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唐初武力强盛,加上太宗政策开明,四方外族乐于归顺大唐。魏征、褚遂良等大臣主张为降众恢复旧国,选择亲附唐朝的酋长做他们的君主,以羁縻之。温彦博等主张收揽和教化这些降众,使他们成为唐朝的臣民。对他们处置得当,就可以使他们成为国家的藩屏,反之则后患无穷。贞观君臣们对此争论激烈,其方略也互有得失。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术。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1,准汉建武时2,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3,全其部落,得为捍蔽4,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故是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秘书监魏征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还河北5,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其天性也。奏、汉患之若是,故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6,以为郡县,陛下奈何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7,居我肘腋8,甫迩王畿9,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处之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1 河南:泛指古代九州中的兖、豫两州。约今河南、山东、湖北部分地区。

2 建武:汉光武帝年号(二五至五六)。

3 五原: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一二七)设置。治所在九原(今包头市西北)。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末年废。

4 捍蔽:坚实的屏障。

5 河北:指黄河以北之地。

6 河南:指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7 滋息:滋生繁育。

8 肘腋:比喻切近的地方。

9 甫迩(ěr):过于靠近,太靠近之意。

译文

贞观四年,李靖攻打突厥颉利可汗,打败了他,有很多突厥部落前来归降,太宗诏令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说:“请在河南一带安置他们。依照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的事例,安置投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之下,保全他们的部落,成为坚实的屏障,又不改变他们的习俗,借此安抚他们,一则充实了空虚的地方,二则表示没有猜疑之心。所以这是包含养育的办法。”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秘书监魏征说:“匈奴从古至今,没有像这样的衰败,这是上天要剿灭他们,也是由于王室的神勇英武。而他们世代侵犯中国,与中国百姓有冤仇。陛下因为他们投降,不能诛灭他们,应该立即派遣他们回到河北地区,居住在他们的故土上。匈奴是人面兽心,不是我们的同族,强大时必然入侵劫掠,衰弱时就俯首顺服,不顾念恩德信义是他们的天性。秦、汉两代就是这样受他们的祸害,所以不时派出猛将攻击他们,收服他们河南一带,设置郡县,陛下怎可拿内地给他们居住呢?而且现在投降的突厥人几乎达到十万,几年以后,滋生繁育超出几倍,居住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过于靠近都城,这就像隐藏在要害部位的疾病,今后必然成为祸患。尤其不能把他们安置在河南地方。”温彦博说:“天子对待万物,就像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归附我们的必然要收养他们。现在突厥被打败,剩下的部落都来归附,陛下不加怜悯,抛弃他们而不予接纳,这不是天覆地载的道理。阻绝了外族的诚意,臣虽然愚昧,也认为万万不可,应该在河套以南一带安置他们。这就是常说的:将要死的让他能生存下来,将要灭亡的让他能存活下去,使他们感激我皇的深厚恩德,永不会叛逆。”

赏析与点评

“天子之于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必养之。”——天子对待万物,应该像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加以荫庇与承托,若有异族归附者,天子定必提供养活所需。温彦博理想中的天子,能否称得上是“宅心仁厚”、“嘉惠远人”?而太宗又能否达到这要求?就让后人做判断罢。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1,加之不礼大国诏使2,遂使王诛载加3。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4,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5,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6,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1 商胡:即“胡贩商客”,经商的胡人。语出《后汉书·西域传》。遏绝:阻止、禁绝。当时西域各国入唐朝贡,皆途经高昌,高昌王曲文泰拘留为难来唐经商朝贡的商旅、使者。

2 不礼:无礼、不守礼法。指贞观十三年,太宗接到焉耆王的报告后,派虞部郎中李道裕到高昌了解,高昌联合西突厥攻击焉耆,以及高昌王对唐吏傲慢无礼等事。见《旧唐书·西域传》。

3 载加:一再增加。

4 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5 西州:唐朝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贞观十四年,太宗灭高昌氏王朝,在当地设西昌州(不久改称西州)。

6 安西都护府:唐六都护府之一,统辖安西四镇。都护府,官署名称,负责管理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译文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了高昌国之后,太宗准备在那个地方设立州县。魏征说:“陛下刚开始统治天下时,高昌国王曲文泰首先来朝拜谒见,但是从那以后,西域胡商屡次称高昌国王阻止他们来大唐朝贡,再加上高昌王对我国使臣无礼,以致皇上对他们的讨伐一再增加。如果只追究曲文泰一个人的罪过,这就可以了。不如借此机会安抚那里的百姓并立高昌王的后代为王,这就是讨伐有罪的国君而慰问受难的百姓,使国家的威力恩德遍及边远的外邦,这才是治国的良策。现在如果贪图那里的土地而在那里设置州县,就必须常年派一千多人去镇守,几年更换一次。每次来往交换,死亡的就有十分之三四。还要派人置办衣物钱财,离别亲人,这样的话,十年以后陇右地区就会变得空虚,陛下最终得不到高昌国的一撮谷、一尺布来资助中原。这就叫作分散有用的资财去从事无益的事情,我看不出它切实可行的道理。”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终于在高昌境内设置了西州,并在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每年调遣一千多人,前往防守这个地方。

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高昌,魏征、褚遂良劝朕立曲文泰子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娄敬1,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2。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

1 平城之围:公元前二〇一年(汉高祖六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今山西太原)。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史称“平城之围”。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娄敬:西汉初年齐国卢(今山东长清)人,在辅助汉高祖定都长安、和亲匈奴、迁徙山东豪强等计策上多有功劳。

2 袁绍败于官渡:公元一九九年,袁绍率军与曹操对峙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次年曹操突袭袁绍后方囤粮重地,袁军大败。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汉末,董卓入京专朝政,袁绍号召起兵讨伐董卓。公元二〇〇年,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田丰:钜鹿郡人,曾助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官渡之战中,田丰建议据险固守,袁绍不纳,将田丰收入牢中。后袁绍官渡战败,将其杀害。

译文

到了贞观十六年,西突厥派兵侵犯西州。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州有紧急情况,虽然不至于造成大危害,但怎么能不忧虑呢?从前刚刚平定高昌时,魏征、褚遂良劝我立曲文泰的子弟做国君,让高昌依旧成为一个国家,我竟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到现在才后悔自责。过去汉高祖不听谋臣娄敬的劝谏,遭受平城之围,而后赏赐娄敬;袁绍不听谋臣田丰的劝阻,在官渡战败后诛杀了田丰。我常把这两件事引为鉴诫,难道能够忘记曾经劝谏过我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