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 (赣州期间)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①。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②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注释】

①孝弟:又作“孝悌”,意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②毋:不要,不可以。

【译文】

孩子们啊,要听教诲:勤奋读书,好好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接人待物,学会相处,做人谦虚,待人恭谨;言行举止,遵守礼仪;节制饮食,别迷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性,不要斗气;不指责人,只管自己。能忍让人,是有志气;能容纳人,才显大气。做人好坏,全在心地;心地善良,是真贤良;心地恶劣,定是恶人。打个比喻:树上果实,心是果蒂;果蒂坏了,连累果实,必然落地。我教你的,全在这里。你要听记,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点评】

家训要从幼儿教起

正宪是阳明先生的叔父王衮孙子,8岁过继给阳明先生做儿子。在赣州期间,年龄应该是10岁至11岁。阳明先生因为在山中剿匪的时间长,就让正宪师从来自湖广的弟子冀元亨,冀元亨举人出身。

1518年四月,剿匪工作结束后,开始进行地方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社学。社学类似于官办小学,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作为社学的教学纲领,并为社学制定了校规性质的《教约》。训蒙,就是启蒙教育,目的是从孩子教育做起,小则涵养德性,大则移风易俗。

《示宪儿》因为是教育儿童的,内容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结合先生的“训蒙大意”和“教约”一起阅读。

另外,阳明先生为什么要请举人冀元亨做儿子的老师?还有,晚年在绍兴讲学时,另一位杰出弟子王艮领着自己儿子王璧到绍兴求学,阳明先生安排另一位弟子王畿给9岁的王璧做老师,为什么呢?目的是“易子而教”[互相交换孩子进行教育(《孟子》)]。

亲戚给儿子认了一位干亲,目的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认亲仪式上,我们强调说认干亲的重要意义是易子而教。

【拓展性知识链接】

能容人 是大器

题记

——《尚书》:“有容,德乃大。”

身心学问,有人称为内圣外王的学问,比如孔子,在世时的最高官衔是鲁国司寇(相当于明代的刑部尚书,不过鲁国很小),身后却被称为“素王”。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为了内圣,安人和安百姓就是外王。内圣的人,没权位的话,以德化人;有权位的话,以德治国。《论语》中孔子说:“以直报怨。”这个“直”没有否定法治。 阳明先生1528年在广西横县拜访马援庙时赋诗《谒伏波庙》,诗中有一句“神武由来不杀难”。

修己的标准是克己复礼,克去心中的自私自利,恢复心的本然状态(至善),这是成圣。要成圣,就容不得丝毫的自私自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成就“大器”,心上是容不得东西的。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到“大人”时解释得很清楚。

外王时,不容人就成不了王。阳明先生先后做过庐陵知县、南赣汀漳等处地方的巡抚、江西巡抚和两广巡抚,地盘最大时提督江西、湖广和两广四省的军队,属下和治下的官吏、百姓形形色色,形形色色中自然是圣贤君子少,平庸小人多,如果按自己的德行标准来衡量人和用人,一定没有几个可用之人。

阳明先生刚做官时,上奏了一篇《陈言边务疏》,疏中提出了八条建议,第二条是关于选人用人,原则是“舍短以用长”。他说,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他甚至建议“使功不如使过”(意为: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而且这样的人往往能做到知耻而后勇)。

阳明先生生平首次指挥剿匪战,就继续使用了刚刚在战场失利的一位指挥官;在江西平叛中也曾起用过一位被罢官的知府;在广西剿匪中又起用过一位被罢官闲居的总兵。

有人说,人无废材,只有被用错了地方的人。

不容私,才能成圣贤;能容人,朋友就多;能容人,才能成大器。

书正宪扇 嘉靖四年(1525)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①之不仁,丹朱②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③,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④“温恭允塞”⑤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⑥哉!

【注释】

①象:中国古代舜帝的同父异母弟弟,曾经品行不端,多次谋害哥哥。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说,他后来被哥哥的优良品德感化了,变好了。

②丹朱: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帝的长子,因为品行不端,尧帝把帝位传给了女婿舜。

③恭敬、撙节、退让:出《礼记·曲礼》:“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理。”(意为:因此君子抱持恭敬、节制、退让的态度,以彰显礼。)撙节:节制。

④允恭克让:出《尚书·尧典》,意为:诚实恭谨,能够宽容让人。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礼让。

⑤温恭允塞:出《尚书·舜典》,意为:温和、恭谨、诚信、笃实。允:诚信。塞:笃实。

⑥伯鲁之简:春秋时期,著名政治人物赵简子准备确立接班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伯鲁,次子无恤。是立长还是立幼,赵简子拿不定主意。他想出了一个考验的办法,就把家训写在两片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遵守家训修身养性。三年后,考察结果时,伯鲁已经忘了家训的内容,并且连竹简也弄丢了;无恤则随口诵出了家训,并且在父亲问到竹简时随手从袖笼里掏出竹简,呈递给父亲。因此,无恤被立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

【译文】

现在人的疾病痛苦,根源主要是一个“傲”字。百千种罪恶,都是因为骄傲才产生的。骄傲,就会自高自大,就会自以为是,就不肯谦卑待人。所以说,作为儿子而骄傲,一定不会孝顺爹娘;作为弟弟而骄傲,一定不会爱敬哥哥;作为臣民而骄傲,一定不会忠于君上。象之所以缺少爱心善行,丹朱之所以不像他的父亲那样贤德,都是根源一个“傲”字。象和丹朱因为一个“傲”字,害了自己一辈子,堕落成了罪大恶极的人,竟然找不到解救的办法。你们读书学习,先要根除“骄傲”这个病根,只有根除了傲心,才会有进步的余地。骄傲的反面是谦虚,谦虚是根治骄傲的良药。谦虚不是外貌表现谦逊做做样子,一定要心中“恭恭敬敬,不放肆,不拘谨,守礼退让”,时常检讨自己的过失,要做到真正的谦虚,才能容纳别人。所以说,作为儿子而谦虚,一定会孝顺爹娘;作为弟弟而谦虚,一定会爱敬哥哥;作为臣民而谦虚,一定会忠于君上。尧帝和舜帝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只是做到了谦虚,而且谦虚到了极点,真诚到了极点,这就是“既诚敬又谦让”,“既温良又恭敬,以至于温和谦逊的美德充满天地之间”。你们一定要敬听训诲,努力进步,千万不要像伯鲁对待他父亲交给他的竹简那样。

【点评】

谦受益

《示徐曰仁应试》《示弟立志说》《客座私祝》以及这封家书,都提到了“傲”字。傲,则损德。

治傲的良药是谦。趋吉避凶是人的本能,在64卦中,除了第15卦,其他63卦卦卦有吉有凶,区别在于有的吉多一些,有的凶多一些,只有第15卦,是有吉无凶,是真吉祥。第15卦是谦卦。

谦卦的构成是上坤下艮,坤为地,艮为山,这个构成意味着一座大山被藏在地面下,不显山不露水。就好比常说的“静水深流”。不炫耀,不显摆,就是德行。

在《示宪儿》中,阳明先生说:“能下人,是有志。”

真谦虚,心中就没有了“我、我、我”。

【拓展性知识链接】

官二代、富二代,最怕骄傲

此扇面文章书于1525年阳明先生在绍兴家居讲学期间,正宪时年17岁。因为阳明先生在南赣的军功,正宪已经有了锦衣卫副千户的身份,从五品。锦衣卫是皇帝的警卫部队,真正的千户可领兵一千多人。这个时候,阳明先生有新建伯的爵位,讲学事业如日中天,伯府中经常进出的都是社会精英,因为对阳明先生的尊敬,爱屋及乌,这些社会精英难免会对正宪高看一眼。这一年,阳明先生就正宪一个儿子,这预示着正宪是未来新建伯爵位的唯一继承人。

身份尊贵,物质富裕,17岁的孩子不骄傲有些困难。按说,尊贵和富足是爹娘创造的,不是自己挣来的,孩子是没有资格骄傲的,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骄傲下去,会毁了自己,也会害了爹娘。

书扇示正宪 (晚年在绍兴期间)

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如树不植根①,暂荣终必瘁。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

【注释】

①顾此枝叶事,如树不植根:阳明先生认为“致良知”是做人的根本,赋诗作文相比“致良知”是树的枝叶。

【译文】

你从去冬今春以来,

在文化课上很有长进。

我心里哪能不高兴呢?

识文断字好比树的枝叶,

不修德就像树不扎根一样,

无根之树茂盛一时终将枯萎。

像种树要扎根一样,

修德如何修呢?

希望你要立下坚定的志向。

【点评】

德为本,技为末

1526年十一月,阳明先生儿子正亿出生。正宪懂事,就积极地准备科举考试。阳明先生对儿子进行了及时的教育,以防他舍本求末。

我们看《论语·学而》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博爱众人又亲近有道德的人。能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章典籍。”)

阳明先生与孔子的意见一致,都认为学习文章典籍是第二位的,认为道德修养才是根本。怎么栽培好根本呢?立志。立什么志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性知识链接】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传统社会是个慢节奏,不管是学做剃头匠,还是学个木匠活儿,都要当三年学徒,不满三年不能出师。剃头刀子很锋利,手轻手重把握不准的话,会把人的头皮割破的。把普通人的头皮割破事还不大,要把权贵人物的头皮割破,可能会掉脑袋。木匠要用锛,把握不住轻重会把自己的脚脖锛断。

怎么才能把握轻重呢?得用心!所以,小学徒在学剃头和学木匠活儿之前,就要修心。过去叫磨性。怎么磨性呢?头两年给师父端屎倒尿,有怨言了,熬不住了,走人。不走,接着干粗活儿,就是不让学活儿。稍有差错,就是打骂。两年熬下来,小徒弟心细了、定了、静了、专注了,学起活儿来很快就成熟了。

即便现在技术这么发达,瑞士的纯手工手表仍然被认为是最高端的,因为那是用心做出来的。

客座私祝 嘉靖六年(1527)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不愿狂懆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

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谓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

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译文】

只希望温良、恭谨、正直和诚信的朋友来这里讲学论道,言谈举止要孝敬师长、友爱兄弟朋友、谦虚谨慎、平和待人;道德和功业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发现什么过失要互相劝导和指正,用这样的言行来教育训练我家子弟,以免我家子弟走上邪路。不希望狂躁不安和懈怠涣散的人来这里赌博饮酒,滋长骄傲和掩饰过错,诱导我家子弟干些放纵奢侈和荒淫无度的荒唐事,哄骗我家子弟学些唯利是图和暴殄天物这些阴谋诡计;这样愚昧顽固、不知羞耻,甜言诱惑、蜜语教唆的人,只会增加我家子弟的不良品行。

呜呼!像我前面说的,就是贤人;像我后面说的,就是恶人。我家子弟如果疏远贤人去亲近恶人,那就是不孝子弟。我家子弟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嘉靖六年(1527)八月,我要去两广上任,出发前写这些话用来约

束我家子弟,并且敬告光临舍下的各位朋友,请尊驾看一遍后来教育我家子弟。

【点评】

千教万教教做圣贤

《示宪儿》是写给少年时代的正宪一个人的。此篇是写给伯府大家族的,对象有三个弟弟,有儿子,有侄儿,有青年,有少年,要求子弟们远离卑俗之人,亲近贤良。什么是卑俗之人呢?狂妄之人,暴躁之人,懒惰之人;喜欢赌博酗酒的,喜欢铺张浪费的,性情放纵淫荡的;骄傲的,虚伪的,贪财的;不知廉耻的,愚昧无知的,花言巧语诈骗的,等等。没有以上这些恶劣品行和不良习气的,就是贤良。

远离卑俗,亲近贤良的目的,是希望子弟做一个贤良之人。

【拓展性知识链接】

阳明先生与客座私祝

《客座私祝》写于嘉靖六年(1527)八月。

阳明先生在绍兴,先是为父守孝,之后,无官一身轻,在家一心讲学。1525年,弟子们在绍兴修建了阳明书院。各地的求学者住满了绍兴城内和城郊的大小寺院。

1527年八月,赴任广西临行前,阳明先生考虑到上门求学者良莠不齐,为提醒来访客人,更为了训诫子弟,写下了这篇《客座私祝》,因为是对客人,所以用“祝”不用“嘱”。

《客座私祝》明是提醒客人,提醒上门的求学者,实质是训诫子弟。阳明先生55岁晚年得子正亿,44岁时立一继子正宪。赴任广西时,继子19岁,嫡子2岁。阳明先生行前安排钱德洪和王畿值守阳明书院,维持书院正常修学活动;安排弟子魏廷豹总管伯爵府的事务,并反复要求正宪随时请教魏廷豹、钱德洪和王畿。目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在《寄余姚诸弟》和《寄诸弟书》两封信中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客座私祝》原件,现藏浙江省余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