援助清廷。及太平军自浦东吴淞进犯上海,为外兵击退,常胜军亦于松江附近,立有功绩。

常胜军 先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散,上海绅商设立会防局,雇用外兵协同防守,其饷银出自海关,上海国际贸易时颇发达,税银年有增加。勇于冒险之外人,多在其地。商人杨坊介绍华尔于关道吴煦议定攻取松江给银三万两,商人丁吉昌为其向导。华尔召聚水兵百人往攻,不胜,另召人往,乘其不备,攻下松江,此咸丰十年五月事也。英国方与清廷搆衅,其在上海官长干涉沪官雇用外人,据薛焕奏称无约国人亦常为其唤回,乃控华尔引诱英兵之罪于美领事。华尔囚于舰中,泅水逃出,召募农民为兵,而以美人为官。其兵月饷优厚,操练颇严,军中购有枪炮,所向多能有功。薛焕称为常胜军,因以为名。穆宗(同治)得报,诏授华尔为副将。方事危急之际,上海官绅乞援于曾国藩。曾命属员李鸿章召练淮勇往援,太平军又多一敌。

天国末年之情状 太平军西援安庆,东攻上海,皆不能胜,然自江南大营溃后,新得江、浙富庶之区,南京又无围师,固其极盛时代也。且时与外人接触之机会较多,军中购得洋枪,亦有外国人助之,战斗力视前较强。其困难则自诸王残杀以来,天王不信大臣,深居宫中,其兄洪仁发等管理朝政,洪氏兄弟实无才能,诛求货财,纲纪日坏。其时战争日久,民多逃亡,田地荒芜,粮食缺乏。南京于江南大营围攻之际,江面仍可自由往来,据英记者报告,守城兵士有与攻城之兵以银换买粮食者,此可证明城中军粮之不足。至是,太平军攻陷东南城邑,所获甚多,李秀成以前事为戒,主张奖励商人运粟入城,而洪氏兄弟反而征收重税,城中仍少存粮。其人好货无异自杀,遑论其他,及后兵败地蹙,天王始授李秀成为军师,时已迟矣。

军队 就军队而言,统兵之诸将多为王爵,天国之初成立,封王者六七人而已,至是,数大增加。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曾国藩奏称“城中酋受封至九十余王之多,”城中盖指南京而言,受封者实不止此,或言其为四千,此系最多之估计,确数今不可考。其滥封王者,一则视为羁縻之政策,一则将士纳贿求封。其弊则官爵太滥,各争雄长,各自为政,军权不能统一也。太平军初起,鲜闻统兵将士投降之事例,及其季年,禀请投降者,例不胜举,要其涣散衰亡之征。其兵多为胁从,凡新至一地,被俘之男子,留在军中,或作苦工,或编之为兵,十四五岁之青年,则收为养子。领袖患新附者逃去,防之甚严,甚者面上刺字,文曰“太平天国。”顾此乌合之众,未有训练,固不能抗劲敌,且其军中洋枪多为劣货,而官军亦有购买。外国军队及常胜军所用之炮,则无法购得,限于环境,无可奈何也。

外人报告 外人入宁报告,如英人米嘉(Michie)之纪载,颇足以见天国末年之情状。米嘉称其除欲军火轮船而外,未有奖进商业之意,事实上则以劫掠为主,天国奠都南京为时八年,一无建设,田税重于清官治理之地三倍。美教士名洛波士(Roberts)者先于广州传教,洪秀全识之,至是,应召至宁,天王从未许其一见,后书告其友,称天国领袖不知政府为何物,唯尚严刑屠杀,因言其在宁之经验。南京尝禁发短者入城,愚民不知禁令,门兵捕获十余人而尽杀之。缮书诏令之书记二人,各写错一字,天王即令杀之。洛波士生长法治之国,以为犯人未受审判,即行斩首,为专制之淫威。实则此为天国之常刑,无足深怪。据张佩忍言,(见《国闻周报》十一卷四九期)庖人煮熊掌不熟,献于忠王李秀成,忠王即命斩之,赖其一言,始得免死。其部下攻陷一城,勒索财物,自由杀人,已为常例矣。

湘军进逼南京 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荃回湘募勇,同治元年春(一八六二),统之东下,以为太平军之粮米出自巢湖等县,遣兵往攻,将其收复,乃攻芜湖。其地为南京屏障,以东西梁山为锁钥,尤以金柱关为关键。湘军先下江北西梁山,决定从金柱关入手,截断芜湖南京交通,遣军往攻,潜行分队袭据太平府,次第占据,会攻芜湖,守兵本欲投降,湘军忽而失信,诛杀甚惨。此役也,颇赖水师之力,顺流而下,未遇强烈之抵抗,陆军进驻南京南门外之雨花台附近,人数约有二万。皖南仍有激战,死亡无人掩埋,时值夏季,气候酷热,乃成疫病,死亡相继,秋犹未息。曾国藩奏称鲍超一军,病者六千余人,死者数千,全军人数不过一万余人,而疾病死亡者如此之多。信如曾氏言曰,“甚至一棚之内,无人炊爨。”其他军队悲惨情状,亦与之同,人民死亡者更多。

雨花台之激战 南京城外久无清兵,及湘军进逼雨花台,天王诏李秀成入援,李秀成方于上海附近作战。初淮军以轮船之运载,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春,抵于上海,李鸿章奉旨署理江苏巡抚。外兵会同常胜军攻取嘉定、青浦,会李秀成督大军至,外兵战不能胜,放弃青浦,退守上海,值奉天王回援天京之诏,上海始免战祸。秋间,李秀成统率大军猛攻湘军营垒,曾国荃督军死守,形势岌岌,相持四十余日,为湘军出境以来未有之恶战。会李秀成改变战略,渡江而北,冬季严寒,所过城邑,多为荒墟,野无所掠,死亡众多。明年夏,雨花台失守,奉诏回京,江水值涨,运输船只为湘军所邀击,损失奇重,李秀成所部之精兵几尽。湘军乘势攻下沿江要塞,而上海一带之军报,亦不利于太平军。

常胜军之战绩 初外兵退守上海,太平军西上,华尔欲得南京财货,迭请往攻,曾国藩不可,李鸿章命其往援宁波,华尔于慈溪受伤而死。秋间,英将主张肃清上海附近之太平军,统率英兵常胜军作战,无不胜利,收复城邑,交淮军驻守,由是淞、沪解严。其时湘军力战李秀成兵,危险万状。李鸿章调常胜军赴援,而其主将竟不服从命令,明年(同治二年)一月,改归英人戈登(Gordon)统带。戈登奉命往攻常熟,陷之,回援太仓,亦败敌兵。其时淮军人数增加,李鸿章深悉外国枪炮之威力,颇有购买,淮军战斗力视前为强,亦能独当一面。四月,淮军以常胜军之援助,收复昆山,戈登断截交通之路,守兵惧而出逃也。夏间,戈登统常胜军西行,攻陷吴江,复败苏州来援之敌,逼近苏州。李秀成方在南京,乃亲往援,战亦不胜。诸将斩主将献城,李鸿章患其人数过多,杀其首领,戈登认为违反人道,几致酿成严重之事变,明年(一八六四),方始改变态度,再统常胜军出发。其先无锡守将请降,李鸿章杀之,常州守将乃死守城,淮军久攻不下。常胜军于收复宜兴、溧阳、金坛之后,助攻常州,四月城陷,戈登辞职,常胜军解散。

太平军之余党 太平天国兵败地蹙,其在外侵扰者,亦不能胜。石达开自内讧后,扰于西南诸省,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侵入四川金沙江,深入土司境内,欲逃不得,被杀。陈玉成死后,其部将陈得才滋扰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清廷命将御之,颇有斩获,势力渐衰。太平军之在浙江者,一部分回援南京,会左宗棠自浙江攻入,宁波守兵又为外兵所败,常胜军及法将训练之洋枪队,各有功绩。太平军迫而次第放弃城邑,退于江、浙边境。就上形势而言,天国之将灭亡,殆为大势所趋,将帅多欲乞降。南京守将请英官作保,保全生命,即开门献城,不果。及李鸿章计杀苏锡降将,太平军始乃固守常州、杭州。嘉兴守将请率众献城出降,左宗棠竟不之许,城亦先后失守。

南京之失守 太平军败于东南,李秀成再回南京,仍欲固守,令部将入援,而援军终不能至。攻城之湘军人数增加,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春,攻下紫金山要垒天保城,派兵截断入城孔道,城中粮食缺乏。天王诏食甜露,甜露固不足以充饥,乃以大篮放出妇孺万人,城中粮仍不足,渐入于混乱情状。会淮军攻下常州,李鸿章迭奉诏旨,会攻南京,然知湘军不愿他军分功,乃托辞延宕。曾国荃督军攻城,并用地雷毁坏城墙,初仍不得闯入,城中固已惊惶。天王服毒自杀,子洪福瑱(原名洪天福贵)嗣位,六月城陷,其领袖有逃出者。曾国藩奏言南京情状曰:“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主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人,死于乱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三日夜火光不息,”可谓惨矣!

余党之败没 南京下后,李秀成于城外被捕,力劝诏降余众,而疆吏多欲立功邀宠。太平诸将欲降不得,奉年幼无知之洪福填为主,掠食于江西。清廷聚兵会攻,太平军退逃,窜入广东,转至福建。洪福瑱被捕,磔于南昌。福建山多民强,政治腐败,无赖地痞,聚则为匪,散则为民,抢劫滋扰,所在皆是。及太平军窜入,人数大增,势力转强,先后攻取汀州、漳州。左宗棠督师往攻,淮军、粤军奉命会剿。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太平军内部分化,战不能胜,清军次第恢复闽南诸城,进攻漳州,守将惧而出逃,统率余众,侵入广东,占据嘉应州,粤军战不能胜。左宗棠将兵入粤,召降胁从,许免死罪,余党乃多散去。明年春,太平军之在南方者,始平。其在长江以北或逃往江北者,多投入捻匪。洪秀全于一八五○年起兵,余党于一八六六年平定,首尾凡十七年。天国平定,国内滋扰者,尚有捻、苗、回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