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毅
海宁王国维先生字静安号观堂,生于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一八七七年十二月三日)。幼通敏,好读书,且负才名,年十六入州学,与同郡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交好,号称海宁四才子。先生不喜时文,不为章句帖括,年十八,应乡举,不中式,遂自此绝意于科名。及甲午中日战起,我国败绩,翌年,康有为公车上书陈时事;又翌年,梁启超创《时务报》于上海,鼓吹变法维新,先生始知世有所谓新学。于是北游上海,入罗振玉所创办之东文学社,是为与罗氏结识之始。在学社专习日文、英文,喜读西洋哲学书籍,尤爱叔本华、尼采、康德之说。光绪二十七年东渡日本留学,习物理、数学、英文等科,留半年以病归国。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先生于治哲学之外,兼治文学,于诗词戏曲无不穷究,著《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史》等书。于词宗五代北宋,对其所自作尤自负,谓在北宋诸大家间,南宋以下不足与论。于元曲的文章特为推崇,其妙处在以自然胜,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为近代认识通俗文学价值,开创平民文学风气的第一人。
辛亥革命成功后,先生随同罗氏东渡日本,居留五年,每日精读《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涉猎罗氏大云书库所藏古籍、彝器及金石拓本,于是兴趣由文学转向古器物古文字学,乃是乾嘉诸老所做的纯粹考据的工作,不过先生又应用西洋实证的科学方法,以地下新发现的实物,以返求于我国的经史旧典,而卒不为旧典所束缚。其间曾助罗氏编辑《齐鲁封泥集存》,考释金石甲骨文字、流沙坠简,又著《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简牍检署考》等书,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扩展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盖先生毕生唯此时为学最力,进功亦最猛。罗氏又介绍与海内外学者如国人沈曾植、柯劭忞,法之伯希和,日之内藤虎次郎等往返书翰论学,于是名扬中外。一九一六年春返国,居上海,为英人哈同编广仓学宭《学术丛编》,凡两年,月出一册,每册皆有先生新著,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三代地理小记》《汉魏博士考》《魏石经考》《史籀篇疏证》《尔雅草木虫鱼释例》等都是。其所用方法的缜密,可谓已尽考据家之能事。此后担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为乌程蒋汝藻编藏书目录,于古今秘本,世传善本,辨审之精,校勘之勤,为近世所仅见。一九二一年,先生取前所发表的论文,删繁挹萃,编写《观堂集林》二十卷,罗振玉序谓:“君之学实由文字声韵以考古代之制度文物,并其立制之所以然,其术在由博以反约,由疑而得信,务在不悖不惑,当于理而止。”人以为知言。盖先生于乾嘉以来纸上之旧学与近时出土的新材料,皆探其根本,观其会通,得以解决数千年来所未解决的问题。
一九二三年春,先生应清逊帝之命来北平,为南书房行走,负责检点内府藏器、书籍,于是所见益博。先生先于一九二二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校外通信导师,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乃又转其治学方向,于后此的两三年中,专治辽金元边疆民族史地,著有《蒙古史料四种校注》《金界壕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萌古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等文,其魄力虽远不及魏源、李文田、屠寄、洪钧、柯劭忞等人功大而烈伟,然专门精确之处,亦有非诸前贤所可及的。此一转变,乃纯受沈曾植的影响,沈为他一生所唯一最佩钦的人。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先生自沉于北平西郊颐和园之昆明湖,如再假寿十数年,则其在学术上的建树当是难以估计的。先生一生治学,绝不死守一个方面,每当研究某一问题到一个段落时,即转入另一方向,所以常常保持着恒远而勃发的兴趣。其所以能有多方面的成就,道理即在此。先生一生与书籍古物为伴,尝说这是最难舍去的伴侣,细味此言,便可知道先生终生尽瘁于学术之研究了。人但见先生脑际如具灵光,任何问题经此灵光一照,便迎刃而解,殊不知先生储积之厚,涵养之深,不是常人所能及其万一的。
原载《传记文学》第八卷第六期(一九六六年六月号),
原题为《记海宁王国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