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出高昌境,则转向西北,至阿耆宜国(即汉时焉耆,今新疆阿克苏道之焉耆县)。于此度开都河,而入屈支国(今名库车),又入跋禄迦国(即汉时姑墨,今名拜城)。经凌山之险,寒风惨烈,悬釜而炊,席水而寐,七日不得出。徒侣冻馁十死三四,牛马尤甚。以地理言之,出高昌后,宜南向,今之阿克苏道,渡库木塔格沙漠与喀什噶尔道之大戈壁,由疏勒以逾葱岭,直趋印度,较为便捷。玄奘之舍近就远也,又胡为哉?
初唐之世,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方强,西域诸小国,皆为所役属。旅行之中,非藉其保护不可,故必绕道西北至千泉(一名平城),见其可汗。千泉在素叶城之西南,对雪山,三垂平陆,泉地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风土殊胜。玄奘至后,可汗相待如何,今不可考矣。
将至雪山,当入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中通狭径,两旁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加以铁固,因以为名,是在羯霜那国(今名卡什,即明史之渴石)。自是又历小国十余,至揭职国,于其东南入雪山,遂入北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所历二十余国,中如健驮罗国(梵语Ganb hara),往古时代,雄长五印度中。有弥兰王、迦腻色迦王者,皆英略盖世,教化昌明,故于佛教史上最重要焉。
古时印度境内,宏阐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皆生长于健驮罗。及玄奘之世,则政教已非,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迦腻色迦王时所立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秽萧条,徘徊凭吊,感慨系之矣。
独有一重阁,是迦腻色迦王为胁尊者之所建者,其旌表尚存,记尊者年垂八十,舍俗出家。城中少年,皆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一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胁尊者闻诸讥议,因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经、律、论曰三藏),不断三界欲(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终不以胁而至于席。”自尔之后,唯日不足,经行宴坐,住立思维。昼则研习理教,夜乃静虑凝神,绵历三岁,遂通佛道。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
伽湿弥罗(即汉时罽宾),亦古时北印度之雄邦。国王闻玄奘至,遣使相迎。王率群臣及都内僧与玄奘相见,羽从千余人,幢盖盈涂,烟华满路,礼赞殷厚。国人相与叹曰:“此脂那僧智力宏胆,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当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盛也,因胁尊者请诸圣众,内穷三藏,外达五明(印度学问之区分:一声明,文字训诂之学也;二工巧明,技术工作历数之学也,与今之工学理学相当;三医方明,禁咒药石针艾之学也;四因明,论理修辞之学也;五内明,容万有之谛理,与今之哲学相当)者,得五百人,于此结集。三藏奥义重明,此之力也。玄奘于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
【批评】
今之新疆行省,为佛教界之大旅行家大翻译家法显、玄奘备尝酸苦之地,遗迹甚多。宣统初元,英人司泰音(Stcin)穷游其地,于沙迹中发见宋以前古物甚多,悉辇归伦敦,置之博物馆。日本瑞超、野村营三郎二君,闻司泰音之风,亦欣然规往。雇用土人三十五名,令各持圆匙、十字锹等,随地发掘,得佛像、碑片、古钱、经文之断片等,可供历史之研究资料者,实需马七十头,方可载归。吾国无人及此,任令东西国人捆载而去。古德有知,将若何感叹耶?西人考欧亚交通之起源,谓始于马哥博罗。不知马基顿王亚力山大,已从印度至我东土耳其斯坦(即今之新疆喀什噶尔地方)。吾国人之西行最远者,莫如后汉时之甘英(班超部将),盖曾行抵今之波斯湾,闻距大秦(即罗马帝国)尚远,废然而返,是甘英从未至大秦。而新疆印度之间,固皆有其车辙马迹矣,尚在马哥博罗前千年也。法显、玄奘之取道,又与前人不同,良以沙迹之中,变化条忽,旧道难寻,故无轨辙可遵耳。
玄奘出了高昌国,转向西北方向,到达阿耆宜国(就是汉代的焉耆,现在新疆阿克苏道的焉耆县)。从这里过了开都河,进入屈支国(现在的库车),又进入跋禄迦国(就是汉朝的姑墨,现在名为拜城)。经过险峻的凌山,饱受惨烈的寒风,有时候只能架着锅烧饭,泡在水里睡觉,七天七夜都没有走出来。跟玄奘一起同行的人有十之三四都冻死了,牛马也冻死了很多。从地理上来说,从高昌国出来后,应该往南走,经过现在的阿克苏道,穿过库木塔格沙漠和喀什噶尔道的大戈壁,从疏勒越过葱岭,直达印度,这样比较方便快捷。不知玄奘舍近求远,又是为什么呢?
初唐时期,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正当强盛,西域的各小国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玄奘的西行途中,必须要借着他的保护,所以一定要向西北绕道,到千泉(也叫平城)见叶护可汗。千泉在素叶城的西南方,一面对着雪山,其他三面是平坦的陆地,有上千个泉眼,所以被称为千泉。突厥可汗经常到这里来避暑,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非常好。玄奘来到以后,可汗对他怎样,现在已经不能考证了。
快要到雪山的时候,先要经过铁门。铁门两侧是陡峭的山峰,中间一条狭窄的小径,两旁石壁的颜色像铁一样。这里设置了门户,又用铁加固,因此名为铁门,在羯霜那国(现在名喀什,就是明史上说的渴石)内。玄奘从这里又经过了十来个小国,到了揭职国,从它的东南方进入雪山,于是到了北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游历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像健驮罗国(梵语Ganb hara),在往古时代曾经雄霸五印度。几位君主,如弥兰王、迦腻色迦王,都英明神武,政策昌明,所以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的时候印度境内,宏阐佛教的几位论师,像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都在健驮罗国出生成长。等到玄奘那时,政治教化已经不复从前,乡里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人们大多崇尚外教,很少人坚信佛教。迦腻色迦王时期建立的一千多座寺院,基本都被摧残荒废了,只剩下一片萧条,让人凭吊,感慨万端。
只有一座重阁,是迦腻色迦王为胁尊者修建的,它的牌坊还在,记载着尊者年纪将近八十的时候,舍却俗世,出家为僧。城中的年轻人都嘲笑他说:“你年纪那么大了,为什么做蠢事呢?人家出家的人,需要做两种功课,一是习定,二是诵经。现在你年老糊涂,学不了多少东西,只是在寺庙中混饭吃罢了。”胁尊者听到各种议论,就向当时的人谢罪并且发誓:“我如果不通晓三藏之理(经藏、律藏、论藏为三藏),不斩断三界的欲望(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终生不让胁躺到席子上。”从那以后,他只觉得时间不够,修行打坐,做功课。白天钻研理教,晚上凝神思考,这样过了三年,佛道全通。当时的人们敬仰他,就称他为胁尊者。
伽湿弥罗(就是汉朝的罽宾),也是古时候北印度的大国。国王听说玄奘来到,派遣使者迎接。国王率领群臣和国内的僧人跟玄奘见面,羽林扈从有一千多人,仪仗队伍塞满道路,表示对玄奘的礼敬。国人互相感叹道:“这位中国僧人智慧胆识都超过一般人,这些僧人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他的明达美德足以承继世亲兄弟的遗风,只是遗憾的是他生在遥远的中国,我们不能早点接触到圣贤啊。”
当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强大的时候,由于胁尊者的倡导,僧众中学习三藏之理,研究五明学问(印度学问有几个部分:一是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二是工巧明,包括技术、农商、历法、数学等,和现在的工学、理学差不多;三是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四是因明,修辞学、逻辑学等;五是内明,包含所有的哲理,跟现在的哲学差不多)的人,有五百人,在这里聚集研究佛法。三藏经典奥义重新显明,就是他们的功劳。玄奘在这里待了两年,学习各种经纶。
【评论】
今天的新疆,是佛教界的大旅行家、大翻译家法显和玄奘受尽艰苦的地方,遗迹很多。宣统初年,英国人司泰音(Stcin)游遍了这里,在沙迹中发现很多宋代以前的古物,于是都用车带回伦敦,陈列在博物馆中。日本的瑞超野、村营三郎两个人,听说了司泰音的事情,也兴冲冲地跑到新疆。他们雇佣了三十五名当地人,命令他们各自拿着圆匙、十字锹等工具,到处挖掘,得到了一些佛像、碑片、古钱、经文的残片等可以供研究的历史资料,需要七十匹马,才能拉回去。我们国家却没有人来这里,任凭别的国家将这些资料掠夺而去。假如古代先贤地下有知,将会有什么感慨啊!西方人考证欧亚交通的起源,说是从马可波罗开始。他们不知道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早就已经从印度到达东土耳其斯坦(就是今天新疆喀什噶尔)了。我们国家往西方行程最远的,是东汉时代的甘英(班超的部将),他曾经抵达今天的波斯湾一带,听说离大秦(罗马帝国)还很远,于是就返回了,因此甘英从没到过大秦。然而新疆和印度之间,在马可波罗的一千年以前,早就已经有车辙马迹的存在了。法显、玄奘的行程,又跟前人不一样,确实是因为沙漠之中,变化多端,旧迹难寻,所以没有什么痕迹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