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驸马高履行,请帝为其父撰碑。至是帝谓之曰:“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今气力不如昔,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能作碑,汝知之。”

贞观二十五年,幸玉华宫,宣玄奘至,问以所翻经论。玄奘上新翻经论九本,又请经题。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圣教序》,于明月殿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僚读之。其辞曰: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宗虚,乘幽控寂,弘渗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士,腾汉廷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乣。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此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双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棲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以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颐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教,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江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讬。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读罢,百僚称庆,玄奘复表谢。皇太子(即高宗)又制述圣记文赐之,移住慈恩寺。

高宗即位,恩遇尤隆。显庆二年,驾幸洛阳,玄奘亦陪从。自离京洛,岁月已迈,今因扈从,暂得还乡。游览旧尘,问访亲故,沦丧将尽。唯有姊一人,适瀛州张氏。遣使迎来,相见悲喜,问姊父母坟垄所在,躬自扫谒。为岁久荒颓,乃觅地改葬。

后魏孝文帝自代徙都洛阳,于少室山北,造少林寺。因山势之高卑,有上方下方之称,都一十二院。东据嵩岳,南面少峰,北依高岭,兼带三川。其西台最为秀丽,即菩提留支译经处也。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又名陈堡谷,即玄奘所生地也。以地既清幽,又依父母之邦,表请住少林寺。不许。麟德元年二月,终于长安西明寺,寿六十有三。帝哭之,辍朝三日,谓左右曰:“朕失国宝。”凡五下御札,褒恤葬事,四方会葬者,可百余万人。送葬之盛,前后无比。

【批评】

《大唐三藏圣教序》,首叙佛典之玄妙,次述玄奘之劳苦。不夸张国家之声威,异域之恭顺,立言最为得体。至文词之美,又其余事。太宗亲集右军书,刻此文于石,至今流传万本,书家莫不奉为楷则。

世多议沙门弃世离俗,有伤忠孝。今观玄奘,以佛经化浇俗,以征辽谏太宗,可不谓之忠乎?年老还乡,改葬父母,愿住少林,亦白云亲舍之意,可不谓之孝乎?彼出家人且能如此,吾辈可勿勉之。

先前驸马高履行,曾经请求太宗为他父亲撰写碑文,到这时太宗告诉他:“你之前请求我为你父亲写碑文,现在我的精力大不如前了,希望这次能积累功德,为法师写序文,不能为你写碑文了,你要知道这件事。”

贞观二十五年,太宗驾幸玉华宫,宣召玄奘,问他翻译的经论。玄奘呈上刚刚翻译的九本经论,又请求太宗题名。太宗于是题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命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在明月殿对群臣朗读。其序言为: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生命;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天地间的变化,即使是凡愚之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智慧的人也极少能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但是天地包含的阴阳变化而让人们容易懂得,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以研究透,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送着福德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道理和高深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无法知道它的边际;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吗?

然而佛教是在西方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汉地,就像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东方,流淌着慈爱。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源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色彩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所以有了空、有、的争论;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位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尘”,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为正统佛学的衰落而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像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播,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方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像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作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祉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读完以后,百官称赞。玄奘上表表示感谢。皇太子(就是高宗)又写了述圣记文赐给玄奘,玄奘住到慈恩寺中。

高宗即位后,对玄奘更为礼敬。显庆二年,高宗驾幸洛阳,玄奘也陪从在侧。玄奘从少年时候离开洛阳,已经过了多年,现在因为随侍皇帝出巡,暂时得以回到家乡。游览旧时地方,访问亲朋故旧,都快没有印象了。只有一位姐姐,嫁到瀛洲张家,玄奘派人接来,姐弟见面悲喜交加。玄奘问明父母的坟墓所在,亲自扫墓。又因为父母坟茔年岁日久荒芜,于是改葬到别的地方。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在少室山北面,建成少林寺。顺应山势高低的变化,共修建了十二座院落。它东面是嵩山,南面是少室山,北面倚靠着高岭,其间有三条河流。少林寺的西台最秀丽,那是菩提留支翻译佛经的地方。西北岭下面,缑氏县的东南,是凤凰谷陈村,又叫陈堡谷,是玄奘的出生之地。因为这里非常清幽,又倚靠家乡,玄奘就上表请求留驻少林寺。高宗没有准许。麟德元年二月,玄奘在长安西明寺圆寂,享年六十三岁。高宗痛哭,为法师罢朝三日,对身边的人说:“我失去了一件国宝啊。”他五次赐下御札,亲自过问丧事。四面八方来参加葬礼的有一百多万人。这样盛大的葬礼,空前绝后。

【评论】

《大唐三藏圣教序》,先说佛典的玄妙,再说玄奘的辛苦。没有夸大国家的声威和外国的恭顺,语言得体。至于辞藻的美妙,又是别的事了。太宗亲自集合了王羲之的书法,把文章刻在石碑上,到现在流传了一千多年了,书法家没有不奉为楷模的。

世上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抛开俗世,是不忠不孝。玄奘用佛教来教化天下人,借征辽的机会劝谏太宗,能说不是忠吗?他年老后回到家乡,改葬父母,希望留驻少林寺,也是思念亲人的意思,能说不是孝吗?出家人尚且能够这样,我们这些人要共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