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志》云:“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今案《曹确传》云:“太宗著令,文武官六百四十三,谓房乔曰:‘朕设此待天下贤士’”此与《百官志》所载语意同而数不同,未知孰是。

《僖宗纪》:“乾符二年【乙未】六月,濮州贼王仙芝、尚君长陷曹、濮二州。”“四年【丁酉】三月,冤句贼黄巢陷郓、沂二州,天平军节度使薛崇死之。”“五年【戊戌】二月,王仙芝伏诛。是岁,天平军节度使张禓卒,牙将崔君裕自知州事。”“六年【己亥】,淄州刺史曹全晸克郓州,杀崔君裕。”“广明元年【庚子】六月辛酉,天平军节度使曹全晸为东面副都统。”“中和二年【壬寅】十月,魏博节度使韩简寇郓州,天平军节度使曹全晸死之,部将崔用自称留后。”“三年【癸卯】,天平军将曹存实克郓州。”“四年【甲辰】七月壬午,黄巢伏诛。是岁,濮州刺史朱宣逐天平军节度使曹存实,自称留后。”

今案《朱宣传》云:“宣为王敬武青州牙军。黄巢乱,敬武遣将曹存实率兵西入关,宣为军候,道郓州。是时,节度使薛崇拒王仙芝,战死,其将崔君裕摄州事,存实揣知兵寡,袭杀之,遂称留后。宣以功署濮州刺史,留摠帐下兵。中和初,魏博韩简东窥曹郓,引兵济河,存实迎战,死于阵。宣收残卒婴城,简围之六月,不能拔,引去。僖宗喜其守,拜天平军节度使。”然则以《本纪》言之,天平军节度使自乾符四年丁酉至中和四年甲辰,凡八年,历薛崇、张禓、崔君裕、曹全晸、崔用、曹存实、朱宣七帅也。以《朱宣传》言之,即自薛崇、崔君裕、曹存实至于朱宣,止四帅而已。此其大概,俱已不同。至纪称黄巢陷郓,薛崇死,韩简冦郓,曹全晸死,传乃云“韩简寇郓,存实迎战而死。”纪称朱宣逐存实而自称留后,传乃云“存实与韩简战死,宣婴城而简不能拔,乃拜节度使。”其舛谬至于如此,岂可以垂之后世乎?

《崔植传》云:“时朝廷悉收河朔三镇,而刘总又以幽、蓟七州献诸朝。”今案《穆宗纪》:“长庆元年二月己卯,刘总以卢龙军八州归于有司。”“三月丁巳,赦幽、涿、檀、顺、瀛、莫、营、平八州死罪以下,给复一年,赐卢龙军士钱。”又案《温造传》云:“长庆初,为幽镇宣谕使,至范阳,刘总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而《刘总传》云:“总上疏愿奉朝请,且欲割所治为三,以幽、涿、营为一府,请张弘靖治之;瀛、莫为一府,卢士政治之;平、蓟、妫、檀为一府,薛平治之。”然则刘总所归之地,在《崔植传》则七州,在《本纪》则八州,在温造《刘总传》则九州。以《本纪》及《刘总传》州名参考之则十州。其舛驳至于如此,未知何者为是?且唐人著书,多谓“天下视河北得失,以为朝廷治乱重轻”,则其于当时所系亦大矣,而史臣记述乃尔,使后学无所考信,是诚可罪也哉!

《宋璟传》云:“十二年,东巡泰山,璟复为留守。”今案《本纪》,开元十二年无东巡泰山事,其东巡封泰山,乃十三年十月也。

《李光弼传》云:“浙东贼袁晁反台州,建元宝胜,以建丑为正。幽、涿、檀、顺、瀛、莫、营、平、妫、蓟、月,残剽州县。光弼遣麾下破其众于衢州。广德元年,遂禽晁。浙东平。二年,光弼薨。”今案《代宗纪》宝应元年八月:“辛未,台州人袁晁反······九月癸卯,陷信州。十月乙卯,陷温、明二州。”;二年十二月:“甲戍,李光弼及袁晁战于衢州,败之。”;广德元年三月:“丁未,李光弼及袁晁战,败之。”;二年七月:“己酉,李光弼薨。”;十一月:“癸丑,袁晁伏诛。”;以此而校本传,则颇不相应,未知何者为是。

《程知节传》云:“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摠管,以讨贺鲁。”今案《本纪》永徽六年五月:“癸未,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摠管,以伐贺鲁。”;显庆元年八月:“辛丑,程知节及贺鲁部歌逻禄处月战于榆慕谷,败之。”;九月:“癸未,程知节及贺鲁战于恒笃城,败之。”;二年闰正月:“庚戍,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摠管,以伐贺鲁。”;十二月:“丁巳,苏定方败贺鲁于金牙山,执之。”;然则程知节之讨贺鲁,乃永徽六年也。其显庆二年自命苏定方出讨,而是年执之矣。今乃云,知节显庆二年为葱山道大摠管,以讨贺鲁者,误也。且又《传》云“左领军大将军”,而《纪》云“左屯卫大将军”,亦必有误者。

《桓彦范传》略云:“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敬晖率羽林兵讨贼。明日,中宗复位。”今案《本纪》长安五年【即神龙元年也】:“正月癸卯,张柬之、崔玄𬀩、敬晖、桓彦范等率兵讨乱,张易之、昌宗等伏诛。丙午,皇帝复于位。”又《中宗纪》云:“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丙午,复于位。”由此观之,则讨贼后三日,中宗乃复位,非讨贼之明日,《彦范传》误矣。

《宰相世系表》云:“苏瑰字廷硕”今案《本传》云:“瑰字昌容,子颋字廷硕。”《世系表》必误也。

《崔龟从传》云:“历户部侍郎。大中四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岁罢。”今案《宣宗纪》大中四年六月:“戊申,户部尚书、判度支崔龟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十一月,崔龟从罢。”又《宰相年表》云:“大中四年六月戊申,户部侍郎、判度支崔龟从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如故。八月庚戌,罢判。”五年四月乙卯,龟从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十一月庚寅,龟从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宣武节度使。由此言之,本纪及传所书皆甚略,唯年表为详备。至于自四年六月而至五年十一月,遂以为再岁。若以《杜元颖传》例言之,止可谓之逾年也。

《郭正一传》云:“永隆中,迁秘书少监,检校中书侍郎。诏与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并同中书门下承受进止平章事。”平章事自正一等始。永淳中,真迁中书侍郎。今案《髙宗本纪》永淳元年四月:“丁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宰相表》亦然,即非永隆中,此其一也。又案《百官志》云:“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然则是平章事之名,实始于贞观八年。以命李靖,至永淳元年乃始入衔尔。今《正一传》遂以为同平章事,始于正一等,则误矣。此其二也。

《中宗纪》云:“神龙二年七月,流敬晖于嘉州。”《宰相表》亦同。今案晖本传,乃流琼州,疑称嘉州者误。

《杜元颖传》云:“自帝即位,不阅岁至宰相,搢绅骇异。”今案《本纪》,穆宗以元和十五年闰正月丙午即帝位,至次年长庆元年二月壬午,元颖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为相,已逾年矣。阅之言历也,更也。又云:“甫再期,出为劔南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今案《本纪》,元颖以长庆三年十月罢相,则是已逾二年矣,非甫再期也。

《孙处约传》云:“麟德元年,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今案《高宗本纪》麟德元年:“十二月,太子右中护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同知军国政事。”又《宰相表》云:“十二月戊子,太子右中护乐彦玮检校西台侍郎,西台侍郎孙处约并同知军国政事,寻同东西台三品。”然则纪传所书,各有未完,而表始为详备矣。

《岑羲传》略云:“进吏部侍郎。中宗崩,诏擢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罢。”今案《睿宗纪》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韦皇后弑中宗,以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表》亦同,殊不言以右常侍为同三品也。

《李吉甫传》云:“前卒一岁,荧惑掩太微上相。吉甫曰:‘天且杀我’”今案吉甫以宪宗元和九年十月薨,而《本纪》自八年至九年,并无此荧惑之变。独《天文志》有八年十月己丑,荧惑犯太微西上将而已。若非误书相为将,以致异同,即是脱漏不载也。若以为例不书,则九年十月太白昼见亦书于纪,例与此同,亦当书也。

《五行志》第二十六卷:“乾符六年五月丁酉,宣授宰臣豆卢瑑、崔沆制,殿庭氛雾四塞,及百官班贺于政事堂,雨雹如凫卵,大风雷雨拔木。”今案《僖宗纪》:“乾符五年五月丁酉,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豆卢瑑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雨雹,大风拔木。”《宰相表》亦同。又《五行志》第二十五卷《常风门》云:“乾符五年五月丁酉,大风拔木。”又《崔沆传》云:“乾符五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昕旦告麻,大雾塞庭中,百僚就班修庆,大风雨雹,时谓不祥。”又《豆卢瑑传》云:“历翰林学士,【不言承旨】户部侍郎,与崔沆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宣告于廷,大风雷雨拔木。”然则本纪、表、传及五行志第二十五卷,皆以为乾符五年五月丁酉,独《五行志》二十六卷以为六年,则误也。

《武后纪》垂拱二年:“十月己巳,有山出于新丰县。改新丰为庆山。”今案《五行志》云:“垂拱二年九月己巳,雍州新丰县露台乡大风雨,震电,有山涌出。”《纪》以为十月己巳,而《志》以为九月己巳。二者必有一误

《矦君集传》云:“君集平高昌还,为有司所劾,诏诣狱簿对,中书侍郎岑文本谏。”今案《本纪》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矦君集伐高昌,十四年八月,克之。十二月丁酉,俘高昌王以献。十六年正月辛未,中书舍人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宻。则是当十四年十二月,文本未为中书侍郎也。而《宰相表》又云:十六年正月辛未,中书舍人兼侍郎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然则君《集传》所书者,止书其兼官欤,不书正官,而书兼官,亦恐非史法也。至于《本纪》止书正官而不著兼官,若非脱漏,似亦未允也。

《褚遂良传》云:“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今案《高宗纪》永徽六年九月:“庚午,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十月:“乙卯,立宸妃武氏为皇后。”《宰相表》载贬遂良事亦同,然则传所云误也。

《昭宗纪》天祐元年:“正月,翰林学士、右拾遗柳璨为右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今案璨传及宰相表皆左拾遗,非右也。未知孰是。

《宗室列传》:“毕王璋生二子,曰韶,曰孝基。韶死隋世,武德时追封东平王,生子道宗。”今案《宗室世系表》,毕王房止有子孝基及失名者二人,无东平王韶,而东平王韶自是雍王房、雍王绘之子,其世次甚明,与传全不同,未知孰是。

《孝敬皇帝传》云:“擿采古今文章,号《摇山玉彩》,凡五百篇。”又《裴光庭传》云:“撰《摇山往则》《维城前轨》二篇献之。”今案《艺文志》云:“裴光庭《摇山往则》一卷”,又云:“《摇山玉彩》五百卷。”其“摇”字在《传》则皆从木,而《艺文志》皆从手,未知孰是。

《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元结《猗玕子》一卷。今案《元结传》云:“入猗玕洞,始称猗玕子。”猗玕字皆从“玉”,此乃从犬,未知孰是。

《李泌传》:“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辩注射,坐人皆屈。”今案《艺文志儒家类》中,有员俶《太玄幽赞》十卷,注云:“开元四年,京兆府童子进书,召试及第,授散官文学,直弘文馆。”且《李泌传》谓俶开元十六年而年九岁,则是俶生于开元八年也。既俶以八年始生,何縁四年已有进书乎?若以“四年能进书”者为是,则至十六年之时,俶不啻九岁矣。此二说者,必有一误也。

《文艺传·萧颍士》,今案《新史》中皆作“颍”,惟《艺文志》第五十内作“颖”,未知孰是。

《李素立传》云:“曾祖义深,仕北齐为梁州刺史。父政藻,为隋水部郎。”今案《宰相世系表》,政藻乃素立之伯父,为宜州长史。政期乃素立之父,为水部郎中。与传不同,未知孰是。又案隋朝讳“忠”,凡郎中皆无“中”字。今此本有之,亦恐误也。

《崔沔传》云:“后周陇州刺史士约四世孙”今案《宰相世系表》,则并无陇州刺史士约,而沔乃后周大将军说之四世孙也。说之父名楷,兄名士元、士谦,与传全不同。

《王方庆传》云:“父弘直,终荆王友。”今案《宰相世系表》云:“弘直,魏州刺史,谥曰孝。”与传不同,未知孰是。

《本纪》云:“天授元年九月,追尊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今案《后妃传》云:“尊武王为康皇帝,号睿祖。”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崔行功传》云:“祖谦之,仕北齐,终巨鹿太守。”今案《宰相世系表》,行功曾祖名伯谦,字士逊,而无名谦之者。与传不同,未知孰是。

《德宗纪》云:“兴元元年二月,李怀光将孟庭保以兵来追,左卫大将军矦仲庄败之于驿店。”今案《李怀光传》云:“怀光遣将孟廷宝等轻骑趋南山,廷宝等率轻骑趋南山,廷宝等引而东,纵卒大掠,而百官遂入骆谷,追帝不及,还白怀光。怀光怒,悉罢其兵。”即不言有驿店之战,且其名乃是廷宝,非庭保,未知孰是。

《李揆传》云:“祖玄道,为文学馆学士。父成裕,秘书监。”今案《宰相世系表》,则玄道生正基,正基生亶,亶生成裕,成裕生揆。玄道于揆为高祖,与传不同,未知孰是。

《袁滋传》末云:“子均,右拾遗;郊,翰林学士。”今案《宰相世系表》:“滋五子:均,太子典膳郎;都,字之美,右拾遗。郊,字之干,虢州刺史。”与传不同。又《艺文志》注云:“郊字之仪,滋子也,昭宗翰林学士。”亦与表传不同。未知孰是。

《崔植传》云:“植即祐甫弟庐江令婴甫子也。”传内又以植为婴甫次子,祐甫命以主祀。今案《宰相世系表》,则婴甫乃祐甫之再从弟,而婴甫止有植一子,其说与传不同。以意考之,祐甫身为名相,其家号素守礼法,必不取人之长子为嗣。传之所言,宜得其实,而表似脱误矣。

《睿宗纪》书,窦怀贞官皆为左御史台大夫。今案《本传》止云“左御史大夫”,无“台”字,未知孰是。

《苏味道传》:“延载中,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岁馀为真。”今案《本纪》延载元年:“三月甲申,凤阁舍人苏味道为鳯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昭德检校内史。”殊不言其检校,若以是年杜景佺、周允元例言之,则皆当书此,盖阙文也。

《韦巨源传》云:“坐李昭德累,贬麟州刺史。”今案《本纪》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戊子,贬韦巨源鄜州刺史,”纪传不同,推究其实,则纪是而传误。何以言之?案《地理志》云:“麟州,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且天册万岁元年岁在乙未,而开元十二年岁在甲子,相距三十年。是时即未有麟州,则巨源何由贬为刺史乎?以此知其实“鄜”字,而误为“麟”也。

《宪宗纪》元和八年十二月:“庚寅,振武将杨遵宪反,逐其节度使李进贤。”今案《严绶传》末云:“进贤讨回鹘吏,廪粮不实,次鸣砂,焚杀其将杨遵宪而还。进贤大怒,众惧,攻进贤,奔靖边军。”与纪所书不同。

《萧至忠传》云:“陈吏部郎引子也。”今案《宰相世系表》,引为陈吏部侍郎。又案《南史》,引历官金部、库部、中书、黄门、吏部侍郎,则是《新书》传之误也。

《宰相世系表》,苏瑰七世孙震为河南尹。今案《瑰传》,瑰之子诜,诜之子震,当禄山乱时奔灵武,代宗时为河南尹而卒。且瑰为相在睿宗时,至代宗时不过六十馀年耳。则震不当便为七世孙也。由此言之,《世系表》必有误处。况本传以震为诜之子,而《表》乃以为虔之子,此大差互,其误必矣。又《瑰传》末云:“文宗太和中,录旧德,官其四代孙翔”而《世系表》不载翔之名字,此可见表之脱略。又《况震传》所述,皆肃宗、代宗时事,而《世系表》乃以为七世孙。今翔当文宗时得官,而止是四世孙,文宗去睿宗尤更年逺,其世次尚止四世耶?震之非七世,亦明甚矣。

《韩休传》云:“父大智,其兄大敏。”今案宰相韩氏世系表,则大敏乃大智之弟。

《刘瞻传》云:“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进承旨,出为河东节度使。咸通十一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昌公主薨,懿宗捕太医韩宗绍等送诏狱。瞻上疏固争,帝大怒,即日赐罢,以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今案《懿宗纪》咸通十年:“六月,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刘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一年:“八月,杀医待诏韩宗绍。;九月:“丙辰,刘瞻罢。”又《宰相表》,瞻自承旨为相。与纪同。又云十年九月,瞻为中书侍郎,十一年正月兼刑部尚书,九月丙辰,罢为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以上并无为河东节度使一节,又无咸通十一年为中书相一节。未知孰是。

《孝敬皇帝传》云:“命宾客许敬宗、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中书舍人杨思俭,即文思殿擿采古今文章,号《摇山玉彩》。”今案《艺文志》摇山玉彩注云:“孝敬皇帝令太子少师许敬宗、司议郎孟利贞、崇贤馆学士郭瑜顾胤、右史董思恭等撰。”其姓名惟许敬宗同外,皆与传不同,未知孰是。

《萧俛传》云:“罢为尚书左仆射”今案《宰相表》云:“罢为右仆射”

《邓康王元裕传》云:“贞观五年始王郐,十一年后王邓。”始王及徙皆同,谯、魏、许、宻四王同封。今案《本纪》,贞观五年二月己酉,封弟元裕为郐王,元名谯王,灵夔魏王,元祥许王,元晓宻王,即此《邓康王传》所书其始封者皆是也。至贞观十一年则不然,止书正月丁亥徙封元裕邓王,元名舒王,至六月己巳,又书徙封元祥江王而已,其《灵夔》、元晓本纪皆不载其徙封,疑其徙封则不同。而《元裕传》误云“始封、徙封皆同也。”【灵夔又以贞观十四年自燕王徙封鲁,以本传可见,然亦未见改燕王之年】

《太宗纪》贞观七年:“二月丁卯,雨土。”今案《五行志》,乃三月丁卯,未知孰是。

韩王《元嘉传》云:“贞观九年,更封韩。”今案《本纪》,乃贞观十年也。

《高祖纪》:“武德二年九月乙未京师地震”今案《五行志》,乃十月乙未,未知孰是。

《太宗纪》贞观十二年:“正月乙未,丛州地震。癸卯,松州地震。”今案《五行志》则云,正月壬寅松丛二州地震,未知孰是。

《太宗纪》贞观十三年四月:“壬寅,云阳石然。”今案《五行志》,乃三月壬寅,未知孰是。

《宰相表》贞观十八年十一月:“甲子,世𪟝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今案《本纪》,乃是十一月甲午,以上文推之,是月有戊寅、庚辰日,则不复有甲子日,盖宰相表误也。

《本纪》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丙午,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骊。六月丙子,薛万彻及高骊战于泊灼城,败之。”今案《高骊》及《薛万彻传》皆云右武卫大将军,独《纪》以为左武卫。又此《纪》及《高骊传》皆云泊灼城,而《万彻传》作泊汋城,未知孰是。案《地理志》第三十三卷下末,有载贾耽考边州入四夷之路,内有“营州西北路”一节,内云“泊汋城”,又有“登州东北路”一节,内有“泊汋口”,以此观之,似泊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