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丙子朔。二日丁丑。新鑄銅印。春日齋院。』去貞觀八年出春興殿甲胄七十三領。下造兵司修理。事畢。▼是日運納。

八日癸未。授丹後國正五位下篭神從四位下。』復美濃國土岐恵奈兩郡百姓調庸一年。

十日乙酉。自朔不雨。至是。班幣諸神社。祈雨也。』▼是日。無雲而雷。

十一日丙戌。月次神今食祭。天皇不御神嘉殿。遣親王公卿供祀。

十三日戊子。勅東海。東山。北陸。山陰。山陽。南海道諸國。班幣境内名山大澤諸神。并轉讀大般若金剛般若等經。祈甘雨也。

十五日庚寅。延六十僧於大極殿。限以三日。轉讀大般若經。苦請注雨。

十六日辛夘。大雷微雨。

十七日壬辰。更延講經三箇日。縁不快雨也。』▼是日。太政官候廳前。晨見鬼跡。所謂候廳者。公卿聽政。外記所直侍之處也。

廿日乙未。太政官候廳。晝見狐牝牡二。有人捕得。遣放河南野中。

廿九日甲辰。朱雀門前大。

秋七月乙巳朔。二日丙午。雷雨。諸衛陣於殿前。

四日戊申。廣瀬竜田祭。

十日甲寅。地震。

十九日癸亥。狐晝鳴入太政官候廳。捕得放於河南野中。

廿五日己巳。地震。

廿八日壬申。天皇於綾綺殿前。覽相撲。』▼是日。无品勝子内親王薨〈云々〉。不任縁葬諸司。天皇不視事三日。文徳天皇女。母參議滋野朝臣貞主女也。

「廿九日己夘山城國綴嘉郡山本山頽裂陷長廿二丈廣五丈一尺深八尺底廣四丈八尺相去七丈山少堆起草木无變動時人疑陷地入地中更堆起成山歟」

八月乙亥朔。三日丁丑。釋奠。停講論宴飮。以勝子内親王薨後。輟朝三日之限在此日也。

四日戊寅。明經博士等奉參内裏。不喚御前。賜祿而罷。

七日辛巳。地震。

十一日乙酉。雷雨。東京有人震死。

十三日丁亥。婦近江國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階。免戸内租。表其門閭。

十六日庚寅。左京人散位從五位下有道王男二人。女二人。姪女一人。賜姓清原眞人。舍人親王之後也。

十七日辛卯。地震。

廿三日丁酉。勅。出羽國始置漏刻。』夜。有大流星。出東方。入天市中。其色赤白。入後。其尾白而曲環。

廿五日己亥。延六十僧於紫震殿。限以三日。轉讀大般若經。』▼是日。撰貞觀式畢。正三位守右大臣兼行皇太子傅藤原朝臣氏宗。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南淵朝臣年名。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大江朝臣音人。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菅原朝臣是善。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紀朝臣安雄等。詣闕奉進。其都序曰。昔唐虞膺。稽古建官。拊竜言。弼予弘化。自後司存倍百。職事滋事。流例委波。政津難渉。雖復俊徳敬風。才莅事。不縁温故。難得允釐。夫然。舊儀彰於漢代。要録著于梁時。事之不以可已。蓋其在此乎。粤若弘仁聖帝。風超踐翼。化軼滋源。憲章日新。文物咸秩。爰降冲旨。以修撰。作諸司式四十卷。雖機杼已遠。衣被無窮。然自燕而觀。有不盡矣。况復帝裁彌久。風猷積億。譬夫調琴瑟。有時當弛張焉。伏惟今上陛下。函元孕象。迪哲重光。臨衢室而凝神。御法宮而軫慮。思夫所以策無闕。衡克齊。除梗澁於政途。隆輪奐於堂搆。近故右大臣贈正一位藤原朝臣良相知聖旨欲有興作。與太政大臣從一位藤原朝臣良房定議。奏可撰格式之状。詔令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氏宗。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近江守臣南淵朝臣年名。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長官臣大江朝臣音人。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臣菅原朝臣是善。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兼行下野介臣紀朝臣安雄。右大史正六位上臣大春日朝臣安永。正六位上行彈正少忠臣布瑠宿祢道永。正六位下行大學大屬臣山田宿祢弘宗等。尚古今。折衷文武。詳其流變。補彼舊章。設有取捨之宜。未知其辨。即請雌黄於上台之口中。更忝天聽。式終筆削。然史舊式卷軸。前修久爲代典。於後以芟夷斟益。且恐似不率由。故准據。其誤謬遺漏。及變古宜今者。別録爲廿卷。名曰貞觀式。方冀新舊兩存。本枝相待。不掩美於前覺。將垂裕於後昆。行之可久。用而無窮。均兩儀之貞觀。歴千古而景式。至若朝會宴饗蕃客祭礼諸儀注等。文繁事碎。不載於斯。然厥辞意紛錯。式妨履行。詳加討論。用從修正。欲其與式參酌雙流於世。臣等才非博物。業謝通機。徒感江之從風。却慙玉繩之垂象。謹序。

閏八月甲辰朔。日有蝕之。

四日丁未。婦阿波國勝浦郡人長直大富賣叙位二階。免戸内租。表於門閭。

七日庚戌。雷。大雨。諸衛陣於殿前。河水暴溢。京師道橋流損者衆。壞人廬舍不知其數。頒遣使者班幣諸神社。請止雨。

十一日甲寅。霖雨未止。東京居人遭水損者卅五家百卅八人。西京六百卅家三千九百九十五人。賜穀塩各有差。

「十三日丁亥。婦近江國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階免戸内租表門閭」

十四日丁巳。勅。夫積土築堤。尤爲避水也。堤絶河決。其害難防。而今有聞。細民之愚昧於遠慮。或公請空閑之明驗。或私逐地利之膏腴。開發田疇。穿渠漑潅。霑潤之漸。遂及壞堤河。濡郊之地者。京邑及諸國輸貢之徒。古來所蒭牧也。而求利之。占爲田園。遂令遠近百姓專失放牧之便。寧恣一家之所利。永忘万民之爲愁。宜禁止鴨川堤邊除公田之外諸所耕營水陸田。縱雖公田可成堤害者。莫令耕作。犯者罪之。

廿八日辛未。制定百姓葬送放牧之地。其一處。在山城國葛野郡五條荒木西里六條久受原里。一處在紀伊郡十條下石原西外里十一條下佐比里十二條上佐比里。勅曰。件等河原。是百姓葬送并放牧之地也。而愚昧之不知其意。競好占營。專失人便。須令國司屡加巡。勿令耕營。犯則有法焉。

廿九日壬申。夜有流星。出東南入女林。星大如柚子。青而有光。』授隱伎國從五位上天健金草神從四位下。從五位上比奈麻治比賣神正五位下。正六位上若酢神。无位日乃賣神並從五位下。』左京人有氏王賜姓清原眞人。其先舍人親王之後也。

九月甲戌朔。二日乙亥。地震。

三日丙子。御齋燒燈如常。

九日壬午。停重陽之。於宜陽殿西廂。賜菊酒侍臣。賜祿各有差。

十一日甲申。遣使者於伊勢大神宮。奉例幣。兼賽宿祷。告文曰。天皇〈我〉詔旨〈止〉。掛畏〈岐〉伊勢〈乃〉度會宇治〈乃〉五十鈴〈乃〉河上〈乃〉下津磐根〈尓〉大宮柱廣敷立。高天〈乃〉原〈尓〉千木高知〈天〉。天皇孫〈乃〉尊〈乃〉稱辞竟奉〈留〉天照坐大神〈乃〉廣前〈尓〉恐〈美〉恐〈美毛〉申賜〈止〉申〈久〉。常〈毛〉奉〈留〉九月〈乃〉神甞〈乃〉大幣帛〈乎〉。王大物從五位上興我王。中臣神祇大祐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常道〈乎〉差使〈天〉。忌部神祇權大祐正六位上齋部宿祢高善〈加〉弱肩〈尓〉。太襁取懸持齋〈波利〉令持捧〈天〉奉出賜〈布〉。此状〈乎〉聞食〈天〉天皇朝廷〈乎〉寳位無動〈久〉。夜守日守〈尓〉護助賜〈倍止〉申賜〈波久止〉申。〈云々〉。辞別「十四年九月十一日戊寅不奉伊勢太神宮幣以太政大臣薨也大於建礼門前」

十四日丁亥。夜有星。出文昌第二第三星与太陽守星中。歴紫微宮。指西南行。長可三丈。其色赤黄。有光照地「也」。

廿八日辛丑。地震。』▼是日太皇大后崩。太皇大后。姓藤原氏。諱順子。贈太政大臣正一位冬嗣朝臣之女也。母尚侍贈正二位藤原朝臣美都子。后美姿色。性和厚。甞在大臣家。晨起澡手。有小虹。降亘両器。卜占者曰。至貴之祥。其慶不可言焉。仁明天皇儲貳之日。聘以入宮。寵遇隆篤。生文徳天皇。天長十年仁明天皇踐祚之初。授從四位下。承和十一年加從三位。嘉祥三年四月甲子。文徳天皇即位。是日。尊爲皇太夫人。齊衡元年爲皇太后。天安二年八月乙夘。文徳天皇崩。后哀慟柴毀。後遂落彩爲尼。請東大寺戒壇諸僧於五條宮。受大乘戒。屈延暦寺座主圓仁。受菩薩戒。崩葬山城國宇治郡後山階山陵。后貞固天。礼則脩。母儀之範。求古少比。深信釋教。建立精舍。額曰安祥寺。資財田園。株給甚多。年分度僧。修大乘道焉。

廿九日壬寅晦。諸衛警固。令伊勢。近江。美濃等國諸關警固。勅曰。今月廿八日太皇大后崩。事須遣使警固。然而時在秋收。恐妨農業。况復牧宰其人。宜停發使。一委國吏。勤令警察。

是月。櫻梨桃李皆華。

冬十月癸夘朔。四日丙午。太皇大后遺令。不聽天下素菲。仍令京畿七道。停擧哀并着素服。

五日丁未。天皇服錫紵。近臣皆素服。葬太皇大后於山城國宇治郡後山階山陵。』是時。天皇爲祖母太皇大后喪服有疑未决。於是。令諸儒議之。從五位上行大學博士兼越前權介菅野朝臣佐世。從五位下行助教善淵朝臣永貞等議云。儀礼喪服經。不杖齊衰朞章曰。祖母。傳曰。何以朞也。至尊也。又隱元年左氏傳曰。弔生不及哀。杜預曰。諸侯以上。既葬則衰麻除。無哭位。諒闇終喪也。孔頴達曰。諸侯既葬。則免喪服。諸侯既然。知天子亦尓。不除則群臣莫敢除。故屈己以除之。而諒闇以終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屈己以從宜。皆曰。我王之教也。據此等文。祖母服制如此。春秋之義。天子之位至尊。万機之政至大。故三年之喪。既葬卒哭。除喪即告。依此言之。天子於母尚尓。况祖母乎。然則葬後除喪。即告。可合杜之説。問曰。儀礼齊衰朞章。所稱祖母者。含太上皇及三后歟。將只指凡人歟。曰。賈公彦疏曰。喪服一篇。惣苞天子以下喪服之事者。以此言之者。祖母之文。上至天子。下苞士庶。公彦雖不云后之尊与天子同。然則太上皇及三后。雖經典無文。而天子之文。可以苞之。』大學頭從五位上兼行文章博士巨勢朝臣文雄議曰。晉隆安四年孝武太皇大后李氏崩。尚書左僕射王。尚書車胤。孔安國。祠部郎徐廣等議。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成風者莊公之妾。僖公之母。文公之祖母。薨於文公之世。文公同於夫人服三年之喪。凡子於之所生。體尊義重。且礼。祖不厭孫。故仲尼書之。不復追貶。合情礼故也。於是。安帝遂服齊衰朞。百僚亦一朞者。今據件文。是古行三年喪。時之礼也。然而本朝制令。三年之喪。降爲一年。周朞之喪。亦爲五月。自以下。皆有降殺。然則若依晋礼而行之者。今須成五月之服耳。但案唐礼曰。皇帝本服大功已上親喪。皇帝不親視事三日。又唐令曰。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爲五服之内親擧哀。本服周者三朝哭而止。大功者其日朝哺哭而止。小功以下者並一擧哀而止。〈其擧哀者皆素服。皇帝擧哀之日。内教及太常停樂〉。又案本朝令條曰。皇帝二等以上親喪。皇帝不視事三日。又曰。天皇爲本服二等以上親喪。服錫紵。義解云。凡人君即位。服絶傍朞。唯有心喪。故云本服者。今據此等文而案之。皇朝之令既同唐典。君上之儀。誠異臣下。然則自非別有遺制。盈縮期程者。事須必依新礼三日成服。三日之後無妨即告。豈容遠考古礼。還爲今疑哉。』民部少輔兼東宮學士從五位下橘朝臣廣相議曰。天皇爲太皇大后。可服錫紵五月。所以服錫紵者。據喪葬令文也。所以喪期五月者。據儀礼喪服經。曰。不杖麻者祖母。鄭玄注云。此齊衰文也。又戴徳喪服變除曰。爲祖母。十三月而祥。々而除。又劉表喪服後定。亦同此文。又隋江都集礼。齊衰不杖朞。祖母之喪。又唐開元礼。爲祖母齊衰不杖周。又田瓊喪服條例曰。天子不降其祖母。〈言天子絶朞喪。唯不降其祖母等〉。然則唐天子爲祖母太皇大后齊衰朞。國家殊制喪服。降斬衰三年爲一年服。降齊衰一年爲五月服。下至大功小功麻皆從降殺。故喪期當五月。或人疑曰。儀制令。皇帝二等已上親喪。皇帝不視事三日。又喪葬令義解曰。天子服絶傍朞。唯爲考妣。依式處分者。然則皇帝除考妣之外。不應有服。但應不視事三日服錫紵耳。今釋之曰。服絶傍朞者。是戴徳喪服變除。及白虎通之文也。説此文者即云。不降其祖母曾祖母也。而作義解者只擧考妣。不及祖母者。蓋以爲。令文爲二等已上親也服錫紵者。錫紵是君弔臣喪之服。而非喪服也。唐天子喪服。用斬衰齊衰。而國家制令。殊以錫紵爲喪服。至于爲考妣服此。則恐甚輕。故云。爲考妣依式處分者。是則謂喪服所服之衣色也。非謂喪服日月之數也。儀制令不視事三日者。是只謂不視事之日數也。非謂喪制之日數也。至於喪制。則唐令無文。唯制唐礼。以據行之。而國家制令之日。新制服紀一條。附喪葬令之末。夫喪礼委曲條流千万。而一條之内。事自不盡。自成此疑也。然則儀制令。只説不視事之日數也。喪葬令只説喪服之衣色也。至于喪制日月。則引礼而准行耳。又疑曰。喪葬令。服紀爲君一年者。太皇大后既君也。然則應服一年。今釋之曰。爲君一年。義解云。君謂天子也。又礼曰。爲君之祖母朞。又周曰。臣爲君祖母齊衰。又戴徳喪服變除曰。爲君之祖母。与孫之爲祖母同。據此等文。則君者指謂天子一人也。君之祖母謂太皇大后也。若謂太皇大后爲君。則君之祖母謂誰人哉。若天子爲太皇大后。爲君服。則太皇大后於臣下。是君之君也。古今豈有君之君服者哉。若天子爲祖母服。臣下爲君服。則變除參差。吉凶相犯。恐非礼經從服之義。又疑曰。近臣与百僚喪服。同耶異耶。今釋之曰。礼記服問曰。君之母非夫人。則群臣無服。唯近臣僕從。准君之所服「之」也。此謂君之母若祖母。非皇太后及太皇大后者也。与今事既異。不可更議。須近臣同百僚。又儀礼喪服經曰。不杖麻者爲君之祖母。傳曰。何以朞也。從服也。又周喪服圖曰。臣爲祖母齊衰。據此等文。則唐齊衰朞。故國家當五月。然則百官可服五月。』正六位上行少内記都宿祢言道。菅原朝臣道眞等議曰。儀礼喪服經。爲祖母齊衰朞。本朝喪葬令云。天皇爲本服二等以上親喪。服錫紵。義解云。人君即位。服絶傍朞。唯有心喪。國家別制令。降朞以爲五月。今須皇帝爲祖母太后心喪五月。又據周官司服。錫衰是君弔臣之服。不可爲祖母太后施之。然則先葬服齊衰。既葬即便除之。昔者。晉武帝楊皇后崩。依漢魏舊制既葬。帝及群臣皆降服。時疑。皇太子亦應除服否。尚書杜預以爲。古者天子諸侯三年之喪。始服齊斬。既葬除服。諒闇以居。心喪終制。傳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士庶。此謂天子絶朞唯有三年之喪也。非謂居朞衰服三年与士庶同也。周公不云服朞三年。而云諒闇三年。此釋服心喪之文也。皇太子亦配至尊。与國爲體。當復古礼諒闇終制。從之。謹案。恵帝爲太子。喪其母后。既葬除服。况以皇帝。比於祖母乎。誠宜哀戚積於内。而衰服除於外。』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安倍朝臣興行議曰。伏見諸儒所議。遠稽唐礼。近酌朝典。論之詳矣。而至制服事。或五月爲限。或三日爲断。竊所不同何。則夫恩厚者其服重。瘡巨者其痛深。故齊以上。含閏持久。大功以下。計閏爲數。今若三日爲断。則恐傍降下殺。無復所施。但神化所務。一日万機。若五月制。則麻在身。事絶臨朝。甚不可也。以愚管思之。機務殷重。不可廢。以日易月。權變所宜。然則心喪五月。制服五日。是爲允焉。』外從五位下守大判事兼行明法博士櫻井田部連貞相議曰。或人問曰。喪葬令云。天皇爲本服二等以上親喪服錫紵。義解云。凡人君即位。服絶傍朞。唯有心喪。故云本服。其三后及皇太子。不得絶傍朞。故律除本服字也者。今案。此義解。天皇於本服二等以上親絶傍朞。但爲三后皇太子不可絶傍朞。可同庶人。何以故者。稱律除本服字者。是爲人主所言文之故也。曰。名例律。六議條云。一曰。議親。注云。謂皇親及皇帝五等以上親。及太皇大后皇大后四等以上親。皇后三等以上親。古律同條云。議親。注云。謂皇親及太皇大后皇大后本服七日以上親。皇后本服一月以上親者。案此等文。除古律三后本服字。新律止計等親示蔭法。是則義解所謂。律除本服字者也。然則稱除本服字者。是爲三后。非帝王事。則知三后者爲等親。不可絶傍朞。人君者爲三后。猶須絶傍朞。爲一日万機事異臣下故也。』朝議定心喪五月。服制三日焉。

七日己酉。天皇釋服。近臣隨除。諸衛解嚴。令伊勢。近江。美濃等國解關。

八日庚戌。二品行大宰帥賀陽親王薨〈云々〉。帝不視事三日。桓武天皇第七子也。

廿一日癸亥。應天門火災之後。修復既訖。令明經文章等博士。議應天門可改名歟。又名應天門。其義何據。又朱雀羅城等門。名義如何。從五位上行大學頭兼文章博士巨勢朝臣文雄議言。宮殿城門等火災之後。更改其名者。兩漢以上未必有此事。但魏明帝青竜二年四月。崇華殿。延于南閣。繕復之後。至三年七月。此殿又。高堂隆以爲。不可更爲營造。帝不從。遂復崇華「嚴」殿。曰九竜殿。唐玄宗天寳二年東京應天門。延燒至左右延福門。十一月應天門成。改曰乾天門。本朝制度。多擬唐家。凡天人火。其名雖異。惣而論之。皆是非國之休徴。然則修復之後。除其舊號。更制嘉名。不亦宜哉。又洛都宮城門。是謂應天門。案礼含文嘉曰。陽順人心應於天。然則應天之名。蓋取諸此乎。又長安南面皇城門。是謂朱雀門。又大明宮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夫丹鳳朱雀。其義是一。然則以其在南方。故謂之朱雀乎。又稱羅城門者。是周之國門。唐之京城門。西都謂之明徳門。東都謂之定鼎門。今謂之羅城門。其義未詳。但大唐六典注云。自大明宮。夾東羅城複道。經通化門磴道。而入興慶宮焉。今案其文勢。蓋此羅列之意乎。』從五位上行大學博士兼越前權介菅野朝臣佐世。從五位下行助教善淵朝臣永貞。外從五位下船連副使麻呂等議言。定二年左傳云。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毛詩云。廼立皐門。皐門有伉。廼立應門。應門將々。〈諸侯之宮外門曰皐門。朝門曰應門。内有路門。天子之宮加以庫雉也。〉正義云。魯有庫門雉門。明堂位云。庫門天子皐門。雉門天子應門。是則名之曰庫雉。制之如皐應。魯以周公之故。成王特衰之。使制二兼四。則其餘諸侯不然矣。与群臣决事之朝。在應門之内。故以應門爲朝門也。件等文。魯有三門庫雉路。兼天子五門皐庫雉應路。然則彼魯三門。与本朝三門。其義相當。即雉魯之天。猶不改名。今此應天門。既是人火。仍舊謂之。何必更改。但名曰應天。朱雀羅城之義。經典无見焉。

廿二日甲子。勅頒貞觀式。施之内外盡使遵行。

廿三日乙丑。太政官論奏曰。越前國守從四位下弘宗王。爲百姓所訴。増出擧之數。欲私其息利。左京人大初位下佐伯宿袮弥恵僞造「知」内印。刑部省斷曰。弘宗身卒。不更論罪。弥恵罪應絞刑。詔絞刑宜減一等處之遠流。

廿四日丙寅。延六十僧於紫宸殿。限以三日。轉讀大般若經。

「廿五日丙申太政官論奏曰刑部省斷罪文〈云々〉越前國足羽郡人生江恒山因幡國巨濃郡人占部田主等駆傷中權史生大宅鷹取女子恒山等言隨私主右衛門佐伴宿袮中庸教駆殺鷹取女子鬪訟律云威力使人駆撃而死傷者雖不下手猶以威力爲重罪下手者減一等又云故殺人者斬恒山田主等隨中庸教非因鬪爭殺鷹取女子須以中庸爲首處斬刑而身犯大造配遠流不更斷罪恒山田主爲從減一等並令遠流者降恩詔斬刑減死一等處之遠流自餘並依省斷」

廿八日庚午。雷一聲。

廿九日辛未。應天門成。所司設饌。饗大工已下。公卿大夫莫不畢會。

十一月癸酉朔。「壬寅雷雨」五日丁丑。鷺集于綾綺殿。

十日壬午。雷電。』授武藏國正五位上勳七等秩神從四位下。從五位下椋神從五位上。飛騨國正五位下水無神正五位上。出雲國正五位上湯神。佐往神並從四位下。從五位上能義神。佐草神。揖屋神。女月神。御譯神。阿式神並正五位下。從五位下斐伊神。智伊神。温沼神。越中國從五位下楯桙神並從五位上。

十一日癸未。授丹後國從五位上大河神正五位下。下総國從五位下茂侶神從五位下。

十三日乙酉。伊豫國越智郡人外從五位下行直講越智直廣峯改本居貫隷左京職。

十七日己丑。停園韓神祭。

十八日庚寅。停鎭魂祭。

十九日辛夘。停新甞會。又平野。春日。梅宮。大原野等祭。並隨停止。以太皇大后崩也。

廿二日甲午。雷。地震。大鳥一集于神泉乾臨殿東鵄尾上。

廿九日辛丑晦。地震。』大於建礼門前。

十二月壬寅朔。雷雨。

三日甲辰。日有蝕之。』太白從西貫東。共在宿。

五日丙午。大宰府言。肥前國木連理一。』制。諸司年終帳。永留弘 仁十三年天長四年帳。以爲證帳。自餘年帳。留三ケ年。依次除。永以爲例。

十一日壬子。於神祇官。修月次神今食祭。親王公卿行事。』渤海國入覲使楊成規等百五人着加賀國岸。

十三日甲寅。於宮内省。修鎭魂祭。東宮鎭魂。同日行之。以太皇大后崩故。十一月不修此祭。今日行之。

十四日乙夘。陰陽寮言。明年當有天行之。又古老言。今年衆木冬華。昔有此異。天下大疫。勅令五畿七道諸國。頒幣境内諸神。於國分二寺轉經。祷冥助於佛神。銷凶札於未萠。

十五日丙辰。分遣使諸山陵奉荷前幣。

十八日己未。大雨雪。

十九日庚申。始修佛名懴悔如常。

廿五日丙寅。僧綱申牒。承和七年七月廿八日格云。正月勝御齋會讀師。以持律持經及苦修練行三色禪師。輪轉請用。貞觀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宣旨。以内供奉十禪師次第請用。而頃年十禪師中六人。固辞不肯應。遞請四人。事似不遍。請依先後格旨。不論十禪師三色僧。請其中英者。太政官處分。從之。但請用之時。録其名簿。先申官。不得輙恣。

卅日辛未。大朱雀門前。并追儺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