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失

【题解】

正失是纠正谬误的意思。本篇所说的谬误种类繁多。有指世俗的传说,如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汉武帝封禅逸闻、十件关于汉文帝的言过其实牵强附会之事等。有民间的虚妄之谈,如认为汉明帝时的县令王乔就是仙人王乔;周灵王的太子晋能预知自己的死期,所以他是仙人王子乔;燕太子丹感动天神,在秦国做人质时出现许多祥瑞之事等。还有类似说东方朔是太白星的精灵,他在黄帝时是风后、尧时是务成子、周时是老聃、在越是范蠡,变化无端,非常神奇;淮南王刘安得道升天成仙;儒生王阳出身贫寒却能铸造黄金等。应劭认为诸如此类都是“传言失指,图景失形”之言,他极力加以辩驳和纠正,并根据史料提出了他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在“孝文帝”一节中,应劭依据史实,认为休养生息的汉文帝比不上“孝宣中兴”的汉宣帝,他引用刘向之言,明确指出后代对汉文帝的溢美之词,完全是谏官编造出来的。

在这一卷中,应劭相当理性,指摘得失,针砭时弊,大有王充之风。但参照第九卷《怪神》加以审读,就会发现应劭并非无神论者,他对怪力乱神并非完全排斥与否定。自带时代局限性的应劭才是真实的,通读《风俗通义》全文然后再来评价应劭,也才是全面的。

本篇中应劭还对九江地区猛于虎的苛税进行批判,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本卷最后为彭城相袁元服正名,可见应劭不人云亦云、用事实说话的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

孔子曰:“众善焉,必察之;众恶焉,必察之①。”孟轲云:“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传言失指,图景失形②。”众口铄金,积毁消骨③,久矣其患之也。是故乐正后夔有一足之论④,晋师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⑤,非夫大圣至明⑥,孰能原析之乎⑦?《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⑧。”《易》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⑨。”故纠其谬曰《正失》也。

【注释】

①“众善焉”几句: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②“尧、舜不胜其美”几句:指,意旨。图景,绘画影像。景,同“影”。按,这几句不见于今本《孟子》。

③众口铄金,积毁消骨:众人的指责,能将金铁熔化;积累起来的毁谤,能将人的骨头消融。比喻舆论的作用极大,可置人于死地。

④乐正后夔有一足之论:相传舜(一说尧)时乐正夔仅有一只脚。《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乐正后夔取之。”杜预注曰:“夔,舜典乐之君长。”《荀子·成相》:“夔为乐正鸟兽服。”乐正,乐官之长。后,古代对长官的尊称。“夔一足”的故事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相关记载。

⑤晋师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己亥,己亥日。古人用天干地支记日期。

⑥大圣:指出类拔萃,道全德备的人。至明:指极其贤明的人。

⑦原析:探源分析。

⑧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见《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⑨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语见《易纬通卦验》。

【译文】

孔子说:“大家喜爱他,一定要去考察他;大家厌恶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他。”孟子说:“尧、舜没法承担世人对他们的赞美,桀、纣也没法承担世人对他们的厌恶。流传的言语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画出的影像也会失去它本来的形状。”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不断的诽谤能使人毁灭,这样的祸患已经很久了。所以有关于乐正后夔仅有一只脚的言论,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却变成晋国军队有三只猪渡河,如果不是至为圣明智慧的大圣贤,那谁能溯源分析它呢?《论语》说:“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易纬》说:“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所以纠正这样的谬误,篇名叫《正失》。

乐正后夔一足

俗说:夔一足而用精专①,故能调畅于音乐②。

谨按:《吕氏春秋》③:“鲁哀公问于孔子:‘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以夔为乐正,始治六律④,和均五声⑤,以通八风⑥,而天下服⑦。重黎又荐能为音者⑧,舜曰:夫乐天地之精,得失之节⑨,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⑩。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⑪。故曰夔一足,非一足行。’”

【注释】

①用:用心,用力。精专:精神专一。

②调畅:调和顺畅。

③《吕氏春秋》:杂家代表作品。战国时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其十二纪,以春夏秋冬为序,因以“春秋”名其书。又因书中有八览,故别称《吕览》。

④六律:律是定音器,六律是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六个阳律。阳为律,阴为吕,举六律统指六律六吕。《吕氏春秋·察传》高诱注曰:“六律,六气之律,阳为律,阴为吕,合十二也。”

⑤五声:是五种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⑥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又,《吕氏春秋·慎行论》:“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高诱注曰:“八风,八卦之风也。通和阴阳,故天下大服也。”

⑦服:服从,顺服。

⑧重黎:相传为帝颛顼之后代,为帝喾高辛氏火正。《吕氏春秋·察传》云:“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⑨得失之节:这里指政治上得失的关键。节,节骨眼,关键处。

⑩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从根本上调和音乐。

⑪一而足:一人就足够了。足,充足,足够。

【译文】

民间传说:夔只有一只脚,但他用心专一,所以能使音乐调和畅通。

谨按:《吕氏春秋》:“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以前舜让夔当乐正,他开始整理六律,调和五声,以通和八风,所以天下顺服。重黎又推荐调和音乐的能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从根本上调和音乐。夔能够调和它,平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是夔一个人就足够了,而不是说夔用一只脚走路。’”

丁氏家穿井得一人

俗说:丁氏家穿井,得一人于井中也。

谨按:《吕氏春秋》①:“宋丁氏无井,常一人溉汲于外②,及自穿井,喜而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传之,闻于宋君,公问其故,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①《吕氏春秋》:本则所记见《吕氏春秋·察传》。

②溉汲:汲水浇地。这里是打水的意思。

③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

【译文】

民间传说:丁氏家凿井,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谨按:《吕氏春秋》:“宋国丁氏家里没有井,经常要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等到自己凿了井,他很开心地告诉别人:‘我凿井得到一个人。’这话传出去,被宋国国君听到,国君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说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封泰山禅梁父

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①,能知人年寿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②,因到读曰八十③,其后果用耆长④。武帝出玺印石⑤,裁有兆朕⑥,奉车子侯即没其印,乃止⑦。武帝畏恶,亦杀去之⑧。《封禅书》说⑨:“黄帝升封泰山,于是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独不得上,乃悉持龙髯⑩,拔堕黄帝之弓⑪。小臣百姓仰望黄帝,不能复⑫,乃抱其弓而号⑬,故世因曰乌号弓。孝武皇帝时,齐人公孙卿言⑭:‘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今历正值黄帝之日,圣主亦当上封,则能神仙矣⑮。’”

【注释】

①岱宗:泰山的别称。箧:竹子做的小箱子。策:古代用以记事的竹、木片,编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书简,簿册。

②武帝:即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年在位。汉武帝时期为西汉最强盛时期。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曾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③到读:即倒着念。到,通“倒”。颠倒。

④用:因此。耆(qí)长:泛指长寿。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称耆。

⑤出玺印石:拿出印玺在石上盖印。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的印。

⑥裁有兆朕:刚出现兆示吉凶的裂纹。裁,通“才”。兆朕,即朕兆,征兆,迹象。

⑦奉车子侯即没其印,乃止:奉车子侯赶紧将封泥毁掉,裂纹才停止了。奉车,奉车都尉。汉武帝开始设置该官位,官阶二千石,掌管乘舆。子侯,霍去病之子霍嬗,字子侯。没,败坏,毁坏。

⑧亦杀去之:指杀了霍子侯然后离开。按,《史记》记载霍子侯随武帝登封泰山后,不久暴病而死,与此不同。

⑨《封禅书》:以下所引本《史记·封禅书》。

⑩乃:于是。悉:都,全。持:抓住。

⑪堕:掉下来,坠落。

⑫不能复:黄帝不再回来。

⑬号:号哭。

⑭齐人公孙卿:汉武帝时方士。元鼎四年(前113),汾阳巫锦言得大鼎,迎至甘泉宫,他于是献上“札书”,谓黄帝得宝鼎后,骑龙升天。武帝大悦,被任为郎。后又数次以所谓仙人足迹欺骗武帝,深得武帝信任,官至太中大夫。太初元年(前104),与司马迁、壶遂请改正朔,得奉诏与迁、遂共造《太初历》。

⑮“汉之圣者”几句:今历,现在的日期。正值,刚好,适逢。黄帝之日,指黄帝得到宝鼎的时令。按,此处所记公孙卿之言是隐括《史记·封禅书》中公孙卿对其鼎书的解释。

【译文】

民间传说:泰山上有金匣子,里面有玉策,能预知人寿命的长短。武帝拿到写着十八的玉策,于是倒念为八十,他后来果然因此而长寿。武帝拿出印玺在石上盖印时,才现出兆示吉凶的裂纹,奉车都尉霍子侯就赶紧将印文毁掉,裂纹停止了。武帝感到恐惧,就杀了霍子侯,然后离开泰山。《封禅书》说:“黄帝在封禅泰山的时候升天,一条龙垂下长长的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以及后宫妃嫔随他骑上龙背的有七十多人,其余级别低的官员不能上去,于是都抓住龙须不放手,抓不到的就乱抓,把黄帝身上的弓都拽下来了。小臣百姓仰望黄帝,看着他不再回来,于是抱着他的弓号哭,所以后世因此称之为乌号弓。武帝时,齐国方士公孙卿说:‘汉代的圣人,就出现在高祖的孙子中;如今得到宝鼎的日期与黄帝得宝鼎的日期完全相同,圣主如果也封禅泰山,那么就能成仙了。’”

谨按:《尚书》《礼》:天子巡守,岁二月,至于岱宗①。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者七十有二②。”盖王者受命易姓③,改制应天④,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⑤。所以必于岱宗者,宗者,长也,万物之宗⑥,阴阳交代⑦,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⑧,不崇朝遍雨天下⑨,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⑩,克之曰⑪:“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⑫,四守之内⑬,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⑭,与天无极⑮,人民蕃息,天禄永得⑯。”祭上玄尊而俎生鱼⑰。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于其上,示增高也。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以玺⑱。下禅梁父,礼祠地主,去事之杀⑲,示增广也⑳。禅谓坛(21),当有所与也(22)。三皇禅于绎绎(23),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绎绎者,无所指斥也(24)。五帝禅于亭亭(25),德不及于皇,亭亭名山,其身禅予圣人。三王禅于梁父,梁者,信也(26),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与也。

【注释】

①“天子巡守”几句:语见《尚书·舜典》及《礼记·王制》。

②“封泰山”几句:意谓行封禅大典的王者一共有七十二家。《史记·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封泰山,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答上天的功业。禅梁父,在泰山下的梁父山开辟场地祭地,报答大地的功业。自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盛典。梁父,古代小山。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祭地,都在此处。

③受命易姓:接受天命,改朝换代。

④改制应天:改变制度,顺应天命。

⑤告平:告诉上天天下太平。

⑥万物之宗:万物的统领。

⑦交代:交替。

⑧肤寸:借指下雨前逐渐集合的云气。

⑨崇朝(zhāo):从天亮到早饭时,比喻时间短暂,犹言一个早晨。崇,通“终”。朝,早晨。

⑩赤:通“尺”。

⑪克:通“刻”。

⑫成民:成就、成全民众。

⑬四守:犹四方。

⑭贡职:贡赋,贡品。

⑮无极:没有边界。

⑯天禄:天赐的福禄。

⑰上:通“尚”。崇尚,看重。玄尊:黑色的酒器。俎生鱼:谓以俎盛生鱼。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⑱金泥银绳,印之以玺:以水银和黄金为印泥,以银为捆扎藏放玉牒书的玉匣的绳,盖玺印封缄。

⑲去事之杀:除掉地上的枯草。杀,衰败。

⑳示增广也:天以高为尊,故示以增高;地以厚为德,故示以增广。

(21)禅谓坛:禅指的是坛和这两种仪式。坛,筑坛祭祀。,除草而祭。

(22)当有所与:应该是有所参照的。与,跟随,跟从。

(23)三皇禅于绎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皆谓三皇禅于云云。绎绎,《白虎通·封禅》:“三皇禅于绎绎之山……绎绎者,无穷之义也。”云云,有远、盛二义。《太平御览》引《礼记·逸礼》:“三皇禅云云,盛意也。”《广雅·释诂》云:“云云,远也。”则“绎绎”“云云”都有无穷盛大的意思,在这里作为山名,都是依义取名,其地一说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24)无所指斥:无穷无尽。斥,开拓,扩大。

(25)亭亭:《白虎通·封禅》:“亭亭者,制度审,道德著明也。”这里作为山名,乃依义取名,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

(26)信:通“伸”。延续,延伸。

【译文】

谨按:《尚书》《礼》:天子巡行诸国,当年二月,到达泰山。孔子说:“封泰山、禅梁父可以数得出的有七十二家。”帝王接受天命改朝换代,改变制度以顺应天时,天下太平,成就功业就要祭天地,用来向天地报告天下太平。之所以一定要到泰山,是因为宗是长的意思,万物之长,阴阳交替,云碰到石就飘出来,云气聚合,不用一个早上就能让天下遍受雨露的,只有泰山了。封就是立一块一丈二尺的石头,在石头刻上:“用礼来侍奉上天,用义来安身立命,用孝来侍奉父亲,用仁来成就民众,四方之内,没有哪里不设置为郡县,四夷八蛮,都来进贡,与天一样没有边界,人民繁衍生息,长久得到天的恩赐。”祭祀崇尚用黑色的酒器并摆上盛有生鱼的俎。祭坛宽十二丈,高三尺,台阶三级。封土于祭坛之上,表示增加高度。在石头上刻上名号,是为了显明自己的功绩。有人说:以黄金为印泥,以银为捆扎藏放玉牒书的玉匣的绳,盖玺印封缄。禅于梁父山下,以礼祭祀地神,除掉地上的衰草,表示增加广度。禅指称坛和这两种仪式,应该是有所依据的。三皇在绎绎山封禅,表明自己成就功业离开,有德之人当据有此地,绎绎是无穷无尽的意思。五帝在亭亭山封禅,德化比不上三皇,用亭亭为山命名,表示自己禅位给圣人。三王在梁父封禅,梁是延续的意思,延续父亲的是儿子,这是说父子相承。

孝武皇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祕书①,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②,五色土益杂封③,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④,加祠,兕牛犀象之属⑤。其赞享曰⑥:“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⑦,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一。”其夜有光如流星,昼有白云起封中。于是作明堂汶上⑧,令诸侯各治邸⑨,车驾前后五至祠。以元鼎六年告封,改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缘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祸福,必有征应,权时倒读,焉能诞招期乎⑩?奉车子侯,骖乘弄臣⑪,不预封事,何因操印没石?乃正暴病而死⑫,悼惕无已⑬。又言武帝与仙人对博,棋没石中,马蹄迹处,于今尚存,虚妄若此,非一事也。

【注释】

①玉牒书:帝王封禅所用的文书,写在简牒上,用玉作装饰。祕书:当作“书祕”,写着隐秘的内容。

②一茅三脊为神藉:用一种有三道棱的白茅作为祭祀所用贡品的衬垫。

③五色土益杂封:把五彩颜色的土混和在一起堆起来。杂,错杂。封,堆土,培土。

④纵:不拘束。此处是广泛采用的意思。

⑤加祠,兕(sì)牛犀象之属:增加兕牛犀象之类的祭祀祭品。加,增加。兕,雌犀牛。

⑥赞:一种文体,用于颂扬。享:用食物供奉神明。

⑦泰元:泰一。神名。为诸神中最尊贵的一种。神策:卜筮用的蓍草。

⑧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汶(wèn):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今山东莱芜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⑨治邸:修建府邸。

⑩焉能诞招期乎:按,句意不明。《意林》引《风俗通》作“神无福矣”。

⑪弄臣:帝王狎昵的臣子。这是说奉车都尉霍子侯年少以恩泽侍左右,如弄臣一般。

⑫正:正是。这里是说子侯自以暴病死,非武帝所杀。

⑬悼惕:忧伤恐惧。

【译文】

武帝建祭坛一座,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埋着写着隐秘之事的玉牒书。长江、淮河之间生长一种有三道棱的灵茅,用它作为祭祀时摆放贡品的衬垫,把五种颜色的土混杂在一起加在祭坛上。用远方的奇兽、飞禽以及白山鸡等物来祭祀,还增加兕牛犀象之类的祭品。有赞辞说:“上天增授给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虔诚地祭祀泰一神。”这天夜里有像流星那样的光芒,白天有白云从祭坛中升起。于是武帝在汶水边上修明堂,命令诸侯各自在泰山下构筑府邸,武帝的车驾前后五次到明堂。因为是在元鼎六年行封禅之礼,所以年号改为元封元年,那时武帝已经四十七岁,怎么又反而拿到十八岁这样的玉策呢?就算如前面所说,明神祸福,一定有所征验,为了变通而倒着读,怎么就能得到所期望的年寿呢?奉车都尉霍子侯,只是掌管车舆的弄臣,并不参与封禅之事,为什么能拿起印玺毁掉石上裂纹征兆呢?实际上他是暴病而死,武帝还为此忧伤不已。又说武帝和仙人下棋,棋子没入石头中,马蹄留下的痕迹,到现在还有,诸如此类的虚妄之事,不一而足。

予以空伪①,承乏东岳②,忝素六载③,数聘祈祠④,咨问长老贤通上泰山者云,谓玺处克石,文昧难知也,殊无有金箧玉牒探筹之事。《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亲见之人,斯为审矣⑤。传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⑥。”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诗》云:“三后在天⑦。”《论语》曰:“古皆没⑧。”《太史记》:“黄帝葬于桥山⑨。”骑龙升天,岂不怪乎?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着地,乌适飞去,从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⑩。

【注释】

①空伪:谓徒有虚名。与下面的“承乏”“忝素”均为谦辞。

②承乏:因人才缺乏而勉强承担。东岳:泰山别称。应劭曾任泰山太守。

③忝(tiǎn)素:此谦称任职。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素,素餐,白吃闲饭。

④数聘祈祠:多次经历过祭祀祈祷的事情。聘,经历。

⑤审:明白,清楚。

⑥“五帝圣焉死”几句:语见《战国策·秦策》载范雎语:“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贤焉而死,乌获之力焉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语又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略有不同。

⑦三后在天:语见《诗经·大雅·下武》。三后,指周太王、王季、文王。后,王。

⑧古皆没:《论语·颜渊》云:“自古皆有死。”没,通“殁”。死。

⑨黄帝葬于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今陕西黄陵西北。沮水穿山而过,山状如桥,故名。按,前句《太史记》,当指《史记》。

⑩“乌号弓者”几句:说本《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乌号,柘桑,其材坚劲,乌歭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柘(zhè)桑:亦名黄桑,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材,可制弓。

【译文】

我因为徒有虚名,勉强担任泰山太守,任职六年,多次经历祈祷祭祀之事,询问上过泰山的通达长老贤人,都说印玺刻石之处,文字不明难以明白,尤其是没有金箧玉牒抽签问寿之事。《春秋》认为“传闻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所见之人,他们才是清楚的。古书说:“圣明的五帝死了,仁慈的三王死了,聪明的五霸也死了。”他们的寿命,都不能达到一百年。《诗经》说:“三位先王灵在天。”《论语》说:“自古以来都难逃一死。”《太史记》说:“黄帝安葬在桥山。”骑着飞龙升天之说,不是很怪诞吗?乌号弓,是说柘桑树林,枝繁叶茂,乌鸦在上面栖息,枝条直垂到地面,乌鸦刚刚飞离,枝条从后面弹拨,将其打死,取这样的枝条作为弓,因此取名为乌号弓。

叶令祠

俗说孝明帝时①,尚书郎河东王乔②,迁为叶令③,乔有神术,每月朔常诣台朝④,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⑤,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⑥;因伏伺,见凫举罗⑦,但得一双舄耳⑧。使尚方识视⑨,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⑩。每当朝时,叶门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一玉棺于厅事前⑪,令臣吏试入,终不动摇。乔:“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夜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牧守班禄⑫,皆先谒拜,吏民祈祷,无不如意,若有违犯,立得祸。明帝迎取其鼓,置都亭下⑬,略无音声⑭。但云叶太史候望⑮,在上西门上⑯,遂以占星辰,省察气祥⑰,言此令即仙人王乔者也。

【注释】

①孝明帝:东汉明帝刘庄,58—75年在位。

②尚书郎: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者,称为尚书郎。河东:东汉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王乔:《后汉书》有传,《列仙传》说他是古仙人王子乔的化身。

③叶:叶县,汉属南阳郡,治今河南叶县南。

④朔:夏历每月初一。台朝:即尚书台之治所。

⑤数(shuò):多次,屡次。

⑥凫(fú):水鸟,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⑦罗:捕鸟的网。

⑧舄(xì):鞋。

⑨尚方: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

⑩四年:指汉明帝永平四年(61)。

⑪厅事: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

⑫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班禄:发放俸禄。班,分发。此当指上任。

⑬都亭: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

⑭略无:全无。

⑮但云叶太史候望:《后汉书·方术列传》无“但云叶”三字,疑为衍文。

⑯上西门:洛阳城有十二门,每面城墙上有三个门,西墙北门被称为“上西门”。

⑰气祥:日旁云气。古人认为其能预示吉凶。

【译文】

民间传说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外调为叶县令。王乔有神仙之术,每月初一经常从县里来到尚书台,明帝奇怪他来得那么频繁却不见他的车骑,就秘密命令太史守候观察他。太史说每次王乔快到的时候,经常有一对野鸭从东南飞来。于是派人埋伏等候,看见野鸭就举网捕捉,却只得到一双鞋而已。派尚方前去辨识,认出是明帝四年赏赐给尚书官属的鞋。每次上朝时候,叶县城门前的鼓不敲自鸣,鼓声一直传到京城。后来天上落下一具玉棺在厅事前,王乔命令属吏试着躺进去,但始终弄不动它。王乔说:“天帝只想召见我。”于是他洗好澡穿好衣服睡在里面,棺盖便立刻关上了。隔天夜里把他埋葬在城东,泥土自动堆成了坟冢,县里的牛都流汗吐舌,而人却毫不知晓。百姓为他建了祠堂,称之为叶公祠。州郡长官上任时,都要先来敬拜,小臣百姓祈求祷告,没有不如意的,如有违背冒犯,立刻遭受祸患。明帝把叶县城门下的鼓取来,放在都亭下,却没有一点声响。太史站在上西门上守候眺望,通过星辰进行占卜,观察云气吉凶。人们都说这个县令就是仙人王乔。

谨按:《春秋左氏传》①: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古者,令曰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②,莫不欣戴。白公胜作乱③,杀子西、子期④,劫惠王以兵⑤。叶公自叶而入,至于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何为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⑥,日日以几⑦。若见君面,是得艾也⑧。人知不死,其亦无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⑨。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之,与国人攻白公,白公奔山而逝,生烹石乞⑩,迎反惠王,整肃官司,退而老于叶。及其终也,叶人追思而立祠。功施于民,以劳定国,兼兹二事,固祠典之所先也⑪。此乃春秋之时,何有近孝明乎?

【注释】

①《春秋左氏传》:以下叙事本《左传·哀公十六年》。应劭文与《左传》所载基本相同。

②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城南。春秋时楚人曾沿方城山修筑长城,抵御中原诸国势力南侵。

③白公胜作乱:事在楚惠王十年(前479)。白公胜是楚平王之孙,名胜,亦称王孙胜。其父太子建因被陷害而出逃,到郑国后,郑人善待他,他却阴谋联合晋国袭郑,被郑人所杀。王孙胜随伍子胥逃到吴国,后被召回,任巢大夫,号白公。他怨恨楚国君臣不攻伐郑国为其报仇,起兵杀死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控制楚都。后被叶公打败,自缢而死。

④子西:名申。他是楚平王之庶弟,惠王时为楚国令尹,掌军政大权。平王十三年(前516),王卒,将军子常欲立他为国君,不从,请立王子珍,是为昭王。昭王临终又欲立之,他再次推辞,与子期等立惠王。惠王二年(前487),召回白公。晋伐郑,楚派他救郑,与郑盟而还。白公胜怒,于惠王十年(前479),与石乞等将其攻杀于朝。子期:名结,楚昭王庶兄。惠王时为楚国司马。昭王十年(前506),吴伐楚,攻占郢都,子期从昭王出奔至随。吴向随讨要昭王,子期匿昭王而自代,随以昭王不在而拒绝了吴人,君臣得以逃脱。昭王病危,欲传位于子期,他不从,与子西合立了楚惠王。

⑤惠王:名章,楚昭王之子,前488—前432年在位。白公胜之乱被劫持,得屈固相救免于被杀。后叶公与其属下攻杀白公,助其复位。旋兴师灭陈,后又灭蔡,灭杞,扩地东至泗上。

⑥望岁:盼望收成。《左传》杜预注曰:“岁,年谷也。”

⑦日日以几(jì):天天盼望你来。几,通“冀”。希望。

⑧艾(yì):通“乂”。安宁。

⑨旌:表扬,宣扬。徇(xùn):展示,示众。

⑩石乞:白公胜的门客,叛乱的主策划。白公胜死后,他被叶公生擒,因不交出白公胜的尸体而被烹杀。

⑪祠典:祀典。有关祭祀的典制。《礼记·祀典》云:“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记载:叶公子高,姓沈名为诸梁(古时候尊称县令为公),他忠于国家,加恩体恤百姓,方城之外,没有人不欢欣拥戴他。白公胜作乱,杀害了子西、子期,依靠武力劫持了楚惠王。叶公从叶县进入楚都,到北门时,有人遇到他说:“您为什么不戴上头盔?老百姓盼望您犹如盼望慈爱的父母。盗贼的箭如果伤到您,这是让老百姓绝望啊。您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叶公于是戴上头盔再进入楚都。又遇到一个人说:“您为什么要戴着头盔?老百姓盼望您犹如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希冀。如果能看到您的面容,他们就安心了。老百姓知道不再有生命危险,他们也无不有奋战的信心,还将您的功业当众宣扬。可是您却遮掩面容,让老百姓绝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叶公于是摘下头盔进城,和国人一起攻打白公。白公逃到山上自杀,叶公生擒石乞将他烹杀,迎接楚惠王回来,整顿肃清政府部门,然后在叶县退休终老。等到他去世之后,叶县人民追思而为他建立祠堂。有功于民,劳心劳力安定国家,兼有这两大功劳,这本来就是祭祀典制优先考虑的。这是春秋时期的事情,为什么扯到明帝时期呢?

周书》称①:“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②,师旷与言③,弗能尚也④。晋年十五,顾而问曰:‘吾闻大师能知人年之短长也。’师旷对曰:‘女色赤白⑤,女声清,女色不寿⑥。’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天⑦,女慎无言,祸将及女。’其后太子果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后世以其自豫知其死⑧,传称王子乔仙。或人问仙,扬雄以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殒落,文王葬毕⑨,孔子葬鲁城之北,独不爱其死乎?知非人之所能也。生乎生乎,吾恐名生而实死也。”

【注释】

①《周书》:以下叙事见《逸周书·太子晋》。

②“灵王太子晋”几句:此三句今本《逸周书》不载,疑为佚文。

③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传说他生而无目,善于以声音辨吉凶。历事晋悼公、平公。

④尚:超过。

⑤女:同“汝”。

⑥女色不寿:女,《逸周书·太子晋》作“火”。《潜夫论·相列》:“故师旷曰:‘赤色不寿。’火家性易灭也。”赤色也就是火色。

⑦上宾:谓作客于天帝之所。指帝王去世。

⑧豫:预先。

⑨毕:毕原,亦名咸阳原、咸阳北坂、洪渎原,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于此。

【译文】

《周书》说:“周灵王的太子晋,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德行,聪明博学,师旷和他交谈,都不能超过他。太子晋十五岁的时候,见到师旷就问他说:‘我听闻您能预知人寿命的长短。’师旷回答说:‘你脸色赤白,你的声音清散,你看起来不会长寿。’太子晋说:‘是的。我三年后就要到天上做客,你千万谨慎不要说出去,否则灾祸将会降临到你头上。’这之后太子晋果然就死了。”孔子听了这事说:“可惜啊,杀了我们的君主。”后代因为太子晋能预知自己的死期,所以传说他是仙人王子乔。有人问什么是仙,扬雄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死了,文王已安葬在毕原,孔子葬在鲁城的北边,他们难道不希望不死吗?只是知道死非人力所能改变。生啊生啊,恐怕仙人虽有生的名声而实际上是死了的啊。”

国家畏天之威①,思求谴告②,故于上西门城上候望,近太史寺令丞躬亲③;灵台位国之阳④,又安别在宫中?惧有得失,故参之也。何有伺一飞凫,遂建其处乎?世之矫诬⑤,岂一事哉!

【注释】

①国家:此指天子。汉代人常称天子为国家。

②思:希望,想。求:求索,找到。谴告:谴责警告。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③近:靠近。太史寺: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的官署。令丞:《续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④灵台:观测星象气候之台。《后汉书·光武纪》下李贤注引《汉宫阁疏》:“灵台高三丈,十二门。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陆机洛阳记》云:“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位国之阳:在国都的南边。国,国都,指洛阳。阳,南面。

⑤矫诬:假托诈欺。

【译文】

明帝畏惧上天的威严,希望寻求上天的谴责警告,所以在上西门城上观察瞭望。靠近太史寺,令丞亲自瞭望;灵台在洛阳城南,又怎么会在宫中另有一座?天子害怕有什么过失,所以参验其事。怎么会因为观察一只野鸭,就在那里建一座灵台呢?世上虚妄不实之事,又岂是这一件啊!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仰叹,天为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中木象生肉足①,井上株木跳度渎②。俗说: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始皇执欲杀之,言能致此瑞者,可得生活;丹有神灵,天为感应,于是遣使归国。

【注释】

①木象:即木刻的人像。象,人像。

②株木:树桩。渎:小水沟。

【译文】

燕太子仰头长叹,天因此落下了粟米,乌鸦头上长出了白毛,马长出了角,厨房中的木像长出了肉足,井上的树桩跳过了小水沟。民间传说: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始皇抓住他想要杀他,说要是他能招致上面的祥瑞之事,可以让他活下去;燕太子丹有神灵护佑,天为之感应,秦王于是遣送他回家。

谨按:《太史记》①:燕太子质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归。归求勇士荆轲、秦武阳②,函樊於期之首③,贡督亢之地图④,秦王大悦,礼而见之,变起两楹之间⑤,事败而荆轲立死。始皇大怒,乃益发兵伐燕,燕王走保辽东,使使斩丹以谢秦,燕亦遂灭。丹畏死逃归耳,自为其父所戮,手足圮绝⑥,安在其能使雨粟,其余云云乎?原其所以有兹语者,丹实好士,无所爱吝也⑦,故闾阎小论饰成之耳⑧。

【注释】

①《太史记》:以下叙事本《史记·刺客列传》。

②荆轲:战国末卫国人。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杀秦王。事败身死。秦武阳:或作“秦舞阳”。战国末燕国人,勇武有力。荆轲谋刺泰王,他充任副使。事败亦被杀。

③樊於期:战国末期人。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太子丹不允,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告以自己的计划,樊於期立即自刎献出首级。

④督亢:战国时燕国的膏腴之地。今河北涿州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平衍之区,皆燕之督亢地。

⑤两楹之间:此指秦庭。两楹,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⑥手足圮(pǐ)绝:手足断绝。此指身首异处。圮绝,毁灭断绝。

⑦爱吝:吝惜。

⑧闾阎(lǘ yán):乡里,泛指民间。

【译文】

谨按:《太史记》上说: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始皇待他越来越不好,太子丹害怕而逃亡回国。回国后寻求得到勇士荆轲和秦武阳到秦国去,用盒子装着樊於期的首级献给秦王,并呈上督亢的地图,秦王很高兴,礼待接见他们,于是他们在秦廷之上刺杀秦王,事情失败荆轲当时就被杀死。秦始皇非常生气,于是增加兵力讨伐燕国,燕王逃到辽东,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燕国也因此被灭亡了。太子丹是怕死而逃回罢了,自己被父亲所杀,身首异处,他怎么可能招致天降粟米这类的祥瑞呢?之所以有这样的传闻,是因为太子丹喜爱结交宾客,礼贤下士,毫不吝啬,所以民间就夸饰成这类传闻了。

孝文帝

孝成皇帝好诗书①,通览古今,闲习朝廷仪礼②,尤善汉家法度故事③,常见中垒校尉刘向④,以世俗多传道:孝文皇帝⑤,小生于军,及长大有识,不知父所在,日祭于代东门外⑥;高帝数梦见一儿祭己⑦,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为代王⑧。及后征到,后期,不得立,日为再中⑨。及即位为天子,躬自节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⑩,常居明光宫听政⑪,为皇太薄后持三年服⑫,庐居枕块如礼⑬,至以发大病,知后子不能行三年之丧⑭,更制三十六日服⑮。治天下,致升平,断狱三百人⑯,粟升一钱。“有此事不?”向对曰:“皆不然。”

【注释】

①孝成皇帝:汉成帝刘骜,前33—前6年在位。

②闲:通“娴”。熟悉,熟练。

③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例行的事。

④常:通“尝”。曾经。中垒校尉: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戍卫京师,兼任征伐,有丞、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或谓“西域”当作“四城”。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官。他也是西汉著名学者,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著作存世。又整理宫廷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另有词赋三十三篇,今存《九叹》《请雨华山赋》等。

⑤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⑥日:每天。代:此指汉初代国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的代王城)。代国是汉初同姓九国之一。

⑦高帝:汉高帝刘邦,前202—前195年在位。西汉的开国皇帝,习称汉高祖。

⑧立为代王:刘恒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被立为代王,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⑨日为再中:太阳为此再次回到正午。

⑩上书囊:盛装奏章的袋子。

⑪明光宫:汉代宫殿。汉武帝时建造,属北宫,尚书在此殿奏事。

⑫皇太薄后:薄太后,汉文帝的生母。汉文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三年服:古代丧礼,子女要为父母服丧三年。

⑬庐居:庐墓。在墓旁结庐服丧。枕块:古代丧礼。居父母之丧,其子女要头枕土块、身卧草垫以示哀痛。

⑭后子:帝王之子。

⑮更制三十六日服: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夏六月,汉文帝刘恒去世,遗诏短丧薄葬,“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史记·孝文本纪》)。大红、小红,即大功、小功,都是丧服名。纤,即禫,指禫祭至吉祭之间的丧期。三段时间相加为三十六日。

⑯断狱:审理判决案件。

【译文】

成帝爱好诗书,通览古今,熟习朝廷的仪礼,尤其熟悉汉朝的典章制度,曾经接见中垒校尉刘向,因为世俗多有传言:文帝从小生于军中,长大懂事之后,不知道他父亲在哪里,每天在代国都城东门外祭祀。高祖多次梦见有一儿子在祭拜自己,便派使者到代国寻找,果然找到文帝,将他立为代王。等到后来征召到京城,因为误了时间,不得立为天子,太阳为此再次回到正午位置。等到即位为天子后,文帝自身节俭,收集盛装上书的布袋作为前殿的帷帐,经常居住在明光宫治理政事。他为薄太后服丧三年,居住在墓庐中,睡觉时按照丧礼枕在土块上,以至于生了一场大病,由此知道帝王之子不能行三年之丧礼,于是改为服丧三十六天。文帝治理天下,天下太平,审理判决的案件仅涉及三百人,一升粟只要一钱。“有这些的事吗?”刘向回答说:“这些说法都不对。”

谨按:汉高三年,魏王豹叛汉附楚①,汉使大将韩信击虏豹姬薄夫人②,传诣雒阳织室③。汉王见薄姬,内后宫,幸之,生文帝,二年而为王者子,常居宫阙内,不弃捐军中,祭代东门。高皇后八年后九月己酉夕即位④,就未央⑤,幸前殿,下赦令,即位时以昏夜⑥,日不再中。文帝虽节俭,未央前殿至奢⑦,雕文五采,画华榱璧珰⑧,轩槛皆饰以黄金,其势不可以书囊为帷,奢俭好丑,不相副侔⑨。又文帝以后元六年己亥崩未央宫,在时平常听政宣室⑩,不居明光宫。及皇太薄后以孝景二年四月壬子薨,葬南陵⑪,文帝先太后崩,不为皇太薄后持三年服。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初开籍田⑫,躬劝农耕桑,务民之本。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⑬,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⑭,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结,所谓治安之国也。其后匈奴数犯塞⑮,侵扰边境,单于深入寇掠,贼害北地都尉⑯,杀略吏民,系虏老弱,驱畜产,烧积聚,候骑至甘泉⑰,烽火通长安,京师震动,无不忧懑。是时,大发兴材官骑士十余万军长安⑱,帝遣丞相灌婴击匈奴⑲,文帝自劳兵至太原、代郡,由是北边置屯待战,设备备胡,兵连不解,转输骆驿⑳,费损虚耗,因以年岁谷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前待诏贾捐之为孝元皇帝言(21):“太宗时(22),民赋四十,断狱四百余。”

【注释】

①汉高三年,魏王豹叛汉附楚:魏王豹是项羽所封,刘邦打败项羽,他归降刘邦。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他又投归项羽。事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按,据《史记》,此事发生在汉高祖二年(前205),此处应劭所记有误。魏王豹,魏豹,原魏国公子,魏王魏咎弟。

②韩信击虏豹姬薄夫人:汉高祖二年(前205)九月,韩信在夏阳用木罂缶渡过黄河,奇袭魏军,将其彻底打败,生擒了魏王豹。韩信,汉朝名将。起初追随项羽,后来跟随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封为齐王。领导垓下之战打败项羽,改封楚王。后被诬谋反,降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又被告与陈豨谋反,为吕后所杀。薄夫人,即薄太后。其母将其送入魏王后宫。有人给她看相说她当生天子,魏豹暗自高兴,遂叛汉。

③传诣:转送到。雒阳:即洛阳。织室:织作之室。

④高皇后八年:前180年。高皇后,即吕太后。因其为高祖刘邦的皇后,故称。汉惠帝去世后,吕太后摄政,故史书常以为纪年。后九月:即闰九月。当时以十月为岁首,至九月则岁终,闰月置于岁末。

⑤未央: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长安故城内西南隅,由萧何主持兴建。汉高祖七年(前200)建成后常为朝见之处。

⑥即位时以昏夜:《史记·孝文本纪》:“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还坐前殿。于是夜下诏书。”

⑦未央前殿至奢:《三辅黄图》:“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未央宫前殿利用龙首山的丘陵作殿基。具体筑法大约是将龙首山的最高峰,削成由北而南三个大台级,四周略加修整,再用夯土包筑三个台基的四周和表面,然后再在台面上营造殿堂。《三辅黄图》所记为中层台。按《中国建筑史》附表,汉每丈以2.3米计,合今东西115米,深合今34.5米,高合今80.5米。

⑧榱(cuī):椽子。璧珰:以玉为椽头。

⑨侔(móu):等同,齐同。

⑩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⑪南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白鹿原上太康村附近。《史记·外戚世家》:“以吕后会葬长陵(按,汉高祖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据《三辅黄图》,因其“在霸陵南,故曰南陵”。

⑫开籍田:古代的一种礼仪。春耕开始时,帝王亲耕于划定的田地,收获以奉祀宗庙,且寓劝农之意。

⑬黄、老之言:黄帝、老子的学说。崇尚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⑭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此指教化。

⑮匈奴数犯塞:汉文帝时期,匈奴大规模入侵主要有三次: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文帝十四年(前166)冬,老上单于亲率大军入北地郡,前锋直抵岐州雍(今宝鸡凤翔)、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二百里,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军臣单于分两路,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

⑯单于深入寇掠,贼害北地都尉:此指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冬,老上单于率军入侵事。北地都尉,北地郡都尉,掌管全郡军事。西汉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⑰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甘泉: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⑱材官:秦汉时一种地方预备兵兵种。郭沫若 《中国史稿》:“西汉初年,地方有经常训练的预备兵。山地或少马的地方多步兵,叫做‘材官’;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兵,叫做‘车骑’。

⑲灌婴:汉初功臣。起初跟随刘邦转战各地,后从韩信击破齐军,并攻杀项羽。刘邦称帝,灌婴任车骑将军,封颍阴侯,后与陈平、周勃平定吕氏之乱,迎立文帝,任太尉,不久为丞相。

⑳骆驿:同“络绎”。形容延续不绝的样子。

(21)待诏:汉代徵士凡特别优异的待诏于金马门,称为待诏。贾捐之:字君房。贾谊曾孙。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汉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时为待诏金马门。

(22)太宗:即汉文帝。庙号太宗。

【译文】

谨按:高祖三年,魏王豹背叛高祖依附项羽,高祖派大将韩信攻击俘虏了魏豹和他的姬妾薄夫人,把薄夫人转送到雒阳织室。高祖见到薄姬,纳入后宫,幸临她,生下了文帝,第二年立为王子,经常居住在宫中,并没有被抛弃在军中,在代国东门祭祷。高皇后八年闰九月己酉晚上文帝即位,到未央宫,驾临前殿,颁布敕令,即位时正是晚上,太阳并没有再次回到正午位置。文帝虽然节俭,但是未央宫前殿非常奢华,雕刻纹饰,绘以五彩,雕梁画栋,以玉为椽头,窗户和栏杆都用黄金装饰,这势必不可能用上书袋制作帷幕,奢侈与俭朴,用具品质的好坏,与传说不相吻合。另外文帝于后元六年乙亥在未央宫驾崩,他生前平常在宣室听政,并不是住在明光宫。至于薄太后是在景帝二年四月壬子去世,葬在南陵,文帝在太后之前驾崩,所以不会为皇太后服丧三年。文帝遵循汉家法度,基业刚稳固,又是建立在战事之后,百姓刚刚免于战争之苦,所以文帝应该趁机修治秦朝遗留下来的政治教化,减轻刑罚减少民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以节俭少欲自我克制。他第一个下诏开垦籍田,亲自劝勉农桑,致力于老百姓生活的根本。即位十几年,那时五谷丰登,百姓富足,粮仓充实,蓄积有余。但是文帝主要修习黄、老之言,不太喜好儒学,他的统治崇尚清静无为,因此礼乐学校未能修饬,民俗也未能有深入的教化,只求温饱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治安之国。在这之后匈奴多次进犯边塞,侵扰边境,单于深入劫掠,杀害北地都尉,屠杀抢夺官员和百姓,掳掠老弱,驱赶牲畜,烧毁积聚,侦察骑兵到达了甘泉宫,烽火传到长安,京城震惊,没有不感到忧愁愤懑的。这时,大量征发材官、骑兵十多万驻扎长安,文帝派遣丞相灌婴抗击匈奴,亲自到太原、代郡慰问军队,于是北边设置屯所驻军备战,设置军备防御匈奴,战事接连不断,物资转运络绎不绝,消耗减损,加上年成不好,百姓忍饥挨饿,买一石谷常常要花五百钱,而不是一升一钱。前待诏贾捐之对元帝说:“文帝时,民众要交十分之四的赋税,断案每年有四百余件。”

案太宗时民重犯法,治理不能过中宗之世①。地节元年②,天下断狱四万七千余人,如捐之言,复不类。前世断狱,皆以万数,不三百人。文帝即位二十三年③,日月薄蚀④,地数震动,毁坏民庐舍,关东二十九山,同日崩溃,水出,河决酸枣⑤,大风坏都,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马及人皆生角,大雪蝗虫。文帝下诏书曰⑥:“间者,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⑦,灾及万民。丞相、御史议可以佐百姓之急。”推此事类,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为升平。

【注释】

①中宗:汉宣帝刘询,前74—前48年在位。庙号中宗。

②地节元年:前69年。地节为汉宣帝年号(前69—前66)。

③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汉文帝在位共二十三年。

④薄蚀:指日月相掩食。《文选·张子房诗》注:“京房《易飞候》曰:‘凡日蚀皆于晦朔,不于晦朔蚀者名曰薄。’”

⑤酸枣:酸枣县,治今河南延津西南。汉文帝十二年(前168)黄河在此决口,东溃金堤。

⑥文帝下诏书曰:以下诏书为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诏书部分内容。

⑦谪:谴责。见:同“现”。显现。

【译文】

案:文帝时民众不轻易犯法,治理比不上宣帝时期。地节元年,全国判决讼案涉及四万七千多人,像贾捐之所说,也不符合事实。前世断案都以万数,不会只有三百人。文帝即位二十三年间,日月相掩食;地震多次发生,毁坏民众的房舍;关东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崩溃,大水涌出;黄河在酸枣决堤;大风毁坏了都城;下的冰雹像桃子李子那么大,深的地方达到三尺;狗马和人都长出角来;出现了大雪和蝗虫。文帝下诏书说:“近来,阴阳不调,日月相掩食,年成不好,深受干旱、蝗虫、饥馑的灾害,被天地谴责,祸及百姓。丞相、御史商议可以帮助百姓解决急难的计策。”根据这些事实推断,似乎比不上宣帝时期,不能认为这就达到了天下太平。

上曰:“吾于临朝统政施号令何如?”向未及对,上谓向:“校尉帝师傅,耆旧洽闻①,亲事先帝,历见三世得失。事无善恶,如闻知之,其言勿有所隐。”向曰:“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②。尝辇过郎署,问中郎冯唐以赵将廉颇、马服③。唐言:‘今虽有此人,不能用也。’推辇而去,还归禁中,召责让,唐顿首陈言:‘闻之于祖父,道廉颇、李牧为边将④,市租诸入,皆输莫府⑤,而赵王不问多少。日击牛灑酒⑥,劳赐士大夫,赏异有加,故能立威名。今臣窃闻云中太守魏尚⑦,边之良将也。匈奴常犯塞为寇,尚追之,吏士争居前,乐尽死力;斩首上功,误差数级,下之吏,尚竟抵罪。由是言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及河东太守季布⑧,治郡有声,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左右或毁言使酒⑨,后不用,布见辞去,自陈曰:‘臣幸得待罪河东,无故而见征召,此人必有以臣欺国者,既到无用,此人亦有以毁伤臣者。今以一人言则进之,以一人言则退之,臣恐天下有以见朝廷短也。’上有惭色,卒遣布之官。及太中大夫邓通⑩,以佞幸吮痈疡脓汁见爱,拟于至亲,赐以蜀郡铜山,令得铸钱。通私家之富,侔于王者封君。又为微行,数幸通家。文帝代服衣罽⑪,袭毡帽⑫,骑骏马,从侍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猎渐台下⑬,驰射狐兔,毕雉刺彘⑭,是时,待诏贾山谏以为⑮:‘不宜数从郡国贤良吏出游猎,重令此人负名,不称其举。’⑯及太中大夫贾谊,亦数谏止游猎,是时,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谊又恶通为人,数廷讥之,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既之官,内不自得,及渡湘水,投吊书曰:‘阘茸尊显⑰,佞谀得意。’以哀屈原离谗邪之咎⑱,亦因自伤为邓通等所愬也⑲。”

【注释】

①耆旧:年高望重者。洽闻:博学多闻。

②悔吝:灾祸。

③冯唐: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年已老。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文帝乃复以魏尚为云中守,并任冯唐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任楚相。马服:此指马服君赵奢,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初为征收田赋的官吏,平原君家不肯出租税,他以法治之,受平原君赏识,推荐于赵惠文王,令他主管全国赋税,成绩卓著。后任将军。前270年,秦伐韩,驻军阏与(今山西和顺),他率兵往救,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马服,战国赵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

④李牧:战国末年赵国名将。长期防守赵的北方,曾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杀。

⑤莫府: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莫,通“幕”。

⑥灑(shī)酒:酾酒,斟酒。灑,通“酾”。斟。

⑦云中:西汉云中郡,郡治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初作“守”,战国时,各国常于边境设郡守。初为武职,负责防守,后逐渐成为地方长官。秦统一后,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设郡守掌管郡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⑧河东:西汉河东郡,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季布:汉初楚人,楚汉战争中,为项羽部将,多次围困刘邦。汉朝建立,被刘邦追捕,他听周氏之计,隐名卖身为大侠朱家之奴。朱家为他游说刘邦功臣夏侯婴,乃得赦,拜为郎中。惠帝时匈奴数扰边,他认为国力尚弱,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坚决反对与匈奴交战。文帝立,调为河东守,有名将之称。以重信义著名当世,楚地有谚云:“得黄金千斤,不如季布一诺。”

⑨使酒:因酒使性。

⑩太中大夫:职掌论议及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秩比千石。居宫中办事,是皇帝的高级参谋,若加“给事中”“侍中”等官号,则职权更大,成为皇帝近侍之臣。邓通:汉文帝男宠。初为黄头郎,后得宠幸,官至太中大夫。前后赏赐无数,并赐给蜀郡严道铜山,许其铸钱,邓氏钱遍于天下,其富无比。景帝即位后,免官。不久家产被抄没,穷困而死。

⑪代服:代地的服装。此当指胡服,因代地为战国时赵国领土,有胡服之风。罽(jì):毡类毛织品。

⑫袭:穿,戴。

⑬侍中: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常侍:秦汉有中常侍,简称常侍,汉代少府之属官、宦者,秩千石,后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出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期门:为皇帝的随从,秩比郎,无员额。汉初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执兵器护卫,“期诸殿门”,故称。属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渐台:台名。位于西汉建章宫太液池中。

⑭毕: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此处是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

⑮贾山:颍川人,尝给事颍阴侯灌婴。文帝时,以秦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后复谏文帝除铸钱令。又讼淮南王刘长无大罪。善指事意,言多激切。文帝终不加罪,以广谏争之路。

⑯“不宜数从郡国贤良吏出游猎”几句:《汉书·贾山传》:“山上《至言》,有云:‘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絜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此即概述《至言》相关内容。

⑰阘茸(tà róng):此处指庸碌卑劣之人。

⑱离:遭受。咎:灾祸。

⑲愬(sù):诽谤,进谗言。

【译文】

皇上说:“我在临朝统治发号施令方面怎么样?”刘向没来得及回答,皇上对刘向说:“你是皇帝的老师,年高而有才德,博学多闻,亲自侍奉过先帝,经历见证了三代的得失。事情无论好坏,如果听说过知道的,言语上不要有所隐瞒。”刘向说:“文帝时政务有些疏忽,都是所谓的小灾祸小差错。文帝曾经坐车经过郎署,问郎中冯唐关于赵将廉颇、赵奢的情况。冯唐说:‘现在即使有这两个人,您也是不能任用的。’文帝让人推车离开,回到宫中,召见冯唐并且责备他。冯唐叩头下拜说:‘我从祖父那里听说,廉颇、李牧作为边疆大将,市场租税等各种收入,都输入幕府,而赵王从来不问有多少。他每天杀牛摆酒,犒劳赏赐士大夫,对表现优异的增加奖赏,所以才能树立威名。现在我听说云中太守魏尚,是边疆良将。匈奴常常进犯边塞为寇,魏尚追击他们,众将士都争着冲在前面,乐于拼死效力;斩获首级上报战功时,首级数只差了几个,便将他交给官吏审讯,魏尚最终获罪下狱。因此我说:即使得到廉颇、李牧,您也是不能任用的。’河东太守季布,治理郡务有名声,文帝召见他想让他做御史大夫,近臣有人毁谤说他使酒任性,后来就不再任用他了。季布在临行面辞文帝时,自己陈述说:‘我有幸在河东任职,无缘无故而被征召,这一定是有人赞扬推荐我来欺骗您,已经到了都城而不被任用,一定是有人诋毁我。现在您因为一人之言而进用大臣,又因为一人之言而斥退大臣,我害怕天下因此而看到朝廷的不足啊。’文帝面有惭色,最终派遣季布回到河东继续当太守。太中大夫邓通,因为谄媚替皇上吮吸痈疡中的脓汁而得到宠幸,好比至亲,还把蜀郡的铜山赏赐给他,让他铸钱。邓通私家的财产,可以与王侯及有封地的贵族相比。文帝又微服私行,几次驾临邓通家。文帝穿着胡服毡衣,戴着毡帽,骑着骏马,带领侍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在渐台下打猎,驰骋着射杀狐狸、兔子,网罗野鸡刺杀野猪。那个时候,待诏贾山劝谏道:‘不应该多次带领郡国贤良官吏出游打猎,屡次让这些人有损名声,与行为不相称。’太中大夫贾谊,也多次劝谏文帝停止游猎。那时,贾谊和邓通都是身居侍中之位,贾谊厌恶邓通的为人,几次在朝廷讥讽他,因此被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到任之后,内心郁闷不得志,等到渡过湘水,投下凭吊文章说:‘品格卑下的反而尊贵显赫,谗佞阿谀的反而得意扬扬。’以此哀悼屈原遭受谗邪的灾祸,同时也借此感伤自己被邓通等人所谗害。”

成帝曰:“其治天下,孰与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①,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于言事。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②,上止辇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故曰:‘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桀、纣非杀父与君也,而世有杀君父者,人皆言无道如桀、纣,此不胜其恶。故若文帝之仁贤,不胜其善,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治几太平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向以为如此。

【注释】

①款塞:叩塞门而来投降。款,叩。

②至即便从容言:到跟前就从容发言。至,到。即,近。便,就,连词。从容,悠闲舒缓。言,发言。

【译文】

成帝说:“治理天下,谁能比得上宣帝?”刘向说:“宣帝的时候,政教清明,法令通行,边境安定,四夷亲和,单于叩首归顺,天下殷实富有,百姓康乐,他的治理超过了文帝时。也是因为当时匈奴归顺,四夷和睦亲善。”皇上说:“后世都说文帝治理天下几乎达到太平,他的德行可以和周成王相比,这样的话语是从何而来呢?”刘向回答说:“这些话是从言事官那里来的。文帝以礼对待言事官,不伤害他们的意图,群臣不管官大官小,碰到了就向文帝从容言事,文帝停车听他们讲,他们说得好的就称善,说得不好的就一笑了之。言事官大多赞扬文帝,后人看到他们留下来的文字,就以为是这样。人世间的诋毁赞誉,没有人能得知真实情况,考察的人少,随声附和的人多,有的甚至无中生有。所以说:‘尧、舜好得不得了,桀、纣坏得不得了。’桀、纣没有弑君杀父,而世上有弑君杀父的人,人们都说无道如同桀、纣,这是说他们坏得不得了。所以像文帝的仁贤,好得不得了,世俗表扬他,就说他的德行可以与周成王相比,他的治理几乎就是太平盛世了。不过,文帝节约约束自身,率先给天下人做榜样,容忍言事官,原谅群臣的不足,这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这些都似乎比宣帝做得好。像聪明有远见,不忘数十年前的往事,控制操持纷繁事务,治理天下的天赋才能,恐怕文帝还是比不上宣帝的。”刘向认为是这样。

及世间言文帝小生于军中,长大祭代东门外,使者求得之,因立为代王,征当即位,后期,日为之再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常居明光宫听政,为薄太后持三年服,治天下,致升平,断狱三百人,粟一升一钱:凡此十余事,皆俗人所妄传,言过其实,及傅会①,或以为前皆非是,如刘向言。

【注释】

①傅会:牵强附会。

【译文】

至于民间说文帝从小生于军中,长大了在代国东门外告祭,使者寻找到他,因而立为代王,征召到京城即位,延误了时辰,太阳为之再次来到天空正中,收集上书布袋,作为前殿帷幕,经常在明光宫听政,为薄太后守孝三年,治理天下而天下太平,断狱仅三百人,米粟一升一钱:大凡这十多件事,都是世俗人虚妄传布,言过其实,牵强附会,有人认为前面的传闻都不是真的,就像刘向所言。

东方朔

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①,黄帝时为风后②,尧时为务成子③,周时为老聃④,在越为范蠡⑤,在齐为鸱夷子皮⑥。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⑦,变化无常。

【注释】

①太白星:即金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精:精灵。

②风后:相传为黄帝时的臣子。帝遇之于海隅,举以为相。一说为黄帝之师。

③务成子:又名巫成,字昭,又称务成昭,上古诸侯国务国的国君。集思想、文学、道家、医学、房中术于一身,相传为尧、舜师。也是道教兴起前传说中的神仙。

④老聃: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

⑤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⑥鸱夷子皮:春秋末期范蠡在齐国经商时取的名字。

⑦神圣:如神一般的圣明。形容至为庄严尊贵,不可侵犯。

【译文】

民间传说:东方朔是太白星的精灵,黄帝时是风后,尧时是务成子,周朝时是老聃,在越国是范蠡,在齐国是鸱夷子皮。说他的神圣能兴起王霸的事业,变化无常。

谨按:《汉书》①:东方朔,平原人也②。孝武皇帝时,招延贤良、文学之士③,待以不次之位④,故四方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⑤。于是朔诣阙自陈⑥:“十二失父,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十四击剑,十六诵《诗》,十九习孙、吴兵法,又常服子路之言⑦。臣朔年二十三,长九尺三寸⑧,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⑨,捷若庆忌⑩,廉如鲍叔⑪,信若尾生⑫,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由是见伟⑬,稍益亲幸,官至太中大夫,倡优畜之⑭,不豫国政⑮。刘向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人,皆云:朔口谐倡辩⑯,不能持论⑰,喜为凡庸诵说⑱,故今后世多传闻者。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⑲,行不纯德⑳,其流风遗书,蔑如也(21)。然朔所以名过其实,以其恢诞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22),秽德似隐,非夷、齐(23),是柳惠(24),其滑稽之雄乎!”朔之逢占射覆(25),其事浮浅,行于众,僮儿牧竖(26),莫不眩耀(27),而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耳,安在能神圣历世为辅佐哉?

【注释】

①《汉书》:本则所记见《汉书·东方朔传》。《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记录西汉一代的史事。

②平原:西汉平原郡,景帝四年(前153)分济北国西北部地置,治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

③招延:招请,延请。

④不次之位:不拘常次的职位。此指破格提拔。

⑤衒(xuàn):炫耀,自夸,卖弄。鬻(yù):卖,推销。

⑥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阙(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作为皇宫或宫门的代称。

⑦服:信服。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以勇敢著称。

⑧长九尺三寸:西汉时1尺在22厘米左右,则东方朔身高在2.04米左右。

⑨孟贲:战国时的勇士。力大无穷,相传能生拔牛角。

⑩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后公子光弑僚,忧其为后患,遂使要离刺杀之。庆忌力量过人,勇猛无畏,以敏捷著称,史称其能走追奔兽、手接飞鸟。

⑪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少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与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命他为宰,他辞谢,保举管仲。后人认为他廉洁奉公。

⑫尾生:以守信著称的人。和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⑬伟:奇。

⑭畜(xù):对待,看待。

⑮豫:通“与”。参与。

⑯倡辩:善辩。

⑰持论:立论,提出主张。

⑱诵说:传述解说。

⑲纯师:纯粹的榜样。

⑳纯德:纯粹的德行。

(21)蔑如:微不足道。谓辞义浅薄,不足称道。

(22)正谏:直言劝谏。

(23)非:责怪,反对。夷、齐:伯夷、叔齐。皆商末孤竹君之子。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不受,两人皆不居位而逃,投奔到周。反对周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24)是:肯定,认同。柳惠: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

(25)逢占:占卜。射覆:置物于覆器下,令人猜测。

(26)牧竖:放牧的童仆。

(27)眩耀:迷惑,迷乱。

【译文】

谨按:《汉书》记载:东方朔是平原人。武帝时,招纳贤良、文学人士,破格提拔他们,所以四方很多人上书谈论朝廷的得失来炫耀推销自己。于是东方朔到宫门上书自陈:“我十二岁失去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十三岁学习书写,十四岁学击剑,十六岁诵读《诗经》,十九岁学习孙、吴兵法,又很信服子路的言论。我现在二十三岁,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悬着的明珠,牙齿像排列整齐的贝壳,勇敢如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正如鲍叔,讲究信用如尾生,像我这样的,可以作为天子的大臣了。”东方朔文辞不谦逊,自我称誉,因此被看成是奇伟之人,逐渐受到亲近,官至太中大夫,皇上像戏子一样对待他,他不参与国政。刘向年少的时候,多次询问长老贤人,对事情比较了解,还询问了与东方朔同时代的人,都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做平凡庸俗的解说,所以后世人有很多关于他的传闻。而扬雄也认为:“东方朔言语不能成为纯粹的榜样,行为不是纯粹的德行,他流播下来的风气和著述,不值得称道。不过东方朔之所以名过其实,是因为他诙谐多端,不拘小节,应答诙谐像戏子一般,言语滔滔不绝好像很有智慧,直言劝谏又似乎很正直,德行污秽像是隐士,他否定伯夷、叔齐,肯定柳下惠,是滑稽中的雄才。”东方朔占卜射覆,行事浅薄不深入,流行于大众之中,小孩牧童,没有谁不受迷惑,而后代的好事之人,于是收集奇谈怪论附会到他身上,怎么能说他神灵圣明数代身为辅佐呢?

淮南王安神仙

俗说:淮南王安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祕》枕中之书②,铸成黄白③,白日升天。

【注释】

①淮南王安:即刘安,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好读书,善鼓琴,尤工词赋。文帝八年(前172)封为阜陵侯,十六年(前164)立为淮南王。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成《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中篇》八卷,后世称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武帝元狩元年(前122)谋反事泄,自杀。国除为九江郡。

②《鸿宝》《苑祕》枕中之书:《汉书·刘向传》:“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祕》书。”颜师古注:“《鸿宝》《苑祕》书,并道术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录之不漏泄也。”则二书皆道教修仙炼丹之书。

③黄白:黄金、白银。

【译文】

民间传说:淮南王刘安,招揽宾客术士之类的几千人,做《鸿宝》《苑祕》,藏于枕中,铸成黄金、白银,在白天升天成仙。

谨按:《汉书》①:淮南王安,天资辨博②,善为文辞,孝武以属诸父③,甚尊之。招募方伎怪迂之人④,述神仙黄白之事,财殚力屈,无能成获,乃谋叛逆,克皇帝玺,丞相、将军、大夫已下印⑤,汉使符节、法冠⑥。赵王彭祖、列侯让等议曰⑦:“安废法,行邪僻,诈伪心,以乱天下,营惑百姓⑧,背叛宗庙⑨。《春秋》无将,将而必诛⑩。安罪重于将,反形已定,图书印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⑪。”丞相弘、廷尉汤以闻⑫。上使宗正以符节治王⑬,安自杀,太子诸所与谋皆收夷⑭,国除为九江郡⑮。亲伏白刃,与众弃之,安在其能神仙乎?安所养士,或颇漏亡,耻其如此,因饰诈说,后人吠声⑯,遂传行耳。

【注释】

①《汉书》:本则所记见《汉书·淮南王传》。

②辨博:指聪明,学识广博。辨,通“辩”。聪明,有智慧。

③以:因为。属(shǔ):是,系。诸父:指伯父和叔父。刘安是文帝的弟弟刘长之子,是景帝的堂兄弟,是武帝的叔伯。

④方伎:泛指医、卜、星、相等术。伎,亦作“技”。怪迂(yū):怪异迂阔。

⑤克:通“刻”。已:同“以”。

⑥符节:指朝廷委派的专使。法冠:古代冠名。本为楚王冠,从秦汉起,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皆戴此冠。此指御史,执法官。

⑦赵王彭祖:刘彭祖。景帝之子,母贾夫人。景帝二年(前155)立为广川王,次年徙为赵王。好法律,善于诡辩,常陷害国相。又垄断王国商业,家多金钱。列侯让:曹让。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

⑧营惑:惑乱,迷惑。

⑨宗庙: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⑩《春秋》无将,将而必诛:《春秋公羊传》之庄公三十一年、昭公元年均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之语。将,指“将为乱”,即起叛逆之心。

⑪图书:犹图谶。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文字,多为隐语、预言。

⑫丞相弘:指丞相公孙弘。字季,又字次卿,菑川薛(今山东滕州南)人。熟习文法吏事,而缘饰以儒术,不肯面折廷争,议事常顺武帝之意,故为武帝信任。元朔五年(前124),拜为丞相,封平津侯。为汉朝白衣拜相封侯第一人。为人身行俭约、轻财重义,然而外宽厚而内阴险,凡与其有矛盾者,表面假装对其不错而暗地里报复他们。廷尉汤:指廷尉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历仕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等职,深受武帝亲幸,大权在握,丞相形同虚设。是著名的酷吏。

⑬宗正:汉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

⑭收夷:捕杀。

⑮除:撤销。

⑯吠声:犹谚语“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言不问虚实,人云亦云。

【译文】

谨按:《汉书》记载:淮南王刘安,天资聪明,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武帝因为他是叔父一辈,所以非常尊重他。他招募方术怪诞的人,讲论神仙和铸造黄金白银这方面的事,财力枯竭力量用尽,没有什么成果,于是谋划叛逆,私刻皇帝的印玺,和丞相、将军、大夫以下的官印,汉朝派遣持专使和司法官去调查。赵王刘彭祖、列侯曹让等评议说:“刘安废弃法度,行为不合正道,心地虚伪狡诈,来扰乱天下,迷惑百姓,背叛国家。《春秋》说为人臣者不得有叛逆之心,只要有叛逆之心就一定要被诛杀。刘安的罪行重于叛逆之心,反叛的情形已经确凿,图谶、印玺和其他大逆不道的证据查验清楚。”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奏报皇上。皇上派宗正拿着符节治刘安之罪,刘安自杀,他的太子和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被逮捕诛杀,撤销淮南国设为九江郡。刘安死于刀剑之下,和他一起谋反的众人也都被杀,他的成为神仙表现在哪里呢?刘安所养的门客,有的漏网逃脱,对刘安的下场感到羞耻,因此对虚假的说法加以修饰,后人盲从,于是流传开来。

王阳能铸黄金

《汉书》曰说①:王阳虽儒生,自寒贱②;然好车马衣服,极为鲜好,而无金银文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③,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④。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注释】

①《汉书》曰说:本则所记见《汉书·王吉传》。曰,当为衍文。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御览》八一一引无‘曰’字,是。”

②王阳虽儒生,自寒贱:王阳,即王吉,字子阳。少时好学,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初以孝廉为郎,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刘贺淫佚好游猎,他曾数直言相谏。宣帝时为益州刺史,征为博士谏大夫。吉上疏陈得失,帝以为迂阔,吉遂谢病归琅邪。元帝即位,召之入京,病死途中。虽,通“须”。副词,本,本来。按,《汉书·王吉传》只说王吉“世名清廉”,并未言其“寒贱”。此处之“寒贱”意或同“清廉”。

③囊:口袋。

④疏食:粗糙的饭食。

【译文】

《汉书》记载:王阳本来是一介儒生,自然清廉;但他却喜好车马衣服,非常光鲜美好,可并没有金银锦绣这类东西。他迁徙离开住所,车所载的不过是一口袋衣服,没有积蓄的多余钱财,卸任住在家里,也是穿着布衣吃着粗糙的饭食。天下人佩服他的廉洁又奇怪他的奢侈,所以民间传说王阳能铸作黄金。

谨按:《太史记》①:秦始皇欺于徐巿之属,求三山于海中②,通同道,隐形体③,弦诗想蓬莱④,而不免沙丘之祸⑤。孝武皇帝兹益迷谬⑥,文成、五利⑦,处之不疑,妻以公主,赐以甲第,家累万金,身佩四印⑧,辞穷情得,亦旋枭裂⑨。淮南王安,锐精黄白⑩,庶几轻举⑪,卒离亲伏白刃之罪。刘向得其遗文,奇而献之,成帝令典尚方铸作事⑫,费甚多而方不验,劾向大辟,系须冬狱⑬,兄阳成侯乞入国半⑭,故得减死。秦、汉以天子之贵,四海之富,淮南竭一国之贡税,向假尚方之饶,然不能有成者,夫物之变化,固自有极,王阳何人,独能乎哉?语曰:“金不可作,世不可度⑮。”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班固之论⑯,陋于是矣。

【注释】

①《太史记》:本则所记见《史记》《汉书》。

②秦始皇欺于徐巿之属,求三山于海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8),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巿,齐国方士,又叫徐福。

③隐形体:隐藏身体,外人不见。

④弦:弹奏弦乐器。诗:指《仙真人诗》。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令博士作《仙真人诗》,及行游天下,令乐人弦歌之。

⑤沙丘之祸: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死于沙丘平台。沙丘,在今河北广宗西北。

⑥兹:同“滋”。益,更加。

⑦文成:齐国方士李少翁。他以幻术骗武帝相信招来李夫人魂魄,遂被武帝拜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又言欲与神通,必治宫室被服象神,武帝乃造甘泉宫,置祭具以招神。后骗术泄,被杀。五利:齐国方士栾大。自言能点金、堵河决、招神位、炼不死之药诸术,深为武帝宠信,拜为五利将军。居月余,又连得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四金印。同年又封为乐通侯,食二千户,得赐僮千人,黄金万斤。武帝还以卫长公主妻之,并常亲至其府第,使者更是连属于道。贵族大臣也争相献遗交结。第二年,因骗术败露,被腰斩。

⑧四印:指栾大得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四颗印。

⑨枭裂:诛戮,身首异处。

⑩锐精:谓用心专一,专心一志。

⑪庶几:希望,但愿。轻举:谓飞升,登仙。

⑫典:主管。尚方:汉少府下属官署。主造皇室所用刀剑等兵器及玩好器物。

⑬须:等待。冬狱:冬天行刑。按汉律,十二月处决犯人。

⑭阳城侯:指刘向之兄阳城侯刘安民。

⑮世不可度:谓人世不可超度,即不能成仙。

⑯班固之论:此指班固在《汉书·王吉传》中对于王吉能炼黄金的传言的记载。

【译文】

谨按:《太史记》说:秦始皇被徐巿等人欺骗,到大海中去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沟通同道,隐藏形体,弹琴唱诗冥想蓬莱仙境,却免不了身死沙丘平台。孝武皇帝更加迷信荒谬,与文成将军、五利将军相处而不怀疑,还把公主许配给他们做妻子,用上等的宅第赏赐给他们,他们的家产累至万金,身佩四颗将军之印,说了无数的言辞来圆谎,最终还是被戳穿,也很快就身首异处。淮南王刘安,锐意专注铸造黄金白银,希望飞升成仙,最终犯罪自杀。刘向得到他留下来的文章,认为奇异而把它献上去,成帝让他主管尚方铸造之事,耗费很多而方法不灵验,刘向被判处死刑,关在牢中等待冬天行刑,他的哥哥阳成侯恳求削减一半食邑,才得以免死。秦、汉天子凭借天子的尊贵,天下的富饶,淮南王倾尽一国的赋税,刘向依靠尚方的富足,尚且不能有所成就,事物的变化,自有它的准则,王阳是什么人,唯独能办到吗?俗话说:“黄金不可制作,世人不可成仙。”王阳做官食俸禄,即使光鲜,车马衣服能有多少,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这是传播世俗谬说,班固的言论也是如此浅陋啊。

宋均令虎渡江

九江多虎①,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②,武吏以除赋课③,郡境界皆设陷阱。后太守宋均到④,乃移记属县曰⑤:“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渊⑥,物性之所托。故江、淮之间有猛兽,犹江北之有鸡豚。今数为民害者,咎在贪残居职使然,而反逐捕,非政之本也。坏槛阱⑦,勿复课录⑧,退贪残,进忠良。”后虎悉东渡江,不为民害。

【注释】

①九江:东汉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以北、瓦埠湖流域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西地区。

②前将:前任郡守。汉代郡守兼掌军事,故常以“将”称之。

③武吏:指军职官员。除:设置。赋课:赋税。

④宋均:字叔庠。少以父任为郎。好经书,善论难,年二十余,任辰阳长。立学校,禁淫祀,百姓称之。以祖母丧去官,客授于颍川,后监伏波将军马援军,以恩信诏降武陵蛮,迁上蔡令、九江太守。明帝永平元年(58)拜东海相,征为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为政宽厚,倡行教化。

⑤移记:转达记录文书。移,泛指发移文。

⑥鼋鼍(yuán tuó):大鳖和猪婆龙。

⑦槛(jiàn):围野兽的栅栏。

⑧课录:征收赋税。课,收税。录,征收赋税的簿册。

【译文】

九江郡有很多老虎,百姓深受其苦。前任太守招募百姓去捕捉,武官借此设置赋税,郡内边境都设了陷阱。后太守宋均到任之后,就向属县发去公文说:“虎豹在山里出没,鼋鼍在水中栖息,这是动物本性的依托。所以江淮之间有猛兽,就像江北有鸡和猪。现在老虎多次危害百姓,责任在于贪婪残暴的官员,是他们造成的,却反而去追捕老虎,这不是政教的根本。应毁掉栅栏和陷阱,不再征税,斥退贪婪残暴之人,进用忠良之士。”后来老虎都往东渡过长江,不再危害百姓。

谨按:《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①,擒纣于牧野②,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诗》美南仲③:“阚如哮虎④。”《易》称:“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⑤。”传曰:“山有猛虎,草木茂长。”故天之所生,备物致用⑥,非以伤人也;然时为害者,乃其政使然也。今均思求其政,举清黜浊,神明报应,宜不为灾。江渡七里,上下随流,近有二十余虎,山栖穴处,毛鬣婆娑⑦,岂能犯阳侯⑧,凌涛濑而横厉哉⑨?俚语:“狐欲渡河,无奈尾何⑩。”舟人楫棹,犹尚畏怖,不敢迎上,与之周旋⑪。云悉东渡,谁指见者?尧、舜钦明在上⑫,稷、契允懿于下⑬,当此时也,宁复有虎耶?若均登据三事⑭,德被四海,虎岂可抱负相随⑮,乃至鬼方绝域之地乎⑯?

【注释】

①虎贲:勇士之称。

②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③《诗》:以下引诗见《诗经·大雅·常武》。南仲:周文王时的武臣。

④阚(hǎn)如哮虎:原文作“阚如虓(xiāo)虎”。阚,虎哮貌。哮,用同“虓”,虎怒吼。

⑤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语见《周易·革卦》。文,指色彩、文章,指“道德”言。炳,明显,昭著。蔚,华美,有文采。

⑥致用:尽其所用。

⑦毛鬣:指虎毛。婆娑:多而散乱的样子。

⑧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借指波涛。

⑨凌:渡过,越过。涛濑:波涛与急流。横厉:横渡,横越。厉,涉深水。也泛指涉水、渡水。

⑩狐欲渡河,无奈尾何:传言狐惜其尾,每涉水,举尾不使之湿,然涉至深处,终究沾湿了尾巴。言事情开头容易,却难坚持始终。

⑪周旋:辗转相追逐。此指应付,对付。

⑫钦:指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明:明察。

⑬稷:后稷。古代周的始祖。契:传说中商的始祖。允:诚信。懿:德美。

⑭三事:即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⑮抱负:前后毗连。

⑯鬼方: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

【译文】

谨按:《尚书》记载“武王带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在牧野擒获纣王,这是说勇士勇猛奋进如虎向前奔。《诗经》赞美南仲:“怒吼如同老虎咆哮。”《周易》说:“伟大的人物像猛虎一样进行变革,光明显赫。君子像有斑纹的豹子那样进行变革,文采华丽。”古书说:“山里有猛虎,草木长得茂盛。”所以天下所生长的,是为了备齐万物尽其所用,不是为了害人的,但是时而有为害的,是当地的政治不善导致的。现在宋均思考追求善政,扬清去浊,神灵圣明有所报应,自然不会造成灾害。江面宽七里,上下游水流过之处,差不多有二十多只老虎栖息在山洞里,虎毛纷披,怎能侵犯水神,越过波涛与急流而横渡过江呢?俗话说:“狐狸想涉水过河,最终还是沾湿了尾巴。”船夫驾舟尚且畏惧,不敢与风浪搏斗,说老虎全部东渡,有谁见到了呢?上有敬慎明察的尧、舜,下有诚信德美的稷、契,在这个时候,难道还有老虎吗?如果宋均身居三公之位,德泽被于四海,老虎难道还能前后相连,互相追随,到夷狄所居处的边远之地去吗?

彭城相袁元服

俗说:元服父字伯楚①,为光禄卿,于服中生此子②。时年长矣③,不孝莫大于无后,故收举之。君子不隐其过,因以服为字。

【注释】

①伯楚:元彭,字伯楚,袁京之子。历任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后迁议郎。为官清正。

②服中:居丧期间。汉俗以为居丧期间生子,犯礼伤孝,不应养育。

③时:当时,那时。

【译文】

民间传说:袁元服的父亲字伯楚,任光禄卿,在居丧期间生下了他。那时伯楚年纪已经很大,没有比无后更不孝的事了,所以才养育了他。君子不掩盖自己的过错,因此用“服”作为他的字。

谨按:元服名贺,汝南人也①。祖父名原为侍中②。安帝始加元服③,百官会贺,临严④,垂出⑤,而孙适生,喜其加会,因名曰贺,字元服。原父安为司徒⑥,忠蹇匪躬⑦,尽诚事国,启发和帝⑧,诛讨窦氏⑨,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原有堂构之称⑩,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⑪,历典三郡⑫,致位上列。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以吉甫之贤,伯奇之孝,尚有放逐之败,我何人哉⑬?’”及临病困,敕使⑭:“留葬,侍卫先公⑮。慎无迎取汝母丧柩,如亡者有知,往来不难;如其无知,祗为烦耳⑯。虞舜葬于苍梧⑰,二妃不从⑱,经典明文,勿违吾志。”清高举动,皆此类也。何其在服中生子而名之贺者乎?虽至愚人,犹不云耳。

【注释】

①汝南:东汉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②祖父名原:袁原,《后汉书》作“袁京”,古原、京字通用,字仲誉。初拜郎中,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侍中:汉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分掌乘舆服物,侍于君王左右,与闻朝政,为皇帝亲信重臣。

③加元服: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喻已成年。元服,冠。

④临严:盛服。临,大。严,衣装。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装”为“严”。

⑤垂出:将出,将朝。

⑥原父安:袁安,字邵公,历任阴平长、任城令、楚郡太守、河南尹等职,后迁司空、司徒。袁安任司徒一职在章帝章和元年(87)。司徒:西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

⑦蹇:忠贞。匪躬: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⑧启发:开导其心,使之领悟。和帝:汉和帝刘肇,88—105年在位。

⑨诛讨窦氏:指永元四年(92),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议诛灭外戚窦氏集团。窦氏,以窦宪为首的外戚集团。窦宪之妹为汉章帝皇后。章帝死,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宪为侍中,操纵朝政,不久,任车骑将军。永元元年(89)率兵击败北匈奴,直追至燕然山。后任大将军,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弟兄横行京师。

⑩堂构:语出《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意谓父亲要盖房子,并已确定房子的盖法,而儿子却不肯去筑堂基,盖房子。后以“堂构”比喻继承祖先的遗业。

⑪冉、季:冉,冉求,字子有。季,仲由,字季路,一字子路。二人皆孔子弟子,以善于理政著称。

⑫历典:历任。

⑬“吾不及尹吉甫”几句:伯奇相传为尹吉甫长子,非常孝顺。母死,尹吉甫续娶。后母欲立其子为太子,乃诬陷伯奇,吉甫怒,放伯奇于野。尹吉甫,西周宣王的大臣。宣王五年(前823)他奉命反击狁,直到太原,见《诗经·小雅·六月》。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负责向四方征发赋役,有《兮甲盘》铭文记其事。

⑭敕:告诫,嘱咐。

⑮先公:对祖先的尊称。

⑯祗(zhī):疑为“衹(zhǐ)”,仅仅。今简化为“只”。

⑰虞舜葬于苍梧:《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苍梧,古地名。约今广西梧州一带。

⑱二妃:指尧女娥皇、女英。尧将二女嫁给舜。相传二妃南至洞庭湖边,闻舜帝崩,悲痛而死。今湖南岳阳君山有二妃墓。不从:谓没有与舜合葬。

【译文】

谨按:袁元服名贺,是汝南人。祖父名原,担任侍中,安帝行加冠礼,百官前往祝贺,袁原盛装将要出门上朝的时候,恰好孙子出生了,高兴他恰逢盛会,因此将他命名为贺,字元服。袁原的父亲袁安为司徒,忠诚坚贞,不顾自身,尽心尽意报效国家,劝说和帝诛讨窦氏,光武中兴以来,是最著名的宰相。袁原有能够继承先祖功业的美誉,对法度非常看重。伯楚名彭,清廉可与伯夷、叔齐相比,治政犹如冉有、子路,相继掌管三郡,官位很高。袁贺很早就失去母亲,其父没有再续娶,说:“曾子失去妻子而不再娶,说:‘我比不上尹吉甫,我的儿子比不上伯奇,凭尹吉甫的贤能,伯奇的孝心,尚且有伯奇被放逐的悲剧,我算是什么人呢?’”等到病重临终之时,告诫嘱咐他儿子:“将我留在原地埋葬,服侍保卫先人。千万不要迎接你们母亲的灵柩来合葬,如果亡灵有知,互相往来并不困难;如果亡灵无知,只不过增加烦恼而已。舜葬于苍梧,二妃没有随葬,这是经典上明文记载的,请不要违背我的志向。”高洁的举动,都如此类,怎么会在服丧期间生子而取名为贺呢?即使是最为愚蠢的人,也不会这样取名的。

予为萧令①,周旋谒辞故司空宣伯应②。贤相把臂③,言:“《易》称:‘天地大德曰生④。’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⑤,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袁元服功德爵位,子孙巍巍,仁君所见。越王勾践民生三子与乳母⑥。孟尝君对其父:‘若不受命于天,何不高户,谁能及者。’⑦夫学问贵能行,君体博雅,政宜有异乎?”答曰:“齐、越之事,敬闻命矣。至于元服,其事如此。明公既为乡里⑧,超然远览,何为过聆晋语⑨,简在心事乎⑩?”于是欣然悦服,续以大言⑪:“‘苟有过,人必知之’⑫,我能胜仲尼哉!”元服子夏甫,前后征命⑬,终不降志,亚作者之遗风矣⑭。正甫亦有重名,今见沛相⑮。载德五世,而被斯言之玷;恐多有宣公之论,故备记其终始。

【注释】

①萧:萧县,治今安徽萧县北。

②周旋: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引申指交际应酬。谒辞:拜见辞行。司空: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宣伯应:宣酆,字伯应,汝南人,封东阳亭侯。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司空。

③把臂:握人手臂。表示亲热。

④天地大德曰生:语见《周易·系辞下》。

⑤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语见《论衡·四讳》:“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

⑥越王勾践民生三子与乳母:语见《国语·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母,乳母。指越王勾践奖励生育。一说因第三子妨害父母,所以不让亲生父母抚养而是交给乳母。

⑦“孟尝君对其父”几句: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高户,加高门户。

⑧乡里:同乡。

⑨聆:听从。晋语:王利器案,疑当作“昔语”。

⑩简:在,存留。

⑪大言:正大的言论。

⑫苟有过,人必知之:语见《论语·述而》。

⑬征命:征召任命。

⑭亚:次。作者:《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

⑮今见沛相:现在担任沛国相。见,此处指担任。

【译文】

我任萧县县令时,应酬拜谒辞别原司空宣伯应。司空握着我的手臂说:“《周易》说:‘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现在民间有很多禁忌,生三个儿子的,五月出生的,都被认为是妨害父母,服丧期间所生的孩子违反礼法伤害孝道,没有人愿意养育。袁元服功业德行官位都很好,子孙声名卓著,这是仁君你亲眼看见的。越国民众生育三个儿子的,越王勾践就给他们安排乳母。孟尝君对他父亲说:‘如果不受天命制约,为什么不增高门户,谁能长得和门一样高呢?’学问贵在能践行,您广博儒雅,治政应该有所不同吧?”我回答说:“齐国、越国之事,恭敬地听从您的教导。至于元服,他的事情就是这样。您既为同乡,有超乎众人的远见卓识,为什么要听过去那些错误的言论,把它留存在心里呢?”于是司空心悦诚服,接着引用一段名言:“‘如果有过错,人们一定知道’,我能超过孔子吗?”元服的儿子夏甫,前后几次被征召,始终不改变志向,有隐士的遗风。正甫也有盛名,现在任沛国相。五世拥有盛德却遭受这种言论的玷污,我担心持有宣公之论的人很多,所以详细记载这件事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