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中国通史(第二卷) | 白寿彝 |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二卷——远古时代》,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考古资料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的状况,上起人类的原始,下与夏商周对接,科学地全面地勾勒了中华大地上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脉络。这是填补空白的杰作。书中附有图片150余幅,更可增进读者的感性认识。此书既可作通史的一个部分读,又可单独当高校文科教材使用。 |
中国通史(第一卷) | 白寿彝 |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一卷——导论》本卷是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即编纂理论部分。本书共分9章,着重论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国家与法,社会意识形态,史学体裁与历史文学,中国和世界等问题。本书采用序说、综述、典志、传记这种独创的新体例编写中国通史,贯串古今,以阐述多民族国家历史为主旨,联系世界历史考察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李白与杜甫 | 郭沫若 | 古代作家研究著作。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出版。全书由3部分组成:一、关于李白,二、关于杜甫,三、李白杜甫年表。关于李白部分探讨了李白的出生地问题,李白的家室,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两次大失败——即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安禄山叛变与永王李璘东巡——过程中李白的活动,介绍李白在流放夜郎前后的情况,分析了李白对道教的迷信及其觉醒经过,并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方面的交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甫部分则重在探讨杜甫的思想意识。依次分析了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及嗜酒问题,并分别阐述了杜甫与严武、岑参、苏涣的关系。本书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杜甫较之李白具有更加固执的门阀观念;杜甫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杜甫对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很深,尤其在佛教方面也是禅宗的忠实信徒,直至辞世;杜甫嗜酒终身,不亚于李白。该书提出了一些在学术上值得重视的观点。但由于作者受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机械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评价古人,加上个人的主观爱好,使得该书带有明显的扬李抑杜的倾向,对某些杜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自1976年10月以来,曾受到学术界的批评。 |
杜甫评传 | 陈贻焮 | 杜甫传记。陈贻焮撰。此书共为上、中、下3卷,百余万言,分别于1982年、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以杜甫生平为线索,以唐代社会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对杜甫的家世、生活、创作、交游作了深入的研究。书首载南薰殿本杜甫像,宋刻本《杜工部集》书影。正文前有林庚序、傅璇琮序,作者自识,书末有葛晓音跋。《评传》的作者没有把杜甫简单化,既没有像封建社会某些士大夫那样把他看成每饭不忘君的诗圣,亦未将杜甫贬成一钱不值的地主老财,只是如实地根据杜甫本人的作品,把受多种社会条件约束的杜甫介绍给读者。诚如傅序所云:“书中往往在一些较为专门性的论述以后,就接着以亲切的笔调向读者介绍杜甫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特点,犹如冬夜围炉听一老友在谈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此书精于考订,敢发新见。既注意有分析地吸取清代钱谦益、杨伦、浦起龙、仇兆鳌,以及现代闻一多、俞平伯、冯牧、萧涤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在深入搜罗、考察史料史实的基础上,对诗人的游踪、交往和杜诗的写作年代等作了不少考订工作。同时在介绍杜诗时,往往能阐发自得之见。如对《自京赴奉先咏怀》作者云:“浑成之作,须浑成之体,庶几得其大致;若详加剖析,反赡觉支离。”《评传》注释部分亦颇为详赡。例如,正文引《资治通鉴》说玄宗“自教法曲于梨”,注释则详引任二北《教坊记·弁言》有关论述以资印证。是书传中有评,夹叙夹议,下笔繁富,富于诗情,“盖脱胎于诗话而取意于章回”(林序语)。 |
岳飞传 | 邓广铭 | 岳飞的传记性专著。邓广铭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1983年出增订本,改写内容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邓广铭,山东临邑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本书34万多字,正文分21章,阐明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岳飞的一生,并作了公正的评价,认为抗金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岳飞是南宋的一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认为岳飞镇压杨么等起义军虽有罪咎,但不是他毕生事业的主要方面。在附录和后记中,还对有关岳飞生平史实的各种资料进行了辨析考正。把岳飞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研究岳飞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
燕京乡土记 | 邓云乡 | 民俗丛书,邓云乡著。该书分为岁时风物略(上、下)、胜迹风景谭、市廛风俗志、艺苑风烟四个部分。全书以叙风物乡俗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往来、士仪物产以至各种风味小吃、技艺杂谈、庙市商情、小贩的叫卖、北京特有的景致等京城习俗的各个方面。叙事翔实,笔墨爽利,记述中多联系历史变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所运用的小品笔调富有情致,引人入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民俗读物,对于京都民俗的研究也极有其价值。 |
辽宋夏金史讲义 | 邓广铭 | 《辽宋夏金史讲义》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辽宋的先后建国及其对立与斗争;第十一世纪的宋帝国;辽与北宋的衰亡和女真族的崛兴与建国;南宋与金的对立和斗争;宋代的国民经济;宋代的文化。辽宋夏金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都空前突出,纷纭复杂,作者高屋建瓴,立足宏观,使读者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示诸掌”的之感,实为该领域重要的学术入门之作。 |
曾国藩家书选 | 龙榆生 | 商务印书馆三四十年代所出普及读本,《曾文正公家书》通行本共八卷,有千余封,都是写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及兄弟的。龙榆生选取了其中五六十封,并对其中典故和所及人物加以注解,编成这本《曾国藩家书选》,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商务“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中的一种,由王云五等三人主编。所选标准据龙先生导言说,是治学和做人两类,即“修德读书”。猛地一看,这些信往往家常琐碎,静下心来反复涵泳,才能得其意蕴所在,近代以来,曾、梁(启超)二家子弟最出色,恰巧两家皆以家书名,应该不是单纯凑巧的事。好家教,好家风,皆在家常琐碎,潜移默化中养成。 |
中国史纲要 | 翦伯赞 |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
太平草木萌芽录 | 易翰鼎 | 十六卷为晚清湖南士人易翰鼎所著笔记,曾在易翰鼎生前,于民国九年(1920)在天津自费铅印出版,全书一套四册十六卷。原名《言馨草堂笔记》,节录出版时方改今名,“期以感一隅之人心,而厚一隅之风俗”。是书记载上自道光三十年(1850),下迄民国九年(1920),时间横跨七十年(部分笔记为追忆)。名曰笔记,实际上是根据其日记整理删削而成,因此有一定的连续性,各条笔记的记载时间亦多半明确可考。据相关资料,《太平草木萌芽录》民国六年(1917)以前各稿皆由好友蔡培劼删繁就简,采录菁华。其自民国七年(1918)以下各稿,则由易翰鼎胞弟易晶鼎、女婿刘善涵续抄,增入各卷中。铅印本《太平草木萌芽录》流传甚稀,国内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少数几家图书馆藏有全帙。 |
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 张君劢 | 《民主宪法十讲》是张君劢阐述自己宪政理念和对宪草条文意见的真实记载,不仅凝聚着他多年赴外习法的艰辛成果,而且包含着他用民主宪政对中国未来前途命运进行探索,试图为中国的强大复兴寻找一条强国之路的孜孜追求。全书十讲,内容包括国家为什么要宪法,吾国宪政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政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等内容。 本书是张君劢宪法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宪法学经典读物。本书讲述了中国宪法的十大基本问题:国家为什么要有宪法,吾国宪法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法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立法院等),司法独立,民主国政党,立宪国家财政,朝野上下之大责任等。 |
国史讲话 | 顾颉刚 | “国史讲话”系列共分为三册,分别是《国史讲话:上古》《国史讲话:春秋》以及《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该书是顾颉刚先生以现代科学方法书写上古、春秋、宋蒙历史的讲义、讲话作品,是顾颉刚先生的“大家小书”。全书从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角度,详细呈现了上古时期最早的中国和最初华夏的诞生,春秋时期中华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以及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华文明大跨步的演进。全书以小说笔法正说历史,简明扼要,言浅意深。全书展示了“古史辨派”史学家变革历史叙事方式的努力,重构历史知识的心路及其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
中古欧洲史 | 何炳松 | 叙述了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瓦解到十四世纪为止发生在欧洲的历史事实,从二十章以后则探讨中古时代制度、思想及文化的覆灭及近世欧洲文化如何产生等问题。本书的特点在于注重讨论中古欧洲得以生息的制度,尤其重视基督教制度的影响;着重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重大作用的人物;不仅关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进步,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成功进行全方位地分析。 |
中华二千年史 | 邓之诚 | 中国历史的著作。邓之诚著。1954年至1956年中华书局初版,1983年再版。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号明斋,中国江苏江宁人。初入私塾,后中举人。1920年后,先后任北平《新晨报》社总编辑,北京大学史学教授、燕京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兼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还著有《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东京梦华录注》等著作。本书共分5卷,216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叙述了秦汉至辛亥革命间的中国历史。卷1叙述秦汉三国历史,分秦世系、秦汉之际、汉世系、新、东汉世系、三国世系、两汉三国之社会诸部分。卷2叙述两晋南北朝历史。分晋及十六国世系、南北朝世系、两晋南北朝制度、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诸部分。卷3叙述隋唐五代历史,分隋世系、隋唐之际、唐世系、五代十国诸部分。卷4叙述宋辽金夏元历史。分宋世系、辽世系、金世系、夏世系、元世系、宋辽金元之社会诸部分。卷5叙述明清及近代社会(1911年前)历史。分明世系、清世系、明清两代社会生活诸部分。书中世系部分侧重叙述政治史,社会生活部分则包括制度、生业、学术、民生、风俗等内容。本书史料丰富,叙述清晰,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国通史著作。 |
中国通史(第十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 |
中国通史(第九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九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章组成。第三章综合叙述清朝的建国、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第四章叙述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即清圣祖至世宗时期的政治概况。 |
中国通史(第八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八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集权统治的发展,叙述明太祖至武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朝的衰落,叙述明世宗至神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七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 |
中国通史(第六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五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四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 |
中国通史(第三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三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册。共三章,第一章叙述隋朝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状况。第二章叙述唐朝的政治概况和经济概况。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个王朝和十个割据国的兴亡及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二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
中国通史(第一册) | 范文澜 |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
蒋士铨传 | 朱湘 | 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栖身,后于藏园瞑目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