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6年的春天,一辆马车,载着一个二十岁的青年,驭者不断挥动丝鞭,四匹雪白的骏马撒开着腿飞跑,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著名城市。

这个青年生得眉清目秀,长身玉立,衣着朴素整洁。随身带着许多竹简、木板,准备把所看到听到的事情,随时记录下来。他这次旅行的目的是访求古代史书,向老人们访问古代遗事,调查了解各地情况,是一次学术旅行。

他叫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父亲司马谈,做汉朝太史令的官。太史令在政府中是专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司马一家从很古时代就专管天文历法,到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前782)还兼管周朝历史资料的保管和编写。到了司马谈,除了继承世代相传的天文历法和历史的家学以外,又跟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天文,有名的学者杨何学《易经》,黄子学道论。精通各家学说,学问很好。他很钟爱这个儿子,一心一意要教育司马迁继承世代相传的家学,亲自讲授指点,在闲暇时,还和儿子讲论诸子百家流派,所见所闻的史事。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儿童时从师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十岁就念古文——《左传》《国语》《世本》等书,到二十岁时已经博通群书,有了广泛的知识、很扎实的基础了。

这一年,司马谈为他儿子安排了一次学术旅行,接触实际,扩大眼界,增长知识,结交朋友。

根据司马迁所著《史记》里有关这次旅行的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他到过长沙,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很为他的志向所感动。到了长沙,又亲眼看了屈原投水自杀的地方,想象中有这么一个形容憔悴、满腔抑郁的爱国诗人,在这儿行吟、踯躅,他忠于君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却落得这样下场,徘徊沉思,不禁伤心落泪。顺便看了九嶷山,传说中舜安葬的地方。到江西庐山,考察了夏禹疏浚九江的情况。在山顶独坐,恍惚看到平原上浊流滚滚,洪水滔天,老妇幼儿,随波呼号,牲畜家具,互相挤撞的惨象。一会儿又看到一群短衣赤脚的汉子,其中有一个身材特别高大的在指手画脚,他摩顶放踵,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浚的办法,导水入河,终于战胜了洪水,这是何等的勤劳、智慧和毅力啊!接着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参观传说中的禹穴。(1)到江苏姑苏(今江苏苏州),游览了五湖,领略了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内湖景色。(2)参观了楚国春申君黄歇的故城,发出“宫室盛矣哉”的感慨。(3)到淮阴,当地人民说:淮阴侯韩信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志向就和众人不同,母亲死了,虽然很穷,备不起棺椁,却找了一个高敞空旷的地方葬下,准备日后在墓旁可以安置万数人家。司马迁听了,就跑去看,果然是这样的情况。(4)

北上到山东,沿途考察了许多河流的水利情况。在过去齐国、鲁国的都城,和一些戴着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袖的学者们,商讨学问,反复辩论,观察孔子的遗风余韵。到曲阜时,还看了孔子的庙堂和保存着的车服礼器,看到学生们在那里按时学习礼节,仪容端正,队伍整齐,看了又看,竟舍不得走。(5)在薛,看到地方上的青年人,大多数有点粗野,和邹、鲁地方文绉绉的风气不一样,便打听缘故,说是从前孟尝君在的时候,招致了各地方任侠的有各种本领的人到薛来,有六万多家。从这件事证明,孟尝君以好客自喜,确是名不虚传啊!(6)在汉高祖发迹的丰、沛地区,访问了许多老人,谈了旧事。还看了汉初功臣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等人的故居,他和樊哙的孙子他广是朋友,他广也告诉了他汉初功臣许多轶事。(7)西向经梁、楚,这是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的地区。在大梁之墟,访问信陵君时代的夷门,原来就是城的东门。徘徊门下,仿佛想见当年信陵君亲自执辔,车骑簇拥,夷门监者侯生,一个七十岁白须白发的穷老头子,在车上高坐,信陵君执礼愈恭,路人聚观,从骑窃骂的情景。(8)当地人都说,秦国攻魏国的都城,引河水灌城,城墙坏了,守不住了,魏王只好投降,秦就灭掉魏国。人们的意见,认为因为魏国不用信陵君,所以国家削弱,以至于亡。司马迁研究了当时历史情况,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秦灭魏是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必然结果,魏王即使有伊尹那样的贤臣辅佐,也还是抗拒不了的。(9)

在《史记·龟策列传》里,司马迁说:我到江南,了解南方人的生活习惯,访问了许多年纪大的长老。他们说沿江一带人们有养龟的习惯。很有意思,我也是南方人,四十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看到院子的水池里就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龟。隔了两千多年了,江南人民还保持着这种习惯,可见司马迁观察事物是很细心的。

在山东地区游历的时候,他从泰山一直到琅邪,东到海边,看到这一带两千里之间肥沃的土壤,和当地人民接触,发现他们很有气概,不大暴露聪明,他认为这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系的。(10)

在这次旅行以后,不久他就做了郎中的官,有机会跟从汉武帝到各地游历。公元前112年,他跟皇帝西到空同(今甘肃岷县西)。公元前110年又奉使到四川南部,看了秦时蜀郡守李冰所凿的离碓(今成都都江堰)。回来复命后,又跟皇帝东封泰山,从碣石一直到辽西一带,经过北边九原(今内蒙古乌喇特、茂明安二旗之地),回到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在这次旅行中,他观察了秦朝将军蒙恬所修的长城,和秦朝所修从九原到甘泉的直道(公路),在《史记·蒙恬列传》里说:我到北边,从直道回来,看到蒙恬所修筑的秦长城,和亭、障,他们把山凿开了,把谷填平了,工程非常浩大,所用的人力可真是不少啊!第二年又跟皇帝到河南、山东,上泰山。这一年黄河决口泛滥,水灾严重,汉武帝亲自在河北濮阳县黄河决口处主持堵口工程,随从人员从将军以下都参加劳动,背着柴木堵口,司马迁也参加了。决口堵塞以后,汉武帝很高兴,就在堵口处建造一所宫殿作纪念,叫作宣房宫。通过这次实践,司马迁认识了水的利和害两个方面,后来就特别在《史记》里写了《河渠书》的专门记载。公元前107年,又跟皇帝到河北涿鹿,和当地父老们谈论古代黄帝、尧、舜的传说。(11)

司马迁一生所游历的地方很多,他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有一定的目的——做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他注意地理环境、人民生活习惯、历史传说和著名人物的遗闻轶事,他到处访问地方长老,随时记录,很用功,也很细心,观察力又很敏锐,就这样,通过长期的多次的游历,不但丰富了文章的词藻,壮大了文章的气势,展开了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自己的心胸,也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为了求得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还通过和史事有关人物的谈话,来核对史实。例如赵王迁的情况,在《史记·赵世家》里,司马迁说: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母亲原来是妓女,赵悼襄王很宠爱她,把嫡子嘉废了,立迁为王。赵王迁品德很不好,又喜欢听一些没有根据的话,把最好的将军李牧杀了,用无能的郭开做将军,结果,赵国为秦所灭。这段故事指出了赵国宫廷的情况,和赵王迁的家庭教育影响。又如荆轲刺秦始皇的真实情形,当时目击者有秦始皇的侍医夏无且,司马迁父亲的朋友公孙季功、董生都曾和夏无且交游,《史记》这部分记载看来就是司马迁从父亲那儿听来的,所以写得非常生动、精彩。又如《史记·郦生陆贾传赞》说:平原君(朱建)的儿子和我是好朋友,所以我才能谈论这件事。《田叔列传赞》说:田叔的小儿子田仁是我的好朋友,我所以一并谈论他。《卫将军骠骑列传赞》说:苏建对我说,他曾批评大将军(卫青)地位那样高,可是国内的贤士大夫没有称道大将军的。希望大将军能够像古代名将那样注意选择贤人,结交朋友才是。通过卫青部下将领苏建的话,指出卫青的短处。有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则是听朋友说的,如《项羽本纪赞》说:我听周生(周霸)说,舜的眼睛重瞳,项羽也如此。留侯(张良)的相貌,则是看了他的画像,《留侯世家》说:我以为这个人的相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知道看了画像,样子却像个漂亮的妇女。孔子说过,用相貌来衡量人的品德,对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学生,长得很丑,品德却很好)就不适用。我看留侯也是这样。有些历史人物则是根据他自己的直接接触来描写的,例如《史记·李将军(李广)传赞》说:我看李将军,样子老老实实像个庄稼人,嘴里说不出话。司马迁和李广的孙子李陵同为郎官,所以有机会见到李广。又如《游侠传赞》说:我看郭解,长得不比平常人好,谈话也不怎样出色,但是全国不管是好人、坏人,知道他和不知道他的人,都仰慕他的名声,讲游侠的都拿他作榜样。司马迁是夏阳人,郭解也曾经逃亡在夏阳住过一个时期,因此,司马迁不止认识了郭解,了解了郭解,还替他写了传,通过对郭解的叙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愤慨。

在到处游历访问的同时,司马迁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做博士(教授)的时候,司马迁向他学习古文《尚书》(《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本子,今文是汉朝当时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是蝌蚪文字。学者讲解两种本子,各有流派师传)。《史记》里所记《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这些篇,用的都是古文家说。又如董仲舒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者,《史记·太史公自序》讲孔子作《春秋》的缘故,就是听董仲舒说的,可见司马迁也是跟董仲舒受过教的。在朋友中,贾谊的孙子贾嘉最为好学,和司马迁通信;壶遂是个天文学家,和司马迁同事,讨论过历史问题。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从四川奉使回来,这时汉武帝正要东封泰山,司马谈是太史令,照例是应该从行的。不料生了重病,留在洛阳。司马迁回到洛阳见了父亲,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哭着说:我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远祖专管天文历法,很有名气。后来中间衰落了。你如能够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继承祖先的事业了。我死后,你一定会做太史令的!做了太史令,不要忘了我想要讨论、著作的事。做一个好儿子,首先是对父母好,其次是对君主好,但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堂堂的人,能够站得住。要做好事情,使声名传到后代,使人们知道这是他父母的好教育,这是最大的孝。人们都在歌诵周公,因为他做了好事,表达了他先人的成就。以后到孔子,论《诗》《书》,作《春秋》,讲学问的人到现在还以他为榜样。孔子死后四百多年了,各国互相兼并,历史也没有人记载了。现在汉朝建立,全国统一,有多少应该记载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啊!我做太史令多年,可是没有着手做,让国家的历史断绝了,我非常之着急、恐慌,你要记住这件事才好!司马迁低头流泪,对父亲说:儿子虽然不成材,一定要把祖先和你所谈论的记录下来,不让它有一点遗漏。他对父亲立下了编写国家历史的庄严誓言。

不久,司马谈就死去了。三年以后,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果然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做了太史令。这一年司马迁三十八岁。

石室、金匮是国家藏书的地方,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尽情阅读了国家的藏书,特别是古代各国的史记,他的历史知识越发丰富了,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也日益成熟了,做了编写《史记》的充分准备工作。这里应该指出,远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纸和印刷术都还没有发明,所有的书都是用竹简或者木板抄写的,抄写一部书要用很多时间,费用很贵,数量也很大。一般人读书只能听老师口授和笔记,要读很多部书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司马迁生在世代掌管编写历史的家庭,有特别优越的条件,能够阅读家藏的史书,现在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阅读国家藏书了,他的著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家庭教育,好学勤读,游历访问,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之外,指出这一点也是必要的。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公孙卿、壶遂建议改定历法,奉命造太初历,这个历法也就是“夏历”,一直通行到今天。从这一年开始,司马迁用全部力量编写国家的历史,从有史以来一直到当代的通史,总结了过去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活动的经验。

五年以后,公元前99年,汉将军骑都尉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宫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勇敢果决,善于作战,奉命率领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在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喀尔喀土喇河及鄂尔浑河之间)为匈奴骑兵三万所包围,全军力战,杀伤匈奴兵几千人,且战且退,原来配备的援军没有来到,匈奴方面又增加了八万的兵力,经过几天的激战,又杀伤了匈奴兵几千人,最后退入山谷中,匈奴骑兵从山上射箭,矢如雨下,李陵军士卒死伤惨重,箭射完了,援兵还没有影子,势穷力竭,投降了匈奴。李陵战败的消息到了长安,满朝官员都骂李陵辱国,汉武帝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以为李陵兵力少,和兵力大十几倍的强敌死战,转战千里,后无援兵,杀伤敌兵近万,这样英勇,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然力竭投降,还可能找机会立功报答国家的。李陵投降敌人当然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司马迁根据敌我情况,作了如实的说明,他不是肯定李陵,而是希望李陵以后能有机会作出报效国家民族的表现,不料汉武帝大怒,以为司马迁替李陵说情,立刻把他关进监牢,处以重刑(下蚕室,去掉睾丸)。

司马迁的身体虽然残废了,汉武帝还是爱惜他的才学,改官为中书令,这个职务掌管接受百官报告,转达给皇帝,是个宫廷的机要工作。

李陵案件,对司马迁是极为严重的打击。但他没有灰心,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无论如何,要完成国家历史的编写工作。公元前93年,他在答复朋友任安的信里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重刑,所以隐忍苟活是有原因的。多年来搜集全国历史事迹,考察比较,研究其成功、失败、兴起、灭亡的道理,写了一百三十篇,目的是要弄清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阐述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建立一家之言。不料工作还没有完成,便遇到这件惨祸,为了写完这部书,便只好忍受这种刑罚。反之,假如早已成书,传布开了,就是死一万次,也是不会后悔的。信写得十分愤慨激昂,非常动人,说出了司马迁对历史著作的严肃、郑重、负责的态度,和百折不挠完成事业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的死年,历史上没有记载,根据史料估计,大概死在公元前86年左右,存年约六十岁。

司马迁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汉武帝在位的时代(公元前141一前87)。经过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历史教训,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让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经过几十年的统一、安定局面,经济发展了,社会繁荣了,国家富足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这个基础上,几次出兵打败多年来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的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和西方许多部落建立了联系,交换了物资。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疆域。把煮盐、冶铁、铸钱三大工业收为国有,使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汉武帝在位的时代是汉朝的全盛时代。

也正是这个时代,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地主无休止地剥削、兼并农民,地主愈富,农民愈加贫困;商人囤积货物,勾结官吏,放高利贷,剥削中小地主和农民。封建统治集团也越来越腐化了,官吏欺凌、奴役人民,老百姓有冤无处诉,社会上出现一些游侠,为受苦难的人们打抱不平的人物。

司马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忠实地、科学地用富有文采的动人描述,概括地记录了这个时代。他同情农民战争,歌颂陈胜、吴广起义;对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感情也是偏向项羽一面的。他谴责酷吏,赞扬游侠。对皇帝的缺点,从汉高祖的无赖到汉武帝的妄想长生、封禅、求仙,都直笔不讳。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一再表示同情。特别是对封建官僚的龌龊生活,寡廉鲜耻的行为,“侯之门,仁义存”,只有做官的人才有道理的不平现象,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他通过人物、事件本身的叙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通过历史家的笔法,用自己的口气,“太史公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他注意社会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经济情况做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也注意到人和人的关系,对那种不公道、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发出了忧时的感慨和愤怒。他的爱和憎是分明的,对是和非是毫不含糊的。在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也对坏人、坏事作了有力的暴露和谴责。

他的著作原名《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内容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的学术地位是极高的,汉代大学扬雄推许《史记》为实录,实录是真实的记录,是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史学家班固说:刘向、扬雄两人都博极群书,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称为实录。宋代史学家郑樵更是推崇,说司马迁继承孔子的意图,把有史以来下至秦、汉的历史,编成一部通史,分成五种体裁:本纪是帝王的编年史,世家是诸侯的家族史,表扼要记事,书记典章制度,传详叙人物,这五种体裁的奠定,后代的历史家都不能改变。学者离不开这部书,六经之后,只有这部书!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司马迁自己说写这部书是述而非作,其实是以述兼作的,是有创造性的。赵翼说《史记》是史家的最高准则,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曾经超过《史记》。这些评论都是公允的,符合实际的。

当然,也还必须指出,《史记》不止在历史著作方面占有极高的地位,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是有其光辉灿烂的成就的。他写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写事件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史记》不只是一部极为优良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极为优良的文学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占着历史时期第一流的地位。在我国的历史著作中,史学和文学一向是统一的,这个优良的传统,经过司马迁的努力而更加发扬光大,永远值得后人继承、学习和敬仰。

司马迁是我国的伟大的历史家和文学家。

————————————————————

(1) 《史记·自序》。

(2) 《史记·河渠书》。

(3) 《史记·春申君列传》。

(4) 《史记·淮阴侯列传》。

(5) 《史记·孔子世家》。

(6) 《史记·孟尝君列传》。

(7)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8) 《史记·魏公子列传》。

(9) 《史记·魏世家》。

(10) 《史记·齐太公世家》。

(11) 《史记·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