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者,[1]赵之诸公子也。[2]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3]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4]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5]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6]民家有躄者,[7]槃散行汲。[8]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9]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10]请曰:[11]“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12]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13]乃欲以一笑之故,[14]杀吾美人,不亦甚乎!”[15]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16]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17]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18]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19]因谢焉。[20]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21]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22]

秦之围邯郸,[23]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2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25]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26]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27]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28]自赞于平原君曰:[29]“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30]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3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32]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33]先生不能。先生留。”[34]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35]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36]

毛遂比至楚,[37]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38]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39]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40]毛遂按剑历阶而上,[41]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42]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43]楚王谓平原君曰:[44]“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45]“胡不下![46]吾乃与而君言,[47]汝何为者也!”[48]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49]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50]此霸王之资也。[51]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52]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53]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54]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55]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56]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57]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58]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59]所谓因人成事者也。”[60]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61]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62]遂以为上客。[63]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64]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65]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66]“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67]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68]婢妾被绮縠,[69]馀梁肉,[70]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厌。[71]民困兵尽,或郯木为矛矢,[72]而君器物锺磬自若。[73]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74]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75]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76]秦军为之卻三十里。[77]亦会楚、魏救至,[78]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79]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80]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81]“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82]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83]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84]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85]此甚不可。[86]且虞卿操其两权:[87]事成,操右券以责:[88]事不成,以虚名德君。[89]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90]子孙代,[91]后竟与赵俱亡。[92]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93]及邹衍过赵言至道,[94]乃绌公孙龙。[95]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96]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97]一见,赐黄金百镒,[98]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99]故号为虞卿。秦、赵战于长平,[100]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101]“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102]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103]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104]且王之论秦也,[105]欲破赵之军乎,不邪?”[106]王曰:“秦不遗馀力矣,[107]必且欲破赵军。”[108]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109]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110]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以为奚如?”[111]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112]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113]使赵郝约事于秦,[114]割六县而媾。[115]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116]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117]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118]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119]王曰:“请听子割矣,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120]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121]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122]开关通币,[123]齐交韩、魏,[124]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125]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毋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126]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127]我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128]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129]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以为韩、魏不救赵也,而王之军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130]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131]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132]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133]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134]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135]缓辞让曰:[136]“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137]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138]公甫文伯仕于鲁,病死,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139]‘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也;[140]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141]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眘勿予!”[142]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143]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144]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145]不然,天下将因秦之彊怒,乘赵之弊,瓜分之。[146]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愿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147]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148]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149]齐,秦之深仇也,[150]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151]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152]而示天下有能为也。[153]王以此发声,[154]兵未窥于境,[155]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156]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157]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158]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159]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160]平原君曰:“愿卿之论从也。”[161]虞卿入见王。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162]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163]王曰:“善。”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164]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165]卒去赵,困于梁。[166]魏齐已死,不得意,[167]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168]以刺讥国家得失,[169]世传之曰《虞氏春秋》。[170]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171]然未睹大体。[172]鄙语曰“利令智昏”,[173]平原君贪冯亭邪说,[174]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175]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176]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177]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178]

* * *

[1] 平原本是齐国西境的一个邑,战国时属赵。汉置平原县。故治在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二十五里。赵胜初封于此,故称平原君。后来定封在东武城,故下云“封于东武城”。

[2]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故称之诸公子。

[3] 盖,传疑副词,于所言之事不能确定时用之。宾客盖至者数千人,言宾客来到平原君处的,前后大概有数千人。

[4] 赵惠文王名何,武灵王之子,为赵国第七君,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九八—前二六六)。孝成王名丹,惠文王之子,为赵国第八君,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二六五—前二四五)。

[5] 东武城,赵邑,故城在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四十里。时赵地西北部也有武城邑,故此城加“东”字来分别它。

[6] 平原君家有高楼可以俯视邻舍,故云楼临民家。

[7] 躄音毕。躄者,跛子。

[8] 槃散,跛行之状,也作“蹒跚”。行汲,出外取水。

[9] 临见,俯视得见这跛行汲水之状。

[10] 此处躄者之躄,汲古本讹作“嬖”。

[11] 请有声诉要求的意义。

[12] 罢癃音皮隆,残疾。癃,蜀本、百衲本、黄善夫本都作“”。

[13] 竖子犹小子,轻蔑之辞。

[14] 乃欲,竟要。

[15] 不亦甚乎,不太过分么!

[16] 宾客指以客礼相待的人,或临时作客并无固定职事的人。门下舍人则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人。稍稍,犹言陆续地、逐渐地。引去,托故辞去。

[17] 未尝,弗曾。百衲本“尝”作“常”。失礼,犹亏待。

[18] 以君为爱色而贱士,言因你不肯杀笑跛子的人,都以为你爱怜美色而薄待士人。以君为,犹言以为君。上面“以君之不杀笑躄者”的以则纯作因为解。蜀本缺此“以”字。

[19] 造音操,往也;进也。自造门,亲自登躄者之门。进,献也。进躄者,把美人的头献给跛子。

[20] 因谢焉,顺于此时谢从前未即报命之罪。

[21] 来,归也。复稍稍来,又陆续归来。

[22] 孟尝君即田文,信陵君即魏无忌,春申君即黄歇,与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都以好客养士倾动当时。故是有意做作。争相倾以待士,竞相标榜以求能够多得士。正因为故意相竞,平原君乃作此矫情杀人的举动,来骇人听闻,邀取声誉。

[23] 赵孝成王六年(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二六○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二十里)。越二年(公元前二五八年),秦兵遂进围赵都邯郸。

[24] 合从(读如纵)于楚,推楚为盟主,定合从之约,好联兵御秦。

[25] 使文能取胜,假使客客气气而能济事;则善矣,那就好了。胜,济也;成也。此语与上“文武备具”的文字相应。

[26] 歃音霎,啜也。歃血,以口就盘中所盛之血微吸之,为古时盟誓取信的典礼。华屋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犹今大礼堂。歃血于华屋之下,意即要挟当众立誓。故下面紧接“必得定约而还”。此语与上“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27] 士不外索,言随从的人选不必向府门以外求取。

[28] 前,径自挺身于平原君的面前。

[29] 自赞,犹自荐。

[30] 备员,凑足员额。以遂备员而行矣,把我凑足二十人一起前往罢!

[31] 锥音追,尖锐的小钻子。末指锥子的梢头,最为锐利的部分。立见,立刻显现出来。

[32] 称诵,称赞荐举。

[33] 无所有,没有可以赞扬的地方。

[34] 先生不能,先生留,你不能去,你留在家里罢。此处叠用“先生”,当时的神情声口都显现出来了。

[35] 颖,禾穗。颖脱而出,喻整个挺现,像禾穗那样的秀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言不仅露出尖端就罢了。

[36] 相与目笑之,大家挤眉弄眼地笑他。未废也,言未能废止他的随人同行。此据单索隐本。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会注本则都作“未发也”,言虽目视窃笑而未敢发声出来明白地呵斥他。自以发义为长。

[37] 比至楚,等到到达楚国。有一路行来,经过一个相当时间的意义。

[38] 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经过长途行路中的谈话,十九人都对毛遂的看法大大转变而且佩服了。

[39] 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言太阳初出时就谈判合从的条件,到中午时尚未决定。

[40] 先生上,你上去罢!虽为怂恿之辞,实已寄托很高的希望了。

[41] 按剑,提剑按锷(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环饰)作击刺之势。历阶而上,登阶不停足而行,形容他的急遽。

[42] 两言,谓利与害。两言而决耳,言非利即害,马上可以决定的。

[43] 何也,反诘肯定语,犹言为甚么不定从!此绝无疑问之意,当辨。

[44] 楚王,指楚国第三十八君考烈王熊完。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二六二—前二三八)。

[45] 叱,呵斥。

[46] 胡不下,口气很重,有声色俱厉之意。

[47] 而君,你的君。

[48] 汝何为者也,也是反诘肯定语,与上面“客何为者也”语气大不同。

[49] 县,悬的本字,蜀本、百衲本、黄本都作“悬”。王之命县于遂手,你的命吊在我的手中。

[50] 持戟,指配备武装的能战之士。

[51] 霸王之资,谓有称霸争王的资格。资,凭借。

[52] 白起已见《项纪》校释〔216〕。

[53] 楚顷襄王二十年(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秦白起取楚鄢、郢(已见《项纪》校释〔217〕)。明年,白起烧夷陵(楚先王之墓,在今湖北省宜昌县东),楚遂徙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考烈王的祖父怀王既客死于秦,至此陵庙又被平毁,故混括言之,云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54] 此百世之怨,言此乃楚国百世的怨辱。赵之所羞,言赵亦引此以为羞耻。而王弗知恶(读去声,羞恶也)焉,言你在此等处倒不知羞恶了。怨、羞、恶,意义相同。必这样层层逼说,才把下文“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一语安排得铁定不移。

[55] 唯音委,很顺地答应。较“诺”更恭。(混言之,唯即诺,诺即唯;析言之,唯较诺更顺,《礼记·玉藻》云“父命呼,唯而不诺”,是其例。)重言唯唯,就是连声答应。

[56] 谨奉社稷而以从(仍读如纵),犹言举国以听而服从此从约。此时考烈王已心服毛遂,故有此推诚之言。

[57] 古代歃血定盟所用的牲血也有分别: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豭(音家,公猪),大夫以下用鸡。此云取鸡狗马之血来,盖总言定盟所用的牲血。

[58] 奉同捧。槃同盘,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盘”(编者按:繁体作“盤”)。铜槃用来盛牲血。按《周礼》,当用珠槃。

[59] 录录,随从之貌,以喻庸人。通作“碌碌”。

[60] 因人成事,当时成语,意即依赖他人,坐享成果。

[61]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大吕,周庙的大钟。二者都是全国宝重的器物,重于九鼎大吕,谓当时赵国的声望比宝器还要尊重。

[62] 平原君这段话,开头和末了都说胜不敢复相士,深悔平日相士(观察人材)虽多,竟误遗毛遂,故重言以申明之。

[63] 上客,宾客中之受尊礼者。盖自舍人拔尊以为上客也。

[64] 矫夺晋鄙军往救赵,详后《魏公子列传》。百衲本“往”讹作“住”。

[65] 甚患之,很忧虑邯郸的危急。

[66] 传舍吏,客馆中司事的人。李同本叫李谈(据刘向说苑》所引),司马迁之父名谈,因避讳(秦、汉以后,士大夫们对君主和自己直系尊亲属的名字,例须避免直呼或照写的,叫做避讳;若违此例,便是犯讳),遂改作“同”。

[67] 炊骨,用坟里的枯骨当柴火。易子而食,不忍自食其子,互相交换而后烹食也。

[68] 后宫指姬妾之有位号者。以百数,数以百计。

[69] 婢妾指宫女,伺候后官的人。被读如披。绮縠,漂亮和细致的绸绢。

[70] 粱肉,细粮和肉肴,指精美的饭食。馀,多馀。馀粱肉,言好饭好菜吃不了。

[71] 褐衣,粗布短衣。不完,兼有不整和不备两义。糟,榨酒所剩的米滓。穅,谷物内皮的通称。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糠”,便专指稻米的内皮了。不厌,不够。褐衣不完,糟穅不厌,正与上面“被绮縠,馀粱肉”作了个鲜明的对照。

[72] 兵尽,谓武器用完。郯木当从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作“剡木”。剡音焰,劖削。

[73] 器物,泛指享用的东西。锺通钟(编者按:繁体作“鐘”)。锺磬,乐器。自若,有照样不动的意思。器物锺磐自若,正与“兵尽郯木为矛矢”作对照。

[74] 方,当也。易德耳,容易见好的。

[75] 敢死之士,奋不顾身的战士。

[76] 赴,往也,赴秦军,冲向秦军。

[77] 卻,退也。蜀本讹作“却”,百衲本、汲古本都讹作“却”。

[78] 亦会,犹言也是刚刚凑巧。楚、魏救至,楚春申君的兵和魏信陵君的兵都到邯郸,与上面“皆未至”遥应。

[79] 李侯封于李。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有故李城。

[80] 请封,请加封。以信陵君救赵为平原君邀请之功,而请求加封平原君的食邑。

[81] 公孙龙,赵之辩士。善为坚白异同之辩(详后〔93〕),著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宋时只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六篇。当时庄子(庄周)、列子(列御寇)、荀子荀况)诸人的著作中都提到公孙龙的话;后来诸史,都把他列入“九流”中的“名家”。事迹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中也有公孙龙,系另一人)。夜驾,连夜驾车而出,不待天明。

[82] 无有,汲古本作“无忧”。

[83] 无动,无功。非以君为有功……乃以君为亲戚故也,不是说你是有功的,国人是没有功的,实因你是赵王的亲属的缘故罢了。侧重在后一语。

[84] 长平败后,赵割地于秦以求和,当时并不以此罪平原君,故云割地不言无功。

[85] 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言平日因亲戚之故,虽无功亦受封城之赏;邯郸脱险,又要照国人一般地论功,再请加封。

[86] 此甚不可,极言其不当。首尾重言,与上面两“胜不敢复相士”句意相同。

[87] 操其两权,犹言抓住两个把柄。

[88] 券,契券。古代订立契券,剖分为两,双方各执其一,字从刀。右券,上契,债权者所执。操右券以责,喻虞卿责报于平原君,有点像债权者向债务者的求偿。蜀本、百衲本、汲古本“券”都讹作“劵”(劳倦也,字从力)。

[89] 以虚名德君,言事虽不成,虞卿尚得以曾经建议请封而博取平原君的好感。

[90] 赵孝成王十五年庚戌岁,当公元前二五一年。按《六国年表》和《赵世家》都说平原君死于孝成王十四年,与此不同。

[91] 子孙代,子孙世代袭封为平原君。

[92] 与赵俱亡,直到赵国见灭于秦而始绝,即所谓与国同休。

[93] 今本《公孙龙子·白马篇》云:“‘白马非马可乎?’曰:‘可’。‘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意谓但说白马,重在马色之白,非必指马也。又《坚白篇》云:“‘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二,可乎?’曰:‘可。谓目视石,但见白,不知其坚,则谓之白石。手触石,则知其坚而不知其白,谓之坚石。坚、白终不可合为一也。’”意谓石之坚与白系于触觉与视觉,石虽同,坚与白终异也。凡此即所谓坚白同异之辩。

[94] 邹衍,齐人,亦作驺衍,事迹附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衍。衍曰:“不可。辩者抒意通指(同旨),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若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此即所谓言至道。

[95] 绌同黜,退也。有低抑疏远之义。

[96]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虞卿”都提行书。此本与会注本都连书不提行。游说(音税)之士,挟策略以干求当时诸侯的政客。

[97] 蹑音聂,履也;蹈也。蹻亦作,又作屩,草鞋。檐当从会注本作“担”(编者按:繁体作“擔”),扛在肩上。簦音登,长柄笠,犹今之雨伞。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言虞卿趿着草鞋,抗着雨伞,就这样随随便便地前往游说赵王。

[98] 百镒已见《留侯世家》校释〔98〕。

[99] 上卿,相当于相国。

[100] 秦、赵战于长平,参看下〔174〕、〔175〕,并详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101] 楼昌,赵将。召楼昌与虞卿,是要使将相合议。

[102] 束甲而趋之,卷甲趋敌,意即悉力与敌人拚命。

[103] 重使,派遣重臣。为媾,求和。

[104] 制媾者在秦,言和否之权操在秦国之手。

[105] 论秦,估计秦国的实情。

[106] 不邪,犹否乎。欲破赵之军乎不邪,言预料秦意,究竟是要击破赵军呢,还是不要?此本明白,所以提问是有意要赵王自己来肯定。

[107] 不遗馀力,言不留一点力量,全投在这场战役了。

[108] 必且欲破赵军,必将击破赵军。

[109] 内同纳。必内吾使,必接纳吾国的使者。

[110] 平阳君,惠文王同母弟赵豹。封于平阳,地在今河北省临潭县西。与平阳君为媾,与赵豹决定求和。发郑朱入秦,先遣信使郑朱前往秦国。

[111] 奚如,何如。

[112] 秦王指秦国第三十三君昭襄王。王名则(一作稷),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三○六—前二五一)。应侯即范睢,详后《范睢蔡泽列传》。必愿重以示天下,言秦昭襄王与秦相范睢必然把赵国求和之事张扬扩大,而特显郑朱这人给各国知晓,借以示威于天下。

[113] 赵王入朝,赵王畏秦之强,使人朝秦纳赂。

[114] 赵郝之郝,徐广说一作赦,音释。约事于秦,奉使朝秦。

[115] 割六县而媾,割献邻秦的六座城治而求和。

[116] 助秦自攻,鼓励秦国来攻打自己。

[117] 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子么?

[118] 弹丸之地喻其小,言弹子那么大的六座城。弗予,不给他。

[119] 得无割其内而媾乎,能不更割六城以内的地方而求和么?

[120] 非所敢任,不敢担保。

[121] 他日,往昔,犹言早先。三晋,韩、魏、赵。交于秦相善也,言三国与秦结交,彼此相好。《新序》善作“若”,相若犹相同,义较长。

[122] 早先,赵与韩、魏共亲秦,既而负之(谓接受上党之叛),故秦攻赵(引起长平之役,且围邯郸),今为媾,正所以解纳叛之嫌。故云为解负亲之攻。足下,对人的敬称,参看《项纪》校释〔346〕。蜀本缺“负”字。

[123] 开关通币,谓解严撤防,彼此通币帛交聘之好。百衲本、汲古本“币”都讹作“弊”。

[124] 齐交韩、魏,向秦修好,与韩、魏相同。齐,相等。

[125] 独取攻于秦,言事秦不谨,单单招致秦兵的来攻。

[126] 自尽之术,走自己消灭自己的道路。术,道路。

[127] 罢同敝。下句“罢秦”即敝秦,意谓倦归之秦兵必然疲敝。

[128] ,古以字,会注本径作“以”。六城收天下,与后面劝“王以六城赂齐”遥应。

[129] 坐而割地,平白地割送土地。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意谓白送土地给秦与以六城收天下而取偿于秦相比,哪一项便宜呢?彊,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强”,以下都如此。

[130] 今郝曰……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文字扞格难通。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定“以为韩、魏不救赵也而王之军必孤”十六字为衍文,当从。

[131] 即坐而城尽,坐在那里等得及把城割尽。

[132] 弃前功而挑秦祸也,言尽弃从前割献之功,重复挑起秦兵来攻的祸患。弃,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棄”。

[133] 益、愈都是加甚用的副词。其计故不止矣,言岁岁割取土地的念头因而不会停息了。

[134] 楼缓,赵臣。从秦来,使秦后归来。

[135] 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犹言把土地给秦还是不给,哪一件妥当?

[136] 辞让,谦逊,此有不肯吐露实话的意思。

[137] 虽然,虽则那么说,顺上“非臣之所知”言。试言公之私,你且说你的个人意见罢。

[138] 公甫文伯名歜,季孙氏,鲁定公时的大夫。亦作公父文伯。其母有贤名。

[139] 相室,保姆之类。或说是赞礼的人。

[140] 是人,指公甫文伯。不随,谓不随从孔子。

[141] 言者异,谓从母言之或从妻言之,立场自然不同。人心变,谓看法自然跟着变化。

[142] 饰说,虚饰之辞。眘勿予,犹言为妥慎起见,切不可给他!眘,古慎字。蜀本讹作“”。

[143] 构难犹挑衅。百衲本构(编者按,繁体作“構”)作“搆”。说同悦。天下皆说,言诸侯见到秦、赵挑衅是大家高兴的。

[144] 吾且因彊而乘弱,楼缓设想诸侯心中所要说的话,即所以说明“天下皆说”的道理,言可以利用强的一方趁势欺侮弱的一方。

[145] 以疑天下,言以连横的局面给诸侯看,使他们疑心秦、赵之间近来是交厚了。故接云慰秦之心。此与前面虞卿所说的“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等话恰恰相反。

[146] 因秦之彊怒,利用秦国的强力和盛怒(与前“因彊”应);乘赵之弊,趁着赵国的疲弱(与前“乘弱”应);瓜分之,共同剖分赵国的土地取为己有。

[147] 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为什么单单不说这样做是暴露弱点给天下人看么!这一句针对楼缓“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而发,是最有力量的话。

[148] 非固勿予而已也,并不一定不给便算了。明其尚有下文。

[149] 以六城赂齐,言以六城送给齐国,要他出兵合力对付秦国。与前面“以六城收天下,取偿于秦”相应。

[150] 是时齐、秦争霸甚烈,曾互称东帝、西帝。齐孟尝君又曾纠合韩、魏之兵败秦于函谷关,秦割河东三城以和。彼此交恶,故云齐,秦之深仇也。

[151] 不待辞之毕也,言必能立刻应允,不等到说辞完毕便见听从的。

[152] 齐、秦交恶,赵、秦亦交恶,若得齐、赵并力破秦,则齐、赵两国的深仇都可趁此报复了。

[153] 有能为,有能力而且敢作敢为。这一语把“示天下弱”的心理也扭转过来了。

[154] 以此发声,以齐、赵交好的风声宣露出去。

[155] 兵未窥于境,言不必齐、赵之兵去窥伺秦境。

[156] 料秦必畏忌齐、赵之合,反将使用厚赂来结赵国之好,故云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157] 出重宝以先于王,献珍贵的宝物以自通于赵王。先,介绍。

[158] 从前赵受秦攻,言媾则赵为被动而秦制之。今赵得秦赂,是秦为被动而赵得制之。故云与秦易道。易音亦,变更。易道即所谓易地以处。

[159] 魏请为从,魏国闻风来赵,请订立从约以拒秦。以下七“从”字,除“与大国从事也”之从读如“随从”之从外,馀六“从”字均指从约,都读如纵。

[160] 过平原君,虞卿奉召时先过平原君之门有所商谈。

[161] 愿卿之论从也,希望你赞同合从。卿,亲密之称。

[162] 魏过,言魏国错了。过,差误;过失。以下六“过”字都同。

[163] 窃以为从便,言我的私见认为合从是于赵国有利的。便,利也。此语与上面“愿卿之论从也”相应。

[164] 魏齐,魏之诸公子,为魏相时,曾折辱范睢。后范睢更名张禄,相秦为应侯,魏齐惧,奔赵,匿于平原君家。秦逼索甚急,赵王发兵围之,齐夜亡,走见赵相虞卿,虞卿乃解除相印,与齐同奔大梁,欲因信陵君以南走楚。信陵君畏秦,犹豫未即见,齐怒而自刭。赵王卒取其头以予秦。事详后《范睢蔡泽列传》。虞卿既以魏齐之故,即指此事。

[165] 间行,从间道逃亡。

[166] 困于梁,困于魏都大梁,就是指的看着魏齐自杀而不能救他。

[167] 不得意,是精神受打击,未必指名位有所损失。盖魏齐之死在长平之役前五年,长平战败之后,虞卿尚为赵画策,那么虞卿仍当复为赵相的。

[168] 虞卿所著书凡八篇,司马迁作此传时,已仅存《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四个篇目。

[169] 刺讥国家得失,批评当时政治的得当与否。

[170] 《虞氏春秋》久佚,《汉书·艺文志》云十五篇,与《史记》本传及《十二诸侯年表序》均不合。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儒家类有《虞氏春秋》一卷。

[171] 翩翩(音篇),疾飞往来貌。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喻平原君之行事如鸟之高举,出于一般的浊世纨袴子弟之上。

[172] 未睹大体,犹云未见大道。下即引事实来证明它。

[173] 利令智昏,言利之所在,是能令智者冲昏头脑的。此本当时谚语,故首云鄙语曰。

[174] 周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岁(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韩桓惠王十一年,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二六二年),秦白起伐韩,拔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上党(韩地,当今山西省东南部)路绝。韩上党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平阳君赵豹以为圣人甚祸无故之利,不如勿受。平原君赵胜以为无故得一郡,受之便。孝成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卒酿长平之祸。故云贪冯亭邪说。

[175] 周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岁(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二六○年),秦王龁攻赵上党,拔之。赵使赵括代廉颇将,而秦阴令白起代王龁,戒军中勿泄。赵括被围于长平,军食绝四十六日,人相食。括乃自出搏战,被秦所射杀。兵卒四十万人皆降。白起尽阬之,仅遣其中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归赵。故云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

[176] 何其工也,怎么这么周到啊!工,工巧;细致。也读如耶。

[177] 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平常人尚且知道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何况贤明的人呢!此与“何其工也”对照,言虞卿为赵谋则工,自为谋则拙。

[178] 非穷愁不能著书自见于后世,是司马迁用以自况的牢骚话。见是表现,读如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