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外传春申君第十七

【题解】

此篇叙说有关楚春申君黄歇的故事,与吴越之事实无关涉。要说有联系的话,也只是事情发生在吴地,或从内容看是春申君用人不当和贪心不足,使李园兄妹得以小人得计,也与吴越之事一样,以作警示。即如《外传本事》所说“或非其事,引类以托意”。

这里所记春申君与李园、李环兄妹之事,跟《史记》及《战国策》所记有较大的出入,且把楚国后期的几位君主的次序也搞错了。

17.1昔者,楚考烈王相春申君吏李园①。园女弟女环谓园曰②:“我闻王老无嗣,可见我于春申君。我欲假于春申君。我得见于春申君,径得见于王矣。”园曰:“春申君,贵人也,千里之佐,吾何托敢言③?”女环曰:“即不见我,汝求谒于春申君:‘才人告④,远道客,请归待之。’彼必问汝:‘汝家何等远道客者?’因对曰:‘园有女弟,鲁相闻之⑤,使使者来求之园,才人使告园者。’彼必有问:‘汝女弟何能?’对曰:‘能鼓音,读书通一经。’故彼必见我。”园曰:“诺。”

【注释】

①楚考烈王:见《外传记吴地传》3.7注⑧。春申君:见《外传记吴地传》3.2注④。李园:赵国人,春申君门客。楚考烈王无子。李园先将妹妹李环献给春申君,伺其有孕,又与春申君谋,将李环转献于楚王,得楚王宠幸,生子悍(楚幽王),立环为王后。李园以王舅用事。前238年,楚考烈王卒,幽王立,李园遂杀春申君,并灭其家。此文所记即为李园献妹之事。

②女弟:妹妹。

③托:托词,借口。

④才人:家人。

⑤园有女弟,鲁相闻之:《史记》及《战国策》作“齐王遣使求臣女弟”。

【译文】

从前,楚考烈王的丞相春申君黄歇有个家臣叫李园。李园的妹妹李环对哥哥说:“我听说楚考烈王年纪大了却没有接班人,你可设法让我去见春申君,我想借助于春申君。我如果能够见到春申君,也就可以见到楚王了。”李园说:“春申君是大贵之人,是纵横千里的大国的辅佐大臣,我能用什么理由跟他去说呢?”李环说:“也不是说让他立即见我。你可以去求见春申君,对他说:‘家里来人告知,有远方客人要来,让我回去等他。’他一定会问你:‘你家来了什么样的远方客人呢?’你就对他说:‘我有个妹妹,鲁国的丞相听说她漂亮,派使者来向我提亲,所以家里来人告知让我去等待。’他一定又会问你:‘你妹妹有什么特长吗?’你就说:‘会弹琴,已通读了一部经书。’所以他一定会见我。”李园说:“我试一试。”

17.2明日,辞春申君①:“才人有远道客②,请归待之。”春申君果问:“汝家何等远道客?”对曰:“园有女弟,鲁相闻之,使使求之。”春申君曰:“何能?”对曰:“能鼓音,读书通一经。”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明日,使待于离亭③。”园曰:“诺。”既归,告女环曰:“吾辞于春申君,许我明日夕待于离亭。”女环曰:“园宜先供待之。”

春申君到,园驰人呼女环④。到黄昏,女环至,大纵酒。女环鼓琴,曲未终,春申君大悦,留宿。明日,女环谓春申君曰:“妾闻王老无嗣,属邦于君⑤。君外淫⑥,不顾政事,使王闻之,君上负于王,使妾兄下负于夫人,为之奈何?无泄此口⑦,君召而戒之。”春申君以告官属:“莫有闻淫女也。”皆曰:“诺。”

【注释】

①辞:告假。

②才人有远道客:按,疑“才人”下脱一“告”字。

③离亭:城郊的驿馆。

④驰人:急派人。

⑤属:托付。

⑥外淫:在外面淫乱。

⑦无泄此口:莫把此事从口中泄漏出去。

【译文】

第二天,李园去向春申君请假,说:“家里人来告知,说有一位远方的客人要来,叫我请假回家去等他。”春申君果然问李园说:“你家有什么样的远方客人要来?”李园回答说:“我有一个妹妹,鲁国的丞相听说她美貌,派了使者来求婚。”春申君问道:“你妹妹有何种特长?”李园回答说:“会弹琴,已通读了一部经书。”春申君说:“可以让我见见她吗?明天叫她在郊外驿馆等我。”李园说:“是!”李园回到家,告诉他妹妹说:“我去向春申君告假,他已答应我们明天晚上在郊外驿馆等待约见。”李环说:“哥哥你应该先去安排等待,等他到了你就来通知我。”

次日傍晚,春申君来到宾馆,李园就急忙派人去叫李环。黄昏时分,李环来到驿馆与春申君纵情畅饮。李环弹琴,一曲还没有弹完,春申君高兴得忘乎所以,便留下李环在驿馆过夜。第二天早晨起床,李环对春申君说:“我听说楚王年老没有接班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现在您在外淫乱,不顾国家大事,如果让楚王知道了这件事,那么您对上辜负了楚王对您的宠信,也会使我的兄长对不起您夫人,怎么办好呢?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请您召集属下告诫他们别乱说。”春申君便把属下召集起来告诫他们说:“你们就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我有在外面淫乱的事。”属下齐声说:“是。”

17.3与女环通未终月,女环谓春申君曰:“妾闻王老无嗣,今怀君子一月矣,可见妾于王,幸产子男,君即王公也,而何为佐乎?君戒念之①。”春申君曰:“诺②。”

五日而道之:“邦中有好女,中相,可属嗣者。”烈王曰:“诺。”即召之。烈王悦,取之。十月产子男。

十年,烈王死,幽王嗣立。女环使园相春申君③。相之三年,然后告园:“以吴封春申君,使备东边。”园曰:“诺。”即封春申君于吴④。幽王后怀王⑤,使张仪诈杀之⑥。怀王子顷襄王,秦始皇帝使王翦灭之⑦。

【注释】

①戒念:谨慎地考虑。

②春申君曰:“诺”:李步嘉曰:“‘春申君曰诺’五字,乐校本及他本皆无。《战国策》卷一七《楚策》四姚宏引《越绝书》有此数字。按今本‘君戒念之’下接‘五日而道之’,文义不属,必有脱文,且‘君戒念之’为女环谓春申君之言,春申君亦应有应答之辞,故今据姚宏引《越绝书》补。”按,李说是,今据补。

③女环使园相春申君:按《史记·春申君列传》,在烈王死、幽王立的当时,李园即伏死士将春申君杀害。

④封春申君于吴:按《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封于吴在考烈王十五年(前248)。

⑤幽王后怀王:与史实不符。幽王是怀王的曾孙。其排列为: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幽王弟犹,一说名郝。立两个月)→楚王负刍(幽王庶兄)。

⑥使张仪诈杀之:张仪(?—前310,一说死于前309年),战国时魏国人。为战国纵横家连横派的主要代表。史无张仪诈杀楚怀王事。楚怀王入秦在前299年,前296年死于秦,时离张仪死已15年。

⑦怀王子顷襄王,秦始皇帝使王翦灭之:秦将王翦、蒙武于前224年破楚军,虏楚王负刍,前223年又破楚军,楚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非灭顷襄王也。

【译文】

春申君与李环私通不到一个月,李环对春申君说:“我听说楚王年老没有接班人,我现在怀着您的孩子已经一个月了,您可以把我介绍给楚王,有幸生下一个男孩,将来您就是楚王的父亲了,还做什么相国呢?您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春申君说:“让我考虑考虑。”

过了五天,春申君对楚王说:“国中有个年轻美貌的女子,有宜男之相,可以为您生个儿子。”楚考烈王说:“好的。”叫春申君立即召来相见。考烈王一见到李环就十分中意,便娶进后宫。过了十个月生下一个男孩。

十年后,考烈王死了,楚幽王即位。李环让李园去辅佐春申君。辅佐了三年,然后告诉李园说:“把吴地封给春申君,让他去镇守东边。”李园说:“好的。”就把春申君封到吴地。楚幽王之后是楚怀王,秦王派张仪把他骗到秦国后杀害了。楚怀王的儿子为楚顷襄王,秦始皇派大将王翦把楚国灭掉了。

越绝德序外传记第十八

【题解】

本篇亦与《外传本事》一样,属于序跋一类。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从“德”的角度,阐述吴越君臣的性格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后部分简要说明编辑此书的目的和简括上列主要篇章的思想内涵。

德序,就是“叙德”,即叙述吴、越两国君臣的德性。君有贤愚,臣有忠奸。吴王夫差愚昧,听信奸佞伯嚭、逢同之言,贼杀忠臣伍子胥,导致国亡身死;越王句践贤明,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君臣同心,终能成就霸业。吴、越的兴衰,是一个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句践的贤德还表现在他的“伯道”:“致贡周室”,扼强扶弱。至于灭吴称霸之后,他听信谗言,杀了文种,有人就会怀疑他任贤使能的动机:为了复仇雪耻,能“臣主同心”,一旦灭吴功成,就猜忌、擅杀功臣。这是句践“德性”的另一面。

这里的“德”,又是道,即知始知终、能进能退之道。吴和越的三个忠臣伍子胥、文种、范蠡,其结局就是因为“德性”不同:伍子胥知道进退但为“恩情”所累,文种不知进退又为名利所累,均不得善终;独范蠡本为一介布衣,无所欲也无所累,能审终始,知进退之道,全身而终。文中对伍子胥的忠谏而死则是叹赏备至,为后世立了一个知恩图报、犯颜直谏的忠臣榜样。

文章最后一段简要地说明了编辑《越绝书》的目的——“陈其本末,抽其统纪”,就是想以《春秋》为检式,“垂意于越,以观枉直”,起到镜子的作用。

18.1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叹曰:“我其不伯乎!”欲杀妻子,角战以死①。蠡对曰:“殆哉!王失计也,爱其所恶②。且吴王贤不离,不肖不去,若卑辞以地让之,天若弃彼,彼必许。”句践晓焉,曰:“岂然哉!”遂听能以胜。越王句践即得平吴,春祭三江③,秋祭五湖④。因以其时,为之立祠,垂之来世,传之万载。邻邦乐德,以来取足。

范蠡内视若盲,反听若聋⑤,度天关⑥,涉天机⑦,后袵天人,前带神光⑧。当是时,言之者□其去甚微甚密,王已失之矣,然终难复见得。于是度兵徐州⑨,致贡周室。元王以之中兴,号为州伯⑩,以为专句践之功,非王室之力。是时越行伯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沂、开阳,复之于鲁⑪。中邦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行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是也。故《传》曰:“桓公迫于外子⑫,能以觉悟;句践执于会稽,能因以伯。”尧舜虽圣,不能任狼致治⑬。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蠡善虑患,句践能行焉。臣主若斯,其不伯,得乎?《易》曰:“君臣同心,其利断金⑭。”此之谓也。

【注释】

①角战:决战。角,比试,竞争。

②爱其所恶:喜欢做大家所厌恶的事(指赴死)。

③三江:见《请籴内传》6.2注②。

④五湖:太湖。见《请籴内传》6.7注①。

⑤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参见《外传纪策考》7.6注③④。

⑥天关:星官名。据《晋书·天文志》:“东方。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即角宿。

⑦天机:星官名。《晋书·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南二星魁,天梁也。中央二星,天相也。北二星,天府庭也,亦为寿命之期也。”即斗宿。《吴越春秋》为“涉天梁”。

⑧后袵天人,前带神光:袵,衣襟,与“带”义同。“襟”“带”连用,是环绕的意思。

⑨度兵徐州:进兵徐州。度,通“渡”。《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徐州,一作舒州,春秋战国齐邑,即薛(今山东滕州南)。

⑩州伯:方伯(诸侯领袖)。《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

⑪临沂:原文为“临期”。据《外传本事篇》,当作“临沂”。

⑫外子:出亡于外的人。

⑬任狼致治:任命凶狠昏乱之人来治理天下。狼,狼戾,凶狠。指凶狠残暴的人。

⑭君臣同心,其利断金:语出《周易·系辞上》。

【译文】

从前,越王句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的时候,叹息说:“我难道不能称霸了吗?”想杀了妻子儿女,与吴国一决高下,力战到死。范蠡劝他说:“可怕啊!大王您大大失算了。您怎么偏偏喜欢去做别人厌恶做的事呢。况且现在吴王夫差的身边虽然有贤臣,但宵小之辈不离左右,您如果不怕受辱低声下气地用土地去向吴王谢罪求和,上天如果抛弃了吴国,吴王就一定会答应。”越王句践听懂了范蠡的话,说:“这难道可行吗?”于是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因此取得了胜利。越王句践攻灭吴国后,范蠡就泛五湖出三江离开越国,句践便每年春天到三江、秋天到五湖去祭祀范蠡,并在当时为范蠡建立祠堂,让他的事迹千古流传,万代颂扬。邻近各国以越国为榜样,也乐于施行德教,于是来越国取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范蠡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当作看不见,对别人的讥议当作听不见。他离开越国的时候越过天关,渡过天机,后有天神护送,前有神光领路。当时有人对越王句践谈到范蠡,说他离开的时候相当微妙、相当隐秘,大王已经失去范蠡了,并且再也不能见到他了。于是越王句践带兵来到徐州,会诸侯,向周王室献上贡物。周元王因此得以复兴王室,便封越王句践为一方霸主,认为这是句践应该享有的功勋,并非王室本身的力量。这时越王句践推行霸王之道,把沛归还给宋国,浮陵交付给楚国,临沂、开阳交还给鲁国。中原各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因此停息。因为越王句践内心有着诚信仁义,因此在对外行动上能够显示出他的威严,使越国能够独享率领诸侯、尊事周室、安定天下的功劳,所以称这部书为“越绝”。所以《传》上说:“齐桓公是被迫避祸于外的公子,因此当政之后能够以清醒的头脑治理国政,最终成就霸业;越王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到吴国为臣仆多年,受尽屈辱,因此返国后身体力行,任用贤臣,灭吴称霸。”尧和舜即使非常圣明,也不能任命残暴凶狠的人来治理天下。管仲能知道某人的贤愚,齐桓公能任用贤臣;范蠡善于在忧患中计划长远,越王句践能把范蠡的意图切实推行。有像这样配合默契的大臣、君主,能不称霸天下吗?《周易》上说:“臣子与君主同心同德,就如同锋利的剑能斩断金属之类的物件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2吴越之事烦而文不喻①,圣人略焉。贤者垂意,深省厥辞,观斯智愚。夫差狂惑,贼杀子胥;句践至贤,种曷为诛?范蠡恐惧,逃于五湖。盖有说乎?夫吴知子胥贤,犹昏然诛之。《传》曰:“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身死不为医,邦亡不为谋,还自遗灾,盖木土水火,不同气居②。”此之谓也。

种立休功③,其后厥过自伐④。句践知其仁也,不知其信。见种为吴通越⑤,称:“君子不危穷,不灭服。”以忠告,句践非之,见乎颜色。范蠡因心知意,策问其事,卜省其辞,吉耶凶耶?兆言其灾。夫子见利与害,去于五湖⑥。盖谓知其道贵微而贱获⑦。《易》曰:“知几其神乎?道以不害为左⑧。”《传》曰:“知始无终,厥道必穷。”此之谓也。

【注释】

①文不喻:《春秋》文中没有写明白。指孔子在《春秋》里有关吴越两国的事记得很简略。

②“人之将死”数句:《文子·微明》:“人之将疾也,必先厌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可参读。木土水火,不同气居,五行相克,不能同时存在。

③休:美善。

④厥:乃。自伐:自我夸耀。指居功自傲。

⑤通:通报,传达。文种为吴通越事,他书未见,或在轶篇中。

⑥去于五湖:《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⑦道:阴阳进退存亡之道。微:贫贱。指贫贱而能保住性命。获:得到富贵。

⑧“《易》曰”数句:《周易》原文无此句,与下“《传》曰”均为作者训诂之辞。几,端倪,苗头,征兆。其,岂,难道。左,犹“尚”。古礼主居右而宾居左,因以左为尊位。此可释为“前提”。

【译文】

吴国和越国的事情纷繁复杂而且《春秋》中没有记述清楚,是因为孔子把它简略了。后来的贤人对此却十分关心,深入考察了吴、越之事的有关记载和传说,觉得能从中看出谁智谁愚。如果说吴王夫差本性狂妄又受人蒙蔽而把伍子胥杀了,那么,越王句践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文种为什么也被他杀了呢?范蠡害怕句践加害自己,连忙逃入五湖,有这种说法吗?吴王夫差明知伍子胥是个贤臣,还是昏愦地把他杀害了。正如《传》上所说:“人到将死的时候,就讨厌闻到酒肉的气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也就讨厌听到忠臣的话语。所以人注定要死了就不必再替他找良医,国家注定要灭亡了就不必再替它出谋划策,否则,反过来只会自己招来灾殃。这是因为金、木、土、水、火相克,不能同时存在。”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种曾经为越国立下大功,但他后来过于居功自傲。越王句践只知道他是个仁德的人,却不知道他的忠诚。文种曾经替吴王传话给越王,说:“作为君子不会再去危害已经是穷途末路的人,不会再去灭亡已经降服了的国家。”对句践忠言相告,但句践责怪他多事,并在脸上显露出不满的神色。范蠡因此明白了越王句践的心思,他拿来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来探问考察句践的行为和言论,自己的前途命运到底是吉还是凶。征兆说明将有灾祸发生。范蠡于是权衡利弊,便从太湖离开了越国。这是说范蠡懂得进退存亡之道,看重生命而轻视富贵。《周易》上说:“对于事物发展变化具有先见之明,难道是有神灵相助吗?进退之道其实就是以趋利避害为准则。”《传》上说:“只知道开始而不能预知结果,就必定走向穷途末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3子胥赐剑将自杀,叹曰:“嗟乎!众曲矫直①,一人固不能独立②。吾挟弓矢以逸郑楚之间③,自以为可复吾见凌之仇④,乃先王之功,想得报焉,自致于此。吾先得荣,后僇者⑤,非智衰也,先遇明,后遭险,君之易移也已矣。坐不遇时,复何言哉。此吾命也,亡将安之?莫如早死,从吾先王于地下,盖吾之志也。”吴王将杀子胥,使冯同征之⑥。胥见冯同,知为吴王来也。泄言曰⑦:“王不亲辅弼之臣而亲众豕之言,是吾命短也⑧。高置吾头⑨,必见越人入吴也,我王亲为禽哉!捐我深江⑩,则亦已矣!”胥死之后,吴王闻,以为妖言,甚咎子胥。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⑪。

【注释】

①曲:弯曲,这里指不正直的人和不公正的社会风气。矫:正曲使直,匡正,纠正。

②固:本来。立:完成,成功。

③挟弓矢以逸郑楚之间:事见《荆平王内传》。挟,带着。逸,逃跑。

④见凌:被凌辱。指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他本人又被追杀的事。

⑤僇:通“戮”。

⑥冯同:《请籴内传》作“逢同”。见6.4注①。征:问,征询。此为探听动静。

⑦泄言:发牢骚。泄,发泄。

⑧是吾命短也:《国语·吴语》作“是吴命之短也”。观文义,“吾”当是“吴”之讹。

⑨高置吾头:《请籴内传》:“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越人之入,我王亲所禽哉!”按,“高置吾头”,“头”《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世家》《吴越春秋》皆作“目”。见《请籴内传》6.3注⑧。

⑩捐:丢弃。

⑪水仙:传说伍子胥死后变为水神,随潮往来。

【译文】

伍子胥拿起吴王所赐的宝剑将要自杀时,叹息说:“哎!这么多的奸邪小人,这么盛的歪风邪气,要想纠正,仅凭一个人力量本来就无法完成。我身背弓箭奔走在郑国和楚国之间,自己以为可以找到帮助,能报我父兄被杀的冤仇却不成功,是先王替我报了仇,我想报答先王的恩德,自己才落到现在的地步。我先前获得荣耀,现在却遭到杀害,并不是我的智力衰竭了,而是因为先前遇到了明君,后来碰到了险恶小人,国君不同了啊。生不逢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就是我的命运,逃走的话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不如早一点死了算了,可以到地下去跟随先王,这就是我的心愿。”吴王夫差在杀害伍子胥之前,派了逢同去探听伍子胥的动静。伍子胥见到逢同,就知道他是替吴王来探消息的,便特意发牢骚说:“君王不把忠臣作亲信却听从你们这些猪猡们的话,看来吴国命运不会长久了。我死后,把我的头颅高挂在城门上,我一定会看到越国军队进入吴国的那一天,那时我们的君王就要成为越国的俘虏了。把我的尸身丢到江里就可以了。”伍子胥死后,吴王听到伍子胥说的话,认为是妖言惑众,相当憎恨伍子胥。吴王夫差派人将伍子胥的尸身抛入大江口。当勇士抬起伍子胥的遗体抛入江中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奇特的声音从江中响起,只见江水带着伍子胥的遗体汹涌奔腾,那气势像有万匹骏马在狂奔乱驰,其威势简直可以压倒一切,渐渐向茫茫大海奔涌而去。从此之后,那声音和景象好像永远留在了人间。后来人们往往会用赞叹的口吻述说此事,都说大概伍子胥已经成为水神了。

18.4子胥挟弓去楚,唯夫子独知其道①。事□世□有退②,至今实之,实秘文之事③。深述厥兆,征为其戒④。齐人归女,其后亦重⑤。各受一篇,文辞不既,经、传、外章,辅发其类。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由此观之,夫子不王可知也⑥。恭承嘉惠⑦,述畅往事。夫子作经⑧,揽史记⑨,愤懑不泄,兼道事后,览承传说⑩。厥意以为周道不敝,《春秋》不作。盖夫子作《春秋》,记元于鲁⑪,大义立⑫,微言属⑬。五经六艺⑭,为之检式⑮。垂意于越,以观枉直。陈其本末,抽其统纪⑯,章决句断,各有终始。吴越之际,夫差弊矣,是之谓也。

【注释】

①夫子:孔子。按,根据文意和押韵,此节当有错简。调整后句序宜为:子胥挟弓去楚,唯夫子独知其道。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由此观之,夫子不王可知也。夫子作经,揽史记,愤懑不泄,厥意以为周道不敝,《春秋》不作。盖夫子作《春秋》,记元于鲁,大义立,微言属。恭承嘉惠,述畅往事。兼道事后,览承传说。事□世□有退,至今实之,实秘文之事。深述厥兆,征为其戒。齐人归女,其后亦重。各受一篇,文辞不既,经、传、外章,辅发其类。五经六艺,为之检式。陈其本末,抽其统纪。章决句断,各有终始。垂意于越,以观枉直。然亦有脱文。译文即据调整后句序。

②事□世□:疑为事易世移。退:逐渐消失。

③秘文:未公开的文籍。班固两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④戒:警戒,鉴戒。

⑤齐人归女,其后亦重:见《外传记吴地传》3.7注⑪。归,古时女子出嫁。

⑥不王:指王道不能推行。

⑦恭承嘉惠:恭敬地继承孔子所给予的恩惠。指作文的传统。嘉惠,对别人所施与的恩惠的美称。

⑧经:指《春秋》。

⑨揽史记:揽,当为“览”。阅览。《外传本事》有“览史记而述其事”,可参释。史记:史书。

⑩览:通“揽”,搜集。

⑪记元于鲁:记事用鲁国国君的年号来纪年。元,一国或一君的纪年。

⑫大义:要义。即今天所说书或文章的主旨。

⑬微言:精微的言辞。属:缀辑。作“贯穿”讲。

⑭五经:指《诗》《书》《礼》《乐》《易》五部经书。六艺:亦称“六经”,即“五经”加上《春秋》。

⑮检式:法式。指作文的规范。

⑯统纪:本指茧丝的头绪。《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此指史事的头绪脉络。

【译文】

伍子胥带着弓箭离开楚国,只有孔子知道他的意图。所以圣人只要看到事物的一点迹象,就能推知其发展的趋势;只要见到事情的开端就会知道它的结局。由此看来,孔子的王道思想不能推行就可想而知了。孔子写作《春秋》,遍阅各种历史典籍,心中愤懑世风日下、王道不兴。我个人认为,如果成周的王道没有衰落,孔子也就不会写作《春秋》了。孔子写作《春秋》,记事用鲁国国君的年号来纪元,表明《春秋》是要确立推行王道的要义,他把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些精微的言辞之中。我恭敬地秉承孔子作文的传统,畅述吴越历史的往事。于是把过去史籍没有记录及之后发生的事,广采异闻传说,都写了进去。吴、越争霸已成为往事,时代也已经不同了,那些史事也将逐渐消失,现在将其补充起来,是为了弥补秘阁藏文对于吴、越史事记载的不足。认真记述吴、越兴亡的始末,目的是拿它作为历史教训以警诫后人。齐景公把女儿嫁给吴国的太子,后来也成为重要事件而流传。于是根据事件的来龙去脉各形成一篇文章,不去讲究文辞的华丽,“内经”“内传”“外传”分目编排,是用相类似的事件来阐发同一个道理。以“五经”“六艺”作为作文的法式规范。陈述事情的始末,理清史实的脉络,安排篇章,确定句子,使每一件事都有始有终。关注吴、越的史事,目的是通过考察是非曲直,来说明存亡兴衰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吴、越两国争霸的时候,吴王夫差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个意思。

18.5故观乎《太伯》①,能知圣贤之分;观乎《荆平》,能知信勇之变;观乎《吴越》②,能知阴谋之虑;观乎《计倪》,能知阴阳消息之度;观乎《请籴》,能知□人之使敌邦贤不肖;观乎《九术》,能知取人之真③,转祸之福;观乎《兵法》,能知却敌之路;观乎《陈恒》,能知古今相取之术;观乎《德叙》,能知忠直所死,狂懜通拙④。《经》百八章⑤,上下相明。齐桓兴盛,执操以同。管仲达于霸纪⑥,范蠡审乎吉凶终始。夫差不能□邦之治。察乎冯同、宰嚭⑦,能知谄臣之所移⑧。哀彼离德信不用,内痛子胥忠谏邪君⑨,反受其咎。夫差诛子胥,自此始亡之谓也。

【注释】

①《太伯》:即《太伯篇》。已佚。

②《吴越》:钱培名曰:“‘观于吴越’,‘越’,当依《篇叙》篇作‘人’。”

③真:真谛。引申为道理、方法。

④狂懜(méng)通拙:狂妄愚昧。懜,昏昧,心迷乱。

⑤《经》百八章:李步嘉曰:“‘百’疑为‘凡’字之讹。”

⑥达:通晓。霸纪:霸道。

⑦冯同:乐祖谋校:“陈本作‘逢同’。”

⑧移:指动摇君心。

⑨邪:不正。

【译文】

所以当你看了《太伯内传》,就会知道圣人和贤者的职责名分;看了《荆平王内传》,就能知道忠信到智勇的变化过程;看了《吴越内传》,就能知道诡秘计谋如何策划实施;看了《计倪内经》,就能知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看了《请籴内传》,就能知道□人如何使敌国内部贤臣与佞臣之间产生矛盾;看了《内经九术》,就能知道如何算计敌人,使自己转祸为福的道理;看了《内传兵法》,就能知道战胜敌人的基本方法;看了《内传陈成恒》,就能知道古今如何谋取敌国的手段;看了《德序外传》,就能知道忠直之士被杀的原因,是国君的狂妄不仁而又愚昧。“内经”“内传”共八章,上下呼应,阐明道理。齐桓公之所以使齐国兴盛,是因为任用贤臣,越王句践与齐桓公所奉行的策略基本相同。管仲通晓称霸诸侯的道理,范蠡明察吉凶转化的过程和规律。夫差则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审察逢同和伯嚭的言行,就知道那些逢迎拍马之徒确实能够动摇君主的意志,甚至毁灭国家。可叹夫差背离为君之道,没有采用忠臣的话;痛心伍子胥忠心劝谏,希望能匡正君主的行为,反而招来杀身之祸。夫差杀害伍子胥,就是人们所说的吴国从此走上了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