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

王礼考

山陵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孝敬宪皇后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本名太平峪山势自太行来巍峩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山远拱於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前则白涧河旋绕而清沙滋诸水会之後则巨马河潆流而胡良琉璃大峈诸水会之信天设之吉地也先是雍正七年十二月壬寅

世宗宪皇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之本意原欲於

孝陵

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後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

孝陵

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工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所奏其言山脚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壤但於

孝陵

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着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戊午大学士等会议言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

万年吉地虽於

孝陵

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又泰宁山雄高羣巘抽脉自管涔恒岳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拒马滹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於万年流嘉祉於奕叶矣得

旨大学士九卿等引据史册典礼陈奏朕心始安一应所需工料等项俱着动用内库银两办理规模制度务从俭朴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不必建设着该部遵行

乾隆元年二月戊子尊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十月戊辰恭悬

御书

泰陵匾额

辛未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於

泰陵先是八月丙戌礼部奏十月十一日

世宗宪皇帝梓宫发引仪注奉

谕旨奏内议称奉移

梓宫发引时朕随行出寰宇尊亲牌楼门跪於街南恭候梓宫过後朕乘舆出西直门由别路前往恭候至於梓宫到

泰陵三孔桥更换小轝时朕先至

隆恩门恭候到

陵後安

梓宫之次日祭毕即行囘京等语

雍和宫奉移

梓宫之日朕不忍於城内乘舆前往应步行送

梓宫出城後再乘舆由别路前往以便跪接至三孔桥更

换小轝时朕仍在旁跪候不必先至

隆恩门

梓宫到陵之次日祭毕即回朕心实为不安朕欲在彼居住数日以申哀恋之忱着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奏十月初九日行奉移

梓宫礼告祭毕朕即在

雍和宫居住恭候

梓宫发引余依议至九月癸巳总理事务王大臣议言谨按前代帝王亲送梓宫者少无成宪可稽礼曰既葬反而卒哭又曰既反哭主人与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是安奉既毕原无复行居住之文恭查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世宗宪皇帝亲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至

山陵屡降

谕旨欲於安奉後在

陵居住数日羣臣再三劝请伏蒙

俞允於四月初三日祭毕囘銮臣等恭请

皇上遵照

世宗宪皇帝典礼於次日祭後囘銮实属允协奉谕旨王大臣援引礼经及

皇考所行定例具奏朕谨遵此例行戊戌

谕曰十月十一日朕亲送

皇考梓宫前往

山陵朕躬缟素其随往之王大臣官员等俱素服冠摘缨

纬到

陵後囘銮时各官冠缀缨纬俱服行衣又

谕履亲王允祹等曰尔等所议奉移

皇考梓宫送至

陵寝照从前

仁寿皇太后恭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之例内称

皇太后宫眷於每日早辰先行由另修道路预至享殿恭候驻次於朕黄幔城之右稍後等语虽云天子行

营宜居正中朕心实为不安伏思

皇太后恭送

梓宫宜瞻望

梓宫起行稍间在後随行驻次亦应於

梓宫营内至囘京时

皇太后仍由原行路囘京则既与理相合亦不致劳民动衆修垫三道着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再议具奏寻王大臣等议言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日

皇帝於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於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後由阜成门出候

梓宫过随行驻次请於

芦殿大营东边稍後建立行营设

皇太后黄幔城每日早晨瞻望

灵驾起行後稍间随行晩间停止进谒至日由驻次所修

新路先至

隆恩门西所设黄幔恭候

囘銮时仍由去时所行道路还京从之

丙子

世宗宪皇帝梓宫至

泰陵暂安奉

飨殿

【臣】等谨按

泰陵安奉地宫以前致祭之礼乾隆元年八月礼臣奏恭

世祖章皇帝於二周年安奉

地宫自期年後每日一次奠献每月馔五筵羊三酒三尊

楮钱五千楮帛五千致祭

圣祖仁皇帝於期年内安奉

地宫於安奉前每日仍三次供献每月馔十有一筵羊五酒五尊楮钱二万楮帛一万致祭本月二十三日於

世宗宪皇帝前行期年致祭礼至十月十一日奉移梓宫於

泰陵至次年三月初二日安奉

地宫奉移之前请照

圣祖仁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三次至奉移

泰陵安奉

地宫之前请照

世祖章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一次其月祭所用馔筵羊酒楮钱楮帛等项仍照见行例致祭至是礼臣复奏言

世宗宪皇帝梓宫暂安奉

隆恩殿每日三次点香烛晡时供果馔一筵凡在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等分作二班轮流齐集安奉地宫以前

隆恩门令大臣侍卫等守护周围内外令总管率八旗官兵总兵率緑旗官兵各轮班守护每月二十三日周月致祭由部奏遣亲王承祭行礼举哀如仪从之

二年二月庚辰奉移

孝敬宪皇后梓宫於

泰陵先是元年十二月戊辰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曰明年二月二十二日朕亲送

孝敬宪皇后梓宫前往

泰陵前已颁发谕旨今因礼部奏进仪注奉

皇太后懿旨届期亦欲亲送朕思奉移之日距安奉地宫之期尚远

皇太后慈舆可以迟数日啓行少节劳勩再三奏恳未蒙俞允又降

懿旨

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大事若不亲送於礼未尽於心未安钦此传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礼部工部内务府将一切仪注及途次行走事宜一并详议具奏寻王大臣等议言

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日

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於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

梓宫由殡殿出

皇上预诣大门外东旁跪候

梓宫登大昇轝兴在左随行至下马红桩处候

灵驾过

乘舆由别路预往

芦殿祗候

皇太后

皇后宫眷由

御路往行营宿次

灵驾将至

皇上跪迎候过随行安奉

芦殿毕供献果馔

皇上行夕献礼毕由东南角门出翼日早

皇帝诣

芦殿前行朝奠礼

皇太后

皇后宫眷退於

芦殿东间瞻望

灵驾起行每日恭迎行礼之处皆照此例行至

陵之日

皇帝

皇太后

皇后皆先诣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恭谒毕

皇帝至红门内东更衣殿内恭竢

灵驾至红门外桥东跪迎候过随行竢奉安毕於梓宫前行奠献礼乃还行宫衆皆退

皇太后

皇后宫眷均诣

殿内祭酒三爵毕囘行营从之

甲申

孝敬宪皇后梓宫至

泰陵暂安奉

芦殿

乙酉王大臣等奏请间日一诣

梓宫前奠献不允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奏言昨

谕旨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俱亲诣

飨殿梓宫前奠献行礼【臣】等伏见

皇上自二十一日诣

孝敬宪皇后梓宫前行祖奠礼二十二日

梓宫发引

皇上步行亲送又先至

芦殿奉迎

躬亲奠献沿途每日迎送两次行礼尽敬尽哀圣躬已极劳瘁二十六日恭谒

世宗宪皇帝梓宫今日行奉安

大祭礼连日哀劳实为过甚在

皇上大孝性成中情纯挚不觉过哀而【臣】等瞻仰之际

不胜感悚伏念三月初一日

大祭初二日安奉

地宫典礼至为重大

皇上仁孝诚敬之心更不知如何深切若於此三日内

泰陵瞻依悲痛深恐哀劳大过致烦

皇太后慈念且初五日

升祔大礼仪文隆盛归途程次遥远

圣驾更为劳顿伏乞

俯允臣等所请间日一次前往

亲奠稍加撙节以慰安

皇太后圣心臣等不胜诚恳激切之至得

旨诸王大臣所奏知道了朕若间日一往心转不安仍照前旨每日亲诣奠献

三月庚寅奉安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梓宫於

泰陵地宫其日辰刻奉移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梓宫升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安奉

宝牀次请

敦肃皇贵妃金棺升太平车安於宝牀

皇上亲视安奉又

特命和亲王弘昼随入

上痛号不已诸臣再四叩请乃出是日大学士等恭题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主毕行虞祭礼

上恭奉

神主囘京升祔

太庙先是二月己卯

谕据礼部奏称向来点

主有具采服之例今

世宗宪皇帝点

主日期在二十七月服制之内除简命点

主之大学士具朝服外朕与羣臣皆素服不缀冠缨等语

朕思服制之内固素服为是但点

主乃系

皇考万年崇祀之吉礼朕与臣工在

隆恩殿行礼时咸应从吉服冠缀缨纬可传谕礼部知之

戊子

谕派出点

主之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三泰任兰枝曰点

主大礼攸关必取其人品望素优老成端慤者俾之敬谨将事方克称尊奉之隆仪卿等皆国家大臣夙荷

皇考恩遇倚任有年名望素着故藉卿等襄此钜典其体朕哀慕悃忱斋庄严恪静虑凝神以对越

皇考在天之灵庶得仰邀

皇考歆鉴朕有厚望焉

甲午清明节奉安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位於

隆恩殿礼部奏三月初六日清明节於

隆恩殿奉安

神位大祭仪是日

泰陵奉祀等官俱朝服预陈祭品进祝版毕奉祀执事等

官诣

东配殿供奉

神牌处行三叩礼恭奉

神牌由中阶升奉安

世宗宪皇帝神牌於正中左

宝座奉安

孝敬宪皇后神牌於正中右

宝座俱南向奉安

敦肃皇贵妃神位於西宝座东向各行三叩礼退承祭官奠献行礼如常仪祭毕奉祀官行三叩礼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安奉正中暖阁居左

孝敬宪皇后神牌安奉正中暖阁居右

敦肃皇贵妃神牌安奉西一室均南向奉安毕行三叩

礼退

五月丁未封

泰陵山为永宁山从祀

方泽

九月壬辰恭建

泰陵圣德神功碑

上御制碑文曰洪惟我

圣祖仁皇帝统承

三圣之谟烈奄奠万方抚临天下六十一年实兼开创与守成之事爰自绥靖南荒剪除三蘖而後惟务以深仁厚泽沦浃中外俾涵泳优游四方从欲而励精图治悠久无疆晚岁之政尤欲申严庶务以正官方纠诘敝民以清礼俗以明作济惇大以节制保丰亨故我

皇考嗣承丕基凡诚孝中正寛仁之大原无一不与圣祖同揆至用人行政规模则稍有变通以求继志述事

之尽善惟

皇考神圣之姿默契

圣祖是以膺付托之重任而宏开夫万年有道之长惟皇考诚敬之德简在

帝心是以致嘉祥之骈臻而即验於四海於变之盛虽十

三年之忧劳无一日一时少释於

宸衷而所以贻我子孙臣庶亿万禩之乐利无穷者诚如天地之无不帱载也

皇考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第四子也

母孝恭仁皇后在妊时梦月中仙娥授以神子既觉而诞

皇考

皇考幼而徇齐天性仁孝

圣祖恩眷逾常八岁时患腹疾

皇祖方巡狩塞外闻之遽驰归一昼夜而至其笃爱有如

此者奉事

庭闱数十年深爱慤敬无一言一动不允当

皇祖之心每语衆称为至孝先是旧皇太子赠理亲王之

未得罪也

皇考小心承顺恪尽臣弟礼而王恐

圣祖之眷爱日隆有妨於已遂至以非礼相加

皇考每顺受之而刚正之气亦不为少屈律己则笃谨有加焉及岁戊子王以罪废居常进谀者多背离相忌者率倾陷祸且不测

皇考多方保护以悃忱恻怛感慰

圣祖之心而曲为王解始获矜容王乃愧悔自失东宫旧

属咸洒泣惊颂

圣德方是时

圣祖违和又以允禔允禩等屡作非彝以干

天怒居常郁郁病势增剧

皇考竭心孝养凡百躬亲靡昼靡夜逮四閲月

圣躬乃安及理亲王再废

圣祖春秋益高诸王中私怀觊觎者往往矫饰名誉私树

党援而

皇考絶不以一事自表异友于兄弟均平如一莫不同其忧喜轸其疾痛其自取咎殃者亦不避嫌疑力为调剂自内外族姻左右大臣以及近侍宿卫无一人往来观密者

圣祖用是灼知

圣德渊懿大义明着无党无偏足以膺

宗社臣民之付属也及遭大故水浆不入於口以乾清宫东庑为倚庐素服斋居养心殿三年如一日每遇朔奠殷祭及献食

寿皇殿悲不自胜哀动左右

躬送

梓宫安葬

景陵

仁寿皇太后升遐哀诚一如初礼凡

太庙

郊坛必躬必亲致斋致慤观者罔不肃然起敬每遇水旱

之祲辄愀然曰

上天谴责朕躬命直省旬月奏报雨雪苟应时则喜动顔色或过期即减常膳元年五月京畿旱?祷於

宫中自晨至夕不膳霖雨立沛盖

皇考深念所任受於

皇天暨

列祖者惟兹天下之蒸黎故休戚相关如保赤子而民之所以安者存乎政政之所以举者存乎人故宵衣旰食日有孜孜尤以是为先务焉念民所苦病者莫若赋重而刑滥有司遇灾祲而不恤巧法侵渔或惰侈以自耗致民俗之日偷逐奸利纵淫乐聚徒鬬狠若是者皆盗贼之源也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大免直省逋赋陕西甘肃二省以军兴运饷其所供赋税无岁不蒙豁免七年至九年轮蠲各省赋税有差自元季张士诚据苏松嘉湖陈友谅据南昌袁瑞与明太祖苦战於江东西横敛以给军终明之世故籍未改

特命永除数郡浮粮着为令典凡直省报灾朝闻发不待夕夕闻发不待朝每语近臣朕蠲租发赈如救焚拯溺犹恐灾黎之鲜有济也彼视民之伤与已若无与者独何心哉常念水土为农田之本而救荒之政莫要於兴工筑以聚贫民遂博求海内水利修川防俾各省河渠湖泽岁久或淤塞为连州比郡农商害者咸开濬之京畿则

命怡亲王大学士朱轼经理水利营田官开水田数万顷听民自占者不与十余年中费数百万贫民皆取食焉洪泽湖都受淮流广数百里恃高家堰为关键以束淮而漱黄下河七州县民命系焉发帑银百万尽改石工浙江松江海塘经潮水屡涨修筑相继费数百万滨海之民始得安衽席无为鱼之患往者封疆大吏好因事以自为功有司承迎以速进取之路凡有兴作及赈灾动称捐助或曰小民乐输

皇考再三谕禁以苏民困州县巧取有禁门关苛索有禁

而民隐之万难上达者莫不在

皇考洞鉴之中每遇重囚即深厪

睿怀屡饬法司必三覆奏好生之德发於不能自己者如此念刑罚所以济政教之穷必修礼正俗乃可清其源详注

圣祖仁皇帝谕旨十六条

亲制劝农种树之诏

御书刋示四方

命九卿详定贵贱服色兵民婚丧礼制实举孝义贞节分遣御史巡行直省常恐所任非人则虽有良法美意德难下究教不虚行故搜扬俊乂立贤无方自唐宋以後秩禄不足以赡庶官不肖者各以他途取之用此苞苴盛行不可遏止

皇考於外省督抚以及州县亲民之官各赐养廉较正禄数十百倍其在京师卿贰则赐双俸司旅并给饭费虽闲曹职官亦准俸银之数赐之廪谷而寡廉鲜耻巧取以殃民者法亦有所必行焉左右辅弼及封疆重臣忠勤夙着猷绩彰闻则推诚倚任坦然不疑俾得展尽底藴而常戒以面从责以啓沃优容宠赉十百於寻常其有恃功骄蹇植党营私者则法立诛必而忠直善良即时有失悮屡被谴诃卒保全其终始建贤良祠崇祀

累朝硕辅其余着勲伐効命疆场者皆録用其後人又念士者民之表仪而庶官所由备也故广其登进之途而董之以教元年

命郡州县学官必用正途二年

躬诣太学颁训饬士子文四年

命直省督学举英才八年举通晓性理举人八人并赐进士各省会俱特建书院取之之广恤之之周如此兵者民之卫藩而国威之所蓄也故勤其蒐简之政而曲体其情

命提镇考核将校必察其训练拊循之实毋得徇私提镇之优劣一以整饬将校训练行伍和辑兵民定之士伍则正粮之外别发帑银俾军帅营运以恤其婚丧盖

皇考莅官驭将勤民养士整军恤衆使文武并励中外相维制防曲尽如此重念八旗乃国家根本内外大小臣工士民军吏所观式也故所以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察其情而优恤之者尤详且备焉元年

命举人庠生之服公事者各还家专力於学诵设八旗官学各就其方简其士之秀异者而官教之

命诸王察举孝弟守分力学者以承平日久生齿愈繁取八旗余丁四千八百人为教养兵岁给十七万有奇自五旗诸王不得以旗分人员多供差役擅治其罪下此正副都统及参领佐领不得苛索外吏财物窃尝审究

皇考治法之源流然後古圣王所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其规模气象始可得而见焉

皇考自宗亲戚畹勲旧以及八旗之士衆自京师畿服以及九州四海之军民惟恐其疾苦之蔽壅礼俗之衰恶一如一身之中毛髪有触而必动虽外藩蒙古皆如家人父子其职官并予俸禄兵衆咸给月粮土默特守台站人岁时有赏用此凡有征讨外藩効命屡

谕蒙古王贝勒宜爱民惠下其子弟之俊秀者或在内廷

教养之

赐安南以隙地减朝鲜琉球贡物厚朝鲜俄罗斯国人之赏赉给琉球来学者归国之道齎不独泽流方外而声教亦渐被於遐荒十有三年之间宵衣旰食无晷刻之宁不谓天下已治万民已安而少懈夫朝乾夕惕之

皇衷故以事

天之诚敬昭事百神而神无不格以法

祖之仁孝锡类万物而物无不孚至於

孔子德配天地尤加崇礼王爵之封上及五世跪献之礼首着上丁详定配享先贤增置五经博士皆前古所未有也教养宗室而寛其拘禁者自登

宸极即封理亲王子弘晳为郡王而於理亲王未降一旨未遣一使曰吾不欲受其拜并闻感恩之言也锡赉频仍惟

命内监传送且教以询所从来勿令告以上赐及王薨躬临哭奠追赠理亲王命弘晳进袭亲王爵分封供具特

厚怡贤亲王之丧

躬临哭奠哀恸久而不已自戊子年後允禩允禟辈莫不

妄冀非分结党树援尝触怒

圣祖

圣祖降朱批谕

皇考及诸王云朕与允禩父子之义已絶及

皇考嗣位重念兄弟情且知彼明敏能任事爰命辅政加

恩信用冀以感悟其心乃密封

皇祖旨於内阁不以宣示外人乃允禩不但不改悔且心怀怨望怙恶不悛允禟在西宁多为不法显悖臣礼

皇考虽申告中外明正其罪絶其属籍而两人犹得以天

年终罚弗及嗣自

御极以後瑞应骈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聨珠黄河之清自陕州至邳宿二旬有五日不变凤集麟生庆云甘露灵芝嘉谷之祥不可胜纪

皇考每见奏章必深自警惕咨戒臣工苟德政之不修虽天瑞不足恃也彰明人纪更定刑章凡继母虐杀前子以所生子抵法无故杖杀仆婢者分别轻重治罪访明太祖本支裔孙袭封侯爵以承其宗祀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後诸臣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数百年来相沿未革一旦去籍为良民

命下之日人皆流涕自准噶尔扰边

圣祖仁皇帝宿兵西北陲以保旧属诸藩青海之平也彼又纳我叛臣虽屡加训告袭盗不休故定议濯征为一劳永逸计及十年大破之於喀尔喀之地边将争言宜乘时进剿

皇考念彼远处外夷武不可黩乃遣使谕告决意罢兵西南洞苗自古为附近州县之害自平定广乌蒙古州归义开地二千里而时戒边疆大吏为善後之谋敬惟

皇考自始至终所以莅官勤民教士恤军安内驭外者无不体之以诚本之以孝用之以中持之以正育之以仁抚之以寛与

圣祖仁皇帝若合符节而更化砥俗使天下遵道遵路如优恤宗室而礼度必谨於防维爱礼大臣而法禁必行於贵近搜罗才俊而甄别不漏於昏庸教育士民而捕诘独严於败类盖非此不足以移文恬武嬉阴私交结之风革吏蠧民偷险戾奸欺之习未尝非

圣祖晩年整肃官方矫除薄俗之遗意也是以数年之後蒸然丕变外自郡州县吏私馈不行於大府监司内而阁部院司台垣不敢以己事干外吏仓库侵蚀者所在充盈庠序鲜嚣陵之士门关无需索之兵蠧吏散朋奸民徙业孔子所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我

皇考实克当之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

手书建储事密封宫庭布告羣臣八年六月

圣躬违和

特召臣御名及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大学士内大臣数

人入见

面谕遗诏大意谓夙夜忧勤惟体

圣祖之心以为心法

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狥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寛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寛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後酌复旧章乃知

皇考圣智天纵灼见

圣祖不言之意以就前功而随时取中用建民极盖圣祖时疮痍初复非徧覆包涵不足以厚生养而定民志皇考继承之初则政寛而奸伏物盛而蘖萌非廓清厘剔大为之防其流将溢漫而不可以长久两朝

圣治正如天地四时之运相推相代以成岁功先儒所谓虽有改制之名而无变道之实者此也

皇考圣意原欲大加整剔使弊絶风清人人皆知礼法而

後布恩施德以培国家万年元气

昊天不吊未假之年使十有三年惫精劳神之

圣心犹未释於

龙驭上宾之日而广大欲沛之泽不及旁流汪濊以遂皇考之初志而

亲见黎民徧德之休也呜呼痛哉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崩

圣寿五十有八乾隆二年三月庚寅葬

泰陵小子御名谨稽首而献颂曰

天行健运而不息阴阳甄陶万殊一则惟

圣时宪建极宜民其用曷先曰义与仁当丰而亨蔀亦潜

滋既大且豫必戒其随

皇考继序履盛持盈日暄雨润雷动风行

皇天所付惟此嘉师

四圣容保予承予依曰予作君在厚其生其灾其害我躬是膺曰予作师在正其德其薄其顽我躬之忒设监置牧惟民之安苟非其人虑为民残心膂股肱信贤不贰庶司百吏开诚以示片言必录小善必登耳提面命毋或荒宁官箴之败交以贿成贤奸可易白黑可更植党背公譸张谲诳上下相蒙斯民曷望重增秩禄用絶苞苴私途既闭邦经可胪旌贤擢能俾钦俾慕诛恣惩贪俾愧俾寤九官承式庶事寡愆大府整躬百城晏眠敬刑明罚乱狱无滋岁会月要出纳无欺救荒拯溺家沾户浃增防浚川役均廪给兴礼明教以示之则禁暴诘奸以除其慝煌煌

帝京政肃风清豪强屏息奸宄潜形博戏鬭嚣鹑茵鸡栅奇技淫声儿童莫识近自畿甸周於海隅山行野宿刁柝无虞曷占政成官称其职曷占民安鼔腹作息

皇帝致治身为表仪由中达外诚一无私

庙明禋洞洞属属

阙廷莅政雍雍穆穆大孝备矣昭哉嗣服眷旧亲贤久而弥笃近承德意远树风声父勉其子弟祗其兄未明求衣日昃不食一日万几是匡是饬

天现其光珠聨璧合地効其灵河清川翕亩穗丛歧陵芝结纽凤翽麟游近在郊棷

皇帝曰咨毋安毋豫我君我臣惟戒惟惧遇灾而惧灾可为祥以祥为常志将日荒重道崇文德心是懋张皇六师武不敢究天衢如砥万国朝宗开我明堂四裔来同盛德之气生物之元於时为春在人曰仁尊严之气物以凝閟於时为秋在人曰义巍巍

圣皇是则是傚雨露雷霆罔非至教

德厚於地

智崇於天仪我後昆亿万斯年先是三月丙申

谕内阁礼部工部曰钦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秉道绥猷建中立极恩覃海宇溥乐利

於万方德配

苍穹诒宪章於百世鸿模骏烈史不胜书今

泰陵大礼告成应恭建

圣德神功碑昭示无极朕祗承基绪敬念

先猷谨於斋居之次洒泪濡毫撰述碑文丕扬

懿铄虽荡荡巍巍之盛非言语文字所能传即竭力铺陈莫罄万一而言言纪实足以传信千秋光照琬琰所有相度方位建立碑亭及应行典礼内阁礼部工部敬谨详议具奏寻议遣大学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前往相度建立诹吉於九月初七日兴工遣官诣

泰陵祭告从之

十一月壬申

上恭谒

泰陵行释服礼

三年二月己亥清明节

上恭诣

泰陵致祭行上土礼

八月癸卯

上奉

皇太后恭谒

泰陵行三期致祭礼

孝圣宪皇后陵曰

泰东陵在

泰陵之东北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辛卯

谕曰

泰东陵为

皇太后万年吉地典礼綦重着派诚郡王弘畅侍郎刘浩

前往敬谨办理丙申又奉

谕曰现在

泰东陵工程紧要着德成和尔经额前往会同諴郡王刘

浩迅速办理

二月戊戌

谕曰朕从前原欲於皇孙内遣派一人恭赴

泰陵承祀因仰体

皇太后年高以孙曾绕膝为乐

圣意不欲令其远离是以未经办及今遭

大行皇太后大事现在敬办

泰东陵工程即日

山陵礼成着封绵德为镇国公前往

泰陵

泰东陵侍奉

四月己酉

孝圣宪皇后梓宫发引

上躬亲奠献哀慕切至恭奉

梓宫升大轝啓行哭泣步从里许由别路先至

芦殿敬视陈设候

梓宫至跪迎於黄布城北门外奉安

梓宫於

芦殿行夕奠礼致祭尽哀是日仪仗全设辛亥谕曰本月十八日恭奉

皇妣孝圣宪皇后梓宫至

泰东陵道由

泰陵东经过自应朕躬恭代向

皇考世宗宪皇帝

皇妣孝敬宪皇后陵寝行礼而礼部仪注未经议及盖因

康熙初年

孝康章皇后大事未行此礼是以部臣无可援引然其时皇祖尚在冲龄廷臣又忽於礼意遂致缺略朕思皇妣升祔

太庙之日朕恭奉

神牌进

殿门预设拜位安奉朕躬代於

列祖

列后及

皇考

皇妣前行礼然後请

神牌升座正可援以为例是日早朕先展谒

泰陵再诣

泰东陵恭閲工程毕预至

泰陵分路处候

梓宫至恭请

灵舆暂停朕即於道旁遥向

泰陵恭代行礼再奉

梓宫啓行朕仍先至

隆恩门外跪迎安奉

隆恩殿所谓礼以义起必如是始足为万世法守辛丑上恭谒

泰陵

驾未至碑亭即降舆步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上香诣

宝城前行礼恭奠号恸良久王公文武官员随行礼毕上出

明楼门犹挥泪徐行瞻仰慕思感动左右诣

泰东陵閲视工程毕诣

两陵神路分道处候

梓宫至暂停

躬代

孝圣宪皇后向

泰陵行礼毕奉

梓宫啓行仍先至

泰东陵

隆恩门外桥南祗候

梓宫至跪迎哭泣随行奉安於

隆恩殿供奠行礼悲哀笃至壬寅

上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飨奠礼恸哭良久先是大学士等遵

旨将仪注内遣奠字様查考会典所载并不详遣字之义徧检仪礼经注亦无遣奠明文惟孔颖达士丧礼疏内始有此说唐代遂相沿承用见於通典然考仪礼葬日将行祭毕苞牲体之车名为遣车其义与祭礼颇不相涉颖达牵合成文於礼既不甚相合而於称谓尤属未安谨考仪礼叙将行之祭云彻巾苞牲郑康成注苞者象既飨而归宾俎者也又礼记杂记曾子曰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於宾馆所以为哀也郑注既飨归宾俎所以厚之也言孝子哀亲之去也据此是将行之祭原用飨礼以明哀亲之去之义今会典内遣奠二字拟改用飨奠字様似於经注既合而於称名较为理得心安是否有当伏候

训示以便交礼部遵照改正谨奏奉

旨是依议甲辰

上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百日大祭礼恸哭良久丙午

上摘冠缨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迁奠礼哀恸良久戊申

上摘冠缨诣

泰东陵未至碑亭即降舆举哀至

芦殿内跪接

梓宫呼号哭泣哀恸良久辰刻恭奉

龙輴入

宝城安於

宝牀

上於

梓宫前奠酒行礼伏地恸哭呼号哀恋於将闭

元宫门时始出至幄次犹涕泣不止礼臣奏点

主吉时将届

上冠缨纬更龙袍衮服王公大臣同点

主大学士皆更朝服

上至

隆恩殿向上立王公大臣官员各於班次排立大学士于

敏中署大学士尚书永贵恭点

神主奉安

宝座

上就位行虞祭礼毕銮仪卫官设安奉

神主黄舆於丹陛

上诣

宝座前行礼毕恭捧

神牌奉安於

黄舆内步随出

隆恩门外跪送

黄舆啓行

五月乙丑

上诣天安门外恭迎

孝圣宪皇后神牌入

太庙躬代行礼奉

神牌升座致祭毕诣

奉先殿行礼丙寅

孝圣宪皇后升祔礼成

颁诏天下

诏曰朕惟显亲义重乎尊称报本典隆於告庙粤考慈仪之懋着爰稽殷礼为推崇懿号载在前闻配食彰於往牒盖

睿德必大名始副而升禋实万世为昭钦惟

皇妣皇太后

履顺垂型

坤贞示范敦仁爱而辉流京室荷

恩勤而庆笃藐躬备福寿者八十六年受孝养者四十二

载仪天下而为

大母尊宫中之有

圣人合九州万国以迓

欢心萃

五世一堂而徵盛事侍春筵於仙馆奉夏凊於山庄欣色

笑之时愉幸尊亲之倍摰掖

辇巡方而呼腾嵩岱推

恩赐复而感逮葭蓬纪祝

嘏在玉河入贡之年缅承

禧於雪徼永清之会仰藉

洪熙为普帱喜逢寰宇之丰亨庆典频臻崇勲茂集晋鸿称於一十八字介繁祉於亿万千龄厚福冀自此引长

前史真罕有伦比方念

春晖之永庇何期

爱景之难追

慈恩遗慕於终天

义训萦悲於罔极溯

徽音而同符高厚审上諡而莫罄名言行本

孝斯无以加德推

圣为不可尚阐实一根乎至性考衷兼协夫羣情敬成大

礼於

山陵弥眷哀思於俎豆肇

神宫之妥祀跻太室以升香燕天之

灵爽式凭诹吉之彞章备举祗告

宗庙

社稷於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率诸王贝勒文武羣臣恭奉

册宝上

尊諡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四月二十五日奉

泰东陵礼成五月初一日升祔

太庙既表崇亲之大谊当推锡类之深仁於戏懿行扬光展悃报劬劳之德馨闻孝飨延厘闳昌炽之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四十三年正月甲申

上恭谒

泰东陵行

初周年大祭礼先是正月癸未

谕曰本月二十三日

圣母孝圣宪皇后大事业届

初周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等已满期年今既经查照旧例一切自应如旧其挂朝珠及穿补褂蟒袍之处以言朝廷礼有常经万年体制所关宜从此议朕亦不能矫为过礼至因尊敬朕躬而设则朕於二十七月内尚系素服而臣工服饰如常朕心实有所不忍对之所有王公大臣等如遇朕在宫内及诸臣有事进朝服色俱着照旧如朕驻跸圆明园非正朝可比随往及奏事引见之大臣官员仍照上年所议行统俟过二十七月後再行复旧庶为心安理得余依议三月戊辰

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礼成己巳

上以清明节诣

泰东陵行添土礼

四十四年正月戊申

上恭谒

泰东陵行

二周年大祭礼

四月癸酉

上诣

泰东陵行释服大祭礼

谕曰朕於本月恭祭

泰东陵行释服礼二十七月之制古礼相沿已久不得不从惟是时序易迁益增怆慕盖礼有节而哀则无尽耳至朕躬所释之服今昔不同其故当明白宣示国俗於亲丧服缟素百日而除朕昔遭

皇考大故欲持服三年

圣母谕云满洲旧俗服缟素即不薙髪故止能以百日为断若百日外仍服缟素亦不当薙髪经二十七月之久蓄髪甚长不几如汉人之蓄发乎此必不可之事且国俗不薙髪即不祭神而旧制从无三年不祭神之事缟素百日已为得中不宜太过钦此朕因敬遵

慈训然於释缟素後仍存缟素之服盖因其时

山陵之礼未蒇诣

几筵则服之而寻常则遵

皇考家法素服三年前年

圣母大事仍如前缟素百日百日後因即释缟素而不存盖即位时年力正壮自问可终三年之礼今春秋已望七设或精力稍有未逮存之而弗克尽礼於心转有不安此今之所以异於昔非敢厚於前而薄於後也先王制礼不敢过亦不敢不及朕心犹歉然如不足焉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孝贤皇后陵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从葬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西

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子奉移

孝贤皇后梓宫於

陵寝先是九月丙子

谕曰本年十月二十七日行

孝贤皇后安奉地宫礼稽之国家旧典

皇祖圣祖仁皇帝於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俱经亲送自应谨遵

祖制但奉移梓宫距安奉地宫之期计逾旬日朕於十月十三日至静安庄临送後拟於二十三日自京起銮恭谒

祖陵礼毕届期诣

孝贤皇后陵寝亲行视奠甲辰

孝贤皇后梓宫至

陵寝暂安奉

飨殿甲寅奉安

梓宫於

地宫是日

上亲临祭酒届时奉移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奉安於宝牀次移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金棺同葬

上亲视奉安毕乃还

十一月癸酉奉安

孝贤皇后神位於

陵寝飨殿是日冬至行大祭礼毕乃奉安

孝贤皇后神牌於

殿中寝室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神牌於西一室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大祭与各

陵寝同

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寅奉移

淑嘉皇贵妃金棺於

孝贤皇后陵安葬奉安

神牌於

飨殿西室

哲悯皇贵妃之次

列圣奉安

山陵仪前期礼部疏

闻预

简王公大臣相度吉壤工部营治

山陵其制甃石为

地宫筑以黄土环以

宝城前起方城覆以崇楼上题

陵名内碑一镌

庙号方城阶下设祭台上陈石香炉一烛台花缾各二祭台前二石柱一门朱棂又前三琉璃花门为

陵寝门前为

隆恩殿重檐五间殿中设暖阁

寝室如

太庙之制东西庑各五间左右燎炉各一前为

隆恩门五间三门缭以朱垣门外东西厢各五间守护

官军班房左右各三间前为

神道碑备镌

尊諡庙号覆以亭皆绘五采饰金亭前石桥三桥左右下马石牌各二宰牲亭神厨神库井亭皆绘采桥南神路正中龙凤门门外两旁班房各三门文臣武士及麒麟狮象马驼等石象左右序列前为望柱二又前石桥一桥前

圣德神功碑覆以崇楼擎天柱前後各二神道前为大红门门三绘采脊四下左右角门二南石坊一东西石坊二左右下马石牌各一大红门内左为

具服殿缭以周垣门一殿三间均西向为

乘舆更衣之所凡神路两旁封以树十株为行各间二丈周垣之外植红桩以为界限禁樵采耕种右营治山陵

内阁撰拟

陵名进呈

钦定先期礼部会内务府疏

闻徧布诸司供备乃封

陵名遣礼部尚书侍郎致祭太常寺具祝版香帛皇帝御中和殿

閲视如仪祭日有司设坛於

陵东南承祭官奠献行礼如告祭

岳渎之仪

山陵工峻复祭

陵山同日并遣官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如兴工祭仪

右封祭

简大臣为向导总领率向导官相视

梓宫所出之都门至

山陵量地远近计日分程工部平治道路为

行殿於宿次

行殿及

陵旁均设庐供张毕备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以奉移山陵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均如仪

右视途祗告

奉移前一日祖奠陈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楮帛十有五万内外齐集读文哭奠如啓奠仪

右祖奠

届日五鼓所司陈

法驾卤簿大昇轝於

殡宫门外设

宝亭於阶下执事官各供乃事治丧仪王大臣率官役豫

殡殿出缀衣黼扆王公百官素服毕集四品以下官豫於都城外齐集祗竢王以下三品以上於门外卤簿之末左右序立三旗内务府官於大臣班後序立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集於大门内内务府妇女集於门外届时礼部尚书奏请

皇帝丧服诣

梓宫前举哀奠酒三爵每奠行一拜礼衆随行礼毕皇太后诣

梓宫旁三奠爵

皇后率

嫔暨公主福晋郡主等皆集於殿内举哀行礼如仪卒奠

皇帝退立於左西向

皇太后

皇后

嫔以下退立殿後奉

宝官奉香

册香

宝安於亭内治丧仪王大臣工部銮仪卫率执事官校尉

进小轝恭移

梓宫由中门出内外齐集者各於其次跪举哀候过兴皇帝由殿左门出诣大昇轝之左北向跪候

梓宫登轝礼部尚书祭轝奠酒三爵行三叩礼毕皇帝兴步行恭送

皇太后

皇后以下瞻仰

梓宫啓行由别道诣宿次福晋命妇等亦由别道先行灵驾发

宝亭及

骑驾卤簿前导治丧仪王大臣礼部工部内务府銮仪卫官属夹道巡行豹尾班侍卫佩仪刀弓矢侍卫扈从三品以上官按品随行校尉按班舁轝及更班

皇帝率衆跪候【凡途中更班皆跪候後同】毕乃行

梓宫出都门内大臣奠酒三叩【凡过门桥皆奠酒後同】四品以下官

各於其次跪举哀候过兴

皇帝乘舆由别道预往宿次祗候

灵驾将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门外

皇帝率王公百官举哀跪迎候过兴

梓宫奉安於

行殿正中藉以氊毯前设供牀案几左右陈

宝陈

骑驾卤簿於门外王公百官按翼按品序立所司进果筵皇帝行晡奠礼祭酒三爵三拜衆随行礼卒奠阖门皇帝退居庐治丧仪王大臣戒所在官军祗严宿卫翼

日昧爽

皇帝诣

行殿朝奠举哀祭酒衆随举哀行礼均如晡奠仪治丧

仪王大臣率舁校进

灵驾发导引翼卫如前仪

皇帝率王公百官跪送啓行步送里许仍乘舆由别道先诣宿次祗竢羣臣步从至舁校更班之所乃乘马凡在途皆朝夕奠如初

皇太后

皇后

嫔以下与朝奠不与晡奠每朝奠毕瞻仰

灵驾啓行仍乘舆先诣宿次

御道所经百里内守土官素服跪迎於道右举哀至宿次於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於右翼班末随行礼如仪凡在途之日并同

右宿次朝夕奠

灵驾将至

皇帝

皇太后

皇后

嫔预至

陵所恭竢守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於十里外举哀跪迎自红门设法驾

卤簿前导

灵驾至

皇帝迎於大门之左跪举哀王公百官随

驾先至者均随跪举哀从

梓宫後行者近

陵桥下马步从

灵驾至

享殿门桥南大昇轝止

皇帝跪视降轝校尉恭舁

梓宫由

享殿中门外

皇帝由左门入奉安

梓宫於

享殿正中陈设几筵毕

皇帝诣殿内奠酒三爵率羣臣举哀行礼如仪出还居庐衆退

皇太后

皇后

嫔等入

享殿右门诣殿内奠拜毕均囘

行宫是日遣官祗告各

陵并

后土

皇陵山神各如仪翼日行飨奠礼【旧作遣奠乾隆四十二年奉  谕改称飨奠】

所司陈卤簿於

享殿门外设幕於门内之左置奠案陈祭文於殿檐下陈祭筵二十有五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币九万往送王公百官及在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皆按班齐集届时

皇帝由

享殿左门入诣殿内举哀奠酒读文行礼衆随行礼举哀

均如祖奠之仪

右飨奠

诹日奉安

元宫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如常告仪工部官豫设

芦殿於方城门外接方城以木为平台陈龙輴於芦殿正中设戗桥於方城前及

陵门外布木轨於隧道内自方城径达

元宫宝牀之前先一日

皇帝行迁奠礼如飨奠仪卒奠王公百官於

隆恩门外按品齐集如初福晋以下命妇等预诣方城

西旁立竢

皇帝於幄次少竢执事王大臣率属戒办届时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每祭一拜衆皆举哀随行礼毕皇帝退立於丹陛之左执事者入殿恭奉

梓宫降中阶循殿东行

皇帝跪候过兴豫入

陵左门

梓宫登戗桥由

陵中门入至平台奉安

梓宫於

宝城前

芦殿正中登龙輴北向去幠陈设几筵毕

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每祭一拜衆皆举哀随行礼乃彻送

皇帝仍由左门出还

居庐

右迁奠

奉安日所司慎简工役执事王大臣祗率供事内外齐集如初届时

皇帝诣

芦殿内祭酒举哀每祭一拜衆皆举哀随行礼毕皇帝出

陵门外跪候

梓宫御龙輴执事奉輴寻轨行入於

元宫侍卫执镫前导王大臣随入敬视奉安於

宝牀上礼部内务府大臣奉

宝陈於左右石案执事以龙輴及木轨出封石门大葬礼

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

皇帝入

陵左门诣祭台前奠爵举哀行礼衆皆举哀随行礼卒哭皇帝乃出诣幄次

右奉安山陵

是日恭题

神主行虞祭礼所司陈黄舆於

隆恩殿丹陛之下设

宝座於殿内正中南向前设供案陈设牲牢俎豆又设帛案香案各一陈制帛香盘尊爵鑪镫具设祭文案於西檐下设题

主案於香案之东南北肆司拜褥官豫设

皇帝拜位於殿内正中司祝司帛司香司爵以次序立於殿内东西典仪立殿外东阶掌燎立於

隆恩门外燎所奉椟大臣豫由东

配殿恭奉

神主椟陈於案满汉大学士各一人朝服入竢礼部尚书

诣幄次奏时

皇帝御素服冠加饰【执事暨陪祀官服同】出次赞引对引太常寺

卿二人恭导

皇帝由

隆恩左门入陞东阶进殿左门诣拜位北向立鸿胪寺官引陪祀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於露台上序立引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官於丹墀内序立奉椟大臣进啓椟奉

神主恭设於东案大学士二人诣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

就位恭题

神主跪安於

宝座三叩兴退乃行虞祭礼上香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隆恩殿亲飨之仪

右题主虞祭

祭毕銮仪卫率官校舁黄舆於露台上正中南向太常寺卿一人北向跪奏请

神主登舆

升祔

太庙三叩兴退赞引恭导

皇帝诣

宝座前行一跪三叩礼兴恭奉

神位赞引对引暨大学士恭导由殿中门出奉安於黄舆内行一跪三拜礼兴退立於左校尉舁舆导以御仗黄盖内大臣十人大学士礼部堂官前引

皇帝率王以下各官於大门外跪候过随行

神舆出

隆恩中门大学士退立左右

皇帝由左门出先诣宿次恭竢

神舆出

龙凤门内大臣预诣

红门外祗竢侍卫礼部尚书侍郎率官属十人进前恭导至

红门外止立内大臣乘马导行侍卫扈从王公百官序从均乘马至宿次所司豫张黄幄奉安

神位黄舆前设供案陈果品十有二爵三实以酒又设香案一於正中前为拜位太常寺卿奏请行夕奠礼恭导

皇帝诣香案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毕还

居庐翼日朝奠

亲诣上香行礼毕出幄次转立於左所司彻案校尉舁舆礼部尚书暨太常寺卿引诣网城南门外止内大臣侍卫前导後扈如初

神舆出

皇帝跪候过兴仍先诣宿次恭竢王公各官於网城外

跪候过随行

御道所经守土官朝服跪迎道右至宿次行谒见礼三

跪九叩退在途每日仪同

神舆至都城前一日

皇帝还京豫竢遣官恭代夕奠就香案前上香毕退至幄外行礼次日恭代朝奠亦如之奠毕校尉舁舆出次遣官於西跪候

神舆过随行是日王公百官均朝服从

神位还京

升祔

太庙至

大清门王以下文武百官跪候过兴

神舆至

天安门赞引对引恭导

皇帝跪迎如仪【详载宗庙考】

右神位还京

期年小祥

皇帝诣

陵於

宝顶方城前行礼前期翰林院撰拟祭文执事诸司供备部院大臣官员三分之一随往先一日

皇帝诣

陵行展谒礼【仪别见】礼毕退

居庐所司豫张黄幄於

明楼前丹陛之上幄内设供牀一设祭文案於阶上之西

设燎牀於

隆恩门外燎所殿东设幕置奠案祭日黎明内监奉

冠服篚安设供牀所司陈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礼部尚书奉祭文安於西案鸿胪寺官引王公大学士内大臣侍卫於

陵门外公侯伯子男以下文武百官於配房前按翼序立

均去冠饰素服守

陵贝勒公夫人以下命妇及内务府妇女於

方城前丹陛下庭西之末齐集序立

皇帝丧服乘舆出

行宫内大臣侍卫扈从至

隆恩门外降舆礼部尚书侍郎恭导

皇帝诣幄次少竢届时礼部尚书侍郎奏请遂前导驾由

隆恩左门入

陵左门诣

明楼前黄幄内拜位立尚茶举茶案设於阶下正中奉茶升阶恭献於案灌毕退尚膳奉汤饭进献於案揭羃司祝及展祭文官诣祝位跪

皇帝跪衆咸跪司祝读文毕复於案三叩退奉爵大臣

进爵

皇帝恭奠三爵每奠行一拜礼兴衆随兴

皇帝复位立举哀衆随举哀乃彻鸿胪寺预引百官於燎所东西稍远立司祝奉祭文礼部尚书侍郎前引送至燎所避立东旁竢内监奉

冠服篚出内监四人前引

皇帝跪候过随行出

陵中门内大臣十人恭导侍卫扈从王以下跪候过随行

百官均跪候过至燎所

皇帝诣奠酒位跪衆皆跪奉爵大臣进爵

皇帝奠酒三爵拜如初兴举哀衆随叩兴举哀奉爵大

臣灌毕哀止

皇帝仍由左门出还

居庐衆各退若遣官致祭去冠饰素服出入自右门立於丹陛西旁燎位奠酒礼部官进爵余均如前仪右期年致祭

再朞大祥

皇帝诣

陵致祭或遣官行礼所司陈祭筵羊酒读文齐集序立举哀均如初朞仪【三周年致祭仪同自後逢忌辰致祭载  谒   陵门】右再朞致祭

中月而禫

皇帝诣

陵致祭前期翰林院撰拟祭文执事诸司供备部院大臣各官以其半随往所司陈祭筵羊酒如百日致奠之数内外齐集序立

皇帝丧服率羣臣举哀读文致祭奠酒行礼均如朞年

祭仪是日周二十七月

皇帝

皇后均除服羣臣皆即吉

右除服致祭

列后奉安

山陵仪前三日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祖奠届日奉移

梓宫

皇帝率

皇子

皇孙百官

皇后率

嫔皇子皇孙福晋以下命妇以上恭送在途朝夕奠

梓宫至

山陵奉安於

享殿遣官祗告

列圣陵寝并祭

陵山

后土之神翼日行飨奠礼均如仪

右奉移山陵

奉安

元宫之前三日遣官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先一日奉移

梓宫於

宝城前

芦殿行迁奠礼届日

梓宫御龙輴执事官恭奉循隧道木轨入

元宫奉安於

宝牀是日行敬题

神主礼恭奉还京在途虞祭至京

升祔大葬礼成遣官致祭

陵山

后土之神均如

列圣大葬礼

右大葬

皇后奉安

山陵仪奉移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行祖奠礼陈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

五尊仪与啓奠同至日陈大昇轝於

殡宫大门外设

册宝亭於阶下

皇帝亲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不往送祭酒时

皇子行礼衆随行礼毕奉移

梓宫登大舁轝礼部堂官祭轝三祭酒行三叩礼毕焚

楮帛

灵驾发

册宝亭及仪驾咸前列沿途分站预设

芦殿绕以黄幔城

皇子王公百官内监女侍内府妇女六十人皆以次随行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礼工二部銮仪卫官左右翼卫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焚楮帛

嫔以下由别道先往宿次祗竢

灵驾将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门外举哀跪迎灵驾安奉於

芦殿衆至大门外序立陈设仪驾乃行晡奠如仪奠毕各退翼日昧爽行朝奠如仪

皇子跪送仍随行在涂皆朝夕奠如初日

嫔以下与朝奠不与晡奠所过五十里内守土官於道右百步外跪迎

灵驾举哀至宿次於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各

於右翼班末随行礼至

陵日守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咸於十里外举哀跪迎

灵驾至

飨殿大门外降大昇轝安奉

梓宫於

飨殿

皇子祭酒三爵衆随行礼举哀是日遣官告祭各

陵寝并祭

后土

皇陵山神翼日行飨奠陈馔二十有五席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帛九万往送王公大小官员及在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齐集仪如祖奠

右奉移山陵

先葬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太庙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奉移

梓宫於

宝城前芦殿

皇子行迁奠礼如飨奠仪恭理丧仪王公大臣等率夫校进小轝奉

梓宫登龙輴三祭酒毕衆皆退乃焚仪驾讫至日皇子诣

梓宫前祭酒届吉时恭移龙輴自隧道入

地宫安奉宝牀列香

册宝於左右几遂掩闭

元宫

皇子於祭台前祭酒举哀行礼毕卒哭各退大葬礼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如仪

右大葬

行题

主礼执事官预设黄舆於阶下设

神主宝座於殿内正东南向设题

主案於东旁西向设奉安

主椟案於宝座旁南向至时大臣一人啓椟奉

神主设於题

主案大学士二人朝服诣案东行一跪三叩礼兴就位

恭题

神主毕大臣奉

主安於

宝座三叩退乃行虞祭礼遣官就拜位王公百官各就拜位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仪礼毕銮仪卫堂官率校尉舁黄舆於阶上遣官诣

宝座前行一跪三叩礼恭奉

神主由殿中门出奉安黄舆校尉舁舆前列御仗黄盖内大臣十人礼部堂官导引啓行王以下各官随行沿途仍朝夕奠竢还京时升祔

奉先殿【升祔仪恭载宗庙考】如大葬期远则於

殡宫东庑制

神主卜吉於

殡殿

钦命大学士二人行题

主礼奉

主大臣恭奉

神主至

几筵前设左案大学士上香行礼毕恭题

神主銮仪卫舁凤舆陞至阶正中奉

主大臣恭奉

神主出大学士前导奉安凤舆内前引大臣十人前导

校尉舁舆由中门出仪驾前导至

东华门止黄盖御仗前导至

诚肃门止

右题主升祔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