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政

【宋会要】

请听政御殿。太祖建隆二年六月二日,昭宪皇太后崩。五日,宰臣范质等上表请听政,不允。继三上表固请,诏允。九日,始见百官于殿门。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太宗即位。二十三日,宰臣薛居正等上表请听政,诏答不允。二十四日,成服于万岁殿,居正前跪奏固请,可之。即日移御长春殿听政, 臣皆丧服就列。

太宗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崩,真宗即位。四月二日,宰臣吕端等上表请听政,不允。继三上表,诏允。四日,御崇政殿之西序,群臣入谒,帝号恸以见,辅臣以次奏事。十四日,端等复请御(政)[正]殿,三上表,始允。五月三日,御崇政殿视朝,还御后殿阅事如常仪。

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明德皇太后崩。十七日,宰臣李沆等上表请听政,不允。十九日,再上表。二十一日,沆等诣万安宫门请对,帝号泣见之。沆曰:「军国事繁,不可暂旷,愿以天下为念,早俞众恳。」于是继上四表,犹不许。沆等复请对,言西北边屯重兵,机务不可暂滞。帝曰:「梓宫在殡,四方之事各有司存,所请听政,朕情所未忍。」沆等瞻仰圣颜,毁瘠至甚,因退复上言曰:「伏以先后升遐,宸衷哀慕,痛深创(讵)〔〕,擗(拥)[踊]伤摧,殆此弥旬,茕然在疚。虽三日听政,备遗诰以丁宁,四表叫阍,罄群情之恳祷,而诏旨敦谕,(刑)[形]于未忍,朝野惶骇,不知所图。窃以机务至繁,不可暂旷;治命至重,不可辄违。况自先后圣体弗康,载离寒暑,陛下衣不解带,药必先尝,躬祷神祇, 走群望,亲(后)[候]安否,(至日)[日至]清光。则长乐如在之灵,实歆孝德;有司各扬之职,不紊官常。所系非轻,期于得请。」沆等又上奏曰:「伏奉诏谕,誓守哀制。陛下宅忧过礼,中外不遑。窃以历代礼文,三日听政,盖于便座视事,俟易月始御前殿,以示变礼之渐。今候易月,方允听政,便升前殿,即废便座视事之仪;更于便殿视朝,缘服制已终,无此典礼。伏望节哀顺变,俯就礼文,庶安群心,免滞机务。」沆等复诣宫门求见,告以边事军机,深虑有所旷阙。帝泣谓沆曰:「勉依卿等所请,有军国急务,即于便殿商量。」 寝门。或常膳之载加,然乃御食;虽中夕而屡起,靡敢宁居。动静承颜,勤劳不匮,天子之孝,载籍所无。及兹上仙,追怀罔极,无穷永感,谅闇不言。臣等获造倚庐,面陈至恳。愿以宗社为念,少抑哀怀;望遵顾命之文,俯亲庶政。而易月之制,圣情誓守于几筵;宅忧以来,天颜殆至于栾棘。臣等兢惶屏息,不敢仰视。伏望循祖宗之旧典,禀母后之遗言,节哀顺变,式 前经,垂拱响明,躬决庶务,以天下为大计,俾群臣

二十四日,帝杖绖御万安宫西偏对辅臣。翌日,有司设幄于崇政殿廊,帝去杖绖,服缞裳,近臣扶(节)[即]御座,哀恸左右。

沆等跪奏:「陛下毁瘠过甚,伏望割哀强食,以为宗庙社稷,臣等不胜大愿。」

四月七日,始御崇政殿听政。九日,(郡)[群]臣复请御正殿。三上表,始允。

四年四月十六日,庄穆皇后崩,诏崇文院讨寻皇帝视事故事。检讨杜镐言:「 观载籍,历代皇后上仙,无群臣〔请〕听政表,即皇帝无不视事之文明矣。又唐德宗明德皇后以贞元二年十一月丁酉上仙,壬寅成服之日,宣抚军节度使刘元佐、幽州行营节度使曲环、鄂岳观察使卢玄卿来朝,诣延英门谒见。窃详自丁酉至壬寅六日,已接见藩臣,明是服内听政,其延英是便座。欲望皇帝依辍朝例,前殿不座,便殿视事如仪。」诏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礼院上言:「历代无服内不视事之文,欲请如镐所(义)[议],视事便殿,俟释服后即复常仪。其攒殡及释服日皆不视事。」从之。

真宗干兴元年二月十九日,真宗崩,仁宗即位。二十一日,宰臣丁谓等上表请听政,不允。二十二日,诣内东门拜表,请皇太后依遗制处分军国事,不许。二十三日,皇帝表三上,诏允。二十四日,皇太后表三上,批答宜许。二十五日,皇帝听政于崇政殿之西庑下,有司设御座,垂帘,帘幕皆用缟素。中书门下、文武百僚、诸军将校于殿门外立班。帝自宫中缞服,去杖绖,服布襕衫、腰绖、斜巾垂帽,号恸而出。侍臣扶侍升御座,通事舍人引百僚入至殿庭,西向合班。俟帘卷,百僚再拜,宰臣班首奏圣(宫)[躬]万福,随拜三呼万岁。班首出并少前,跪奏称:「臣某等言,请皇帝听政。」复位,宣徽使承旨称制可,百僚再拜,随拜三呼万岁。班退,宰臣等升殿奏事,军头司引呈杂公事,并如旧仪。是日,宫中设祭大行皇帝,而后赴听政。三月四日,谓等复请御正殿。三(日)[上]表,始允。二十一日,御崇政殿。

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日,章献明肃皇太后崩。四月二日,宰臣吕夷简等上表请听政,不允。继五上表固请,诏允。十三日,听政于崇政殿之西厢。十六日,夷简等复请御正殿。表三上,始允。二十日,御紫宸殿。

嘉佑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崩,英宗即位。四月五日,宰臣韩琦等上表请听政,不允。表三上。初,帝欲命琦摄冢宰,躬行谅闇三年之礼,执政皆以为不可,乃止。

八日,诏曰:「朕承大行之遗命,嗣列圣之丕基。践祚之初,衔哀罔极,遂罹疾恙,未获痊和,而机政之繁,裁决或壅。皇太后母仪天下,子育朕躬,辅佐先朝,练达庶务,因请同于听览,惟曲赐于矜从。俾缓忧劝,冀速康复。(后)[候]将来听政日,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应文武臣僚并权放朝参,俟平愈日依旧。」帝感疾未瘳,故有是诏。礼院奏请自十一日皇帝同皇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中书、枢密合起居,以次奏事,而帝方服药,权居柔仪殿东门之西室,皇太后居其东室,

辅臣日入东合候问圣体,因奏政事。至五月二十七日,帝初御延和殿。至六月三日,复不出。是时惟辅臣得入对柔仪,退诣内东门小殿帘帷之外,覆奏事于皇太后。至七月十三日,帝始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辅臣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如初。至治平元年五月,皇太后降手诏,遂彻小殿帘帷,不复处分军国事。以下《国朝会要》。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八日,英宗皇帝崩,神宗皇帝即位。十一日,宰臣韩琦等上表请听政,不允。继三上表固请,诏允。十七日,始见百官。二十一日,御迎阳门幄殿。二十四日,琦等复请御殿,表三上,始允。二月六日,御正殿。

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慈圣光献皇后崩。二十六日,宰臣王珪等上表请听政,不允。继七上表,乃诏候终易月之制,有司定日御殿。十一月十九日,御崇政殿听政。上服素纱幞头、淡黄衫、黑犀带,于殿西庑幄次号哭见群臣。西向起居毕,中书、枢密院,次使相至合门副使,次翰林学士至修起居注官,并升殿奉慰。二十八日,宰臣吴充等再上表请御正殿,诏曰:「朕既逾易月,即御便朝,外虽揽于繁机,内更深于悲慕。何需章之来(止)[上],祈路寝之亲临寝:原缺,据《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六补。。宜体至情,勿为迫遽。所请宜不允。」至是五表,乃从之。至十二月二十三日,始御垂拱殿。

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上御崇政殿。上自十六日以大行太皇太后发引不视事太皇太后:原作「皇帝」,据《长编》卷三○二改。,是日始御后殿,至祔庙乃御前殿。

八年三月五日,神宗皇帝崩,哲宗皇帝即位。八日,群臣上表请听政,又诣内东门请太皇太后听政,并三表,从之。二十一日,上御迎阳门听政,见百官。瞻神宗皇帝像于集英殿,宰臣等及文臣御史、武臣横行已上以次升殿,举哭尽哀而退。二十五日,群臣复请御正殿,三上表,乃从之。四月三日,上初御紫宸殿,宰臣以下奏事,诸司犹未许对。

元佑八年九月三日,宣仁圣烈皇后崩。七日,宰臣吕大防等入见上于崇庆殿之东楹,奏禀拜表请听政,曰:「光献上仙,神宗皇帝七表而许,今依祖宗故事,五表可也。」上曰:「朕有所不忍。且先帝故事,不敢损也。」八日,文武百官诣东上合门拜表请听政,自是七表,乃从之。十月四日,上御崇政殿亲政。七日,文武百僚复请御正殿,五上表,始允。十一月一日,御垂拱殿垂:原脱,据《宋史》卷一七《哲宗纪》补。。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哲宗皇帝崩,徽宗皇帝即位。二十五日,宰臣章惇等上表请听政,凡五表,从之。至二月二日,上御迎阳门幄殿,宰臣请听政,与亲王、宗室、侍从、管军臣僚升殿面尉,上恸哭久之。三省、枢密院奏事讫,同诣帘前,又慰皇太后,对辅臣恸哭。辅臣覆奏讫,退。自是以为常。是日,以皇帝听政奠告于大行皇帝。四日,宰臣章惇等请御殿,三表,从之。至十二日,上御崇政殿。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三日,钦圣宪肃皇后

崩。十九日,宰臣韩忠彦等上表请听政。凡七表,从之。至二月十三日,百官进名慈德殿门奉慰。上服素纱幞头、淡黄衫、黑犀带御迎阳门,宰臣等起居。听政讫,次升殿奉慰,上淹泣久之。十四日,宰臣韩忠彦等请御殿,五上表,从之。三月三日,上始御紫宸殿,群臣起居、见、谢、辞如仪。

高宗绍兴元年四月十四日,隆佑皇太后崩,遗诰:「皇帝服期以日易月,仍不候除服御朝听政,勿以吾故妨废军国事务。」十七日,成服。二十三日,宰臣范宗尹等上表请听政,不允。三上表固请,批答:「卿等以四方未靖,万机不可久旷为言,所请宜允。」五月一日,宗尹等复上表请御正殿。五日,三上表,始允。

七年正月二十五日,问安使何藓至自金国,得报道君太上皇帝绍兴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崩,宁德皇后相继上仙。宰臣张浚等入见于内殿后庑,皇帝号恸擗踊不胜哀,内侍扶掖之。二十七日,成服于几筵殿。二十九日,浚等上表请听政,不允。二月五日,五上表,内批:「俟过小祥,几筵之(则)[侧]权设素幄,许辅臣(奉)[奏]事。」又上表固请,批答:「卿等以戎车方驾,军檄交驰,朕不得已,为之俯从。俟过小祥,延见近辅,宫中自行三年之丧。」凡六表,始允。十九日,复上表请御殿。二十三日,三上表,宜允。

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皇太后崩于慈宁殿,遗诰皇帝成服三日听政。二十三日,成服。二十四日,宰臣汤思退等率百官上表请听政,不允。二十八日,五上表,批答:「俟过小祥,于梓宫之侧权设素幄,令(转)[辅]臣奏事。」十月五日,复上表请御殿。十四日,三上表,批答:「俟过禫除,勉遵遗诰。」十八日,御前殿,视朝如常仪。

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金国人使报孝慈渊圣皇帝升遐,诏:「朕当持斩衰三年之服,以申哀慕。」二十二日,成服于几筵前。六月一日,宰臣陈康伯等上表请听政,不允。四日,三上表,始允。八日,复上表请御正殿。十六日,三上表,宜允。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五六 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