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杰士,必待明君在位,然后出仕,以行其道。此古人所以祝圣主贤臣,一时遇合也(汉王褒有《圣主得贤臣颂》)。然历数专制之史,明君不常有。必待明君在位,而贤人杰士始肯立于其朝,则亦太隘矣(孟子谓伯夷隘,以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也)。且时乱主暗,急需救国之臣,犹之错节盘根,方资锋利之器也。古之大臣,有立身于庸暗之朝,而言听计从,相得益彰,因以成其盖天之勋者,则莫如唐郭忠武王子仪。

郭忠武之威名,为妇孺所共知。顾多谓忠武际国家多难之秋,天子不得不恃武臣以立国,故忠武握兵自重,而身名俱泰耳。今即其遗传而考之,则知忠武一生所遇,皆极艰难困苦之境。顾能化险为夷,化危为安。而出其百战之勋,再造唐社稷,封王晋爵,大富贵,亦寿考(唐人小说载,子仪见空中灵威五色,现大富贵亦寿考六字)。为间世一出名人者,惟恃忠诚而已。

古之大臣,得君甚专且久,用是以身许国,发舒抱负,不以谗慝短其气,不以投闲堕其功者,惟管仲之于齐桓、诸葛武侯之于后主。夫齐桓英主,故能毅然决然以任管仲,而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皆桓公之嬖人)不能惑;武侯在蜀权集于己,德孚于民,虽以后主之庸,故亦拱已以听,不为黄皓(后主时之宦官)所误,而武侯能以功名终。若子仪之所遇者,为唐肃、代、德三宗,事急则求良将,乱平则近小人,既无齐桓仲父之知(齐桓尊管仲为仲父),复无后主丞相之敬(后主常称武侯为丞相,而不名),同时如陆贽(字敬舆,谥忠宣,浙江嘉禾人)之贤而不见容,李泌(字长源,唐之政治家)之智而不终用,独子仪终身无所忤,夫岂偶然之遭遇也哉?

人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莫如蜀汉诸葛公;廓然大公,与世无竞,莫如北宋司马公(名光,字君实,谥文正。河南光山人)。是二人者,一则忠之至,一则诚之至也。郭忠武实兼而有之。夫忠信可及蛮貊,至诚可感金石,而况于人主乎!彼之位极人臣,而主上不嫌其逼;功盖天下,而中外不疑其叛者,皆此忠诚之气,有以感之也。

我国大一统之朝,声威著于华夷者,厥惟汉唐,而唐尤盛。太宗以旷世之才,东征西讨,北至蒙古,南至安南,东至辽东,西至青海,唐以前之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为中国患者,皆一一收为藩属,效顺如犬羊。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至于玄宗,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二十一;羁縻之州,八百五十六(唐以都督刺史所治之州府号为羁縻,言不能使之改化仅羁縻之而已),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中外一家,此为极盛。然夷狄之人,往来无阻,因以窥见中朝之治乱,而生其野心,有唐中叶之祸,从此作矣。忠武适于其时,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因以免亡国亡种之惨,其关系岂不大哉?

陆忠宣

【批评】

子仪所遭之时势,尚未至十分棘手之时。彼以武人起家,亦未尝有避世之志。及建立功名之后,惧为鱼朝恩、程元振、元载所害,始有引退之心,然卒亦未退。鱼朝恩、程元振、元载见其功高忌之,子仪却始终未与若辈结纳,以求免祸,而祸亦未及。盖其一生待人接物,无非忠诚,故虽奸如鱼朝恩、程元振、元载,暗如肃宗、代宗、德宗,亦皆为其所化。吾人即不能冀公之功业,何弗先学公之忠诚?本章言“今即其遗传而考之,则知忠武一生所遇,皆极艰难困苦之境”,此盖兼个人与大局而言,个人之行为,不谐于俗。既如上述,而当时之大局,则安禄山反,而两京陷;史思明反,而河北失;吐蕃回讫入寇,而西京又失。国家存亡,间不容发。使公图一己之安,削迹而去,则谁以一身,系朝野之望乎?若李泌则不然,忽来忽去,惟欲自全其身,而置国家于不顾,才优于德,不及忠武多矣。

唐天宝后,以十节度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治龟兹(读如邱兹)城,今新疆库车是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今吐鲁番是也;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是也;陇右节度,备御羌戎,治邺州,今甘肃西宁是也;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治灵州,今甘肃灵县是也;河东节度,与朔方犄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是也;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治幽州,今直隶顺天是也;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今直隶永平县是也;剑南节度,备御吐蕃,南抚蛮獠,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是也;岭南节度,绥靖夷獠,治广州,今广东广州是也。又有经略使三,以防海寇:长乐经略,福州领之;东莱经略,莱州领之;东牟经略,登州领之。此唐治外之大略也。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十五道者京畿(治西京,今长安)、都畿(治东都,今洛阳)、关内(京官遥领)、河南(治汴,今开封府)、河东(治蒲,今蒲县)、河北(治魏,今大名)、陇右(治鄯,今西宁)、山南东(治襄,今襄阳)、山西(治梁,今汉中)、剑南(治益,今成都)、淮南(治扬,今江都)、江南东(治苏,今吴县)、江西(治洪,今南昌)、黔中(治黔,今重庆)、岭南(治广,今广州)。此唐治内之大略也。

明万历间人李卓吾,著藏书,为廿一史翻案,内分忠诚大臣、容人大臣等目。郭汾阳宜可入忠诚之列矣,而乃目之为容人大臣,其书之颠倒是非于此可见。

贤能杰出的人一定要等到圣明君主在位的时候才走上仕途,来施行自己的主张,这就是古人用来赞美圣明天子和贤良大臣风云际会的话(汉代王褒有《圣主得贤臣颂》)。可是历数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圣明君主不会一直出现。如果说一定得等到圣明君主在位,贤能杰出的人才愿意出仕朝廷,也过于狭隘了(孟子说伯夷狭隘,就是因为他不肯为敌人的朝廷做官)。而且时局乱的时候君主又昏庸,急需挽救国家的大臣,这形势好比盘根错节的绳子需要锋利的剪刀才能解开。古代的大臣,有些在昏暗的朝廷做官,对皇帝言听计从,相得益彰,因而成就他那盖世的功勋的,这方面没有比唐代郭子仪更出众的了。

郭子仪的大名妇孺皆知,只不过大家都认为他是处于国家多灾多难的时期,天子不得不倚靠武臣来扶持国家,所以郭子仪手握重兵,既获得了大名声,也安稳舒泰地度过一世。现在考察他的传记,就会知道郭子仪一生所遇到的都是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然而他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再造了大唐的江山,封王拜爵,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而且活了很大年纪(据唐朝人的小说记载,郭子仪看到天空中有五种色彩,显示出“大富贵亦寿考”六个字),成为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位大人物。他之所以如此,全是靠的忠心耿耿和诚恳待人罢了。

古代的大臣中,能一直得到君主的信任,因此将自己奉献给国家,施展抱负,不因谗言而消减自己的志气,不因被闲置而荒废功业的,只有管仲对于齐桓公和诸葛亮对于蜀后主。齐桓公英明果断,所以能毅然决然地重用管仲,不受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都受齐桓公宠幸)等人蛊惑;诸葛亮在蜀国大权在握,将德政和公信施泽于百姓,即使蜀后主刘禅昏庸,他也能恭敬地听从孔明的教导,不被自己宠幸的黄皓耽误,诸葛亮最后也获得了不朽的功名。跟这两位相比,郭子仪就没那么幸运,他侍奉过的君主从唐肃宗、唐代宗到唐德宗,国事吃紧时就需要能打仗的将领,战乱平定后就亲近小人们,既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知遇(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也没有蜀后主对诸葛亮的尊敬(蜀后主常常称诸葛亮为丞相,不叫姓名),同时代的陆贽(陆贽,字敬舆,谥号为忠宣,是浙江嘉禾人)那么贤能却不容纳,李泌(字长源,唐代的政治家)那么聪慧却没有被重用,只有对子仪的意见一直没有反对,这样的遭遇难道是偶然的吗?

作为大臣,能够为朝廷勤勤恳恳竭尽心力的,要数蜀汉的诸葛亮为最;要论心胸坦荡,大公无私,与世无争,没有比得上北宋司马光的了。这两人,一个是忠心到了极点,一个真诚到了极点。郭子仪可以说兼有这两人的美好品德。他的忠信都让蛮夷敬服,至诚都能感动金石,何况是皇帝呢!他位极人臣,皇帝不嫌他功高盖主;威震天下,朝廷内外不怀疑他阴谋叛乱,都是因为他的忠信品格感动了人们啊。

我国大一统的朝廷,国威影响国内外的只有汉朝和唐朝,而唐朝尤其声名远播。唐太宗凭着旷世奇才,东征西讨,北到蒙古地区,南到越南地区,东到朝鲜半岛,西到青海地区,唐朝以前的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曾经是中国的大患,这时候都一一被收编为藩属国,像小羊羔一样向唐朝效命安顺。唐朝直接在他们的部落建立州县,大的地方设立都督府,首领是都督刺史。到了唐玄宗时代,大唐文明教化福泽的州有三百二十一个,不能教化但能管束的州也有八百五十六个(唐代把都督刺史管辖的州府称为羁縻,说是不能让它改化,仅仅是笼络控制)。另外设置十个节度经略使,用以防备边疆。中国和外族像一家人一样杂居,在唐朝最为盛极一时。然而外族在中国畅通无阻,因而窥视到国内的治乱形势,产生了政治野心,中唐时候的祸患,这时便埋下伏笔。郭子仪生逢其时,可谓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倚靠他才避免了亡国灭种的惨剧,这其中的关系难道不是很大的么?

【评论】

郭子当时仪遭遇的时势,还没到十分棘手的地步。他以武人起家,也不曾有过避世的想法。等到他功成名就以后,因担心遭受到鱼朝恩、程元振、元载等人的陷害,才有过退引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没有退隐。鱼朝恩、程元振、元载等人忌惮他功勋卓著,但郭子仪却始终没有与这些人结交,来求得免祸,而且最后也没有惹上灾祸。因为他一辈子待人接物所靠的不过是忠诚二字,所以即使像鱼朝恩、程元振、元载那些人那样奸诈,像三代皇帝那样昏庸,最终也都被他感化。我们后人即使不能建立郭子仪那样的功业,何不先学学他的忠诚?前面说“现在考察他的传记,就会知道郭子仪的一生所遇到的都是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这大约是将个人和局势两方面综合来说,就他个人行为而言,是不合俗流的。像上面说的,当时大的局势就是安禄山造反,致使两京沦陷;史思明造反,致使河北国土沦丧;吐蕃回纥入侵,西京长安又沦陷。国家的存亡就在旦夕之间。假使郭子仪贪图自己的安逸,辞职而去,那么还有谁能牵动着朝廷内外的厚望呢?李泌却不是这样,突然当政,突然隐退,只不过想保全自身,将国家置身事外,才能比德行强,这就是他不如郭子仪的地方。

唐代天宝年间以后,设置了十个节度以备边患。安西节度,安抚西域诸国,治所在龟兹城,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北庭节度,防备突骑施和坚昆,治所在北庭都护府,即现在的吐鲁番;河西节度,主要是隔断吐蕃和突厥,治所在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陇右节度,主要抵御羌戎,治所在邺州,就是现在的甘肃西宁;朔方节度,主要抵御突厥,治所在灵州,即现在的甘肃灵县;河东节度,和朔方形成犄角之势,来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范阳节度,防御奚和契丹,治所在幽州,在如今的直隶省顺天府(今北京);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治所在营州,就是如今的直隶永平县;剑南节度,主要防备吐蕃,安抚南边的蛮獠,治所在益州,即如今的四川成都;岭南节度,主要是防备与安抚蛮夷,治所在广州,即如今的广东广州。另外设置三个经略使,来防备海盗:一是长乐经略,管理福州;一是东莱经略,管理莱州;一是东牟经略,管理登州。以上就是唐代对外政策的大概情况。

开元二十一年,朝廷将全国分为十五个行政区域,各设置一名采访使。这十五道分别是:京畿(治西京,今长安)、都畿(治东都,今洛阳)、关内(京官遥领)、河南(治汴,今开封府)、河东(治蒲,今蒲县)、河北(治魏,今大名)、陇右(治鄯,今西宁)、山南东(治襄,今襄阳)、山西(治梁,今汉中)、剑南(治益,今成都)、淮南(治扬,今江都)、江南东(治苏,今吴县)、江西(治洪今南昌)、黔中(治黔今重庆)、岭南(治广今广州)。这是唐代对内管辖的行政划分。

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写了一本书叫《藏书》,为二十一史翻案,里面分忠诚大臣和容人大臣等条目。郭子仪很明显应该列入忠诚大臣,可是李贽竟然将他列入容人大臣,可见此人写的书实在是颠倒错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