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君道》篇是全书的总纲,列全书之首,探讨了为君之道。所谓“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贞观君臣认为“君道”的核心内容凡三:一是“守成”。创业固然艰难,但创业后更须“居安思危”,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守成则更难。二是“以民为先”。为君者,宜常思古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尤忌“竭泽而渔”,迫使百姓起来造反。三是“君臣一体”。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君主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贞观初1,太宗谓侍臣曰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3。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4,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5,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6,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7,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8,怨既作9,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10:『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11,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如何,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12,实同古义。』

1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共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

2 侍臣: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也就是宫廷里皇帝身边的人。

3 先存百姓:首要的任务是养活天下人民。

4 股:大腿。啖腹:引申作充饥。啖,吃、食之意。

5 正其身:以身作则。

6 朕:语出《尚书·皋陶谟》,“我、我的”之意。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外物:自身以外的东西、因素。

7 耽:沉迷于。滋味:口腹上的感觉,引申为吃喝之事。

8 解体:信心崩溃、瓦解。

9 怨:亦作“怨”。因怨恨而出诽谤之言。

10 谏议大夫:官名。唐朝门下省置谏议大夫四员,掌侍从赞襄、规谏讽喻。魏征:字玄成(五八〇至六四三),贞观朝名臣。唐朝钜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原为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太宗登基后,魏征曾先后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

11 楚:指楚庄王(?至前五九一),春秋五霸之一。詹何:春秋时期思想家,反对纵欲,主张清心寡欲,重视养生,必然轻利。思想与道家接近。楚庄王问詹何国事的典故,见《列子·说符篇》。

12 陛下:陛,古代殿、坛的台阶。陛下即阶下。秦以后成为僚臣对皇帝的尊称。语出《韩非子·存韩篇》。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首要的任务是养活天下人民。如果以损害百姓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欲求,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却死了。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以身作则,世上绝对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也没有在上位者治理好天下而社会秩序失控、国家发生动乱的。我经常反思,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患。如果终日沉迷于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男女情欲,个人欲求越来越大,所受的损害也就越深,既妨碍国家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民心涣散,怨言四起,自然就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和懈怠。”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大多是就近修养自己,所以能够远远地体察到其他事物。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询问他治国的要旨。詹何用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回答。楚庄王又问这样治理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詹何说:‘没有听过自身品行端正而国家还会混乱的。’皇帝陛下所懂得的,实在符合古代的道理。”

赏析与点评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此句所述,绝对是古今中外为政者的金科玉律。统治者若不能为平民百姓带来好生活、好日子,说什么“以民为本”俱是徒然,毫无意义。而综观整个贞观年间,太宗确实能“先存百姓”、“以民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1:「先人有言,询于刍荛2。」昔唐、虞之理3,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4。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5,不能塞也;靖言庸回6,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7,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8,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9,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1 《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汉尊为经典,始称《诗经》,与《尚书》、《三礼》、《易》与《春秋》合称五经

2 刍荛(chúráo):指割草打柴的人。诗文出自《诗经·大雅·板》。刍,草。荛,柴。

3 唐、虞:即指唐尧、虞舜。唐尧是帝喾之子,姓伊祁。初封于陶,后又封于唐,所以称陶唐氏。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唐尧年老后,不能亲政,其子丹朱又软弱无能,尧就把帝位传给舜。虞舜,姚姓,名重华。生长于有虞氏部落,因此称虞舜。尧老后,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继位者,部落首领们一致推举舜。舜代行国政三十年后,尧禅位给舜。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舜于南巡中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郊野)。传位于禹。

4 “辟四门”三句:语出《尚书·尧典》,即广开四方视听之意。

5 共:共工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是洪水之神,相传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展开激战,战败,于是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倾斜。鲧:古代传说中尧的臣子,禹的父亲。传说尧时洪水为祸,尧派鲧治水。鲧筑堤防堵,然而未能成功治水,后来尧传位予舜,帝舜处死鲧(一说为流放)。此外还有一说,指共工是尧的大臣,与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6 靖言庸回:同“靖言庸违”。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7 秦二世:即胡亥(前二三〇至前二〇七,前二〇九至前二〇七在位),也称二世皇,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始皇出巡时死于沙丘,宦官赵高(?至前二〇七)和丞相李斯(前二八〇至前二〇八)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二世胡亥于公元前二〇七年被赵高逼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8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之后,秦灭赵国前后,被俘入秦。辗转为宦官,即身份低下负责侍候皇室贵族的庶务官员(世人以赵高为阉人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赐太子扶苏死,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在任期间独揽大权。公元前二〇七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后来他逼二世自杀,另立子婴(?至前二〇六)。不久被子婴杀死,诛夷三族。

9 隋炀帝:杨广(五六九至六一八,六〇五至六一八在位),隋代第二位君主。传统历史上的暴君,与秦始皇齐名。据《隋书》记载,杨广十七岁为平陈领帅,其后又镇扬州十年之久,在镇守江南期间,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同时他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开皇二十年(六〇〇),隋文帝废黜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即位后炀帝表现得好大喜功、穷奢极侈,动用极大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东征西讨,最终引致隋末民变,后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杀。虞世基:字茂世(?至六一八),余姚(今属浙江)人,虞世南哥哥。少与弟世南同师事顾野王。个性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善草隶。得到隋炀帝器重曾任通直郎、直内史省、内史舍人等,专典机密,参掌朝政。曾数次劝谏隋炀帝而不获采纳,又见大臣相继被诛戮,惧祸及己,遂唯诺取容,不敢逆帝,为时人所讥。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兵变,隋炀帝与虞世基一同被杀。

译文

贞观二年(六二八),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作贤明君主?什么叫作糊涂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贤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所以会糊涂,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中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子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太宗很赞赏魏征的这番话。

赏析与点评

“兼听则明”——做人处事,若能把所有的正反意见都加以考虑、分析,然后取其长,去其短,才是真正的明智。因此,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自然能增加自己的所见、所识、所得。贞观年间,太宗之所以让臣僚放胆进谏,目的就是要兼听。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1:『臣观自古受图膺运2,继体守文3,控御英杰,南面临下4,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枝百世,传祚无穷5。然而克终者鲜6,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7,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8,故行桀虐9,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10。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11,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1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13。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14,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1 特进:官位。唐朝时为文散官之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疏:臣下上呈给君主的建议、言辞。

2 受图膺运:谓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这里指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图,河图。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后来人们把“河图”、“洛书”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帝王是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来统治万民的。

3 继体守文:继承皇位,率由旧章。《春秋谷梁传》曰:“承明继体,则守文之君也。”体,这里指政权、皇位。文,这里指法令条文、典章制度。

4 南面临下:古时君主皆朝南而坐,有南面而王之说。南面临下,即君临天下,统治万民之意。

5 祚(zuò):福。这里指皇位。

6 克终者鲜:能够善始善终者很少。克,能。

7 殷鉴不远:语出《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原指殷朝的子孙要把夏朝的灭亡作为鉴戒。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8 社稷(jì):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引申作国家、天下之意。

9 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名履癸,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

10 虞:考虑,防范。

11 罄:用尽,消耗殆尽。

12 台榭(xiè):积土高起者为台,台上所盖之屋为榭。后泛指高地上所建供游观的建筑物。

13 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戢,把兵器收藏起来。引申指停止战争。

14 殄(tiǎn)绝:灭绝。

译文

贞观十一年(六三七),特进魏征向太宗上书说:“我看到自古以来,但凡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他们驾驭英才,朝南而坐,以统治万民,都希望自己德配天地,功高日月,长久统治,帝位能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然而能善始善终的实在太少了,衰亡倾覆的相继发生,这是什么缘故呢?探求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治国的道理。前朝覆灭的教训并不久远,可以讲得出来。”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兵甲强壮,三十余年,声威远播万里。然而一下子全部丧失,江山尽为别人所有。隋炀帝难道讨厌天下安定,不想让国家长治久安,故意要施行夏桀那样的暴政,弄得自己国破人亡吗?他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到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长年不断,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却多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一定会享受福禄,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上下互相欺蒙,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他们的子孙也被斩尽杀绝,为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赏析与点评

“殷鉴不远”——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后世小说《封神演义》更将之描绘为贪恋女色、荒淫无道的大暴君。然而有史料显示纣王在位早期,商朝国力仍然十分强盛,南征北讨未逢败绩,然而最终却为周人所灭。因此,殷纣的败亡便成为历代为政者的反面教材,此即“殷鉴”一词之由来。

是月,征又上疏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2,居域中之大3,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4。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 浚(jùn):疏通。

2 神器:指帝位、政权。

3 居域中之大:是占据天地间的四大之一。《老子》上篇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中,指天地间。

4 无疆之休:指无穷无尽的美好日子。

5 胜:克制。

译文

本月,魏征又上书说:“我听说过,要想让树木长得好,必须使树木的根扎得牢固;要想让河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河流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木的根基不牢固却希望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国家大权,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应该永保无穷无尽的美好日子。但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不能力戒奢侈而提倡节俭,不能广积美德,不能节制情欲,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像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河水长流一样荒唐!”

赏析与点评

“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情没有稳固的基础,终有倾倒的一天,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我们生活在知识型的社会,如没有足够的知识,就如没有根的树木一样,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1:『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2,日陵月替3,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1 侍中:官名。秦始置、两汉沿袭,为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职责侍从君主左右,备应顾问。又出入宫廷,为亲近之职。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实际上往往为丞相之职。唐代时成为门下省的长官,掌纳帝命,总典吏职,辅佐天子而统大政,是唐前期职权最高、最重的官员。

2 言事者:奏陈事情的臣僚。兢惧:谨慎畏惧。

3 日陵月替:国家一天接一天,一月接一月地衰败下去。陵、替,均为衰落之意。

译文

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唐太宗对身旁的臣僚说:“保持已经取得的政权、天下是困难还是容易?”门下省长官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太宗再说:“任用贤能的人,采纳臣下的意见,就可以了。怎么说很难呢?”魏征回应说:“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当他们处于忧虑危急的时候,就能任用贤能,采纳意见。到了安乐的时期,就松弛懈怠下来。只会使得奏陈事情的官员谨慎畏惧,明哲保身。长期下来,国家便会一天接一天、一月接一月地衰败下去,终至衰败灭亡。圣人所以能居安思危,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安居时能怀着畏惧之心,难道不算难吗?”

赏析与点评

“居安思危”——这四字讲是很容易,但实践却是十分困难。人们往往会陶醉于眼前的成就,而放松对未来困境的估量,所谓“贪胜不知输”,正是“居安思危”的反义词。而这四字亦是整个贞观年间,太宗与臣僚们治国理民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