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8月11日

○戊子,上御勤政殿頒敎曰:

恭惟太祖草創洪業,惟父王殿下纉承丕緖,小心翼翼,敬天愛民,忠誠格于天子;孝悌通於神明。中外乂安,倉廩富實,海寇賓服,文治以隆,武威以振,綱擧目張,禮興樂備、深仁厚澤,洽於民心;隆功盛烈,溢於史冊,昇平之極,古所未有,垂二十年于玆矣。近以宿疾,倦于聽政,命予嗣位,予以學問疎淺,少未經事,辭至再三,竟不蒙允。乃於永樂十六年戊戌八月初十日,卽位于景福宮勤政殿,受百官朝賀,尊父王爲上王,母后爲大妃。一切制度,悉遵太祖及我父王之成憲,無有變更。屬玆盛禮,宜布寬條。自永樂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昧爽以前,除謀叛、大逆、敺及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蠱毒魘魅、謀故殺人,但犯强盜外,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於戲!正位謹始,以奉宗祧之重;施仁發政,方推渙汗之恩。

初,上遣知申事李明德,啓於上王曰:「願上尊號爲太上皇。」上王曰:「當以上王爲太上王,予爲上王。予非謙讓,以天倫也。主上欲孝於我,須從我言。」上王亦遣人曰:「太上之號,非予所敢當也。」於是,尊太上王之禮不擧。

○禮曹啓親詣上王殿進箋儀曰:

至日,槌鼓爲一嚴,通禮門設文武群官位於闕門外,文東武西相對,俱重行北上。文武群官,各具朝服。槌鼓爲二嚴,判通禮跪,啓請中嚴,文武群官俱集闕門外,兵曹陳大駕鹵簿於闕門外。槌鼓爲三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奉禮引文武群臣,就門外位,侍衛之官,各服器服,摠制以下左右侍臣,俱詣勤政殿西階奉迎。判司僕進象輅於勤政門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知通禮在判通禮之前,通贊、舍人在知通禮之前。判通禮跪啓外辦,判司僕攝衣而升,正立執轡。殿下服冕服,乘輿以出,降自西階,樂部作,千牛將軍前執轡。殿下降輿升輅,判司僕立授綏,摠制以下侍臣挾侍如常。知通禮進當輅前跪,啓請車駕進發,俛伏興退復位。〈凡知通禮啓請,皆進駕前跪啓訖,俛伏興。〉車駕動,知通禮與通贊挾引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趨。駕至闕門外,至侍臣上馬所,知通禮跪,啓請車駕小駐,敎文武侍臣上馬,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通贊、舍人傳唱,文武侍臣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翼駕,尙瑞官奉寶前導,摠制以下左右侍臣,夾侍於輅前。文武侍臣上馬畢,知通禮啓請敎車右升,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知通禮退復位。千牛將軍升訖,知通禮啓請車駕進發,車駕動,鼓吹作。其文武群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車駕將至,文武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駕至殿門外,回輅南向,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知通禮進當輅前,啓請降輅,俛伏興還侍立,殿下降輅入幄次。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就殿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北向立。判通禮導殿下,至殿門內褥位北向立,繖扇、華蓋在門外。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舍人贊衆官四拜,在位者皆四拜訖,進箋讀訖。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舍人贊衆官四拜,在位者皆四拜。判通禮導殿下,出就幄次,釋冕服。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出殿門外,服時服序立。車駕動,侍從如常儀。

是日,上具冕服乘輦,率百官詣上王殿,上謝恩箋曰:

聖君之命,謬及昏愚。臣子之情,曷勝駭愕?省循非稱,負荷奚當?伏念臣性資庸疎,學問淺近。嘗居東禁,恐未堪於承祧;袛奉兩宮,唯知謹於視膳。亦且昧於爲政,顧何足以治民,豈期眇躬遽受神器?玆蓋心敦慈愛,德著寬仁,謂迪後而貽謀,須傳祚而垂裕,遂令孱質,叨莅丕基,敢不仰思草創之艱,不遑寧處?又念付托之重,惟懷永圖。

退次釋冕服進見,上王曰:「當還藏義洞本宮,以待昌德宮畢役。」上還本宮。

○以朴訔爲左議政領經筵事,李原爲右議政領經筵事,劉敞爲玉川府院君,卞季良爲禮曹判書知經筵事,柳觀爲藝文館大提學知經筵事,卓愼爲禮曹參判同知經筵事,李之剛爲戶曹參判同知經筵事,李明德爲吏曹參判,河演爲知申事,元肅爲左代言,成揜爲左副代言,以司宰監正李隨爲同副代言,尹淮判承文院事經筵侍講官,鄭招判軍資監事經筵侍侍講官。訔、原、敞、觀、之剛皆兼世子師賓,故改除。初,上王旣傳位,謂上曰:「李明德爲知申事,雖未隔月,予已去官,明德亦當去官。主上曾學於李隨,今雖秩卑,可授代言。」故皆超拜。俗以秩滿遞官者爲去官。

8月12日

○己丑,遣李原告于宗廟曰:「積功累仁,肇造邦家,德深裕後,式至今休。父王纉承垂二十年,近以嬰疾,難於聽政,乃命涼德,嗣受大業。惟恐上不承於祖宗;下不副於臣民,辭至再三,竟不蒙允。乃於永樂十六年八月初十日,祇受大位,是用敢告。」

○上語河演曰:「予未知人物,欲與左右議政、吏兵曹堂上,同議除授。」演曰:「上王昔於景德宮,親與政丞趙浚等尙瑞司提調,同議除授。今殿下初政,與大臣議甚當。」上命召左右議政、吏兵曹堂上議,以許遲爲大司憲,許稠爲恭安府尹,朴光衍爲慶尙道水軍都節制使,鄭守弘爲右司諫,朴冠爲司憲執義,鄭其爲司憲持平。

○置封崇都監,以朴訔、李原爲都提調,朴信、許遲、許稠、李明德爲提調。將上上王及大妃冊寶,故設都監,掌其事。

○改司導爲別司嚴,以左牌爲左禁衛,右牌爲右禁衛。

○加設經筵官知經筵一人、同知經筵一人、侍講官一人。

○左右軍各加一司,而未有名號。至是以左軍新司爲龍奮,右軍新司爲虎牙。

○上命上王、大妃二殿諸道進上,悉仍舊供進。凡朝官除拜謝恩及拜辭、復命,詣上王殿肅拜。宗親、大小臣僚問安及私進上,亦仍舊例。

○以判府事李和英、摠制文孝宗爲左禁衛一番節制使,漢平君趙涓、同知摠制李植爲二番節制使,同知敦寧府事李湛、摠制柳殷之爲三番節制使。淸平君李伯剛、長興君馬天牧爲右禁衛一番節制使,平壤君趙大臨、摠制郭承祐爲二番節制使,都摠制李澄、同知摠制朴實爲三番節制使。摠制權希達爲司禁左邊節制使,摠制禹博爲右邊節制使,吉昌君權跬、同知摠制沈泟爲內禁衛一番節制使,宜山君南暉、同知摠制李順蒙爲二番節制使,唐城君洪海、同知摠制成達生爲三番節制使。都摠制李伯溫、同知摠制洪涉爲內侍衛一番節制使,都摠制盧龜山、摠制鄭耕爲二番節制使,都摠制鄭鎭、同知摠制田興爲三番節制使。又以長川君李從茂、都摠制趙秩、同知摠制河敬復爲三軍都鎭撫。

8月13日

○庚寅,上詣上王殿,召領議政韓尙敬、右議政李原,議奏傳位事于大明,皆曰:「請封世子時未蒙準,又遽傳位,朝廷以爲何如?」時朴訔以疾在家,遣河演就問之,訔亦未能定議。上王曰:「當更議之。」因命擇可專對者,爲謝恩奏聞使。乃以判漢城金汝知爲謝恩使,工曹參判李迹爲副使,刑曹判書趙末生爲奏聞使。

○上命於宗廟第四室及啓聖殿稱孝曾孫嗣王,宗廟第五室、文昭殿、健元陵稱孝孫嗣王,齊陵稱孝孫國王。

8月14日

○辛卯,上召領敦寧柳廷顯、領議政韓尙敬等及臺諫各一人,議奏聞事,議論猶未定,多謂:「當云患風疾,發作無時,不獲已以世子裪權署國事。印章冕服,不敢擅傳,伏候明降。」唯李原獨曰:「今年正月,中國使臣見上王無恙。且今旣請封世子,皇帝必遣使臣來,上王若不出見,朝廷必疑;若出見,必知病之非實。世子廢立未久,而遽爾傳位,事理顚倒,莫若姑稱疾,奏請傳位。皇帝假使不允,再請則必允。」上命河演以聞于上王,上王遣演于朴訔第問之,訔議與原同。且曰:「開國以後,上王始受誥命,事大至誠。今當授受大事,不可擅便。」演還啓,上王嘆曰:「予厭背上大瘇,去之欲速,此正事理難定處也。左右議政之言是也,然皇帝萬一不允,何以處之?本國非海內之國,自古不必奏請然後傳位。雖已承襲,皇帝不必怒,宜從衆議。」

○上命備禮行幸,則步甲士着甲,行首步行;常時行幸,則甲士以常服佩劍,行首騎馬以從。知申事河演等曰:「前例不可廢也。」上曰:「予隔一二日問安于上王殿,若常備禮,豈無弊乎?大抵事之有弊者,除之可也。」

○琉球國王二男賀通連遣人致書于左、右議政,獻丹木五百斤、白磻五百斤、金襴一段、段子一段、靑磁器十事、深黃五十斤、川芎五十斤、藿香五十斤、靑磁花甁一口、沈香五斤。回賜九升白紵布二十匹、黑麻布三十匹、白紬布二十匹、七升緜布四十匹、六升綿布百十一匹、五升緜布二百匹。令禮曹判書答書曰:

使至辱書,從審動履嘉裕。所獻禮物,謹已啓納。涉險修睦,敢不爲喜?仍將土宜,就付回使,不腆爲愧。

○倭人司正表沙貴率其國銅鐵匠來。

○上遣河演啓于上王曰:「父王昔爲太祖置一庫,專辦供上,此用古制也。今臣心以爲,以一國奉養兩殿,何必置一庫乎?仍舊令內資、內贍供上,正合於義。」上王曰:「主上言出至誠,合於事理,然專爲置庫,舊制也。承寧府古之內藏庫,帑物、奴婢俱足,以此庫屬之無欠。予於太祖亦然,從舊制可也。」演還啓,上曰:「雖置屬庫,令內資、內贍仍舊供上。」

○上定中宮號曰儉妃,遣河演啓於上王,上王曰:「主上好儉約,此號甚好,然字音不宜於號。」乃改以恭。

○司僕寺啓:「忠淸道沔川藏德串牧場,因旱水草枯渴,請移於唐津孟串。」從之。

○對馬島敬差官李藝啓:「火㷁碗口唯以銅鐵鑄造,而銅鐵我國所不産,因此火㷁碗口未易鑄造。臣至對馬島,於賊倭處,得中國所鑄水鐵火㷁碗口以來。請以水鐵鑄火㷁碗口,分置諸州鎭。」命軍器監試之。

○禮曹啓:「今將涓吉朔安胎,請依前例,立胎室都監,擇吉地。」從之。

○昭格殿請依前例,畫上卽位年直星,行醮禮,從之。

8月15日

○壬辰,上王親詣健元陵,行秋夕祭,兼告傳位,領議政韓尙敬、戶曹判書崔迤、禮曹判書卞季良扈駕。祭文曰:

嗟我皇考,至德如天。叨承丕緖,十有九年。身纏宿疾,難堪聽政。授位世子,俾專政令。向巡舊都,自春徂夏。且經令節,恨未奠斝。玆當秋夕,恭修菲薄。祗謁山陵,仰贍怵惕。兼告中情,竚布忖度。俯諒孝思,庶歆一酌。

○上遣長川君李從茂、右代言金孝孫、宦官金龍奇侍衛,仍獻酒饌。上王行祭訖,還駐駕野次,命金孝孫行酒。上王歡甚曰:「自春以來,今始解憂,今日下淚三度。予之子非不多,然不得具在眼前,一恨也。前日孝寧、忠寧朝夕出入定省,今忠寧爲國王,未得數見,二恨也。在位十九年,水旱之災,無歲無之,三恨也。」因賜從茂、孝孫、龍奇馬各一匹。

○禮曹請以上王傳旨爲宣旨,其不從宣旨者,以制書有違論罪,從之。

○上遣宦官朴春茂,賜讓寧大君禔酒肉及緜布、紬絹各十匹、布百匹。

○改順承府爲仁壽府,屬上王殿,府尹二、少尹、判官、丞、副丞各一,序恭安府之下。新置慶昌府,屬中宮,府尹、少尹、丞各一,序於仁寧府之下,竝隷吏曹。仁寧府依舊屬大妃殿,革府尹一。初,上遣知申事河演,將新置二府之意,啓于上王,上王以新設官職有弊不允,演固請,從之。

○以安天保爲左議政致仕,李枝爲領議政致仕,洪汝方、禹均爲仁壽府尹,南琴爲慶昌府尹,金峙知司諫院事,郭存中、鄭存誠爲司憲掌令,鄭宗本、權照爲左右獻納,李佐爲司憲持平,皇甫仁、河潔爲左右正言。天保,三韓國大夫人安氏之父;枝,度祖之孫也。

8月16日

○癸巳,上詣上王殿,還詣老上王殿。時,上王及恭靖王皆爲上王,故恭靖王稱老以別之。

○贊成事朴信詣上王殿問安,上王曰:「主上今在本宮,未得數見,是可恨也。卿須督役,使主上速還昌德宮。」又謂知申事河演曰:「予前日詣健元陵,路見禾穀不實,當有飢饉之憂。京畿之民則京城所儲可以賑之;全羅、慶尙、忠淸三道,稍有蓄積,亦可以救;咸吉道地連敵境,且復置慶源新徙人民,尤可慮也。其令政府、六曹議救之之策。」

○改謝恩使金汝知爲請承襲奏聞使,以安原君韓長壽爲謝恩使。

○命新除敎授官、敎導、萬戶、千戶在外者,除朝辭赴任。

○兵曹啓:「以三軍都事三人,分司義建府。」從之。

8月17日

○甲午,上視事,仍饋啓事宰樞及臺諫。

○司憲府啓:「臣等竊念,獄中一日,若度一年。且一人在獄,一家爲之愁苦。獄者,聖人之所重也,故必不得已身犯罪惡,乃可逮獄也。今善山所囚金制、定平所囚豆彦,皆非身犯,但以其子在逃,推其去處,累年滯獄,誠可痛心也。夫顧念父母,常懷戒懼者,君子之行也。爲惡之人,豈以父母爲心乎?其父母雖明知去處,父子之間,天理人情之至,現則必死,豈肯告之哉?如是而久滯於獄,無益於事。乞自今犯罪在逃者,關係社稷事外,父母妻子收繫考問,毋致累月。若終不現,則依律文,在逃獄成,明立文案,以待後日現身決罪,以廣好生之德。」上從之。

○老上王幸廣津院。院在城東漢水上流。老上王久病,以仁德宮陻隘,設帳殿山麓,以臨漢水。

○戶曹啓:「諸道損實踏驗,一依《經濟六典》,務令官民兩便,然守令以一身,收穫前遍審爲難。依近年已行之例,擇居鄕公廉品官爲委官,分遣踏驗。委官踏驗後,守令親審不中者,報敬差官覆審。其守令、委官以損爲實,以實爲損,以墾爲陳,以陳爲墾者,三品以上申聞,四品以下直斷論罪。」從之。

○禮曹啓:「上王殿門前立牌,令過者下馬。」上從之,因命老上王殿門前,亦立牌。

○平安道觀察使以博川城不宜風水,且有水災,請移置故基。黃海道觀察使以瓮津鎭城中無水泉,請擇地移築,皆從之。

8月18日

○乙未,上詣上王殿上壽,孝寧大君𥙷[1]、領敦寧柳廷顯、領議政韓尙敬、右議政李原、宗親、駙馬、六代言侍宴。上跪進卓上壽,上王曰:「予之避位,欲貯福也,今反益尊矣。」柳廷顯獻聯句云:「天設錦筵期萬歲。」上王和云:「民無菜色感君恩。」河演云:「恩波浩蕩溫言裏。」李原云:「國步昇平永樂中。」韓尙敬云:「中外無憂是今日。」上王云:「君臣合道事朝廷。」河演云:「廷臣祝壽呼山岳。」上王云:「嗣子修身奉祖宗。」上云:「宗社若危臣任責。」上王命群臣舞,上王亦舞曰:「傳位若不得人,則雖欲忘憂,得乎?主上眞守文太平之主也。」尙敬等曰:「實因聖上知子知臣之明也。一國臣民祝壽萬年,永觀太平。」極歡至夜乃罷。上王賜河演及盧希鳳內廐馬各一匹。希鳳,上之傳命宦者也。

○兵曹奉宣旨,定吹角令曰:

上王殿吹角,入番兵曹應之以角,大殿亦應之以角。三軍入番都鎭撫及節制使,依序立圖,作運結陣。大殿率軍士,卽詣義建府,軍士結陣之後,別作一陣待命。若命召,則驗信牌,率內禁、內侍衛入殿門。出番三軍鎭撫及節制使,隨其聞角聲先後,奔走聚會,依三軍序立圖作運。大殿吹角,則上王殿亦如上項例,率軍士赴之。應變之際,守宮軍馬,臨機命將守之。大殿吹角時,宣字旗、織紋旗、受命等事,一依吹角兵制。

8月19日

○丙申,視事。

○吏兵曹以上初卽位,請設文武科,從之。

○上命錢穀會計、馬籍、軍籍亦進于上王殿。

○諡刑曹判書尹向昭度公。容儀恭美曰昭,心能制義曰度。

○全羅道大堀浦海水赤。

○慶尙道水軍都節制使啓:「巨濟、南海二島,倭賊往來之地,近年以來,賊變寢息。因此,人民避役于二島,南海二百餘戶、巨濟三百六十餘戶,萬一有變,則必爲所掠。若不禁二島居民,則當置守城軍,以嚴守禦。南海東面赤梁、西面露梁、巨濟西面見乃梁,竝宜置兵船。自水營乃而浦至巨濟,水路五十餘里,倘有賊變,未易赴援。前者移永登萬戶于玆山島,請復還永登浦,以安民業。」

上令議政府、六曹議之。僉曰:「二島所居婦人、小兒、家財刷出,止留丁壯耕農事,已受敎行移,不必更論。玆山萬戶則復還永登甚當。」兵曹議曰:「二島之地,膏腴可耕,宜置木柵,以庇農民。」上從之,仍命待豐年設木柵。

○吏曹啓:「慶昌府請依仁寧府,置知印三十人,以諸司權知直長充差。」從之。

○漢城府啓:「諸司奴婢物故者,城中則五部官,城外十里則本府官,皆親到檢驗。然素不識奴婢名貌,姦詐之徒或以他人物故者,變名易實,規避其役。今後與其司當該官同檢,兼考賤籍,以防姦僞。京城人居稠密,小兒出過數門,則不得尋其家,卒至迷失,得之者亦不得其所居。或有姦詐之徒,隱藏哺養,以爲奴婢者。今後凡得遺失小兒者,悉送濟生院,戶曹給糧以養之,父母之失兒者,亦詣濟生院尋之。官徵其父母楮貨三十張,給得兒者,苟有匿不告者,里內管領及五家竝論罪。」從之。

○賜昌德宮赴役人匠綿布五十匹、正布百匹。

○司憲府啓:「雅樂署樂工,本爲祭享而設。今禮曹一應賤役,無不使喚,一皆禁斷。」從之。

8月20日

○丁酉,視事。

○上王幸廣津院,謁老上王,上遣盧布鳳,進酒果。上王日暮乃還。

○禮曹啓:「神德王后貞陵祭及忌晨齋祭,不宜國行。請給田五結,令其族親主辦。」從之。

○禮曹啓:「上王、大妃封崇諸事,依庚辰年封崇例;中宮封崇諸事,依辛巳年封崇例。」上從之,因命上王、大妃封崇諸事,極其精緻。

○參贊金漸啓曰:「臣嘗奉使朝廷,帝賜《名稱歌曲》。請交奏於俗樂,使朝廷使臣聞之。」上曰:「尊閣之可也,何必交奏?雖交奏,聲音殊異,使臣必不能辨,何益之有?」不允。後有使臣,乃命交奏。

8月21日

○戊戌,上詣上王殿。

○上命戶曹:「今年風水爲災,禾穀不稔,民生可慮。其令諸道敬差官須及刈穫前,幷私田踏驗,務要得中,使民不怨咨。」

○上稟宣旨,乃命刑曹:「閔無咎、無疾、無恤、無悔妻子,許外方從便;李居易子孫,京外從便;金漢老量移淸州。」刑曹判書趙末生等啓曰:「此輩皆罪干不忠,於殿下卽位之初,不可輕宥。且漢老不可近京城。」上曰:「上王有命,不敢不從。」末生等固請,不允。

○上王命宗戚、功臣外,二品以上常時問安及兵曹所屬外新拜官者謝恩,竝皆除之。又命觀察使、二品以上守令及諸以軍務出使者外,其餘除拜辭、復命。

○禮曹啓:「本曹判書答日本國防、長、豐三州刺史大內多多良道雄書曰:『使至惠書,從審體履康勝。所獻禮物,謹已啓聞收納。兼諭,《藏經》曩因貴國諸鎭求索殆盡,安有吝惜之理也?惟照悉。所索之物,俱在別幅,兼致土宜,以表謝忱。』」從之。

○禮曹啓:「經筵進講時坐次,領經筵東壁,知經筵、同知經筵西壁,參贊官以下南行。」從之。

○日本國西海道日向州太守藤元久,對馬州篠栗山城守宗仸遣人來獻土物,竝計直回賜。

○慶尙道觀察使報:「琉球國遣使來聘,其使人遭風船敗,漂失禮物,溺死者七十餘人,存者亦多病傷。來泊閑山島。」上命賜衣服,廚傳上送。

8月22日

○己亥,謝恩使元閔生齎奏準禮部咨文,回自京師,啓:「使臣陸善財已到遼東。」上王賜閔生米豆五十斛,上賜鞍具馬一匹。禮部咨曰:「近準朝鮮國咨:『請照驗,煩爲奏請,明降施行。』準此。永樂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早,本部官於奉天門,奏請聖旨:『已有勑書,與國王準他擇賢。恁禮部行文書,與王知道。』欽此,除欽遵外,合行回咨本國知會施行。」

○遣長川君李從茂于義州,齎宣醞,迎使臣。

○以上初卽位,將行謁廟之禮,至是,以有朝廷使臣,命於冬享大祭兼行行。大司憲許遲等請勿停謁廟之禮,不允。

○臺諫請閔無咎、李居易等妻孥,勿許從便;金漢老勿許量移,只允居易、漢老之事。

○分遣行臺監察金寧、具綱于京畿左、右道。

○咸吉道慶源兵馬節制使曺備衡啓:「今先運新徙民四百戶內,時到者但百八十戶而已。歲戊寅,修孔州城,置慶源府,徙道內富民以實之,其後再經兵亂,流移四散。今復置府,已令各官刷還,而各官托以不付籍,不卽刷還。然其産業基址尙在,分辨不難,乞勿論付籍與否,悉令刷還。且元居人民,其父母妻孥,盡爲賊所殺擄,而移居賊衝龍城之地,累年戍禦,本府復立之後,又先徙居可尙。乞賞以添設檢校之職,以慰其心。」

上令兵曹擬議。兵曹啓:「募道內無産業者徙之,復三年徭役,除其租稅。刷還流移人民,卽依所啓爲便。」從之。

○濟州按撫使報:「七月二十七日夜大風雨,邑城東門及官舍、民屋多頹,林木皆拔,諸浦船多漂破。大靜、旌義縣亦如之。」

○初,隊正韓彦誣告富平府使李士寬、摠制文孝宗謀亂,下義禁府鞫之,彦服誣,至是斬之。

8月23日

○庚子,上詣上王殿。上王御便殿,召領議政、右議政、六曹判書、長川君李從茂,議與使臣說傳位之故,獻議不一。又召府院君成石璘、南在、鄭擢、劉敞、安景恭等博議。南在、鄭擢、劉敞等曰:「當云父王有疾,以世子權署國事,而世子出迎,父王不出爲可。」石璘、景恭等曰:「封世子準奏之勑,當父王之身,父王不受帝命,非禮也。父王隱傳位之事,以國王迎勑,主上除翼善冠,以世子迎勑,使臣回還後,奏請傳位爲可。」上王曰:「新王卽位,已頒敎書於四方,使臣到義州,豈不聞知?隱之則不直,宜說父王之疾發作無時,故令世子權署。然請封世子,今未蒙準,未得奏請傳位。今父王之疾稍愈,將力疾迎勑。」李從茂承命以行。

○上王曰:「謝恩使須遣親戚,韓長壽雖親戚,不若沈溫。且黃儼素識溫,溫往,儼必用力。」乃以溫代長壽。

8月24日

○辛丑,視事。

○遣吏曹判書鄭易于安州,齎宣醞,慰使臣。

○咸吉道觀察使啓:「和州末應島地窄,不宜牧場,移於都連浦爲便。」從之。

○上命尙衣院,加造象牙圓牌十二、烏梅牌三十。

○慶尙道觀察使啓:「道內郡邑旱荒,請免今年貢鐵。」從之。

8月25日

○壬寅,視事。

○遣都摠制盧龜山于平壤,齎宣醞,慰使臣。

○上王命囚兵曹參判姜尙仁、佐郞蔡知止于義禁府獄。時,上御藏義洞本宮,兵曹每以軍事不啓上王,先啓於上,上輒却之曰:「何不啓父王?」上王知之,欲試觀其所爲,問尙仁曰:「象牙牌、烏梅牌,將用之何事?」尙仁曰:「用以招大臣。」上王卽出象牙、烏梅牌,付尙仁曰:「在此無所用,宜悉輸王宮。」尙仁卽奉詣主上殿,上問曰:「此何所用?」尙仁曰:「用以召在外將帥。」上曰:「然則不可置諸此也。」卽令尙仁還納之。上王以尙仁爲回詐面欺,召右副代言元肅與都鎭撫崔閏德,宣傳于上曰:「予曾下敎書曰:『軍國重事,予親聽斷。』今尙仁等,凡軍事只啓於主上,不啓於予。又前日命尙仁錄可受職者,尙仁加書其弟尙禮,啓主上除司直,來謝曰:『主上以臣弟尙禮爲司直。』是欺君也。」又遣崔閑,諭義禁府曰:「初予在留後司,語主上曰:『爾將受我憂,予雖否德,在位久、識人多,軍國重事,予親聽斷。』今兵曹近在宮庭,只啓巡綽事,餘悉不啓。我聽軍事,何關社稷?其問首發此議者,如其隱匿,宜加拷訊。」於是,兵曹待罪。命宦官盧希鳳點檢軍事,知兵曹事元肅入直兵曹。

○日本國對馬州守護都都熊瓦遣人獻禮物,以其父貞茂遺意,求梵鍾及《般若經》。

8月26日

○癸卯,上詣上王殿。

○下兵曹判書朴習、參議李慤、正郞金自溫、李安柔、梁汝恭、佐郞宋乙開、李叔福于義禁府獄,命義禁府提調柳廷顯等曰:「上王厭其萬機,唯聽軍事,兵曹凡軍事,一不啓稟,卿等鞫問其由。」又命三省、刑曹判書趙末生、大司憲許遲、右司諫鄭尙、委官戶曹參判李之綱等雜治。上王命崔閏德,亦往義禁府按問。

○遣判敦寧府事權弘于黃州,齎宣醞,慰使臣。

○京畿楊州水落山大石崩,高二十三尺,廣二十八尺。

8月27日

○甲辰,以朴子靑參贊議政府事,趙末生爲兵曹判書,金汝知刑曹判書,崔閏德中軍都摠制,馬天牧長興君,盧龜山判漢城府事,李灌吏曹參判,李明德兵曹參判,沈仁鳳、李植、金貴寶竝爲左軍摠制,河敬復右軍摠制,許權、沈泟竝爲中軍同知摠制,成達生左軍同知摠制,元胤右軍同知摠制,李皎同知敦寧府事,吳陞漢城府尹,韓尙德仁壽府尹,沈澄慶昌府尹,鄭尙禮曹參議,元肅兵曹參議,曺致刑曹參議,成揜爲右代言,金益精爲左副代言,李隨右副代言,尹淮同副代言,以左代言金孝孫知兵曹事,崔關左司諫大夫,金顧司憲掌令,金尙直、權孟孫、金廧竝爲兵曹正郞,鄭載、鄭麟趾、兪孝通竝爲兵曹佐郞。權無才行,苛察暴虐,外施廉正;胤性喜便習,以酒色爲事。

○義禁府啓:「尙仁及郞廳六人,皆加拷訊,以不察事務爲辭。請幷朴習、李慤拷訊。」上王曰:「朴習在任日淺,其置之。尙仁自少從我,及今常爲尙衣院提調,又爲兵曹,皆委重任,不顧予恩,懷詐欺罔。前日又詐加其弟尙禮官,乃告予曰:『主上除此職。』矯旨欺我,此罪亦重。宜加拷訊,限以不死。」

○戶曹啓:「今歲飢荒,江原、咸吉二道尤甚。請江原今年祿轉及諸倉所納米穀,收置其道以賑之。咸吉則本乏儲峙,請以古江陵道今年田租,收納于咸吉近境通川、高城等處;古交州道田租,收納于淮陽等處以賑救。」從之。

8月28日

○乙巳,老上王在廣津。上王與上幸東郊臺山,邀老上王置酒。上王奉承恭甚,上尤謹,極歡抵暮而罷。上王騎白馬而還,中途下馬,召河演曰:「命尙乘,改鞍以進主上。予素愛此馬馴良,以遺主上。」乃改御他馬而行。又謂河演曰:「吾父子事,歷代所無,恨不令完山君見之。」因噓唏。

○平安道觀察使馳啓:「吾郞哈四十餘人,寇閭延郡,擄男婦十名以歸,知郡事朴自儉追之,盡奪而還。」

8月29日

○丙午,視事。

○以前大提學鄭以吾爲胎室證考使,賜毛冠及靴藥。

○上王以朴習、姜尙仁爲原從功臣宥之,放尙仁歸田里。李慤、梁汝恭、李安柔、金自溫、宋乙開、李叔福、蔡知止贖杖六十。尙仁自上王潛邸時,始爲家臣,及卽位擢用,猶使幹本宮私財,監其出納。至是,上王遣人謂曰:「汝三十年從我,今日乃如此。尙念舊日,不加以罪,宜自循省。」

○兵曹啓于上王:「今後,中外軍務,本曹啓奉宣旨行移後,具本啓于主上。」從之。兵曹又啓:「凡受點,已受點後,啓于主上,口傳則已啓聞後,更修入抄狀啓于主上,然後口傳。」凡用人,該曹每一任,書可用者三人以啓,御筆點當用人名上,謂之受點,用之於二品以上。備任時,如提擧、別坐、敬差官之類,不由批目而用之者,謂之口傳,用之於三品以下差任時。

○老上王自廣津還仁德殿。

8月30日

○丁未,視事。

○遣吉昌君權跬于留後司,齎宣醞,慰使臣。又遣元閔生迎使臣。

○上王遣崔閑謂上曰:「大妃欲見讓寧,明朝召之,主上亦當來見。將此諭臺諫。」上召臺諫諭之,臺諫進曰:「上王慈愛之心、殿下友于之情,固無嫌疑,然往來之際,於都人耳目何?」兵曹判書趙末生、刑曹參判李愉等亦力言其不可,上王竟不卽見。

○司憲府上書,請朴習、姜尙仁罪,上轉聞於上王,上王不允。

○兵曹啓曰:「軍務起馬事劇,請以尙瑞司馬牌,分置本曹。」上王許之。

○上王命今後,兵曹判書、參判、參議凡兵事出納,一依代言司例。

○上王命造黃龍大旗二,分置義建府及三軍府。上王殿大旗,黃衿白質,畫以黃龍,以別於主上殿大旗。

○上王命近日與老上王及主上,親閱義建、三軍府軍士,令鎭撫所預備以待。

九月

9月1日

○九月戊申,上詣上王殿。

○上王命以贊成事朴信代金汝知爲請承襲奏聞使。上王與上御凉亭,餞謝恩使沈溫、副使李迹及朴信。上王賜溫內廐馬。

○兵曹啓:「奉宣旨,義建府、三軍都摠制府判府事以下護軍以上,每衙日朝會後,除主上殿入直外,竝會義建府,聽兵曹令後乃散。」

9月2日

○己酉,視事。

○遣右議政李原、參贊金漸,迎使臣于碧蹄驛。

○司諫院上書,請朴習、姜尙仁罪,上以聞上王,上王不允。

○兵曹啓:「已令本曹依承政院例掌出納,今後凡口傳,本曹奉宣旨施行。宣牌、粉牌,竝依代言司例爲之,宣牌則篆刻宣旨牌,粉牌篆刻兵曹牌。」上王從之。

○上王曰:「沈溫,國君之舅,其尊無比,宜爲領議政。其座目,與兩政丞議之。」朴訔曰:「宜在昌寧府院君成石璘上。」

○順德侯陳理妻李氏上言:

妾以寡婦,久蒙聖恩,又賜奴婢,俾免負汲之勞。然本無奴婢,無以存活子孫,乞所賜奴婢,特許永傳子孫。

從之。

○以李從茂爲使臣館伴。

○日本國對馬州守護代榮遣人獻土宜,致書于禮曹曰:

前者遣敬差官李藝,以貞茂死致賻祭,都都熊瓦感極不已。

判書答書曰:

向遣李藝,致賻物薄,今乃示以遙謝之意,深用爲愧。不腆土宜,具在別幅。

○禮曹啓迎使臣儀曰:

先期,有司設帳殿于慕華樓西北,立紅門於帳殿前結綵。設龍亭、褥位於帳殿正中,香亭在其南。設司香二人位於帳殿外左右。設上王殿下與殿下位於帳殿之西道邊近北東向,殿下位差後。設文武群臣位於帳殿之南,文東武西俱北上。備金鼓、儀仗,鼓樂於慕華樓前,以伺迎引。又於城內街巷結綵,又於王宮設闕庭於殿上正中。設勑書案於闕庭前小東,賜物案於闕庭前小西,香案于闕庭南,設司香二人位於香案左右。設展勑書、展賜物官二人位於月臺之東小西西向。設上王殿下受賜位於香案前,設上王殿下與殿下拜位於殿庭露臺上,北向,殿下差後。設上王殿下幄次於殿西庭中,又設殿下幄次於殿西差後,設群臣拜位於露臺下左右近南北向,異位重行如常。設司贊二人位於上王殿下拜位之北,引禮二人位於司贊之南,俱東西相向,引班位於群臣拜位之北,東西相向。陳儀仗於殿中東西,設樂部於群臣拜位之南。其日,上王殿下與殿下率群臣,時服備儀仗,出慕華樓。使臣將至,文武群臣先就位分立,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出就位。使臣至帳殿前下馬,上王殿下與殿下率百官,躬身迎使臣,以勑書置龍亭中,賜物舁擔者立帳殿前。龍亭子出上路,司香二人來侍香亭,續上香,龍亭南向小住。金鼓在前,次群臣,次殿下,次上王殿下,次儀仗鼓樂,次香亭,次勑書龍亭,次賜物舁擔,次使臣。上王殿下與殿下、使臣,一時乘馬小駐,群臣騎馬,以次先導,行至宮門,群臣由西門入殿庭,東西各就位。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由東門入,殿下差後。就殿前露臺西邊庭中近北東向立,殿下稍南立。龍亭舁擔及使臣由中門入,上王殿下與殿下率百官,躬身迎使臣升殿,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入幄次。執事設上王殿下與殿下褥位於露臺上近北北向,殿下位稍南。使臣置勑書及賜物於案上,立於勑書案之東西向,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就拜位。引禮贊鞠躬、四拜、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群臣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引禮贊跪,上王殿下與殿下跪,司贊唱跪,群臣皆跪。司香二人進香案前,一人奉香爐,一人奉香榼相對,三上香訖,各置于案上,退復位。引禮贊俯伏、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俯伏、興、平身,司贊唱俯伏、興、平身,群臣俯伏、興、平身。引禮引上王殿下,由西階升詣香案前受賜位北向立,使臣稱有制。引禮贊跪,上王殿下跪,司贊唱跪,殿下與群臣皆跪。使臣奉勑書,西向授上王殿下,上王殿下受勑書,授近臣。使臣奉賜物,授上王殿下,上王殿下受賜物,授近臣。近臣展勑書跪進,上王殿下覽訖,授近臣。引禮贊俯伏、興、平身,上王殿下俯伏、興、平身,司贊唱俯伏、興、平身,殿下率群臣俯伏興平身。引禮引上王殿下,退復位。引禮贊鞠躬、四拜、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司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群臣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引禮贊禮畢,司贊唱禮畢。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從殿前月臺西邊階入幄次,引班引群臣出。引禮引上王殿下,升殿東向,與使臣相對立。引禮贊鞠躬、再拜、興、平身,上王殿下鞠躬、再拜、興、平身,還幄次。引禮引殿下升殿,與使臣行禮如上儀訖,引禮引殿下,還幄次。通事引使臣,出就二房,諸君與使臣出,行頓首再拜禮。次宰樞,次各司以此行禮畢。〈若使臣不就二房而出,則各司分司先就太平館行禮。〉通事引使臣出,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送于仁政門外。

9月3日

○庚戌,日暈。

○以沈溫領議政府事,韓尙敬爲西原府院君。

○刑曹判書金汝知、大司憲許遲、左司諫崔關等合司上疏曰:

人臣之罪,莫大於不敬,不敬之實,莫甚於矯誣。上王曾降敎書曰:「軍國重事,予親聽斷。」中外臣民所共見聞。近者,朴習、尙仁等職當兵曹,事干軍務者,一不稟焉,其不敬明矣。況尙仁久蒙上王卵翼之恩,雖至糜粉,固難報其萬一。反懷姦詐,欲爵其弟,矯上王之旨,又假殿下之命,以欺上王,其爲矯誣甚矣。朴習旣犯不敬之罪,又陷於尙仁譎計,其罪一也。正郞金自溫以武選司而聽從其說,佐郞宋乙開亦從而加書,以遂矯誣之計,其罪亦不小焉。上項朴習等四人,收其職牒,窮詰其由,以正其罪。李慤、李安柔、梁汝恭、蔡知止、李叔福亦不體上王敎書之旨,同犯不敬之罪。上王以朴習、姜尙仁原從免罪之故,亦減四等,只令贖罪,以虧公義。亦宜收其職牒,依律科罪,以懲不敬,公道幸甚。

疏上,上以聞于上王,上王不允。

○以慶尙道密陽府蝗蟲食苗,禾穀不稔,備荒事急,特免侍衛牌番上。

○宣旨:「今後經宿門外則凡軍務,留都兵曹堂上啓稟主上殿施行,事須啓我者,來啓行在所。主上行幸時,兵曹堂上一人隨駕,以爲恒式。」

○宣旨:「今後義禁府當直官員一人,每日依式定送。」

9月4日

○辛亥,欽差宦官陸善財奉勑書及欽賜《名稱歌曲》一千本來,結彩棚、設儺禮,上率群臣,奉上王幸慕華樓以迎,至景福宮行禮如儀。上王升殿受勑書,曰:

王奏:「長子禔不德,不堪爲嗣,以第三子裪性頗聰慧,孝悌力學,一國之人,悉皆屬望,可立爲嗣。」朕惟,立嫡以長,古今不易之常道,然家國事重,嗣子之賢不肖,國之盛衰存亡係焉。果賢也則祖宗有托,一國之人受福;苟惟不賢,則宗祀無依,而亂亡繼之,一國之人受禍。王爲國家長久之慮,鑑盛衰存亡之機,欲立賢爲嗣,聽王擇焉。

上王覽訖,還小次。有頃陞殿,與使臣行禮與坐謂曰:「吾素有疾,請以子裪爲嗣,遣元閔生聞奏後,疾轉劇,令裪權攝國務。」上王還內,上陞殿,與使臣行禮。使臣歸太平館,上王還宮,上幸太平館,設下馬宴。

9月5日

○壬子,上遣知申事河演,問安于使臣,仍贈以鞍馬、衣服、笠、靴,於頭目亦如之。上王亦遣兵曹參議元肅問安。

○上幸太平館,設慰宴。

○朴習以三省論奏,上書自訴無罪。

○慶尙道左道兵馬都節制使報:「道內沿海郡邑,皆失農業,諸鎭戍卒,苦於贏糧,且備荒事急。請於秋耕間,以上道侍衛牌,分屬諸鎭戍禦。」上王從之。

9月6日

○癸丑,上朝上王殿。

○上遣左代言金孝孫,上王遣兵曹參判李明德,問安于使臣,皆贈以珍羞。

○三省復請朴習等罪,上以習爲上王原從功臣,只擬尙仁例,從自願安置,餘皆分配外方。

○使臣如入朝韓氏、黃氏第,存問其母。

○兵曹啓:「虎符巡牌,係干軍務,不宜在尙瑞司,自今本曹專掌出納。」上王從之。

○禮曹啓拜謝恩表儀曰:

前期,所司設闕庭於殿上正中,設表箋案於闕庭之前,設香案於表箋案之前,司香二人位於香案左右。上王殿下與殿下拜位於殿庭正中北向,殿下位差後,衆官拜位於殿下拜位之南,異位重行北向。設司禮二人位於拜位之北,東西相向,引禮二人位於上王殿下左右,引班四人位於衆官左右。設使者立位於香案之東,奉表箋官二人位於香案之西,設樂於衆官拜位之後,設龍亭於殿庭之南正中及儀仗、鼓樂,伺候迎送。是日,使者、奉表箋官各就立位,引班引衆官各就拜位,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就拜位。司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衆官,皆鞠躬,樂作,再拜、興、平身,樂止。引禮引上王殿下,詣香案前,引禮贊跪,司贊唱衆官皆跪,上王殿下與殿下、衆官皆跪。引禮贊三上香,司香奉香,跪進於上王殿下之左,上王殿下三上香訖。引禮唱進表,奉表官詣案取表,東向跪進于上王殿下,上王殿下受表以授使者,使者西向跪受表興,復置於案。引禮贊俯伏、興、平身,司贊唱俯伏、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衆官皆俯伏、興、平身。引禮引上王殿下復位,司贊唱鞠躬、再拜、興、平身,上王殿下與殿下、衆官皆鞠躬,樂作,再拜、興、平身,樂止。司贊唱禮畢,引禮引上王殿下與殿下,退立於西,殿下差後,引班引衆官,立於左右。使者取表箋各奉前行,上王殿下與殿下,送至龍亭前。使者以表箋置龍亭中,金鼓、儀仗、鼓樂前導,上王殿下與殿下、衆官送至宮門外還宮,衆官送至國門外。

○上王命無牌持鷹者,兵曹、司憲府嚴加禁止。又以朱牌數小,命加造以進。國制以放鷹者多爲民害,爲作木牌,量賜之,非受牌者,不得放鷹。朱牌,御鷹房人所持也。

○戶曹啓:「前日各品科田、別賜田,三分除一,屬軍資,移給下三道時,本宮科田、別賜田,亦移下三道。請依上王殿本宮例仍舊。」從之。

9月7日

○甲寅,以李伯剛爲淸平府院君,福根爲大匡輔國奉寧府院君。宗室、駙馬封府院君始此。

○上賜謝恩使沈溫、副使李迹、奏聞使朴信貂裘、毛冠、靴各一。

○上率百官,幸太平館,請使臣同詣上王殿。上王迎使臣宴于廣延樓,酒再行,上王命張《受明命》簇子,令元閔生言於使臣曰:「此簇子,寡人受命於今上皇帝,群臣歌詠,以頌聖德者也。」宴將罷,上王就使臣前曰:「寡人告以《受明命之曲》者,意有在也。」使臣曰:「我知殿下欲使權王又受明命之意。我昔見《受明命》、《覲天庭歌》,悉奏於帝,帝乃嘉之。今殿下爲宗社大計,廢昏立明,帝亦知殿下之意,所以準奏權王之受明命必矣。」上王答曰:「大人旣知予意,善爲我奏。」使臣曰:「我將備奏。」上王贈內廐馬一匹、貂表一領。

○平安道兵馬都節制使馳報:「野人四十餘,掠閭延郡居民男女七十人、牛八首以歸。知郡事朴自儉領兵追之,盡奪所掠而還,卽發江界、理山、熙川等州軍馬三百五十以備之。」上王命臨機應變,以嚴備禦。陞授自儉通訓大夫以賞之,令觀察使勞軍士。

9月8日

○乙卯,大雨雹。京畿、鐵原尤甚,或大如手掌,鳧雁中者死。

○上遣右代言成揜,問安于使臣。

○上朝上王殿。

○賜沈溫、李迹衣各一襲。

○上冕服率百官,拜謝恩表如儀。表曰:

皇恩溥博,特降綸音,使節輝煌,聿來海國,佩銘無已,糜粉難酬。伏念,臣幸受茅土之封,期永箕裘之業,輒陳卑抱,庸瀆聰聞。端居九重之內,明見萬里之外,謂廟社之至重,當愼繼承,而愚智之不齊,必須變置,矜臣慮後,許臣擇賢,殊榮若玆,前昔所罕。且頒聖朝之歌曲,俾誦諸佛之名稱,嘉與蒸黎,普霑福利。玆蓋伏遇皇帝陛下心敦字小,度廓包荒,遂令出日之邦,世沐自天之澤。臣謹當曰康曰壽,恒申祝於北辰;傳子傳孫,益效忠於東表。

進方物表曰:

星使聿來,特蒙睿渥,土宜雖薄,聊表謝忱。謹備鞍子二面、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黑細麻布九十匹、黃花席四十張、滿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人蔘二百斤、松子二百斤、雜色馬二十六匹。右件物等,製造匪精,名般甚寡,冀諒由中之信,俯容享上之儀。

謝皇太子箋曰:

尊居儲位,密裨皇猷,導霈睿恩,覃霑海徼,撫躬無措,銘骨何忘?伏念,臣猥以庸資,幸逢昭代,保釐東土,獲膺列爵之榮;瞻仰北辰,敢陳立後之請。豈意使華之至,特承綸命之頒?聖謨孔昭,國本乃定。且分諸佛之曲,兼善弊邦之人,感徹宗祊,懽騰臣庶。玆蓋伏遇皇太子殿下,凝姿岐嶷,稟性溫文,心常篤於懷綏;功益隆於翼亮,遂令荒服荐荷鴻私。臣謹當載賡輝潤之謌,恒切壽康之祝。所獻禮物,白細苧布二十匹、黑細麻布二十匹、滿花席一十張、雜彩花席一十張、人蔘五十斤、松子五十斤、雜色馬四匹。

○上王遣宦官黃稻,餞沈溫于門外。上遣宦官崔龍,中宮遣宦官韓瑚璉,餞于延曙驛。溫以國舅,年未五十而超拜首相,光燄赫赫,是日餞者傾都。

9月9日

○丙辰,咸吉道咸興、和州、宜川雨雹,鴻雁中者皆死。江原道春川、橫川、麟蹄、楊口亦雨雹傷禾。

○遣同副代言尹淮,問安於使臣。

○上幸景福宮,遣知申事河演、摠制元閔生請使臣,宴於慶會樓,贈鞍馬。

○收朴習、姜尙仁功臣錄券、職牒及李慤、金自溫、李安柔、梁汝恭、宋乙開、蔡知止、李叔福等職牒。

○倭賊掠濟州漕船。

○上命仁壽府官吏,每衙日專進上王殿肅拜。

9月10日

○丁巳,以翼王忌日,停朝市。

○上遣右副代言李隨,問安于使臣,又遣宦官金龍奇,贈珍羞。

○上王遣兵曹參判李明德,謂上曰:「奏本只稱印章不敢擅傳,不稱冕服,無乃不可乎?其議于政、府六曹大臣。」上召議之,左議政朴訔等議:「印章重,而冕服輕。言印章則冕服在其中,不須枚擧。」上遣同副代言尹淮,聞于上王,上王曰:「予初疑之,今聞訔等之議亦是。」

○昌德宮仁政殿成。

9月11日

○戊午,上遣左代言金孝孫,問安于使臣。

○禮曹啓曰:

「前朝之季,政散民離,天命人心,歸我太祖,時有讒慝,交構其間,禍機不測。惟我上王殿下應時決策,倡義推戴,化家爲國。歲至戊寅,又有權臣挾幼謀亂,惟我上王殿下炳幾誅除,推尊嫡長,以安宗社。夫孝親敬兄,德莫盛焉;開國定社,功莫大焉。至於畏天之敬、事大之禮、奉祭之誠、愛民之仁,皆極其道。海寇賓服,倉庫富實,制度文爲,煥然一新,國家昇平,垂二十年,功德之盛,曠古無比。傳歸殿下,寔有今日,宜上尊號曰聖德神功,以示永世,上大妃尊號曰厚德王大妃。」

從之。

○上王幸東郊,觀放鷹。

○以使臣將還,預遣驪川君閔汝翼于平壤,坡平君尹坤于安州,參贊金漸于義州,齎宣醞慰送之。

○戶曹啓:「前以忠淸道年歉,在前本道歲前漕運租稅米穀,待明年解氷後上納爲便,受敎行移。乞令本道,將慶源德恩倉米麪,據在前上納之數,歲前漕運。但慮本道人民,旣失農務,若待歲後收稅,則恐將糜費殆盡,不得依數輸納。其本道各官今年田稅內,除供正庫上納供上米麪外,其餘米麪,各以附近於慶源德恩倉及沿海倉庫,須及歲前,依數徵納,以待本曹移文,漕運上納何如?」上從之。

○命遠道諸殿進上,除忠淸道外,只許一朔一度進上。上王殿爲先精潔進上,典祀寺所納薦新,一依前例。知申事河演等啓曰:「今供上之物,皆遠道所産,減上王殿進上未便。」上曰:「上王以年歉,先有是命。」

○賜奏聞使朴信衣及毛冠。

○臺諫、刑曹復請朴習等罪。

9月12日

○己未,遣知申事河演,問安於使臣,仍贈細苧麻布幷四十匹、人蔘三十斤。頭目二各贈苧麻布六匹。其餘贈物,依黃儼例。上王亦贈細麻布二十匹、人蔘十五斤,頭目二各麻布四匹。兩上別贈麻布二匹於頭目黃貴。貴,儼之姪也。

○上幸太平館餞使臣,贈以細布、貂裘、豹皮、獤皮、人蔘、厚紙、大箭、弓韔、矢房、石燈盞、襲衣。

○兵曹啓:「曾降敎書,中外軍務,予親聽斷,而義建府、三軍府分置,軍士割屬未便,請罷義建府,合屬三軍府。主上殿侍衛,每當番宿,本曹奉宣旨差定,以嚴體統。」上王從之。

○以徐選爲京畿觀察使。

○宣旨:「軍國重事,予親聽斷,中外頒敎,令兵曹不離殿門,而姜尙仁以原從功臣,職掌兵曹,大小軍務,一不啓稟,其爲背君之心,死有餘辜,姑置勿問,宜充甕津鎭軍。」

9月13日

○庚申,使臣還。上率百官,奉上王,餞于慕華樓,贈馬一匹。上王仍幸東郊,觀放鷹。

○命右議政李原、知申事河演,餞使臣于碧蹄驛,令李從茂伴送。又遣平壤君趙大臨于留後司,奏聞使朴信同使臣行。

○上王奏曰:

臣爲第三子裪堪托後事,差陪臣元閔生,奏達去後,臣素有風疾,於永樂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始復發轉深,委裪照管軍國事務間,本年九月初四日,欽差內官陸善財到國,欽蒙聖恩,賜臣勑書,節該:「王爲國家長久之計,鑑盛衰存亡之機,欲立賢爲嗣,聽王擇焉。」除欽遵外,今來臣〈太宗諱〉宿疾發作無時,難以視事,令世子裪權襲,所有印章,不敢擅便傳與,爲此謹具奏聞。

○光祿小卿韓確以帝命,亦從使臣以行。

○下摠制成達生、李順蒙、洪涉于義禁府。上之從上王餞使臣于慕華樓也,達生、順蒙、涉等以別雲劍摠制從上,佩劍侍立樓上,上見之曰:「父王在此,安可使帶劍在側乎?」促令下樓。還宮,悉下于獄,以不能禁。竝下左代言金孝孫于獄。

○上移御昌德宮,中宮亦從之。先是,上王以昌德宮正殿卑小,庭廡隘陜,令更爲宏壯,功尙未就,以本宮湫甚,衛士暴露,乃移御。自是,上每日從宮中道,朝上王殿,起居從容,終日乃還,一切事務皆稟焉。

9月14日

○辛酉,上朝上王殿。

○上稟上王旨,以歲歉停遠道進上。

○刑曹判書金汝知、大司憲許遲、左司諫崔關等合司上書曰:

爲政之本,務在明賞罰而已。賞罰不明,則善惡何自以勸戒乎?臣等將尙仁、朴習、自溫、安柔、汝恭、乙開、知止、叔福不敬之罪,交章請罪,殿下以尙仁、朴習原從功臣,只令收其錄券職牒,自願安置。臣等謂罪干欺上,雖功在社稷,法所不赦,儻以微勞,苟免天討,於公義何如?況朴習不念聖上寬縱之恩,構辭擊鼓,妄自申訴,曾無悛改之心,復有不敬之懷,請置于法,以示公道。其餘李慤、自溫以下,亦依前日所申,依律科罪,以戒後來,公道幸甚。

上稟上王旨,姜尙仁屬端川官奴,配朴習于泗川,李慤于茂長,金自溫于梁山,梁汝恭于咸安,李安柔于慶山,蔡知止于古阜,宋乙開于漆原,李叔福于江東。

○鈴平君尹季童丁父憂,命起復。季童,向之子也。尙上王女貞信翁主。

○宣旨:「無牌鷹子持行者,兵曹不待啓聞,隨卽治罪。」

○命戶曹判書崔迤、刑曹判書李愉、大司憲許遲、司諫崔關,按問成達生等。

9月15日

○壬戌,以禹博爲中軍摠制,嚴有溫、金斗南左軍同知摠制,李叔畝右軍同知摠制,閔謙仁寧府尹,柳暲禮曹參議,成揜左代言,金益精右代言,李隨左副代言,尹淮右副代言,崔士康同副代言。

○江原道平海郡飢,發倉賑之。

○禮曹請謁宗廟後,令諸道進賀箋,從之。

○宣旨:「前銜二品以上,門外出入時緣故單子,依在前承政院呈例,某日出歸、某日還來辭緣,開寫呈于兵曹。」

○禮曹啓:「烏梅牌宣召,改以命召;宣牌,改以命牌。」從之。

○戶曹以年飢用不足,除闕內宣飯外,各司上直宣飯給一時甁酒點心及外方新設敎導廩給,竝宜停罷,從之。

9月16日

○癸亥,月食。

○老上王幸羅菴。

○吏曹判書鄭易、禮曹判書卞季良、工曹判書孟思誠、戶曹判書崔迤、刑曹判書金汝知、平陽府院君金承霔、大司憲許遲、司諫崔關等合司啓曰:「上王慮年歉,停各殿遠道進上。臣等以謂,殿下以一國奉父王,乃以小弊停進上物膳,恐有違奉養之意。縱不能復一朔再進之制,請依近日一月一進之敎。」上曰:「順承是乃孝也。上王慮民生艱苦,命除之,予不敢以請。」

○刑曹、臺諫啓:「朴習以一司行首,陷於尙仁姦計,凡軍務皆不啓稟,罪與尙仁無異,只流遠方,實爲未便。請從尙仁例。」不允。

○上王以上移御昌德宮,宴于新凉亭,孝寧大君𥙷[1]、領敦寧柳廷顯、左議政朴訔、右議政李原及六曹判書、六代言侍宴。上王極歡起舞,群臣亦皆起舞。夜闌,群臣旣出,上王猶留代言對舞曰:「予欲入內,靜妃過哀成疾,欲與卿等寬暫時悲也。」乃執河演手曰:「非愛卿也,愛主上也。」遂賜御衣一領。

○罷成達生、洪涉、金孝孫職,安置李順蒙于永川郡。順蒙在獄不服,獄官請加拷訊,以功臣之子,只黜于外。

9月17日

○甲子,視事。

○宣旨:「三功臣親男及孫年十八歲以上者,作牌侍衛。」

○大司憲許遲言於知申事河演曰:「議政府論道經邦,職任匪輕。今以朴子靑爲參贊,於聖朝選任之意何?」演以聞,上曰:「子靑質直勤勞,上王信任之。」子靑性苛刻,無仁恕,起自微賤,無他技能,但以監督土木之勞,致位宰府,甚不厭衆意,故遲言之。然遲以風憲之長,憚子靑有寵於上王,微諷而不力言之,遲亦殊失言官之體矣。

9月18日

○乙丑,視事。

○上王觀放鷹于東郊。

○一歧萬戶道永遣人獻丹木一百斤、白磻三十斤、胡椒二十斤、訶子二十二斤、良薑三十斤、丁香十五斤,仍求米穀。

○昭格殿啓曰:「主上殿下卽位直宿,金德太白星,請依前例,移安于直宿殿行醮;上王殿卽位直宿,計都星,移安于十一曜殿。」從之。

9月19日

○丙寅,王子瑢生,議政府、六曹賀。

○以大妃殿供上菜蔬不精潔,下仁壽府副丞鄭之誠于義禁府。

○罷左獻納鄭宗本,以鄭穉代之。初,老上王鷹房人,路逢宗本不避,宗本執其人奴子,其人亦執宗本丘史。宗本遂執其人,囚于典獄。老上王遣人于諫院,請放之,諫院不從。老上王遣人啓於上,上命宗本歸私第,至是罷之。

○軍器監啓:「留庫焰硝,只三千三百十六斤,一年春秋所用凡四千斤。明年春節所用,尙且不敷,請加煮取。」上王從之。

○兵曹啓:「今後以三四品行司直、副司直人員,依司宰監行職例,以禮賓寺尹、少尹,軍器監正、副正交差。」從之。

9月20日

○丁卯,雷電大雨雹,虹見。

○大明浙江人陳宗等男婦六人,自倭山逃來,遣判司譯院事張洪守,送于遼東。

○傳旨于禮曹曰:「遠道各殿進上,以其境內所産之物,每一月一度式供進。忠淸道失農尤甚,亦依遠道例,凡勞民有弊之物,一皆禁之。」

○禮曹啓:「上王殿、大妃殿封崇及中宮封崇時,令諸道進箋賀。」從之,尋以上王命除之。

9月21日

○戊辰,司憲府請論老上王鷹房人陵辱諫官之罪,不允。

○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報:「道內別牌射御不能、鞍馬不實者甚多,請更加選揀。雖短於射御,而能用槍劍者、能遠走者,仍舊屬別牌;能步射,而鞍馬不實者,屬水軍;無一藝可取者,屬雜色軍。又選水陸軍丁中,富實勇敢者,屬別牌。」上王令政府、六曹同議以聞,議論不一,命待豐年如其所報。

9月22日

○己巳,上王召河演曰:「前日與主上議親享宗廟後,凡設樂迎駕之事,以年歉皆停之。更思太祖開國以後,以孫繼位者,自主上始,且卽位見廟,人君盛事,雖曰年歉有弊,然於此等不得已之事,不可以小弊除之。予尙欲觀樂,以爲一家慶事,但日期已迫,恐其不及也。」演曰:「國家庶事備具,百官奉職。今相距且十日,何事不及辦乎?」曰:「卿其啓於主上,令禮曹依古例行之。」因下淚曰:「卿聞元叅議之言乎?」演曰:「元肅宣敎於主上及啓事臣僚曰:『予聞姦猾者有之,主上未滿三十歲前,吾要察軍事以佐之耳。』臣僚聞敎,罔不感祝。」上王歎息曰:「予欲忘憂,而尙未得頓忘,以有姦人故也。」又嘗曰:「主上雖賢明,春秋尙少,不習軍旅,予不得已乃如。今日不知者或以爲:『稍待主上年滿三十,率一二小竪逍遙送老矣。』」

○咸興府尹李潑啓曰:「定、和陵、純陵、德、安陵、義陵直,本府雖擧劾非違,而不得擅便遞差。因此凡陵室守護,皆不用心。請依他土官例,給地祿,令本府得自差定。」從之。

9月24日

○辛未,吏曹請改奴婢刷券色爲貢賦詳定色,從之。

○以刑曹判書金汝知爲賀正使,戶曹參判李之剛爲副使。

9月25日

○壬申,上曰:「今非時而雨雹,無乃有祈禳之典乎?令禮曹稽古制以聞。」

○以王子生,遣宜寧府院君南在,行開福神醮禮于昭格殿。

○吏曹啓:「眞寶屬縣靑鳧,是中宮內鄕,請陞爲靑寶郡。」從之。

○慶尙道觀察使啓:「蔚山僻在海隅,人物稀少,且與鹽浦近,倭人常時往來,無不詗知。左道都節制使置營於此,內廂軍士不過一百名,爲大將所居而聲實不稱,實生倭賊輕侮之心。請復置蔚山鎭兵馬使,以左道都節制使兼慶州府尹。無已則罷左道內廂,令右道節制使兼管。」命政府、六曹同議以聞。

○司憲府啓曰:「前者敬奉敎旨:『今年因風水爲災,禾穀不實,民生可慮。須於刈穫前,令敬差官及時踏驗,務要公私兩便。』聖上恤民之意至矣。然而爲敬差者或生怠心,未能周遍親審,而守令、委官不體聖上恤民之意,曲生疑慮,或以損爲實,鰥寡煢獨無告之徒,坐受其害,無由申訴。請敬差官不中踏驗之地,令佃者告監司,監司令首領官踏驗,從正施行。殿下卽位之初,爲年穀不登,凡不緊營繕,悉令停罷,而諸道守令、鎭兵馬使等造軍器、修城郭倉庫者,比比有之。國家又以平安、黃海道民不飢饉,採銀於殷山、泰川、嘉山、谷山等郡,採鉛於瑞興郡。本府近牒其道監司,問農事豐歉,竝以風水之災,禾穀不實。臣等伏望凡用民力,不論緊緩,一皆停罷,俾令治生。守令於義倉軍資徵納之時,不親監徵納,委之監考一人,所納雖至數石,不曾用斛,皆以斗升多收。且斂散之際,燒木、蓋草無不誅求,民之怨咨,固爲不淺。自今以後,守令親自監納,令納者自量,如有剩餘,卽還納者,違者依律論罪。」上從之,唯銀鉛切於國用,不可輕廢,踏驗旣委遣朝官,不可更令監司覆審,不允。

9月26日

○癸酉,視事。

○復置長湍縣。長湍爲縣甚小,合於臨津,號臨湍,至是復之。

○兵曹判書趙末生啓曰:「今日上王召臣曰:『今予有疾病,屢有天變,故傳位主上,以觀天意。近又有災變,予嘗不寐以思,欲出遊郊外,或留三四日或久留,隨意所安。昔太祖留住檜巖、逍遙等處,國家失望,然予豈有勞弊於民哉?予之親斷軍事者,以待主上年踰三十耳。爾將此意,告于主上與諸相。』」

○司憲府啓曰:「刑曹都官,職掌決訟,不可稽滯,而知刑曹事有故不仕,則正郞以下,不會本司,爭訟淹滯。建文元年,司憲府受判:『在前臺諫、政曹以一員有故,稱爲各位不齊而不坐,以致公事稽停。今後備三員以上爲齊坐。』今政曹、臺諫皆用此法,而唯都官尙循舊習,知曹事累日有故,則任然不仕,曠官廢職未便。自今知曹事雖有故,正郞以下坐本司聽訟,開印署事。」從之。

○初,異姓諸君府中封君者,皆功臣,故改稱功臣諸君府。至是,吏曹以駙馬封君者非功臣,名實不稱,請復稱異姓諸君府,從之。

○戶曹啓曰:「諸道災變,監司隨卽啓聞,載在六典,而監司、守令,凡災異不以實啓。自今遇災變失農處,監司親巡考察賑恤,儻有一民餓死者,委憲府痛理。」從之。

○全羅道監司據知古阜郡事呈:「本郡訥堤灌漑之地,將至萬餘結,請於農隙,發丁夫修築。」從之。

○戶曹啓:「忠淸道敬差官報:『今年旱荒,凡民所貸義倉軍資之米,皆以穀收納,以備明年種子。』請依所報施行。慶尙、全羅道禾穀亦不稔,依忠淸道例。」從之。又命慶尙道今年上納米穀,各於本邑收納。

○司憲府啓曰:「州郡所納進獻豹皮,濟用監於收納之際,小有孔穴,輒皆不納。緣此一領所直,幾至緜布四十匹,經年市索,尙未易得。虎豹不傷皮革而獲,非人力所及,自今體大毛色鮮明,則許令收納。」從之。

9月27日

○甲戌,視事。

○老上王還羅庵寺。

○禮曹啓謁廟後朝賀儀曰:

有司鋪上座於仁政殿當中南向,設香爐二於前楹外。通禮門設協律郞位於殿階上近西東向,設左右侍臣位於東西階之南相對,俱重行北上,典儀位於左右侍臣之南,通贊二人在南小退,俱西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北向西上,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東,每等二位重行北向,諸道進箋官隨職品,在本品末,監察二位於東西班後。鼓初嚴,繖扇、仗衛陳於殿階上下,樂部於群官之南如常儀,有司設箋案於月臺上當中。禮曹引諸道進箋官,將詣昌德宮,以靑龍樓子盛箋文行,典樂率樂工奏樂前導,至仁政門外,樂止。禮曹引諸道進箋官由東門入,陞自東階,以箋文置于案訖。鼓二嚴,文武群官各具朝服,皆就門外位。典樂率樂工就位,協律郞就位。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服冠袍,侍臣及諸執事行禮,通贊贊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各供事。鼓三嚴,通禮門分引文武群臣入就位。判通禮進啓班齊,通贊贊班齊,判通禮跪啓請殿下陞殿。中禁傳嚴,爐烟升,尙瑞官奉寶前導,近臣導駕于正殿。殿下出,上護軍啓看,協律郞俯伏擧麾興,樂作,典儀招通贊贊鞠躬。殿下陞坐,上護軍啓看,通贊贊平身,衆官平身,協律郞偃麾,樂止。凡樂皆協律郞擧麾而作,偃而止。通贊贊鞠躬、四拜、平身,衆官鞠躬、四拜、平身。凡樂作樂止如常儀。通贊贊進箋,奉禮引議政府行首,就進箋位,行首俯伏,跪、搢笏,取箋,判通禮詣行首之右跪,接取箋,行首出笏,俯伏、興、平身,退復位。判通禮奉箋陞自東階,跪奉以聞。初,判通禮將詣東階,讀箋官揖,出行陞東階,揖陞趨進上坐前,北面跪。內侍二人跪展箋文,通贊贊跪,衆官皆跪。判通禮跪贊宣箋,趨退降自東階復位。讀箋官宣議政府箋訖,俯伏、興、平身,通贊贊俯伏、興、平身,衆官俯伏、興、平身。讀箋官趨退降自東階復位。通贊贊鞠躬、四拜、興、平身,衆官鞠躬、四拜、興、平身。僧徒及回回人等入庭祝頌訖,判通禮跪啓禮畢,通贊贊禮畢,殿下降坐,樂作。通贊贊鞠躬,衆官鞠躬。殿下入內,樂止。通贊贊平身,衆官平身,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以次出。

○宣旨:「自今每除授,稱宣旨者,改以特旨。」

○宣旨:「自今兵曹三堂上、四都鎭撫及郞廳一員、鎭撫一員,每日依朝啓例啓事。」

○兵曹啓吹角令曰:

上當出令時,命內吹角人吹角一通,兵曹應之以角,又分登四方高處,以軍馬畢會爲限吹之。內吹角聲初發時,殿內及闕內當直摠制、上大護軍、護軍、內禁衛、內侍衛、左右禁衛、別侍衛、甲士、別牌、侍衛牌、鷹揚衛、都城衛、各領防牌等,卽具兵甲,各門堅守,承命外不得出入,各差備毋敢有闕外角聲相應。初,入直兵曹堂上親稟命,受宣字旗,立於殿門外次,殿內入直三軍都鎭撫,各以其軍之旗,立於定所次。出番各軍摠制、各衛節制使以下,元係侍衛軍士及時波赤,隨其聞角聲先後,卽具兵甲,立於其旗之下,分運屯住,三麾在中軍之前。上召當爲將帥者三人,受三軍織文旗,受旗而出,就其軍立之,聽兵曹號令。若左軍或右軍入直,則受命將帥受其織文旗,立於殿門內。入直大小軍士,不離直所,或値暮夜,未辨旗色,則聞其軍角聲聚會。中軍吹大角,左軍吹中角,右軍吹小角,各軍軍馬畢會,則吹角止。兵曹及出番鎭撫、代言、當番軍士,有緣故未入番者,俱詣宣字旗待命。議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應合赴急者,除有故外,各率定數伴儻,備兵器,各於殿門外近處依幕,聚會待命。其中老病及未合武事者,議政府、六曹外,不許來會。三軍判府事以下各軍士,屯住序次,依鎭撫所序立圖,毋敢有違,毋敢喧嘩。若無織文旗而出令者、不見織文旗而趨令者、常時無兵曹明文私聚軍士者,皆以謀逆論,如有犯令者,許諸人陳告,所告實者超三等賞職,將犯人家産充賞,誣告者反坐。軍士到未到,兵曹鎭撫所考察科罪。軍士外各司及成衆官待令乃會,唯內侍府,殿門外依幕聚會。義禁府、司僕寺、軍器監率吏工匠,各守本司待命。兩殿各在時,則上王殿角聲初發時,入直兵曹應之以角,大殿亦應之以角。大殿入番之次,鎭撫及節制使各率軍士,依序立圖作運結陣。大殿率上項結陣軍士,卽詣右軍結陣之後,別作一陣待命。若命召則驗信牌,率入番內禁、內侍、左右、禁衛入殿門,大殿吹角則上王殿亦如上項例,率軍士赴急應變之際,守宮軍馬,臨機命將守禦。

○戶曹請還給犯公罪人員科田,從之。

○判淸州牧事禹希烈啓曰:

臣昔守星州,於邑內前堤,立桶貯水,隨意決塞以試之,民之蒙其利者甚多。臣所目擊,常願興水利,以厚民生。殿下知臣之志,俾掌此事,受命以來,盡心爲之,未知報效。臣嘗觀金堤碧骨堤用十六尺石柱左右對立,以木板遮障貯水。以故,雖年久,堤岸盡頹,而石柱屹然如舊,古人爲民深遠之意可見也。今之守令,以姑息之計,當初監築之時,不堅密以築,及其決毁,則皆歸咎曰:『堤堰不足以利民。』豈奉法字民之意乎?請依律論罪。臣之所築京畿堤堰灌漑之數,凡一萬九千八百餘結,今年春到廣州,更考各官灌漑之數,縮至六千餘結,決毁之後,不用心修築必矣。令監司隨決隨築,以備旱潦。臣年老病深,將未得畢其事功,今薦可監築者數十人,乞今年農隙,發丁夫役之,毋過二十日,每於一處,以臣所薦人員,分督監築,臣巡行考察。

上令戶曹酌其所上條件行移。

9月28日

○乙亥,視事。上謂近臣曰:「卽位謁廟,重事也。且古者爵人於祖,今於親享後,欲齋房除拜享官如何?」皆對曰:「善。」

○遣同知摠制李叔畝,行時令調和太一醮于昭格殿。

○京畿觀察使據左右道水軍節制使呈啓:「左右邊屬前萬戶金世甫等稱訴:『我等本在全羅道沿海諸郡,庚寅以後,倭賊始興,國家分遣我等作兵船,俾令與州郡兵禦倭。庚申鎭浦之賊、癸亥長浦之賊,蹀血力戰,挫其銳鋒,沿海人民,始復安業。其後賊益陸梁,喬桐、江華爲其所占。國家以藩籬未固,京都可畏,徙我等喬桐、江華,稱爲左右邊,每一人給口分田一結五十卜,以爲生産之資,去年只給代田五十卜,而餘皆公收。水上艱苦,長番戍禦,生理無門,請還其田。若以爲不可,則依他水軍例,分左右領,俾得相遞休息。』」上王命分爲左右領戍禦。

○慶尙道觀察使申商啓:「道內禾穀,因風水之災,竝皆不稔,而沿海州郡尤甚,諸浦水軍請糧于官者甚多,然其他調度浩繁,未易支給。請於左右領,又分左右領,分爲四番,俾令治其産業,有聲息,則徵附近州郡兵,亦足以應敵,若倭人常時聚會如富山、乃而等浦,水軍則請臨時量給半朔糧。鄕校生徒棄其産業,在校讀書,實所不堪,請分番放學,各司奴婢米麪之貢,今因飢饉,誠難充納,宜代以布帛。鰥寡孤獨無告之徒,寄食他家,生理無門,宜以州郡陳豆,分給各里,俾令造醬,以爲明年賑濟之資。州郡所納楮貸,外方所無,皆交易於京中商賈,宜除今年所納楮貨。」上皆從之,因命造醬及減楮貨事,竝於失農諸道行移。

○慶尙道大丘郡地震。

9月29日

○丙子,日暈。

○復置全羅道新安、烏林二驛。

冬十月

10月2日

○冬十月戊寅,上以遠遊冠、絳紗袍,乘輦詣宗廟,百官皆以朝服從之。上至廟門外四拜,宿于齋宮。

10月3日

○己卯,上以冕服,入太室祼獻,還御齋宮。以朴子靑判右軍都摠制府事,權弘爲禮曹判書,卞季良參贊議政府事李春生右軍同知摠制,文貴中軍同知摠制,張允和判禮賓寺事、兼知兵曹事,李敉司諫院右獻納。以兵曹屬于上王,軍務甚劇,新置知曹事。允和性凶險貪婪,勝己者皆疾之。以義禁府鎭撫,屢啓事上王前。形貌魁梧,應對捷給,上王悅之,朴訔又以同年之故,屢褒薦之。由是,卽拜判典祀,俄遷禮賓,又知兵曹,一月推遷華秩,物論沸騰。又賜從三品以下執事諸臣爵一級。還宮,百官朝服步從,結彩棚設儺戱以迎。成均博士金由畛等率學生迎駕,獻詩曰:

恭惟太祖康獻大王神武應期,肇造洪業。上王殿下以聰明聖智之資、精一緝熙之學,克平禍亂,推尊嫡長,以安宗社。纉承大統,昭受帝命,事大以誠,奉先以孝,敬天勤民,禮樂制度,煥然一新,中外乂安,神人悅懌,聖德神功,曠古無比,乃以倦勤,遂釋萬機。惟我主上殿下英明恭儉,孝悌寬仁,樂善好學,嗣登寶位,夙夜匪懈,講論經史,凡所施爲,一遵成憲,以爲治道之本,莫先於孝。乃以永樂十六年十月始三日己卯,躬服袞冕,蒸薦太室,幽明協和,大禮慶成。伏惟,自昔聖帝明王之作,必有文臣歌詠贊頌,發揚其美,被諸管絃,勒諸金石,鏗鍧炳煥,垂耀千古。若稽《周雅》,《生民》、《淸廟之什》是也。臣等俱以非才,伏覩盛事,不勝忭躍,謹撰蕪辭,拜手稽首以獻曰:

念玆皇祖,受命溥將。創業垂統,長發其祥。文武惟后,繼序其皇。受天子命,爲龍爲光。小心翼翼,惟幾惟康。奉先思孝,視民如傷。道洽政治,底綏四方。天惟純佑,世有哲王。於樂我王,金玉其相。緝熙敬止,莫敢或遑。嗣有令緖,率由舊章。恪愼克孝,以孝以享。王格有廟,顒顒卬卬。籩豆有踐,有飶其香。奉璋峩峩,鍾鼓喤喤。式禮莫愆,顧予烝嘗。介以繁祉,俾熾而昌。庶尹允諧,民悅無疆。小子狂簡,養於虞庠。舞之蹈之,徯我于行。矢其文德,稽首對揚。

敎坊亦獻歌謠,設帳殿於道傍,上王奉老上王臨幸觀之。上至帳殿前停輦,張衆樂雜戲,上降輦趨過帳殿乘輦,樂部歌舞陳於輦前。還御仁政殿,受百官賀,詣上王殿,獻壽於兩上王,極懽乃罷。

○賜助祭諸執事宴于議政府。賜亞獻官左議政朴訔鞍馬,終獻官吉昌君權跬、進幣瓚爵官吏曹判書鄭易、薦俎官戶曹判書崔迤、禮儀使禮曹參判卓愼等馬各一匹,知申事河演、左代言成揜、右代言金益精、左副代言李隨、奠幣瓚爵官吏曹參判安望之、堂上執禮禮曹參議柳暲、諸執事判通禮門事安壽山、沈寶、判司僕寺事洪居安、判典祀寺事宋興、右司諫大夫鄭守弘、判承文院事鄭招等綵帛各二端。上王又賜伶人工匠綿布有差。

○司諫院上疏曰:

民爲邦本,食爲民天,今値年歉,民生可慮。請各郡租賦,除京倉轉納,收之以穀,各置其官,以備來歲種子,其失農尤甚州郡,依漢文古事,全免租稅。倭賊侵掠中國,以其所掠財物,來泊我國南界,與邊民互市久矣。今我飢饉無貲,不得互市,賊倭衣食無所,必有窺窬之心。全羅道,賊路初面,防禦甚緊,而以觀察使兼任節制使,武備陵夷,有違於安不忘危之意。請別遣廉謹愛民,武藝素著者,爲都節制使,其他諸道武備,竝令整飭,以備不虞。前者,各品科田,以三分之一給之畿外,其水路阻隔遠道,皆以布帛徵納,或有重斂,爲民巨害者。請令戶曹量宜定式,其違式重斂者,令佃客告官,收取其田,以杜橫斂之門。初立戶斂楮貨之法,實是興行楮貨權宜之策,今楮貨旣流行,歲且飢饉,請革此法,以恤民生。

上從之。其科田布貨收納,從自願,以其地面時價納之,違者令守令考察。

10月4日

○庚辰,視事。

○令六品以上擧遺逸。

○上王田于楊州。

○司憲府以歲歉請禁酒,從之。

○刑曹啓:「安州民林夫介與其母爭牛,繫其母項扳曳之,其妹稱爲惡逆,夫介恐事露,與其弟丁及原歐殺其妹。請依律轘夫介,斬丁、原。」從之。

10月5日

○辛巳,視事。饋啓事諸臣。上王還,上出迎于綠楊原,置酒帳殿。上王曰:「予還甚遽,豈意迎謁於此?」歡甚,夜至二鼓還宮。

○司憲府大司憲許遲等上疏,論朴子靑不恭於上王之罪,上命遲歸私第。初,上王謂遲曰:「子靑監督土木之役,若被劾則事緩矣,宜置勿論。」遲對惟命。至是,上疏論劾,上以遲爲面從,勒歸私第。執義朴冠等亦請歸家待罪,上不許曰:「予非以論子靑爲非,以遲面從退有後言耳。」

10月6日

○壬午,視事。

○陽智縣地震。

○司憲府上疏曰:

爲治之道,莫大於正綱常,天下國家之治亂興亡,實係於此,故人而亂綱常,天地所不容,王法所不赦。伏望子之於父,妻之於夫,奴之於主,雖未至於殺,其惡逆情狀已見者及告言祝罵之類,雖在赦前,許令依律斷罪,以嚴王法,以正綱常。

上令政府、六曹議之,皆請從所啓,上從之。

○一岐州上萬戶遣人獻土宜。

○刑曹都官啓:「芳幹子孟宗身犯叛逆,一國臣民不共戴天之讎,得保首領,以至今日,已爲幸矣。其孟宗奴婢一百二十八口,請屬公。」從之。

10月7日

○癸未,雷雨雹。

○始開經筵。領經筵事朴訔、李原、知經筵事柳觀、卞季良、同知經筵事李之剛、參贊官河演、金益精、李隨、尹淮、侍講官鄭招、柳潁、侍讀官成槪、檢討官金赭、副檢討官權蹈等進講《大學衍義》,上曰:「設科取士,欲得實才,何以則令士去浮華之習?」季良、之剛等對曰:「初場以疑義觀經學,終場以對策觀適用,此初立法之意也。近學生不務實學,改立初場講經之法。由此,英銳可用之材,皆趨武科。」上曰:「講經最爲難事,今雖使卞三宰講論,安能盡通乎?」仍命領經筵外同知經筵以上,一日一員進講,侍讀官以下,分三番進講,參贊官金益精、李隨、尹淮亦一日一員進講。

○命許遲就職。

○司憲府上疏請芳幹之罪,不允。

10月8日

○甲申,視事。

○御經筵。

○宗貞盛遣人獻土物。

○司憲府上疏曰:

佛氏之道,當以淸淨寡欲爲本,今無識僧徒,不顧其本,曰創寺造佛,曰法筵好事,將天堂、地獄禍福之說,眩惑愚民,奪民口中之食;脫民身上之衣,以塗土木,以供衣食,蠱政害民,莫甚於此,況此凶歉之歲,誠爲痛心。伏望京外持願文出入閭里者,痛行禁理,如有違令者,依律論罪,其誑誘所取之物,悉令收沒,以賑飢饉之民。

凡民之生,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今我四境之民,一遇水旱之災,則唯仰官家之賑濟,以遂其生。前日稱貸於人者,奚暇償納乎?臣等願限豐年,凡中外人民所負錢債及賤口役價,勿論久近,一禁徵償,以優民生。諸道失農各官守令,能體聖心,賑濟有方,使民不至於死亡者,不拘箇月擢用;委官、監考亦能用心賑濟,功績著見者,令監司申聞敍用。自監司、守令以至委官、監考,不用心賑濟,以致死亡者,皆依律科罪。

上命勿禁緣化僧,凡民間私債及役價,限豐年勿徵。

○判淸州牧事禹希烈請令諸道監司審州郡堤堰,以爲黜陟。又令諸郡俱錄堤堰及灌漑之數爲籍,一置戶曹,一進大內,每年憑考修治。又請以損實敬差官,兼管堤堰之事,上從之。

10月9日

○乙酉,上從上王,田于雞山。京畿都觀察使徐選來謁,上王命:「自後觀察使勿見上王。」嘗使河演諭政府、六曹曰:「主上不喜游田,然肌膚肥重,須當以時出遊節宣。且文武不可偏廢,我將與主上講武。」

10月10日

○丙戌,次于車過嶺。留都群臣遣參贊卞季良,詣行在問安,仍獻酒饌。

10月11日

○丁亥,還次近郊,老上王、大妃恭妃各遣人獻豐呈。國俗以享上爲豐呈。議政府、六曹迎謁進酒,上王歡甚,令赴席者皆醉。

○慶尙道東萊郡地震。

10月12日

○戊子,御經筵。同知經筵李之剛進講《大學衍義》,且啓曰:「人君學問,正心爲本,心正然後,百官正,百官正然後,萬民正。正心之要,專在此書。」上曰:「然。句讀經書,無益於學,必有心上功夫,乃有益矣。」

○司憲府大司憲許遲等合司來啓曰:「前日上書,請誅芳幹,未蒙允許,不勝憤惋。」上曰:「君父之讎,不共戴天。予心豈與卿等異乎?但以父王不允,未得擅斷也。」遲曰:「卽位之初,當正大綱,芳幹父子庚辰之事,在人耳目,誰不知之?但以上王友愛之情,得保首領,以至今日。不可以私恩廢公義,宜置於法,以正綱常。上王保全芳幹二十餘年,豈一朝遽回天心?願上至誠請之。」

○司諫院左司諫大夫崔關等亦上書,請誅芳幹父子,不允。

○宣旨:「自今訓鍊觀提調,兵曹薦望。」

10月13日

○己丑,視事。

○御經筵。

○上命工曹參判李蕆、濟用副正南伋,監鑄祭器。告成,賜蕆等內廐馬各一匹,工人緜布各三匹。

○日本國九州總守、西海路美作太守皆遣人獻土宜。

○囚前府尹安遇世于義禁府。先是,遇世妻亡,欲受致賻米豆,詐傳上王旨,令金龍奇聞于上,至是事覺。

○以宦官盧希鳳爲司宰監提調,鄭澄爲禮賓提調。命依別坐例,給根隨,革二司別坐各一人。

○戶曹啓:「京畿所納供正庫、豐儲倉田稅米豆,前者令其官定監考色吏,掌其收納,去年始令守令三人、留後司官一人監納,納者多而監者只三人。因此納一二斗者,亦或留至二十日,其弊倍前。請依前例,令監考色吏掌之,又令差使員監之。」從之。

10月14日

○庚寅,上王命罷左右禁衛,屬內禁、內侍衛。

○賜緜子政府、六曹、三功臣、三軍摠制入直臣僚。

○義禁府論安遇世詐傳詔旨當斬,命收原從功臣錄券及別賜田,贖杖一百,放歸其鄕。

○日本國日向州太守源氏島津元久上表稱臣,獻土宜。

○肥前州沙門吉見昌〈淸〉亦遣人獻土宜,求苧麻布及虎皮。

10月15日

○辛卯,上謁健元陵,告卽位,侍臣及各司一員扈從。

10月16日

○壬辰,以權弘判漢城府事,許稠爲禮曹判書,權遇藝文館提學兼成均司成,曺致戶曹參議,柳暲刑曹參議,崔關禮曹參議,鄭招司諫院右司諫大夫,盧龜山、李安愚、李種善、尹思永爲咸吉、全羅、江原、黃海道都觀察使,吳陞全州府尹,鄭尙判定州牧事。始以兵曹參議、知事兼春秋館編修官。

○上王召見讓寧大君禔,上乘夜詣上王殿見禔。

10月17日

○癸巳,視事。

○御經筵。

○賜正朝使金汝知、副使李之剛、進獻種馬使安望之笠靴及衣一襲。

○賜開慶寺僧人米豆五十石。

○對馬島宗俊遣人來朝。

○上王命誕日、正朝、冬至外,諸道賀箋方物,只進於主上殿。

○大司憲許遲等合司啓曰:「臣等聞,讓寧大君禔來在上王殿。禔得罪宗社,天下所共知也。今上王召入殿內,臣等不勝驚駭,將欲啓於上王。」上曰:「父子兄弟至情,豈不欲相見?前月,上王欲召見之,因臺諫之請不果,今乃召之,卿等毋得煩請。」遲等固請,不允。左議政朴訔曰:「上王之召禔,將欲敎戒而保全之也。然久留則非獨臺諫,國人必喧動矣,宜速送還。」上曰:「予昨日暫見,今日更見,則必還矣。」遲曰:「前日相見,猶爲不可,況更見乎?」上謂遲曰:「卿等前日請懷安之罪,予亦欲陳,上王逆料而止之,使不敢言。卿等自後勿更陳啓。」

10月18日

○甲午,上朝上王殿。上王與上率百官,拜正朝賀表箋,金汝知、李之剛奉表箋以行。時請承襲使未還,故上王拜表。其表曰:

鳳曆紀年,啓三陽之交泰;龍庭輯瑞,受萬國之來同。凡屬照臨,悉均蹈舞。欽惟皇帝陛下聰明睿智,剛健粹精。敬天勤民,在璣衡之七政;修文偃武,混車書於八荒。玆値令辰,益膺純嘏。伏念,臣猥將庸質,幸際昌期。迹滯靑丘,阻詣鳧趨之列;心懸紫闥,倍殫虎拜之誠。

○上賜右副代言李隨鞍馬、笠靴及衣一襲,以隨將娶妻也。

○上將謁齊陵告卽位,幸留後司,次于原平。命議政府六曹堂上及臺諫各一人扈駕。京畿觀察使徐選來謁。

○是日,讓寧還廣州。

10月19日

○乙未,次于臨津。大雨雷震雨雹。

○上王遣人問安,上賜使者衣一領。

○兵曹啓:「曾降敎書:『軍國重事,予親聽斷。』前者,本曹令出番三軍判府事以下護軍以上,每衙日朝會後,會三軍鎭撫所,聽本曹出令乃散,然只令護軍以上一會未便。自今出番三軍司直以下軍士及本曹所屬內禁、內侍、別侍衛,當番都城衛、鷹揚衛等,主上殿入番外,別牌、侍衛牌、軍器監、義禁府大小員吏,每月初一、十六日朝會後,殿門一會。上陞座,兵曹堂上、郞廳、三軍都鎭撫先入殿庭,行四拜禮,二品以上陞殿侍坐,次三軍判府事以下軍士及有兼帶前銜軍士,各以職次入殿庭,行四拜禮出,次三軍甲士、都城衛、各道別牌、侍衛牌入庭序立,中軍在前,左軍次之,右軍又次之。次都城衛,次京畿,次慶尙,次忠淸,次全羅,次江原,次黃海,次咸吉,次平安行四拜禮,出聽本曹令乃散。近仗防牌入番及差備外,會本曹門外,聽令乃散。」上王從之。

○兵曹啓:「長治久安之策,莫切於武備。國家昇平日久,民不見兵,中外官吏視爲文具未便。請分遣本曹官及三軍鎭撫于諸道,整點兵器,以備不虞。」上王從之。

10月20日

○丙申,遣內臣,以沿途所獲禽獸獻于上王。

○留後李都芬來謁。

○知申事河演等請遣近臣,審營造太祖眞殿之役。上曰:「予當親往見之。」乃入留後司觀之,次于海豐。

○黃海道觀察使李推遣人獻方物。

10月21日

○丁酉,上王幸東郊,觀臺山新構離宮。

○上祭齊陵,右議政李原亞獻,漢平君趙涓終獻。

○留都政府、六曹遣吏曹參判李灌,問起居,獻酒果。

○賜衍慶寺米豆五十石。

○賜留後司緜布百匹、正布百匹,以爲營眞殿之備,還次于海豐。

○南陽君洪恕卒。訃聞,命停朝市三日。恕,高麗宰相師範子,有武才。諡康襄。諡法,溫柔好樂曰康,甲冑有勞曰襄。

10月22日

○戊戌,次臨津。

○濟州敬差官高得宗買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以來。

○初,帝遣指揮伯顔不花、千戶李敏等,率軍官五十四人,捕海靑、土豹於三撒地面,自閭延郡小甫里口子乘桴渡江,遣宣存義及朴楣,慰而詗之。至是,又遣判事鄭喬,賜毛冠,又命從其所向支應護送。

○宣旨:「今後當予視事日,兵曹堂上及三軍都鎭撫等竝參。」

10月23日

○己亥,日暈。

○次于原平。

○參贊金漸還自義州,以病留龍泉站,上遣人問病,賜毛衣毛冠。

○上稟宣旨,命閔無咎兄弟等妻子,許外方從便。

○司憲持平鄭其劾留後李都芳等抑買酒食,以饋隨駕軍士之罪,命勿論。

○京畿都觀察使獻酒果,分賜扈駕臣僚。

10月24日

○庚子,上至自留後司,上王迎于西郊,置酒唱和極歡。宗親宰樞皆侍宴,大司憲許遲,不命而舞。

○賜京畿觀察使徐選表裏,經歷宋仁山衣一領。

10月25日

○辛丑,視事。

○御經筵。

○朝上王殿。

○上王以年饑,命各道別牌除番上。

○胎室證考使鄭以吾來自晋陽,獻胎室山圖。山在晋州屬縣昆明。

○全州府尹吳陞托以遷父母墳,上書辭職不赴。

10月26日

○壬寅,上御仁政殿,受群臣朝。

○御便殿,視事、經筵。

○朝上王殿。

○賜趙末生、河演貂裘。

○禮曹啓:「曾經通禮門慣於朝禮者,兼差通禮門。」從之。

○司憲府不署持平李佐告身,以姊壻鄭擢誣構以不孝也。

10月27日

○癸卯,雨雪。

○視事、經筵。

○上稟宣旨,命無嗣三功臣賤妾長子,許與於功臣子孫之例。

○上命宗廟五室蓋,依他例除畫金。

○群臣將賀新雪,上曰:「冬雷地震,新雪何足賀?」朴訔、李原、卞季良等進啓曰:「臣等將賀新雪,而上以冬雷地震不受,臣等深喜上之遇災而懼。意者,上旣遇災而懼,故天有祥雪也。」

○上王與上將幸東郊觀射,以寒甚欲停之,朴訔等曰:「今日之寒,冬令之順也。行幸何害?」上王曰:「供億僕從之人,其苦不可勝言。」遂停之。

○議政府上書曰:

君父之讎,不共戴天。芳幹父子及朴蔓、任純禮、申孝昌、鄭龍壽罪干叛逆,在所不赦。李叔蕃、李稷辜負上王之恩,欺罔天聰,廉致用、房文仲,誣陳上王之過失。此皆殿下不共戴天之讎,請下有司,以正綱常。

不允。

○上王謂趙末生曰:「河崙功勳,卿等所知。其子永,何時終制乎?次子長,年幾歲乎?」又曰:「崙爲相,知無不言,盡心輔國,忠直之臣,無如此人。永若終制,則其召之,予將用之。」

○上賜河演毛衣。

○上王封新雪,稱爲藥餌,遣內寮崔游,戲進于老上王殿,老上王先知之,使人追執游而不及。高麗國俗,封新雪相遺,受者必設宴,若先知而執其使者,則送者設宴以相戲云。

○全羅道觀察使李安愚、黃海道觀察使尹思永、咸吉道觀察使盧龜山等詣上王殿拜辭,上王謂龜山曰:「聞卿母老病,然乎?」對曰:「臣母行年七十六,以病長在床褥。然主上卽位之初,不敢以辭。」曰:「予將言於主上,卿其姑留待命。」

○京畿軍器點考察訪請修築江華喬桐山城及廣州日長城,命待豐年築之。

○禮曹啓:「臣等謹稽古制,祭器、祭服破毁,不任修葺者申換,器則埋之,服則焚之。今宗廟五室帷帳及冊袱,今已改造,請焚其舊。」從之。

10月28日

○甲辰,上王置酒,迎慰上,孝寧大君𥙷[1]、領敦寧柳廷顯、左議政朴訔、右議政李原、參贊卞季良、吏曹判書鄭易、戶曹判書崔迤、禮曹判書許稠、工曹判書孟思誠、兵曹參判李明德、大司憲許遲、司諫鄭守弘及六代言侍宴。上王謂群臣曰:「聞,卿等請芳幹父子及朴蔓、任純禮、申孝昌、鄭龍壽、李叔蕃、黃喜、廉致庸、房文仲、權約之罪以爲,君父之讎,不可不復。所謂復讎者,以父不能有爲也。我在位十九年,豈有不能而待於後世也?」乃歎曰:「我百歲後,未可知也,我在毋復言。」又曰:「朴蔓性柔,不能違太上命耳。且蔓等事,何得一一如法?孝昌、龍壽使安遇世具述情款,遇世欲自以爲功,不肯道,孝昌等語往日考問,乃得其實。致庸、文仲、權約,我之所恥言也。黃喜我初頗不直之,使其姊子吳致善問之,曰:『世子信不德,然於國儲,安敢進間言?』我思其言,亦何罪之有?叔蕃有功於我,本欲保全。但嘗有言常見於世子,我雖不見其迹,竊料其計,前者無咎等謀去諸王子,以爲世子地。叔蕃承我意,攻無咎等甚力,今必恐世子忌之,欲還附之,必復有無咎等剪除王子之謀。以是遠謫耳,毋復更請。」酒進唱和。上王曰:「座上嘉賓盡故人。」廷顯等下庭謝。酒半,朴訔進啓讓寧不當居近地,上王目上前廷顯、許遲而流涕曰:「父子天性,我欲常常見之,豈可使處遠地?」遲曰:「願思大計,割恩也。」上王作色曰:「父子之間,卿欲何爲?」上亦流涕。廷顯等俱退就坐。代言成揜進酒,上王曰:「見爾則思誠寧。」仍謂群臣曰:「成氏一門,比諸原從功臣。」揜,誠寧夫人成氏之伯父也。兩上皆起舞,群臣亦迭舞,夜至四鼓而罷。

10月29日

○乙巳,日本國肥前州沙彌吉見昌淸遣人獻劍六把,求布及虎皮等物,賜苧麻布各五匹、虎皮五領。日向州太守源氏島津元久遣人獻香十斤、黑木百斤、川芎十斤、鉛五十斤、桂心、丹木各百斤、漆壺甁一對、丁子香四箇,賜紬布五匹、緜布百七十五匹。關西道筑前州石城官府平滿景遣人獻香三十斤、藤五百本、胡椒、丁香、檳榔各二斤、紫檀百本,賜緜布百五十匹。

10月30日

○丙午,視事。

○御經筵。

○朝上王殿。

○吏曹判書鄭易等啓:「師表之任,不可不重。近以生員、進士爲敎導,其中猥瑣之徒,不顧大體,就職未久,輒自辭避,官爵猥濫,無異添檢,虛費廩祿。自今都護府已上,以文科出身者差遣,其餘仍舊置學長。」崔迤亦曰:「今新置敎導,廩給之費亦多。不若以隣鄕年高德邁,可爲師表者爲學長。」從之。

○花山府院君張思吉卒,停朝市三日,宮中素膳三日,諡僖襄。諡法,小心畏忌僖,甲冑有勞襄。思吉,義州萬戶張烈之子,世爲土豪。思吉美容儀,鬚髯過其腹,有武藝。太祖選置腹心,與其弟思靖,俱爲開國功臣,然以妾妓爲妻,時以此少之。妓妾子住。

○宣旨:「兵曹每當衙日,行肅拜于予,只遣堂上一、郞廳一,參主上殿朝衙。」

○日本關西路九州都元帥右武衛源道鎭遣使來獻土物。

○私奴牛同及金元吉以殺人處斬。

○女末應加伊與奸夫金三千謀殺其夫。末應加伊凌遲處死,三千處斬。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

(戊戌)十一月

11月1日

○十一月丁未朔,上王曰:「讓寧之罪,不關於宗社,專是金漢老所爲也。其子無罪,而隨父在小家,火災可畏,予甚憐之。但慮讓寧性不安靜,恐姦詐之徒,潛相誘引,欲於江華造屋百餘間,俾之入處。」

○上王曰:「張思吉葬以何等禮乎?」趙末生對曰:「以功臣封府院君,葬以一等。」上王曰:「吾在位時,大臣卒則以恩義厚薄,或加賻或否。思吉兄弟輸誠向國,禮當葬以一等,是公義也,非爲宮人之親也。主上必欲加賻,宜令止之。吾聞其家甚貧,欲以本宮米十石賜之。」

○胎室都監請置晋州胎室侍衛品官八人、守護干八人,上王從之。

11月2日

○戊申,上王曰:「六曹、臺諫請懷安等罪,懷安爲姦人所誤,以至擧兵耳。姜尙仁自爲生員時,爲我書題,以其有勞,待之極厚,當盡忠事我,而以兵曹常在殿門,不啓軍務,及其案問則曰:『不能覺察也。』必壓膝問之,乃可得情。朴習信尙仁言至此,吾以謂,罪有差等。吉再徵召不來,固守不事二君之志,臣節固當爾也。」趙末生曰:「前此群臣屢請尙仁等罪,亦以此也。習之爲人,豈從尙仁指揮者?臣以謂罪無輕重。」上王曰:「其召知申事來,予請主上言之。」上卽詣上王殿。

11月3日

○己酉,視事。左司諫鄭守弘啓曰:「殿下初卽位,君父之讎,不可不報。政府、臺諫交章論請,而芳幹父子,尙未就刑,臣等缺望矣。」上曰:「上王嘗語予曰:『昔淮南王謀反,漢猶不殺,史策美之。我欲效漢文,保全芳幹。』予以是,未得請也。」守弘曰:「願殿下明正典刑,以副物議。其罪人臧獲不沒官者,宜當盡沒。」上命河演磨勘以聞。

○御經筵,講《大學衍義》,至隋薛道衡上高祖頌,煬帝覽之不悅之語曰:「道衡頌美先朝,而煬帝反不悅,是何心哉?」

○上王御便殿,謂趙末生、元肅、張允和、河演曰:「前日言尙仁事未竟,更與卿等言之。尙仁自生員,至爲參判,特加恩待,不曾知感,輒懷異心,不啓軍務,只啓各更無事。又主上卽位之三日,來見曰:『各道獻鷹,當進父王。』予亦以爲可,卽令尙仁奉宣旨移文,尙仁稽留四五日不行。再令移文,乃啓曰:『奉王旨移文可矣。』予乃從之。又令召洪州安置金國珍,尙仁亦不奉行。若一視吾父子,則豈爲此哉?所以爲此者,將以爲後日地也。究觀其心,其爲庸惡甚矣,可更鞫問。如無逆心,罪之實爲冤抑,固當宥之,若誠有逆心,則人臣非獨尙仁,人主非止今時,安可不以王法治之乎?其時行首當該官,亦當質問。」元肅曰:「朴習雖云惟尙仁言是從,然更事多,豈不知而如此乎?」乃命張允和,就問於左右議政第。朴訔曰:「尙仁所犯莫重,上慈置諸輕典,擧國論請,不獲蒙允。今使更訊,臣實欣抃。」李原進啓,亦如訔議。於是,遣義禁府鎭撫安希德于端川,洪延安于古阜,都事盧珍于泗川,陳仲誠于茂長,執尙仁、習、蔡知止、李慤以來。

○上王殿新宮成,名曰壽康。

○上王賜烏梅牌各一于孝寧大君𥙷、柳廷顯、沈溫、朴訔、李原、延嗣宗、崔閏德、李春生、河敬復、趙末生、李明德。

○前議政府參贊成發道卒,輟朝三日。發道,府院君石璘之子。爲人純厚無他,歷仕中外,有聲績。諡景肅,由義而制景;執心決斷肅。無嗣。

○上命參贊卞季良製樂章。欲以封崇之日,獻壽於上王也。詞曰:

日映金門霽景鮮,九重仙樂徹雲天。君王來獻南山壽,永享昇平萬萬年。持守盈成繼至仁,生民共祝壽千春。於萬斯年福祿來宜,酒滿金樽日正遲。聖子稱壽酒。億載萬年爲父母。恭惟聖壽,與天長而地久。

以爲初筵獻壽之歌。又作天眷東陲之曲曰:

於皇天眷東陲,生上聖濟時危,偉萬壽無疆。扶太祖代高麗,尊嫡長正天彝,偉萬壽無疆。受帝命作君師,多士輔庶績熙,偉萬壽無疆。海寇服甘露滋,時之泰古所稀,偉萬壽無疆。有聖子付丕基,享多壽彌萬期,偉萬壽無疆。

以爲罷宴之曲。

○宣旨:「胎室石欄之設,掘地損脈。今晋州胎室,毋設石欄,只用木爲欄,朽則改之,以爲恒式。」

○初,野人月郞介、毛郞介、殷阿兒古大等,來居慶源等地,至是,帝遣指揮安禿,奉勑招諭野人。安禿遣人曰:「月郞介等,本是野人,可發還本地。」上王令政府,六曹議之,皆請發還,上王從之。

○設忠義衛,以開國、定社、佐命三功臣子孫,分充四番宿衛。身犯不忠不孝者及其子孫,不許入屬。

○賜胎室都監提調金自知襦衣、毛冠、靴。

○上諭中外臣寮曰:

惟我父王纉承太祖之業,立經陳紀,爲萬世法,深仁厚澤,洽于民心。予以寡德,嗣守洪圖,不燭于理,罔知時措,夙夜祗敬,恐違父王付托之意。爰推仁愛之恩,庶副黎元之望,所有合行事宜,條列于後。農桑,衣食之本,今當凶年,尤其所急。中外營繕,雖已禁斷,慮恐守令不體予意,妄興工作,以奪民時。除六曹受敎行移外,敢有私役農民者,監司隨卽斷罪申聞。學校,風化之源,內設成均、五部學堂,外設鄕校,勸勉訓誨,無所不至,而成均受學者,尙未滿額。意者敎養之方,未盡其術歟?人之趨向,他有所好歟?其振起作成之術,政府六曹講求以聞。且鄕校生徒,雖有志學者,所在守令,如損分書役,應對賓客等事,無時使喚,以致廢業,自今一禁,其有儒士私置書院,敎誨生徒者,啓聞褒賞。守令,近民之職,其選尤重,監司一時褒貶,或失其實。各道各官三十年以來守令政績,從實訪問,具名以聞。鰥寡孤獨、疲癃殘疾,王政所當哀矜。內而漢城府五部,外而監司守令,詳加審問,還上賑濟,爲先分給,〈國俗,義倉所貸,謂之還上。〉毋致失所。且今適値凶歉,慮恐失業之民,或値飢饉。各官守令,如有失於賑濟,匹夫匹婦,餓莩講壑,定行責罰。貧乏之家,有嫁年已過,而不能婚嫁者,有葬期已盡,而不能埋葬者,誠可哀悶。監司守令官給資糧,以助支費,毋致失時。或父母歿而同産一族,利於全執奴婢財産,不肯婚嫁者,痛行科罪。貪汚官吏,托以貢賦上納、使客支應、官府營繕等事,違法重斂,貽害生民,監司不能覈實,反置最列,甚乖黜陟之意,自今精察糾理,以恤民生。各官守令,或因一時私怒,非法枉刑,鞭撻無告之民,致傷和氣。監司擧行曾降敎旨,毋致枉濫,以副予欽恤之意。鄕愿品官、元惡人吏,操弄守宰,蠹害良民,而爲守令者,墮其牢籠,反以爲能,信任偏聽,委之以事者,間或有之。今後守令不肯親執庶務,委諸人吏品官者,監司痛行糾理,具名以聞。義夫節婦、孝子順孫,義所表異,廣加訪問,開具實迹,啓聞旌賞。水陸戰亡士卒子孫,所在守令,復戶優恤,其有才能可任者,啓聞敍用。懷才抱道,隱於草萊,不求聞達之士,予將顧問,授之以任,監司旁求,具名申聞。

六曹請分遣朝臣于諸道頒敎,上以驛路疲弊不從,命以急傳行移。

11月4日

○庚戌,虹見。

○上朝上王殿。

○以盧龜山爲右軍都摠制,河自宗、卓愼恭安府尹,姜淮仲、韓雍仁壽府尹,洪汝方禮曹參判,成揜刑曹參判,金益精左代言,李隨右代言,尹淮左副代言,崔士康右副代言,柳穎同副代言,李愉咸吉道都觀察使,金謙全州府尹,鄭尙判忠州牧事。自宗,演之父也。

○以全羅道牧場所進良駒,分賜宰執。

○賜祭于張思吉。

○上王曰:「金銀不産我國,貢獻實難繼也。欲以馬匹及布子代獻如何?」鄭易對曰:「宜代以鷹子。」上王笑曰:「卿之言不然。」因曰:「帝必允兪,將遣使奏請。」

○上王曰:「予旣謝位,不欲聞大小臣僚來謝,兵曹其知予意禁之。」

○賻成發道米豆三十石、紙百卷,常典也。

11月5日

○辛亥,上朝上王殿。

○江原道敬差官啓:「平海民八十餘戶飢饉。」上命發倉賑之。

○前此,金漢老母死,許漢老奔喪,至時,河演等言:「漢老敎誘其母,陷於不義,是自絶其母也。殿下令漢老來葬其母,臣等以爲不可。」上曰:「親死奔喪,固天理人情之不可已者,且上王業已命之,不可不從。旣葬還配所,亦無害也。」演等請之再三,上不允,令漢老與子敬哉來葬其母。

○摠制李春生中風,絶而復蘇。上王曰:「近日中風暴死者,幾二十餘人。須令寫備急方,牓于殿內及兵曹。」

○判漢城權弘啓上王曰:「今以領敦寧柳廷顯爲安胎使。廷顯職兼義禁府,不可以刑官將事。」上王曰:「然。其以西原府院君韓尙敬代之。」

○禮曹啓:「胎室移安晋州時,令於安胎處,結綵棚、設儺戱,其所過州縣,止於館門結綵,以儀仗、鼓樂郊迎,各道監司、守令毋得越境。」從之。

11月6日

○壬子,視事。

○朝上王殿。

○上王曰:「槌峴東月羅田及加平之野,皆不合講武場。其召鄭義、朴舒問之,勿禁民樵牧、耕田。」

○上王賜虎皮各一令于兵曹堂上。

○兵曹啓:「國制,若召在外者,則入直代言親稟上旨,將其賜送王府所藏圓牙牌,稱臣封匣,以付使者,本院給起馬文憑,直下兵曹,馳馹以往,兵曹卽報議政府,被召者承牌,起程赴京。有詐僞者,處以重典,以防姦僞。今後圓牙牌出納,本曹入直堂上親稟宣旨,依上項例施行。」上王從之。

11月7日

○癸丑,上王移御壽康宮。

○視事。

○御經筵。問宋朝名臣事跡,卞季良對曰:「溫仁謹厚,司馬溫公爲最。王安石,先儒以爲小人,觀其文章、政事與其用心,皆非人所及也,恐未可專以小人目之也。」上曰:「安石,小人之才者也。」

○上朝壽康宮。

○司諫院啓曰:「古之人君,雖居燕閑,必使箴諫之臣侍側者,欲其匡救遺闕,以廣進德修業之基也。殿下日開經筵,講論道義,而諫官不與焉,恐非古者親近諫臣之道也。自今經筵,乞令諫臣輪日入侍。」從之。

○上王謂左議政朴訔、右議政李原曰:「讓寧常言:『願與平民處,以遊獵自適。』吾欲令讓寧、懷安率其家人,耕穫遊田如何?」訔等對曰:「讓寧則宜給月俸,且令家人治農,又與江華府使遊獵,似無害矣。懷安則得保首領足矣,何可給俸?且不可令遊畋。」趙末生曰:「讓寧、懷安皆不可令耕農以聚人,遊戲以自逸。」上王曰:「讓寧亦言:『父王生時遊戲而已。』其在主上時,必不遊戲矣,吾從兩議政言。」

○朴訔啓:「封崇後上壽,請依宋孝宗上壽德壽宮故事,一獻後入內,上壽于母后。」上王曰:「大妃連喪三子,誠寧又卒,讓寧又如此。以故憂勞成病,不能受禮。且恭妃率諸婦女來慰,吾對主上與大臣同歡宴罷後,與主上入內殿設宴,則無異於德壽之事。」

○私奴豆彦以故殺人處斬,私奴每邑同以毆殺本主,凌遲處死。

○禮曹啓上王封崇儀曰:

前一日,有司設冊寶案於勤政殿當中南向,設殿下拜位於殿庭當中北向,設幄次於殿庭近東南向,設受冊寶位於殿下拜位之東北西向,設冊寶案褥位於拜位之北南向,設典儀位於東階之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設左侍臣位於殿下拜位之東南,右侍臣位於殿下拜位之西南,東西相向異位,俱重行北上。設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位於冊寶案褥位之東,異位重行,西向北上,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左侍臣之南西上,宗室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東上,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又於壽康宮設殿下大次於外門內,隨地之宜,小次於殿東廊西向,設安冊寶幄於大次之北南向,設文武群官門外位於內門外,東西相對,俱重行北上。設上王幄坐於正殿當中南向,設香爐二於前楹外,設殿下拜位於月臺上當中北向及設褥位於幄坐之東西向,設冊寶案褥位於殿下拜位之北。設協律郞位於殿階上近西東向,設典儀位於東階之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設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位於西階下,異位重行,北向東上,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西上,宗室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東上,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

至日,於壽康宮兵曹陳繖扇、仗衛於殿階上下,樂官陳樂於百官之南,有司設箋案於月臺上。鼓一嚴,於勤政殿兵曹陳繖扇、仗衛於殿階上下,通禮門設文武群官位於闕門外,文東武西相對,俱重行北上,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及文武群官,各具朝服。鼓二嚴,判通禮跪,啓請中嚴,應行事執事官及文武群官,俱集勤政門外,有司捧冊寶,安於殿內案上,判通禮跪啓外辦。鼓三嚴,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入就位,次引進冊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入就位。禮儀使啓請發上王尊號冊寶,殿下服袞冕以出,近侍跪進圭。禮儀使導殿下,隨冊寶降西階,內臣當職者捧冊寶,安於殿庭案上,殿下就拜位北向立。禮儀使跪,啓請再拜,殿下再拜,通贊贊衆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應行事執事官不拜。禮儀使跪,啓請跪搢圭,殿下跪搢圭,如搢不便,近侍承奉,通贊贊跪,衆官皆跪。近侍捧冊東向跪進,禮儀使跪,啓請執冊授進冊官,殿下執冊授進冊官,進冊官搢笏,西向側身跪受,興少退西向立,進寶官受寶如受冊儀訖,禮儀使跪,啓請執圭、俯伏、興,通贊贊俯伏、興,衆官皆俯伏、興。禮儀使導殿下入幄次,改服冠袍。進冊官進寶官捧冊寶前行,至龍亭前,以冊寶各安於龍亭中案,授執事者,鹵簿鼓吹前導,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隨行,出闕門外上馬,詣壽康宮幄次奉安。

初,進冊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出闕門外,奉禮郞引文武群官出就門外位,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摠制以下左右侍臣,俱詣幄次前奉迎。判司僕進象輅於勤政門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知通禮在判通禮之前,通贊、舍人二人在知通禮之前。判司僕攝衣而升,正立執轡,殿下乘輿以出,奏樂部而行,千牛將軍前執轡,殿下降輿升輅,判司僕立授綏,摠制以下侍臣挾侍如常。知通禮進當輅前跪,啓請車駕進發,俯伏、興、退復位。車駕動,知通禮與通贊挾引以出,千牛將軍挾路而趨。駕出闕門外,至侍臣上馬所,知通禮跪,啓請車駕少駐,敎文武侍臣上馬。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通贊、舍人傳喝,文武侍臣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尙瑞官捧寶前導,摠制以下左右侍臣挾侍於輅前。文武侍臣上馬畢,知通禮啓請敎車右升,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知通禮退復位,千牛將軍升訖,知通禮啓請車駕進發,退復位。車駕動,文武群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車駕將至壽康宮,文武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駕至壽康宮南門外,回輅南向,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知通禮進當輅前,啓請降輅,俯伏、興、還侍立。殿下乘輿入大次,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禮曹稽制司引諸道進箋員,由東門入,樂官奏樂前導,至內門,樂止,升就月臺上,以箋文置案上訖退,奉禮引侍臣入就位,東西序立。判通禮跪,啓請中嚴,又啓外辦,上王具冠袍以出,協律郞擧麾,樂作,卽座偃麾,樂止。捧冊寶官捧冊寶案,進冊寶官、讀冊寶官隨行,押冊官前導冊寶案,升自西階。進冊寶官、讀冊寶官止于階下位,以冊寶案置于月臺上褥位,降復位。典儀曰:「四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四拜訖,奉禮引進冊官、讀冊官、捧冊官,升就階上,凡奉禮引止于階下。進冊官奉冊案進,至於上王座前小退北向跪。捧冊官擧冊,讀冊官北向跪,讀冊訖,捧冊官捧冊進上王座前,安於案上,進冊官以下,俱降復位。奉禮引進寶官、讀寶官、捧寶官,升就階上。進寶官捧寶案進,至於上王座前冊案之南小退北向跪。捧寶官擧寶,讀寶官北向跪,讀寶訖,捧寶官捧寶進上王座前,安於案上,進寶官以下,俱降復位,宗室以下文武群官,皆就門外位。禮儀使詣大次前跪,啓請行稱賀之禮。殿下服袞冕,禮儀使導殿下至內門外,近侍跪進圭。華蓋、仗衛停於門外,尙瑞官捧寶前行,陳於小次之側。禮儀使導殿下入門,升自西階,就月臺上拜位北向立。禮儀使跪,啓請四拜跪,殿下四拜跪,賀曰:「嗣王臣某言。上王殿下光膺顯號,福壽無疆,不勝欣抃。」禮儀使啓請俯伏、興、四拜、跪,殿下俯伏、興、四拜、跪。府官進上王座前,承旨跪傳曰:「國王孝思至誠,貫于天地,受玆尊號,感慰良深。」宣答訖,禮儀使啓請俯伏、興、四拜,殿下俯伏、興、四拜,導殿下詣上王幄坐之東西向立。初,殿下行禮將畢,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行事執事官亦各就班,候殿下西向立定,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衆官皆四拜、興、平身。通贊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千歲,山呼千歲,再山呼千千歲。出笏,俯伏、興、平身。「衆官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千歲,山呼千歲,再山呼千千歲,出笏,俯伏、興平、身。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衆官四拜。典儀贊進箋,執事者擧諸道箋案,由東門入,判通禮接引至幄座前置訖。初,箋案將入,殿內宣箋官揖出班,揖升趨進幄座前北向跪,內侍二人跪,展最高官箋文,判通禮跪贊:『宣箋,俯伏興,趨退降復位。』宣箋官宣箋文訖,俯伏、興,趨退降復位。執事者徹箋案,判通禮跪啓禮畢,通贊唱禮畢,上王降座,樂作,入內樂止。判通禮導殿下歸幄次釋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是日行上壽禮如儀畢,車駕還宮,導從如來儀。行事執事官、進冊官、進寶官正一品,讀冊官、讀寶官正二品,押冊官禮曹參議,捧冊官二、捧寶官二正四品侍從官,禮儀使禮曹判書,近侍、代言判通禮二。

○又啓大妃封崇儀曰:

前一日,有司設冊寶案於勤政殿當中南向,設殿下拜位於殿庭當中北向,設幄次於殿庭近東南向,設受冊寶位於殿下拜位之東北,西向,設冊寶案褥位於拜位之北南向,設典儀位於東階之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設左侍臣位於殿下拜位之東南,右侍臣位於殿下拜位之西南,東西相向異位,俱重行北上。設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位於冊寶案褥位之東,異位重行,西向北上,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左侍臣之南西上,宗室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東上,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又於壽康宮設殿下大次於大門內,隨地之宜,小次於殿東廊西向,設安冊寶幄於大次之北南向,設文武群官門外位於內門外,東西相向,俱重行北上。設大妃幄座於正殿當中南向,設香爐二於前楹外,設殿下拜位於月臺上當中北向,又設冊寶案褥位於殿下拜位之北,設典儀位於東階之東南,通贊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設進冊官以下行事執事官位於西階下,異位重行,北向東上,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道東西上,宗室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東上,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至日,於壽康宮兵曹陳繖扇、仗衛於殿階上下,樂官陳樂於百官之南。鼓一嚴,於勤政殿兵曹陳繖扇、仗衛於殿階上下,通禮門設文武群官位於闕門外,文東武西相對,俱重行北上。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及文武群官,各具朝服。鼓二嚴,判通禮跪,啓請中嚴,應行事執事官及文武群官,俱集勤政門外,有司捧冊寶,安於殿內案上,判通禮跪啓外辦。皷三嚴,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入就位,次引進冊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入就位。禮儀使啓請發大妃尊號冊寶,殿下服袞冕以出,近侍跪進圭,禮儀使導殿下,隨冊寶降西階,內臣當職者捧冊寶,安於殿庭案上。殿下就拜位北向立,禮儀使跪,啓請再拜,殿下再拜,通贊贊衆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應行事執事官不拜。禮儀使跪,啓請跪搢圭,殿下跪搢圭,如搢不便,近侍承奉。通贊贊跪,衆官皆跪。近侍捧冊東向跪進,禮儀使跪,啓請執冊授進冊官,殿下執冊授進冊官,進冊官搢笏,西向側身跪受,興小退西向立。進寶官受寶如受冊儀訖,禮儀使跪,啓請執圭、俯伏、興,通贊贊俯伏、興,衆官皆俯伏、興。禮儀使導殿下入幄次,改服冠袍。進冊官,進寶官捧冊寶,前行至龍亭前,以冊寶各安於龍亭中案,授執事者,鹵簿、鼓吹前導,進冊官以下應行事執事官隨行,出闕門外上馬,詣壽康宮幄次奉安。

初,進冊官以下行事執事官出闕門,奉禮引文武群官出就門外位,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摠制以下左右侍臣,俱詣幄次前奉迎。判司僕進象輅於勤政門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知通禮在判通禮之前,通贊、舍人二在知通禮之前。判司僕攝衣而升,正立執轡,殿下乘輿以出,奏樂部而行,千牛將軍前執轡,殿下降輿乘輅,判司僕立授綏,摠制以下侍臣挾侍如常。知通禮進當輅前跪,啓請車駕進發,俯伏、興、退復位。車駕動,知通禮與通贊挾引以出,千牛將軍挾路而趨。駕出闕門外,至侍臣上馬所,知通禮跪,啓請車駕少駐,敎文武侍臣上馬。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通贊、舍人傳喝,文武侍臣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尙瑞官捧寶前導,摠制以下左右侍臣挾侍於輅前。文武侍臣上馬畢,知通禮啓請敎車右升。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知通禮退復位。千牛將軍升訖,知通禮啓請車駕進發,退復位。車駕動,文武群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車駕將至壽康宮,文武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駕至壽康宮南門外,回輅南向,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知通禮進當輅前,啓請降輅,俯伏、興、還侍立。殿下乘輿入大次,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判通禮跪,啓請中嚴,又啓外辦,大妃具冠服以出,樂作,行障步障方團扇侍衛,垂廉卽座,樂止。捧冊寶官捧冊寶案,進冊寶官、讀冊寶官隨行,押冊官前導冊寶案,升自西階,進冊寶官、讀冊寶官止于階下,以冊寶案置于月臺上褥位,降復位。典儀曰四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四拜訖,奉禮引進冊官、讀冊官、捧冊官,升就階上,凡奉禮引止于階下。進冊官捧冊案進,至於大妃座前,小退北向跪。捧冊官擧冊,讀冊官北向跪,讀冊訖,捧冊官捧冊進大妃座前,安於案上。進冊官以下,俱降復位。奉禮引進寶官、讀寶官、捧寶官,升就階上,進寶官捧寶案進,至於大妃座前冊案之南小退北向跪,捧寶官擧寶,讀寶官北向跪讀寶訖,捧寶官捧寶進大妃座前,安於案上,進寶官以下,俱降復位,宗室以下文武群官皆就門外位。禮儀使詣大次前跪,啓請行稱賀之禮,殿下服袞冕,禮儀使導殿下至內門外,近侍跪進圭,華蓋、仗衛停於門外,尙瑞官捧寶前行,陳於小次之側。禮儀使導殿下入門,升自西階,就月臺上拜位北向立。禮儀使跪,啓請四拜跪,殿下四拜跪,賀曰:「嗣王臣某言。大妃殿下光膺顯號,福壽無疆,不勝欣抃。」禮儀使啓請俯伏、興、四拜跪,殿下俯伏、興、四拜跪。尙宮進大妃座前,承旨跪傳曰:『國王孝思至誠,貫于天地。受玆尊號,感慰良深。』宣答訖,禮儀使啓請俯伏、興、四拜,殿下俯伏興四拜,導殿下歸幄次釋服。

初,殿下行禮將畢,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行事執事官亦皆就班。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興、平身,群官四拜、興、平身。領議政率文武群官稱賀,尙宮承旨傳告中官,中官宣答訖,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群官四拜平身。判通禮跪啓禮畢,通贊唱禮畢。大妃降座,樂作,入內如出時儀,樂止。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內外命婦竝稱賀於內殿。殿下入內行上壽禮如儀畢,車駕還宮,導從如來儀。行事執事官、進冊官、進寶官正一品,讀冊官、讀寶官正二品,押冊官,禮曹參議,捧冊官二、捧寶官二正四品侍從官,禮儀使,禮曹判書,近侍、代言判通禮二。

11月8日

○甲寅,大雪,平地深尺餘。百官朝服立于廊廡,上以袞冕,御仁政殿,奉玉冊金寶,上上王尊號曰聖德神功上王,大妃尊號曰厚德王大妃。親授上王冊寶于進冊官朴訔、進寶官李原;大妃冊寶于進冊官南在、進寶官柳廷顯,送至仁政門,訔等奉冊寶至壽康宮上之。上王冊曰:

國王臣某,再拜謹奉冊上言。恭以聖神之妙,雖絶名言,臣子之情,必崇徽號。玆擧彝憲,用申孝思。恭惟上王殿下高明配天,博厚齊地,扶聖祖而啓運;尊嫡長以守成。德冠百王,孚舜、文之所性;功高萬代,與湯、武而同符。敦敬天愛民之誠,盡事大交隣之道。惟至仁之浹洽,致斯世於隆平。念襲重艱,悉深祗懼。欲昭成美,當極尊稱。爰率臣僚,式陳冊禮。臣某不勝大願,謹奉冊寶,上尊號曰聖德神功上王。伏惟上王殿下,特留睿鑑,以循卑忱,俯受鴻名,擁純禧之川至,茂迎和氣,享多壽於嵩呼。

寶曰聖德神功上王之寶。樂章曰:「於皇上王,盛德隆功。贊我聖祖,以有大東。再遏亂略,治敎昭宣。龍受帝命,宗社萬年。」

大妃冊曰:

國王臣某,稽首再拜謹奉冊上言。恭以承天厚載,雖盛德之難名,孝子至倩,惟尊親之爲大。祗率禮文之舊,少伸愛敬之誠。恭惟王大妃殿下柔惠安貞,慈和肅愼。基《周南》之美化;嗣摯仲之徽音。儆戒無違,克盡相成之道;劬勞罔極,難酬載育之恩。儷日御以恒升,示母儀於家國。念臣弱質,叨守鴻圖。仰惟顧復之私,宜擧稱揚之典。臣某不勝大願,謹奉冊寶,上尊號曰厚德王大妃。伏惟王大妃殿下,光膺顯號,茂介繁禧,享壽富於萬年,昌本支於百世。

印曰厚德王大妃之印。樂章曰:「思齊大妃,維德之行。有相之道,遹觀厥成。卽篤其慶,克昌厥後。福履綏之,以介眉壽。」

是日,廷臣以雨雪,請更卜日,上遣近臣白之,上王曰:「古人以雨雪爲祥,且有司已具,不可改日也。除百官,冊使來可也。」命從上王旨,從宮中道往上壽。朴訔、李原、南在、柳廷顯、讀冊官卞季良、讀寶官趙末生,大妃讀冊官孟思誠、讀寶官閔汝翼、孝寧大君𥙷、吏曹判書鄭易、戶曹判書崔迤、禮曹判書許稠、判都摠制府事朴子靑、漢平君趙涓、都摠制李伯溫、摠制洪敷、李皎、大司憲許遲、禮曹參判洪汝方、兵曹參判李明德、參議元肅、知申事河演、左代言金益精、右代言李隨、左副代言尹淮、右副代言崔士康、同副代言柳穎等侍宴。伶人奏卞季良所進新詞,上王稱美主上之誠孝,亟曰:「辭位以後,吾益尊矣。」唱和極歡。上王曰:「神功聖德,吾何敢?」上率群臣將謝之,上王命止之。呼尹淮別名戲之,召元肅、許遲就前曰:「吾與尹淮戲,親之也。予聞淮名久,而未得其實,今因上王,乃知淮優於史學也。其父紹宗,頗有功於我家,卿等知之。」遲曰:「文學雖貴,須要心術之正也。」肅曰:「近來儒輩,尹淮爲優。」在先起舞,風度可觀,主上稱爲南老。兩上皆起舞,在跪抱上腰,群臣以次迭起爲壽。上王曰:「吾與主上入內殿,必先下淚,樂與卿等爲歡耳。」夜二鼓,上與𥙷扶上王入內殿。

11月9日

○乙卯,上由宮中道朝壽康宮。以封崇禮成,赦中外,敎曰:

予以眇躬,荷祖宗積累之德、太祖創垂之業,祗奉父王之休命,纉承丕緖,夙夜祗懼。竊以爲治之道,莫先於報本,已嘗躬服袞冕,以祼太室,于斯之時,宜降德音。第念,數宥有妨治道,未卽施行。洪惟我父王殿下以神聖之資、仁厚之德,克光前烈,式至昇平,蓋二十年于玆矣。隆功盛德,卓冠千古,在人耳目,而尊號未立,良用歉然。於今月初八日,謹奉玉冊金寶,上父王尊號曰聖德神功,上王母后尊號曰厚德王大妃。自永樂十六年十一月初九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歐及殺祖父毋、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蠱毒魘魅、謀故殺人、但犯强盜,子之於父母,妻之於夫,奴之於主,謀殺未成,情迹已著及告言呪罵死罪外,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有以宥旨前事,相告語者,以其罪罪之。於戲!尊崇徽號,旣盡禮於君親;誕布寬條,用施仁於臣庶。咨爾中外臣僚,體予至懷。

前此,慶尙道咸安郡有殺父未成者,適遇赦當免,言者皆以爲可殺,上以赦令已布,不可失信,遲回久之,卒赦之。憲府上言:「後若有赦,此類宜載於不赦之例。」至是將赦,令政府、六曹議之,多異同。左議政朴訔曰:「强盜亦有杖者,遇赦不得免。妻之於夫、奴之於主、子之於父,雖非死罪,亦不可免。」議者以謂:「他死罪皆免,而杖罪不免,則非制刑輕重之義。」日旰議未決,上乃命於赦文,載子之於父、妻之於夫、奴之於主,告言呪罵,死罪不赦。

○禮曹啓冊封中宮儀曰:

前一日,有司設鋪上座於正殿,設獸爐二於前楹外左右,設冊案、印案各一於上座之左近東,設侍中門下侍郞位於上座東南,西向北上,侍中侍郞皆攝。設傳命位於殿庭中心之左西向,設受敎命位於殿庭中心,北面東上,設冊使副位於受敎命位之南,設押冊官以下位於使副拜位之南,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東上,設兩府百官拜位,竝如常儀。設典儀位於押冊官拜位之東,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協律郞位於殿西階之上,大樂令位於百官之南北向。

臨軒發冊禮:將行冊禮,所司奏請太尉爲使,司徒爲副。冊日,有司陳設仗衛於殿庭內外如常儀。量時刻,兩府以下百官、冊使副、應行禮官各服朝服,俱就殿門外位以候,有司捧冊函、印綬,設於上座之左案上,冊在北印在南。典儀、贊者先入就殿庭閣門,引兩府以下百官,竝如常儀。大樂令率樂工入就位,協律郞入就位,攝侍中詣內殿門外,版奏外辦,殿下服絳紗袍、遠遊冠,中禁奏嚴,殿下出殿,協律郞擧麾,樂作,殿下卽座,偃麾樂止。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兩府以下在位者皆再拜。閣門引侍中、門下侍郞,自東側階升殿立定,舍人引使副以下行禮官初入門,樂作,至位,樂止。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使副以下皆再拜。侍中前承命,降自東階,詣傳敎命位西向立,舍人引冊印使副,就受敎命位,北面東上立定。侍中稱有命,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冊使副再拜。侍中宣命曰:『冊某氏爲王妃,命卿等展禮。』宣命訖,典儀曰再拜,使副再拜,侍中升復位。門下侍郞詣冊案前,北面俛伏跪,近臣詣冊案東取冊函,以授門下侍郞,門下侍郞傳授持冊者。近臣又取印綬,以授門下侍郞,門下侍郞傳授持印者,俛伏興,引冊函印綬,降詣傳敎命位,持冊印者隨後。門下侍郞西向擧冊函,以授冊使,冊使傳授副使,副使跪受,以傳押冊官,押冊官率持冊二人跪受,對擧退立於使副之後。其冊案,殿上持冊者隨冊函後,傳於行禮持案者。門下侍郞取印綬,授冊使,冊使跪受,以授副使,副使跪受,以傳持印者,持印者跪受,退於冊之北,門下侍郞升復位。舍人引使副還拜位,典儀曰再拜,冊使副、兩府以下百官,凡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引使副以下出,協律郞擧麾,樂作,持冊印者以次由中道出門,使副竝自正門出,偃麾,樂止。押冊官以下,由西邊門出,舍人止門內,攝侍中版奏禮畢,殿下降座,樂作,入殿訖,樂止。冊使副備儀衛、樂部而行,閣門引兩府以下官,以次出。

○又啓宮庭受冊儀曰:

前一日,守宮於宮門外西,設太尉、司徒位次,東向北上,宮門內又設命婦幕次。司鑰於正殿設中宮幄次座位,南向,又設中宮受冊位於殿庭階間,北向,設樂位於殿庭,設麾於殿西階之西,向東。其日,依時刻,列仗於殿南門之內如常儀。典禮設冊使副位於殿門外西,東向北上,內侍二人位於使副之南,擧冊案及印案者位差退,俱東面,設內給事位於庭北,南向,又設內謁者監位於其東南,西向。司贊設命婦陪位於正殿東西,近北,翁主以上在東,夫人以下在西,每等異位重行南向。又設內命婦朝位於殿庭御道東西,翁主以上在東,西上北面,大夫人以下在西,東上北面。又設司贊位於東階東南,典贊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內史版奏中宮請中嚴,命婦依時刻,各服其服,內謁者監先置二案於殿門外近限。太尉、司徒旣受命出,備儀仗,率冊函印案者,至宮門外下馬,謁者引入,引路前導,俱入次內。典引引命婦就陪列位,大樂令率樂工就位,典樂就擧麾位,司贊率典贊先就位,謁者引太尉以下就殿門位。內謁者監引內給事就南向位,內謁者監退復位。尙儀版奏外辦,中宮具服。司言引尙宮,尙宮引中宮,出自正殿西房,典樂擧麾,奏平和之樂,中宮入兩楹間南向立定,樂止。內給事出詣太尉前跪,太尉向北跪稱:『太尉封臣某、司徒封臣某奉敎命,授中宮備物典冊。』訖,俛伏、興,退復位。內給事詣殿門,傳告司言,司言入詣中宮前,跪奏訖退。

初,司言入,奉冊函,印案者以次進,當司徒前,司徒取冊印,以次進授太尉,擧案者以次退,司徒授訖復位。內侍二人進太尉前,西面以次授冊印,東面授內謁者監,退復位。內謁者監二人持冊印進立於殿門外,跪置案上,俛伏興。初,司言奏訖,尙儀贊中宮降,司言引尙宮,尙宮引中宮,初行,樂作,立定,樂止。初,中宮將降,尙宮詣門跪取冊,尙服詣門跪取印興,進俱立於中宮之右,西向,司言、司印各一人進立於中宮之左,小前東向。尙宮稱有敎命,尙儀贊中宮再拜,尙宮讀冊印文訖,尙儀又贊中宮再拜。尙宮捧冊進授中宮,中宮以授司言,尙宮又捧印進授中宮,中宮以授司印訖,尙儀贊中宮升正殿,初行,樂作,卽南向坐,司言、司印捧冊印,置於座前,樂止。典引分引命婦等倍列者,以次就拜位。爲首者初行,樂作,至位,樂止。司贊曰:「再拜。」典贊承傳,命婦皆再拜。典引引爲首者一人詣西階,初、行,樂作,至階,樂止。爲首者升進當御座前,北向跪奏:「妾等言。伏惟殿下肅雍夙著,至德膺期,凡厥兆庶,不勝慶抃。」訖,典引引爲首者,自西階降,樂作,復位,樂止。司贊贊再拜,典贊承傳,命婦皆再拜。司言前奉旨,降自西階,詣命婦西北東面,稱有旨,命婦等皆再拜。宣旨訖,在位者又再拜。司贊曰:「再拜。」傳贊承傳,在位者皆再拜。典引以次引出,爲首者初行,樂作,出門,樂止。司言奏禮畢退,中宮降座,樂作,乘輿入內,樂止。冊命使詣闕殿庭立,司謁詣太尉前,太尉復命曰:「奉敎命,授中宮備物與典冊禮畢。」再拜。司謁奏聞,太尉等退。

○中宮謝表儀曰:

先是,宮官具謝表,中宮受命婦朝賀訖,尙宮引中宮,詣兩楹間北面立。尙儀以謝表授中宮,又尙儀以函候於前,中宮置表於函,尙儀受函置案上。尙宮贊拜,中宮再拜訖,尙衣以表降殿,授宮官左師尹,宮官詣闕,因承旨以聞。初,宮官奉表出門,中宮降殿鞠躬以送,表出殿門,還內。

○又啓百官朝賀儀曰:

冊后翼日,兩府以下文武百官,詣闕上表稱賀如常儀。

○又中宮受賀儀曰:

兩府以下文武群官,詣中宮門奉賀。其辭曰:「王妃肅雍夙著,至德應期。令月吉日,光膺寶冊,某等不勝大慶者。」稽首四拜而退。

11月10日

○丙辰,上以遠遊冠、絳紗袍,御仁政殿,百官以朝服序立。遣進冊官平陽府院君金承霔、進寶官平壤君趙大臨,以玉冊金印,冊中宮沈氏爲恭妃。妃於內殿,備禮受冊,受命婦朝謁。賜承霔、大臨表裏,命慶昌府尹沈澄進表箋以謝。冊曰:

王化之基,實有資於內助;人倫之至,當極備於彝章。爰擧徽稱,載揚顯冊。惟爾沈氏,端莊貞靜,柔懿溫恭。念在憂勤,常進儆戒之道;心存恪愼,曾無宴安之情。宜儷德於咸恒,可竝美於風雅。肆當莅政之始,俾嚴縟禮之加。是用命爾爲王恭妃,授以冊寶,益迓嘉祥,永膺大慶。協敷陰敎,貽燕謨於萬年;克正坤儀,播鴻休於百世。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印曰王恭妃之印。樂章曰:「天眷我王,乃立厥妃。君子好逑,神人俱依。柔嘉維則,淑愼其身。介以繁祉,子孫振振。」箋曰:

降命自天,光施寵典。措躬無地,祇荷殊恩。揆分非宜,徒知增愧。伏念質欠淵懿,行未柔嘉。內助相成,素乏鷄鳴之戒;徽音是嗣,敢希麟趾之風?豈圖鴻名謬及寡德?玆蓋資全聖智,度大寬仁,謂王敎之攸行,由人倫之乃敍,載揚顯冊,庸示彝章。謹當儆戒無違,志益專於承順;康寧多吉,福恒祝於熾昌。

○上王獵于東郊,上遣柳廷顯、尹淮進酒果,樂歡而罷。

○上謂卞季良曰:「卿善製樂詞,父王稱嘉。」謂孟思誠曰:「卿爲慣習都監提調,敎伶人新詞,合於律調,父王歡愉。」謂朴子靑曰:「卿勤勞監督壽康宮,奉兩殿入御,予甚喜之。」各賜內廐馬一匹。

11月11日

○丁巳,御仁政殿,受群臣朝,御便殿視事。

○親覽憲府封章,謂許遲曰:「芳幹父子事,吾再啓上王,不得蒙允。其餘罪人,卿等當更論請,雖不得置之極刑,當從重斷罪。」遲曰:「芳幹父子,爲父王之讎,不可竝容一國。」司諫鄭招曰:「昔舜受禪之初,先誅四凶。近年水旱相仍,意此輩不思其罪,反相怨咨之致也。願殿下以法誅之。」

○御經筵。

○禮曹判書許稠等啓:「按《唐書》《百官志》,司儀署掌凶禮喪葬之具。今國家凡宗親、勳臣及文武一品以上之卒,設都監以治其葬,誠爲令典,然葬畢輒罷,喪葬之具,隨卽棄毁。又有卒者,更設都監,以辦葬具,財費民勞,其弊不貲。乞依古制,常置都監以掌之。」上從之。

○吉昌君權珪自留後司奉御胎向晋州昆明縣,賜毛衣、毛冠。

○宣旨:「伊川分水嶺、原州橫溪等處講武場,今當雪深,必有私獵者,令其道監司嚴禁。」

○上王賜祭于成發道。

○宗貞盛請發還倭人居海邊者,上從李原議,除欲還者外,皆不發還。

11月12日

○戊午,御經筵。

○朝壽康宮。

○上王與上御正殿,召兵曹參判李明德、知事張允和、知申事河演等曰:「臺諫再疏,請芳幹等諸人罪,吾旣誅首惡,其餘量罪安置,于今二十餘年。主上今誅之,誰以我爲不知,將何面目見人乎?雖固請,吾必不從。」

11月13日

○己未,視事,御經筵。上曰:「欲講《資治通鑑》如何?」柳觀曰:「卷數甚多,恐未可遍覽。」金益精請講《近思錄》,上曰:「然。」

○朝壽康宮。

○上王命大司憲許遲、司諫鄭招、刑曹正郞金知逈、兵曹參判李明德,同義禁府鞫朴習等曰:「傳位敎書曰:『軍國重事,予親聽斷。』且令兵曹常居殿門內,若等不以軍務啓達,必有異計。」習曰:「何敢有異?但新除判書,未諳事務。且尙仁言:『甲士給暇等凡軍務,當依例啓主上殿。』吾意尙仁潛邸舊臣,久處兵曹,惟尙仁是從,不敢異同。金國珍事則吾曾不知,鷹子事則尙仁曰:『當以王旨移文。』吾不敢違。蔡知止言:『李慤過吾貶所言:「我與尙仁言軍事,當啓上王殿,尙仁微笑不答。」』」義禁府具辭以聞,上王曰:「習更不異同,不得無罪,然與尙仁殊科,不忍拷訊也。」許遲曰:「習非十歲之兒,身爲長官,豈不知大體者,而惟尙仁是從乎?宜加鞫問,罪必不止於不異同也。」

○上王與上御燕寢,召趙末生、元肅、張允和曰:「吾連喪三子,誠寧又亡,傷悼曷弛?」因下淚曰:「恭寧之弟,年一二歲,養於宮中,今其母得疾良苦,乳媪亦病臥,予甚憐之。問於其母曰:『無乃有欲養者乎?』其母曰:『有鈴平君族人欲養之,妾安敢擅許乎?申孝昌曩者被劾,到留後司,欲免其罪,願以恭寧爲侍養,贈奴婢五十口。乳媪受其文契來,妾叱曰:「殿下不受宮人私謁,妾豈敢上白乎?」卽時送還。』予聽此言始知之。前日,臺諫累請孝昌罪,予以爲,旣令扈從太祖,則不可以此罪之,已與元肅、張允和言之。今乃有此鄙陋之事,予內雖無愧,外人之言,可無愧乎?玆欲明治其罪,使衆知之。然其罪,在律不過不應爲,且犯在赦前,欲黜之于外,以終其身。」趙末生曰:「律,交結宮人,蒙蔽奏聞者斬。奚止不應爲乎?」乃召朴訔、李原問之,對曰:「孝昌之事,雖不在赦目,其欲虧損上德之心,何異於謀危社稷乎?壬午年不守臣節,罪固重矣。又有此事,當以法鞫問。」上王曰:「卿等之言,皆不合吾意,將量宜施行。」初,孝昌拜都摠制,朴訔曰:「孝昌與朴蔓一耳,縱不加罪,豈可榮以爵祿?」乃罷之。臺諫從而請罪,書連上,孝昌懼,以恭寧母信寧翁主寵幸,賂以奴婢。孝昌爲人奇僻,士林鄙之。

11月14日

○庚申,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上王命河演等,與兵曹問申孝昌,孝昌言:「臣到留後司,爲臺諫所劾,無可奈何,因女壻恭寧君之妻兄崔承寧,以奴婢五十口贈恭寧,冀其上達臣情,敢欲以此見媚於上乎?」上王曰:「壬午之事,朴蔓、任純禮爲首,趙思義次之,國家皆論其罪,其餘或自就獄伏誅,或自盡。予旣以卿爲無罪,今卿以奴婢行賄,以貪鄙之心窺我。嘗聞,前朝之季此風盛行,何意今復見此?我雖貧陋,恭寧豈親自負汲乎?但事在赦前,不可加罪,但令安置遠郡。」遂下義禁府。趙末生啓:「孝昌罪大,只令黜外太輕。請奪告身,以其所贈奴婢屬公。」上王不允。

○大司憲許遲、義禁府提調卞季良、田興等請曰:「孝昌以其私心,仰瀆日月之明,其罪深重,鞫問其情。」上王從之。

○司憲府啓曰:「芳幹父子之罪,人所共知,至今未就刑戮,後世謂殿下何如也?」上曰:「我亦不以芳幹爲無罪也。然上王欲保全之,我何敢違父王之心乎?」

○判安邊府事辛悅卒于任所,柩過京,上命賜祭。

○禮曹啓上王殿上壽儀曰:

朝賀訖,有司設上王幄座於壽康宮殿上當中南向,又設殿下褥位二,一於幄座之東西向,一於月臺上北向,設香爐二於前楹外。協律郞設樂于殿階上,茶房設酒亭於殿上近南。判通禮跪,啓請中嚴,又啓外辦,典儀率通贊先入就階下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殿庭位。中禁傳嚴,上王出,樂作,陞座,樂止。判通禮詣小次前導殿下,升就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判通禮跪,啓請四拜,殿下四拜。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在位官皆四拜、興、平身。司饔提調擧茶床進上王座前,樂作,進訖,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酒亭北向立,茶房提調捧爵,樂作,開爵注酒以進,殿下捧爵詣上王座前北向跪進。通贊贊跪,群官皆跪,殿下進酒訖,俯伏、興、平身。通贊贊俯伏、興、平身,群官俯伏、興、平身。判通禮導殿下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啓請跪,殿下跪,通贊贊跪,群官皆跪。殿下致辭曰:「嗣王臣某稽首言。臣某與群臣謹上千萬歲壽。」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四拜,殿下俯伏、興、四拜。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在位官皆四拜。俟上王飮酒訖,判通禮導殿下詣上王座前跪,受爵以授茶房提調,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啓請四拜,殿下四拜。典儀曰:「四拜。」通贊贊四拜,在位官皆四拜訖,判通禮導殿下詣幄座東褥位西向立,司饔提調徹茶床,判通禮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復位。上王降座,樂作,入內,樂止。殿下從入,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11月15日

○辛酉,上傳冬至祭香祝。

○視事。

○六曹又請芳幹罪,不允。

○御經筵。講《大學衍義》,見李訓事,謂經筵官曰:「事成則如何?」卓愼對曰:「訓實憸邪,若除宦官,亦是一快。」鄭招曰:「訓事之不成,唐家之福也。董卓事亦可鑑矣,訓豈異於卓哉?」上曰:「然。」

○朝壽康宮。

○刑曹以歲歉,請奴婢公文,待豊年成籍。前此,朝議以奴婢爭訟日起,請成文籍,期以十月,人多不樂,至是刑曹請停。

○禮曹啓冬至朝賀儀。朴訔曰:「上王雖禪位,事大表箋則皆親自爲之。今主上當奉上王行望闕禮訖,率百官朝賀壽康宮,還御仁政殿,受群臣朝賀。」上王曰:「禮則然矣,但予有疾,未能早起。主上率百官行遙賀禮,率百官見老人可也。」

○義禁府具申孝昌獄辭以啓,仍曰:「雖命勿問,只黜于外,臣等不敢奉旨。」上王曰:「孝昌之罪,不在赦目,但以心之鄙陋,黜于外耳。未知有行賄於君之律乎?未知其罪不當蒙大赦乎?吾在位時,未能明白處置之事亦多,卿等其啓於主上施行。」

○上王曰:「成政丞石璘喪其子,其意亦如我,必不食肉,明日我欲勸之。」元肅曰:「石璘年過八旬,誠如上敎。」

○咸吉道都節制使尹惟忠卒。

○對馬島左衛門大郞遣人獻水晶纓子,仍報:「今年六月,中原遣使者,贈銅錢八萬貫,我國王却之不受。」

○延安人洪仁奇以故殺人處斬。

11月16日

○壬戌,日南至,上以冕服率群臣,行望闕禮。以遠遊冠、絳紗袍,御仁政殿,受群臣朝賀。諸道皆獻方物,島倭五十餘人亦與賀班。禮畢,率群臣朝壽康宮,上王命除禮,只行四拜。

○賜領敦寧柳廷顯、左議政朴訔、議政李原等豹皮各一領,漢平君趙涓以下鹿皮各一領曰:「卿等於日到吾家,以薄物贈之,冀卿等壽如此皮之韌長也。」遂置酒。孝寧大君𥙷以下勳親、宰執咸侍燕,酒酣聯句。上王呼元肅就前曰:「今日獻壽,吾以年歉止之,更思主上率百官來慰老人,吾不可不以禮待之。略以宮廚所儲設小酌,卿等安坐飮酒,但恐天寒凍路,夜行爲勞。」群臣皆拜謝。又曰:「今日主上率群臣拜我,我益尊矣。」以玉杯賜廷顯飮,廷顯固辭,上王曰:「予與卿同飮一盃,卿知予意乎?」廷顯曰:「臣固知一體同心之義也。然君臣何敢同一盃乎?」上王曰:「我欲同飮,卿勿辭也。」又以玉盃賜朴訔、李原飮。谷山君延嗣宗避席啓曰:「宜選任守令,申嚴罪及擧主之令。」上王曰:「然。」上王命止樂,誦聶夷中二月糶新穀詩,且曰:「主上足爲守文之主,卿等宜盡心補導。」群臣皆頓首。上王憑上肩起舞,夜至二鼓,極歡而罷。

11月17日

○癸亥,御經筵。

○朝壽康宮。

○上王遣知事張允和,上遣宦官金龍奇,齎酒肉就昌寧府院君成石璘第勸肉。

○義禁府啓:「申孝昌之罪,雖止於交結宮人之律,其心不忠,不可赦宥。」上王不允。又請收奪告身,置之遐方,乃奪告身及功臣錄券,放于茂朱縣。

○上王曰:「火災不可不愼,令承政院諭諸司愼火,兵曹令巡綽官察之。」

11月18日

○甲子,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新置忠義衛四番節制使,番各二人。

○成石璘詣壽康宮謝恩,命兵曹餉之。

○河演、柳穎等啓:「朴蔓之罪,不可容也,請置極刑。」不允。

11月19日

○乙丑,御經筵。

○上賜河演等六代言毛衣曰:「天苦寒,入直不可無裘。」

○大司憲許遲、左司諫鄭守弘等合辭伏閤言曰:「芳幹父子及朴蔓等,皆罪關綱常,不可容恕。臺諫、政府、六曹交章請罪,未蒙允許,不勝憤鬱。」上曰:「臺諫之心,我固知之。所謂罪人,皆不忠於上王者也,我豈欲容恕乎?然上王謂予曰:『予在位十餘年,不忍加誅,今一朝置之極刑,予不願也。』」遲曰:「臣嘗侍內宴,上王謂臣等曰:『事關綱常者,不可輕也。』芳幹、朴蔓之罪,非關係綱常而何?」上曰:「我之請于上王,若有毫髮之不盡,予亦爲不足取之人也。父王旣不許,予何敢更請乎?」

○上王賜都鎭撫及兵曹堂上毛衣。

○上護軍朴楣自咸吉道還啓曰:「猛哥帖木兒旣徙他處,宜於阿木河置鎭,與鏡源、鏡城鼎峙,令兵馬都節制使置營鏡城。」上王曰:「此策似可,當與大臣議之。」

○上王曰:「歲乙未,以旱出宮女數人,人有言出之于外,反爲召旱,予不聽而出之。今聞其女三人至今不嫁,無所依歸,生理甚苦。其召還入宮,其稍有産業者,不必召入。」

○延嗣宗、何敬復等啓於上王曰:「吉州居一道之中,防禦甚緊。倉庫在多信山城,而新築邑城在後,宜於山城之前夫世里,築邑城以居。」從之。

○宣旨:「姜尙仁對李慤微笑,必有異也,其悉問之。然三次刑問則杖至九十,又加壓膝,似爲未便。如有疑端不伏,則何待三次而後壓膝?」

○以濟州補充軍渡海爲難,勿令番上,充本州防禦軍。從本州牧使李暕之言也。

○宣旨:「衿川、果川二縣,加定水夫,以諸司奴婢居江邊者充之,以典農寺奴婢給諸司。」

11月20日

○丙寅,朝壽康宮。

○以黃象爲左軍同知摠制,文係宗漢城府尹,朴實中軍摠制,成達生咸吉道兵馬都節制使兼判吉州牧事,金貴寶慶尙道右道兵馬都節制使,尹夏慶源兵馬使。

○義禁府訊問姜尙仁不服,搒掠、壓膝又不服,但言:「我爲三十年原從,豈有異心?但不曉事耳。」明德等具啓,宣旨:「尙仁謀避搒掠,發此欺罔之言,姦狡莫甚。宜更究問,且訊其黨與。我父子間,乃有如此姦人,不可不除也。」

○上王曰:「谷山君言:『守令不可不選,若非其人,罪及擧主。』此言必有爲而發,吾亦不强問。吾在位時,有二三人坐擧非其人受罪,恐其法妨於得人,不擧行,然試可乃已可也。」朴訔、李原曰:「沿海守令,須選才兼文武者,以備外侮。」柳廷顯曰:「未經外補者,悉令補外,則出入均勞矣。」上王曰:「此已行之事,然承宣、鎭撫不可數遞。近,元肅、金孝孫等以外官徵拜代言,此實中外均勞也。」

○朴訔啓曰:「謀殺人未成者,今皆赦之,似爲不可。」上曰:「其情雖可憎,其罪不在赦目,赦之何疑?」李原曰:「臣亦以爲,不在赦目,法當蒙赦。其曰謀殺者,與人共謀殺人,非謂謀殺人而未成也。」上王謂河演曰:「何不早議,經三大赦,然後有此言乎?實汝之致。」訔等旣出,上王召元肅曰:「開國以來,經幾赦宥,主上卽位以後,又三大赦,何不察於頒敎之日,而却於經赦後乃發此議乎?代言司止出納王言,豈專國事乎?左議政之言如此,吾以爲由汝之致耳。說與知申事,俾知此意。」卽召治律者,問其然否,皆如朴訔言。上王曰:「律學之不可取信,有河政丞刪定律,其考之。」

○上王命召李順蒙還。

11月21日

○丁卯,上御仁政殿受朝,御便殿視事,餉啓事臣僚。

○朝壽康宮。

○高陽縣有老人年百五歲者,上賜襦衣、毛冠、米三石。

○以風雪苦寒,賜番上甲士及藏氷軍酒。

○漢人彭善才等男婦十三人,自日本逃來,上厚慰之,遣僉知司譯院事趙忠佐,解送遼東。

○禮曹判書許稠言:「視學日,近臣謹稽古制,在唐有以靴袍謁先聖之制。靴袍之制,雖未詳知,疑則今之絳紗袍也。」上曰:「絳紗袍,臨群臣之服,豈可服此謁先聖乎?我將服袞冕以謁。」

○新置壽康宮直二人。

○禮曹啓視學酌獻文宣王儀曰:

陳設,視學前一日,攸司灑掃廟殿及學堂之內外,扈衛司設大次於廟殿東門南向,隨地之宜。其日,通禮門設文武群官位於廟庭,分東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廟司及典祀官各帥其屬入,設祭器於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左一籩實以鹿脯,右一豆實以鹿醢,爵一在籩豆前。宋《釋典儀》云:「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犧尊一實以淸酒加勺羃,在殿上東南隅。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又設配享及從享位祭器,各左一籩實以鹿脯,右一豆實以鹿醢,爵一在籩豆前。共設象尊四,一在殿上前楹東,一在前楹西,其二分兩廡,俱加勺羃。扈衛司設殿下座於明倫堂當中南向,設小次於堂後,設講榻於殿下座西南南向,設講書官座於前楹間,當講榻北向,設侍講官座於講書官西北武官之前,東向北上,設文官二品以上座於殿下座東南,近南西向北上,設武官二品以上座於侍講之西,當文官東向北上,設侍臣座於月臺東西,相向異位重行,俱北上,設堂下位於月朔、視朔視朝之儀,典儀位於東階之西,通贊、舍人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車駕出宮,前出宮三日,攸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其日,應從駕文武官,依時刻集朝堂,諸衛陳仗衛。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輦,文武侍從竝如常儀。駕將至,館官、學官率學生,奉迎於路左,駕至大次,降輦入幄。

酌獻:通禮門分引文武侍從官、館官、學官,公服,學生,靑衿服,入就位,判通禮進大次前跪,啓請行酌獻禮,殿下服冠袍出次。判通禮前導,入自東門升自東階,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舍人贊四拜,凡在位者皆四拜。近侍一人奉香榼跪進,近侍一人捧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跪、三上香,近侍奠香爐于神位前。近侍酌酒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神位前。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四拜,殿下俛伏、興、四拜,通贊、舍人贊四拜,凡在位者皆四拜。判通禮前導,降自東階還大次。館官、學官分詣配享位及從享位,酌獻如儀。兩廡分獻訖,判通禮跪啓禮畢,殿下更衣出大次,判通禮前導至明倫堂,入小次,通禮門分引文武二品以上官及侍臣,入就堂下位立定,判通禮進,啓請陞座,殿下出次,升自北階卽座。通贊、舍人贊四拜,文武群臣皆四拜。典儀一人升東階上西向立,知通禮啓請敎宰臣以下升,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知通禮詣東階上西向稱敎,宰臣以下升堂上,典儀承傳,階下通贊又傳,宰臣以下應坐者皆四拜訖。通禮門分引群官應坐者各升座,次引館官、學官、學生就庭中,異位重行,東上北向四拜訖,分立於兩廡北上。內侍進書案、牙籤,以經授講書官,講書官讀所講書釋義,侍講官以此論難訖,判通禮跪啓禮畢,群官皆起,降就堂下位,乃賜茶,群官皆四拜,升就座。館官、學官、學生就庭中北面四拜,分兩廡皆就座,賜茶畢,群官降階四拜。通禮門以次引出館官、學官、學生,自兩廡降階,就庭中北面四拜出,殿下降座還次,車駕還宮。殿下旣還大次,判通禮量時刻,跪啓外辦,殿下出次,文武群官陪從還宮如來儀。初,駕出,館官、學官率學生,奉辭於道左。

從之,仍命酌獻時,姑用冕服,更覈古制以啓。

11月22日

○戊辰,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義禁府訊尙仁,尙仁言曰:「主上在本宮,我以事進詣,見同知摠制沈泟於宮門外帳幕,泟謂我曰:『內禁、內侍衛闕者多,侍衛虛疎,何不及時塡補?』我答云:『軍士如聚一處,不爲虛疎。』泟云:『如聚一處,何議多小?』」又言:「吾嘗過吏曹參判李灌家,灌曰:『比日何疎?』我言:『爲因兩殿進退無暇也。』灌曰:『兩處仕進如何?大槪凡事宜出于一。』我答言:『吾意亦如此,然已成法,爲之柰何?』又見前摠制曺洽,洽曰:『軍事當出於我上位。』」上位指上王也。義禁府請收三人,宣旨:「雖二品以上,非功臣,無得啓聞,直行收繫。」上王問元肅曰:「李灌云一者,吾意指我也。」對曰:「灌識理,且久爲近臣。明有予親聽斷之敎,故誠如上敎,然其辭曰:『凡事宜出于一。』不曰兵事,則臣未知其意。」上王曰:「然。」義禁府執灌、泟、洽對置,泟言:「我爲內禁衛節制使,故與尙仁議侍衛虛疎耳。軍士岐二一言,非我所言。」力辨之,搒掠乃服。訊李灌,灌沈醉神憒,言語無倫。初言尙仁未嘗過我,被掠乃服。訊洽,洽曰:「尙仁嘗過我,我方聞分軍侍衛,謂尙仁曰:『軍事必須上王主之。』」訊尙仁,辭同,乃放洽。尙仁又被壓膝言:「不記日,見領議政沈溫於上王殿門外,議云:『軍士分屬,而甲士數小,宜爲三千。』溫亦以爲可。其後又因議事,乘昏就溫家曰:『軍事宜歸一處。』溫亦以爲可。又見長川君李從茂曰:『軍事宜歸一處。』從茂微笑而肯。又遇右議政李原于闕門路曰:『軍士分屬如何?』答云:『何以言之?』」

11月23日

○己巳,視事,御經筵。

○義禁府以尙仁所言具啓,上王曰:「果如吾前日所言。其情乃見於今日,當去大姦,其審問之。」趙末生等曰:「兩上父子之情,慈孝天至,人誰不知?殿下聽斷軍務,專爲社稷,此輩欲移軍務,其心難測。雖宗室勳戚,何敢容恕?」上王曰:「參判與知事,同往義禁府鞫之。」李明德啓:「今日禁刑日也,如何?」上王曰:「病急,不擇日而灸。此大獄也,不可緩也,宜幷收李從茂鞫之。」義禁府又啓:「李原聽尙仁姦計,不卽收告,殊失大臣之義,請竝收問。」上王曰:「然則令騎馬就獄。」趙末生、元肅曰:「罪人騎馬就獄,實爲未便。」上王曰:「兵曹遣人諭原,令自就獄。」末生等曰:「此非臣等所爲也。令許著笠步就獄可。」上王曰:「然。」原、從茂就獄,與尙仁對辨。原呼尙仁曰:「姜叅判毋陷人。」從茂亦辨之。尙仁曰:「不勝苦毒耳,實皆誣也。」溫以謝恩使赴燕京未還,無所對辨。前此,尙仁屢被苦楚,辭氣不撓,及是日,言不能出口。上將起居壽康宮,承傳色內官金龍奇啓義禁府事,因啓曰:「沈本房聞軍士一處聚會之言,答曰:『雖然上王敎旨旣如此,將如何哉?』」國俗呼王舅家爲本房。主上詣壽康宮,具以龍奇言啓上王,上王曰:「予所聞異於是。果如此,何罪之有?」卽召左議政朴訔,訔辭以病。上王揣知訔意,命元肅就訔第傳旨曰:「初,尙仁之罪,臺諫、國人再請,吾非不知其情也,姑息不允,止黜于外。其後尋思,予之餘生小,而所見多,如此大姦,去之爲宜,故更訊其事,乃至如此。溫聞軍士一處聚會之言,答曰:『軍士須會於一處可矣。』卿其知之。」訔俯伏聞命,卽起坐而言曰:「臣不知此事乃至於此。沈溫所言一處,豈指我上王殿乎?必指主上殿也,其意不問可知。臣亦有啓事,當於兩上前親啓之。」卽詣壽康宮,上王引見,主上亦在座。訔啓曰:「池和一日至臣家,臣曰:『我將辭左議政,欲請以沈本房代之。』後數日,和復來曰:『我以政丞之言,言於沈本房,本房曰:「汝請左議政努力。」』臣聞和之言以爲:『外戚當以謙讓爲心,而今此言,專爲權利而發,何哉?』故臣於前日中良浦晝停,不敢顯言而微及之。」初,溫拜領議政,或有言其不得執政者,溫答曰:「拜左議政有例。」蓋指閔霽也。和泄其言於訔,故陽言欲辭己位,以沈代之。和,卜命盲也。上嘗從上王,行幸中良浦,晝停閑話之際,訔因外戚言,詮啓曰:「后妃之父,人君不宜數數相接。」故今訔云微及之也。又啓:「溫壻柳子諧,於景福宮侍立之時,見臣譏笑曰:『此人當退伏于家,今乃揚揚如是乎?』臣族人李季疇立於其側聞之,爲具言之。」又啓:「前臣請以臣職授沈溫,未蒙兪允。卞季良聞之,潛謂臣曰:『人臣之辭職,義也。請授他人,上心以爲如何?』又敎臣更啓之辭曰:『云云如此則前日以己職請授他人,上心雖非之,今聞此啓,則必釋然。』」訔出,上王謂上曰:「左議政所言,不知其意味。」蓋謂子諧所言,專在訔之一身,不干於公事,何必爲今日之獄事而言之耶?房文仲之得罪也,群臣請誅之,上王曰:「言我過失之人,我其殺之乎?」於是,群臣更議共請,趙末生等曰:「上深執謙讓,必不殺之。然臣等以爲,必當殺之。」又使郞官議於訔,訔曰:「旣以求言,而以言殺之可乎?我已爲左議政矣,復有所望乎?我當直言之。」議者皆沮。季良密謂訔曰:「卿言太過,群臣雖請殺之,上必不殺之。卿宜與群臣共請殺之。」訔以爲然,乃率群臣,請殺文仲,上王果不允。季良前後敎訔之辭,皆逆探君上之意,其朋比罔上之罪,不容赦矣。豈儒者之用心哉?初,上卽位,御藏義洞本宮,訔入上前除授,是日,中宮伯叔父及姜碩德皆升職。訔請竝升柳子諧職,上止之曰:「一時恩寵過,姑待後日。」訔再請曰:「此人之職太卑。」上不從。至是,訔又入除授,上欲升子諧職,問於訔,訔俛首不對,蓋聞季疇之言,有不快於子諧也。上王曰:「右議政其速放出。李從茂待他證,姑除刑問,李灌、沈泟,宜加壓膝鞫問。」訊姜尙仁壓膝二次,對如前言,語微續引摠制成達生言:「達生爲別巡,呈手本於兵曹曰:『監巡無所,當於主上殿近處作之。』乃曰:『何不顧大體,仍在舊所乎?』」問達生,對曰:「吾所謂大體者,指時座本宮欄墻頹圮、軍幕不連,非指他事也。」拷訊不服。上王曰:「此偶然之言,何罪之有?」訊李灌壓膝一次,言:「吾就沈溫家,賀拜領議政,因言:『兵事分屬未便,當盡歸之主上殿何如?』溫曰:『卿言是矣。然法已成,故如此耳。』灌聽此言,且自以爲,主上非幼弱,旣以傳位,何以分兵事乎?上王則宜分遣甲士侍衛而已,故見尙仁發此言。」又言:「吾以牙牌事進上王殿,謂朴習曰:『軍事當出一處。』」訊沈泟壓膝一次不服,二次乃言:「見兄溫於其家,兄言:『軍事當出一處。』吾答云:『兄言是矣。』」上王謂明德曰:「情狀已著,不必更問。」明德請鞫其原情,上王曰:「首謀者溫也,雖未出來,其倘尙仁、李灌等,當置極刑,周示五道,其速斷以啓。」

○司諫院上疏曰:

怨有不報,而君父之讎,不可不報。芳幹父子稱兵向闕,志圖上王,兵敗而走。當時忠臣義士,皆欲加刃,以快衆心,上王殿下天性友愛,不忍致辟,俾完其生者,十九年于玆矣。殿下嗣位,誠宜不竢終日,以報其讎,而臺諫上疏交請者,已有日矣。殿下重違上王之心,不顧萬世之義,因仍未決,一國臣民,莫不腐心切齒。伏望明正典刑,以快臣民之憤。

司憲府又上疏曰:

前日伏聞殿下之敎,又聞上王之命,而敢違二聖之旨,將芳幹、孟宗之罪,累次上章,頻瀆天聽,不勝惶懼。未審芳幹父子稱兵之擧,將欲害誰?設使遂其亂賊之計,則朝鮮宗社,安有今日?伏望如前日所奏,至誠惻怛,敷陳大義,以回天聽,不令君父之讎共戴一天。

上命芳幹父子奴婢,除家內役使外,皆屬都官。

○兵曹啓:「兩殿侍衛次第,內禁、內侍衛,次忠義衛,次別侍衛。又忠義衛受西班職者,竝直本衛,受東班職者,除入番外,各仕本司。臺諫、刑曹決事官除入番,專仕本司。」上王從之。

11月24日

○庚午,視事。

○朝壽康宮。

○義禁府訊朴習壓膝一次不服,二次乃言:「見尙仁、李灌、沈溫,皆言:『兵事不可岐而二之,當合於一處。』聽此數人之言,故凡軍事不啓於上王殿。」上王曰:「朴習雖不洩其情於他人,其尙仁之言,必傳於族人朋伴。」於是,又訊朴習,習引前代言金孝孫,孝孫辨析明白,習服誣。孝孫,習之妻兄也。習之子義甫,灌之女壻也。尙仁又言:「吾前日李從茂肯之者,誣也。其實則從茂見我曰:『軍士虛疎。』吾對曰:『新造之際,以至如此耳。』」獄成,李明德等具啓,李從茂、成達生、金孝孫等皆放出。初,尙仁言:「嘗見延嗣宗、崔潤德、趙末生、田興、元肅,問兵事如何,皆曰:『當合於義建府。』」至是,末生、興請與尙仁對辨,上王不許,封朴習、沈溫、沈泟、尙仁、李灌等家産。

○分司禁爲三番,每一番置節制使一人。

○命慶尙道觀察使,訪高麗注書吉再子孫有才行者以聞。再仕僞朝爲門下注書,退居善州之金鰲山下。上王嘗徵爲奉常博士,不起。

11月25日

○辛未,朝壽康宮。

○上王引見朴訔、李原、趙末生、元肅議事,仍饋之。酒酣,訔、原啓曰:「兩上爲一體,而憸小姦臣謀二之。此輩皆特蒙上恩,其所犯如此,上心何恃?臣等所共憤也。」上王曰:「吾知兩相之心,可托六尺之孤。」原啓:「臣前日被囚,私自以爲:『脫若尙仁堅執其言,以爲政丞實知,則臣將何以辨明?』更思之,天地茫茫。」言訖泣下,上王亦墮淚曰:「右議政情可憐也。非惟議政,無乃或亦有被誣者乎?予亦爲此墮淚也。元叅議其知之。」訔、原因醉失儀,末生止之。上王曰:「此乃眞情,何害?」又曰:「元肅爲應奉司官,勤於其職,故予以爲承宣,以至今日。」又問:「爾年幾何,何白毛之多也?」又稱許遲有器局,崔府爲純直。

○以判典醫監事李勗爲義禁府鎭撫,往義州待沈溫還,執之以來。仍命:「溫若與使臣偕來,令溫稱疾故留,密繫來,勿令使臣知之,恐朝廷錯料吾父子之變也。」

○兵曹啓:「本曹所屬諸司官吏及提調別坐等,本曹磨勘,奉宣旨差任。」上王從之。

○義禁府啓:「按律姜尙仁、朴習、沈泟、李灌謀叛大逆,不分首從,皆凌遣處死,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皆絞,十五以下及妻妾、祖孫、兄弟、姊妹,給付功臣家爲奴婢。李慤、蔡知止知尙仁謀而不首,杖一百,流三千里,成達生制書有違,杖一百。」

○上王曰:「沈仁鳳乃泟異母兄也。雖無勢力,以逆臣之兄,安然入直,於義安乎?」趙末生等曰:「此乃臣等之罪也。」上王嘗曰:「予不釋兵者,非顧戀大位也,欲爲主上緩急間後援耳。自古離間至親,正由群小之輩,安可不大懲,以戒後世耶?」

11月26日

○壬申,視事。

○朝壽康宮。

○上王引見朴訔、趙末生、李明德、元肅曰:「尙仁、李灌罪重,卽今宜死,沈泟、朴習比之尙仁似輕。魁首沈溫未還,姑留對正如何?否則無乃有愧於人心天意乎?」訔曰:「欲對正則存尙仁,刑三人可也,然沈溫所犯,事證明白,何必對正?留之不可。且共謀叛者,不分首從,何有差等?」於是,義禁府啓:「獄多困苦,請速行刑。」命尙仁依律,習、灌、泟皆處斬,四人父子免絞爲奴,赦慤、知止、達生義禁府又啓:「罪人父子,旣免刑戮,宜籍家産。慤、知止、達生皆不可赦。」從之。乃命慤等竝命免杖配外,慤、知止皆配前所。會百官,轘尙仁,斬習、灌、泟于西郊。上欲謁文廟,已諏吉矣。以尙仁等就刑停之。配尙仁弟尙信于寧海,尙禮于務安,尙呂于瑞山,尙望于丹陽,子長生于盈德;習子義孫于南海,義甫于光陽;灌子紹仁于蔚山,兄鑰于通川,竝沒爲官奴。又配灌叔父元緝于平海,元綱于長鬐,姪末漢于巨濟,伯長于長興;泟兄僧道生于瓮津,仁鳳于海珍,澄于東萊,姪石雋于樂安;溫孼子長守于泗川;成達生于三陟。習在獄中已死矣,尙仁升車大呼曰:「我實無罪,不堪箠楚而死。」後卞季良啓於上曰:「戊戌之獄,臣爲義禁府提調,許遲語諸提調曰:『當壓膝朴習。』諸提調曰:『諾。』於是壓之,卽承服。上王亦以習罪爲疑,朴訔復請,乃誅之。」又曰:「許遲不久而死,其報施之不差如此。」

○宣旨:「沈氏旣爲國母,其家豈可屬賤?」仁鳳等由是免賤爲良。又下宣旨曰:「溫妻及四幼女屬賤時,取旨施行。」

11月27日

○癸酉,御經筵。

○宣旨:「軍器監、司僕寺、訓鍊觀官吏,兵曹受點,送吏曹下除目。」

11月28日

○甲戌,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咸吉道觀察使啓:「指揮伯顔不花等欲上京拜謝。」上令政府、六曹議,咸曰:「宜遣人諭曰:『所齎勑書,全指野人頭目,而不干我國。今越境相通,已爲不可,況於上京乎?』」上卽遣通事崔雲,齎酒往慰,仍諭以此意。

○禮曹啓朔望朝壽康宮儀曰:

前期,有司設大次於壽康宮門內隨地之宜,小次於殿內庭近東西向,設殿下褥位二,一於上王幄座之東南西向,一於月臺上當中北向。設文武百官拜位於殿外庭如常儀,陳樂于殿內庭道西近南北向。兵曹設仗衛於殿階上下如常儀。殿下乘輿將至壽康宮,通禮門報文武百官詣宮門外。通禮門先入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俟殿下詣壽康宮大次,降輿入次,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百官,入就拜位北向立定,判通禮導殿下入小次簾降。中禁傳嚴,上王出,樂作,卽座,樂止。小次簾捲,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判通禮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上王幄座之東南褥位西向立。典儀曰:「拜。」通贊承傳,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跪啓禮畢,俯伏、興退。上王降座,樂作,入內,樂止。殿下從入見大妃,如宮中之儀。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

○戶曹啓:「犯罪蒙宥者,公罪則其科田,本曹取旨還給,其公私未辨者,請令原問衙門,具錄罪狀,移文本曹,然後啓聞還給。」從之。

○義禁府訊姜尙仁壓膝至四次,尙仁言:「禪位敎書之旨及不離殿門之敎,無不知之。曾不如此,以無前例事,托言前例,送承政院者,吾心以謂,國家命令,當出於一,故不啓上王也。然此不啓之意,實難啓達,故亦不敢啓也。」又言:「吾與朴習議:『軍事出於一處何如?』習亦以爲可,故不啓也。」所謂一處者,指主上殿也。又言:「進鷹事,奉宣旨不卽行移,承傳色崔閑更問,然後與習議:『以奉王旨行移何如?』習亦可之,故以王旨行移。金國珍召還事,旣奉宣旨,亦不行移也。」訊其元情不服,壓膝一次,憤然曰:「然則我背上王耳。」又訊之,益憤然曰:「然則我冀蒙新主之德耳。」訊其黨與,不服。

○丙戌歲,上王欲內禪,尙仁號痛迫切極甚,於其時,上王卽知之。戊戌之內禪也,群臣撫膺號哭,尙仁辭色反不及群臣,上王亦卽知之。

○宣旨:「今後各道觀察使,冬衣載持鋪馬,每年一度題給。」

○改稱陪奉爲行幸。國家襲高麗之舊,凡動駕稱陪奉,至是改之。

○兵曹啓:「每月初一、十六日軍士朝壽康宮時,主上殿入番外,忠義衛及司僕、訓鍊觀官吏,竝以職次序立行禮。」上王從之。

○上王召領敦寧柳廷顯、左議政朴訔、右議政李原、兵曹判書趙末生、禮曹判書許稠、知申事河演曰:「其父作罪,而女爲后妃者,古亦有之,況律無緣坐之文。予已勸恭妃食,且命勿慮也。卿等宜知此意。」僉曰:「上敎允當。」

○王旨:「進上物膳行移時,各殿次第倒錯施行,甚爲未便。今後仁德宮,次壽康宮,次大妃殿,次主上殿,次恭妃殿,次誠妃殿,以爲恒式。」

11月29日

○乙亥,御經筵,講《大學衍義》至宇文士及侍太宗,從旁歎賞之語,上曰:「自古姦佞之臣,媚悅其君,其狀如此,然未有能保其終者。」鄭招曰:「臨簡冊,辨忠邪,雖以臣之昏蒙,亦足以知之。必人君先正其心,本源澄澈,然後人之情僞,昭然不昧矣。君徒以文字而能察臣之姦佞,自古未有也。」上曰:「然。」

○朝壽康宮。

○江原道觀察使李種善啓:「本道今年檢踏損實不中,民多怨咨。」上遣監察金宗瑞改驗之。

○議政府、六曹堂上、大司憲許遲、司諫鄭守弘等詣闕賀曰:「若非聖上明斷,大逆何誅?臣等喜賀。」兩上傳旨曰:「天道也,非人爲也,毋賀。」諸臣對曰:「社稷寧長之福。」

○上王召柳廷顯、朴訔、李原、趙末生、許稠、河演傳旨曰:「漢高祖,英主也。傳位於惠帝,惠帝性仁柔,見人彘得疾,終致呂氏之亂。若非周勃,漢祚未可知也,而惠又無嗣,國步甚危,人君繼嗣,不可不廣。予往年因禮官之請,納三四嬪媵,其父如權弘、金九德、盧龜山、金漸等向王室之心,必異於他臣矣。一以廣繼嗣,一以得衆人之助,且合於古者一娶九女之義。今主上於正宮有三子,然加多則尤好也。」廷顯對曰:「自古帝王以嗣胤蕃茂爲貴,請納嬪媵二三。」上王曰:「此事非主上所知,予當主之。」仍命禮曹選嘉禮色提調別坐以啓。訔等侍坐上王前,訔因語次啓曰:「宮中寂寞。」其意蓋謂當廢中宮。上王知其意曰:「我已知卿意。」義禁府提調等詣壽康宮,請廢中宮,上王曰:「平民之女,亦許嫁,則不緣坐,況沈氏旣爲王妃,何敢廢黜?諸卿之言,似爲未便。」仍謂上曰:「罪人之女,故外人必疑之,然此豈刑官所宜請也?」趙末生、元肅、張允和等對曰:「若以律論之,則上敎是矣。然以主上論之,則溫乃父王之讎也。豈可以其女,正位中宮乎?請割恩以垂後法。」上王不答。訔又詣兵曹,謂堂上官曰:「其父有罪,其女不當立。」上王聞之,乃召見柳廷顯、許稠、許遲、議政府堂上曰:「《經》云:『罰不及嗣。』況女子乎?前昔閔氏之事,亦爲不忠,在當時無一議廢立者,今何至此乎?予前命立嘉禮色者,欲以備嬪媵耳。」廷顯不對,訔曰:「臣等亦謂金枝玉葉如此蕃衍,廢立之事不可輕議,欲備嬪媵甚當。」稠啓曰:「欲備嬪媵,臣亦以爲當納二氏。」上王甚喜,因命禁婚娶。

○禮曹請仁壽府指諭行首牽龍去官,依大殿指諭行首等例,從之。

○宣旨:「今後朝廷使臣慰宴外,本朝宴享,除大卓,用一果床。」

○宣旨:「李慤、蔡知止等七人罪輕,當蒙赦,而予因多事,未得省察,其從自願安置。」

○日本國西海路美作太守淨存遣人獻土物,仍請賜圖書,命禮曹造圖書賜之,又賜紬布十匹、緜布百三十三匹。九州摠管右武衛將軍管下濃州太守板倉平宗壽遣人獻土物,請苧麻布,賜紬布七匹、綿布三百六十匹、苧麻布各十匹。對馬州左衛門大郞遣人賀卽位,獻土物,賜紬布十匹、綿布百匹。關西路九州都元帥右武衛源道鎭遣人獻土物,賜苧麻布十五匹、麻布二十匹、紬布十匹、緜布百五十匹。

○宣旨:「主上卽位之初,宜與忠義衛同盟。爾兵曹、承政院其諭禮曹施行。」

○宣旨:「沈溫旣爲大逆,恐或知而逃匿,速諭平安道觀察使,預備收捕。」

十二月

12月1日

○十二月丙子朔,上率百官,幸國學,行大司成趙庸率學生,迎于道左。上以袞冕,先聖,便服御明倫堂,命趙庸講《洪範》,鄭招、郭存中、權蹈、金赭等論難,侍臣及正二品以上侍坐階上。講訖,餉學官、學生,還詣壽康宮。

○慶尙道觀察使申商、左道萬戶金從善私通書于宗貞盛,責還被虜人口,上王以經赦,宥其罪。

12月2日

○丁丑,視事。

○朝壽康宮。

○大司憲許遲啓:「金漢老在淸州。淸州,近京之地,請移置羅州。」不允。

○趙庸率學生詣闕,上箋謝恩。

○安置金孝孫于鎭川,以孝孫朴習姻親也。

○上王與上御壽康宮燕寢,召柳廷顯、朴訔、李原、趙末生、許稠、許遲、河演,議嘉禮事,仍置酒,令伶人吹笛于戶外。遲醉曰:「請令近前吹之。」上王笑而許之。遲因請朴蔓、任純禮罪,不允。

12月3日

○戊寅,御經筵。

○朝壽康宮。

○上王謂兵曹曰:「除授時,上大護軍、護軍啓我,其司直以下啓主上除拜。」

12月4日

○己卯,朝壽康宮。

○義禁府請以沈溫妻及諸女子屬賤,上王命依諸兄例施行。義禁府復請曰:「諸兄免賤,臣等猶以爲不可,妻及女子,不可免賤。」上王從之,仍命曰:「雖屬賤,毋令役使。」義禁府又請籍溫家,上王問朴訔曰:「王妃之家籍之,於義安乎?」訔對曰:「有罪之臣,不可寬赦。如此之事,宜降特恩。」命勿籍其家,義禁府復請,乃從之。

○元肅啓於上王曰:「成達生、李慤、蔡知止等罪,一也。慤等皆蒙聖慈,從願安置,而達生乃配三陟何如?」上王曰:「予失於省察以至此耳。」卽命義禁府,從自願安置。

○摠制元閔生啓於上王曰:「義州牧使任龜年,沈溫所擧。且溫家奴,曾以迎溫往義州,宜遣人收捕。又遞龜年職,毋令生變。」卽遣知印康勸善,傳旨于李勗曰:「已罷龜年職,宜速驛送。且堅囚溫奴,毋令漏泄。」又令勸善以宣旨諭平安道觀察使,使把截要路,勿令人通溫。以前府尹禹均判義州牧事,賜毛衣、冠靴。

○都摠制崔潤德啓於上王曰:「臣見溫水等處人民失農甚,其附近州郡守令,雖已秩滿,勿令遞差,以除迎送之弊。」上王曰:「然。卿其啓於主上。」

○吏曹啓:「掖庭署各品,請於官案內,稱某宮某府某官,分揀載錄。」從之。

12月5日

○庚辰,上王使召河演,諭上以納嬪媵事。演以爲,嫌於中宮,稱奉上王密旨,請面啓,上以非密旨而稱密旨,命歸私第,以元肅代掌其務。

○吏曹啓:「自周以來,天地四時之官,稱號雖有不同,其次序則未嘗變易。國初因前朝之舊,夏官在地官、春官之上,未便。乞依古制,一天官爲吏曹,二地官爲戶曹,三春官爲禮曹,四夏官爲兵曹,五秋官爲刑曹,六冬官爲工曹,以爲定制。」從之。

○以沈溫妻弟判通禮門事安壽山送奴迎溫於道,下義禁府。義禁府啓:「送奴者,乃溫妻,非壽山也。請問之。」上王命悉皆釋之。

○遣譯者全義,率軍十人往連山站,待沈溫枷紐管來,毋過連山。溫若與使臣偕來,托以母病,引出拿來。

○上王親選良馬二十三匹,以備謝恩。

○上以都目政,御便殿親檢銓注,謂選曹官曰:「此予卽位後大政,毋令人有駁議。」國制,每年六月、十二月,吏兵曹論中外官吏功過,陞黜之,謂之都目政;無時除授,謂之轉動政。

12月6日

○辛巳,朝壽康宮。

○前都摠制鄭鎭卒。鎭,延日縣人,大提學洪之子,容儀端美。以平壤伯趙浚女壻,年十八拜代言,二十拜中樞,一時少貴,毋出其右。然性溫謹公廉,事親孝、與人信,無豪富氣習,凡所經歷,人皆慕之。卒年四十一,時論惜之。輟朝三日。諡靖元,恭己鮮言靖,行義悅民元。子孝孫、孝順、孝完、孝康、孝全。

○元閔生啓曰:「全義率軍至連山,則把截官必拘留,報都司。」上王命朴訔、李原、趙末生議,訔等亦曰:「宜令義與李勗追尋至八站而還,不可到連山。」義至廣灘路上,遇溫奴乃還。

○罷尙衣院別監任君禮、金乙賢、辛頤、張合等職,以其嘗附於溫也。又罷頤弟刑曹佐郞回、司僕直長憲。

○日本對馬島宗貞盛遣人獻方物。

12月7日

○壬午,朝壽康宮。

○罷河演職,以元肅代之。以柳廷顯領議政府事,權軫爲左軍都摠制,曺洽爲右軍都摠制,李之綱吏曹參判,金自知戶曹參判,朴成陽中軍同知摠制,禹弘康慶昌府尹,張允和兵曹參議,李勗兼知兵曹事,申敬元司憲掌令,李安敬司憲持平,崔有悰司諫院左正言,尹坤平安道都觀察使,尹子當平安道兵馬都節制使,曺備衡咸吉道兵馬都節制使,沈溫、李灌、朴習、姜尙仁戚屬及溫前日所擧者皆罷之。

12月8日

○癸未,日暈。

○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司憲執義朴冠啓:「金漢老罪干不忠,葬母後,宜置羅州。」上召元肅議曰:「漢老之罪,非關大體。淸州近其農舍,故量移,俾遂其生耳。」又曰:「前日命河演歸私第,若不說予意,必以予爲信讒而然。上王召演言嘉禮事,俾諭於予,演來啓曰:『承密旨,請面啓。』予以爲,上王何事不面諭於予,予何事不面啓,而別有密旨乎?其語似阿曲,不孚於今日一體之意。上王以爲未便,予亦以爲未便,命歸私第耳,非有他也。卿將此意,諭冠與演。」演聞命曰:「上王密敎於臣,且臣以爲嫌於中宮,欲殿下出聽於便殿耳。臣思慮淺短,常懷恐懼,思免厥愆。近日在家,未知何罪,不任惶恐,今聞上敎,稍解憂懼。」

12月9日

○甲申,月犯木星。

○朝壽康宮。

○上王召河演曰:「予因主上,聞爾嫌於中宮之言,乃知爾原情也。」令兵曹餉之。

12月10日

○乙酉,視事。

○朴訔啓:「焰焇取土者,侵擾平民,請停之。」上曰:「如不得已,只取於院館,毋令擾民。」

○御經筵。

○朝壽康宮。

○閔無咎兄弟妻及女子,許京外從便。

○沒朴習家爲長興庫。

12月11日

○丙戌,御仁政殿,受群臣朝。

○朝壽康宮。上王與上御燕寢,餞平安道觀察使尹坤、都節制使尹子當。坤與子當皆功臣,故親餞之。親餞功臣奉使者,自此始。孝寧大君𥙷[1]、領議政柳廷顯、左議政朴訔、右議政李原、漢平君趙涓、參贊卞季良、禮曹判書許稠、兵曹判書趙末生、參判李明德、大司憲許遲、知申事元肅等侍宴。上王曰:「禮曹亦設餞宴乎?」稠曰:「今禁公私宴飮,故不設也。」上王曰:「功臣都監宴則謂之公宴可也,禮曹餞宴則代言奉命宴慰,豈可謂之公宴?取旨可也。」又曰:「今聞島倭三百餘隻,欲寇上國,無乃構釁於我?是不可不慮也。」上王賜坤、子當弓矢,上賜氈笠。

12月12日

○丁亥,視事,御經筵。

○許遲啓:「河演以近臣之長,專掌出納,內懷姦詐,誣稱密旨,以間兩上,請論如法。」上曰:「演小過也,不足責也。」遲又言:「金漢老罪干大逆,安置淸州,實爲未便。」上曰:「國論如此則可置羅州。」遲又啓於上王曰:「鄭龍壽不忠之大者也。其子貫不可參忠義衛。」上王曰:「啓於主上。」

○先是,漢山府院君趙英武子前庫使倫丁父喪,淫於妓,憲府劾之。上王曰:「宥功臣子孫,重其祖父也。倫居喪肆淫,自絶於父,不可赦也。」命有司依律科罪。至是,倫以不得錄名於忠義衛,擊登聞鼓訴云:「臣實無淫妓之事,誤蒙其罪。」上曰:「倫若無所犯,當時何不辨明,而今乃擊鼓乎?可下刑曹治罪。」上朝壽康宮,上王曰:「倫雖有罪,英武之功,不可不宥及子孫也。」上命元肅,召倫責之曰:「汝越法擊鼓,宜置於法,重汝之父宥之。」

12月13日

○戊子,日暈。

○視事。大司憲許遲請鄭龍壽、申孝昌之罪:「若以受命扈從爲辭,則自始至終,不離行宮可也。至艾田軍潰,從而逃來,其中立觀變可知。」上曰:「予將啓上王。」

○因禮曹啓,議科擧事。上問曰:「科擧圓點之法,何以設乎?」卞季良、許稠等對曰:「生員食學廩兩時者,爲圓點。生員不樂居齋,故立此法,滿三百點,然後許令赴試。」季良因啓曰:「臣再掌科擧,講經之法,實爲不可。今之儒者,拘於口讀,徒以誦習爲業,故其氣固滯,而短於詞賦。且試官面對擧子,豈無私心?高麗之時,立封彌之法,以此也。權近常患此弊,上書請罷,上王從之。歲丁酉,用一二文臣之策,復立此法,臣以爲,射者戲事,而人之所樂爲也。今京中子弟以文科難以跂及,皆趨武擧,不可不慮。」孟思誠曰:「古有進士之科,其中者唱名簾前以寵異之,人人皆樂爲之。今罷進士,但有生員試,其額止一百,宜加其額,以勸志學之士。」季良曰:「鄭道傳始廢進士,合於生員試,李穡甚恨之。」上又曰:「初場試五經義如何?」季良曰:「初場本有五經疑,或全擧五經,或擧三經,或擧一經而問之。今宜別立初場之法,以代講經。」許遲曰:「害於義則更張可也,無害於義,載在六典,太祖成憲不可改也。掌試者若無私心,取士安有不正者乎?」上曰:「大司憲之言甚當。」季良曰:「法有隨時而變者,豈可固執乎?」

○上朝壽康宮。

○義禁府啓:「朴習子義孫行至佐賛驛逃匿。請移文捕獲。」上王曰:「義孫以父罪重,恐見殺逃匿,置之不尋,則自至配所,不必强尋。」

○命禮曹餞平安道觀察使尹坤、都節制使尹子當,命知申事元肅、左副代言尹淮,齎宣醞賜之。

12月14日

○己丑,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大司憲許遲等又請河演罪,上曰:「演於嘉禮事,妄稱密旨,父子之間,朝夕相見,豈不得面命,而使臣下傳之乎?且密旨之稱,非正也,演誠失言矣。然已罷職,不可更論也。」遲曰:「嘉禮之事,上王殿下以萬世之計,謀及政府、六曹,酌古以定,演以內臣之首,不顧大義,乃稱密旨,其罪不可赦也。」上不允。

○司憲府上疏曰:

臣等俱以非才,濫居憲職,曾無一毫獻替之言,恐負初政願治之意,然臣等所願則不使叛逆不忠之臣,苟容於聖朝耳。朴蔓、任純禮、朴文崇、崔湜、許衡,皆受上王分符之命,反幸壬午之變,遽乘機扇亂,欲圖後功,叛逆蹤跡,國人所知。鄭龍壽、申孝昌,外似忠義,遙達事變,內懷姦險,觀變圖功,若究其心迹,則與朴蔓奚擇焉?廉致庸前朝亂賊之裔,幸蒙上王再造之恩,位至宰相之列,固當盡其心力,圖報萬一。乃於蒼赤屬公之際,輒動邪念,臆度聖心,敢以誣僞,向上發言,罪當誅戮。李稷以右議政居廟堂,以平日所好之情,遂沮請罪致庸之議。且稷當戊子年大司憲之時,無咎、無疾不忠之罪,未嘗一請焉,其所懷之忠邪,昭然可見。房文仲、權約等亦以誣辭,非毁上王,罪均致庸。金漢老陰譎欺上,事已呈露,罪干大逆。李叔蕃今將之心、悖逆之氣,現於言動,上王所親見。黃喜非特對問之際,有所不直,視宗秀不以爲亂賊,而輕論以啓,其今將之心,與叔蕃靡是不同。伏望殿下,留神澄省,斷以公義,將叛逆不忠人等,明置於法,宗社幸甚。

○議政府上疏曰:

君父之讎,不共戴天,實爲古今大義也。懷安父子,實爲亂逆之首;朴蔓、任純禮等,身操重兵,助成思義、康顯之亂;鄭龍壽、申孝昌悉知思義等亂謀,以圖後功;李叔蕃、李稷、黃喜忘上王之大恩,乃懷二心,其迹已著;廉致庸、房文仲等,乃造惡言,誣揚君父所無之失,此君父之讎,殿下所爲不共戴天者也。伏望殿下,特命有司,將上項人等,置之於法,以明大義,宗社幸甚。

○戶曹判書崔迤等上疏曰:

近者,臣等請芳幹、孟宗、朴蔓、任純禮、申孝昌、鄭龍壽、朴文崇、廉致庸、房文仲、李叔蕃、黃喜、李稷之罪,一依政府、臺諫所申,請置於法,未蒙兪允,臣等缺望。今月十三日,伏承傳旨,芳幹父子,給臧獲業農以居;給月俸以遂其生,事孰爲便,俾臣等擬議以聞。臣等以謂,芳幹父子,君父之讎,爲人臣子所不共戴天者也;朴蔓、任純禮等不忠之罪,王法所不敢赦也。殿下卽位之初,宜當首誅其惡,明示天討,反置相忘之地,得全其生,甚非宗社萬世之計也。伏望殿下,一依前日所申,將上項人等罪,竝置於法,以正萬世之綱常,以杜後世之禍亂。

○司諫院上疏曰:

芳幹父子,殿下必報之讎。前日具疏申請,上王殿下召政府、六曹、臺諫長官,反復曉諭,以示欲全之義,臣等敢不欲奉承德意?伏而思之,理有未盡,義有未安,謹昧死敢言。昔者,象日以殺舜爲事,舜爲天子,封之有庳,然象之爲人愚,而其計不過富貴其身而已,又無徒衆爲之儻者。芳幹父子,姦狡雄猾,不可謂之愚也。稱兵向闕,其心非止富貴也。甲騎成群,不可謂無儻也。芳幹父子,罪旣不同於象,上王殿下,豈可以舜自處也?古之人有處此者,周公是也。芳幹所爲,惡浮管叔,不可不以周公之事斷之也。殿下宜以是義,日以爲請,期在必報,不可但已。又朴蔓、任純禮、崔湜、朴文崇、許衡、鄭龍壽、申孝昌、趙順和等敢行稱亂,廉致庸非毁君父,李稷倘惡背上,李叔蕃不忠無禮,金漢老、黃喜不忠不直,房文仲、權約誣罔聖德。皆罪在不赦,咸保首領,或添爵祿。或得考終,殿下新嗣大服,宜申明賞罰,以新初政。臣等聞,舜受堯之禪,先討四凶,天下古今,莫不稱善。惟殿下法舜之聖,以彰天討。

上曰:「鄭龍壽、申孝昌之罪,予不知其詳,昨聞大司憲逃匿非扈從之言,乃知其實有罪也。」命朴蔓、任純禮屬官奴,朴文崇、崔湜、許衡自願安置,鄭龍壽削功臣籍,其餘芳幹父子、廉致庸、李稷、房文仲、權約、金漢老、李叔蕃、黃喜、申孝昌、趙順和等以事已施行,皆不允。

○上王命壽康宮朝賀,只行三大朝會,除朔望。

○以進獻金少,下權署國事之寶于工曹,令銷用之。

○咸吉道觀察使報:「亐知介船三十二隻,來泊慶源堀浦乞糧。」命給之。

12月15日

○庚寅,初,任龜年爲義州牧使,點迎謝恩使軍丁,擅送沈溫伴人高水生等三人,至是事覺,宣旨囚龜年于義禁府。

○上王與上,詣老上王殿,設宴以慰,酒酣,兩上王相扶起舞。上王召李明德進酒曰:「此乃予之知申事。其父曄爲按察赴全羅,太祖命予餞之。爲人純厚積慶,故子孫之盛,乃至於此。」老上王曰:「順平君之妻弟,欲爲恭安府行首。」上王謂元肅、李明德曰:「予醉矣,恐或忘之,爾等毋忘奉行。」夜下二鼓辭出,於門內更酬酢,上王與上跪進酒,老上王立而受之。上以彩段絹各二匹、緜布五十匹、布百匹,遣老上王宮人,老上王曰:「今日厚慰我,又賜與宮人,予深感之。」上王曰:「此非予,乃主上所爲也。」上奉上王,還壽康宮。

12月16日

○辛卯,朝壽康宮。

○司憲府啓:「裵鴻漸、李良幹、權輜等,皆受上王分符之命者也。乃當壬午之變,反與朴文崇、崔湜、許衡等相應扇亂,不可不懲。伏望明置於法,以明臣子之義。」上命鴻漸、良幹、輜等,從自願安置,永不敍用。

○羅州囚私奴者羅以殺僧敏休處斬。

12月17日

○壬辰,視事。

○禮曹判書許稠啓:「鄕學無敎授官處,已令觀察使定學長敎之,然學長旣非官人,又無俸廩,齎糧趨任,憚若戍役。因此惰於敎訓,且學者視之如朋友,恥爲弟子,怠於爲學,實爲未便。我國家州郡凡三百餘,文科出身者,固不得而分差。願選生員進士可爲師表者,差敎導,給以月俸,增廣敎訓之道。」上曰:「然。五百戶以上郡縣,可置敎導,予將達于上王。」

○上朝壽康宮。

○御經筵。同知經筵卓愼啓曰:「近來經筵官分番進講,皆任他務,故群書蘊奧,未暇講論,進講之際,未能詳盡。願自今合爲一番進講後,退于經筵廳,終日討論。」上從之,仍命給晝飯。

○大司憲許遲請沒朴文崇等資産,上命啓於上王。

○禮曹啓曰:「國家設十學,每當四孟月取才,第其高下,開具錄上,以備擢用,勸勵後學,不可謂不備。然每學只有提調,而無參佐官,大臣親執文書,似爲未便。且樂學、醫學、陰陽、風水等學,不素訓誨,而臨時考講,有乖取才之意。自今儒學外,擇其精明所業者三品以下六品以上二人,稱提擧、別坐,提調一同常時敎訓,當四孟月,同加考試,儒學則以藝文直提學、直館爲參佐,一同試取。」從之。

○上命進獻金銀,換以米穀、細苧布,收諸各品等事,下六曹議之,皆曰:「金銀固當以米穀換之,別獻之時,以麻布代苧布。」許稠獨曰:「年凶米貴,不可以米換金銀,布則當以前規進獻。且禁人細布爲衣,又令入朝者毋得暗齎細布以行,令濟用監勿以小疵點退,則庶幾有裕矣。」

○禮曹啓曰:「進上宴卓外,一果及俠卓,一皆禁止,臣下公私宴及士大夫婚禮、新婦謁舅姑,竝禁用油蜜果。」從之。

○上王命囚黃海道站路察訪金琯于義禁府,贖杖六十,奪告身。以琯擅給高水生等驛馬也。

○禮曹啓拜陵儀曰:

將拜陵,攸司承敎,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前拜陵三日,殿下齋心別殿,凡行事執事官及從駕群官,俱淸齋一宿於正寢,前行二日,遣大臣告於宗廟。前一日,忠扈衛設大次於陵所近地,量設小次於陵室之側,侍臣次於大次之前,文左武右,陪位宗室以下文武群官次,又於大次之前,隨地之宜。陵司帥其屬,掃除陵室。校書館員以祝版捧進,近侍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臣捧出附有司。執事者設殿下版位於陵室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道南西向,通禮門設宗室及文武群官位於神道左右,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

其日未行事前,陵司掃除陵室。典祀官、陵司各率其屬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其日未明一刻,車駕出宮,繖扇、仗衛導從如常儀。〈用靑繖扇〉殿下至大次,若山陵遙隔,則前一日,至行宮齋宿。書雲觀報時,殿下變服淺淡服。通禮門分引宗室及文武群官入就位,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繖扇、仗衛停於大次。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前,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唱四拜,在位者皆四拜。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一人以爵受酒。判通禮導殿下入詣神位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近侍奉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神位前。進香進爵,皆在東西向;奠爐奠爵,皆在西東向。若王后附則又獻。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爵受酒。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奉禮郞贊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奉禮郞贊俯伏、興、小退,贊再拜,引降復位。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唱四拜,在位者皆四拜。判通禮導殿下還大次釋服,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典祀官、陵司各帥其屬徹饌,祝版瘞於坎。車駕還宮,導從如來儀。

12月18日

○癸巳,朝壽康宮。

○平安道觀察使馳報:「大明使臣黃儼、劉泉、韓確等奉誥命出來。」譯者金時遇、金乙玄繼至詳啓,上王賜時遇、乙玄各米豆四十石,上亦賜鞍馬。

○上遣迎接使判漢城府事權弘于義州,又遣長川君李從茂於安州,驪川君閔汝翼於平壤,知敦寧府事韓長壽於黃州,平壤君趙大臨於留後司,各齎宣醞,迎慰使臣。上王亦遣兵曹判書趙末生於安州,淸平君李伯剛於留後司,迎慰之。

○上王與上御壽康宮南廊,召趙末生、元肅曰:「沈溫旣爲國王妃父而叛逆,使臣豈不以國王爲與聞乎?如是則父子至情,何以曉之?宜遣人諭平安道觀察使與義州牧使,若使臣問溫安否,則以母病歸忠淸道對之,毋令人泄其事可也。卿等與議政諸卿議之。」柳廷顯等皆以爲可,卽遣知印康勸善于平安道諭之,賜勸善衣及毛冠。

12月19日

○甲午,視事,御經筵。

○朝壽康宮。

○以金時遇爲上護軍,金乙玄知司譯院事。

○禮曹啓:「謹稽《儀禮》《鄕飮酒禮》:『薦脯,用籩五膱,祭半膱橫于上,膱長尺二寸。』注云:『膱,猶脡也。』不言廣厚之制。自今供祭脯長,乞依此制,其廣則二寸,厚以三分,尺用造禮器尺。」從之。

○群臣聞誥命來欲賀,上不受。

12月20日

○乙未,視事,御經筵。講《大學衍義》至《釆薇》、《君牙篇》有民間愁歎艱苦之語,鄭招曰:「爲君之難、保民之艱,與夫民生疾苦、國步安危,臣等雖欲直言,豈能如此之詳?伏惟殿下,取西山千古之忠論,以爲箴規。我國民生,雖不至賣妻鬻子,然殿下不忘今日之心,則國家幸甚。」上曰:「予當服膺而不忘也。」仍曰:「我國民生,豈無困窮者乎?」卓愼對曰:「無衣無食,艱難無告者,閭閻之間、村巷之中,容或有之,但牧民者不之察耳。」上曰:「予生長宮中,民生艱苦,不能盡知。」招曰:「訪問小民則可以知之矣。」上曰:「然。」

○朝壽康宮。

○漢人兪興、梁泰自倭山逃來,遣司譯院注簿仇敬夫,押解于遼東。

○禮曹啓殿下朝壽康宮儀及上壽儀:

謹稽宋朝孝宗之制,參酌詳定以啓。誕日、正朝、冬至朝賀儀曰:前期,有司設大次於壽康宮門內隨地之宜,小次於殿內庭近東西向。至日,有司設殿下褥位二,一於上王幄座之東南西向;一於月臺上當中北向。通禮門設文武百官拜位於殿外庭如常儀,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樂官陳樂于殿內庭道西,近南北向,兵曹設仗衛於殿階上下如常儀。殿下乘輿將至壽康宮,通禮門報文武百官具朝服詣宮門外,通禮門先入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俟殿下詣壽康宮大次,降輿入次,具冕服。典儀率通贊,先入就階下位,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百官入就拜位北向立定,判通禮導殿下入小次,簾降。中禁傳嚴,上王出,樂作,陞座,樂止,小次簾捲。判通禮導殿下陞自東階,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判通禮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啓聖躬萬福訖,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平身,又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上王幄座之東南褥位西向立,典儀曰拜,通贊承傳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通贊贊跪,群官皆跪山呼〈千歲〉,山呼〈千歲〉,再山呼〈千千歲〉,俯伏、興、平身。典儀曰拜,通贊承傳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跪啓禮畢,俯伏、興退。通贊贊禮畢,上王降座,樂作,入內,樂止。判通禮導殿下,入小次簾降,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上壽儀曰:

朝賀訖,茶房設酒亭於殿上近南北向,樂官陳樂於月臺上近西北向。典儀率通贊,先入就階下位,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殿庭拜位立定。中禁傳嚴,上王出,樂作,陞座,樂止,小次簾捲。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判通禮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典儀曰拜,通贊承傳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司饔提調擧茶床進上王座前,樂作,進訖,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酒亭北向立,樂作,茶房提調擧爵、開爵、注酒以進,殿下奉爵,詣上王座前北向跪進。通贊贊跪,群官皆跪,殿下進酒訖,俯伏、興、平身。通贊贊俯伏、興、平身,群官俯伏、興、平身。判通禮導殿下,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樂止。啓請跪,殿下跪,通贊贊跪,群官皆跪。殿下致辭曰:「嗣王臣某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誕日云千秋令節。〉臣與群臣,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訖,樂作,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四拜、興、平身。典儀曰拜,通贊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四拜、興、平身。俟上王飮酒訖,判通禮導殿下,詣上王座前跪,受爵以授茶房提調,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月臺上褥位北向立,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典儀曰拜,通贊贊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官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判通禮導殿下,詣幄座東南褥位西向立,司饔提調徹茶床,判通禮跪啓禮畢,俯伏、興、退復位。通贊贊禮畢,上王降座,樂作。入內,樂止,殿下從入。奉禮郞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殿下入賀大妃,於宮中行禮。領議政率文武群官拜賀訖,殿下還大次釋服,群官從駕還內。

○命選有武略者,充沿海守令,以備倭寇

○奪鄭龍壽、朴文崇、任純禮、崔湜、許衡、權輜等告身及功臣田,從憲府之請也。

12月21日

○丙申,御仁政殿,受群臣朝,御經筵。

○朝壽康宮。

○以金紹爲嘉善大夫朔州兵馬節制使。

○憲府啓:「谷山君延嗣宗所啓知宜川郡事朴蘇貪汚不法之罪,令其道觀察使鞫問,一如嗣宗所啓,然赦前所犯,不可加罪,請徵贓物。」上,下義禁府徵之。蘇,朴訔所擧也。蘇附訔得此,人鄙之。

○禮曹判書許稠啓:「今因吏曹所申,都護府外各官敎官,竝皆革罷。敎官宜以人戶多少而設,若以官號卑而汰去,則都護府雖二百餘戶而置敎官,郡縣雖千餘戶而不置,有違國家建學立師之意。自今五百戶以上則勿論官戶高下,選可爲師範者,差爲敎官,以廣敎訓之路,若都護府則雖未滿五百戶,竝如吏曹所申。」上命吏曹,待豐年更啓差定。

○上王以宦官盧希鳳宣傳錯誤,黜歸其家。

○各品所納進獻苧麻布,濟用監少有疵纇,輒不納。上聞之乃命:「雖有小疵,一皆收納。」

○命在外除授守令、敎官,除朝辭赴任。

12月22日

○丁酉,朝壽康宮。

○上王謁健元陵,議政府、六曹堂上各一人隨駕。上遣宦者金龍奇,獻酒果于道次。

○上御經筵問曰:「今聞,鳳凰出於上國,然乎?」卓愼曰:「上有舜、文之德,然後鳳凰來儀。今上國,民不聊生,雖有鳳凰,不足爲瑞也。今聞其語,以人力縛執之,使不能飛,豈眞鳳凰乎?況人主夙夜敬畏,當念民生休戚,不可以祥瑞爲念也。」

○李勗執沈溫來,乃命李明德、許遲、成揜、鄭招,同義禁府訊之。溫不知尙仁等已死,求與對辨,乃加搒掠壓膝,溫曰:「必不免矣。」遂伏曰:「與尙仁等諸人所白皆同。臣爲武人,故欲專兵權耳。所與共謀者,尙仁等諸人外,無他人。」更訊之,壽山自獄房望見溫,溫適顧見之,乃曰:「壽山亦知之。」壽山對論,受拷不服,溫亦服誣,壽山乃得免。初,壽山爲書授溫伴人,送平安道寄溫,詳言己之爲判閣,與於親享宗廟之禮,多受賞賜等事,又言尙仁被囚之事,末言此書卽付丙丁。義禁府論請曰:「言尙仁之事,又言卽付丙丁,其知尙仁之謀明矣,請收而問之。又付一書,所言皆平常不諱之事,末又言卽付火。」上王笑曰:「所言皆平常而言付火。以此觀之,前書言付丙丁,何疑之有?其放之。」義禁府復請曰:「通書於姊壻,常情也。必言付火何耶?臣等得後書,益疑其譎也。請究問定罪。」上王不允,義禁府再請,下獄。

○韓確先遣通事林密,啓使臣出來辭因,上王賜米豆四十石,上賜鞍馬。

12月23日

○戊戌,御經筵。

○朝壽康宮。

○義禁府照律溫、壽山等罪以啓,上王命收壽山職牒,從自願配醴泉。又曰:「溫雖犯重罪,恭妃旣配主上,有多男之慶,豈可比諸他人?」命鎭撫李揚押送水原,令自盡,又命還給家産,使庀葬事。初,義禁府問溫曰:「云云,當置上王於何地?」答曰:「若如此强問,當以我行無禮於上王。」義禁府使郞官啓:「溫言欲行無禮於上王。」上王深思良久,謂主上曰:「我欲賜死,今聞此言,必不得已也。」又曰:「此人雖處極刑,女子廢立,必無此理。」後義禁府提調等詣壽康宮啓曰:「欲行無禮之言,觀其辭色,發於奮激,非其實情,故於啓本內不錄。」上王謂主上曰:「若然則宜當賜死,不可加刑。」乃賜自盡。

12月24日

○己亥,上將祭文昭殿,齋于別室,因夢寐未寧,命更卜日,元肅曰:「祭饌已具,宜令亞獻官攝行。」卽命朴訔攝行。

○老上王謁健元陵還,上王遣宦官黃稻,上遣宦官金龍奇,齎酒果奉迎于郊。

○遣同知摠制元閔生,齎宣醞往義州,迎慰使臣。

○以林密爲大護軍。

○上朝壽康宮獻壽,朴訔、李原、崔迤、鄭易、孟思誠、許稠、趙末生、趙涓、卞季良、李澄、許遲、李明德、元肅等及通事金乙玄、林密等侍宴,酒酣聯句。上王曰:「主上慰我以誠,予何敢不極歡?第恐主上未寧耳。」上曰:「臣雖未能飮酒,身則已寧。」上王起舞,群臣亦舞,夜至二鼓乃罷。

12月25日

○庚子,御經筵。上曰:「《高麗史》恭愍王以下,鄭道傳以所聞筆削,與史臣本草不同處甚多,何以傳信於後世?不如無也。」卞季良、鄭招曰:「若絶而不傳於世,則後世孰知殿下惡道傳增損直筆之意乎?願命文臣改撰。」上曰:「然。」

○李揚還啓:「溫已自盡。」宣旨:「溫雖不可禮葬,亦不可不厚。」乃遣李陽達卜葬地,命水原府辦葬事,又賜棺槨紙石灰,遣內官護葬,令所在官致祭。溫字仲玉,慶尙道靑寶郡人。曾祖淵高麗閣門祗候,祖龍,高麗贈門下侍中淸華府院君,父德符本朝左政丞靑城伯,母仁川門氏,郞將必大之女。溫年十一,中高麗監試,國初歷兵工二曹議郞。恭靖王卽位,除保功將軍龍武司大護軍,移神武司大護軍。太宗初,以本職知閣門事。四年以大護軍,幹辦內侍茶房事,尋陞龍驤司上護軍,兼判通禮門事。七年擢承政院同副代言,累陞左副代言,尋拜嘉善大夫、左軍同知摠制。十一年拜嘉靖大夫豐海道都觀察使,入爲參知議政府事,俄拜司憲府大司憲。十四年拜資憲刑曹判書,移判戶曹。自是,累歷判漢城、議政府參贊、左軍都摠制,加正憲吏曹判書。上卽位,以國舅封靑川府院君,俄領議政府事,至是死,年四十四。溫性慈順不忤物,溫素與河崙不相能,一日,溫白上曰:「崙多通賓客,多納賄賂,白晝出入妾家。醜行如此,將欲密啓。」上具以聞,上王曰:「臣有密啓,不爲好事,且致外人之疑。」竟不召見。讓寧失德,群臣皆歸心於上,讓寧往往言上之賢德,上王聞之,甚不平,仍誡溫毋敢顯言,且曰:「勿廣接士人,謹守法度。」及具宗秀之事發,宗秀之兄宗之白義禁府曰:「前日,沈判書責我曰:『汝爲臣子,交通東宮可乎?』」讓寧亦曰:「宗秀嘗言於我曰:『沈判書知我出入東宮,嘗叱之,我甚懼之。』」義禁府具啓,上王謂上曰:「予誡溫如彼,而交通此等之人,且所言如此何哉?」嘗一日,上與溫送客西郊,宗秀隨溫而往,路上溫與宗秀縱戲謔,不久而宗秀得罪。讓寧謂上曰:「汝送客之日之事,宗秀謂我具言之。」後溫聞之,且悔且恨曰:「其人之難保如是,而我曾不知也。」溫之赴京也,上王謂上曰:「汝妃父使還,每當歲抄,親與妃族至其家,設宴以慰之。」未還而獄起。上之在東宮也,溫白曰:「今之士大夫,見我皆致慇懃之意,我甚懼之。要須謝客安閑,以度餘生。」上卽以聞,上王甚善之。至是,上王謂上曰:「溫前日謝客安閑之意,予甚善之,今乃如此何哉?」上王每謂上曰:「汝妃家喪敗,惟安壽山獨在,當拜高官大爵。」故壽山不久而入樞。溫子三人濬、澮、決

○上賜宮婢于讓寧大君禔,令乳養其子。

○奏聞使朴信、書狀官曺崇德、謝恩使書狀官禹承範回自京師,上曰:「迎命諸事,須當倍於前例。」

12月26日

○辛丑,御仁政殿,受群臣朝。

○朝壽康宮。

○上王與上置酒慰朴信等。上王曰:「予因曺崇德,聞中國亦有如我請傳位者,未知其誰。」信曰:「晋府殿下也。以病請傳位,帝不允,命良醫治之。」信又啓:「中國父老,皆誦《名稱歌曲》,宮中之人,亦誦此曲。」上王曰:「知申事掌此事,令工妓習之,奏於使臣。孟判書素知音律,其選曲調之合於《眞勺》者。」〈眞勺,俗樂調名。〉又曰:「沈溫所犯,止連數人,予甚喜之。成達生、李慤等,旣不辭連,今宜赦之,況達生皆有可用之才。」李明德曰:「達生則然矣,慤等爲尙仁奸計所陷,豈得無罪?」上王曰:「其情可恕,宜竝赦之。」上王賜信鞍馬,上賜信田七十結、臧獲七口,崇德、承範、金時遇、金乙玄田十五結,押物、押馬十結,謝恩使打角夫亦賜田十結。

○溫之赴京也,李迹爲副使,謂平安道觀察使權軫曰:「本房之行,非他宰相比,須定差使員,護送遼東。」軫遣鐵山守金孟敬護送,至是事發,義禁府請拿軫來鞫,上王曰:「於其時,溫罪未發,軫爲王妃之父,定差使員護送,有何罪乎?其置之。」後軫期滿當遞,上王謂主上曰:「當以軫爲戶曹判書。」及軫還京,義禁府復請曰:「軫有大罪,而得免足矣今復列於朝班,深爲未便,請黜之。」上王不允。其後,主上詣壽康宮獻壽,軫侍宴大醉,舞態殊常,上王笑曰:「如此人,義禁府欲加罪何哉?」

○上承宣旨:「《名稱歌曲》毋令被管絃,令禮曹移文于留後司及京畿、黃海、平安道,令使臣所過州郡僧徒誦習之。」

12月27日

○壬寅,日東重背,日西日直,日南北日珥,內紅外靑。

○視事。

○司憲府啓:「黃吉至、金思純、朴叔義、金英貴等當壬午之變,亦與朴文崇等相應扇亂,以負上王分符之命,不可不懲。伏望竝置於法,以明臣子之義。」上曰:「此脅從者,何必盡論其罪乎?」許遲曰:「此輩與朴文崇奚異?」乃命奪告身,自願安置,永不敍用。吉至在壬午,知宜川郡事,思純靑州牧使,叔義知文州事,英貴龍津縣令。

○議政府、六曹上壽于上王,上與宗親侍宴極歡。上王曰:「臺諫流落者,皆是自取,若愛君忠國,則必不如是也。吾在位時流落者,似不多矣。」又曰:「誥命旣新,當作《新受明命曲》,奏于使臣。」柳廷顯等起舞,兩上亦起舞極歡。朴訔請抱兩上腰,兩上許之,訔膝行先抱上王脚,次抱上脚。上王曰:「今日政府、六曹慰我以至誠,我何不極歡乎?但吾不勝前日酒病。」乃面謝而罷。

○賜昌寧府院君成石璘酒肉。

○禮曹啓:「對馬島倭有溫率漢女出來,稱欲獻于殿下,何以區處?」上命解送中國。

○禮曹又啓:「今後島倭率漢人出來者,令州郡防禁,令不得上來。」上命政府議之,朴訔、李原曰:「曩者倭人率漢女出來,遣人潛奪,解送中國者,專以事大之誠也。今不許上來,勒令還歸,則異於曩者之事,不如奪之解送。」上從之。旣而,上親啓于上王曰:「不可使怒而生變。」令禮曹判書諭之曰:「汝以此女獻上,必厚對汝,然本國事大至誠,且其女欲還鄕閭,情可憐憫。以故欲解送上國,汝其知之。」

12月28日

○癸卯,日暈日珥。

○御經筵。

○朝壽康宮。

12月29日

○甲辰,視事。

○宋居信、禹博等以其鄕礪山縣爲上外祖母鄕,請加號,上曰:「郡縣名號,本以人口多少爲定,今請加號何也?」不允,仍曰:「長湍縣吏厭其縣合爲臨湍,皆逃隱。若誠厭之,則復置,無乃可乎?」許遲曰:「往者合爲一縣,從衆論也。觀變而逃,臣甚疾之,不可復置。」

○御經筵。

○朝壽康宮。

○吉再之子師舜自善山來,賜米豆食物衣靴曰:「予聞師舜於京中,無族親扶護者,其令娶妻,俾遂其生。」

○日本國筑前州太守藏親家遣人獻蘇木二百斤、白磻一百斤、硫黃三百斤、肉桂十斤、胡椒五斤、沈香二斤、深黃五十斤、白蠟二十斤、良香十斤、緇梅木百斤,上賜黑細麻布二十匹、緜布一百二十匹。

○上曰:「老上王欲觀儺禮、火山臺,其令所掌諸司辦其事。」

12月30日

○乙巳,御經筵。

○朝壽康宮。

○親傳宗廟祭香祝。

○以成達生判江華都護府事,吉師舜宗廟副丞。

○被虜漢人李阿謹等五人,自倭山逃來,遣人解送遼東。

○上以除夜,賜弓箭等物于入直臣僚,以爲賭注,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