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至德二载,两京皆复,上皇返宫(上皇,谓玄宗也。

肃宗立,尊为太上皇。至是,迎还西京)。而安庆绪在邺,犹据七郡;史思明在范阳,犹据十七郡;高秀岩在河东,亦拥兵数万,唐之君臣未能高枕无忧也。未几,史思明、高秀岩各以所部来降,唐人大喜。乃思明反复,降而复叛,两京残破,守之非易,时事之艰,不减于灵武即位之初。而李辅国、鱼朝恩(鱼朝恩,亦宦官,领内兵,权倾中外,后缢杀之)相继用事,蔽贤误国;肃宗不悟,任用将相,遂不能如前之专。此唐之所以终于不振也。

乾元元年(肃宗第三年)九月,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忠武与焉。朝廷以九节度勋位相等,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而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始此)。

方安庆绪之弃东都而北走也,手下步骑,离散略尽,疲卒才一千,骑士三百而已。至滏阳县界,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屯卒一万、军马三百在滏阳。庆绪处必死之地,谓诸弟曰:“一总是死,不如刀头取决。”领家童数百,设奇计大破官军。庆绪遂分八道告捷,命诸军依限屯集,诸贼逆心又固,受其招诱,旬日之中,会者数十万。庆绪改相州为安成府。九节度军围之,城中甚危,旦夕可下。庆绪穷蹙,求救于史思明。思明乃引兵来援,诸将皆欲袭思明。忠武欲引安阳河水灌城,谋议不协。遂列大阵于邺县南十里,步骑六十万,军容甚壮。终以军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士卒离心;思明之兵蓄锐已久。两军激战,未分胜负,天忽起狂风,吹沙拔木,天地尽晦。城下诸军,望见回军,以为贼徒大至,一时尽溃,战马万匹,甲仗十万,遗弃殆尽。忠武行二三里,驻马以待师与诸将,断河阳桥以保东都;诏诸军各还本镇,以忠武为东都留守。慨自禄山造反,天下震惊,今元恶已死,惟存余孽,设以忠武为大将,令八节度受其指挥,则何难一放荡平哉?乃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位在九节度之上,使将士短气,以至于败,肃宗之昏庸甚矣。

鱼朝恩夙忌子仪功高望重,恐不利于己,久思中伤之。从来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然君子之心,坦然廓然,未必有严防小人之心;而小人自觉其平日之行为,皆不可为君子所知,因日夜图之,而君子危矣。九节度军溃于相州,非忠武之罪也;兵败而断河阳桥,东都不致再陷,是忠武不但无罪,且又有功。鱼朝恩乃归罪于忠武,而谮之,遂夺其兵柄,召还京师,以李光弼代领其军。

忠武受命,即日就道,士卒涕泣遮留。忠武绐之曰:“我往饯送钦使耳,非行也。”因跃马而去。光弼以五百骑赴东都,夜入其军。兵马使张用济屯河阳,与诸将谋以精锐突入东都,逐光弼,请复用忠武。命其士皆披甲上马以待,或谓用济曰:“君以兵逐李公,朝廷必疑郭公讽君为之,是破其家也。郭公百口(百口,谓其家中数百人也)何负于君乎?”用济乃止。光弼以数千骑,东出汜水,用济单骑来谒,光弼责而斩之。忠武虽不见用,以国难未平,不遑寝息。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吐蕃亦有南侵之势,朝廷震恐。有言于上者曰:“子仪有社稷大功,今残孽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肃宗深然之。上元二年九月,以忠武为诸道兵马都管使,取范阳。诏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阻。

【批评】

史思明乃安禄山之宿将。庆绪僭位,惧思明不服,因宠异之,赐思明姓安氏,改名荣国,封妫川王。然思明不为所动,寻以河北降唐,唐封为归义王,任范阳节皮使。李光弼以思明终当叛乱,而乌承恩为思明所亲信,阴使图之,又劝上以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令图思明。上从其计。事泄,思明杀承恩。肃宗又慰论之曰:“此非朝廷之意,皆承恩所为,杀之甚善。”思明遂反,自称大圣燕王。大凡处置大事不可逆诈,思明果叛,设法防之可也,不能出此,至于暗杀。暗杀不成,反以慰谕,国家之威信安在哉?使忠武当国,必不有此失算之事。

唐人称郭李为元勋,其实李之功业远不如郭。即以人品论,亦出郭下。当朔方受代之际,使郭李易地而居,恐光弼不能如子仪之略无芥蒂矣。二人优劣,以此定之。

专制之主,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寺(寺谓太监)之手,故不知世务。肃宗遣九节度合兵讨安庆绪,以郭李皆元勋,不能相统属,遂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令九节度皆在其下。夫九节度勋位相等,且不能李使郭郭使李。以一宦官之贱,而欲令其指挥九节度之尊,此非极不通世务之人必不为此,宜其败矣。肃宗复不悟致败之由,更信鱼朝恩之言,以去忠武,其昏愚亦不可及也。

史思明大胜官军,不与庆绪相见,庆绪大惧,上表称臣于思明。思明报书,言愿约为兄弟。庆绪大喜,以三百骑诣思明营。思明陈兵待之,引入再拜,忽震怒曰:“尔为子杀父,天地所不容。吾今当讨贼,岂受尔佞媚乎?”命左右牵出杀庆绪,并及其党。

史思明杀庆绪,立次子朝兴为太子,长子朝义为怀王。使朝义与官军战,皆败。思明大怒,欲斩之。朝义惶惧不自安,左右骆怳、蔡文景劝朝义弒父而自立。怳等遂往,思明右臂中箭,问怳等曰:“是何人作难?”对曰:“怀王所命。”思明曰:“我朝来语错,合招此事。然汝废我太早,何不待我收长安,终归汝事。今虽废我,汝必不成。”因急呼朝义小名者三曰:“莫杀我,我不惜死,恐汝有杀父之名。”怳等终杀之。朝义后亦为其将李怀仙所杀。

合安史之事,观之则知不义之人,未有能善终者。天道好还,可不畏哉?

肃宗至德二年两京一齐收复,上皇回宫(上皇指玄宗,肃宗登基后,尊玄宗为太上皇,这时便迎还西京)。那时安庆绪在邺,还占据着七个郡;史思明在范阳,还占据着十七个郡;高秀岩在河东,也拥兵数万,唐朝的君臣还不能高枕无忧啊。不久,史思明和高秀严各率领部众前来投降,唐朝人大喜。但是史思明反复无常,降而又叛。两京已经残破,固守不易,这时候形势艰难,不亚于肃宗刚刚在灵武即位的时候。而李辅国和鱼朝恩(鱼朝恩也是宦官,管领内兵,权倾中外,后被缢杀)相继主事,任用小人,耽误国家大事,肃宗却没有意识到,因此任用将相,便不能跟以前一样自专。这就是唐朝最终没有能振兴的原因。

乾元元年(肃宗第三年)九月,肃宗派九个节度使,讨伐安庆绪,郭子仪也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九个节度使的勋位相等,统属比较困难,便不设元帅,让鱼朝恩做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安庆绪弃了东都而北走的时候,手下步骑,差不多离散尽了,只有一千疲惫的步卒,三百骑兵罢了。他跑到滏阳县界时,滏阳有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屯卒一万,军马三百。安庆绪自知已处在必死的绝境了,便对他的几个兄弟说道:“总归要有一死,不如拼尽全力。”于是率领几百家僮,定下奇计,大破官军,分八道告捷,命各军依限屯集。因此贼人的叛逆之心又坚定了,受他招降诱导,十日之中,会合数十万人。安庆绪改相州为安成府。九个节度军围攻相州,城中危急,马上就要被攻下了。安庆绪没有办法,只得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便引兵来救。各将都想袭击史兵,郭子仪要引安阳河水灌城,诸将意见不协调。于是在邺县南十里列下大阵,步骑共有六十万人,军容威壮。但最终因为军无统帅,进退没有统一的号令,士卒因此离心。史思明的军队,蓄锐已久,两军激战,胜负还没有分,忽然狂风大起,吹起沙石,拔起树木,天地晦暗。城下官军,以为是贼人大部队到了,一时全部溃散,战马万匹,甲仗十万,都抛弃尽净。郭子仪走了二三里,停马等待溃散的军队和诸将,拆断河阳桥,以保守东都。政府得报,便命诸军各还本镇,以郭子仪为东都留守。自安禄山造反以来,天下震惊,这时元恶已死,只存余孽,假使以郭子仪为大将,将其余的八个节度使都让他来指挥,便不难把余贼一鼓荡平了。朝廷竟然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位在九节度之上,使将士没士气,以至于溃败,肃宗的昏庸,也算达到极点了。

鱼朝恩素来妒忌郭子仪功高望重,恐怕他不利于己,早已想暗中伤害他。自来君子和小人就是势不两立的,但君子的心胸坦然,未必会有防备小人的心思;而小人自己觉得自己平时的行为,都不能被君子知道,所以日夜想着陷害君子。九节度军在相州溃败,并不是郭子仪的罪过;兵溃之后,他拆断河阳桥,使东都不致于再陷。因此他不但无罪,而且有功。鱼朝恩却归罪于他,在肃宗面前说他坏话,肃宗昏庸不察,便夺去他的兵权。召还京师,教李光弼代领他的军队。

郭子仪接受皇命,即日回京。他的部下都涕泣遮留,不肯放他离去。郭子仪骗他们道:“我去送皇上的使者,并不是离开啊。”他说完便跃马而去。李光弼带着五百骑到东都接收郭子仪的军队,夜里进了郭军。郭子仪的部下兵马使张用济,那时屯驻在河阳,和诸将计谋,想以精锐的部队,突然攻入东都,把李光弼赶走,请肃宗再用郭子仪。他命令兵士都披甲上马,准备出发。但是有人对他说道:“你用武力赶走李公,朝廷必定疑心郭公授意给你的,这不但与郭公无益,恐怕反而害了他,你又何必如此呢?”张用济听他这么一说,心才明白,便把此意打消。李光弼带着数千骑,东出汜水,张用济单骑来拜见他,李光弼大加责骂,随即把他杀了。郭子仪虽不得朝廷的信用,但因为国难未平,他常怀着忧国忧民的心。不久,史思明再陷河洛,吐蕃也有南侵之势,政府震恐,束手无策。那时有人对肃宗道:“子仪有大功于国家,现在残孽未除,不应该弃了他。”肃宗深以为然,便于上元二年九月,以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管使,攻取范阳。诏书下来十日,又被鱼朝恩所阻。

【评论】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旧将,安庆绪杀死安禄山篡位以后,担心史思明不服,因而对其极为重用,赐予“安”姓,改名“容国”,封为妫川王。可是史思明根本不为所动,不久就将河北诸州投降大唐,大唐封他为归义王,并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李光弼认为史思明最后还是会反叛,而乌承恩又是史思明的心腹,便暗地将其收买,同时又劝诫皇帝封他为范阳节度副使,让他暗地谋划杀掉史思明。皇帝听从了李光弼的意见。谁知密谋泄露,乌承恩被史思明给杀掉,唐肃宗便又下诏安慰说:“这不是朝廷的意思,都是乌承恩个人所为,杀了他非常好。”史思明因而反叛,自称“大圣燕王”。大凡对国家大事的处理不可以使用阴谋诡计,史思明如果真的谋反,设法阻止就好了,不能用这样的法子,甚至于用暗杀的伎俩,暗杀不成,反而劝慰安抚,将国家的威信置于何地?假使郭子仪当政,肯定不会出现这样失策的事情。

唐朝人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并称为元勋,实际情况是李光弼的功业远远不如郭子仪。就拿人品来说,李光弼也比不上他。在朔方兵权交接的时候,假使郭子仪和李光弼互换,恐怕李光弼不能像郭子仪那样毫无怨恨了。这两人的高下,由此可见。

专制国家的君主从小生长在皇宫中,被宫女太监养大,所以不通世务。唐肃宗派遣九个节度使联兵征讨安庆绪,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大功臣,怕他们互相不听命令,便将宦官鱼朝恩任命为观军容使,让九大节度使都位居其下。这九大节度使功劳相当,尚且不能让李光弼和郭子仪互相使唤。而凭借一个小小宦官,就想指挥地位尊崇的九大节度使,如果不是极为不通世务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等蠢事?所以失败是当然的。唐肃宗仍不明白导致失败的根由,更听信鱼朝恩的话,换掉郭子仪,这皇帝的昏庸愚笨真是不可及啊。

史思明大败官军,不跟安庆绪见面,安庆绪大为恐慌,便呈上奏表给史思明自愿称臣。史思明回复书信,说愿意跟他结拜为兄弟。安庆绪极为高兴,带着三百骑兵来到史思明营帐。史思明列兵欢迎,将其带到帐中,安庆绪向他下拜,史思明忽然震怒说:“你作为儿子居然杀了自己父亲,不能被天地容忍。我如今要讨伐你这等奸贼,怎么会受你的谄媚诳惑?”让手下把安庆绪拖出去斩首,并杀了余党。

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后,将二儿子史朝兴立为太子,大儿子史朝义封为怀王。他命史朝义和唐朝官军打仗,全部败北。史思明大怒,想将其斩首。史朝义惶恐不安,手下谋士骆怳、蔡文景劝史朝义杀了父亲,自立为皇帝。骆怳等人便去暗杀史思明,史思明右手臂中了一箭,询问骆怳等:“你们是受何人指使?”骆怳等人回说:“是怀王史朝义。”史思明说:“我早上说错了话,活该有这等事。可是你杀我太早了些,何不等我攻下长安,最后都是你的。现在即使杀我,你肯定一无所成。”因而急忙叫了三遍史朝义的小名,并说:“别杀我,我不怕死,只是怕你有杀父的恶名。”骆怳等人最终杀死了史思明。史朝义后来又被手下将领李怀仙所杀。

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故事合起来看,可以明白,多行不义必自毙,天道好还的道理,难道不值得警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