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帝国的瓦解

(一)外戚宦官的斗争

东汉和帝一代(89~105),是汉帝国兴衰的转捩。在他以前的三百年间,汉帝国除了内部几次短暂的叛乱,国势始终是强盛的。但从和帝以降,帝国逐渐呈现出衰象。这种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政治的败坏。从和帝起,宦官开始抬头,与外戚角逐政权,而于桓灵时代(147~189)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们的贪污残暴,造成汉帝国内部好几次巨大的动乱,诸如党锢之祸,黄巾之乱,以及军阀们的称兵等。而武帝以后历代迁移至帝国边区的若干外族,至此也趁机向帝国内部发展,最后竟致使整个北部和西部的边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外族中为患最烈的是羌人和鲜卑人,为抵御它们,汉廷必须屯重兵于边地,结果产生了不少军阀。若干军阀更利用胡人组成精强的军队,这象征着汉人的尚武精神已日渐消失。内忧外患,促使这个庞大帝国,走上瓦解之途。

东汉的皇帝,从和帝开始,大都幼小即位,并多夭折。因此皇位的继承,甚不固定。总计东汉一代,有四个皇帝是自外迎立的。因为皇帝幼冲,自然造成太后的临朝,东汉临朝的太后,竟达六位之多,于是又造成外戚的专权。东汉的外戚,在才能方面,远逊于西汉的外戚,而专横骄奢则远过之。皇帝年幼时,固可以由母后和外戚任意摆布,但到年龄渐长,对外戚感到不耐时,便借宦官的力量来排除外戚。外戚和宦官,便经常沿着这个公式斗争。就皇帝的立场而言,外戚权大时,可以威胁皇位,宦官则绝无做皇帝的资格,充其量只是贪污不法而已。同时宦官又经常与皇帝接近,自然比较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外戚的权位,常因皇帝的更易或母后的死亡而发生变动,宦官则不大受上述情况的影响,地位较外戚为稳固。因此在双方的多次斗争中,宦官常能获胜。

东汉外戚宦官的斗争,始于和帝时代。和帝名肇,为章帝后宫梁氏所生,章帝后窦氏无子,肇于建初七年(82)被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肇即位,年仅十岁,由窦氏以太后临朝。太后以其兄窦宪任侍中,权任日重。未几,宪因擅杀汉宗室都乡侯畅,率师击匈奴自效,立功归来,拜大将军,因而益加专横。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得幸于太后,对和帝图谋加害。和帝知其谋,于永元四年(92),与宦官郑众定计,以兵大举捕杀窦氏党羽,并逼宪及其诸弟自杀。和帝念郑众之功,于十四年(102)封众为鄛乡侯,他是汉代宦官封侯的第一人。

和帝死于元兴元年(105),皇后邓氏无子,乃以诞生仅百余日的庶子隆继位,是为殇帝,邓氏也以太后临朝。次年,殇帝死,又立章帝庶子清河孝王庆之子祜,是为安帝,年十三岁。邓太后仍临朝,太后兄邓隲,以大将军辅政。隲素性谨饬,太后对诸邓也约束颇严,因此政事甚理。建光元年(121),邓太后死,宫人诬告邓隲兄弟曾有废立之意,于是诸邓皆被废黜,隲不食而死。继邓氏起而当权的外戚,是帝舅耿宝和皇后阎氏兄阎显等。此外宦官李闰、江京,也为安帝所亲信,都封侯任中常侍。宦官们时常诈作诏书,调发政府的钱谷器材和人工,以兴建自己的庐舍园池。当时的名臣太尉杨震,便因屡次进谏,做了这种政治的牺牲。

安帝太子保,非阎后所生,延光三年(124),江京等与阎后共谮废保为济阴王。次年三月,安帝死,阎后迎立济北王寿(章帝子)子北乡侯懿为嗣,自以太后临朝。并以阎显为车骑将军辅政。显乃贬死耿宝,并排除若干异己而独专大政。同年十月,北乡侯死,显与太后秘不发丧,更征王子入立。而宦官孙程、王康、王国等十九人,突然发动政变,迎立废太子保。太子即位后,是为顺帝,年十一。阎显和江京等都在这次政变中被杀,太后也被迁于离宫,孙程等十九人则因功都封列侯。这是东汉外戚宦官第二次火并。

邓太后临朝听政,清焦秉贞绘。即邓绥,东汉和帝后,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元兴元年(105),和帝死,出生刚满一百天的汉殇帝刘隆登基,邓太后临朝称制。八个月后,即延平元年(106)八月,刘隆病死,十三岁的安帝刘祜即位,邓太后继续执政,直至建光元年(121)崩逝,前后执政达十七年。邓太后崇尚宽简,不事奢华,执政其间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调和各派势力,政治称为清明。

顺帝阳嘉元年(132),立贵人梁氏为皇后。四年(135),以后父梁商为大将军。商谦恭好士,但性情柔和,对时政不能有所整裁。永和六年(141),梁商死,子冀继为大将军。冀为人贪残纵恣,荒淫无度,因而政治日坏。当时外则羌祸炽盛,内则扬、徐等州盗贼蜂起,乱象已渐显露。建康元年(144),顺帝死,太子炳继位,是为冲帝。帝年仅二岁,由梁太后临朝听政。太后虽信用贤臣李固、杜乔等,但不能约束梁冀,以致政治始终没有起色。次年,冲帝死,太后迎立渤海王鸿(章帝曾孙)之子缵继位,是为质帝,年仅八岁。质帝性聪慧,对梁冀的骄横颇为不满。本初元年(146),梁冀鸩杀质帝,改立河间孝王开(章帝子)之孙蠡吾侯志,是为桓帝,年十五,仍由梁太后听政。继而梁冀杀李固、杜乔,威势益盛。当时诸梁皆封侯,冀妹又立为桓帝后,国事无大小,皆由冀专决。而梁后也恃兄姊之势,奢侈嫉妒。和平元年(150),太后归政,不久死去。梁氏的势力虽未动摇,但桓帝对梁氏的不满,则日渐加深。

延熹二年(159),梁皇后死,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定议,以兵围梁冀府邸,免其大将军职。冀即日自杀,诸梁皆弃市,大臣受牵连而死者数十人,单超等五人则因功同日封侯。自此以后,桓帝不再信用外戚,而惟宦官之言是用,宦官乃成为实际政权的掌握者。他们以养子传国袭封,并以兄弟姻戚充任州郡首长,于是贪残之风,从中央散布到全国。继外戚与宦官抗衡的,是外廷士大夫中的若干正人君子,冲突的结果,发生了所谓党锢之祸。

(二)党锢之祸与黄巾之乱

东汉自光武提倡儒术,崇尚气节,历朝因之,逐渐蔚成风气。当时的士人,大都以名节相尚,他们经常砥砺的,不外久丧、让爵、推财、避聘、报仇、报恩、清廉一类的操行。[参看钱穆国史大纲》页一三四至一三八]郡国的察举和中央的征辟,也大都以此为标准。士人除了在朝做官的,其在野的,则经常批评政治,造成所谓“清议”。首都的太学便是清议的重心。当时那种章句训诂的经学,已不能满足太学生们的求知欲。再加上政治现状的刺激,使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实际的政治社会问题上去。他们并与朝中若干士人出身的大臣,相互推重,以张声势。朝廷遇有重大决策,有时也征求太学生们的意见,因此他们的言论,往往可以影响实际的政治。清议既在政治上形成一种力量,自然为敌对的势力所嫉视。清议的主要敌对势力,是外戚和宦官,而直接与外戚宦官发生激烈冲突的,则是为清议所拥戴的朝士。

李膺,选自《历代名臣像解》。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名臣,人品高洁,太学生以他为“天下模楷”,凡能受到他赏识、接见的太学生都自认为“登龙门”,对东汉末期的清议风气影响很大。

和帝以降,外戚与朝士冲突的事,屡有发生。像和帝时的郅寿、乐恢、袁安,安帝时的杨震,顺帝时的张纲、陈蕃,都曾因弹劾外戚而震动朝野;他们有些因此获罪,甚至牺牲性命。到桓帝时,梁氏败灭,宦官势盛,于是清议所攻击与朝士所弹劾的对象,便由外戚转移到宦官。

桓帝时,太学生三万余人,以郭泰、贾彪为首。他们与太尉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联合,主持清议,攻击宦官。而李膺更借其职权,对宦官的不法者,尽力制裁。当时宦官的子弟亲党,布列州郡,其为害地方者,也往往为严正的地方官所惩治。但宦官们的领袖是中常侍,中常侍为内朝官,受皇帝的庇荫,为外朝的权力法律所不及。因此朝士和地方官所制裁的,只是些次流的阉党,对宦官的主要分子,却无可如何。

延熹八年(165),中常侍张让弟朔为县令,因贪残为李膺所杀,宦官深恨之,桓帝也不满膺的擅杀。次年,有阉党张成,教子杀人,后虽遇赦,仍被膺处死。宦官乃使人上书告膺与太学游士及诸郡生徒,结为私党,讪谤朝政。桓帝下令郡国,逮捕党人,结果李膺与朝臣杜密、陈翔、范滂等二百余人皆被捕下狱,陈蕃也因上谏书而被免职。永康元年(167),桓帝后父城门校尉窦武和尚书霍谞,均奏请宽贷李膺等,宦官怕膺等牵引阉党,也认为宜赦。于是桓帝下诏赦党人罪,但均放归田里,禁锢终身,这是第一次的党锢。

西园卖爵,选自明刊本《帝鉴图说》。灵帝虽贵为天子,却常痛感前代皇帝没有为自己留下多少财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把“西园”作为自己的私库,交给十二常侍看管,大肆聚敛。于光和元年(178),在西园公开明码标价卖官,所得之钱供皇室挥霍。官职买卖,迫使官吏贪污受贿以偿官债,民不堪忍受,六年之后(184),黄巾之乱暴发,天下大乱。

同年,桓帝死,窦后遣使迎河间孝王开曾孙解渎亭侯宏入嗣,是为灵帝,年十二岁。窦后以太后临朝,并任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委以国政。二人征召海内名贤,于是李膺、杜密等又复进用。至此外戚与朝士相结,与宦官的敌对更尖锐化。陈蕃劝窦武请太后罢斥宦官,并诛除其用事的曹节、王甫等。太后正犹豫间,事为曹节等所知,乃矫诏以禁军讨窦武,武自杀,陈蕃也为宦官所害。廷臣被牵连而族灭者数家,窦陈的门生故吏,都免官禁锢。这是建宁元年(168)的事。

二年(169),山阳郡督邮张俭,因中常侍侯览家属在郡横暴,上表劾览,被览遮截,无法上达。俭乃借故收杀览母及其家属宾客百余人,览使人告俭结党,图危国家。灵帝下诏捕俭,俭逃匿,宗亲皆被夷灭。宦官更利用这个机会诛除异己,凡平素与宦官不合的,都被目为党人,加以收捕。总计被害的朝士有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流徙禁锢的也有六七百人,这是第二次的党锢。自此以后,朝廷善类一空,外朝完全入了宦官的掌握,灵帝也一直被宦官欺蒙了二十多年。灵帝于熹平五年(176)曾再申党禁,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的在位者,均免官禁锢。直到中平元年(184),黄巾乱起,才大赦党人。

黄巾之乱形势图

二次党锢之后,宦官益形放肆,当时各州郡遭受阉党的荼毒,已残破不堪。光和元年(178),宦官更怂恿灵帝设邸于西园,在那里鬻卖官位,上至公卿,下至刺史、郡守、县令,都有固定的价目。因此吏治益坏,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以妖言煽惑愚民,有信徒数十万人,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他把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首领;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准备于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事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但因事败露,提前于二月起兵,各地信徒纷纷响应。张角自称天公将军,角弟张宝、张梁分称地公和人公将军,部众头裹黄巾,以为标帜;因之时人称之为黄巾,又称为蛾贼。他们到处焚烧劫掠,旬月之间,闹得全国震动。

汉廷先后以卢植、皇甫嵩、朱俊等率军进讨黄巾,屡获胜利。同年,张角死。其冬,皇甫嵩破杀张梁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又破杀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二役共斩获十余万人。朱俊也击灭大股的黄巾于宛(今河南南阳市),局面始趋稳定。但各地盗匪蜂起,黄巾余党也蔓延不已,无法肃清。当时黄河下游以北地区,有“黑山贼”,由若干零星股匪会合而成,众将百万,以张燕为首,后由朝廷加以招抚。西北的金城郡,则有土豪边章、韩遂据地作乱。而黄巾余党,也于数年后复起于青徐等州。至此,汉帝国已呈现出瓦解的形势。

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以四方寇起,刺史威轻,且多不称职;建议改置州牧,选朝廷清名重臣出任,并授予大权,以安定地方。灵帝从之,选九卿尚书出任州牧,以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不设牧的州,仍以刺史为首长。从此地方权重,渐至演成后来群雄割据的局面。

(三)边患之炽盛

东汉后期的边患,以羌为主。羌患可以说是与东汉相终始的,只是中叶以后,为患愈烈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和帝末年,羌乱已大体弭平,边境暂安。但不过数年,羌乱又起。羌人的势力,并不能与西汉初期的匈奴相比。但因汉廷轻视西北,屡思放弃,加以兵制不善,遂至其祸历久不息。羌人种类极繁,分布地区也甚广,有不少居于塞内,其居于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诸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隅,甘肃省东部,陕西省北部及山西省东北部一带)的,统称东羌;其居于陇西、汉阳二郡延及金城郡塞外(今甘肃省南部至青海省东部一带)的,统称西羌。塞内羌人,常为当地的吏民豪右所役使,积久生怨。安帝永初元年(107),汉廷调西部羌骑远征西域,羌人于中途多有散叛,诸郡发兵邀遮,于是群羌惊骇,同时奔溃。其时居于安定郡(今甘肃省东部)的烧当羌豪麻奴,率种人西走,与塞外的滇零羌(先零别种)及钟羌诸种联合,大举入寇。汉以邓隲、任尚统兵讨之,结果大败,羌势转盛。西北边郡,多被羌人盘据;内地如河东、河内等郡,也都受其寇扰。汉廷屡次遣兵进讨,直到元初五年(118),叛羌才告解体。这场叛乱,前后达十余年,军旅不息,府库为之空竭,并凉二州也残破不堪。

顺帝时,羌势又盛。永和五年(140),西羌大举叛乱,汉以马贤讨之。次年,马贤败死,东西羌相合,寇掠及于三辅。其后汉又以赵冲讨之,奋战连年,羌势始衰。建康元年(144),赵冲战死,羌人也因死伤过多,无力再叛,而大举投降,于是陇右再定。

桓帝延熹二年(159),西羌烧当、烧何等八种又叛,寇陇西、金城塞,为汉将段颎所破。次年,颎再破西羌,出塞追击二千里。八年(165),颎又破西羌,进兵穷追,凡斩羌人二万余,生获数万口,降者万余落。到永康元年(167),西羌全定。东羌先零诸种,也于延熹四年(161)叛,汉以皇甫规讨之,降者十余万。但到九年(166),东羌又受鲜卑的引诱,入寇武威、张掖,缘边大受其害。汉以张奂讨之,未著大效,至西羌平定,东羌犹崛强。灵帝建宁元年(168),汉再遣段颎讨之。次年,东羌全平。此役颎与羌人凡一百八十战,斩首三万八千级,获杂畜四十二万余头,而汉也付出巨大的军费。

东西羌平定后,西北安定了十余年。到中平元年(184)黄巾乱起,北地郡(今甘肃省东端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隅)先零羌又叛。陇西郡群盗,也乘机倡乱,拥胡人北宫伯玉为首,以金城人边章、韩遂主军政,杀金城太守,攻掠州郡。次年,入寇三辅,汉先后以皇甫嵩、张温、董卓等击之,大破叛众。四年(187),韩遂杀北宫伯玉及边章等,拥众十万,连下陇西、汉阳等郡。凉州刺史耿鄙因乱被害,鄙司马马腾也拥兵为乱,与韩遂联合,寇掠三辅。汉再以皇甫嵩、董卓击破之,但终不能将其彻底消灭。而西北长期用兵的结果,把董卓培养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东汉后期的另一边患是鲜卑。鲜卑人原居辽西、辽东等郡的塞外,光武时,匈奴强盛,他们常从匈奴入寇。其后归附中国,与北匈奴为敌,汉时加赏赐。直到和帝时,汉破走北匈奴,鲜卑人乘机进占北匈奴故地,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日趋强盛。自永元九年(97)起,连年寇边者达三十余年,辽西、辽东、右北平、渔阳、代、云中等郡,皆受其害。直到顺帝阳嘉二年(133)以后,其酋长乌伦其至鞬死,鲜卑才稍稍敛迹。

桓帝时,鲜卑酋长檀石槐,统一各部,尽取匈奴旧地,建立了一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他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南与中国为敌。他于永寿二年(156)开始南侵,汉以张奂击之,岁久无功;饵之以和亲及爵位,也不接受。灵帝即位后,鲜卑连年寇边。熹平六年(177),汉遣夏育、田晏、臧旻各率骑兵万人,分道出塞进讨,均大败而回,士卒死者十之七八,于是鲜卑为寇益烈。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子和连继立。和连才力不及其父,以亲攻北地郡为汉射死。和连死后,又发生子侄争国的事,鲜卑乃渐趋衰落。

鲜卑的寇侵方息,而幽州内部又发生叛乱。中平四年(187),曾任地方大吏的渔阳人张纯、张举,与乌桓联盟举兵,攻入右北平及辽东,杀二郡太守及护乌桓校尉;然后盘据辽西,部众达十余万,举称天子,纯称王。次年,汉以公孙瓒击败之。六年(189)幽州牧刘虞到部,乌桓归附,叛众溃散,乱事始平。但继而公孙瓒又拥兵自雄,成为一大割据势力。

长期的边患,一方面使汉帝国的财政陷于困境,一方面又造成董卓、公孙瓒一类的军阀。中央政府既已衰弱不堪,军阀则拥有强兵,于是中央政权便轻易地落到军阀手中。

(四)军阀的称兵与割据

中平六年(189),灵帝死,皇子辩继位,是为少帝,年十四。辩为何皇后所生,灵帝生前以辩轻佻无威仪,欲以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协继承帝位,但事未决而病笃,乃以协托付于宦官蹇硕,当时硕是西园八校尉的统帅。皇后兄何进时为大将军,蹇硕本拟诛进立协,以事泄未果。及少帝即位,何太后临朝,何进以大将军辅政。当时司隶校尉袁绍,仇视宦官,何进以袁氏累世贵宠,素具威望,乃与绍相结,共图宦官。进首先杀掉蹇硕,尽领其屯兵;继而杀掉党助宦官的骠骑将军董重,重是灵帝母董太后之兄。袁绍又劝何进尽去宦官,进与何太后商议,太后不允。绍建议召四方猛将至京,以威胁太后,于是进乃征召驻守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北)的董卓率部来京。

董卓自中平四年(187)以讨韩遂屯兵于凉州,因见国家衰乱,颇有拥兵自雄的野心。六年(189),汉廷征他为少府,他托故不就。到灵帝病笃,又拜他为并州牧,并命他把军队交皇甫嵩统领;他又不从,反擅自引兵进驻河东,以观时变。同年七月,何进召他来京,他立即就道,同时上书数宦官之罪。当他尚在途中,京师已发生巨变,宦官因情势危迫,乘何进入宫与太后议事的机会,把进杀死。接着袁绍等领兵进宫,杀宦官二千余人,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携少帝和陈留王协等数十人乘乱出奔,北逃至黄河岸,张让等为朝臣所逼,投河自杀。群臣奉帝返宫,而董卓也适于这时赶到。董卓所部不过三千人,但因是凉州精兵,京师驻军竟不敢与之为敌。董以抵御羌人起家,他所统的凉州兵,并非全是汉人,其中尚杂有不少投降的匈奴和羌人,精锐为天下所长。东汉帝国的命运,便断送在他和他的胡汉兵团手中。董卓到京后,吸收了何进的部众,又吞并骑都尉丁原所统的骑兵,声势大振。汉以卓为司空,掌握国政。九月,董卓以陈留王协贤,欲废少帝而立协。袁绍反对废立,弃职逃往冀州,卢植也因持异议免官,其余廷臣莫敢不从。于是少帝被废为弘农王,由协即帝位,是为献帝,年九岁,何太后则被酖杀。十一月,汉以董卓为相国。他为沽名钓誉,曾上书申理陈蕃、李膺等人的冤狱,并擢用大批名流为九卿、刺史、太守等显官;他本人则搜取财宝,恣意声色,并滥用刑罚,残杀不辜。他的军队,更是纪律废弛,使百姓饱受荼毒。

董卓,选自清皇家珍藏手抄善本绘图描金银《三国志演义》。

袁绍自逃亡冀州后,董卓因他具有号召力,怕他生事,乃以他为渤海郡太守。他便利用这个职位,招兵聚粮,准备讨卓。其时关东州郡,多想起兵,都与他联络。献帝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各州兵起,举兵者除袁绍外,尚有绍堂弟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等。曾任典军校尉的曹操,也逃出洛阳,随张邈参加讨卓的大军。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绍并自号为车骑将军。当时关东大军,分屯于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二郡和陈留郡的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南阳郡的鲁阳(今河南鲁山县)等地,但皆畏惧卓军,不肯先进;独曹操率兵西向,大败而回。同年三月,董卓徙献帝于长安,并放火烧洛阳城,尽驱官民数百万口西行,积尸盈路,极人间之惨。董卓本人则留屯洛阳毕圭苑中,以备御东方。献帝到长安后,政务全委之司徒王允,允虽表面事卓,暗中则维护汉室。这一年,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讨卓,率军至鲁阳,与袁术合兵,他的兵为关东大军中最勇锐的一部。

初平二年(191)二月,汉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接着孙坚自阳人(今河南汝阳市临汝镇西)北进,击败董卓军,克复洛阳。卓以大兵屯渑池(今河南渑池县)、陕(今河南陕县)一带,而自回长安。此后东方联军,渐于无形中解体,若干起兵者,也开始忙于自身权位地盘的争夺,例如袁绍便在这年十月逼走韩馥而自任冀州牧。董卓回长安后,又滥杀官民,弄得人情汹汹。三年(192)四月,王允等与董卓的爱将吕布合谋,于上朝时把卓刺杀。既而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因王允不下赦令,内怀疑惧,自陕起兵西攻长安。六月,长安陷落,王允为李等所杀,吕布则率数百人乘乱东逃,至此献帝再度落入军阀的手中。

接着军阀们展开混战,首先是李傕与韩遂、马腾的冲突。韩马二人于汉廷西迁后归附董卓,前来长安。李傕到长安后,遣马腾还金城,韩遂屯郿(今陕西郿县西北)。兴平元年(194),腾有求于傕,未能如愿,乃以军攻傕,并与韩遂联合。傕以樊稠、郭汜等击败之,腾等奔回凉州。次年,李傕杀樊稠,与郭汜相攻,并劫献帝居其营中,放火把长安城烧光。郭汜则劫留公卿多人为质,双方大战,数月不息。同年六月,双方经张济的调解,罢兵言和。八月,张济奉献帝东归,董卓的旧部董承、杨奉也都率兵随行。继而李傕、郭汜反悔,想抢回献帝;张济在途中也与董杨不合,乃联合李郭,共追车驾。幸因黄巾余党的“白波”首领韩暹、李乐等自河东郡率部接应,献帝始能东行。十二月,献帝至河东,暂居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建安元年(196)七月,献帝返洛阳。其时洛阳残破,州郡各拥兵不服,群臣饥乏不堪。董承因与韩暹等不合,暗召驻兵于许(今河南许昌县)的兖州牧曹操,操乃率兵赴洛阳,表奏暹等之罪,暹惧而出奔。八月,曹操迁献帝于许,汉以他为大将军,从此他成为汉廷的实际主宰。

二、三国的建立

(一)曹操的统一北方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嵩,为桓帝时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灵帝时官至太尉,贪污狼藉。操为人机警有权术,他曾于灵帝末年任骑都尉,以讨黄巾有功,迁济南相,继征为典军校尉。献帝即位后,董卓以他为骁骑校尉。但他不愿为卓所用,乘间逃走,至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县)募兵讨卓。其后与张邈投效袁绍,与卓军奋战失败。初平二年(191),袁绍为冀州牧,当时东郡(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部部分地区)黑山贼猖獗,他以兵击破之,绍乃以他为东郡太守。次年,青州黄巾倡乱,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鲍信等迎他代理兖州牧。他讨平黄巾,得贼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因以其精锐为兵,号“青州兵”。其后他与徐州牧陶谦交恶,攻战连年。兴平二年(195),献帝东迁,以他为兖州牧。次年,他为了迎接献帝,率兵至许。及至董承召他,始赴洛阳,继而迁都于许。这时率土分崩,到处军阀割据,汉廷的处境,仍非常危殆。

曹操,选自清皇家珍藏手抄善本绘图描金银《三国志演义》。

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是雄踞河北的袁绍,他自领冀州后,声威益著。而幽州的公孙瓒,也于初平四年(193)杀刘虞,雄霸一方。这两大势力,时常发生冲突,争战不已。献帝东逃时,有人劝袁绍迎帝都邺,他未听从,因此大好机会落到曹操手中。建安元年(196)献帝都许后,曹操以袁绍势强,把大将军位让给他,而自任行车骑将军。绍也因受公孙瓒的牵制,无暇南顾,因此一时相安无事,但彼此的猜忌则日益加深。

袁绍公孙瓒以外的重要割据势力,尚有吕布据徐州(今江苏省北部一带地),袁术据扬州(今淮南江北一带地),刘表据荆州(今两湖一带地),孙策据吴会(今太湖流域一带地),张绣据宛(今河南南阳市),刘障据益州(今四川省一带地),张鲁据汉中(今陕西省南部一带地),公孙度据辽东(今辽宁省一带地),韩遂、马腾据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地)。下面略述他们割据的经过。

吕布自初平三年(192)东逃后,初依袁绍,后因军纪败坏,为绍所恶,乃转投河内太守张扬。兴平元年(194),曹操攻陶谦,操部下陈宫联张邈及其弟张超,共谋反操,并潜迎吕布为兖州牧,于是布引兵据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南)。操回兵讨之,相持不下。同年,陶谦死,临死把徐州牧让给奉公孙瓒之命来援徐州的刘备。次年,吕布为曹操所败,张氏兄弟也被消灭,布乃转投刘备。建安元年(196),刘备与袁术相攻,吕布乘机夺取徐州,自称徐州牧,居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而以刘备屯小沛(今江苏沛县东)。

袁术于董卓入京后,出奔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初平元年(190),关东兵起,术屯兵鲁阳,与卓敌对。其年长沙太守孙坚,举兵北上讨卓,杀荆州刺史王睿及南阳太守张咨,与术合兵,术乃取得南阳。王睿死后,汉以刘表为荆州刺史,治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既而袁绍与袁术不合,绍连刘表为党援,术遂与表交恶。三年(192),袁术命孙坚伐刘表,为表部将黄祖的军士射死。次年,袁术为刘表所逼。引兵东屯封丘(今河南封丘县);既而又为曹操所破,乃越淮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自为扬州牧。孙坚之子孙策,于兴平元年(194)投奔袁术,术把孙坚的旧部交给他。同年,汉廷以刘繇为扬州刺史,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市)。次年,袁术派孙策率兵渡江击繇,取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市),繇兵败逃走。建安元年(196),策又渡浙水,击下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自任太守;此后他即以会稽为根据地,向外拓展。

张绣是张济的族子,济自与李傕郭汜追击献帝后,屯兵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南)。建安元年(196),济率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中流矢死,绣乃降刘表,代领济众,屯驻于宛。刘璋是刘焉的儿子,焉自灵帝时任益州牧,于兴平元年(194)死,璋继任其位。张鲁为张陵的孙子,世奉五斗米道。他曾任刘焉司马,初平二年(191),奉焉命领兵击汉中,到刘璋继立,便拥兵自雄,不再听命。公孙度本玄菟郡吏,董卓入京后,以度为辽东太守。初平元年(190),他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并越海取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诸县地。韩遂、马腾自与李催、郭汜等交兵,败还凉州。其后两人部曲相侵,一变而为仇敌,连兵不解,直到献帝迁许,凉州仍在混战之中。

官渡之战示意图。建安五年(200),袁绍自邺南下进军黎阳,并以颜良部南渡,围攻黄河南岸要点白马。曹操亲率军由许都北上援救,以一部在东路佯渡延津,趁袁绍分兵延津,关羽在西路突袭白马,破袁军,杀颜良。袁绍又以文丑部自黎阳渡河南下至白马山,曹操以辎重引诱文丑军逼近,然后突然发动攻击,斩袁军主将文丑。袁绍遂亲率主力渡河南下,曹操乃向南撤退至官渡。八月,两军主力于官渡相持,达三月之久。曹操乘袁绍疏于防范,绕过袁营,向袁绍辎重所在地乌巢发起攻击。袁绍兵分两路,一路东北往救乌巢,却以主力南下攻击曹军营垒。结果两路均遭失利,袁军溃败,袁绍仅率八百骑逃归河北,战役结束。

曹操对付这些割据势力的策略,是远交近攻,他曲意笼络袁绍、孙策、韩遂、马腾、张鲁,而以全力攻击吕布、张绣、袁术等。建安二年(197),曹操征张绣,绣降,既而复叛。同年,袁术称帝于寿春,自号“仲氏”。他与吕布交恶,为布所败。其后侵陈(今河南淮阳县),又为曹操所败,从此势衰。次年,曹操遣将灭李傕(郭汜已先为部下所杀),关中粗定。而吕布复与袁术和好,遣兵击刘备,备走依曹操;操擒杀吕布,遂取徐州。四年(199),袁术无法自立,欲北依袁绍,曹操派刘备邀击之,术走还寿春,气愤而死。同年冬,张绣也投降曹操。至此,黄河以南的割据势力已大体为曹操肃清,而袁绍也于这年春天讨灭公孙瓒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当时袁绍据有冀、幽、并、青四州,地广兵多,成为曹操的最大威胁。五年(200),双方正面冲突,发生所谓“官渡之战”。这一战是曹氏政权的存亡关键,也是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战。

袁绍的势力虽大,但他本人的才识气度远较曹操为差,军队也外强中干。是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遣将南下,曹操也北上迎战,败绍前锋。当时绍出动十万人,而操军尚不满一万。七月,袁绍渡黄河,屯兵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与曹操对峙。九月,双方在济河北岸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展开大战。相持至十月,曹操奇袭绍军的粮秣集中地乌巢(泽名,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南),尽烧其辎重,因此绍军惊扰,全部崩溃。袁绍狼狈返邺,损失达八万人。

袁绍虽然大败,地盘仍然完整,而曹操也一时无力大举北攻。但他经不起挫折,惭愤发病。七年(202),袁绍死,部下拥立绍少子尚,尚长兄青州刺史袁谭,屯兵黎阳,因不得立而与尚有隙。同年,曹操渡河攻谭,尚率兵赴援,鏖战数月。次年,袁氏兄弟败走还邺,操遂取黎阳。接着袁谭又与袁尚互攻,谭败奔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九年(204),袁尚攻袁谭于平原,曹操乘机取邺。次年,操攻杀袁谭于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十一年(206),操攻袁绍甥并州刺史高幹,幹败死,遂取并州。袁尚于曹操拔邺时投奔其兄幽州刺史袁熙,既而熙因部下叛变,偕尚投奔辽西乌桓。次年,曹操击乌桓,熙、尚又投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度子),均为康所杀。至此,袁氏完全消灭,北方大致为曹操所统一。

(二)孙氏拓地与刘备入蜀

孙策自兴平二年(195)渡江后,所向克捷,地盘大扩。到建安四年(199),他已领有丹阳、吴、会稽及豫章(今江西省一带地)诸郡地,并分豫章地置庐陵郡。曹操曾于三年(198)以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以事安抚。五年(200),孙策为仇人刺杀,策部下张昭等拥立策弟权继位,年十九。当时江南人心浮动,而各地山险之区,尚盘据着一种名叫“山越”的外族,时常四出骚扰,因此局势甚不稳定。赖权亲任贤能,以张昭、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分主军政,才转危为安。这时刘表部下江夏太守黄祖镇西陵(今湖北黄冈市西北),与权有杀父之仇,因此权待江南粗安,便麾师西征。他于八年(203)伐黄祖,破其舟师,但因豫章、会稽等郡山越的叛乱,不得已回军。直到建安十三年(208)春,才破杀黄祖。孙权的势力至此到达长江中游地区,在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西)以东,与刘表对山峙。

建安十三年(208)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曹操的南伐刘表。表为汉室疏属,是当时的名士,又是一位能吏。他治下的荆州,物阜民安,为一时的乐土。因此引起群雄的垂涎,当时的智计之士,莫不以荆州为取“天下”的根本。但他并无远略,时人说他只是“平世三公才”,当中原纷争之日,他只知保境安民,丧失许多开疆立业的机会。建安六年(201),刘备投奔他,他虽知其才而不用。刘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少与公孙瓒师事同郡人卢植。灵帝末,黄巾乱起,他纠合徒众,讨贼有功,曾任县尉、县令等职。其后,他任公孙瓒部将,助瓒党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作战,数有战功。曹操攻陶谦,谦求救于田楷,楷派他赴援。谦表荐他为豫州刺史,临死又以徐州牧位相让。建安初,他受吕布的攻击,走依曹操,操对他甚为器重,以他为左将军。其间董承受献帝密诏,与他谋诛曹操。建安四年(199),曹操派他邀击袁术,他乃袭取徐州。次年,董承谋泄,为曹操所杀,操并亲自伐他,他败投袁绍。及至绍败,又投刘表,表先后命他率兵屯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区),对他日渐疑忌,因此抑郁数年。但其间他访得一位忠诚多智的少年名士诸葛亮来充任谋主,算是他在这段时期中的最大收获。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寄寓于襄阳城西的隆中。他曾与刘备分析世局,认为中原与东吴已无发展的余地,惟荆、益二州有可乘之机。如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外与孙权结好,一旦时事有变,荆、益同时出兵北进,则霸业可成。这番话成为此后刘备建功立业的准绳。

蜀主刘备,唐阎立本绘。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汉以曹操为丞相。七月,操亲伐刘表。八月,表病死,少子琮继位。九月,曹操大军进抵新野,刘琮遣使请降。当时刘备屯驻樊城,不知投降的事,到操军逼近,才仓皇逃奔夏口,往依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继而刘备因鲁肃的介绍,投靠孙权,并派诸葛亮赴吴,共商大计。刘琮既降,曹操想乘胜灭吴,孙权决定迎战,派周瑜、程普率水军助刘备。当时曹操所统军队约二十五万人,而刘备、周瑜的兵力总共不过五万人。十月,曹操自荆州南下,与吴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当时操军已有一部感染时疫,因而初战即告失利。既而瑜军以火攻烧操军战船,延及岸上营落,操军大溃;加以饥疫,士卒损失大半。曹操于是派将分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襄阳,自己引兵北还。战后,刘备乘机夺取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今洞庭湖以南地区)。这场战争是曹操毕生未有的军事上的大失败,也是孙、刘二氏兴亡的关键。

十四年(209),周瑜攻下江陵,孙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并以刘备为荆州牧。这时备虽取得四郡,但名义上仍隶属于孙权,且北扼于周瑜,并非独立的局面。次年,瑜死,孙权以鲁肃代领其兵。肃劝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共拒曹操,权从之,于是南郡亦为备接管,从此才开始有个独立地盘。

诸葛亮,选自清皇家珍藏手抄善本绘图描金银《三四志演义》。

十六年(211),刘璋听说曹操要伐张鲁,深恐蜀土被侵,乃遣使迎刘备入蜀,以讨张鲁,兼拒曹操。备乃命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率步卒数万赴蜀。备入蜀后,率军北上,滞留葭萌(今四川广之市之坝区),不再前进。十七年(212),刘备回师据涪(今四川绵阳县)。次年,围雒(今四川广汉市),久攻不下。到十九年(214),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入援,溯江西上,击定沿江郡县。同年,雒城破,刘备进围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刘璋出降,益州遂定。刘备的次一目标,便是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地盘。

赤壁之战示意图。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步骑十数万大举南下,进至新野,刘备弃樊城,亲率步卒南下江陵,关羽亦率水军沿汉水南下,以避兵锋。曹操亲率精骑五千急追刘备,在当阳长坂大破刘备。刘备放弃南下江陵计划,东渡汉水,得刘琦接应后,抵达樊口。曹军南下进占江陵,然后顺流而下,企图席卷江东。江东方面,孙权经过短暂犹豫后,决意联刘抗曹,命周瑜率东吴水军从柴桑沿江西进,在樊口与刘备军会合后,逆长江而上,到达赤壁。曹操军亦达,两军相持数月,孙刘联军得机会火烧曹营,大破曹军,曹操弃船登岸,向西北,经华容道逃向江陵,孙刘联军水陆两路追击至江陵,长江中下游全入东吴之手,曹军先前所占的荆州大部也落入刘备手中。此役后,曹操无力南顾,孙权乘机南下交、广,刘备则西取益州,终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曹操自赤壁之战失败后,他与孙权的战争重心,转移到巢湖沿岸的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北)一带。双方虽曾在这个地区发生多次恶战,但都没有多大收获。此外西北的韩遂、马超(腾子),也于十六年(211)起兵,反叛曹操。先是操于伐刘表前,曾派人游说马腾归朝,腾至京师,操以之为卫尉,而以超统腾部曲,但韩遂割据如故。十六年,操遣兵讨张鲁,韩马疑为袭己,乃举兵叛,屯据潼关。既而为操所败,奔回凉州,马腾则于次年为操所诛。十八年(213),马超再度举兵,杀凉州刺史韦康,复据陇右。同年,韦康部下杨阜起兵讨马超,超败奔张鲁,因见鲁不足有为,乃于次年转投刘备。其后不久,韩遂也为部下所杀。

韩马既败,曹操于二十年(215)亲击张鲁,鲁降。二十二年(217),刘备进兵汉中。次年,操亲自击备。二十四年(219),刘备大败操军,遂取汉中。其年七月,备自立为汉中王。至此“三分天下”的形势,乃大体完成。

(三)魏蜀吴的成立

曹操自建安十三年(208)任丞相后,独专汉政。十八年(213),汉以冀州十郡地为魏国,封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并于邺建社稷宗庙,置尚书、侍中及六卿。于是汉的政治中心,由许都移至邺都,本来已是傀儡的献帝,至此更无足轻重。十九年(214),皇后伏氏因不满曹操的专横而被杀。次年,献帝以操的第三女为后。二十一年(216),曹操进爵为魏王,以钟繇为魏相国。这时曹操已是汉帝国事实上的皇帝,他却公言没有做皇帝的意思,并暗示要留待他的儿子去做。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死于洛阳,太子丕嗣魏王位。同月,汉改元延康。十月,献帝“禅位”于曹丕。丕即位后,改元黄初,国号仍曰魏,是为魏文帝。十二月,魏徙都于洛阳。献帝则于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直到魏明帝青龙二年(234)才死去。

江陵之战示意图。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在淮南与曹军作战,荆州主将关羽利用这个机会,派人守江陵、公安,自率主力北上进攻樊城。八月,破樊城北面守军,进围襄阳、樊城,并派出先头部队进占樊城以北的偃城,许昌为之震动。曹魏方面,一面令徐晃自南阳南下救樊城,一面遣使赴吴,使吴出兵攻关羽后方。关羽久攻襄阳、樊城不下,被迫从江陵抽调兵力,导致江陵空虚,孙权乘机命吕蒙自沿长江西上,逐次攻取公安、江陵。关羽失去后方,与徐晃军交战也不利,被迫南辙,上庸和房陵军队因势弱不敢出援。关羽自料不能回夺江陵,只好西走麦城。因城小难守,率兵北逃,在临沮被东吴所俘,不屈见杀。

继曹丕称帝的是刘备。自他取益州后,孙权屡次向他索荆州,但他不允,因而时起纠纷。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派关羽来争。后因曹操伐张鲁,备有北顾之忧,乃与权和;约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地盘属权,以西属备。二十四年(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同年,关羽自江陵北伐,攻樊城,大破曹操军。继而围襄阳,兵势益震,曹操甚至想徙许都以避之。但孙权乘关羽围攻襄阳之时,命吕蒙袭取江陵,关羽的后方重镇既失,军心大乱,因而溃败,羽为吴军所杀。至此刘备的荆州地盘,全为孙权所得,双方于是结下深仇。其后,曹丕代汉,刘备也于魏黄初二年(221)三月称帝,改元章武,国号仍用汉,是为昭烈帝。后世通称刘备所建的汉为蜀汉,以别于它以前的西汉和东汉。

刘备攻吴双方作战示意图。黄初二年(221),刘备尽起水陆两军,东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以报关羽之仇。刘备以黄权节制江北各军,以备魏军,自率主力沿江东下。次年正月,推进至夷陵一线。东吴主将陆逊扼要坚守,蜀军屡次挑战,东吴不应。两军相持至六月,蜀军渐颓,被迫舍船上岸,屯于沿江一线。东吴乘机发难,以火攻蜀军陆上营寨,大破蜀军。刘备向西北逃至马鞍山,再沿江西逃,至于白帝。吴军追至巫山一带东返,黄权部全军投降魏军。此役,东吴主将陆逊采取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实行大胆的战略退却,扼守峡口要点,迫使对方兵力难以展开,坐待敌军师老军疲,然后火攻破敌,导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伐吴,为关羽复仇。其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兵东征。三年(222)二月,蜀军自秭归(今湖北秭归县)进发,备命黄权督长江以北诸军,自率大军自江南翻山而进,深入吴境五六百里,屯于夷道猇亭(今湖北宜都县北),沿途树栅结营,连绵不绝。孙权则以陆逊为统帅,率兵迎敌。逊力主守险不战,相持多日。至六月,陆逊突令士兵火攻汉营,诸军同时并发,汉军大败,损失数万人。刘备逃归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东),黄权在江北无法退回,不得已降魏。十一月,吴蜀又复交通使。四年(223),刘备病死永安,他临死把太子禅托付于丞相诸葛亮,禅即位,是为后主。

孙权最后称帝,当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准备袭取荆州时,曾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操称帝,并愿讨关羽以自效。到黄初二年(221)刘备伐吴,权又向魏称臣,受魏封为吴王。次年,魏命权遣子入侍,他不从,乃建元黄武,临江拒守,并与蜀复交。终因境内蛮夷未平,仍卑辞求恕于魏。五年(224),魏文帝亲自伐吴,至广陵(今江苏江都市东北),遇暴风而回。次年冬,再度伐吴,仍无法渡江。七年(226),文帝死,太子叡继位,改元太和,是为明帝。是时蜀汉北伐,与吴邦交日固。太和二年(228),孙权以陆逊大破魏将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次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并与蜀汉结盟,约定灭魏之后,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汉;并平分司隶部地,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西南)为界。孙权初居吴(今江苏苏州市),建安十六年(211)。徙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南),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221),又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以御刘备。及至称帝,又迁回建业。

(四)三国的疆域与政治

三国时代疆域的区划,仍大体沿袭东汉的旧规,也就是将东汉旧日的版图分成三份。其不同者,只是若干局部的改变。

三国之中,魏的疆域最大。它辖有东汉的司隶部地(魏时改称司州)及冀、并、豫、兖、青、徐、幽七州的全部,凉、荆、扬三州的一部;又分司州及凉州土地设立雍州,共十二州。其中幽州的东北部即今辽东半岛及朝鲜西北部一带,于东汉末年为公孙氏所据,直至魏明帝末年灭公孙渊,其地始为魏有。以现在的地区来说,曹魏的版图,大致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等省的全部,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及朝鲜的一部。吴的疆域较魏为小,它据有东汉交州的全部,荆、扬二州的大部。后又分出交州一部土地,设立广州。包括今日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省的全部,湖北、安徽、江苏、广西等省的一部及越南的东部。蜀汉的版图最狭,它仅辖有汉十三州中的益州,虽然也有凉州的设置,但只有东汉凉州的南隅之地。蜀地包括今四川的绝大部(吴国西部的建平郡在今四川省境内),以及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一部。至于三国所属的郡县,因说法不一,今不备载。

三国的人口,较东汉少得多。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的人口为五千零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是东汉人口最多的时期。其后经过一连串的内战,人口因之急遽减少。曹魏占据中原,在三国中人口最多。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后,两国人口合计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其中魏的人口占四百二十九万零八百九十一人,蜀的人口占一百零八万二千人。到太康元年(280)晋平吴,全国人口总数是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其中吴的人口占二百五十六万七千人。[有关魏、蜀、吴、晋的人口纪录,见《后汉书》卷十九《郡国志一注》,《三国志·蜀志》三《后主禅传注》,《三国志·吴志》三《孙晧传注》及《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从上项数字,可以看出晋统一后的人口较一百二十五年前的东汉桓帝时,少了三千三百九十多万,平均每年减少二十八万人。但也可以看出,蜀灭之后,原来魏蜀二国地盘中的人口,在急遽的增加着。

至于三国的政治,大体说来都够水准。像两汉外戚宦官专权的事,魏和吴都始终没有发生过。只有蜀汉后主,晚年曾宠信宦官黄皓,但皓的贪横,实远不如东汉桓灵时代的中常侍。而蜀汉在诸葛亮任丞相的时代,政治极其清明。亮自汉建安十九年(214)入蜀,于魏黄初二年(221)任丞相,至青龙二年(234)去世,前后在蜀凡二十一年。他的治术是开诚布公,信赏必罚,朝野上下,莫不对他既畏且爱。吴国则有名相顾雍,他于黄初六年(225)任吴丞相,正始四年(243)死,为相凡十九年。他谦冲勤勉,知人善任,治绩亦著。魏没有诸葛亮、顾雍一类的政治家,但曹操本人长于治国,他生前政治已颇有基础,后人不过遵循他的旧轨而已。但曹操的治术颇有缺点,例如他用法严峻,有时诛杀过滥。同时他对人才的选拔,重能力而轻品德,这一点他曾屡次公开宣言过,因此魏的政治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对后世也发生若干不良的影响。

三国对其比邻或境内的外族,都曾以武力讨治。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外族,仍是匈奴、乌桓、鲜卑等。南匈奴自东汉初年入居塞内,渐移至今山西省中南部一带,与汉民杂居。曹操把他们分为五部,加以监护,他们事魏甚恭,始终未生事端。乌桓盘据于今辽宁及河北省北部的上谷、辽东、右北平等郡,汉末乌桓的领袖蹋顿与袁氏联合,曹操平河北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大破蹋顿于柳城(今河北昌黎县西),降其部落。曹操把一部乌桓人移至内地,施以军事训练,于是乌桓骑兵,名闻远近。鲜卑与乌桓邻近,也在幽州境内,对魏时叛时服。曹操以及魏文、明两帝,均曾对之讨伐,直到明帝青龙元年(233),才完全降服于魏。魏因受吴蜀的牵制,对于寄居边塞的降胡,始终未能尽心管理。因此,胡人得以自由发展,种类日繁,渐向四处扩张。原居于边地的汉人,受其侵迫,四散流徙,于是边郡人口为之大减,整个北边,变成胡人的殖民地。其后胡人不停地向内地蔓延,终于西晋末年,爆发不可收拾的大乱。

吴国境内重要的外族,有交州的南越,荆州西部的武陵蛮夷以及扬州的山越。其中为害最大的是山越,从汉兴平二年(195)孙策渡江开始,到魏正始三年(242)孙权讨平山越止,前后为患几达五十年。山越盘据的地区达九郡之广,其范围大致是北至长江,南至闽江,东至沿海,西至赣江西岸的长方形地带,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省的一部和浙江省的全部,这个地带中的山地,大都为山越出没之所。孙权个人便与山越周旋四十年,因有此内忧,以致无力大举北伐,且不得不向魏称臣。到山越弭平,孙权已到暮年,不能再有所作为。但他的讨治山越,开发南方,对后世的贡献甚大,后来晋室便在孙吴的地盘上,建立起偏安的政权。[参看拙著《孙吴与山越之开发》(载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三期)]

蜀汉内部的外族,是益州南部(今川西一部及云贵一带)的蛮人(或称夷人)。刘备死后,他们乘机反叛,直到魏黄初六年(225)才为诸葛亮讨平,此后蜀汉一直对他们采用羁縻的政策。

三、晋的统一

(一)蜀汉的北伐与灭亡

蜀汉后主刘禅自魏黄初四年(223)即位后,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后主为人忠厚平庸,政事无大小都取决于亮。这时荆州已失,亮的兴复汉室的计划已遭到严重的顿挫,但他仍不灰心,一面与吴修好,一面整军经武,待机伐魏。

黄初六年(225),诸葛亮讨平益州南部夷人的叛乱。国内既定,他于太和元年(227)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上表北伐。次年初,他命邓芝、赵云守箕谷(今陕西褒城县西北),自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今甘肃东部一带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响应,关中大震。魏明帝以曹真统理关中军事,并派张郃迎战,大败蜀军前锋马谡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亮不得已退师。亮退兵后,曹真平定三郡。同年十一月,亮得悉曹休为吴所败,魏兵东下,关中空虚,又上表作第二次的北伐。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陈仓守兵仅千余人,但已有备,蜀军数万,昼夜围攻二十余日,城终不下,蜀军以粮尽而退。

蜀汉第一、二次伐魏双方进军示意图。魏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第一次举兵伐魏,以“先取陇右,次取关中,次进图中原”为作战方针,命赵云率疑兵徉出斜谷攻郿,自率主力向西北开进,突袭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蜀。魏先以曹真扼守褒斜道,闻蜀主力袭祁山后,魏派名将张郃西进助战,张郃越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山谷后,转向西南,在蜀军侧后重地街亭大破蜀将马谡,占据街亭。蜀军侧翼受敌,陇右势不可得,遂退回汉中。赵云也被曹真击败后返回箕谷,第一次伐魏以失败告终。

魏太和二年(228)冬,诸葛亮趁魏、吴作战,关中空虚,第二次举兵伐魏。十二月,诸葛亮率兵出散关,围攻陈仓,魏守将郝昭力拒,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蜀军不能攻克。又闻魏将张郃兼程进援,诸葛亮自料不能得逞,主动南撤,魏将王双出兵追击,被蜀伏兵全歼。

太和三年(229)春,诸葛亮派陈式攻魏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自率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北)助势,拔二郡而回。次年,曹真发兵伐蜀。诸葛亮率军至成固(今陕西成固县西北)以待魏军,并派李严赴汉中迎战。魏军因逢大雨,不战而退。五年(231),亮又率兵围祁山。这时曹真辞职,魏以司马懿为统帅,以御蜀师。懿自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往救祁山,亮分兵攻祁山,自率大军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守险不战。六月,蜀以粮尽退兵。

诸葛亮退师后,休养士卒达两年余,又于魏青龙二年(234)率众十万,自斜谷(今陕西郿县西南)攻魏。四月,蜀军至郿,驻于渭水以南。司马懿引兵在渭南背水为垒,并采坚守策略,闭垒不战。双方相持百余日,蜀军毫无收获。亮因鉴于以往常因粮尽而退,这次至渭南后,便派兵屯田,以为长久之计。但到八月,亮因积劳致疾,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于是蜀军又退。

蜀汉第四、五次伐魏双方进军示意图。魏太和五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从汉中出发,再出祁山,仍以陇右为目标,第四次伐魏,并把前进基地推到武都、阴平。魏军在祁山筑城固守,司马懿率军自长安西援。至祁山时,蜀军主力已北趋上邽,司马懿返军救上邽,与蜀峙于邽东,坚守不予应战。蜀引军再退到祁山,想在移动中相机歼敌。魏军却只是追逼,并不交战。蜀军无机可乘,又因粮草不继,只好向汉中返回。张郃率轻军追击,在木门道遭蜀军伏击,兵败身死。

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等措施,休兵三年,积蓄力量后,率兵十万,出兵斜谷,第五次伐魏。但由于魏司马懿先期到达渭水南岸,只做坚守。蜀军求战不得,便屯兵五丈原,一面寻求战机,一面分兵屯田,以作持久作战的打算。八月,蜀军统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退回汉中。

诸葛亮六次伐魏,后人称之为“六出祁山”,事实上蜀军是三出祁山,二越秦岭,尚有一次在秦岭以南待敌。他的师出无功,主要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从蜀地出兵北伐,必须翻过广阔的山区,交通困难,粮食不易携带,因此蜀军常以粮尽而退。同时他指挥作战,过分持重,不肯出奇制胜,以致每次出兵,魏人事先都有准备。魏方的将领曹真、司马懿又都是优秀的军事人才,而魏的坚守战略,也非常正确。此外,他在军事行动方面,也显然与吴人没有很好的配合。但魏人对他是畏惧的,他是司马懿的生平劲敌;他死之后,蜀汉尚有三十年的安定,可以说是他的遗惠。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袆继掌国政,两人都是亮临死向后主推荐的。军事方面,则由姜维任统帅。姜维屡思北伐,但蒋、费二人持重,力主保境安民,不予赞助。因此,自诸葛亮死后,蜀汉未大举北伐者达二十年。直到蒋、费先后死去,姜维才得遂夙志。维自魏嘉平五年(253)开始北伐,攻战连年,功业不立。这时后主信任宦官黄皓,国政渐坏。景元三年(262),姜维自前线还成都,请杀黄皓,后主不允。维惧而返回防地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要求种麦于洮阳附近的沓中,不敢再回成都,从此与中央发生显著的裂痕。

当时魏元帝曹奂在位,权臣司马昭(懿子)专政,见蜀汉政治日非,决心伐蜀。景元四年(263)八月,魏大举出兵。由钟会任统帅,以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人进击姜维,钟会自率十余万人越秦岭直捣汉中。出兵之前,朝臣连邓艾在内,多以为蜀不可伐,唯有钟会认为必克,劝司马昭出兵。昭以其不畏敌,乃付以伐蜀之任。蜀汉的兵力,约共有九万人,姜维统领的约五万,其余四万,分守各地。当时姜维远屯边地,不能统筹全盘战局,因此魏军最初进展甚速。同年九月,钟会攻下汉中,姜维闻讯,引兵南退,扼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北)。十月,钟会攻剑阁不下,加以军食缺乏,准备退兵,但邓艾的迂道奇袭扭转了战局。艾自姜维撤退后,进至阴平,闻阴平有小路可通至剑阁以西百余里的涪(今四川绵阳县),其地离成都三百里。于是他率少数军士自阴平出发,经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路,进抵涪以北的江油(今四川江油市东),长驱直入。后主派诸葛瞻(亮子,后主婿)率兵拒敌,战死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北),魏军进逼成都,后主乃降。姜维闻诸葛瞻败,自剑阁撤军,还救成都,途中得到后主的命令,也投降钟会,于是蜀汉灭亡。

蜀亡后,姜维犹力图复国,他见钟会怀有野心,因而劝会造反,自愿为其前驱。他的本意是等会反后,再伺机杀会以复国。钟会信之,于咸熙元年(264)陷杀邓艾,反谋益亟,并欲杀诸将以亲信代之。因此将士愤怒,攻杀钟会,姜维也在这次事件中罹难。后主则在这一年被迁往洛阳,受魏封为安乐县公。

(二)晋的篡魏

蜀灭后的两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这是司马氏世专魏政的结果。司马氏的得势,自司马懿始。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其先世曾在汉代任太守、京兆尹一类显职。他为人有权谋,擅军事,历仕曹操及魏文帝、明帝祖孙三代。曹操以他有“狼顾”(身不动而脸可正向后)之相,秉性猜忍,因此不加亲重,但文、明两帝则对他非常信任。明帝时,他曾镇守关中,屡拒蜀汉的进攻,功绩甚伟。其后又于景初二年(238),率师远征公孙渊(度孙)。自汉献帝初年公孙度割据辽东,至渊已达五十年,当时渊自称燕王,并诱引鲜卑侵扰北方,因此明帝以司马懿讨之。同年,懿破杀渊于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重收辽东入版图。三年(239),明帝死,少子齐王芳继立,年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真子)受遗诏共同辅政。芳即位后,以懿为太傅。明帝病中,本决定以燕王宇(操子)及曹氏疏属曹肇(休子)、曹爽等辅政,而命懿自辽东屯守关中。但明帝临危,惑于近臣刘放、孙资,罢免宇、肇,改由懿及曹爽辅政。曹爽才调平庸,喜尚浮华,但好接近文人,当时名士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都为他延揽,委以重任。司马懿无法与爽抗衡,乃称病家居,阴谋图之。嘉平元年(249),懿乘爽随帝芳外出,勒兵逼爽去职,继而族诛爽及其党羽。这次事件,是魏廷文人与军人的一场斗争,司马懿获胜后,魏的政权落入军人的掌握,魏室也开始步上灭亡之路。其时太尉王凌,方都督扬州军事,屯兵寿春(今安徽寿县),因帝芳受制于强臣,乃阴谋立楚王彪(操子)于许昌(今河南许昌县),以与懿抗。三年(251),凌事泄自杀,彪亦赐死。懿乃尽徙宗室诸王公于邺,严加监视,另以诸葛诞镇淮南。不久,懿也死去。

司马懿,选自清皇家珍藏手抄善本绘图描金银《三国志演义》。

司马懿死后,子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师及其弟昭,均有才干,且已久握军权,因此司马氏的基业,并不因懿的去世而受到影响。嘉平六年(254),师疑中书令李丰与帝芳有密图,因而杀之,并诛与丰亲善的朝臣夏侯玄及后父张缉,张后也以牵连被废。帝芳甚感不平,欲杀师而不敢发。同年,师与弟昭勒兵废帝,更立明帝侄高贵乡公髦,年十四岁,并改元正元。时魏将毌丘俭镇淮南,因与李丰友善,心不自安。扬州刺史文钦,亦与司马师不合,于是相结起兵。正元二年(255),二人矫郭太后(明帝后)诏,起兵寿春以讨师,渡淮至项(今河南项城市东北)。师正在病中,闻讯力疾进讨,并遣军断叛军归路。继而文钦败于乐嘉(今河南商水县东北),南逃入吴。毌丘俭部亦溃,俭为人所杀,乱平后,魏复以诸葛诞镇淮南。

扬州乱定后不久,司马师病死,魏以其弟昭为大将军,继续专政。到甘露二年(257)四月,诸葛诞又叛。诞因与夏侯玄厚善,玄等既死,又见王凌、毌丘俭相继诛灭,也心怀疑惧。及至再督扬州,便阴谋叛昭。昭闻其谋,征诞返京。诞乃聚众十数万人,据寿春而反,并遣使求援于吴。昭挟帝髦及太后督诸军二十六万人讨诞,吴以文钦等三万人入寿春援诞,继而魏军围寿春,吴军多有降者,诞势大衰。次年正月,诸葛诞以意见不合杀文钦,势益孤弱。二月,魏师克寿春,诸葛诞被杀,吴军余众也全部被俘。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选自清刊本《三国演义》。

扬州再定后,司马昭权势益盛。甘露五年(260),魏以昭为相国,封晋公。帝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帝髦亲率宫中僮仆,出宫讨昭,昭党贾充麾军迎战于宫门,帝为充部下成济所杀。昭以太后令宣布帝髦“罪状”,废为庶人,并归罪成济而族诛之。接着昭迎魏宗室常道乡公璜(燕王宇子)于邺,更名奂,入即帝位,是为元帝(又称少帝),时年十五。是年并改元景元。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又于咸熙元年(264)进爵为晋王。次年八月,昭死,子炎嗣为相国、晋王。十二月,魏元帝“禅位”于司马炎,炎即位后,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魏元帝则被尊为陈留王,居邺;这是汉魏“禅让”故事的重演。

(三)晋的灭吴

孙权自魏太和三年(229)称帝,因内部不靖,始终未曾大举北伐。他在晚年,显然有些昏愦,曾做出不少失策的事,兹举两事为例。一是青龙元年(233),公孙渊遣使上表,称臣于吴,他遣太常张弥等率兵万人,并携大批的珍宝,由海道赴辽东,册封渊为燕王。弥等到达后,竟为渊所杀,并传首于魏以邀功,兵资珍宝全部丧失。另一件事是废太子和。他称帝后,最初以长子登为太子,正始二年(241),登死。次年,和立为太子。继而和与其同母弟霸各树党羽,渐成对立。嘉平二年(250),他废和为庶人,并赐霸死。同年,立幼子亮为太子,年仅八岁,并以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以辅之。这件事成为日后政治上的乱源。

嘉平四年(252)孙权死,他称帝凡二十四年。太子亮继位,是为废帝,诸葛恪以太傅辅政,权势日隆。恪是诸葛瑾子,诸葛亮侄,他的才气干略,为当时所称,但刚愎自用,好矜己凌人。他辅政后,一心效法他的叔父,力谋北伐。同年,魏人以孙权死,乘机伐吴,进攻巢湖上的东兴堤(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恪亲自率师救东兴,大败魏军,魏军死者数万人。恪自这番胜利后,甚有轻敌之心,谋大举出兵,众议反对无效。次年,恪发兵二十万伐魏,围攻合肥。合肥守军仅四千人,吴人攻九十余日不下,因时逢盛暑,士卒多染疾疫,恪不得已退师,吴军损失达万余人。

吴主孙权,唐阎立本绘。

诸葛恪回师后,因耻合肥不下,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并征兵图再举,以致朝野怨愤。侍中孙峻,诬告恪欲为变,孙亮与之合谋,于宴会中杀恪。事后亮以孙峻为丞相,峻为人淫暴,较恪尤横。甘露元年(256),孙峻死,从弟孙綝继之辅政。綝辅政后,傲狠嗜杀,多行无礼。次年,诸葛诞据寿春叛魏,綝遣军援诞,损失惨重,百姓皆怨。孙亮也于这一年开始亲政,对綝多所诘问,綝乃称疾不朝。三年(258),亮欲诛綝,事泄,綝废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的另一儿子孙休,是为景帝。孙休即位后,对孙綝深为疑惧,同年十二月,休杀綝,距离休即帝位,不过两个月。

晋灭吴进军示意图。咸宁五年(279),晋六路并进,进攻东吴:东路司马伷自下邳南下,渡淮水,经堂邑,直指建业;王浑自寿春南下,向横江渡口进军;此两路意在牵制东吴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中路王戎自豫州南下,指向武昌;胡奋出荆州,向西南,指向夏口;杜预自襄阳南下,向江陵方向移动,渡长江后,靖抚交、广;此三路意在夺取夏口以西要点,以策应主力王濬、唐彬部。王濬、唐彬出巴蜀顺江东下,以趋建业。贾充坐镇襄阳,节制六军。次年二月初,王濬军破丹阳,活捉吴将盛纪,随后连克西陵、荆门、夷道,在乐乡大败吴将孙歆,进克乐乡。随后,杜预克江陵,胡奋、王戎克夏口、武昌,贾充移屯项城,统领诸军。建业方面,吴主命丞相张悌渡江迎敌,进图杨荷,但不久全军覆没。吴军遂至瓦解,王濬部进至建业,吴主孙晧出降,东吴灭亡。

咸熙元年(264),也就是蜀汉灭亡的次年,孙休死,他临死把幼子灵托付给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但吴人鉴于蜀的覆亡,思立长君,那时太子和及废帝亮均早已死去,于是兴、布迎立太子和子乌程侯晧。晧即位不久,便荒淫骄暴,以致朝野失望,兴、布二人也均为晧所杀。但晧还懂得用人,他曾以陆逊的族子凯为丞相,又以逊子抗守荆州以御晋。凯为人忠壮质直,对晧屡作规谏,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两人成为孙吴危局的最后支柱。

孙晧即位的次年,魏“禅位”于晋。晧不自量力,时思北伐。泰始269年,晋以羊祜镇襄阳,欲以窥吴。次年,吴以陆抗镇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与祜对峙。两人都是才德俱优的疆吏,因此一时势均力敌。继而晋命益州刺史王濬大造船舰,以充实战备。十年(274),陆抗病死。次年,羊祜上表请伐吴,朝议不许。咸宁四年(278),羊祜因病还朝,面陈伐吴之计,临死并荐杜预自代。五年(279),王濬、杜预均请伐吴,王濬上疏略谓孙晧荒淫凶逆,应从速征伐,如一旦晧死,更立贤主,则成强敌。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七十,死亡无日,良机一失,难以再图。[王濬疏见《晋书》卷四二《濬传》]至此晋武帝才决心出兵。

五年末,晋派兵二十万伐吴,六道出师,长江上中下游同时进兵,由贾充任最高统帅。上游由王濬率舟师沿长江东下,中游由杜预等率军分道进攻江陵、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等地,下游则由王浑等分道进窥江南。太康元年(280),王濬舟师顺流而下,攻克沿江城戍。杜预也攻克江陵,吴西部州郡望风而降。下游王浑的军队也进至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威胁建业。孙晧派丞相张悌率军渡江迎战,大败于牛渚(山名,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悌战死。继而王濬自武昌顺流东下,直抵建业,孙晧出降。自晋出兵到吴亡,前后不过五个月。从汉献帝初年起,中国陷于战乱分裂者九十余年,至此又告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