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长兴 陈光贻

江苏省备志稿六十三卷首一卷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吴廷燮纂。廷燮纂《方舆记要补编》已著录。清初于明南畿地置江南省,康熙时又析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之名自此始也。按江苏沿革,《禹贡》为扬、徐二州之域,春秋分属吴、楚,亦兼鲁、宋之疆;战国为楚地,秦为会稽、鄣郡,汉初封吴、楚于此,吴平置扬、徐、丹阳诸州。三国扬州属吴,徐州属魏,晋初为扬、徐二州,东晋迁都建康,扬州遂为京畿地矣;宋、齐因之,而扬州多侨置州郡,故今江南郡邑之名甚多,由是混淆南北地名。梁、陈虽仅保江南之域,为南北险要之冲,而仍侨置不绝。至隋统一,置丹阳、江都、毗陵、彭城、东海、下邳诸郡。唐分入江南、淮南二道,宋为江南东路、浙西、淮西二路。元分属河南、江浙二行中书省,明初建都金陵、改元之集庆为应天府,永乐时改北平为北京,应天为南京,而南畿辖地甚广,兼及江左两淮之域。明闻人诠《南畿志》,惟记都城畿辅独详,而疏言郡邑。又其书非通志体裁。故江苏之有通志,实自康熙二十三年王新命修《江南通志》始,厥后尹继善修《通志》,成于乾隆元年,因以两江总督所修之志,统记其所领苏、皖二省之地,仍名曰《江南通志》。江苏自分省以来,蔚为东南文献之邦,而二百余年未成通志。光绪间缪荃孙、冯熙等累创修通志,仅成《大事记》《金石志》等稿,其后数继经编纂,成稿亦属不多。迄民国间,尹石公又为继纂,然终未成书。此志创议于梁平、章南夏,慨念江苏二百余年方志失修,深虑文献渐以就湮没,爰嘱廷燮纂辑。廷燮悯前《通志稿》,于咸丰前一朝之中不过数册,难以求备,尝三游北京,广为摭采,经数载考辑,成稿六十三册。所记起乾隆迄乎宣统,民国所载,不过坿及,故略而未详。盖皆在北京草创之稿,续乾隆通志后事。名曰《备志》,以为备通志雏型。其书目次,卷首序目一卷,次曰方域记,列疆域、道县沿革表、各县面积表、河川表、湖泊表、各县乡镇闾数目表、附清府厅州县沿革表,共一卷,卷分上下。次曰大事记,乾隆上中下三卷,嘉庆一卷,道光上下二卷,咸丰、同治合一卷,光绪上下二卷,附宣统。次曰职官表,乾隆上下二卷,嘉庆上下二卷,道光上下二卷,咸丰一卷,同治一卷,光绪上下二卷,宣统一卷,武职表一卷,职官考一卷。次曰选举表,进士一卷,举人一卷,分府州上下二卷,分州县一卷。次曰民政记,户口、民治、警察、保卫一卷,蠲账上下二卷,水利一卷,河工、塘工一卷,实业上下二卷,风俗一卷。次曰度支记,田赋上中下三卷,关征一卷,盐务五卷,厘金一卷,漕运一卷,库岁解款、协款、借款、洋款一卷,会计一卷,币制一卷。次曰文教记,科场、书院、学校、附佛道两教寺观考一卷。次曰武备记,旗营、绿营一卷,防营、陆军一卷,海防、海军一卷,军械、军学一卷,补制造一卷。次曰邮传记,路政、航政、电政、邮政、附旧铺递道里一卷。次曰邦交记,首列各国驻江苏领事等地表,道光一卷,咸丰上中下三卷,同治上中下三卷,光绪一卷,宣统附上海租界一卷。全书六十三卷,首一卷。凡记八,表二,凡十类。一、方域记,首列疆域,附山水市镇新行政区域表。江苏方域实跨江、淮,自分省后州县之名仅逾六十,雍正时多所分置。民国区域水道湖沼,附表颇详,若所领县,易名为多,增县实少,市镇之属,至之羼杂,拣择而载,难以尽登,村落堡寨,则未有载。二、大事记,叙前事略,近事则详,不劳繁检,编年系月,有若政记。三、职官表,大者督抚,小者州县悉登,乾隆至今,时代非近,于宫抄官薄难得,府州县志未登者,仍缺,民国职官断自戊辰岁。四、选举表,因乾、嘉以来江南乡试录已难全见,府州县志,分见亦夥,仍若不备。于乾、嘉、同、光,较少缺漏,道光、咸丰,文献无征,势难尽全。五、民政记,叙蠲账、水利、实业为详,于风俗则简略,而物产未登,因不拟摭采旧志,而俟实际调查。六、度支记,小序首云:“唐、宋以后,国家财赋,本仰江、淮。”以知江苏财赋,为诸省之冠也。按本记所载,清宣统苏、宁两属,岁所入者三十五兆,实兼关盐,乃得有此,供省用者,十兆而已。民国八年预算,所入者一千六百万,以视宣统三分减二,则以关盐归之中央,定岁出者,谓尚可余四百余万。属地方者,田赋诸税,营业收入诸类,视昔有加,岁入二千余万。交军政所经用者,咸在中央,诸县出入,亦复别出。甚贫之民,则无所与,同、光以来,蠲账之政,有经画之规,又计凡预算诸表皆入此记。七、文教记,自乾隆至同治,首记书院之重。光绪图新,学堂弘起,暨南首倡,教及华侨。记图书,乾隆书阁,文宗、文汇,胥毁于兵,不能修复。端方作督,有图书馆,搜藏之盛,各省莫及。八,武备记,纪乾隆军制,旗营为重,绿营次之,嘉、道而后,督抚河漕,皆有专标,提标而外,狼山、福山、徐州、淮扬,皆有专镇。迨光绪间,岁支军费二百万,乙未以后,重习洋操;癸卯练兵,陆军始著;旧有勇营迭经屡汰。民国军制,省只有师,及都城改此,悉归中央,省无军权。九、邮传记,所载路政、航政、电政、邮政、附旧铺递道里,路政载光绪初吴淞筑铁路,以屏外而毁之。航政同治间于宁、镇、沪诸地,始经营招商局,欲航泰西,电政始通北洋,邮政始于海关。驿铺渐废,然原置者实皆冲要。十、邦交记,按小序云:“壬寅之约,苏省邦交,导源于此。咸丰间通商之节,复移于沪,道谋无成,庚申之役,于斯酝酿,迄未能就。庚子之难,互保有成;新宁大匡,自期而后;所商榷者,惟在本域沪上。”观其小序,以知江苏邦交,是为近世国家首重。按此志为廷燮纂成于北京,江苏自分省至今,典章制度,大事掌故,此稿具备,惟职官表有缺。民国三十一年廷燮携稿南来,是时年已七十八岁,未几病卒,职官之卷二十武职表,卷二十一职官考,终未成稿。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并引载苏晋仁之调查,谓此志不止六十三卷。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明职官表藏于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志,已纂成者,惟存此孤稿,宜速付印,以广流传。

景定建康志五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周应合纂。应合武宁人,自号溪园先生,淳祐间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以疏劾贾似道,谪饶州通判。是书应合充江南东路按抚司干办公事时所作也。其初建炎二年,设行宫于金陵,改为建康府,江南东路按抚司治所也。于乾道、庆元间屡辑地志,而纪载尚多简缺。景定中知建康府马光祖,嘱应合编辑;取乾道、庆元二志,合而为一,复增入庆元以后之事编成。书首为留都四卷,次为图、表、志、传四十五卷,末为拾遗一卷。其编例,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尤以史表见称,史家所谓“建康表”者,即此志之表也。其表《总序》云:“《春秋》表年以首事,太史公年表经纬之,后之纪事者法焉。国史郡乘皆有表,而例不同。今考之古建康城邑,始于周,郡县始于秦,为都始于孙吴。自城而都地寝大,周元王四年,越城长干时也。周命句践为伯时也。未城邑前不可表也。作建康表,断自元王以下表之。纬四,一曰时,表其世年而记其灾祥。二曰地,表郡县之沿革,与疆土之分合。三曰人,表牧伯之更代,与官制之因革。四曰事,表其得失之故,成败之由,美恶具书,劝戒寓焉。其年月可考者,为年表,不可考者,为世表,世不可考者,随代附见。”按其表例,分时、地、人、事四项,相互联系,而时实为纬中之经。知其时,从时一项以下,皆可索地之沿革,官制之因革,事之成败,故曰时,实纬中之经。若惟知地名,从地一项可索郡县沿革,再从地名上,时之一项,即知沿革之时代。惟知人名,从人一项可索得官之更代时代。惟知事实,从事一项,可索得事所发生时间及何人任官时所发生。“建康表”形式极简单,而表内俾可为有系统之观察也。前人所撰此志之提要序跋,均未言及此志“建康表”之重要,故本提要特著录之。

金陵新志十五卷元至正刊本,明正德补版(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上中、卷十至卷十二,卷十三下至卷十五)

元张铉纂。铉字用鼎,陕西人,官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金陵亦名秣陵、建康,自三国孙吴始建为都,其后六朝嗣起,偏据江左,金陵遂为文物之邦。历代所修志乘颇多,见载于《唐书·艺文志》者,有《秣陵记》二卷。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元广之《金陵地记》六卷,史正志《建康志》十卷,宋舜庸《续志》十卷。见载于嘉庆《江宁府志·艺文》所录,又有吴琚庆元《建康志》,周应合为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均修于张铉此志之前,而今大祇不传,惟周应合《建康志》见收于《四库全书》。此志铉纂成于至正三年,翌年奉元路儒学刊版。书首有索元岱序及修志文移、修志本末、引用书目。此志见收《四库全书》,原刻本此书外,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前人撰此志提要序跋虽多,均未述及金陵宋元以前志乘渊源,与此志之版刊流传,故补缀之。

南畿志六十四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至二、卷十,天一阁藏存卷十二至二十七卷)

明闻人铨纂。铨字邦正,余姚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宝应知县,历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官宝应时,尝纂修《宝应县志》,及官提督南畿学政,与南京太仆寺卿陈沂又纂成此志。明自永乐北迁之后,改北平为北京,以应天为南京,南北二京皆直辖郡邑,而不设布政使司,以十三府四州为畿甸,直隶南京部院,故称南畿。南畿旧无通志。此志为学政主纂,其体例似都会志书,与永乐时颁行之通志义例有异。其编例,前三卷称总志,分目凡八,卷四以下,次列畿外十四府四州,分目凡十二。而书中纪载,则惟纪都城事物者详,采掇尚属核实。

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明万历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胶卷本)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按其编次,卷前列万历五年礼部左侍郎、管南京国子祭酒事、江左殷迈序,及凡例、应天府境图。卷一至三,为郡纪,分上中下三篇。卷四沿革表。卷五至七,历官表,分上中下三表。卷八至十,封爵表,分上下二表。卷十一至十二,科贡表,分上下二表。卷十三,荐举表,一表。卷十四至三十二,列诏令志、风土志、山川志、建置志、官职志、学校志、田赋志、祠祀志、杂志,共九志。次列宦绩传、人物传、勋封传、一行传、列女传、杂传,共六传。按凡例谓:“志中所载,皆据史册,《一统》《金陵》《南畿》各邑等志。惟志与史谬戾者,则从史而折衷之。”观其书纪载明代典章制度,以及金陵往事,颇能与史传相合无谬,纪述尚为核实。考其撰人,据《明史·艺文志》有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未注修志年代。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明修《应天府志》有二,一为万历五年刻本,王一化纂修,日本内阁文库藏。一为万历二十年刻本,程嗣功纂修,北京图书馆藏,二志均是三十二卷。兹阅此志全文,并无一辞言及嗣功之修此书也。朱氏《综录》之著录撰人,大概依据《明史·艺文志》之著录也。王一化之志,余未有见,疑或即是此志,因王一化之志著录是万历五年刻本,而此志首列殷迈序亦为万历五年,焉有一年之中同修二志之事哉?故此志之纂修人,以俟将来考证。

上元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程三省修,李登纂。三省字师曾,富顺人,万历上元县知县。登字士龙,一字舜庸,号如真,上元县人。隆庆初以选贡充太学生,授新野知县,去官不再仕,家居三十余年。万历间登先后分纂上元、江宁二志,《上元志》登自纂成惟三卷,以下山川属之盛敏畊,人物属之顾起元,登总司校勘。按此志凡十二卷,卷前有京城图、县境图二页,卷一沿革表,历代县令表,卷二田赋志,卷三地理志,卷四建置志,卷五祠宇志,卷六古迹志,卷七职官志,卷八科贡志,卷九至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艺文志,凡表二、志九,子目三十六。全书大要,归综于纪政、观风考、艺文,三者皆考覆赅博,讨论精详。如田赋一志,考往古之定额,尤足镜览,记户口则昔繁而今耗,论徭役则昔简而今增。又如纪风俗之浮漓,人物之盛衰,而皆令人有感焉。

上元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唐开陶纂修。开陶字晋公,四川遂宁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由山东临邑知县调任上元。官临邑时,曾纂修《临邑县志》,及调上元又成此志。上元邑乘,可稽考者,明正德辛巳知县白思齐延管景始修,万历间知县程三省又修之,于明凡二修。自明亡之际,金陵多兵燹之祸,陈迹已非,文献无征,故此志之纂颇费采摭之烦。兹按其编例,首例图考、恭记、沿革表、秩官表、科贡表。次列疆域志、山川志、建置志、民赋志、学校志、祠宇志、五行志、名迹志、艺文志。再次列人物传、摭佚,凡十六门。表、志、传三体皆备,体例为严整。论其优劣,如恭记一门,不免狃于积习,勋以纪恩泽之言冠于篇简。诸表则颇少缺误,稽考严慎。疆域、山川、建置、学校、民赋、祠宇诸门,大抵仍录前志仅增补耳。五行志,正史亦不尽列,尤非郡邑志书之所宜。艺文、人物,则所宜纪者,当以大事为限,而此志采摭怪谲不经。故其书例虽严,而所纪事不免涉及琐碎。按此志嘉庆七年曾为重刻,而原本今海内仅存此书。

江宁县志十卷明正德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王诰修,刘雨纂。诰保定人,正德间任江宁知县。雨上元县人,生员,正德初曾应应天知府龚弘丞纂《南京志》。正德十四年诰奉命尅期修成《江宁县志》,延雨编纂,仅阅四十五日而书成。事虽仓卒,而叙事则颇平实鲜谬,由于雨宿悉金陵文献,无需多事稽考。按金陵古称建康,附城惟设一县,虽名称累易,为江宁、为白下,为归化,后为上元。南唐时复析上元置江宁县,今之江宁县,实为南唐时所设焉。江宁之有县志,此志为首创,志凡十卷,卷首列县境图、县治图,卷一列沿革表、官守表,及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卷二列山阜、川泽、风俗,卷三列户口、田亩、赋税、物产,卷四列公署、学校、仓场、邮传,卷五列坊乡、市镇、街衢、桥梁,卷六列坛庙、寺观、楼阁,卷七列第宅、塚墓、古迹,卷八列宦迹、流寓、科贡,卷九人物,卷十列女、方伎、仙释。按此志纪述,颇属琐杂,所纪江宁往事,于洪武时至为繁盛,永乐后则渐衰落,如叙户口篇云:“按洪武二十四年图籍,江宁县户二万二千有奇,口二十二万有奇。成化、弘治以来图籍,户五千一百一十二,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三,视洪武多寡悬甚。”又如纪坛庙、寺观、楼阁、亭台、第宅园林,建于洪武时者居多,永乐后则荒落毁灭,所记明初江宁事物,颇多凄凉慨叹之辞。

句容县志十二卷明弘治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僖修,程文、王韶纂。僖字太和,浙江长兴县人,举人,弘治九年任句容知县。文江西浮梁县人,弘治初任句容县儒学训导。韶句容县人,景泰元年举人,官四川合州同知。句容之名,始见于《汉书》载:汉武帝封长沙王定子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遂建为县,属丹阳郡,唐武德二年以句容、延陵置茅州,因其县境有茅山。宋复为句容县,元明以来均属江宁。邑乘源委,无可稽考,今存邑志,此书最古。按此志编例,卷一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疆域、至到、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卷二公署类,分二十三目;卷三历代衙门官吏,本县官员年表,儒学官员年表,户口、田土、税粮、课程、土产;卷四地理类上,分十目;卷五地理类下,又十四目;卷六人物类,分二十五目;卷七制词类,选文四篇;卷八题咏类,分四目,卷九文章类,分县治碑刻、儒学碑刻;卷十祠庙碑刻,寺观碑刻;卷十一节孝、传记,墓道铭表,卷十二杂录,收杂文十六篇。按此志篇目繁乱,绝无编例;惟收茅山碑刻之资料较多。又如土产,载茅山之石坚而润,以墨石尤贵。地理类、山岩记,载茅山史实形势甚详。杂录类引载胡俨《茅山志序》一篇,茅山旧志为元时刘大彬所编集,有张伯雨抄本,书法精洁;至永乐癸未姚国荣锓梓,凡十二篇。按此书久佚,茅山之碑碣石刻,幸赖此志收录。茅山一名句曲山,山形如己字,又名己山;在句容县治东南四十五里之茅山乡,周百五十里,高三十里。相传汉元帝时,有茅氏兄弟三人,自咸阳来句曲山,学仙成道,人称茅君山。山耸立三峰,有大茅、中茅、小茅之别。三峰之西,有赤山湖,周广百二十里;四面皆冈,惟西北独缺如门。门之南,有苍崖断壑者,赤山焉;赤山之下,磅礴方广者数十里,望之坦然。民因其水落之际,近湖之滨筑围埂,辟为围田,多膏腴。茅山与赤山湖,皆为句容之胜迹,而赤山湖可溉田百顷,又为水利之所赖焉。

溧水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凌世御纂修。世御字书巢,浙江钱塘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三十八年任溧水知县,善吏治,能文章。溧水在春秋时为吴、楚分域,汉置溧阳,隋始名溧水,唐析置溧阳县,明析建高淳县,其先皆溧水地也。溧水志创始于明嘉靖中,万历中吴仕诠重修之,清顺治十二年闵派鲁又修之,康熙十五年刘登科再修之,事多漏略。乾隆十六年邑令曹江创修未竣,世御继纂而成。列天官、舆地、官师、民赋、学校、选举、庙祀、人物、列女、艺文、古迹、摭拾十二门,子目六十有五。舆地志考溧水为《禹贡》之中江,出今高淳之固城湖,见《左氏传》,吴为濑渚,楚曰平陵。古迹志引《史记》子胥至于陵水,谓平陵之水实固城湖也。陵溧以声转而讹,溧之名由此。

江浦县志八卷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项维正纂修。维正字端伯,号干亭,嘉兴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六年任江浦知县。江浦为金陵隔江要隘,自明洪武时,割江宁、滁州、六合之壤置邑,隶应天府为畿县。至景泰中邑人王郁珍始创志稿,成化中张凤又纂而未定,弘治中黄岩章辑成而未刊,万历七年知县沈孟化始为成志。四十六年知县余枢又为续修,崇祯十三年知县李维樾欲重加纂辑,时值四方民变,文献无征,志虽成而终未臻完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郎廷泰续编之,于启、崇两代人物事迹,始为完备。此志为维正与教谕朱廷策、训导王■〈香奇〉、邑人杨居丙诸人,搜让汇辑而成。其发凡起例,为维正手定。全书分纲领为八,曰封域、曰建署、曰武备、曰秩祀、曰田赋、曰官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有一。卷前有江浦名胜图十六,为邑人王之翰所绘,画刊颇佳。建署志纪江浦县城旧在浦子口,洪武四年指挥丁德筑城,周十六里,辟五门,弘治间因江波啮城垣,迁县于旷江山,初无城,万历八年知县余乾贞始建。江浦古为驻卫所,故多城池,按本志建署、古迹诸篇所载,有东葛城、西葛城、乌江城、秦州城、白城、曹城、黄龙城等。古迹又载在升中寺傍一亩三分地,有七十二圆井,古驻军所用以汲水也。又纪韩信点将台在县西西华山之莲华峰,周砌砖石,方围半亩。虞姬塚在邑境高望镇西,皆是江浦名胜。田赋志纪明马政孳牧之事,责之畿邑,江浦尤重。洪武初种马定额一千三百九匹,景泰时又增四百四十五匹。马草场十一处,征地共三十四顷。后因江干所产不便驰驱始罢。

六合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董邦政修,黄绍文纂。邦政字克平,山东阳信县人,由选贡于嘉靖二十九年任六合知县。以筹御倭变尽力,升浙江按察兵备道佥事。绍文字道甫,孝陵卫人,嘉靖十五年选贡,授江西南安府儒学训导,升福建晋江县教谕,著有《广德州志征忠录》。六合为春秋时棠邑,汉属临淮郡。《吴志》载:“赤鸟十三年遣军十五万筑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涂即今县境之滁水。六合自古为南北交争中重镇,隋开皇中改棠邑为六合,属扬州,明初改隶应天府。邑志自宋嘉定戊寅邑令刘昌诗始创,修于元时者,无可考矣。明永乐十七年一修,成化十二年知县唐诏聘邑人季璘、周■〈氵鳳〉二修,正德十六年知县林干命训导师卓,邑生徐禄三修。此志邦政延绍文及邑生孙忱、孙可久、谢锐、徐楠等所纂,其体裁悉仿正德《林志》,记言叙事,尚为雅简。按其书所载赋贡徭役等篇,纪明初之屯田马政,实为六合重累。六合明洪武时屯田凡二十七卫屯,七营屯,屯田凡五千九百七十五顷八十四亩,每年共屯粮三万八千六百零五石,折征银二千八百八十二两,设屯田察院以理其事。马政纪洪武初以马牛孳牧民间,养马户岁纳一驹,牛户岁纳一犊。马草场四处,共七十七顷七十六亩,屯田草场,实占全邑耕田逾半,孳牧之重,过于赋贡。

高淳县志四卷明嘉靖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启东修,贾宗鲁纂。启东字伯阳,河南罗山县人,嘉靖二年以给事中谪任高淳知县。宗鲁峄县人,监生,嘉靖二年任高淳县教谕。高淳县于明弘治四年始自溧水县析置。建县后二十三年正德申戌,知县顿锐始纂辑县志。此志为应巡抚陈静斋征集下属郡县志书,仓卒纂成,体例条格,皆遵规划。自建置以迄兵防、孳牧为一卷,自公署以迄官秩、人物为一卷,以坛祠、古迹为一卷,艺文、外志为一卷,凡四卷,分门二十有七。自高淳建县,至此志纂成仅三十六年,而其中贡赋、官职、选举等项,大有脱漏,即此一端,其编纂之草率可见耳。

高淳县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十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朱绍文纂修。绍文字在中。汉军镶白旗人,监生,乾隆十二年任高淳知县。《高淳县志》修于清代者,一为顺治丙申知县纪圣训之志,二为康熙癸亥知县李斯佺之志,三为是编。按其体例,分为沿革志、建置志、山川志、学校志、祀典志、赋役志、官师表、选举表、卹典志、寺观志、列传、艺文志、摭轶、遗编十四类。山川志统括湖渠水利,而纪载尤详,高淳县境,有丹阳、石臼、固城三湖,以丹阳湖为最大,周二百里,石臼湖纵五十里,横四十余里,西连丹湖中流,与溧水、当涂三分为界。明初建都金陵,欲通苏杭运道,命崇山侯李新开凿胭脂冈,引湖水汇秦淮入江,万历十五年大水,山崩填塞遂废。固城湖纵二十五里,横三十里,西北通丹阳、石臼二湖,南岸界宣城、慈溪,西纳徽、宣、广、建诸水,而东泄于胥河,河下有五堰,设闸启闭,水由宜兴入太湖。明永乐、宣德间,因苏、常多水害,筑坝增高,闸遂废,名曰东坝。于是水不东逝,水折流于石臼、丹阳,西由姑熟入长江,以除苏、常水患。兹观此志山川志水利条,论及设坝,则有利于苏、常,而水患及高淳诸邑,故仍主复设闸启闭,以保两全之策。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朱长文纂。长文字伯原,苏州吴县人,未冠登进士,以疾致仕,后苏轼荐为本州教授,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元符初卒。著有《墨池编》《琴台志》《乐圃余稿》等书。苏州舆地记,自古以来颇多,据王鏊《姑苏志》序谓:“子贡之《越绝书》,赵煜之《春秋》,张勃之《录》,陆广征之《记》,罗处约朱长文之《图经》。”按罗处约《吴郡图经》已佚,长文所为续记,成于元丰七年。全书三卷,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中卷分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五门。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观其分门次第凌琐,然其所述城邑、坊市、物产、风俗、园第、事志、杂录,虽与今有殊异,皆非架空之谈,颇足见宋时吴人习况,此为宋志之可珍者也。此志原本,刊成于宋绍兴四年,为我国今存方志最早之刊本,曾为吴兴蒋氏所藏,刊入《密云楼丛书》;原本今在台湾省。此志于明嘉靖二十七年有重刊本,又有万历二年钱氏悬磬室刻本,明凡二刻。清代有乾隆二十四年重刊本,同治十二年江苏书局刊本。又有嘉庆十年《学津讨原》本,道光十年《得月籍丛书》本,咸丰三年《琳琅秘室丛书》本,民国二年《榕园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密韵楼景宋本七种》等,与历代传抄本,为方志重刊传抄最多之书。

吴郡志五十卷宋绍熙三年修。绍定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范成大纂。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文穆。事迹具详《宋史》本传。此志为成大晚年所作,汇纂前志,剪裁新事而成。凡分三十九门,征引浩博,纪述简核,推为宋以前吴郡地记中最臻完备之书。成于绍熙三年,未及梓,而成大卒。时有求附于修纂而不得者,会成大殁,乃腾谤,谓不出于成大手,遂寖而不得刻行。至绍定初,郡守李寿朋始为锓版。赵汝谈为之序谓:“以周平园所撰《石湖墓志》,定是书实所自为。并申明龚颐正、滕茂、周南相三人者,尝为搜访。”故谤有自来,其论乃定。此志原本按《中国地方志综录》引载《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载:“偶读书斋主人藏宋刻本”,即罗氏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余闻宜兴沙武曾先生言:“王绶珊曾藏有宋刻明印本。”今在上海图书馆,核绶珊藏本为明汲古阁重刻本,应亦善本。上海图书馆又藏宋绍定二年刊本,仅补抄数页,与他本对核每页均系宋刊,末有一页窜入汲古阁重刊者。此本原为吴兴张均衡所藏,吴兴张氏景刊宋本此志,即以此本为底本,收入《择是居丛书》,故此本为海内收藏宋本此志之冠。此志重刊本有明汲古阁本外,又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壼》本《守山阁丛书》本等。重刊本之多,仅次于《吴郡图经续志》。

平江纪事一卷清嘉兴沈氏十经斋抄本,钤有十经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高德基纂。德基平江人,事迹未详。苏州元朝名平江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此书首无篇目,书内列四十余则,全书仅千余字。所纪虎丘及真娘事迹,真娘为唐时名妓焉,又记泰伯庙、胥山、虎丘井、许市、嘉定州、吴江鲈乡亭、昆山州、嘉定治、玄妙观、吴城、东禅院,而非摭录史传,皆宋、元之遗闻佚事焉。兼录神仙诙谐谣谚,为说不纯,又散漫无类可隶。按此书不全为地志,亦不全为小说也。

苏州府志五十卷明洪武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卷四十一至四十三抄配,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全)

明卢熊纂。熊字公武,苏州昆山县人,官兖州知府。苏州郡志,以宋范成大《吴郡志》,明卢熊、王鏊二志,最号名书。熊此志任吴县教谕时所纂也,书前有洪武十二年宋濂序谓:“熊闵前志乖纷,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成书五十卷。洪武十一年知府李亨嘉其书,将命工刻版,以丁内艰去不果。知府汤德耒继其职,遂督成之。”按此志原本残缺,据清黄廷鉴《第六絃溪文钞》卷三《书洪武苏州府志后》谓:“道光间钱塘何元锡得之浙中,以其为佚而幸存之书,充为镇库重宝。”此本今北京图书馆所藏。又蒲圻张国淦先生所藏钞本,是为全帙,不知依据何本誊录,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姑苏志六十卷明正德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林世远修,王鏊纂。世远广东四会县人,弘治十五年,以监察御史,升任苏州知府。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时乡会殿试皆第一,连中三元,历官至国史副总裁,吏部右侍郎。鏊为学鸿博,告归后知府林世远礼聘为府志总纂,又聘杨循吉襄助修志事,循吉不甘于名在鏊下坚辞。稿成鏊遣使持稿以问循吉,循吉曰:“不通,不通。”鏊亲往询其故,循吉曰:“当以苏州名志,姑苏吴王台名。”(见陈继儒《见闻录》)循吉不知州县志不用州县真名者,始于宋,为避与朝廷所修图经之名重复也。南宋所修州县志,皆不用州县真名。姑苏为苏州之别称,以其境有姑苏台,因是得名。郡志以姑苏名者,始于明成化时,浦应祥纂《姑苏志》。苏州自卢熊《志》后,成化间郡守丘霁始创修述,聘郡士刘昌、李应祯、陈颀董编纂,未几霁罢去,事遂寝。弘治中郡守史简、曹凤皆继为之,聘吴宽为总纂,久而未成,史、曹先后去,宽亦卒。而卒成于世远任内,已历三十余年矣。其书发凡定例,大抵依据吴宽旧稿,而芟繁摭要,为鏊总集其成。书前列府城府境图各一,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各一。及沿革、分野、疆域、山水、水利、风俗、户口、土产、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兵防、仓场、驿遍、坛庙、寺观、第、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宦迹、人物、纪事、杂事诸门,文辞简洁精严,可与范、卢二志并美。此书为《四库全书》所收,正德原本,北京、上海二图书馆亦皆有藏,此本曾经八千卷楼收藏,更推珍本。

苏州府纂修识略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循吉纂。循吉字君谦,吴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官礼部主事,正德六年参修孝宗实录,事迹见《明史·文苑传·徐祯卿传》中附。此篇为嘉靖时纂修实录,因苏州为东南大都,文物特盛,事迹颇繁,敦请循吉主其事。取自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起,至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止,逐一编纂,定限八月内差人奏徼。此篇循吉匆促纂成,分政事、治水、赈济、诸邑蠲免、收抚海贼、差役、钞关、课程、水政、谳狱、人物、文词诸项,按年月编叙,以府之公牍汇冠诸卷首。中惟政事一项,纪太仓之设州文献最备,又抚海贼施天泰事,叙述较详。此篇见载《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按循吉又别著《苏谈》一卷(《皇明小说今献汇言》收),专载苏州往事旧闻,可与此篇合观也。

苏门遗事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奇逢纂。奇逢豫籍燕人,寓居苏州。此本为未成稿。其凡例云:“万历戊寅至癸卯,犹有郡志可凭,自癸卯后之文献,而无可征矣。其事自多遗失,及今搜而辑之,犹可存什一于千百。”书首列名贤志,自周至明。次宦绩志,自唐至清。又次游寓志,自晋至清。后列艺文志,自晋至明,分说、记、考、议、诗五门,皆有裨益掌故。其名贤、宦绩专为考遗佚焉。如叙尹芝仙以中书弹琴事,崇祯皇帝每听弹琴到得意处,不觉击节曰:“仙乎,仙乎。同号登仙兮,卜居苏门。”此段,奇逢放毫劲书,笔法挺劲,为得意之书也。抑其别有所托耶。芝仙为程门高弟,亦尹彦明之后裔也。

三吴杂志不分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潘子恒纂。子恒字景升,天都人,一作歙县人;寓金陵,嘉靖中官中书舍人。三吴之名,其说有三;《通典》谓为会稽、吴兴、丹阳为三吴。《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此编辑录太湖故实为主,录王鏊等所撰《震泽篇》七篇,次录震泽诸记文;又辑半塘、灵岩山、马鞍山、丹阳、娄东、淮云、泖塔、云栖、巢湖等湖山记文,因以震泽为主,故曰《三吴杂志》。

百城烟水九卷清康熙二十九年长洲张氏景翠轩刊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清徐崧、张大纯同纂。崧字曜庵,吴江县人。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人。是编原为崧所编纂,名曰《百城烟水》,卷前有尤侗序谓:“崧意欲自吴而往,遍及江南诸邑,匆匆未就而溘焉。大纯惜其齋志长往,重加纂辑补缀,而成苏州一郡。”此书以纪述吴郡山川、寺观、园亭、名迹、人物,并汇辑古今名贤辞藻。其书大旨以纪事实。汇集诗文皆吴郡文献,有似方志文献。

姑苏采风类记四卷红格旧抄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清张大纯纂。大纯事迹,已著录于《百城烟水》。是编记苏州及属邑之掌故杂事,自春秋吴泰伯始,迄清康熙间事,尤于张士诚事迹,及倭寇犯东南事最详。书后有上元管同撰《宝山记游》一篇,实与此志无关。管同嘉、道时人,当为后人窜入。大纯又辑有《三吴采风类记》,有刻本,所收多为诗文,与此书可以同览。

吴县志五十四卷明崇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牛若麟纂修。若麟字玉书,一字鹤沙,黄冈县人,崇祯十年进士,十一年任吴县知县,十五年以忧去。吴县志始创于嘉靖间苏祐,凡十六卷,文极简略,历百十四年,若麟始为重修。载笔者为邑人王焕如、杨廷枢、郑敷教诸人,若麟总集其成。全书凡四十一门,而无大纲。卷前有图十五,为邑人徐霂摹绘,颇精致,称五易纸而始定。各图后有曹自守所撰图说及若麟题跋。按此志纪述吴县事物甚繁,然时值丧乱,未经润色,即以付梓。又采辑者搜罗虽富,而编次冗杂。

吴县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汤国黎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萨修,孙珮纂。萨字湛谋,滨州人,康熙十五年进士,十七年任吴县知县。珮吴县人,诸生。自秦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首县,其境甚广。晋分之,以置海虞,唐分之以置长洲,五代钱氏分之以置吴江,清分之以置元和,其先皆吴县地也。此志孙珮始事编纂于康熙初,历十六年始克成书。全编皆出珮一人之手,事专而有度,文简事详。志类分图说、建置、职员、师儒、文武科目、分野、疆域,城池、山水、乡都、坊巷、市镇、桥梁、风俗、户口、田赋、徭役、物产、祥异、官署、学校、书院、坛壝、祠庙、第宅、园林、古迹、僧坊、道观、塚墓、世家、封爵、氏族、平乱、宦迹、人物、杂记、艺文诸篇。按此志所叙吴县事物繁浩,乾隆《吴县志》知府雅尔哈善序谓:“此志视《牛志》较简,又失之诬。”而其言无据,按孙珮此志,所记吴中故事甚多,虽纪载不免缕繁,然皆考证史籍,参详旧志。如田赋所记明代重赋之原,明初乃以籍没张士诚部下之产,及富民沈万三之产,概名之曰官田,悉照租额定税。于是苏州赋额向增至八十八万者,忽加至二百八十余万。吴民之困于重赋至此愈甚矣。如此之类,皆使读者能自寻其脉络,非诬谬焉。

长洲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国书馆藏)

清祝圣培修,蔡方炳纂。圣培字思益,湖广应城人,贡生,康熙二十年任长洲知县。方炳长洲人,县学生。长洲与吴县为苏州府附郭县。吴县之名甚古,长洲分建则自唐始。邑之往事,具载郡志,至明隆庆间,知县张德夫首创《长洲县志》十卷。万历间,知县江盈科复为增订。按是编承张德夫志而重加编纂,全编共列三十八门,而无大纲。乾隆修《长洲县志》序,议其修订赋役,论则颇悉,而艺文概置勿登,宦迹、科第之类,又多与明志大异。论及是编得失可谓至明。按长洲志书自来无完美,是编修时元和未分,一邑之中赋税至四十余万,苏州赋税之重,则始自明洪武中,定天下赋额总二千九百四十二万石,而苏州一府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是居天下十分之一。历朝累建减免,皆未议成;至康熙甲子始准修订赋役诸则。故此志叙述修订赋役特详,以备后来稽考,修志之主要目的在此焉。其余则不免率略,于艺文则未经收集,宦迹科第均未经详考,诸端是为此志之短。又其书校核极疏忽,如所列图考一类,实有图而无考。目录所著篇名排次,与书中编次有错乱,如目录中著名星野,而书中则著分野,义虽同,但编例与标目亦须划一,如此之例,亦为此志之所短焉。

元和县志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许治修,顾诒禄纂。治字有野,湖北德安府云梦县人。乾隆三年举人,四年登进士,历任陕西宜君、江苏昆山、华亭等县知县,二十五年调任元和县。诒禄字禄百,长洲县人,监生。清雍正二年,以长洲财赋甲天下,于是析置元和县。苏州一城而置三县自此始,当时虽都城京尹领辖之区,亦未有之。元和自建县后,知县张之炜谓分邑之初,必需修志,乃延施觉庵、杨皋里编纂,三年而成,未付刻。张若燧继任知县,见之谓为荒谬,而禁其书,嘱属官方晓岩改易未成。及许治调任元和,礼聘沈德潜为修志总裁,而秉笔者实为诒禄,阅十月书成,凡二十九篇,附目三,按此志体裁谨严,落笔矜慎,书中无琐细冒滥之辞,一变吴志向所喜谈佚闻杂事之习,而开志乘实核之一体,当时号称佳著也。

许关志十八卷明嘉靖十六年修,传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张裕纂。裕事迹未详。许关即浒墅关,一名许市。在吴县西北三十里,按本志沿革,镇旧名虎疁,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唐讳虎,吴越讳鏐,改名许。关自明初设立钞关,置主事,监理税务。志自是编始,其书体例,首自建置迄杂记,上从课税则例,旁及人物、学校;下逮物产、风俗,纤微璅屑,靡不收录。俾此可以考明时之关税则例焉。查此志嘉靖原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吴郡甫里志二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彭方周修,顾时鸿、王立礼纂。方周蜀南人,任元和县分防县丞,驻甫里镇。时鸿元和县增生,里人。立礼副贡生,里人。此志编例冗繁,而所纪则无几。卷一图考、凡例,卷二设官、职掌附,卷三都图、形胜附,卷四官署,卷五风俗、物产附,卷六人物,卷七耆硕,卷八进士,卷九孝廉,卷十贡生,卷十一庠生,卷十二国学,卷十三孝义,卷十四节烈,卷十五祠宇,卷十六古迹、亭园附,卷十七桥梁,卷十八封赠、塚墓附,卷十九游寓,卷二十方外,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艺文,卷二十三历朝诗选,卷二十四八景图诗。甫里于乾隆时为苏州巨镇之一,属元和县,以县丞驻此。按此志卷一之图考,卷三之都图,为苏州府县志所无,图地小尤详,可资参考。

昆山县志十四卷影钞明弘治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四)

明吴祺修,顾潜纂。祺字贵德,丰城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翌年授昆山知县。潜字孔昭,昆山人,顾鼎臣从子也;弘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授山西道御史,官至副都御史,以疾家居。邑令吴祺修邑志,聘潜为总纂,书成于弘治中。按此志原刻本,未有发见,参藏家书目,仅见陈揆《稽瑞楼书目》,注十四卷,亦抄本耳。兹本所存仅三、四两卷,卷三为城池、市镇、坊巷、桥井、古迹,卷四为公署、学校、祭品、守令题名、坛壝、祠庙、坟墓、宫室、园池、寺观。近于苏州发见稿本卷一至十二,南京图书馆得抄本为全帙,而与此影抄篇目略有小异。书首有图五,卷一建置、分野、疆域、城池、山川、乡保,卷二户口、赋税、土贡、土产,卷三市镇、坊巷、桥井、古迹,卷四公署、学校、祭器、县令、学官、坛壝、祠庙、坟墓、宫室、园池、寺观,卷五进士,卷六举人、岁贡、荐举,卷七名宦、流寓,卷八封建、名臣、封赠,卷九文学隐逸,卷十孝友、贞节、艺能、释道,卷十一至卷十三集文、集诗,卷十四拾遗。稿本十二卷藏于苏州文管会,憾犹未获见。

昆山县志十六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逢春修,方鹏纂。逢春字仁甫,嘉靖初任昆山知县。鹏字时举,号矫亭,昆山县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山西提学副使,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遂致仕归。家居十余年,卒年七十一,著有《矫亭存稿》。昆山有志,肇自宋凌万顷之《玉峰志》,边实又为《续志》。玉峰本昆山县地,宋南渡时始析为县,即今之嘉定是也。元至正时邑令杨譓又重修《昆山郡志》,因昆山于元贞二年升县为州,故名郡志。其后修于明者,有宣德时范能、季篪之志,景泰时知县蒋明又作《新志》,后称曰《蒋志》。弘治问顾潜复为重纂,称曰《顾志》。本志于前之志乘源流,其大致如此。按本志方鹏自序评论前志得失曰:“国朝修志者三人,《季志》远矣,《蒋志》不足征也,惟《顾志》为近而太略焉。”是编之纂,按鹏自序谓:“补《顾志》所遗,续所不足。”兹阅是编体类,大抵仍依《顾志》补其所遗,续其后事。嘉靖以前昆山事物,是编始能臻齐备,如职官、科贡、人物,明际一段殊无阙漏,列传亦无浮奢夸耀之辞,而明代昆山人才之盛,借此可见。其余若山川、古迹、园池、寺观等条,能考订原委,以补订前志之缺误,全书体要,能敛实而黜华,精心之作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明毛氏汲古阁增刊元至正二十三年续修本。清道光三年常熟张氏影抄元至正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宋孙应时原纂,元卢镇续纂。应时字季和,学者称烛湖先生,尝师事陆九渊,登进士第,庆元间常熟令。镇字子安,淮南人。起于武弁,至正间任守御常熟领兵副元帅,兼平江路常熟知州。是时常熟始升县为州,镇即因孙应时《琴川志》补辑之,自为之序曰:“按《琴川志》自宋南渡,版籍不存,其后庆元丙辰,县令孙应时尝粗修集。迨嘉定庚午,县令叶凯始广其传,至淳祐辛丑,县令鲍廉又加饰之;然后是书乃为详悉。是属耆老顾德昭等,徧求旧本,公暇集诸士,参考异同,重锓诸梓。”按序言记元至正前常熟志乘源委甚详。《卢志》原本久佚,据本书载邵恩多题记云:“景抄元《琴川志》,荫棠学博从言氏收藏本钞。”又附录嘉庆十年言朝楫记云:“明季锓版已失,《卢志》已不可得。是以明末龚公立本得见此原版刻本,宝同拱璧。国初子晋刻汲古阁版,文清朗而无图。余家所藏龚跋本,各图皆全浚,余因书中有缺页缺字,借汲古阁本补全之。忽为当局借观,索还日而图少几页,叹惋者久之。”言氏所藏原本,今无可查考。阅抄本书首有县境图一、县治图一、虞山图一、乡村图一,疑乡村图有缺少焉。其编例分叙县、叙官、叙山、叙水、叙赋、叙兵、叙人、叙产、叙祠、叙文十门,与通行之重刻本同。

常熟县志四卷传抄明弘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子器修,桑瑜纂。子器字名父,宁波慈谿县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昆山、高平知县,弘治九年调任常熟知县。瑜字廷瓒,常熟县人,举人,官温州府通判。常熟孙、卢二志,及明初张洪《新志》,皆称曰《琴川志》。子器修此志时,以琴川之名,非人所通晓,故更名曰《常熟县志》。其书继张洪《新志》而作,总分四类。一曰地理,自建置沿革以至灾祥,凡属于地者,皆入焉;二曰宫室,自县治学校,以至寺观,凡所盖藏者皆入焉;三曰官治,纪自县令而下,以及政事之类皆入焉;四曰人物,自先贤而下,以及仙释之类皆入焉。观其编例,虽可综括全体,然其编次终不免于凌乱。又此志是经众手辑纂,体裁难以划一。先自邑令李杰延进士钱仁夫、马儒,及诸生姚椿、陈天麟,草创大半。及子器任邑令,又延桑瑜赓继总辑,分纂者四人,地理属林傅,宫室属林儒,官治属蒋绮,人物属张尧民。故此志今人或称《李志》,或称《杨志》,或称《桑志》,其实则为一书耳。

皇明常熟文献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管一德纂。一德字士恒,常熟县人,举人。按此志总分四类,曰地类,分山川、建置、沿革、市镇、村落、园亭、水利、名宦、乡贤九门;曰献类,分县令、学博、科第、人物四门;曰文类,分诗文二门;曰余类,分灾异、神异、风俗三门。其例地类分名宦乡贤,与献类之县令人物,例有重沓。按书前有知府李右谏及知县耿橘二序,耿序谓:“士恒此志仅踰年辑成,其体裁详而不杂,简而有体。所记自明兴以来,凡学行勋节之在人,典章规制之在国;与夫数会遭逢之在天,罔不胪列。”观此语以知此志搜罗之浩繁也。

常熟县私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四十五年修,旧抄本,有瞿凤起题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姚宗仪纂。宗仪字凤来,常熟县人,事迹未详。按是编宗仪综录管一德之《文献志》,李维柱之《儒学志》,耿橘之《水利志》。又博群籍有关邑之史事者,合为一书,为常熟后来修志创一大稿。其书共列二十三门,胪列庞繁;自谓其书乃因宋志体裁,叙县则纪沿革城郭,叙山则山志,叙水则《水经》,叙风俗则《风俗通》,叙神则《搜神记》,叙二氏则记释道,叙诗文则艺文志,叙族则综录诸家宗谱,共收一百十九姓,记述明时姓氏之分布甚详。按此志卷帙庞浩,素无刻本,此本为旧抄本而有清嘉道时人笔意,未审出何人手笔。

尝熟县志十五卷明崇祯十二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龚立本纂。立本字渊孟,常熟人,万历四十四年举人,官南京刑部主事。按此志名,以避明光宗常洛讳,故曰《尝熟县志》。是编为立本私辑之志,未见刻本。立本患虞邑图志芜缺,于万历甲辰、乙巳间,与同邑何季穆始事搜辑邑之遗事,垂二十余年方为辑成。全编分疆域、山川、桥梁、公宇、学校、第宅、官师表、宦绩、先贤表、先贤考、封旌、选举、列传、土产、古迹、寺观、墓域、灾祥、摭遗十九门,卷首有图。按其书大致搜采旧籍,而增补前志所缺误者绝少;惟山川门,叙水利特详。

海虞别乘不分卷清常熟赵氏旧山楼抄本,翁同龢手跋,赵宗建校(上海图书馆藏)

明陈三恪纂。三恪字象贤,号玉渊,常熟人。博综小学,堪舆卜筮、壬盾风角之学,年至七十七卒,同邑钱谦益为之传;列于此书首。海虞常熟县之别名;三恪以县志百年未修,尝闻街谈里语,捃摭收录,旁行侧注,参考确实者,而入此书,久之成帙。分大诰、建置、形胜、山川、疆域、城堡、仓库、田赋、水利、兵防、风俗、灾祥、古迹、学校、祠庙、寺观、第宅、陵墓、官师、先贤、邑人、游寓、释道、节烈、集诗、集文、佚杂诸门。皆记现实事物,为供常熟修志奠定基础矣。

鹿苑闲谈一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近人丁祖荫校并跋(上海图书馆藏)

明钱达道纂。达道字五卿,别号韩源道人,常熟县人。此书成于明末,后达道之姪尔照又为《补录》。全书分谈隐、谈侠、谈戒、谈盛、谈仙、谈鬼、谈神、谈妖、谈异、谈伎、谈谶、谈梦、谈事、谈戍、谈景诸门,记邑之往事者半,小说丛谈者半,书为杂记体裁,而明季常熟遗闻杂事卒赖以保存,供后修县志可为参考也。

琴川逸响一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陆云沛辑。云沛字子汉,常熟县人,事迹未详。是篇为常熟人赞颂邑令陶拜玉之歌诗,前有谈九孔序,称陶令有德政于民;于是常熟绅民为歌诗赞颂,云沛辑录成帙。有冯武、钱良择、陆宸钥、钱中抠、颜文渊、陈中庆、蒋廷锡、瞿绶、孙德音、单嘉孝、蒋拱辰等歌诗,歌赞陶拜玉能体察民隐疾苦,与民同耕同渔,兼及常熟古迹山川礼俗,云沛录存一卷梓之。赞颂守令,盖有惩戒之意寓焉;宋陈洪范作《续扬州赋》,歌颂郡守郑典德政;《琴川逸响》,可与颉颃。然审其寓意,为使后来继治者之所鉴也。

琴川志注草十三卷、续志草四卷、补录一卷、续志补录一卷旧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陈揆纂。揆字子准,常熟县人。琴川常熟之别名焉,始见宋范成大《吴郡志》谓:“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一名琴川。”元鲍廉《琴川续志》谓:“其地县治前后,横港凡七,如琴絃然。”以故邑之志乘,以琴川名者,有宋孙应时《琴川志》,元卢镇《琴川续志》,明《张洪琴川新志》,共号名书,是编揆补注《三琴川志》之缺误,其体例悉依三志,纂成于清乾隆时。所附《续志草》则专补艺文,《补录》一卷,则统补全书。其所罗辑轶闻遗事甚繁,而义例考证则未克精审。其书未见刻本,钞本亦稀见。

里睦小志不分卷常熟丁氏淑照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崇善纂。崇善字齐宋,里睦市人。按此志未见有刊本,此本系据稿本誊抄焉。里睦市清属昭文县,昭文今并常熟。里睦与梅里、支塘、吴市,为常熟四大镇也。按此志纪里睦事物,实述不滥,绝无夸耀乡里。志类分地理志、乡校志、人物志、往迹志、杂志五类,颇合乡镇志书体裁。

支溪小志八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镇纂,周昂增补。镇字备九,昂字千若,皆常熟县支溪人。支溪亦名支里,又名支塘。支溪川焉,支里镇焉,属常熟县,地滨江海,夙号岩疆,元末张士诚于此筑支塘城也。此志地理门载,昔南沙废县城在此。南沙久废,今为常熟县地。此志门类,仿《里睦志》例,分地理、乡校、人物、往迹、杂志五门。昂增补艺文志,而艺文溢出全书之半。

钧渚小志不分卷清嘉庆间修,传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单学傅纂。学傅字师白,号钧翁,里人,嘉庆五年庠生。钧渚在常熟县西南四十九都,距城三十六里,周连金匮县界,独此锐出之地属常熟,形似鸟喙,旧名鸟啄(啄音似嘴),后来记载更名钧渚。其地方五里,而其内地名数十,自元、明以来为常熟文物特盛之区。此志不分志类,分条记载钧渚往事,而记人物独详,但其编缀无归纳及先后之次序,体裁欠佳。于人物记载顾祖禹逸事甚多,如范鼎九(贺)条载:“际乙酉之变,闻野哭声,迹之乃芦苇中一小舟二人,一为顾祖禹,一为黄守中,皆锡山豪杰,遂共醺酒祷天大哭于云庆桥,而订交焉。顾尝游耿逆之幕不用而去,纂《方舆纪要》成于鼎九家者大半,故亦自号宛溪子在钧渚。”又纪顾祖禹一条载:“祖禹字景范,范鼎九延为塾师,修脯钱止六两,时名七百文曰一两。顾新岁即尽取之,半买纸笔,半贮箧以待出游资用,粗衣粝饭,日可行百里。散学不能限日期归,则书录夜恒弗寝。盖足迹几遍天下,地势险易皆躬履详审,而后笔之于书,故迥异经生家言。王丹麓《今世说》云:景范著《方舆记要》成,吴抚军先刊五卷行世;孙宇台谓其书,若长河亘天,珠囊照地,古今兴亡,天下形势,瞭如指掌,真人间未有也。丹麓又云:顾无锡人,沈敏有大略,为人贫而廉。辑《方舆记要》约一百二十卷(足本一百三十卷),今按顾书不止一百二十卷,底稿两橱,现犹存鲒鱼塘桥某氏,当时传抄多以繁重不能卒业,嘉庆中有广东镌版,亦摘其大略耳。”阅此说,以知祖禹之《方舆纪要》不只一百三十卷,且祖禹为此书之艰苦,而卒成大业,故录之用以借鉴也。

吴江志二十二卷清然松书屋精钞明弘治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莫旦纂。旦撰《大明一统赋》,已著录。按此志刻成于弘治元年,有吴江知县孙显序谓:“此书乃显为之刻行,莫先生纂而成书三十余年矣。”据嘉靖《吴江县志》所录旧序,有天顺元年莫旦《松陵志》自序,序谓:“卷二十,为类二十有七,类各有序。”又弘治元年莫旦《吴江志》自序谓:“即天顺间所编《松陵志》旧稿焉。”兹按此志共三十八类,较《松陵志》有所增补也,书后又增《续志》二卷,合为二十二卷,而未注明《续志》。据正德二年吴洪《吴江续志》序言:“旦既纂《吴江志》,病其疏,复纂《续志》二卷。”以证此志后二卷为旦最后所增补。此志原刻本,仅见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抄本以此本最精。

吴江县志二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曹一麟修,徐师曾纂。一麟字伯礼,山东安丘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任吴江知县。师曾字伯鲁,吴江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按是编总分八门,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典礼志、曰官政志、曰经略志、曰人物志、曰杂志,卷前有图九。食货志历述农蚕渔业之况,及嘉靖中绫紬丝价。师曾自序述及县志源流,昉于宋朱长文之《图经》,而元人续之,窦公德远,吴公本又续之,至莫公旦而大备。又所列旧志序文,有洪武六年窦德远《松陵志》序,正统七年吴本增辑《松陵志》序,天顺元年莫旦《松陵志》序,弘治元年莫旦《吴江志序》,正德二年吴決《吴江续志序》。此外又有师曾《读陈氏吴江志》一文谓:“为陈君明纂稿。”又言:“里人陈献可亦尝属草。”吴江嘉靖以前志乘源委,借此可考也。

平望镇志四卷首一卷清西郊草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纂人无考。此本卷首列凡例八条,题西郊草堂主人谨识。主人未详何人焉。书前有雍正十年苏州府学教授宜兴储元升序,略云:“地志有四,曰一统志,曰通志,曰府志,曰县志。就中惟县志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然至邨若镇,亦岂能纤悉备书,则村镇之有志,所以补邑乘之阙也。”按此志叙述详细,首列镇图、莺湖图、八景图。卷一沿革、疆域、城池、官舍、胜迹、桥梁、坊亭,卷二形胜、第宅、寺观、祠庙、邱墓,卷三职官、科举、荐辟、贡历士、文苑、逸士、寓贤、艺术、孝义贞节、闺房、释道,卷四土产、灾祥、风俗、杂记、艺文。县志之叙村镇当不能如是之详尽也。平望属吴江县,西连太湖,东接吴淞,南指嘉兴,北走淮、扬,盖四达之要津。此志沿革有云:“汉建平中谏大夫钱林弃官隐平望乡,其名始见。”此说清乾隆时沈登瀛已有驳斥,见其著《深柳堂文集》之《震泽县志沿革书后》所说:“古有乌程县之平望乡,有长兴县之平望乡,二乡相距甚远,不容相混。乌程县之平望乡,宋初割属吴江。乃《震泽志》之沿革,竟以长兴之平望,认为乌程甚可异焉。”因长兴县之平望,史传均述为钱林隐居处,此镇志沿袭县志之误也。按平望镇元末张士诚曾于此筑城,是后为兵冲要地矣。今镇仍属吴江县,为沪、苏、嘉、湖之公路中心。

震泽县志续不分卷清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清雍正三年分吴江县设震泽县,民国初废并吴江。建国初又置震泽县(今废并吴县),其所领地是太湖中之岛屿,非清时震泽县地也。震泽县志始于乾隆十一年知县陈和志延县人编修倪师孟纂成县志三十八卷,嗣后无修之者。此稿纂成于清末际,志类仅续补乾隆志名宦、名臣、孝友、文学、艺能、隐逸、寓贤、释道、名嫒、书目、集诗、集文十二门,撰人及稿成年代均无可考。与吴江柳亚子先生所藏红格抄本民国九年修《震泽县志续编》十一卷,其内容大致相同。柳氏藏本亦不著纂修人姓氏,疑此稿即柳氏藏本之底稿也。

常州府志十九卷清嘉庆中传抄明洪武十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度修,谢应芳纂。度字景仪,增城人,洪武九年任常州知府,官至吏部尚书。应芳字子兰,武进人。元至正初隐于邑之白鹤溪,授徒讲学,既而兵难起,避地吴中,吴人争致为弟子。明兴定江南,归居芳茂山,年九十七卒,所著有《思贤怀古录》等书。常州古毘陵地,自元兴至明初百余年间,郡志散佚,存者惟宋《咸淳毘陵志》,叙述疏略。度仕常州即延应芳重纂,翌年告成。全编凡十九卷,七十三目,无大纲,郡志体要,至是大备。卷首列府地理图一、郡城图一、公廨图一、县图四,是时常州领武进、宜兴、无锡、江阴四县。编例以四县分次,首列郡记,其下列四邑之志。此志刻本久佚,此本为嘉庆中传抄,未见藏家书目。

常州府志续集八卷明正德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恺纂。恺字元之,无锡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官兵刑二部主事,历顺德府通判,东平知州。常州古毘陵郡,亦称晋陵。隋平陈罢晋陵郡,始置常州,领晋陵、无锡、江阴、宜兴四县,成化中又增置靖江县。郡志昉于宋教授邹补之,续修于咸淳太守史能之。明洪武间郡人谢应芳又为重纂,成化五年,郡士朱昱殚力采摭,成志四十卷,十五年又为《续志》,明以来事迹克臻完备。正德八年恺又为《续集》,卷前列图八,及郡县沿革表;分地理、诏令、官寺、食货、职官、文事、武备、山川、人物、宫室、词翰十一类,子目四十九。体例颇合史裁,补述增置靖江县事尤详。

常州赋不分卷清光绪七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褚邦庆纂。邦庆字人荣,号容船,常州人。善为辞赋,壮出游既久,编历名山大川,凡可为考据之助者,大都寄之笔墨。是篇为清高宗皇帝南巡,召士子献赋。邦庆述乡邦典故,仿周紫芝《宣城赋》、葛沣《钱塘赋》例,作《常州赋》,时共号宏篇。其赋例,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户口赋税,及兴衰大略,冠之卷端,其余山川、关梁、祠庙、陵墓、古迹,各以其类分汇各邑,累如贯珠。至于仕宦、人物、流寓,则合成一郡之冠冕,各邑不复分疆画界。及方外、列女、物产,莫不皆然析之,则棋布星罗,总之则珠联璧合。又其文中各有起伏,有提挈,有感慨,有论断。既殊稗史之弇鄙,复异类书之琐碎,一归于俪则,而不失乎赋体。邦庆又自为之注,尤得悉其要也。卷前有庐陵王其淦序称:“获睹斯赋,如游异境,幸得导师。”

阳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陈廷柱修,虞鸣球、董潮翰纂。廷柱字天峰,山阴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三十四年任阳湖知县。鸣球金坛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官吏部考功郎中。潮翰字晓沧阳湖县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少孤育于外家海盐陈氏,及长以诗文名,称嘉禾八子之一也。阳湖旧晋陵县地,县治与武进同城,皆为常州府郭县。明初并入武进,清雍正四年又析武进之故晋陵县地,置阳湖县,以其境有阳湖故名。是编为分邑后始创,鸣球为总纂,潮翰副之,书未成半,而鸣球以事辞去,潮翰一人总辑成书。分疆域志、营建志、食货志、学校志、禋祀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摭遗十一门,子目七十有一。新分之县,其间地理政治之分界,使修志者难之。是编以疆域营建禋祀诸门,悉以厢乡分隶。秩然不紊。如坛壝、学校及诸公所二县各专隶,则二县具载,详略互见;此乃本史家一事两书之法也。是编所叙二县分划,能于合中见分,分中见合,俾阅者展卷了然。清乾嘉之际所纂二县同城新分县志,以江苏特多,当推是书分划最善。

无锡县志三十六卷明弘治七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景抄本)

明吴凤翔、李舜明纂。凤翔字藻庵,无锡人。舜明字絅庵,无锡人,事迹均未详。无锡事始见载宋史能之《毘陵志》,宋以前无锡为昆陵属邑。宋时无锡已有县志,久佚不传,而《毘陵志》间引其说。元时县志,据《千顷堂书目》有王仁甫撰《无锡县志》二十八卷。而《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始改无锡州为县。《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标题,实称《无锡县志》,已为明初之制,是为洪武初元前书矣。《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洪武《无锡县志》四卷,实非仁甫之书也。又按本志秦夔序谓:“景秦时,乡先辈冯择贤(名善)又续为之。”则洪武志后,又有冯善之《续志》。秦夔序又谓:“先者失之拘,续者失之驳。”则洪武、景泰二志,均有所短焉。故凤翔、舜明之纂是书,乃有匡正前志之意存也。其所参互考订,博采旁求,著例定论,果有超越前修。按所拟体裁慎严,全编编次,首列县境图一、县城图一、县治图一、郡县表一。次列地理、诏令、公署、食货、职官、文事、武备、山川、人物、宫室、坛壝、祠宇、寺观、陵墓、古迹、祥异、词章、碑碣、摭遗十九门。食货志户口条,记宋、元、明无锡户口之数甚详。土贡条载唐蓣药,引潘桐《图经》,蓣药出无锡县胶山,今无。土产条记,稻有占城稻、红莲稻。占城稻种来自占城,红莲稻无锡自古有之。引《吴郡志》言粒肥而香,及陆龟蒙诗“近炊香稻识红莲”之句。铁来自川、蜀,本县冶工范为炉鼎锅■〈釒隻〉等器。以知无锡冶铸,明代已盛。词章志有重修《淮海先生祠堂记》一篇,纪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国初卒于藤,归葬高邮。致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慧山之原,子孙因家焉。此文未著撰人。按洪武《无锡县志》艺文,作《重修淮海先生祠堂之记》,亦未载撰人。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艺文志》作《重修淮海先生墓记》,始考证此文撰人,谓始载元邑志艺文,撰人是为永嘉戴溪。按是编偏于考订,仍不免疏漏也。

金匮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允谦纂修。允谦字济光,深泽人,拔贡,雍正十二年任金匮知县,任满去,乾隆三年复任。雍正四年,分无锡东境地,置金匮县。新志之辑,是编初创,其书所立条目三十六门,整严有度,是出于苕水吴兰叔订定。金匮分置未久,文献无多,条目虽备,而纪载疏略,徒具空名而已。如人物志,首列吴泰伯世家,以下则寥寥无几矣,泰伯之立世家,亦非邑乘所宜。又每篇之前皆有总说一段,以代小序,然多空文累牍,且文笔欠佳,言不尽达。考此志为出华希闵手笔,而编例出于吴兰叔。希闵又纂《无锡县志》,锡、金同城,又为新分二邑,山川人物之分域,学校寺观公所之所属,既系希闵一手分裁,而分划未见明晰,又如新辑宦绩诸传,有虚誉显耀,至于舛缪疏漏之处,可以讨论者甚多矣。

瞻桥小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清王鉴纂。鉴字子任,别号抱山居士,无锡砖桥人。此志分原始、本志、水道、古迹、神异、名族、人物、艺文八门,书后附《锡山文献》。按此志所摘录元、明邑志,旁考诸书而成,其引征诸书,皆注明出处,颇具编例。瞻桥一名砖桥,属无锡,按此志原始,引元王仁辅县志,通平江路之砖桥,村因是得名,瞻桥明时属泰伯乡。

江阴县志十四卷明正德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本)

明黄傅纂修。傅兰溪县人,弘治六年任江阴知县。江阴之为县在萧梁,为吴暨阳县地,唐武德中曾置暨州,旋废。五代迄宋,建江阴军,元时升为江阴路总管府,其雄重可知也。明始降为县,后又析设靖江属常州府。宋绍熙中知军施迈命教授郑应甲纂《江阴志》十卷,是为志乘之始。绍定间,知军颜耆仲命教授郭廷坚为之续修,元至元中,教授朱子昌重校刻宋志,明洪武中知县饶玄德又为翻刊,二十四年县丞贺子徽续修,永乐中训导陈贽重修,正德前江阴志乘原委,及其版刊大概如此焉。傅令江阴徧采宋、元、明诸志汇绎,与邑生苏峦、顾康、张简、方汉,搜讨重纂,编成十四卷。揭纲领者十,累条目凡八十九,细目苛条,搜剔无漏。按此志纂成于弘治十一年,至正德十五年邑令王泮始为付梓。其书版框之宽,字体之大,可推今存江阴志之冠。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言及此志谓:“一见为聊慰平生素愿。”其钦慕焉如此。天一阁所藏此书,今已散失矣。此本外,惟浦圻张国淦藏有影抄本,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重修江阴县志二十一卷明嘉靖刊本(天一阁藏)

明赵锦修,张衮纂。锦字元朴,余姚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授任江阴知县,擢侍御,以斥严嵩罢归。万、启初复起,历官至兵部尚书,卒谥端肃。衮字补之,江阴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升侍读学士,太常寺卿,掌国子祭酒事,官至南京光禄寺卿,著有《张水南集》十一卷。按此志首列武进唐顺之及张衮二序,衮序谓:“江阴志,国朝贺子徽氏、颜瑄氏而称县志曰:因革之初,旁咨事实,系出亭父里魁之言,文或不副。弘治癸丑,兰谿黄君为令,复为罗络希闻,剖析疑义;后若干年,宗《黄志》而为《续志》,凡得九卷。”按此志创修于嘉靖丙午,时巡按御史王公言询志考俗,邑令赵锦遂延衮及蒋龙、徐鸣玉、吴胤议辑,其书依《黄志》旧文而补其遗事,稿成于丁未春。按其书编次,分建置记、提封记、风俗记、食货记、学校记、河防记、兵卫记、禄秩考、官师表、选举表、列传、外记、外传、遗文十四门。卷前图记,有宋志全境图,及山川图、四境图、县城图。其书体裁,则有图、有记、有表、有考、有传,类统子目,惟分次不足明晰。各类均冠以小序,子目如沿革诸篇,其要者,亦各为说以前,颇能明其编例。食货独立一门,分户口、田赋、贡课、土产,此例甚善。其凡例云:“食货以《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经首言之独非货乎,是故列之为正纲。”但所记甚简,田赋言江阴四境之田,惟圩坦,税粮正额大约一十万九千九百石有奇。土产所载,则稻谷蔬果鱼鸟等类,均为所习见者也。

宜兴县志十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遴玮修,王升纂。遴玮字玉甫,号剑华,四川富顺县人,万历十四年进士,翌年授宜兴知县。升字世兴,宜兴人。原名革,因督学耿天台牒送岁贡,故改名升,出为成都通判,有廉誉,迁监课提举,未几告归。升为人,志节坚贞,安贫好学,少尝受学于唐顺之,学以程、朱为准的。所著书有《左氏鲁史》《读左赘言》《四书辑略》《四先生论宗》《五伦分疏》《武经七书解》等。学者称孚斋先生。宜兴为汉阳羡县地,晋惠帝时,以周玘三兴义兵有功,立义兴郡。隋废郡存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中以避讳改名宜兴。邑志源流,本志徐显卿序谓:“自晋周孝侯有《风土志》,宋单氏续之。正统间邹令旦,以属训导危山因旧编而饰之成县志,更七十年正德之季,韩令儒以属教谕林文聪重修。”宜兴县乘原委如此焉。按是编初创于万历邑令韩容延杨阜与学谕李延谧参订,垂成而寝。遴玮蒞政三载,延王升与学谕周国宾本《韩志稿》重订。而实出诸王升手笔,博采群史,考订前志缺误者颇多。其书志类,分舆地、营建、食货、学校、官师、人物、忠义、文艺八门,仍依前志体例,而次序离合大改旧观,前志谬误者,悉加整正。如引《金陵志》以证铜官因汉铸山得名,而力辨袁玘降棺之谬。据《晋书》,以表孝侯临难。慷慨徇义,而不袭其家传之讳。稽《蒋氏世谱》,以续云阳亭候点于封,统收单锷水之策,以裨于时务,而悉补旧籍之所缺遗。改正苏文忠于侨寓,叙其迁逐不偶,匪独沾沾于焚券一小节,大都会要而折其衷,直为一邑之信史。引史证志,为修志创一新例。明人修志大都沿袭旧志,辗转纂录,绝少考订。是编据史籍,引艺文,以考证前志谬误,可为明代方志中杰出之著焉。

荆溪外记二十五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敕辑,李文校正。敕字楚山,宜兴人。文字孟博,真州人。此记李文序略云:“义兴自昔有志,总若干卷,厥凡山川、区域、城郭、土田、人官、物产之类。如凡例所称者,亦既包罗揆叙,而罔弗具举矣。第以古今绵邈,则详略不容。”按李序所言,此记乃辑录成书,其首列艺文若干卷,为地志未有之例。次辑周处《风士记》,而开方志辑佚之风。其余若人物传、纪遗、杂说亦皆采辑,全书不自述一词。杂说有善权古寺,权作卷,为避讳焉,此记仍作权。按此志《四库提要》著录之。后盛宣怀曾为重刊,此书嘉靖原本,此外惟见《台湾善本书目》有著录;华东师范大学有藏,为盛宣怀旧藏之本。

荆溪疏二卷明万历刊本,《王百谷全集》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穉登纂。穉登字伯谷,一字百谷,武进人,太原籍,后移居苏州长洲。穉登十岁能诗,早岁名于吴会。万历中徼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卒年七十余。此书不分志类,不具篇目,为杂记体地志。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记游,以分片段纪载名胜、古迹、民俗、人物。下卷诗文,皆穉登自撰,记宜兴事物。此书记张公、善卷洞甚详,下卷诗文,有《张公洞观》《仙蜕记》《鹦鹉园记》《讲师荆山和尚塔铭》,皆宜兴文献焉。又考证湖■〈氵父〉镇为湖务之误,如此之例,此书有裨益于宜兴后来修志之助也。

双谿物产疏十五卷清嘉庆二十一年雅春堂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经纂。经字景辰,别号离墨山农,江苏荆溪县人。双谿指今宜兴之荆谿分南北双溪,其闻山水秀丽,世所称阳羡山水焉。荆谿为禹贡之中江,合乌谿入太湖,为太湖西北农产繁富之地。此书仿古方物志例,记双溪物产,兼述山水胜迹。其书体例,分谷、蔬(菜类)、蓏、果、华、草、木、禽、兽、鱼、昆虫、杂物十二门,杂物又分丝、棉、酒、茶、用器五目,用器记宜兴制陶甚详。按此书为研究太湖区域物产,最完备之资料也。

靖江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必蕃修,袁元纂。必蕃字又宣,湖北孝感县人,康熙十八年以举人擢任靖江知县。元靖江县教谕。靖江明成化七年析江阴马驮沙地设县,有李维祯《马驮沙小志》,为靖江有志之始。建县后,正德七年知县殷云霄纂有县志,嘉靖四十三年,知县王叔杲重修,万历四十七年,知县赵应■〈方与〉又重修之,崇祯十四年知县陈函煇又为修纂。此志清康熙十一年知县郑重,嘱教谕袁元与邑人朱凤召重纂,体例明备。及必蕃任内,又嘱元与邑生金敞,据《郑志稿》,搜摘闻见,以补其缺略。故是编二次纂辑,均出元手笔,体裁文笔较纯。志类分建置、星野、疆域、山川、祲祥、风俗、赋役、职官、选举、公署、学校、武备、循良、人物、坛庙、艺文十六门。按此志斤斤于名物训故之考据,摭述事物,间有重见者,岂其疏于编缀之法耶。

南徐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山谦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宋山谦之《南徐州记》二卷,今仅见辑本,昌炽又补辑一条。仍不可窥见其全书体例,“侨置”志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者,而今无一流传,惟见《汉唐地理书抄》收有辑本而已。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称曰南徐州,南朝因之,至隋而废;京口,今镇江之古名也。侨置之制,始于东晋,亦称侨立。《晋书·地理志》曰:“自中原离乱,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隋书·食货志》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故侨置之州郡县志书,辑本往往上加侨置或侨立二字。昌炽补辑此书虽仅一条,录自《草堂诗笺》卷八,文曰:“京口《禹贡》北江也。春秋兮朔辄,有大涛至激,赤岸尤更迅猛。“案此段六朝人文气,意似以侨人按置于江岸也。

丹徒县志四卷明万历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东纂修,何世学增纂。东字震卿,陕西人,正德十三年任丹徒知县。世学浙江萧山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授任丹徒知县。丹徒为秦会稽郡属邑,后汉属吴郡,孙吴时名京口,南朝置南徐州于此。隋唐置润州,唐设江浙西道于此,军号镇海。宋改置镇江府,以丹徒为郭县,元、明以来丹徒为镇江一邑。如《南徐州记》《京口记》《丹徒大观》《祥符图经》诸书,均记丹徒之事,而实涉及今镇江地。邑志为李东首创;邑举人杨宛,诸生潘浩、毛文汇纂成。隆庆时世学又据其原书,复为增辑正德十四年后之事。按是编刻成于万历间,崇祯七年知县张文光,据其原版又增刻选举题名。观其体裁义例,虽谨严有度,而不免太简。博综前事,引证虽多,而未注出处书名,无从核考,未尽典雅焉。

丹阳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廷模修,荆泽永纂。廷模丹阳知县,事迹未详。泽永字芷兮,丹阳县人,康熙顺天庚子科举人。丹阳邑志,肇于明正德间,隆庆间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吴之彦又修志二十卷,刻至第十二卷乡贤而止,未成全书。丹阳汉称曲阿,自宋以来为镇江府辖县。邑有运河之利及练湖之胜,前志于练湖漕渠,无不深致意于水利之所赖也。廷模之修此志,尝参及正德、隆庆诸志,成书二十二卷,列为三十四门。其以练湖河渠二项,关系国计民生,特将浚湖畜水济漕诸策编为一卷,附列于山川志后。以水利概括一门,亦从简易见。以职官自汉至今,若遗逸之士履历莫考者,宁缺不书,为求核实。故其书记载往事,皆翔实可据,体例亦慎严有度,以求邑乘重核实之义,为其修志之私衷也。

溧阳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六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徐一经纂修。一经字履常,江陵人,举人,康熙三年任溧阳知县,五年擢中书舍人,以修志事请留,八年去任,官至御史。溧阳为县始于汉,累经分合升降;自清雍正八年始自江宁府割隶镇江。宋乾道间赵廓夫始为之记,明弘治邑令符观,万历邑令帅兰先后为之志,皆有刻本;天启之志,则纂成而未梓。按是编成于康熙丁未,有吴颖序渭:“予举所藏前侯符、帅二公之志,并乡先生狄公《野志》共三帙,及予自辑《闾史》。合而是正于公(徐一经),公则于制治之暇,采撷成编。”按《野志》即狄斯彬所撰《六居野志》,吴颖《闾史》成于顺治时。一经此志增益《闾史》纂成,而未自订体例。以溧阳事迹征之,其建置沿革不考正史,而每括述偏记。又如古之令长,自吴浚操至齐乐预凡十余人,皆见于史传而不为题名,此疏漏之大者也。梁溧阳公主嫁侯景之事,不载人物而散述杂录。按一经之为此志,不过稍易《闾史》体貌,袭以为自得之书耳。

金坛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郭毓秀纂修。毓秀耀州人,举人,康熙二十年任金坛知县。按本志沿革,金坛秦时属曲阿县,隋开皇十五年析曲阿地,置金山府,旋降为县;唐武后时更名金坛,属闰州。宋改闰州为镇江府,县仍隶焉,元、明、清仍之。邑志源流,据本志所载旧序,邑志始于明正德丙子知县刘天和,万历庚辰知县刘美重修。是编继万历《刘志》而作,书凡十六卷,分舆地、赋役、职官、典礼、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九门。按其序例所言,体裁仍沿旧志。如典礼、人物、杂志引用旧志原文,金坛明志今多不传,以此犹可得见其仿佛也。《金坛县志》今保存者,以此志为最旧,亦是幸存之书耳。

山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玉石山房赵锦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秉祚纂修。秉祚当阳人,山阳县知县。山阳为淮安府郭县,张鸿烈纂有县志,此志经丁一寿、周龙官等据《张志》重辑,刊成于乾隆十四年,刊本中多讹脱。此本为汪纯清对刊本校正并为之跋,卷首多上谕一篇。其编次首列上谕、御诗文,次沿革表、秩官表、建置志、疆域志、学校志、民赋志、军政志、河防志、漕运志、盐法志、榷税志、艺林志、丛志、列传。按其志例,以纪、表、志、传为四纲,为纪二、表二、志一十一、传十六,而附艺林、丛志于志,志类完备,而书内则散脱复沓,不能纯于史法也。

曹甸小志初稿不分卷民国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郝树、郝庶纂。树字孝洲,庶字少洲,皆曹甸人,事迹均未详。按此志纂成于民国甲申,曹甸在淮安府山阳县之东南乡塔儿头、黄家口、甸几头之下。镇原无志,是编首创,一名《曹甸镇志》。其书编次,首列正名、区域二篇,次为舆地志、建设志、民俗志、人物志、艺文志、产殖志、杂志七篇,子目凡三十有六。志引曹镳《信今录》云:“曹操征袁术时,屯兵于此,故名镇。”又称楚甸,谓古有楚姓居之,又谓淮安古名楚州而因名。按此志事实有据足征,体例亦繁简得宜,近世村镇小志之佳构也,稿成即以油印流传,查今存者,仅见此册。

车桥闻见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潘亮彝纂。亮彝车桥人。此书据事直书,为闻见之笔录也。车桥地处射水之滨,为山阳、盐城、阜宁水陆孔道。射水自西北而来,纡絗曲折,至车桥汇成巨流。两岸居户约千百家,传谓河上横直之桥,形似车字,因以名镇也。此书记镇之形势、古迹、物产,及商贾、人物、氏族之盛衰,后附诗文,所述自清初至光绪中止。殊为未成之稿,而为镇志矫矢也。车桥未见古书纪载,而为近代闻名之地。抗日战争时,江苏省政府曾驻于此,其后又为日军所踞,为新四军攻取之,捷报传闻江浙。但此稿犹未记载,亮彝如在,当必补载之也。

淮安府安东县志十七卷清雍正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余光祖纂修。光祖字念峰,四川犍为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雍正二年任安东知县。安东汉之东海郡襄贲县,隋开皇初改名涟水;宋景定中升安东州,明洪武以来降为淮安府属县。其地近海多硗卤,物产不丰,且其地历代兵革频繁,旧志大致散佚;今可考者,清顺治戊子邑进士卜永升,与孝廉嵇宗孟所纂县志最早,康熙丙子邑令乔弘德又为重修。是志纂于雍正初年,为邑人孙超宗、张鸿儒、张兰秘等所采辑,光祖总集其成。书分方舆、建置、秩官、选举、赋役、食货、河防、学校、官迹、人物、艺文、祥异、恩卹、丛事十四门,凡七十目,各门有光祖所题赞论,标之于首。按其人物志,采张雄、冯宏铎。盖乡人讳恶之见,后修邑志多削而不载,其实论雄与宏铎,固非必恶人,即令其恶,其削而不载者,岂方志有褒无贬之义欤。

淮南中十场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兆璋修,杨大经纂。兆璋字芾斯,任盐运道泰州分司。大经字石袍,别号庐阜逸史。此志首列图经,有中场总图一幅,十场之场境、场治图各一幅,分司公署图一幅。盐场之场图,而称图经者,此志首创。十场者,为富安、东台、安丰、何垛、梁垛、丁溪、拼茶、草堰、角斜、小海。次分建置、星野、风俗、食货、灾眚、疆域、古迹、秩官、选举、公署、赋役、学校、武备、坛庙、循良、人物、艺文诸门,全仿地志体例。此志以记盐务归于赋役,卷前序云:“寓内产盐之省会凡八,而两淮为最,两淮产盐之区凡三十,而中十场为最。是中十场者,东南之臬府,而朝廷委轮积贮之薮也。其职盐之官,最上有御史,其次有运道;运道之属有同(同知)、有副(府贰)、有判(州判),皆主于综理盐政,而城守民社封疆之责不及焉。”此序述两淮产盐甲天下,及盐官官制之繁,而无守城理民领土之职,则不同于盐井制度。

南兖州记一卷辑稿本,■〈擊,去手〉淡庐丛稿之一(上海图书馆藏)

宋阮叙之纂,近人叶昌炽辑佚。《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宋阮叙之《南兖州记》一卷,久佚。昌炽录自《草堂诗笺》卷八辑佚一条:“瓜步山东五里,江有赤岸,山南临中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则势始衰。”仅此一条与《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合观,仍不能窥此志全书体例。自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洽于广陵,为今江苏镇江东北地。南朝宋改曰南兖,而移治于盱眙,后又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于淮阴。

扬州赋一卷附续扬州赋一卷清扬州阮氏传抄天一阁藏本(上海图书馆藏)

王观纂,续赋宋陈洪范纂。观字通叟,如臯人,嘉祐二年进士,官司封员外郎,出知江都,卒于官。著有《鬻予府元集》及《芍药谱》。其在江都撰《扬州赋》,自为之注,上诸朝,大蒙褒异;咸谓文丽而雅,有裨益规讽也。洪范江都人,淳熙间扬州学正。时郡守郑典有政绩,洪范作《续扬州赋》褒扬之。此篇观仿王十朋会稽三赋》而作,绍休干后。其赋首自陶、唐建署,迄宋嘉祐乙巳止,扬州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谀辞奥义,于稽其类,真是嗣响汉、晋,先驱宋贤。且附注详明,令读者不无阙文之憾。其后洪范作《续赋》,则亲见盛事,以嗣其响。述扬州名园、粮银、民刑、盐政、药局,颂郑典德政也。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二、卷十八至二十二、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兰十七至三十八)

明朱怀干修,盛仪纂。怀干字守正,湖州府归安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议皇亲张延龄狱,谪泰州同知,升知扬州府。又以事诏谪韶州同知,晋思南知府,复以直忤罢官归。仪字德章,江都县人,弘治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古扬州为九州之一,唐时置扬州节度,其域兼彭蠡、震泽、会稽之隅,岡不统属。明永乐十八年改扬州为淮海府,二十年又改曰维扬府,宣德元年复为扬州府。明初直隶京师,领高邮、泰、通三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六合、兴化、宝应、如臯、海门、崇明九县。洪武八年以崇明拨属苏州,二十一年以六合拨属应天,领三州七县。郡志宋代有《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皆久散佚。此志创纂于嘉靖二十年,怀干请于巡抚御史胡植,属仪辑成,纂次颇有体例。其凡例云:“志名为《嘉靖惟扬志》,以《禹贡》海惟扬州。《宝祐志》惟扬惟字本此,今从之,作维扬者讹。”按其书编次,首列郡邑古今图,有古扬州图一、春秋地理附,隋唐扬州图一、宋江都县图一、宋三城图一、宋大城图一、南北朝仪真图一、宋真州图一、宋扬子县图一、今扬州府并所属州县总图一、今扬州府城隍图一、今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兴化、宝应、泰州、如阜、通州州县图各一、海门县新旧总图一。次分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户口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十九类。《四库全书》收此志,《提要》云:“纂次颇有端绪,在明代地志中差为完善,惟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目》编年纪载,别为历代一志,则体例殊嫌创见。”按历代志一篇,备载扬州一郡史事,尤以纪宋、元为详,例如宣和间宋江袭击东京诸郡邑之事,史传均所未载,如此轶闻掌故,足资参考,且又开后世志书大事纪之例。

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明万厉二十九年刊本(上海亚洲文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杨洵修,徐銮纂。洵山东济宁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三年任扬州知府。銮福建尤溪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扬州府推官。扬州故广陵地,为古名区。自永嘉南渡以还,为控御三齐之地,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元嘉中始定为南兖州治所,隋初置扬州大总管府于此。炀帝时,制江都太守,与京尹同之,駸駸乎有置为陪都之意矣。唐代江南财赋以此为转输枢纽,士女镃货之盛,甲于宇内。宋元以来迭遭兵革,稍多萧条,然犹为淮左名府。考其郡志,《隋书·经籍志》有诸葛颖《巡抚扬州记》,是为志乘之始。其后有《宝祐志》及郑少魏《广陵志》等。明初改扬州为淮海府,寻改名维扬,后又复名扬州。弘治间赵鹤修《维扬郡志》,嘉靖二十一年朱怀干又修《惟扬志》,明修志书此志始称《扬州府志》。其书编次分郡县志、赋役志、河渠志、秩官志、盐法志、兵防志、人物志、风物志、古迹志、历代志、方外志、文苑志十二门,子目六十有八。卷首有扬州府图、各州县舆图、城池图。扬州郡志修纂频繁,修于明代者,今犹可通考。是编之纂,因以改易郡名而复修,采撷虽繁,而大抵辑录旧志,少有所增益,然语语必有来历,作为传信之史观焉。此书为前上海亚洲文会旧藏,今传本极稀见。

扬州鼓吹词序一卷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吴绮纂。绮字薗次,号丰南,江都县人;顺治间由选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历官至湖州知府。致仕后专工于诗,文尚四六,著有《林惠堂诗文集》。是编为《扬州鼓吹词》之小序,有《文选楼》《争春馆》《东阁》《蕃厘观》《谢安宅》《董井》《石塔寺》《斗鸭池》《重城》《康山》《芜城》《蜀冈》《隋宫》《迷楼》《月观》《萤苑》《鸡台》《隋堤》《玉钩斜》《小金山》《平山堂》《明月楼》《竹西亭》《芍药厅》《九曲池》《二十四桥》《雷塘》《叶公坟》《云山阁》《红桥》《广陵涛》《梅花岭》《淳于棼宅》《茱萸湾》诸篇,皆扬州之名胜古迹焉;各为之序说,据事直书,一无考证,当为鼓吹词之小序,而无其词也。

江都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苏纂修。苏荆门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三年任江都知县。江都为扬州府郭县,县事早载郡志,至明嘉靖壬戌,知县赵讷始延邑人万洞,别为一邑之专志。万历丁酉,知县张宁又延邑贡生陆弼重纂,于明有此二志。是编因康熙初邑人叶弥广所辑《志稿》,苏重加增益而成。卷前有宋三城图,系据旧志摹录,意味甚古。按古迹志宋大城条谓:“扬州旧有大城,又有子城,亦曰牙城。”引《宋名臣言行录》载:“建炎三年知州郭棣筑宝祐二城,一名堡城,城周迥一千七百丈,即隋迷楼故址。宋宝祐四年贾似道筑焉,始于宝祐二年七月,翌年初告成;后又筑新宝城,二城相连一名夹城。”稽考甚详。又风俗志有冠服宴会二条,所记皆琐屑事,大致采于宋、明杂记小说诸书。后修县志以其无关典要,删而勿载,不知志乘于民间习尚最宜详叙也。

仪真县志十四卷明隆庆元年刊本,钤有浙东藏书第一家印(天一阁藏)

明申嘉瑞修,李文纂。嘉瑞字叔献,河南叶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三年任仪真知县。文仪真县人,以承德郎任湖州府通判。按沿革县为唐扬子县之白河镇,五代为迎銮镇,宋初为建安军,大中祥符中改为真州。其地善铸造像,建有仪贞观。由是政和中赐名仪真郡,后降为县。志乘有宋绍熙间蒋佑《真州志》七卷,嘉定间薛洪、刘云《真州志》二十二卷。明永乐间胡彦成纂《仪真县志》七卷,正德间黄瓒纂《銮志》二十四卷,嘉靖间张榘纂《仪真县志》六十四卷。是编继张榘县志而纂,据嘉瑞自序谓:“永乐、嘉靖二志体裁各别,而续可纪载者更多,乃延李文、陈国光、刘鼎辈共载笔。”按此志为众手分纂,而出李文笔者居多。书凡二十一类,曰疆域考、曰沿革考、曰山川考、曰形胜考、曰名迹考、曰建置考、曰官师考、曰户口考、曰田赋考、曰马政考、曰食货考、曰水利考、曰学校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风俗考、曰祠祀考、曰武备考、曰祥异考、曰艺文考、曰杂识,各篇均有小序。按其书中转辗引证唐、宋词人纪述至富,故史料甚丰。如建置考、祠祀考所述古建筑始于唐扬子巡院,及仪贞观建造,详稽博考,纤悉无遗。名迹考搜采唐、宋诗文,用以引证。户口考述明代户籍之制,有民户、军户、匠户、寄籍官户、校尉户、力士户、渔户、船户、红船户、僧道户、医户之别。风俗考述明时风尚,非世家不架高堂,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钗荆,嫁娶止以银为饰,外衣亦止用绢,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其所掇拾,多有可观也。

真州竹枝词一卷清咸丰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题惕斋主人著。首歌真州佳节、风俗,次河山、寺庙、游艺、灯火,又次花木、虫鱼、楼阁、饮食、婚丧、俗礼等;书后有著者自跋,而隐其真名,称跋于董氏寄园,时年六十七,后有男寅官校字字样。跋有云:“吾邑路接竹西洋,通扬子,俗尚繁华。消遣旅愁,此竹枝词所由作也。”按真州为今江苏仪征县,南唐之迎銮镇也;宋升为真州,赐仪真郡,治扬子。元为路,明改州为仪征,省扬子县入之。

高邮州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培茂修,余恭纂。培茂河南人,康熙间高邮知州。恭徽州人,举人,康熙间高邮儒学学正。按沿革汉始置高邮县,迄六朝、隋、唐、五代未改,宋初为高邮军,后改置承州,元置高邮路,寻升为府。明为州属扬州府,领县二,曰兴化、曰宝应,清因之。州志始修于宋鲁颖秀,其后则无可考,于明有成化、隆庆二志。是编乃依康熙十一年孙宗彝所纂原稿增纂,书分为图志、建置、职司、星野、疆域、城池、署舍、田赋、徭役、漕渠、水利、学校、礼乐、军政、风俗、山川、古迹、祠祀、物产、食货、灾祥、秩官、宦迹、寓贤、人物、列女、方技、仙释、艺文二十九类。卷前有高邮漕渠水利诸图,绘极精细,图说亦详明。漕渠、水利二篇,叙高邮漕渠,自汉吴王濞开邗沟,迄清康熙前开拓疏浚之事,靡有遗漏。邗沟即运河,亦名官河,春秋时哀公九年开邗通江、淮,为有运河之始。又纪高邮境沿河堤防长一百二十里,设闸凡若干座,水大则开闸以泄水,水小则闭闸以济运。水利篇则叙录历来议论按捞浅平水设闸等策论。因高邮往多水患,故是编以漕渠水利为特重之处。

兴化县志十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欧阳东凤修,严錡纂。东凤字千仞,湖广潜江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任兴化知县,官至常州知府,著有《晋陵先哲传》二卷。锜事迹未详。按沿革兴化故为海陵地,战国属楚,为楚将昭阳食邑。两汉迄唐,或属临淮,或属广陵,或属江都,至五代分海陵地置兴化县。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胡顺华始修县志四卷,颇简约。此志继《胡志》重纂,增补事物逾倍,书中门类,曰天文之记,曰地理之记,曰人事之记,曰秩官、曰名宦、曰列传,分门殊有混淆。人事之记有水利一条,叙南北设闸■〈石達〉甚详,兴化号称泽国水云之乡,历代多水患,筑闸■〈石達〉防泛,由来久远。闸创建于宋建炎间,《宋史》载之,所谓绍兴闸焉,构结之巨,著于史册。

宝应县志略四卷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闻人铨纂修。铨纂《南畿志》已著录。按此志于嘉靖九年铨令宝应时所纂,将脱稿,铨奉命入朝,遂废。十七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命宝应令刻成。考宝应原无志书,此志凡六篇,而邑之故实略具焉。六篇者,天文志第一、地理志第二、田赋志第三、祠祀志第四、官师志第五、人物志第六,书后附录诗文。天文志首星野,以定宝应位置,按魏陈卓言所定入宿度,广陵八牛八度。铨谓宝应广陵北鄙,亦八牛八度。地理志建置沿革,汉置平安县属广陵郡,又名安平。王莽改为杜乡,东汉又改为安宜县,隋开皇初又省石鳖县入焉,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立仓州,领安宜县,寻废州,以县属楚州。上元三年获定国宝,遂更为宝应县。宋初因之,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又升为军。元初为宝应军,后为路,又改为安宜府,寻罢府为县,属高邮府,明以高邮为州,宝应仍属之。县境以云山最著,以云出即雨故名,山上有龙潭水不竭,山侧有仙人洞,长十二丈,广八丈。又若箕山,褚庙冈、双女冈,亦皆有名。湖有清水湖在县南,范光湖在县东南,与丽火湖、津湖、白马湖、广详湖,均为县境之水泽,颇饶灌溉之利。河有运河、济河、成子河、泾河、衡阳河、蚬河、潼河等,航运之便,甲于他邑。

宝应县志十二卷明万历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明陈煃修,吴敏道纂。煃浙江山阴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任宝应知县。敏遭字日南,号南华,宝应县人。万历三年贡生,才名籍甚,终身不得志。筑室曰清院草堂,读书其间,所著有《南华集》。时与王世贞论交,世贞称其诗有声有色,不落蹊径;文则翩翩班、马之步,追古作者。宝应在南朝,为阳平郡之安宜县;唐上元三年获十三宝于县境,遂更名宝应。按本志所引唐刺史郑辂《宝应录》载:“唐天宝间,有尼曰真如,先后得宝玉十三,如楚州往谒刺史崔侁以进献。”《唐书·五行志》载此事,《太平寰宇记》《酉阳杂俎》诸书亦皆有所述也。十三宝名,止称十二,缺其一,按《宝应录》所称宝玉之名,及其故事,皆乖谲,史书虽记,非可作史实观之。宝应自陈则起射阳,而闻天下,唐、宋时号为名区殷富之地。自明嘉靖二年大水,迄本志纂成前,其间四十余年,遭大水患者十七次,以致民贫次骨,户口日耗。邑乘自嘉靖九年知县闻人铨始修《志略》四卷,隆庆三年汤一贤重纂县志十卷,多简略。此志则较前志为备,敏道甫成稿,未经厘次而逝,煃为之标次讐校以梓。书凡十二门,各门皆有小序,出于煃手。水利志记运河特详,运河流经宝应八十里,上承淮流,下达高邮,为漕艘所必经。又记射阳湖为淮河入海尾闾,治淮河水利者,若合全局而定策划,则宝应洵要津也。

泰州志十二卷明崇祯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自滋修,刘万春纂。自滋北直隶博野县人,崇祯元年进士,二年任泰州知州,官至户部云南司郎中。万春如臯县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晋安帝时始置海陵郡海陵县,南唐升为泰州,领海陵、泰兴、如臯三县,宋、元因之。明仍为泰州属扬州府,仅领如臯一县。按此志万春所订凡例谓:“州志始纂于天启甲子,今已将十周,其间官师霞灿,科第云蒸,而不可以不传,故增补之。”考此志创修于天启四年,知州翁延寿聘万春纂成志稿而止。至崇祯六年,自滋复延万春依前志增辑刻成。其书体例,颇具统次,分职方、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方外、艺文八志,子目凡五十有三。以所领县如臯事,分属于各志之末,皆有统贯。州志以此编法,能妥贴无遗。

续纂泰州志三十五卷首一卷誊清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一名《宣统泰州志》,所续自咸丰迄宣统,附及民国。全编凡三十五卷,卷首序、职名、目录、舆图,则仅存舆图,已刻,缺职名表,纂修人无从调查考见。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河渠、卷三城池、卷四风俗、卷五公署、卷六学校、卷七赋役、卷八军政、卷九商会、卷十盐法、卷十一祠祀、卷十二至十三秩官表上下、卷十四至十五选举表上下、卷十六封荫、卷十七引年、卷十八寺观、卷十九事略、卷二十古迹、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至二十九人物、卷三十至三十一列女、卷三十二至三十三艺文、卷三十四金石、卷三十五杂志。按此志体裁,则新旧贯通,虽曰续纂,间亦附入咸丰以前之事,则抵依道光旧志原文,而所增续事物,其议例颇为新颖。如卷一建置沿革附晷度谓:“历学昌明于今,为星野一说,不攻自破。”此篇附泰州星差、节气、日出入时刻诸表,洵有识建也。卷二河渠附水利谓:“泰州自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崩,河流北徙,湖泊积淤,于是岁患涝灾重。”其所议策治水,必达于导淮故道,所附光绪、宣统间港堤工程与收支总册,及宣统元年治洋河上游开坝之众议章程十则,皆颇有资水利参考。卷六学校,学堂创始于同治十年,自后又有义学,教育会,劝学会之设。卷九商会附农会,此篇旧志所无,自光绪二十九年商部请立商会,是年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商会设立省会者,名商务总会,设立府厅州县者,名商务分会,分会举总理一人,一年一任,又州县商务繁盛市镇,设立分所。泰州州城商会于光绪三十二年成立,海安于三十三年成立,姜堰于三十四年成立。农会发起于直隶保定府,光绪三十三年由《农工商部奏定简明章程》二十三条,以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为宗旨。是年十月泰州设农会附入商会办理,嗣以事务殷繁,不克兼顾,呈部批准立案,农会即设于塘湾镇,宣统间海安农会亦设立。卷九交通,首述盐运,电报、邮政、轮船,均于光绪三十年前后成立。卷十九事略,所纪自咸丰二年十二月知州张之杲厉行保甲始,此志记太平军时事甚多。例如纪副都御史雷以諴用钱江议捐收厘金助饷之策,即令江往里下河索饷,夜至泰州呼开城,将激民变各坊乡义勇群呼奸细,聚数千人欲擒之,江乘间遁,以诚察其有异志置之法。又记泰州义勇有娘子军,为寡妇组成。诸皆琐细事实,但史传皆所未载。以上所摘录诸端,均旧志所无之新政时事,此志能一一纳入无遗,以开方志新旧合一之例。

小海场新志十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正青纂修。正青字苍岩,福建人,小海场场司。此志发凡起例,多言场为河海扼要,民生利病,实与书例无关。前有广西乡试主考尹会一序,谓:“盐场从无专志,林子创始。”此志既为创始,而何又名《新志》耶?其例分地理、秩官、公署、庙祀、户役、国课、人物、风俗、土产、灾异,首列盐场入海图一幅,纯为地志体裁。地理所载:“小海之方仅八十里,东际大海,西界兴化,通盐城,接长、淮。古城基在场南一里许,其废时日无考。”又载:“盐课则属使司,田粮隶泰州。”按明、清制度,盐课司称提举,官同于州县,而小海盐场设官称场司,无领土守城之责,与盐井官制不同。

古海陵志六卷清咸丰五年修。抄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王业衢纂。业衢事迹未详。是编业衢搜罗海陵轶事,考之于艺文,访遗闻于父老,纪凡数百余条。辞询精详,且注明见之于某书,皆有本可稽,颇合志例。书分为建置、职官、官署、疆域、水利、祠祀、寺观、古迹、人物、列女、艺文、碑记、撰述十三门,卷首有天文图一、四境图二、舆地图四、景图十六,为徐怀玉所绘。图则信而有征,可与书中纪载,同相符立。按海陵即海安县,在如臯、泰州之间,此志名盖用古称,此书未见有刻本,又未见著录于藏家书目。

徐州志十二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莘修,梅守德、任子龙纂。莘广西桂林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任徐州知州。守德字纯甫,号宛溪,宣城人,官地官主事。子龙字跃之,号雨川,象山县人。徐州在明为直隶州,辖萧、沛、砀、丰四县。州志创修于成化时,早佚,传者有正统《彭城志》(见《学部方志目》是为写本),是时尚未立彭城县,彭城为徐州古名。弘治七年马暾又修州志十卷,亦有传本,诸志皆修于嘉靖以前。按是编为守德、子龙二人执笔,采集者有朱金、徐暠、宋琚、毕集、周中立、庄重诸人。其编例:州总图一、州境图一、州治图一、县境图四、县治图四,二、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三、天文志、地理志、人事志,分子目凡十二,四、封建传、宦迹传、人物传。按其志例排列大纲,先图表,而后志,而后传,此种编例虽符史法,然均须断限尽善,区分显明,方符体要。若用之不善,反足为全体之累。按是编则地理与沿革不能相应,人事志主以叙事,但与宦迹、人物二传有淆混。沿革表不宜与地理志分,既表志分立大纲,则沿革可不要表。人事志叙述政略,不宜与治绩混。按是编所列子目,有繁错淆混,区分断限,未足明确,故有错置全书体例也。

丰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尹梓修,崔勋纂。梓南宫人,举人,隆庆二年任丰县知县。勋丰县人,贡生,仕襄阳府典宝。丰在秦时为沛县地,汉高祖以邑人起为帝皇,乃置丰县;自隋、唐以来,均属徐州。明正德中,知县裴爵始创志稿,隆庆初梓仕丰时,得其存稿,遂延勋及邑士刘存义、曹可教、刘光久诸人,研精旁搜,增辑而成。其书前有梓及彭城御史万宗德二序。书中纪载简略,人物列高祖祖先,及萧何、周勃等从高祖并起乡里诸臣;占全书文字居多,余篇则寥寥数页矣。此志为丰县刻本志书之始,今存者仅此孤本耳。

邳州志十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邬承显修,吴从信纂。承显奉天铁岭人,监生,乾隆十四年任邳州知州。从信河南人,贡生。邳于汉、晋之际为国治所,领属邑多则十余城,少则七八城。自六朝迄唐、宋、金、元之时,多兵事,受河患,遂成凋敝之区,考其古今名称,更变迭多,曰安州,曰东徐、曰良城、曰开远、曰艾山、曰武原、曰下邳,皆其别号也。永嘉南渡后,又侨置江南,有南沛、南下邳、南徐、南兖,皆邳州侨置邑名。明清为邳州,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宿迁、雎宁二县。考其州志创自明嘉靖中者,曰《陈志》,为知州陈宠所修。修于清康熙十二年者,曰《蒋志》,为知州蒋瓆所修。修于康熙三十三年者,曰《孙志》,为知州孙居湜所修。按是编踵修于《孙志》后,其编例首列天章,以下分分野、疆域、建置、沿革、城池、山、河渠、官署、学校、民事、坛庙、职官、兵制、驿递、选举、名宦、人物、列女、古迹、封建、兵事、艺文、别录二十三门,体裁臻备。建置分叙旧城、新城,盖旧城毁于康熙七年之大水,新城则成于康熙二十八年。而仍叙旧城,后世俾有可考,此不泯古迹之意。而独立河渠一门,以运道、河防、水利附,主重于河防,以御水患,用意亦佳。又民事、兵事二门,取编年记事,中多缺漏,有详古而略今。其他诸门,详则记其始终,略则檃括大义,无划一之例,此志体例,未臻尽善。其后咸丰间鲁一同继纂州志,仍依是编体例,约之为十二类,悉改其旧文,又系以褒贬之辞,时号名志。一同善古文辞者,专润饰辞采,实非修志良法。

宿迁县志八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喻文伟修,何仪纂。文伟字同宇,江西南昌人,举人,万历二年任宿迁知县,官至北道监察御史。仪字吉斋,四川西充县人,贡生,于万历四年任宿迁县教谕。宿迁为春秋时宿地,庄公十年宋人迁宿,故曰宿迁。秦汉为下相县,晋曰宿豫,唐宝应元年始改名宿迁县。是编为县志创始,仪及训导刘算,邑人何九洲、罗允贵、吴希孟等编次之,刻成于万历五年。书凡八类,日舆地志、曰建置志、曰田赋志、曰典礼志、曰秩官志、曰人物志、曰词翰志、曰杂志。观其体例,颇率略,风俗物产概不载。惟记万历四年建城于马陵山,迁县治于此。并记旧治在新沟,北临黄河为洪涛啮决之事,为使不致湮没无传。按此志同治间李德溥修《宿迁县志》时谓已散佚,而不知范氏天一阁藏有此本。

宿迁县志十二卷据清康熙三十九年《学量堂私志》本抄(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尚元纂。尚元字渫庵,邑人。此志为尚元手纂私志,叙事至康熙三十九年,后其门人王道为之参校,又经邑人蔡日劲编次。分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田赋志、河防志、兵戎志、秩官志、人物志、选举志、女德志、艺文志、丛纪志,志类凡十三。丛纪志按年以纪杂事焉,日劲为补,增至康熙四十五年。

太仓州志十卷明弘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李端修,桑悦纂。端字表正,湖广枣阳县人,弘治十年以御史出知太仓知州,任职五年升广南府知府去。悦字民怿,常熟县人,成化举人,官柳州府通判,著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书。按此志原刻今仅存此书,《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有写本,光绪壬寅东仓书库据之重刻,此志之版本流传如此焉。其书体例分为十卷,卷一沿革、分野、里至、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市镇,卷二城池、坊巷、乡都、桥梁、牌坊、官廨、衙院、仓场、铺舍、坛壝、军卫,卷三学校、户口、田亩、税粮、课程、赋役,卷四寺观、祠庙、宅墓、古迹。卷五科贡,卷六名宦、仕宦、儒林,卷七隐逸、艺文、孝友、义行,卷八列女、杂传、艺术,卷九封赠、游寓、释道、杂志、考证,卷十诗文,共四十七门。论其体裁,尚为严整,以官师题名,附于官廨、学校,殊欠体例。而风俗、土产二门,则纪载极详,在明修方志中,所见极少也。

太仓州志十五卷明祟祯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钱肃乐修,张采纂。肃乐字文卿,一字虞孙,鄞县人,崇祯十年进士,授任太仓知州。采字受先,号南郭,太仓人,崇祯元年进士,官临川县知县,福王时为礼部员外郎,《明史·文苑传》见附张溥传。与溥创立复社,以《六经》《史》《汉》之文倡率天下,声望大振于一时。按本志沿革,春秋时吴王即其地置仓,名太仓,后因之置太仓县。建州在明弘治十年割昆山、常熟地而置,领崇明县隶苏州府。宋淳祐十一年凌万顷撰《玉峰志》三卷,成淳八年边实又为《续志》一卷。明弘治十三年桑悦纂州志十卷,嘉靖二十七年周士佐重纂州志十卷,此太仓之官修志书也。又有炼仲《太仓事迹》,陆容《太仓志稿》,龚持宪《太仓考》,刘士斗《太仓新志》,是为太仓私修之志书也。按是编分封域、营建、官师、学校、风土、选举、水利、赋役、海运、兵防、海事、名宦、人物、艺文、琐缀十五门。为出于张采手笔,仅见文采典雅,而体裁踈略。嘉庆《太仓州志》凡例谓:“受先志颇多草率,故宋孔传有《辨诬》之作。人物未详考各书,致撰明代人物小传时,无国史;故多取之家传行述,择不精而语不详。”此评《张志》之失也。但《张志》之博采旁求,取明代杂史野乘家传行述颇富,如海事、琐缀二门,所纪太仓元、明之海运,与倭警之事特详,人物所记,太仓文人雅士之生行事迹,皆可资今世稽考也。

镇洋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鸿纂修。鸿字介岩,浙江山阴县人,雍正八年进士,乾隆四年任镇洋知县。太仓初隶苏州府,清雍正三年始升为直隶州,又析地置镇洋县,因镇洋山得名也。与嘉定、宝山、崇明并隶于州,而镇洋与州治同城,往事久载于州乘,此志为设县后首修之志。其书大旨,以纪分疆立县为本,总分为十四类,曰封域类、曰营建类、曰水利类、曰赋役类、曰学校类、曰兵防海防类、曰漕司类、曰旧迹类、曰职官类、曰宦绩类、曰选举类、曰人物类、曰艺文类、曰杂缀类,子目八十有五。各类皆具小序,每目之后又备以数语,言每事之始末,文后注金鸿识三字。其门类编次,不分繁简,以一类为一卷,而水利、艺文,则各分上下二卷,人物分上中下三卷。封域类立细目甚冗,按小序言:“以沿革始,风俗随疆土而异,物产为地域所宜,皆列入焉。”其繁冗可见。又以市镇纳入营建,小序谓:“盖起《周礼》匠人营国,前朝后市之意耳。”甚至以乡都圩田之属,则列入赋役,尤欠体例。按其书编定体例,是为私臆,全无史法。卷末为《补编》,为知县李鳞所续辑,只补封域,旧迹、宦绩、人物、杂缀五类。

穿山志初稿二卷民国三十七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狄辰纂。辰字弘微,江苏太仓县人。穿山之有志,据本志凡例云:“创自明万历、天启间,为常熟陆钺所纂,原稿藏双凤顾氏,后竟失传。清道光间邑人邵廷烈,别辑《穿山小识》二卷,周煌复成《补遗》一卷,畀之合而付之梓人,版旋毁,流传者钞本居多。”此志为辰在沙溪得原刻本,病其简略,详加搜采复纂,成于民国三十七年。其书凡十门,曰山考、附市集,曰溪桥、附义井、又电讯、公路,曰园居,曰祠墓、附坊表、庙宇,曰选举,曰学校,曰人物、附列女、流寓、民族、合为上卷。曰艺文、附诗征,曰杂记,曰旧序,合为下卷。穿山一名灵洞山,又曰颿山、降帆岩,而穿山之名,始见元卢镇《琴川志》载之。陆钺《穿山志》序谓:“追溯四五十年之前,逸人陈原锡父子与豪士刘以则暨其族、后先鼎峙其下,桑思玄亦曾僦居与山为邻。其间亭台之富丽,居第之繁华,人物之魁杰,名于四方。”按此志虽以山名,然志境涉及市集乡里,是为乡镇志书之体例焉。据山考篇谓:“穿山旧隶常熟县双凤乡三十四都集贤里,明弘治十年割双凤乡入太仓州,迄清宣统二年自治成立,以西乡王秀桥土地狭小,遂割穿山、冯家桥以益之,为王秀乡。至民国区治成立,山仍属王秀,而隶于璜泾区,其后重行划乡,以山下村落自成一乡。胜利后议归并,近山人士与王秀桥人颇持异议,旋改王秀为颿秀乡,合并此山地。”沿革之大概也。市集篇载:“穿山市在山下,引曹炜《沙头里志》云:穿山元时有镇,今为野矣。”山下今二十余户,有花行、油坊、染作、药肆、杂货铺凡数家,此外茶寮酒店一二处。又引黄廷鉴《琴川三志补记》云:“元贞二年置盐场于穿山之时,酤榷鱼盐为邑东一聚落也。”冯家桥市在山北半里,穿山市衰渐移于此。刘家市在山北三里,今废,为明初刘智创建。

海州志十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峰纂修。峰福建惠安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嘉靖四十三年谪任海州同知权知州事,后升任绍兴府通判。海州为郯子国,世传孔子问官于郯子,因观海焉,即在海州,今州境有孔望山,为孔子观海处。海州在汉属东海郡,魏以后置州,明时属淮安府。嘉靖元年知州廖世昭始修州志,是编为峰官州同知时所作,成于嘉靖四十四年,其后赣榆人裴天祐又为增订,至隆庆六年知州郑复享始为刊行。其书分舆图、山川、户赋、治典、教典、名宦、人物、杂志、恩典、词翰十门。卷八以上多仍张氏旧本,以下二卷,则为裴氏增订。各门小序因事著论,切中核要,体例亦精严有法,时称史笔。人物志以张筠另立外传,后之修州志者因之,并议其颇具史法。按张筠为海州人,世为商贾,游于外。尝仕于梁,后唐官至左骁卫上将军。弟篯为牙内指挥使,兄弟赀皆巨万。筠居洛阳拥其赀以声伎自娱,人谓之地仙。峰因其正史有传,故立外传·外传内传之别,始见韦昭国语解》序云:“《国语》曰外传,《左氏春秋》曰内传。”后来史家以为史法,明代志书实不拘此例,峰始为创例也。

通州志六卷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钟汪修,林颖纂。汪南海县人,举人,嘉靖七年以山阳县教谕擢升通州知州。颖莆田人,贡生。按沿革通州为唐时静海郡地,五代周显德五年,得此地置通州,欲以通吴、越之路,故名曰通州。州于明时属维扬府,领海门、崇明二县。郡志按本志艺文志州乘条载:《淮南通州志》十卷,宋孙昭先撰。《楚州图经》二卷,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吴陵志》三十五卷不著撰人,淳熙壬寅修。永乐戊戌《通州志》一卷,知州严敦大修。景泰甲戌《通州志》一卷,知州孙微修。弘治辛亥《通州志》二卷,儒学训导施纪修。是编纂成于嘉靖庚寅,以郡人顾盘所编《州志稿》,重加增订而成焉。于明修诸志,体例以此志最臻齐备。

州乘资四卷传抄明弘光元年修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邵潜纂。潜别号五岳外臣,如皋县人,事迹未详。是编潜增补吕克孝《通州志》,自万历丁丑迄弘光初元之事,并正其讹舛遗漏者。编为四类,曰杂识、曰艺文、曰宦迹、曰人物,凡三十八目,以资异日修志者采择也,故名曰《州乘资》。

金沙场志稿不分卷传抄南通费氏西顾堂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前有跋云:“清同治时通州金沙场大使延聘地方耆儒编辑,书成以备呈送上官两淮盐运使汇入盐法志。未及刊行,迭遭兵乱,仅存此残本,所幸人物、古迹、物产三本,尚属完整。”按此志全例难考,书内记人物、遗闻、轶事,皆同治前事也。金沙盐场已废,场现为南通县治所在地。

海门县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吴宗元修,崔桐纂。宗元号石湖,江西金谿县人,举人,嘉靖十四年任海门知县。桐字来凤,海门县人,正德十一年解元,十二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著有《东洲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海门初无专志,按崔桐序谓:“仅有乡先生尹寿昌遗《志稿》。”是编乃出于教谕朱衣,训导欧阳杲及邑生张附龙、王武采集故实,桐总核其成。其书分疆域、山水、风俗、食货、建置、礼制、官守、人物、古迹、词翰十门。卷前有海门新旧总图一,海门新县图一,新旧总图为今通州全境地也,新县图实为今南通县地。按本志沿革,海门海隅僻地,初名东布洲,汉为海宁东境地,东汉属广陵,唐末属吴,为东洲镇。至南唐始以其地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改为静海军,寻改为通州,析其地东为海门县属通州,迄明未更。

如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童蒙吉修,谢绍祖纂。蒙吉浙江临安县人,举人,嘉靖三十八年任如皋知县。绍祖字小沧,广东海阳县人,举人,嘉靖三十六年任如皋县教谕。如皋置县于晋义熙间,属海陵郡,五代以后属泰州,明时曾属维扬府。大江在其县南,运河在其县北,据江海之会,盐灶海防为其要政。宋理宗朝,刘基以明经令扬子,扬子介六合、江阳之间,基之子孙遂家如皋治北之水竹园,子孙皆以明经起家,讲学授徒于此,皋入呼其地曰刘师铺。此志纪其卜居聚族之由。按如皋县志于嘉靖十五年教谕陈源清创志六卷,叙述简约。是编据蒙吉序谓:“为绍祖及邑庠生钱相、胡机丛、朱装纂成。”系出众手,观风稽迹,去取甚当。每篇皆有小序,为出绍祖手笔,赞论以从善惩恶为鉴,有似康海《武功志》之义也。

盱眙县志二卷明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李天畀修,陈惟渊纂。天畀字荷道,山西交城县人,由举人任淮安府山阳县知县,正德十六年调知盱眙。惟渊字主静,浙江慈溪县人,正德九年任盱眙县儒学教谕。按此志序谓:“天顺间司训周福间一修之,略而弗详。”此志正德戊寅春,惟渊与县训导朱仲经等纂成。卷前有盱眙县城图、盱眙县城乡总图、盱眙县历年表,卷上自建置沿革至人物,凡三十二门,附目四,卷下艺文。盱眙古称都梁,春秋时吴善道邑,秦置盱眙县,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都盱眙。许慎《说文》谓:“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故名。晋义熙中置盱眙郡,刘宋以后因之,隋时郡废。宋升为招信军,元为招信路,后改为临淮府,寻罢为县。明因之,属南直隶泗州。清隋州属安徽省,今又划属江苏省。盱眙为临淮一大邑也,山川秀丽,山川篇载:山以第一山最为有名,为县治座山,山有石刻,宋芾书“第一山”三大字。以众山环抱,而此山独高,故曰第一山。而陈南山谓宋自京师至汴并无山,惟隔淮有此山故名。清风山在县治南,慈氏山在县治东,龟山在县治西南,龟山有招隐洞在焉,其穴层崖削壁,阴气黑暗。又有宝积山、陡山、磨旗山、军山、长围山、都梁山、官庄山、清平山,亦皆有名。川以淮河为主,经县治北,合涡水东北流入泗州。新河在龟山镇,即龟山运河,为宋熙宁四年运粮副使史弼言所开,河长五十七里,广十五丈,深丈有五尺。池河发源于合肥,至县界北流入淮。直河为唐时魏景倩所开,引淮水以溉黄土冈。湖以万岁湖最大,在县西二里,周三十里。马过湖在县西三十里,北通淮河。十八里湖在县西七里,三城湖在县西八十里,西通池河入淮。浦有赤栏浦、洪泽浦,溪有曲溪、东溪,潭有白龙潭、官庄龙潭、嘉泽龙潭、庆先潭,池沼有饮马池、洗阳池,县多川流湖泽,颇饶灌溉渔鱼航运之利。户口篇载:景泰二年调查,有户四千二百三十,口四万四千七百六十一。成化二年户四千一百九十,口四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弘治十五年户五千四百六十五,口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九。正德七年户五千一百七十五,口六万四千三百十九。物产以药材为著,柴胡、桔梗、玄参、远志,每年列贡,山羊皮、黄草根、苜蓿种子,亦为贡赋。人物志所载,县古多艺士,有杨介善医名世,著《伤寒脉诀》;卢亮字恩中,善草书,号瘸瘸野民;郑信洪武时人,善奕,年九十余卒,其墓碣题曰“两淮无敌手,盱眙郑棋仙”。艺文志载南宫米芾《都梁十景诗》,十景者,第一山怀古、八仙台招隐、清风山闻萧、龟山寺晚钟、瑞岩庵清晓、杏花园春昼、五塔寺归云、玻瓈泉浸月、宝积山落照、会景亭陈迹。又以陈道、靳敏、朱本端及李天畀、陈惟渊、朱仲经、王福题十景诗,收入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