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则天(公元624—705)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她所处的时代起推进作用的人物。但是,由于封建礼教作怪,她被不少卫道的“正人君子”们所辱骂,名誉不好。郭沫若同志的新作《武则天》五幕历史剧,替武则天翻了案,我双手赞成,拥护。
本来,我正在研究武则天,用充分的史实肯定武则天在历史上的地位。这个工作牵涉面很广,引用史料很多,得要几个月工夫才能完成。在工作进行中,读到郭沫若同志《武则天》的初稿和改定稿,非常高兴,有话要说,写《谈武则天》。
二
《武则天》这个历史剧中的人物都是实有其人的,所涉及各个人物的故事也都是有文献根据的,沫若同志尽可能忠实于历史,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通过艺术手法,把武则天这个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的形象更加强化、集中,和现代人见面了。
《武则天》历史剧的主要根据是旧、新《唐书》有关武则天的记载,和裴炎、程务挺、徐敬业、骆宾王、上官婉儿、明崇俨等人的传,参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全唐诗》《骆宾王集》等书。
关于裴炎和徐敬业通谋,裴炎又阴谋在成功以后自己做皇帝,这一故事也是有出处的,唐张文成《朝野佥载·卷五》:
裴炎为中书令,时徐敬业欲反,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宾王足蹈壁静思食顷,乃为谣曰: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炎庄上小儿诵之,并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访学者令解之,召宾王至,数啖以宝物锦绮皆不言,又赂以音乐女伎骏马亦不语。乃将古忠臣烈士图共观之。见司马宣王,宾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说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以谣言片火绯衣之事白,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惟有青鹅字,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
司马宣王即司马懿。这段故事司马光是看到的,收在《资治通鉴考异》(1)里,但他不相信,认为“此皆当时构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不管怎样,当时有过这样的传说,则是可以肯定的。
关于裴炎这个人的评价,除了两《唐书》以外,明朝末年人王夫之《读通鉴论二十一》说他:
自霍光行非常之事,而司马懿、桓温、谢晦、傅亮、徐羡之托以仇其私。裴炎赞武氏,废中宗,立豫王,亦其故智也。不然,恶有嗣位两月,失德未彰,片言之妄,而为之臣者遽更置之,如仆隶之任使乎?炎之不自揣也,不知其权与奸出武氏之下,倍蓰而无算。且谓豫王立而己居震世之功,其欲仅如霍氏之乘权与懿、温之图篡也,皆不可知。然时可为则进而窥天位,时未可,抑足以压天下而永其富贵。岂意一为武氏用,而豫王浮寄宫中,承嗣、三思先己而为捷足也哉!其请反政豫王也,懿、温之心,天下后世有目有心者知之,而岂武氏之不觉耶?家无甔石之储,似清;请反政于豫王,似忠;从子伷先忘死以讼冤,似义。以此而挟滔天之胆,解天子之玺绂,以更授一人,则其似是而非者,视王莽之恭俭,诚无以过。而武氏非元后,己非武氏之姻族,妄生非分之想,则白昼攫金,见金而不见人,其愚亦甚矣。
不只是这些主要人物和故事有出处,连次要人物也是有根据的,如剧中的赵道生杀明崇俨,见《通鉴·卷二〇二》,洛阳的宫殿名称是根据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的。
三
我对武则天的看法。
我认为武则天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从她参与政权到掌握政权的五十年中,继承和巩固并且发展了唐太宗贞观治世的事业,足食安民,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发扬文化,为下一代培养了人才,下启唐玄宗开元时代的太平盛世,就唐朝前期历史说是个承先启后的人物,就整个我国历史说,她也是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的人物。
不说别的,单就她在位时期,文献上还没有发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记载这一点来看,和历史上任何王朝,任何封建统治者统治时期是有所区别的。这一点说明当时的人民是支持她、爱戴她的。宋朝人修的《新唐书》骂她骂得很厉害,但是,宋祁在大骂之后,也还是不能不说一句公道话,“僭于上而治于下”。从今天来说,僭不僭不干我们的事,“治于下”三个字却是武则天的定评,我看,评论武则天要从这一点出发,也就是从政治出发。从她当时对百姓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出发、她对生产的作用是推进还是阻碍出发。
武则天在杀裴炎、程务挺,平定徐敬业以后,曾经召集群臣讲过一次话,这番话实质上是对她自己的评价。她说:“朕辅先帝逾三十年,忧劳天下。爵位富贵,朕所与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先帝弃群臣以社稷为托,不敢爱身而知爱人。今为戎首者皆将相大臣,何见负之遽乎?且受遗老臣伉扈难制,有若裴炎乎?世将种,能合亡命,有若徐敬业乎?宿将善战有若程务挺乎?彼皆人豪,朕能戮之。公等才能过彼,则蚤为之,不然,谨以事朕,无自悔也!”这番话明朝末年人李贽逐段加以批点,“忧劳天下”,批“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批“真”!“不敢爱身而知爱人”,批“真”!从当时情况看来,武则天这段话确如李卓吾所批的都是真话。
反对她的是些什么人呢?是一部分老臣宿将和勋贵子孙,她做了皇帝以后呢,是一部分唐朝宗室。她曾经两次大规模杀人,杀的就是这些人,政治上的反对派。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中,武则天是很坚强果断的,她消灭了所有反对她的官僚和贵族,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女婿、孙子、孙女和孙女婿,不止杀李家人,也杀武家人。道理很简单,不杀这些人,这些人就会推翻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沫若同志的剧本通过太子贤、裴炎等人和武则天的斗争,很突出地阐明了这一历史情况。
她杀了不少李家人,还曾经把第三个儿子英王哲从皇帝宝座撵下来,废为卢陵王,幽禁在房州十五年,照理说这个儿子应该恨她了,但是不然。705年的宫廷政变,武则天下台,卢陵王做了皇帝,是为唐中宗。同年武则天死。景龙元年(公元707)二月唐中宗下诏把诸州纪念他重做皇帝的中兴寺、观,一律改为龙兴,并禁止说他的再次做皇帝是中兴。《唐大诏令集·一一四》载他的诏书说:
则天大圣皇后思顾托之隆,审变通之数,忘己济物,从权御宇,四海由其率顺,万姓所以咸宁,唐周之号渐殊,社稷之祚斯永……朕……事惟继体,义即缵戎……中兴之号,理异于兹,宜革前非,以归事实,自今以后,更不得言中兴。
表扬武则天在位时忘己济物,万姓咸宁,他是继承武则天的统治的,不能说是中兴。岂但不恨,还十分尊重呢!当时还有人建议“神龙元年(公元705)制书,一事以上,并依贞观故事。岂可近舍母仪,远尊祖德?”意思是说705年的命令规定政治措施都要学贞观时代,也就是废除则天时代的成规,这是不对的。怎么可以把近时母亲的行政作为抛弃,去学习遥远的祖父呢?中宗很赞成这个意见,写信表扬。由此看来,则天时代的某些政治措施是和贞观时代有所不同的。她根据时代的进展,规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针。
不止她的儿子,以后唐朝的历代皇帝也都对她很尊重,没有说过什么坏话。
同样,唐朝的大政治家如陆贽、李绛都对她有很高的评价。陆宣公《翰苑集·十七·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说:
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说她善于用人,严于课责,不但当时称为知人,还培养了下几代的人才。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把唐太宗和武则天并举,要当时皇帝“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李绛也说她用的官虽然稍微多了一些,但“开元中名臣多出其选”。指出开元时代的名臣大多是她培养的。
宋人编的《新唐书》骂武则天很凶,但洪迈却赞扬她是明主:“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2)明人李贽更称她为圣后。(3)清人赵翼说她:“纳谏知人,自有不可及者……别白人才,主持国是,有大过人者。”还替她分析,回击那些“正人君子”们对她的恶毒诬蔑,他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至千百。后既身为女主,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无足深怪,后初不以为讳,并若不必讳也。”结论是“区区帷薄不修,固其末节,而知人善任,权不下移,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4)赞扬她是英主,指出她的政治成就是根本的,是主要的,私人生活是末节,是小事,而且,在封建时代,男皇帝可以有千百个小老婆,女皇帝有几个男宠,又值得什么大惊小怪呢!这是对武则天最公平的评价。
当然,骂武则天的人更多,特别是明朝人骂得多,骂得狠。例如胡应麟骂她为“逆后”,连她的朝代也骂为“牝朝”(5)。王夫之骂她为“淫妪”,为“妖淫凶狠之武氏”(6)。专门攻讦她的私人生活,不谈政治,只攻一点,不及其余,这种评论是站不住脚的。
另一种攻击是女人不该做皇帝、管政治,就像母鸡不能司晨,从骆宾王的檄文“伪临朝武氏”一直到胡应麟的“牝朝”,都攻的是这一点。这种维护封建秩序、男尊女卑、不许妇女参加政治生活的论调,到今天应该用不着反驳。相反,我们应该说,武则天不只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她还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妇女!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当然,武则天决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物。相反,她是有不少缺点的。例如,她杀了许多政治上的反对派,其中有一些人看来是不应该杀的。此外,当然她也具有一般封建统治者所共有的某些缺点。在这篇短文中,就不一一谈到了。
————————————————————
(1) 《通鉴·卷二百三》。
(2) 《容斋续笔·五》。
(3) 李贽:《藏书》。
(4) 《廿二史札记·卷十九·武后纳谏知人》。
(5)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6) 王夫之:《读通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