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園雜記,十一卷,明太倉陸容撰。容(一四三六──一四九四),字文量,號式齋。成化二年進士。陸容少有文名,學識淵博。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另著有式齋集三十八卷。傳見明史文苑傳。此書通行者為十五卷本,如明嘉靖間毛仲良刻本,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惟本叢書將原書之卷十二至十五更名為蓬軒類記。參見卷六十八第一五一五頁第一個注釋,此本詳實,多有通行本所未收錄者。)

菽園雜記一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喫粽糕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后幸內沼,看劃龍船,砲聲不絕。蓋宣德以來故事也。 (「宣德以來故事也」,原缺「以」字,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丙戌歲,砲聲無聞,人疑之。後聞供奉者云:「是日內官奏放砲,上止之云:『酸子聞之,便有許多議論也。』」上之顧恤人言如此,可以仰見聖德矣。

奉天門常朝,御座後內官持一小扇,金黃絹包裹之。嘗聞一老將軍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樂間外國所進,但聞其名,不知為何物也。」

嘗聞尚衣縫人云:「上近體衣,俱松江三梭布所製。」 (「俱松江三梭布所製」,「俱」字原作「但」,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本朝家法如此。「太廟紅紵絲拜裀立腳處乃紅布。」其品節又如此。今富家佻■〈亻達〉子弟乃有以紵絲、綾段為袴者, (「今富家佻■〈亻達〉子弟乃有以紵絲綾段為袴者,「佻■〈亻達〉」原作「挑撻」,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暴殄過分甚矣。

福建按察司使沈文敏,其母隨養時,雙目失明,延一醫療之。云:「障翳已重,藥不能效。」乃先藥之,使不知痛,尋以物撥轉眼睛,使內一面向外,封閉三日而開,視物無一不見。云:「眼睛雖兩,皆有觔繫之,故可撥轉,然非削鼻堊手不能也。」文敏兄玄谷為予輩言其事。

士子讀書作文辛苦,最宜節欲。蓋勞心而不節欲,則火動,火動則腎水日耗,水耗而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為勞瘵。聞此論出儒門事親書。但此書未之見耳。久坐躭書者, (「久坐躭書者」,「坐」字原作「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血氣凝滯,亡生養。聞之金齒孫醫士云。

近見洪武四年御試錄。總提調:中書省官二人;讀卷官:祭酒、博士、給事中、修撰各一人;監試官:御史二人;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 (「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清彭孫貽撰明史紀事本末補編(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二科舉開設記載不同:「掌卷:工部員外郎牛諒。受卷:工部主事周寅。彌封:秘書監丞陶誼。」) 對讀官:司丞、編修二人;搜檢懷挾、監門巡綽,所鎮撫各一人;禮部提調官:尚書二人。次御試策題。又次恩榮次第云。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試。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聽宣論。 (「奉天殿欽聽宣論」,「論」字原作「諭」,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同日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錫宴于中書省。 (「二十二日錫宴于中書省」,「二十二日」原作「二十日」,「錫」字原作「欽」,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原作「二十二日」,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名、第三名授主事。第二甲一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俱授主事。第三甲一百名,賜同進士出身,俱授縣丞。姓名下籍狀與今式同,國初制度簡略如此。今進士登科錄,首錄禮部官奏殿試日期、合請讀卷及執事官員數、進士出身等第。聖旨俞允,謂之玉音。次錄讀卷、提調、監試、受卷、彌封、掌卷、巡綽、印卷、供給各官職名。又次錄:三月十五日諸貢士赴內府殿試。 (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等均作「三月一日」殿試。此本作「三月十五日」,蓋成化八年以後制度。見明憲宗實錄(史語所校本)卷一0一成化八年二月癸未條及典故紀聞(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五。) 上御奉天殿,親試策問。翌日早, (「翌日早」,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作「三日早」,誤,可參見明憲宗實錄卷一0二成化八年三月癸丑條。) 文武百官朝服,錦衣衛設鹵簿於丹陛、丹墀內。上御奉天殿,鴻臚官傳制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四日,賜宴於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五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朝廷或有事,則殿試移它日,謂之恩榮次第。又次錄進士甲第。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每人名下各具家狀。最後錄第一甲三人所對策。其家狀式姓名下云:「貫某府某州某縣某籍某生。治某經。字某,行幾,年幾歲,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慶,下父母俱存曰具慶,下父存母故曰嚴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曰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處鄉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北虜南牧黃河之曲,上命彰武伯楊信將兵剿之。遂調大同、宣府、寧夏三鎮精兵各三千為策應。如其軍之數,給內庫冬衣,遣官犒之。予於是有寧夏之役。七月二日進內府乙字庫關領。見內官手持數珠一串,色類象骨,而紅潤過之。問其所製,云:「太宗皇帝白溝河大戰,陣亡軍士積骸徧野。上念之,命收其頭骨,燒成數珠,分賜內官念佛,冀其輪回。又有頭顱深大者, (「又有頭顱深大者」,「頭顱」原作「??頁頭」,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則以盛凈水供佛,名天靈盌。皆胡僧之教也。」

陝州道中張茅、硤石,其地頗險。山崩處高數丈,遙見土中石子繁纍,大小不等。先儒謂:「天地開闢之時,重濁之氣上湧,凝結為山。」觀此益信。

予使跡所及,歷趙、秦、伊、周四王府,朝見日皆有宴。惟秦王親宴於承運門,殽果品味且豐盛,餘皆長史陪宴於賓館,成禮而已。聞秦王之母太妃陳氏賢而且嚴,每朝使至,必令王出宴。云:「非惟見爾敬重朝廷,好言好事亦得見聞。若在宮中不過與婦人相接而已,實有何益?」酒殽已具,必令人舁入親看,如或不佳,典膳、厨役俱受撻辱。王之所以無失禮賓客者,由太妃之賢也。

各鎮戍、鎮守內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陝西有木實名榲桲,肉色似桃,而上下平正如柿,其氣甚香,其味酸澀,以蜜製之,歲為進貢。然終非佳味也。太監王敏鎮守陝西時,始奏罷之,省費頗多。敏本漢府軍餘,善蹋鞠,宣廟愛而閹之。常熟知縣郭南,上虞人。虞山出軟栗,民有獻南者。南亟命種者悉拔去, (「南亟命種者悉拔去」,「種」字原作「重」,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云:「異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者。」其為遠慮如此,因類記之。

環慶之墟有鹽池,產鹽皆方塊如骰子,色瑩然明徹。蓋即所謂水晶鹽也。池底又有鹽根如石,土人取之,規為盤盂。凡煮肉貯其中抄勻,皆有鹹味。用之年久,則日漸銷薄。甘肅、寧夏之地又有青、黃、紅鹽三種,皆生池中。

陝西布政司本唐宰相府,前堂屏扆後有方石池,中刻波浪紋,云是宰相冰果之器。後堂簷下有一石池,中地稍高,四周有走水渠,云是宰相用以割羊。觀此二物,知古之宰相富貴如此。又有釘官石,石理中斷釘歷歷可見,云唐舉子以此自占其後,凡釘入者終身利達,不入者不利,往往有驗云。

「焚書祇是要人愚, (「焚書祇是要人愚」,「祇」字原作「底」,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人未愚時國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讀兵書。」此焚書坑詩,不知何人所作。家君常誦之。坑在驪山下,即坑儒谷是也。

正統己巳,車駕蒙塵,虜勢益熾,羣情騷然。太監金英集廷臣議其事,眾囁嚅久之。翰林徐珵元玉謂宜南遷,英甚不然之。適兵書于謙奏,欲斬倡南遷之議者,眾心遂決。景泰皇帝既即位,意欲易儲。一日語英曰:「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英叩首云:「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為之默然。蓋上所言者謂懷獻, (「蓋上所言者謂懷獻」,「獻」字原作「愍」,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英所言者謂今上也。意與獻陵之對正相似。珵後改名有貞。聞之參政余公子俊云。

陝西環縣界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 (「陝西環縣界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木」字原作「本」,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餘同。) 志書以為范文正公守環時所築。嘗考之,唐德宗興元十三年二月築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邠寧節度使楊朝晟之力也。文正公或因其舊址而修築之,故云。

溫泉在臨潼縣驪山北麓,即唐之華清宮也。山上有玉女祠,即其發源處。唐時每歲臨幸,宮殿富麗。今惟此池存焉。上覆屋數楹,四周甃以甓石,其水寒暖適調,清澈可見絲髮。湯泉若句容、宣府、遵化等處亦有之,其佳勝宜莫如此。然以官府掌之,非貴宦無由得浴。其外別引泉為男女混堂二處,則居民共之。

陝西驛站有「打乾」之名,蓋使客所過,日行數驛,多不支廩給,以銀折其直。猶京師云「乾禮」也。

居庸關外抵宣府,驛递官皆百戶為之,陝西環縣以北抵寧夏亦然。蓋其地無府、州、縣故也。然居庸以北,水甘美,穀菜皆多。環縣之北皆鹹地,其水味苦。飲之,腹不美,甚至泄利。驛官於冬月取雪實窖中,化水以供上官,尋常使客罕能得也。

巨跡之說,如蘇子麒麟蛟龍之喻固足以破羣疑矣。以予言之,先儒之疑未能以意逆志者也。傳云:「姜嫄,高辛之世妃。」謂之妃,有夫之稱也。蓋姜嫄之祀郊禖,當在有家之後,非謂為處子時也。使為處子,無人道之感,感巨跡而生稷,是誠怪異。然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況未嫁而求子,是乃淫濫無耻之女。使姜嫄有此,詩人宜為之諱,安有形之歌詠以告於神明哉?今人致疑於有無之間,止泥於「無人之道而有子」一句耳。 (「止泥於無人之道而有子一句耳」,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無「之」字。) 後世史臣敘帝王之生,往往附會立異,以神其事。如漢高母黃熊之類,未必非巨跡有以啟之也。姜嫄廟在邠州道中,因過此而評之。

陳僖敏公鎰為都御史巡撫陝西時,用法寬平,臨事簡易。數年間雨暘時若,年穀屢登,民信愛之。以其美髯鬚,呼為「鬍子爺爺」。嘗以議事還朝,民訛傳代,遮道借留者數千人,衢路至不能行。公諭以當復來,始稍稍散去,及其復來,焚香迎候亦然。民父母及身有疾者發願為公舁轎,則不事醫藥祈禱,輒愈。一出行臺,人争舁之,雖禁不息也。及公去,有圖其像以奉香火者。其得民如此。代公者欲懲其弊而濟之以猛。識者亦以為宜,然民雖陽畏而陰實怨之。且旱潦相仍,邊事日作,非復昔時之氣象矣。故善論公者,以為非但其德有以惠乎民,而其福之庇乎民者亦博矣。

陝西司都指揮整,幼嘗結數惡少為義兄弟,一人受挫,則共力復仇。整嘗擊殺一人於都市歌樓,主家執之不力,被脫去。乃執其黨與劉某於官,究整所在。劉曰:「非整之罪,實某殺之也。」眾證為整,劉自認益堅,法司不能奪,乃論死。後得末減,發充遼東三萬衛軍。整德之,每歲供其軍貲。時整有老母,故劉誣代之。古之俠士不能過也。

太監牛玉之敗,南京六科給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專權,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時所無,請一切禁革之。其言讜直,切中時弊。徽等各調任遠州判官,天下之士莫不慕其風采而欽重之。徽,字尚文,南京人。士類素薄其為人,及聞此舉,乃信古人之取斥弛有以也。丙戌歲,予以犒師寧夏,過寧州,聞判官李某乃數中人, (「聞判官李某乃數中人」,「數」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補。) 延入茶語,問及此事。李云:「始謀於王淵志默,志默恐同僚有進止者,乃焚香告天以為盟。奏本則各草一通,俱送尚文,以備采取。若為首,則六科以次排定,不容退避,蓋舊規也。志默,紹興山陰人, (「紹興山陰人」,「紹」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補。) 謫四川茂州判官。予以此舉徽擅其名,而淵之力居多,故表著之。

陝西城中舊無水道,井亦不多,居民日汲水西門外。參政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時,以為關中險要之地,使城閉數日,民何以生?始鑿渠城中, (「始鑿渠城中」,「中」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補。) 引灞、滻水從東入西出。環甃其下以通水,其上仍為平地。迤邐作井口,使民得以就汲。此永世之利也。

西嶽華山、西鎮吳山皆在陝西境內,載在祀典。而西安又有五嶽廟。陳僖敏巡撫時,既不能毀,而又奏請重修之。遂非甚矣。況勞民傷財,在所得已,此不學之弊也。

水東日記云:「世稱警悟有局幹人曰乖覺,于兵部奏內常用之,然未見所出。」乃引韓退之、羅隱乖角字,以為與今乖覺意正相反。蓋奏詞、移文間用方言時語,不必一一有出也。今之所謂乖,即古之所謂黠,黠豈美德哉?韻書訓乖云:戾也,背也,離也。凡乖者必與人背離,如與人相約諫君,劾姦死難,稍計利害,則避而違之以自全。反謂不違者為癡。此正所謂乖角耳。今以「警悟有局幹」釋之,蓋誤以乖為美,而不究其非耳。不然,則世之循理守正之士,豈皆不警悟無局幹者?

正統丙辰狀元周旋,溫州永嘉人。聞閣老預定第一甲三人,候讀卷時,問同在內諸公云:周旋儀貌何如?」或以豐美對,閣老喜。及傳臚不類所聞。蓋豐美者嚴州周瑄,聽之不真而誤對耳。天順庚辰,曹欽反,逮捕其黨寧波馮益損之甚急,一星士馮益謙之就逮,亦棄市。蓋二人皆寧波人,且同名,故有此誤。乃知人之禍福固非偶然,然亦有如此者,所謂命也。

慶陽西北行二百五十里為環縣,縣之城北枕山麓,周圍三里許,編民餘四百戶,而城居者僅數十家。戍兵僦屋,閭巷不能容,至假學宮居之。其土沙瘠,其水味苦,乍飲之病脾泄。出趙大夫溝者味甘,然去城十餘里,歲祀先師則取釀酒,不可以給日用也。驛廩稍供稻米,蓋買諸慶陽,粟一斗得稻米一升。薪木則買諸開城。開城亦小邑,去環八十里。地有美薪,其愈於環可知矣。其古蹟則靈武臺在焉。唐肅宗以太子即位其處。城之南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尚存。居數日,校官率舉業弟子五六人,執經請益,咸謹朴而篤信。使之析義理,皆頗能之。與談古今及它文事,類莫能知。嘗與索韻書,徧城中不可得。蓋其地僻陋, (「蓋其地僻陋」,「蓋」字原作「盡」,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無賢師友,校官來師者各以所通經授弟子,或不久去,則貿貿焉無能成其終者。無惑乎北方人才之難也。

巡撫陝西都憲嘉禾項公忠,令慶陽、邠寧州縣督民種樹道旁,民頗怨之。巡撫延綏都憲廣東盧公祥有詩嘲之,其終篇云:「可惜路旁如許地,只栽榆柳不栽桑。」項公和韻云:「老我豈無衣食計,安知此地不宜桑。」二詩今在慶陽公館壁間。邠寧、慶陽皆古豳地,七月之詩言蠶桑之事備矣。要之盧公之言得之。項公蓋飾非耳。 (「項公蓋飾非耳」,「蓋」字原作「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不然,是未嘗讀豳詩也。

莊浪參將趙妥兒,土人也。嘗馬蹶,視土中有物,得一刀,甚異。每地方將有事,則自出其鞘者寸餘,鞘當刀口處常自割壞。識者云:「此靈物也,宜時以羊血塗其口。」 (「宜時以羊血塗其口」,「時」字原作「特」,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妥兒賴其靈,每察見出鞘則預為之備。以是守邊有年,卒無敗事。太監劉馬兒還朝日,求此刀,不與。以是掩其功,不得陞。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諱「離散」,以「梨」為「園果」,「傘」為「竪笠」。諱「狼籍」,以「榔槌」為「興哥」。諱「惱躁」,以「謝竈」為「謝懽喜」。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

陝人有召詩仙者。箕動,問為某仙,書一「鬼」字。又問:「既是鬼,如何不求託生?」乃書一詩云:「一夢悠悠四十秋,也無煩惱也無愁;人皆勸我歸塵世,只恐為人不到頭。」書畢,請留名,復書一「鬼」字而去。予謂此鬼不妄託神仙之名,可謂奇矣。然知鬼之不可復為人而云不願復為人,其亦黠矣哉。

洪武中,朝廷訪求通曉曆數,數往知來,試無不驗者,必爵及封侯,食祿千五百石。山東監生周敬心奏言:「國祚長短、在德厚薄,非曆數之可定。三代有道之長,固所定論。三代而下,深仁厚德者,漢、唐、宋而已。如漢高之寬仁,繼以文、景之恭儉,昭、宣之賢明, (「昭宣之賢明」,「明」字原作「名」,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光武之中興,章帝之長者。唐太宗之力行仁義,宋太祖之誠心愛民。是以有道之長。國祚最短者莫如秦,其次如隋,又其次如五代。始皇之酷虐,煬帝之苛暴,五代之窮兇。是皆人事所制,豈在曆數?欽惟聖上應天眷命,掃滅胡夷,救亂誅暴,其功大矣。然神武過於漢高而寬仁不及,賢明過於太宗而忠厚不及。是以御宇以來,政教未敷,四方未治。伏乞效漢高之寬仁,同太宗之誠慤,法三代之稅斂,則帝王之祚可傳萬世,又何必問諸小技之人耶?」又言:「陛下連年遠征,臣民萬口一辭,皆知為耻不得傳國寶,欲取之耳。臣聞傳國寶出自戰國楚平王時,以卞和所得之玉琢之。秦始皇秘之,名曰御璽。自是以來,歷代珍之,遂有是名。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知仁乃人君之寶,玉璽非寶也。且戰國之君,趙先得寶而國不守。五代之君皆得寶,皆不旋踵而亡。蓋徒知玉璽之為寶,而不知仁義之為大寶故也。天下治安享國之久者莫如三代,三代之時未有玉璽。是知有天下者在仁義而乃在此璽亦明矣。今為取寶,使兵革數動,軍民困苦,是忽真正之大寶,而易無用之小寶也。聖人智出天下,明照萬物,何乃輕此而重彼、愛彼而不愛此邪?」又言:「方今力役繁難,戶口雖多而民勞者眾;賦斂過厚,田糧雖實而民窮者眾。教化博矣,而民不悅,所謂徒善也;法度嚴矣,而民不服,所謂徒法也。昔者汲黯言於漢武帝曰:『陛下內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國則願富,兵則願強,城池則願高深,宮室則願華麗,土地則願廣,人民則願眾。於是多取軍士,廣積錢財,征伐之功無虛日,土木之功無已時,如之何其可治也?」又言:「洪武四年,欽錄天下官吏。十三年,連坐胡黨。十九年,起天下積年民害。二十三年,大殺京民。此妄立罪名,不分臧否,一槩殺之,豈無忠臣烈士、善人君子誤入名項之中。於茲見陛下之德薄。而殺戮之多者,後嗣不昌。秦、隋、元魏之君,好殺不已,其後至於滅絕種類。漢時誤殺一孝婦,致東海枯旱三年。方今水旱連年,未臻大稔,未必不由殺戮無辜感傷和氣之所致也。」又言: (「又言」,「言」字原缺,據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明主之制, (「明主之制」,「制」字原作「利」,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賞不僭,刑不濫。今刑既濫矣,復賞賜無節。天下老人,非功非德,人賜鈔五錠;出征軍官,位高而祿厚,平寇禦侮亦其職分當然,今乃賞賜無極,不可數計矣。厚斂重科,窮民困苦,而濫賜無功之人,甚無謂也。宜節無功之賞,以寬窮民之賦,則天下幸甚,萬姓幸甚。」其餘若通鈔法、罷充軍等事皆切時弊。約三千餘言,節其要錄之。敬心不知為山東某州縣人,後仕某官。問之山東仕於朝者,皆莫之知也。無官守言責,而能直言極諫如此,何其壯哉!不可冺也。

孟子云:「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屈原云:「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二書「築」字,猶周詩「築室百堵」之「築」。蔡氏註說築傅巖之野云:「築,居也。」今言所居,猶謂之卜築。蓋以版築胥靡之事,說賢者,不宜有此。為賢者諱,故云然爾。然孟、屈去殷、周未遠,必有所傳。況耕稼陶漁,不足以病舜;釣弋獵較,不足以累孔。窮而操築,亦何足以為說諱乎?此先儒註解平易,莫如朱子也。

古人於圖畫書籍,皆有印記,云某人圖書。今人遂以其印呼為圖書。正猶碑記碑銘,本謂刻記銘於碑也。今遂以碑為文章之名,而莫之正矣。

前輩詩文稿,不愜意者多不存,獨於墓誌、表碣之類皆存之者,蓋有意焉。景泰甲戌進士薊州錢源,其先崑山人。嘗以公差過崑,訪求其祖墓,父老無能知者。居數日,沈通理檢家藏前人墓誌,得洪武十一年邑人盧熊所為錢瑞妻張氏墓誌,始知其祖墓在今儒學之後,而封表之。於是知葬埋之不可無誌,而誌葬者世系墓地,尤不可以不詳也。 (「世係墓地尤不可以不詳也」,「墓」字原作「葬」,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士大夫得親戚故舊墓文,必收藏之,而不使之廢棄,亦厚德之一端也。源本沙頭郁氏子, (「源本沙頭郁氏子」,「郁」字原作「柳」,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郁與錢世連姻,錢無子,郁以一子為其後。後戍薊州。郁今為醫官,錢氏則已絕矣。

歷科程文之出,人必指其辭理之隙而議之。此雖出於失意者怨訕之口,然往往多中其病,間亦有舍其所可議而議其所不足議者。如天順丁丑會試錄詩經思文義是已。蓋太王之肇基王迹,以其有翦商之漸。王季之勤勞王家,以其積功累仁而為興周之地也。王季繼世於後,固不可以肇基言。太王創業於前,則近經營謀度。如緜詩所云者,莫非勤家之事,舉而加之,亦何不可?此其所不當議而議者。若夫古人之祭也,七月戒,三月齋,卜日、卜士、卜牲之致其謹,省牲、省器、省蠲之致其精。蓋必先主乎所祭之神,而後備所祭之物。初非取其臨時,若今里巷巫祝信口請召之為也。況尊祖配天又非但若他祭而已。今曰:「陶匏既具,藁桔既陳。斯時也,欲尊太王以配天,太王不過勤勞王家而已;欲尊文王以配天,文王已有明堂之祀矣。」言此以見尊稷配天之由。審如是,是周人齋戒之時,尚未擬配天之祖,直於臨祭之時,商榷較量其功德而始配以稷也。是何禮乎?且周人禘嚳而郊祖,祖文王而宗武王,著於祭法,蓋不易之論也。假令錄太王肇基之功,使文王無明堂之祀,又將社后稷而躋之以配天乎?為此言者,悖聖人制禮之意,失先王遵祖之誠,非但辭理之疵而已。苟有識者,黜其文以變其習可也。既登其名,而又錄其文,好尚何如哉?藻鑒何如哉?是宜經學之不明,而明經之士之不多得也。彼議者見不出此,而規規於勤家肇跡之辨,其何以服主司之心哉?記之以俟說詩者采焉。

天順庚辰會試錄論語義「事必有義」一句是大病,人皆忽之。蓋在物為理,處物為義,義不在事,在吾處事之心。故書云:「以義制事。」朱子亦以「心之制事之宜」釋「義」字。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事之善者必合乎宜,其不善者何宜之有?若云:「事必有義」,則為姦、為盗亦義乎?此正義外之說。若於事上添一「處」字,則無病矣。聞此文筆削於柯內翰潛云。

吳中鄉村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惟一歌云:「南山腳下一缸油,姊妹兩箇合梳頭。大箇梳做盤龍髻,小箇梳做楊籃頭。」不知何意。朱廷評樹之嘗以問予,予思之。翌日報云:「此歌得非言人之所業本同,厥初惟其心之趣向稍異,則其成就遂有大不同者,作如是觀,可乎?」樹之云:「君之穎悟過我矣。作如是觀,此山歌第一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