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见宋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义熙(晋安帝年号)以前,明书晋年号,自永初宋武帝年号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此犹汉陈咸不臣王莽,仍用汉腊之意。忠臣节士,无可如何,乃用此以表志,夫亦大可怜矣。

陶公所作《桃花源记》,当晋亡之后乎!不然,何其厌世之深也,文曰:

晋太元中(太元晋武帝年号),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晋书》刘驎,字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俗本作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庐山之秀,甲于人寰,避世之士,多匿迹焉。陶公栗里,既在兹山之麓,而同时复有刘遗民(名程之,彭城人)、周道祖(名续之,雁门广武人)者,并高不事之节。陶公亦时与诸人往还赠答,世称浔阳三隐。惠远者,庐山之僧,世称之曰远公,止于东林寺,立莲社,众至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周道祖皆入社,慕陶公高旷,欲罗致之,远公手书相招,陶公报曰:“许我饮酒则诺。”许之,遂造焉,无何,攒眉而去。

六朝人尚老佛,高明之士,皆爱逃禅,举世不以为非也。独陶公则不尔,故不入远公之社,以酒而去者伪也。其生平理想,见之于《形影相赠诗》《神释诗》,大意以世情惑于惜生,故极陈形影之苦,而释以神之自然。形赠影曰:“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影答形曰:“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形累于养而欲饮,影役于名而求善,皆惜生之辞也,故神释之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所以辨养之累曰:“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所以解名之役,虽得之矣,然所致意者,仅在促龄与无誉,不知饮酒而得寿,为善而见知,则神亦将汲汲而从之乎,似未能尽了也。是以极其释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乃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乃得神之自然,此诚能达生而遗世者也。

【批评】

后代诗人以陶公有《桃花源记》,多赋桃源行,皆以桃源为仙境,而称赞仙家之乐。惟韩昌黎云:“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世俗那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亦不及陶公所以作记之意,今观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而托之秦耳。

明乎此,则陶公作记之意,昭然若揭。后世注家,乃以桃源县(巢湖南)南十里之桃源山当之,谓其西北乃沅水曲流,南有障山,东带钞锣溪,周回三十二里,即桃花源。又谓渔人姓黄,名道真,太守即刘歆(晋有刘歆与汉时刘向之子同姓名),必求其地与人以实之,穿凿附会,抑何可笑。

宋书》《南史》《文选注》皆言陶公入宋所作,但题甲子。今考公详有题甲子者,始庚子距丙辰,凡十七年间事。只九首耳,皆晋安帝时所作也。中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此年秋,乃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而解印绶。后十六年庚申,晋禅,宋恭帝元熙二年也,岂容晋未禅宋前二十年,辄耻事二姓,所作诗但题甲子以自取异哉。沈约李延寿李善诸人,盖未深考也。周续之时称为高隐,然高祖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讲礼月余。高祖践阼,召之,开馆东郭外,是犹未能谢绝势分也,安得云高?刘程之尝为柴桑令,陶公集中所称刘柴桑者是也。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之,皆力辞,裕以其不屈,乃旌其门曰遗民,人品固高于周,惜耽于佛耳。

(虽然)陶渊明看见宋朝的霸业日渐兴盛,也不愿意再出来做官。他写的文章,在晋安帝在位以前,明确标注晋的年号,自从宋武帝在位开始,只是标注甲子干支来纪年。这就像汉代的陈咸不向王莽称臣,仍然沿用汉朝的历法一样。忠臣和有名节的人,不管怎么样,都是这样表明自己志向的,这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应该是在晋朝灭亡之后吧!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么悲观消极呢,文章写道:

东晋太元年间(太元是晋武帝的年号),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花草十分美丽,地上落了很多的花。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山洞十分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地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过,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别。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晋书》中刘驎,字子骥),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规”通俗版作“亲”)。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庐山的秀美,是人间第一的,逃避尘世的人往往都隐居在这。陶渊明的家乡栗里,就在这座山的山脚下。与陶渊明同一时期的刘遗民(名程之,彭城人)、周道祖(名续之,雁门广武人)两人,都因不愿为官而出名。陶渊明常与他们写诗互赠,世人称他们为“浔阳三隐士”。惠远是庐山的和尚,世人称他为远公,他住在东林寺,建立了净土宗最初的结社,人数最多达到一百二十三人。刘遗民和周道祖都加入了莲社。惠远仰慕陶渊明豁达开朗的性格,想让他参加莲社。他写了一封信邀请陶渊明,陶渊明回信说:

“如果给我酒喝,那么我就答应。”惠远答应了,于是陶渊明便去了莲社。去了之后却没有酒,陶渊明便皱着眉头离开了。

六朝时,人们崇尚道教和佛教,清高的人都喜欢逃离尘世参禅,世人也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对。只有陶渊明不这么认为,因此他没有加入惠远的莲社,以没有酒而借口离开。陶渊明一生的理想,从他写的《形影赠答诗》和《神释诗》中可以看出,他因世人都顾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很困惑,所以极力陈述以形和影二者为名为寿操劳的辛苦,并借神话来解释顺应自然的道理。形对影说:“希望你能听我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影回答形说:“立了大功就可以得后人的喜爱,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去做呢?”形不怕辛苦地养活身体而想要喝酒,影被驱使着去追求名利而想要善良。这些都是珍惜生命的理由,因此神解释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时间长了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所以在议论追求长生过程中的苦累时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又有谁会一直赞美你呢?”因此虽然明白了要摆脱名声的束缚,然而世人还是只知道它们会让身体减少寿命和不能得到长久的名誉,却不知道喝酒也能延长寿命,做好事也能被大家知道,那么神也将会匆匆跟随着形体而不能长久地存在。因此最后他极力解释说:“放纵而不受拘束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不因长生而欢喜,也不因短寿而悲伤。等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不要因为这些去自寻烦恼了!”这是不因为生、死、祸、福去改变自己心中的想法,心情安定,顺其自然,于是就会得到神所说的自然,这确实能够获得长生并且流传美名。

【评论】

后世的诗人因为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很多人便写了《桃源行》,都把桃源看作仙境,而且称赞它是神仙的乐园。只有韩愈说:“有没有神仙这是很难说的,桃花源的说法真的很荒谬。世人哪里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到现在还在传说着武陵人的故事。”他们都不知道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现在来看关于桃源的记载,(表面上)以躲避秦朝为理由,更不用说魏晋时期的朝代了,这其实目的在暗指刘裕的宋朝,只是以秦朝为借口罢了。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十分明了了。后来注解的人便把桃源县(巢湖的南边)南十里的桃源山当作桃花源,并说桃花源的西北是沅水,南面有障山,东面环绕着钞锣溪,周围三十二里的地方就是桃花源。又说那个渔人姓黄,名道真,太守就是刘歆(晋朝有人叫刘歆,与汉代刘向的儿子名字一样),他们一定要考证出每个地方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生拉硬扯,解释牵强,实在太可笑了。

《宋书》《南史》和《文选注》都说陶渊明在宋建立之后写的文章,只书写甲子年。现在考证陶渊明作品中明确记载为甲子年的,主要是从庚子年到丙辰年的作品,在这十七年内只有九首诗,都是他在晋安帝在位的时侯写的。其中有的诗是在乙巳年三月,陶渊明做为建威参军奉命去京城的时候,经过钱溪写的。这年秋天,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一共做了八十多天就辞官了。之后过了十六年,到了庚申年的时候,晋朝皇帝退位了,也就是宋恭帝元熙二年的时候,怎么能在晋朝皇帝还没有退位的前二十年的时候,就说自己以作为后一朝代的百姓而感到耻辱呢,他写的诗只落款为甲子年是为了与众不同罢了。沈约、李延寿、李善等人,大概没有深入考查这些吧。周续之在当时被称为隐士,然而高祖讨伐北方时,太子留在朝廷处理事务,迎接周续之到安乐寺,讲授了一个多月的礼仪知识。高祖登上皇位时,召见了周续之,在东城给他建了私塾讲堂,他并没有能拒绝权势和地位的诱惑,哪里能说得上是隐士呢?刘程之曾经做了柴桑县令,就是陶渊明的文集中称为刘柴桑的那个人。谢安和刘裕夸奖他很有才能,要向朝廷推荐他,都被他拒绝了,刘裕认为他不向世俗屈服,于是便在他的门上题写了“遗民”两个字来表扬他,他的品行本来是比周续之要高的,可惜他身心都归向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