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题解】
本篇从题目及相关内容看,写的是伍子胥对吴国运势、吴越战争态势及自己命运的预见,以表现伍子胥的先见之明。策卜属于迷信,文中羼杂着阴阳五行和谶纬之术,显然是汉代方士所为——为了神化伍子胥,却削弱了伍子胥作为军事谋略家的风采。
除了伍子胥外,还介绍了伯嚭、范蠡、文种几个人物。这四个人物都来自楚国。但四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伍子胥、伯嚭是楚国贵族;范蠡、文种一为布衣,一为小官。出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伍子胥、伯嚭皆因父、祖被杀而出奔吴国,为了有朝一日复仇;范蠡、文种则在楚国无所用其才而入越,是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伍子胥和伯嚭虽都出身贵族,但有其明显的性格差别。“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是一个直言敢谏、忠心至诚、知恩图报、为了邦国利益不惜自己性命的贤臣;“嚭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谀心自纳,操独断之利”,是一个八面玲珑、阿谀逢迎、贪慕权利、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邦国利益的佞臣。由于夫差“短浅”,清浊不分,导致臣下矛盾日深,以致亡国。范蠡和文种虽也有身份和性格上的微别,但他们“志合意同”,得到了越王的重用,其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越国遭受灾难的时候,力挽狂澜,“君主同心,遂霸越邦”。
本篇表面是想说明伍子胥及范蠡的预策之明,其实是通过君与君、臣与臣的对比,阐述这样一个道理:治国在于用人,在于臣主同心,“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德序外传记》)。
7.1昔者,吴王阖庐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①,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②,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虹蜺牵牛,其异女③,黄气在上,青黑于下④。太岁八会⑤,壬子数九⑥。王相之气,自十一倍。死由无气,如法而止。太子无气,其异三世。日月光明,历南斗⑦。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西州大江⑧,东绝大海⑨;两邦同城,相亚门户⑩,忧在于斯,必将为咎。越有神山,难与为邻。愿王定之,毋泄臣言。”
【注释】
①仁者乐,知者好: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乐”“好”义同,爱好、喜爱。知,同“智”。
②霸吴厄会:吴国称霸,越国困厄。会,会稽,指越国。
③虹蜺牵牛,其异女:虹蜺,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彩色圆弧。《淮南子·天文训》:“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牵牛、女,古星宿名。牵牛亦称牛、牛宿。女亦称须女、婺女。牛、女为吴地分野,下文“南斗”为越地分野。异,退,停。说的是虹蜺贯于牛、女之间,吴国有凶兆。
④黄气在上,青黑于下:指虹蜺之色,黄为吉,青黑为凶。
⑤太岁:见5.3注①。八会:亦称“八合”。古代一种以阴阳、干支时辰相配推演吉凶的占卜术概念。《淮南子·天文训》:“数从甲子始,子(即地支十二辰)母(即天干十日)相求,所合之处为合。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合于岁前则死亡,合于岁后则无殃。”
⑥壬子数九:壬子,六十甲子第四十九位。当“四九”之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从时间推算,昭公三十二年(前510)至哀公二十二年(前473),为37年,“不及四十年”,而正好符合四九之数。根据“八会”说,壬子是五月合日。《春秋·哀公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正是《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子胥所说“合壬子,岁前合也。利以行武,武决胜矣。然德在合,斗击丑……前虽小胜,后必大败”。这其实是一种巧合。
⑦南斗:星宿名,按此书,分野属越。言越国当兴。
⑧州:接近,靠近。大江:指长江。
⑨绝:尽,止。
⑩相亚门户:次第门户。指门户与门户相连。亚,次,次第。
【译文】
当初,吴王阖庐刚刚得到伍子胥的时候,就心甘情愿地尊敬他,把他当做贵宾,向他请教,说:“圣人能够知道千年以前的往事,预知万代以后的情况。我想深入地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运势,但世事又是何等的蒙昧不明,请问我国是不是也会碰上衰亡的一天呢?你在这方面相当精通,我诚心向你请教,一定认真听从你的教诲。”伍子胥只是“嗯,嗯”而不作正面回答。吴王阖庐说:“请先生明白告诉我吧!”伍子胥说:“只怕说得不好,使您生气而责备我。”吴王阖庐说:“希望把你的看法全说出来,也好让我了解你的忠直态度。我知道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喜爱水,真心诚意敬鬼事神的人能探索幽深莫测、隐秘难见的道理。请您明白地告诉我吧。”伍子胥说:“这些话难开口啊!吴国的国运恐怕不会长久,希望大王认真考虑我说的话,国家处于平安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的随时发生,昌盛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的随时到来。我刚到了吴国不久,就发现了它衰亡的征兆,由盛转衰将在吴国称霸、越国困厄的时候,以后吴国就再没有称王的国君了。”吴王阖庐问道:“您说的有什么依据吗?”伍子胥说:“以后的君王必定会不行正道,君王如同被人享用的飞禽之肉一样,坐以待毙。谄媚逢迎的奸臣不久将要到来。吴国平安还是危险的征兆,都有明显的天象法则。您看天空中虹蜺横贯在牵牛和须女之间;又吉祥的黄气在上面逐渐远离,凶煞的青气、黑气在下面逐渐逼近。太岁运行,日、辰相合凡八会,壬子在甲子第四十九位。现在观察大王您的气运,自然十一倍于常人。天下万物无气即死,这是自然法则,按照这个自然法则,国家如果气数已尽,自然就要灭亡了。如果太子没有了气运,那么就没有了第三代。如今日月的光华,映照着代表越地分野的南斗。吴、越两国毗邻,风俗相同,土地相连;西靠长江,东临大海,两个国家好像在同一座城池里,门窗对着门窗一样。这就是吴国的忧患所在,处置不慎一定会遭致祸殃。况且越国还有会稽山神灵护佑,难以与它同存共处。希望大王早做决断,千万不要泄露我今天所说的话。”
7.2吴使子胥救蔡,诛强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①。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②:“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范蠡兴师战于就李,阖庐见中于飞矢③,子胥还师,中媿于吴④,被秦号年⑤。至夫差复霸诸侯,兴师伐越⑥,任用子胥。虽夫差骄奢,释越之围⑦。子胥谏而诛⑧。宰嚭谀心,卒以亡吴。夫差穷困,请为匹夫⑨,范蠡不许,灭于五湖。子胥策于吴,可谓明乎!
【注释】
①“吴使子胥”数句:事见《荆平王内传》。
②野人:城郊以外的乡下人。
③阖庐见中于飞矢:见《吴内传》4.3注①。见,被。
④中媿:心中惭愧。媿,惭愧。
⑤被秦号年:“秦”当作“榛”或“荆”,被荆(榛),身背荆条,有负荆请罪的意思。号年,长年唏嘘叹息。
⑥至夫差复霸诸侯,兴师伐越:前494年春,句践兴师伐吴,战于夫椒,结果大败,率领残兵五千退保会稽。
⑦虽夫差骄奢,释越之围:越王句践听从诸大夫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吴营求和,夫差同意了越国的求和。虽(雖),“唯”之讹。
⑧子胥谏而诛:前484年,吴将伐齐,伍子胥极力劝谏,吴王夫差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
⑨匹夫:平民,普通百姓。
【译文】
吴王阖庐派伍子胥去救援蔡国,讨伐强横的楚国。攻入郢都后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楚平王的尸首,久久不肯离开,心里只想着报复楚国。楚昭王于是悬赏千金寻找能叫伍子胥退兵的人,但很多人出来劝说都没能够阻止伍子胥。有一个从乡下来的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了吧!我是当年在于斧渡口送你过江、供你饮食的渔夫的儿子。”伍子胥于是知道他是渔夫的儿子,便退兵回去。所以说,在伍子胥身上,以往的仇恨可以得到报复,而任何恩德也都能够进行报答。渔夫的一句话,伍子胥马上退兵而去,渔夫因而得到了千金赏赐。
范蠡领兵与吴军在就李交战,吴王阖庐不幸被飞箭射中,伤重而死,伍子胥只得领军退去。他觉得愧对吴王阖庐和吴国父老,于是长年身背荆条向吴国父老请罪,唏嘘叹息不已。到了吴王夫差即位,再次称霸诸侯,任伍子胥为将,兴兵讨伐越国,取得了胜利。只是因为吴王夫差骄傲自大,放弃了对越国的围困,赦免了越王句践的罪。后来伍子胥因为直言劝谏而被杀害,太宰伯嚭由于甜言蜜语博得欢心,最终使得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被俘之后,处境十分窘迫,他请求做一个普通老百姓,范蠡不答应,便在太湖边上自杀了。伍子胥当初对于吴国命运的预见,可以说是相当英明了!
7.3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①。大风发狂,日夜不止;车败马失,骑士堕死;大船陵居,小船没水。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②,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此时越军大号,夫差恐越军入,惊骇。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③。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④。’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⑤,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注释】
①败兵就李:未战怎能言败。败,疑为“罢”字之讹。罢,停止,此意为驻扎。
②彗:扫帚。暗喻“扫帚星”。
③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天体,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体积非常庞大。因其形似扫帚,故俗称“扫帚星”。古代视为妖(凶)星。
④以彗斗,倒之则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载周武王伐纣,风雨疾雷,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惧欲死。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太公曰:“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倒,逆。指背道而驰。彗星的出现,敌我双方都怀有恐惧心理,若我方镇定自若,抓住敌方恐惧的时机,击之就能战胜敌人。
⑤物:指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相胜:即相克。
【译文】
过去,吴王夫差兴兵讨伐越国,驻扎在就李。突然狂风大作,日夜不停;车子吹翻了,马匹惊散了,骑兵摔死在地上;大船被风刮上了岸,小船沉没在江底。吴王夫差说:“我小睡了一会,梦见井水上涨漫出井栏,和越王争夺扫帚,被越王夺去横扫过来。我军恐怕不吉利吧?回师怎么样?”这时越国军中突然大声呼号,吴王夫差惧怕越军攻入,十分恐慌。伍子胥说:“大王还是振作精神吧,越军就要失败了!我听说,水井是人们饮水的处所,井水漫溢出来,说明水多得喝不完。越国在南,五行属火;吴国在北,五行属水。水能克火,大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大风从北面吹来,这是在帮助吴国啊。从前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时候,天上出现了扫帚星,周军反而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周朝。周武王问姜太公为什么扫帚星出现周军却取得了胜利,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利用敌方对扫帚星出现时的恐惧心理进行攻击,就会取得胜利。’我认为灾异有吉有凶,事物有生有克,扫帚星出现周军却取得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希望大王赶快命令军队冲上去,我看越国将要遭殃,吴国将要昌盛起来了。”
7.4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①,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②,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③。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④,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⑤,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⑥。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⑦,于是之谓也。
伍子胥父子奢⑧,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⑨,夫有色⑩,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策而问之⑪,以奢乃害于君。绝世之臣,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⑫。”是之谓也。
【注释】
①庶几:贤者。《三国志·吴书·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这里指贤,忠心。
②数:阴阳术数。
③亏恩:言君之恩德当施予众,为一人报仇会使君之形象受损。亏,使……亏。
④分数:天命。
⑤腐发弊齿:指老死。弊,败落,尽。
⑥令终:尽天年,得善终。《吴越春秋》载范蠡行前,曾劝文种离开越国,说:“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可是文种不信,终被害。
⑦范蠡智能同均:乐祖谋校:“钱培名《札记》:疑‘均’下脱‘胥’字。”均,与“同”义同。《论衡·奇怪》:“天人同道,好恶均心。”说的是范蠡的智慧能辨吉凶祸福,权轻重利弊,与伍子胥同。
⑧子奢:见《荆平王内传》2.1注①。
⑨秦女:伯嬴,秦康公之女、平王夫人、昭王之母。
⑩夫:“女”之讹。
⑪策:古代占卦用的蓍草。此指占卦。
⑫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语出《诗经·小雅·青蝇》。罔极,无所不用其极。乱,搅乱,破坏。四国,戎、缯、申、吕四国。
【译文】
伍子胥为人正直,不与那些奸邪不正派的人同流合污。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便丢掉性命,他也要恳切地直言规劝;他爱惜君王如同爱惜自己,忧心国事如同忧心家事;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忌讳君王的好恶,他直话直说,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忠心耿耿地想匡正君王的行为,反而被吴王夫差疏远!又遭卑鄙小人的挑拨离间,将要招来杀身之祸。范蠡听说伍子胥的遭遇,认为他不通时务,说:“懂得阴阳通变之术却不使用,明知身处危险之境却不离开,难道还说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到了范蠡的话后,长叹一声说:“我当年违背楚君的意愿,带着弓箭离开楚国,是因为从道义上说还没有到死的地步。我以前能够建功立业,现在遭遇杀身的处境,不是我的智慧衰竭了,而是我以前遇到的是吴王阖庐,现在碰上了吴王夫差啊。我听说侍奉君王如同侍奉父亲,臣子爱戴君父和君父严格要求臣子是一样的啊。从古到今,还不曾见到过一位君王不顾及自己的声誉而替一位臣子报仇雪恨的。我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功名显耀于世,因此,我虽然知道天道命数,但是终于没有离开,是因为先王对我的恩情难以忘怀,我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报答,为什么要离开呢?范蠡只知道我的外在处境,却不了解我的内心情感。现在我虽然含冤受屈,最多也只是一死而已!”子贡说:“伍子胥坚守忠义之道,他的死要比平淡地活着可贵;范蠡明察吉凶之机,他的离开获得了明知进退的美名;文种留下来想得到封侯拜爵,结果没有得到善终。伍子胥和范蠡具有相等的德行,唯独文种没有获得荣耀。”范蠡的智慧才能跟伍子胥相同,这就是子贡对伍子胥、范蠡的评价。
伍子胥的父亲伍子奢是楚平王的大臣,他奉命替太子建去迎娶秦女。秦女十分漂亮,楚平王暗自喜欢她,想自己娶她为妻。伍子奢尽自己的忠诚劝谏楚平王,并且坚持在朝堂上不停地劝说,想要匡正楚平王的错误行为。但楚平王拒绝接受他的劝告,还用蓍草进行占卜,来探问这件事的利弊,有人说卦象显示伍子奢要对君王不利。这样一个冠绝当代的忠臣,楚平王却听信卑鄙小人的鬼话,把他捆绑起来关在牢里,等抓住他的两个儿子后一同处死。伍子尚因为孝心回到父亲身边,伍子胥勇敢机智不受骗上当。伍家几代忠臣,却都生不逢时。伍子奢在楚国因直言规劝楚平王而被杀害,伍子胥在吴国也因直言劝谏吴王夫差而被处死。《诗经》上说:“进谗之人无所不用其极,会把四方邻国搅得不安宁。”说的就是这类事啊。
7.5太宰者,官号;嚭者,名也,伯州之孙①。伯州为楚臣,以过诛,嚭以困奔于吴②。是时吴王阖庐伐楚,悉召楚仇而近之。嚭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③,诸事无所不知。因其时自纳于吴④,言伐楚之利。阖庐用之伐楚,令子胥、孙武与嚭将师入郢,有大功。还,吴王以嚭为太宰,位高权盛,专邦之枋⑤。未久,阖庐卒,嚭见夫差内无柱石之坚,外无断割之势⑥,谀心自纳⑦,操独断之利,夫差终以从焉。而忠臣钥口⑧,不得一言。嚭知往而不知来,夫差至死,悔不早诛。《传》曰:“见清知浊,见曲知直,人君选士,各象其德⑨。”夫差浅短,以是与嚭专权,伍胥为之惑⑩,是之谓也。
【注释】
①伯州:伯州犁,楚国大夫。
②嚭以困奔于吴:见《本事外传》1.5注③。
③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辩,辩论,辩解,指口才。《外传记范伯》所说石买“辩口”义同。见,当指见识。据下文“诸事无所不知”,此句可理解为:广闻博见,耳聪目明。“通”“达”义同。
④自纳:自荐。有“自荐而使……接纳”义。
⑤枋(bǐng):同“柄”,权柄。
⑥内无柱石之坚,外无断割之势:指优柔寡断,没有坚定的意志、果断的气度。断割,决断。势,气势,气度。
⑦谀心自纳:以奉承拍马作为自己进身的手段。即以阿谀奉承为能事,来博取吴王对自己的信任。
⑧钥(yuè)口:用作动词,像被锁住了嘴巴一样。钥,锁钥。
⑨“《传》曰”数句:《越绝书》所引“《传》曰”大致是对传的训诂,而非原文。象,相似,相像。
⑩为之惑:被他迷惑。张宗祥注:“《吴越春秋》子胥荐伯嚭事,故云为惑。”按,上文言“吴王阖庐伐楚,悉召楚仇而近之”,皆因复仇而起。
【译文】
太宰是官职的名称;伯嚭是姓名,他是伯州犁的孙子。伯州犁是楚国的大臣,因为犯了错误被楚王杀了,伯嚭因为在楚国难以立足便投奔吴国。这时吴王阖庐准备讨伐楚国,便把跟楚国有仇的人都招募到自己身边,商量伐楚之事。伯嚭为人广闻博见,耳聪目明,许多事情他都知道。他趁吴王阖庐准备讨伐楚国之机,主动去见吴王阖庐,大谈伐楚的好处。吴王阖庐便用他的计谋讨伐楚国,命令伍子胥、孙武和伯嚭一起带兵攻打楚国郢都,立了大功。回来后,吴王阖庐任命伯嚭为太宰,职位高权力大,掌握了国家的权柄。不久,吴王阖庐死了,伯嚭看到吴王夫差优柔寡断,没有坚定的意志、果断的气度,他便阿谀奉承以博得夫差的欢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掌握独断专行的权力,吴王夫差也总是听从他的意见。而忠臣像被锁住了嘴巴一样,没有了向吴王夫差进言的机会。伯嚭熟知过去但不能预知未来,吴王夫差在临死时才后悔没有早把伯嚭除掉。《传》上说:“见到品格高洁的人才会知道有品格卑污的人,见到人品不正派的人才会知道有为人正直的人,国君是怎样的品性,那么他选用的亲信大臣也就会跟他的品性相似。”吴王夫差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因此选用伯嚭,让他掌握大权,就连为人正直的伍子胥也被他迷惑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6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①,或伍户之虚②。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③,反听若聋④。大夫种入其县,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⑤;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得蠡而悦,乃从官属,问治之术。蠡修衣冠,有顷而出。进退揖让,君子之容。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⑥。俱见霸兆出于东南,捐其官位,相要而往臣⑦。小有所亏,大有所成。捐止于吴⑧。或任子胥,二人以为胥在,无所关其辞⑨。种曰:“今将安之?”蠡曰:“彼为我⑩,何邦不可乎?”去吴之越,句践贤之。种躬正内,蠡治出外,内浊不烦,外无不得。臣主同心,遂霸越邦。种善图始,蠡能虑终。越承二贤,邦以安宁。始有灾变⑪,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申⑫。
【注释】
①宛橐:地名,春秋楚地,今河南南阳。
②伍户:《史记正义》:“《吴越春秋》云:‘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此云‘伍’字疑‘三’之误。据今人考证,三户在今河南南阳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虚:同“墟”,村落。
③内视:自己看自己。
④反听若聋:我行我素之意。反听,听别人的意见。
⑤不得其邑人:钱培名曰:“‘邑’字疑衍。”
⑥胡越相从: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此指北方。越,南方民族的统称。此指南方。
⑦相要:相邀。要,邀请。
⑧捐止于吴:离开楚国,到了吴国。捐,去,离开。
⑨关:通达。
⑩彼为我:钱培名《札记》:“句有脱误。《越世家·正义》引有‘彼为彼,我为我’二句,疑即此文。”
⑪始有灾变:指越王句践欲杀功臣之事。
⑫能屈能申:屈申,屈曲和伸直。申,同“伸”,伸展,伸张。引申为进退、得失、尊卑。此言范蠡能进能退。进能辅主,退能全身。
【译文】
范蠡当初居住在楚国的时候,他出生在宛橐,有人说是生在一个叫伍户的地方。他在少年的时候,常常一会儿痴呆,一会儿清醒,当时的人都把他看作狂人。然而他看问题却见解独到,像圣贤那样明辨事理,一般人根本无法跟他答上话。于是他对自己的行为当作看不见,对别人的批评当作听不见,我行我素。大夫文种来到宛县做县令,他知道县里有贤明的人,但不知道在哪里,在城市中寻找,没有找到贤人。他认为狂夫里面大都有贤人,贫贱的人当中往往有君子,于是扩大了寻找范围。他找到范蠡十分高兴,于是带着属下,去向范蠡请教治理的方法。范蠡整理好衣冠,过了一会出来见客。只见他前进后退很有分寸,作揖让座很讲礼节,一派君子的风范。文种跟他谈了一整天,听他极力陈述有关称王称霸的道理,觉得志同道合,他们发誓不管天南地北永远在一起。他们都看到霸主的征兆出现在东南方向,文种就放弃了县令的职位,邀范蠡到东南方向去谋求发展。这样目前来看虽然有小的损失,但日后必定有大的成就。他们离开楚国,来到吴国。有人说吴王已经任用了伍子胥,两人认为有伍子胥在了,他们就不会有将自己的意思禀告吴王的机会。文种说:“现在我们到哪里去呢?”范蠡说:“他是他,我们是我们,哪个国家不可以去呢!”于是离开吴国到了越国,越王句践十分尊敬并重用他们。文种主持国内政务,把内部混乱的局面治理得井然有条;范蠡主持对外事务,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们与越王句践同心同德,终于使越国称霸一方。文种擅长在行动前的谋划,而范蠡则善于考虑行动的后果。越国依靠这两位贤臣,国家和人民才得以富足安宁。当开始有了灾变——越王句践欲杀功臣的苗头时,范蠡就对越王的言行有了独到的见解,于是离开越国。可以说范蠡是一位进能辅主、退能全身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