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东

长兴 陈光贻

山东通志四十卷明嘉靖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方远宜修,陆■〈釒弋〉纂。远宜歙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嘉靖十一年任山东巡抚。■〈釒弋〉字举之,别号少石子,鄞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事迹见载《明史·王慎中传》。此志为远宜巡抚山东时,属提学副使陆■〈釒弋〉,继前陈沂等所修《通志草》续成之;为卷四十,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其书自创修迄书成始末,按本志列陈沂序云:“正德间中丞白沙、黄公,举六郡志事未就;嘉靖初余宪副子华,尝手撰《志草》,亦未成而去。九年庚寅沂转官兹省,越二年壬辰巡按方公至,首询志事,适陆宪副举之,有督学之任,得《余志草》十有二卷,迄明年三月稿成。”按山东地志,始有唐晏模《齐地志》,见载《说郛》,宋张朏撰《齐记》早佚,而元人于钦之《齐乘》犹存,可谓鲁志之嚆矢也。此志则为陈沂、陆■〈釒弋〉两人先后纂成,考订颇称精审,在地志中号称佳本;体例不务新奇,而详略有法。卷前为图考,列府图六页,玄枵齐分图、降娄鲁分图、诹訾卫分图、大火宋分图各一页,渤海图一页,沂山图一页,济河图一页,漕河图一页,海运图一页。此图绘及海市幻化无定之形像,但不免枝蔓焉。按山东《禹贡》青、兖二州之地,连徐北豫东之境;春秋战国时为齐、鲁、赵、魏、宋、卫、曹、滕、薛、莒、邾,郯诸国。秦于其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置郡者七;汉复割其地建诸侯,为国者七;东汉承之,更立者凡十一国。三国地属曹魏,晋分为六州;元魏置州十四,隋初凡十七州,大业间废州,为郡十九。唐置二十郡,分属河南、河北二道;五代迭更,疆理靡常。宋置府、军、州、县,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皆置安抚使领之;金乃分为五路,元为直隶中书省,置宣慰司,治益都领七路七州。明洪武元年,置山东省,治于益都,九年移治济南,改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六府,凡十五州,八十九县。观山东方域沿革,春秋两汉诸侯分治,而后世州郡,离合分并,亦既不一,考方辨域者难之。于钦《齐乘》,仅述梗概,此志所考方域之分合沿革,州郡之置废领属,言简意赅,稽考清详,沿用北宋图经体例,通记六郡于一书,自此志始也。

济南府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蒋焜修,唐梦赉纂。焜字意山,于康熙二十四年自天津调任济南知府。梦赉字济武,号豹喦,淄川县人;顺治五年举人,六年成进士,改庶常,八年授检讨;翌年乞归养,时年未三十,专志学问,遂绝意仕途。梦赉尝纂《淄川县志》,所著诗文有《志壑堂集》三十二卷。济南之名始于西汉,而置府于宋时,其后数百年来,为鲁省首郡,而未有郡志。此志为首创,成于康熙壬申。按其体裁,依康熙《通志》体例。据梦赉自序谓:“书仅历七月而成。”初创之志,理无如此其速。阅其书则义例谨严,文辞简洁,征引之繁,采访之备,殊非草率速成之书焉,盖必有所依据也。据康熙《山东通志》,引载清初张泰运、王苹《济南府志》久佚。余疑梦赉是书,依张、王《府志》增补润饰而纂成之。

历城县志十六卷明崇祯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卷二抄配)

明宋祖法修,叶承宗纂。祖法字允纯,新蔡县人;崇桢七年进士,历任耿济、祁门、历城知县,官至刑部主事。承宗字弈纯,历城县人;明天启七年举人,清顺治三年进士,授临川县知县;顺治五年以事为赣镇金声桓所执而自尽。此志承宗纂成于崇祯十三年,考据博洽,词理清详。百余年来山左邑志如《安邱》《东阿》二志而外,即共推此志最善。然其记山川、古迹、职官、人物,脱漏时见,因以时当兵燹之际,虽苦志搜罗,终于文献无征故焉。此志见《学部方志目》载,而今之传本,大抵为康熙间增补刻本,原本则存不多。按历城为山东济南府首邑,为周之兖州、谭国地也。自齐晋战于历下,而历城之名始著。自汉置青州郡,而后历城始置县。晋永嘉后移济南郡治于此,自是以来历城之名遂少改易。

章丘县志四卷明嘉靖九年补刊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陆里修,杨循吉纂。里字希远,宜兴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弘治元年任章丘知县,公廉勤慎,有循良之称。循吉纂《苏州府纂修识略》,事见该书。陆里任章丘知县,延纂《章丘县志》。章丘故为高唐县地,隋始改今名,明时隶济南府。县志自此志始,徐溥、李东阳为之作序;其书志类凡十二门,曰建置总论、曰乡镇、曰山川、曰物产、曰贡赋户口、曰公宇、曰祠宇、曰邑令题名、曰人物、曰登用、曰古迹、曰杂志。其中以乡镇、山川、物产三门纪述尤详。如乡镇编例,自县分乡,乡境所在有镇有市及民俗生产,皆秩秩然书之。山川以记高山大川之外,又以岭洞之类系之山,井泉之类系之水,并纪其源委与古迹。物产则纪田野、山泽、园圃,民间之产,各以类分列,又系以规定条款,纪载详细。其他各门,则叙述概简。按此志始纂成稿于弘治五年,正德间吕秉彝为之增补刻行。此本为嘉靖九年宋秉中增辑补刻本。

淄川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琮纂修。琮字廷器,号肖寅,长乐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贡生,二十三年任淄川知县。按本志沿革,淄川为汉淄川国般阳县地,晋省入莱芜县,刘宋置贝丘县,北齐后复名般阳,隋开皇十一年改为淄川,有淄水经其东南故名。唐置淄州,元为般阳路,明洪武十二年降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淄川邑志,按本志序例所述:“旧有志,未锓于梓,久废,是编实同首创。”琮纂辑此志稿,复延教谕吴俸、庠生朱冕为之校正刻行。书分图考、沿革表、封域志、建设志、赋役志、秩官表、选举表、名宦传、人物传、杂志十门,体裁简核。淄川产盐、絺、丝、枲、铅、铁,素称殷富之区。于名胜古迹可提录者,有乐毅城在县东二十里,为毅屯兵处焉,乐毅墓亦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又有苏秦墓在县西十里,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被刺杀之,乃葬于此。庞涓墓在县西二里,孙膑破魏兵,庞涓自刎,齐得其首葬之,亦名将军头墓。以上诸端,均见载于封域志之古迹、塜墓诸条,未经考证,而以为一邑之胜迹。

长山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三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陈宪祖纂修。宪祖字念齐,顺德县人,举人,康熙四十一年由平原县调长山知县。长山为汉之于陵,刘宋之武强县地,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名长山。唐、宋以来均属淄州,明初废淄州,改隶济南府。长山邑志,按嘉庆重修《长山县志·艺文志》,著录旧志序文,而大率为稿本未刻;刻本志书,惟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希宠修县志二册。据希宠自序谓:“成化中危公澄、嘉靖中陈公慈,皆有成志。”长山志修于明时者有三矣。按此志踵《隆庆志》而作,据宪祖自序谓:“隆庆《旧志》,锓版剥落,原本已不易得,后得邑人吴长荣所藏抄本,再参稽公牍,博访土风纂成此本。”则此志非增续《隆庆志》,而是重纂。《嘉庆志·艺文志》著录此志序,题为《钞订续志序》,注明稿本未刻。又名宦传载陈宪祖传,称宪祖修志未成,以罣误罢官而去,志未刻成。则此志无刻本也。

新城县志十四卷传抄明天启四年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卷十二至十四)

明张必大修,王象晋纂。必大字可庵,陕西华州人;天启二年进士,三年任新城知县。象晋字子进,号康宇,新城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年七十致仕。甲申国变,益绝人事,自号明农隐,卒年九十三岁。子三人,士祐、士裙、士禛皆进士,而士禛最知名,以诗文名海内。按本志沿革,新城置县,始于元至元十九年,割于陵、高苑之莱路、田索、驿台三镇地,立新城县,隶般阳路,明洪武十二年改属济南府。县志自成化间知县成儒,延邑人于利创修《志略》,嘉靖十一年知县官政,属经历王耿光续编志稿,嘉靖三十九年知县胡应鸣重修之,始有刻本。此志继《胡志》而作,成于天启甲子。志类首图式,终艺文,凡十二门,其体裁则仍沿袭《胡志》旧例。书中纪载,以叙邑人张贵事为特出。按象晋自序谓:“张元帅贵,字国宝。当金季豪杰并起,贵保聚驿台,以至建县,迄今郁为名邑。则元帅因邑之开山主,而纪所为能捍大患,有功于民。余乃知元帅兄荣,字国昌,荣保新城者,此创邑有功之先贤。”又按本志人物志《张贵传》载:“贵善骑射,于金大安中,山东豪杰角立,贵实为甲乙,一时诸将无不景仰。”窃以为当宋南渡之后,金兵横行山左,善射拳击之士,群起抗御;山东故多豪侠,当非张贵一人,而今皆湮灭不传,惟独贵赖志乘以传之。

济阳县志十卷续志一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清顺治七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附续志) 

明侯加乘修,邢其谏纂。加乘解州人,万历三十六年以举人任济阳知县。其谏济阳人,泰昌间恩选,官至知州。考济阳邑志,始于明成化乙巳知县张端修,其后继纂之者,即其谏此志,成于万历已酉。书分天文、地理、建置、贡赋、礼乐、职官、选举、人物八门。书后附《续志》一卷,顺治己丑,知县解元才嘱其谏复为补之。凡十五篇,曰天文补、曰地理补、曰建置补、曰公署补、曰文庙补、曰坊牌补、曰桥梁补、曰贡赋补、曰兵饷补、曰荒田补、曰盐斤补、曰礼乐补、曰祠祀补、曰县官补、曰选举补,以补前志所脱误,补志出于其谏晚年手笔,文辞朴茂。其书版本,前志则为万历原本,中有补刻,并续志合订。按济阳自金天会七年割章丘县之标竿镇,及临邑地设县,以济水遶其南,故名济阳。济水者,即春秋时之泺水,是为古史有名。按此志人物志、乡贤传中,以《颜氏家训》所纪张禄为第一人。不知今之济阳县,非北朝时之济阳郡,古籍中所著籍隶济阳郡之人,岂可胜计耶?何为独取张禄以冠于篇耶?

齐东县志二十九卷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七)

明刘希夔纂修。希夔字一甫,浙江平湖县人;选贡,万历四十五年任齐东知县。按齐东设县,始于齐阜昌间,改淄川之赵岩口为齐东镇,置夹河巡检司,元升为县;明时又割青城、邹平、章丘等县地隶之,属济南府。正德十一年知县肃敬谏,延邑人王文深始纂县志,至万历四十五年希夔又重辑此志。按其书为考十,曰图考、曰沿革考、曰建置考、曰星野考、曰河渠考、曰疆理考、曰祠祀考、曰古迹考、曰灾祥考、曰物产考。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明经表。为志六,曰风俗志、曰赋役志、曰艺文志上、曰艺文志下、曰兵防志、曰荒政志。为传九,曰名宦传、曰人物传、曰忠臣传、曰孝子传、曰烈女传、曰隐士传、曰义民传、曰流寓传、曰仙释传。为杂录一;附于书后,凡二十九卷,全书约十万余言。按其编例,分考、表、志、传为大纲,而附杂录于后,体例皆备,颇合志例。其杂录皆案牍文字,有关邑之掌故。此志文辞尚为简赅,略具考证,欠博引傍征。论人物折衷定论,沿方志有褒无贬之习。而较其他明修方志,此志虽不能尽脱当时之风气,而其文辞能弃明人靡弱之气矣。

临邑县志十六卷清顺治九年增刊明万历十九年修、天启三年补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承忠原修,清陈起凤增修。承忠字惟孝,怀安卫人,万历十一年任临邑知县。起凤广宁人,贡生,顺治七年临邑知县。事迹均未详。按此志创修于万历十九年,承忠延邑人邢侗辑成,越三十余年,崇祯间知县吴事心复延侗子王称增补;又三十年,顺治九年,起凤又延邢琮、刘龙先续订增刻;书经二次增补,皆未变前志体例也。但据《学部方志目》著录有天启《临邑县志》,知县赵有午修,今已佚,疑即崇祯初吴事心增补之志焉。按此志体例,分地理、沿革、政教、建置、祠祀、赋役、官师、选举、人物、列女、事记、祥异、艺文十三门,数经增补于官师、选举,殊无遗漏。按其志沿革谓:“临邑为汉县,永平中封北海兴王子于此,复为侯邑。其后又为县,唐以后属齐州,元曾割属河间,旋为济南属邑。”按《山东通志》改定汉之临邑,非今之临邑地。考县西之漯阴城,即齐之犁邱邑,汉置漯阴县属平原郡;后汉曰隰阴,刘宋得广固遂于此侨置临邑,今之临邑,自刘宋始。至汉之临邑,则在今茌平之地。

长清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率。雍正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岳之岭修,徐继曾纂。之岭顺天府保定县人,贡生,康熙初任长清知县。继曾字兆孟,号麟岩,长清县人,顺治甲午拔贡。按长清邑乘,创修于明万历乙未,为知县李宗延聘邑人董惟源所纂;迄康熙壬子,之岭又重修,执笔者为继曾,续前志八十余年之人物事迹,遇事有异闻者,虽有数说并存,不厌琐屑。其标帜行款,分门别目,有条不紊,其体例颇为谨严。书后附雍正五年李佺纂《续志》一卷,仅六页。书口卷头,皆书作第十五卷,与前志卷次连接。按长清为卢县地,隋析长清镇置县,宋以来皆为济南府属邑。按其古迹寺观所载碥磝城、灵岩寺,是为邑之名胜。碥磝城即南北朝时相持守之要地。灵岩寺在县东南之方山,《水经注》所谓玉符山也。李吉甫《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与此为四绝。灵岩寺按李兴祖撰《灵岩志》,此志采辑其说,在金时寺有屋三百余间,且连接泰安之天圣寨,介于东平益都之间,驻兵于此足相应援。按此志搜罗于佚闻野记者甚多,但于正史征引未能尽备。

德平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戴王缙修,刘胤德纂。王缙字绅黄,沧州人,康熙八年进士,翌年授德平知县。胤德字孟寀,一字克滋,号默斋,德平人,顺治二年举人,明年成进士,知直隶盐山县知县,著有《默斋杂俎》二卷。按沿革德平为汉平原郡鬲县地,唐置县。县境古有鬲般,久已湮于为田,故县亦称鬲盘。按本志序,县志创于嘉靖甲寅知县赵镈,万历丙午知县王霖重修。此志胤德依前志校雠参订,考证史籍,补入一二条而已。选举人物于唐以前诸人,未有著明籍里,艺文所录冗滥无绪,至文献事实,所增无几。

平原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思诚修,高知止纂。思诚字克实,号定宇,直隶山海卫人;万历癸酉乡荐,十五年任平原知县,任满升济南府同知。知止字明甫,平原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阳曲知县,补大名,调长垣,以疾归。按平原在汉为平原郡平原县,唐以后属德州。此志据邑人张蕙所撰志稿重辑,分建置、疆域、山泽、物产、风俗、民赋、祠祀、学校、人物、官师、名宦、杂志、艺文诸门,书首有分野、区界、城池三图。此志类次,先建置后疆域,又以城池、市镇、郵舍隶于疆域而分条,以古迹、坊表、冢墓入于杂志而分条,乖其体例。后世继修邑志者,每讥其类次失伦。按本志卷前载知止所撰《述志》一篇,谓所定门类,依据张蕙前志,而润色损益,苦心而功倍焉。兹观此志体例不纯,记载亦无编法。若以调停塞责,岂能归过于旧志体裁所失耶?明人修志,大致沿袭前志定例,独少变更体裁,重创新例,为当时修志者之通病也。

曲阜县志六卷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增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孔弘毅纂修。弘毅曲阜人,孔子之后裔,由廪生选考,除授世职曲阜知县。自《阙里志》纂成后,曲阜向无县志,孔运同始以编年体例纂辑掌故,有似邑乘之作。嘉靖中藩僚孔弘干,厥后知县孔弘复相继纂辑邑志。此志弘毅纂成于万历癸亥,不用编年体例,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献志四门,细目九十有二。只记官治、建置、政事、田赋、户口,而不载孔、颜事迹,以示与《阙里志》分涂。康熙间又为增补万历癸亥后至康熙初事,分隶于各门之后。按其田赋所纪孔氏轻粮,而祀田占四千二百余顷,全县纳粮之地亦仅五千一百余顷。曲阜一县之故实,除圣迹以外,一无纪载。

宁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四至八。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清刘兴汉纂修。兴汉字干帷,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初任宁阳知县。宁阳为汉侯国,属泰山郡;隋、唐为龚丘县,属鲁郡;金大定中复为宁阳,属兖州府。元属济宁路,明、清属兖州府。邑有宁山,在县北十八里,为邑之主山,邑城在山南,故名曰宁阳。自元邑令韩珪撰《历代沿革记》,是为记载邑事之始。明万历初,知县李贞延邑进士王正容始纂县志授梓,是邑志之始。此志为兴汉据《李志》重辑,增补七十年之事。志分方域、建置、职官、赋役、选举、秩祀、人物、艺文八门,各门均析子目。职官、选举皆立表,但编年未标帜年分,眉目不分。艺文志不载墓碑,而谓墓碑为子孙之称扬祖父,未必尽实也。而独收王筠之碑,以为重孝;如碑不足据,则筠之墓碑何独足征,此自乱体例也。又其书于考订颇阙略,其后三十年知县李温皋,依其原书体例再加厘订,引征考订,匡补缺误甚多,宁志体裁始臻完备。

邹志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明胡继先纂修。继先四川汉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任邹县知县,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官至开封府知府。邹为孟子之里,秦始置邹县,明时属兖州府。《邹志》源委未可详考,按本志继先序谓:“旧志修于许君守恩,增于王君一桢;亦既已分别疆宇而搜罗典故,迄于今一十有七载矣。”以知万历前已有邑志。又据《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载:嘉靖四年修,《邹县地理志》四卷,戴光修,谢秉秀纂。其志乘源委可考大致如此焉。此志为增续王一桢志后十七年之故实,所定体类凡十四门。书中纪载以述孟子事迹居多,记孟庙在城南一里许,宋景祐四年所建。孟墓在城东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荒芜已久;宋景祐间孔道辅官兖州时所访得而重建也。按此志仿《阙里志》体裁,主以纪载孟氏事迹,为方志中别出之体裁。

泗水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藏)

明尤应鲁修,乔允纂。应鲁晋江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二十一年任泗水知县。允泗水县人,庠生,事迹未详。泗水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令张祚,此志仍《张志》体例,续四十年之事,并增订《张志》缺误,汇为方舆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牧政志七门。泗水古卞国,又名锦川,秦为泗水郡;汉置卞县,隋开皇间改名泗水县,属兖州;元省入曲阜,旋复置。泗水发源处有泉林,为邑之名胜。春秋时有卞庄子仲田为卞人,人物志为列世系一门。方舆志图考有仲子祠图,及历山舜庙图,艺文志收元孟从仕重修《舜宫记》,记有云:“县南八十里有历山,世传以为帝舜所耕之地,其傍九男之渚,二女之台,指为遗迹。山之东里许有祠,有金大安元年重修碑,其宫始之日则莫可考。”按明陆■〈釒弋〉《山东通志》所载舜耕历山纪载,一以为在濮州,一以为在冀州河东,一以为在历城,而卒以濮州为是,并无一语及以泗水。其后贺逢吉以孟子语:“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东夷之人也。”乃作《帝舜历山辨》,谓诸冯即泗水近处之诸冯村,以驳陆■〈釒弋〉《通志》所引证应劭郑玄皇甫谧以濮州为帝舜之历山说,力辨以泗水历山为正。应鲁亦以此说作《历山考》,附载于本志艺文。故此志图考、山川、古迹、祠祀诸门,以帝舜历山之考证博引旁征甚繁。

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德琳修,周永年纂。德琳临桂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三十五年任东昌府知府,四十年去,四十二年复任。永年字书昌,历城县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生而好学,尝弃产营书,凡积五万余卷,乃约曲阜桂馥,筑借书园于历城,以开图书外借之始;其终生虽好学而不著书。按本志沿革,东昌在汉时为东郡、鲁郡、清河、平原四郡地,唐为博、魏、贝等州地。元始置东昌路,明洪武时改为府,清仍之。此志修时,领州县凡十四。府志创于明永乐时,万历二十八年王命爵又修府志二十二卷。此志继万历《王志》重纂,按德琳序谓:“于康熙五十年孙公元衡,欲延卫园先生刘淇修之,以忧去不果,后金公启洛又修之,稿垂成而去任,稿亦旋散。”据此则此志为《万历志》后首成之书也。按其体例,卷首列总纪一篇,杂撮历代故实,摭拾皆琐事,卷末又有杂缀一篇,实与总纪无异,而缀致琐细尤繁,如此编法,殊无伦次。地理志所记山川,未详源委,古迹、陵墓亦未引征考证,颇多讹误。惟经籍、金石二门,著录郡人著述碑志文字颇多,可资参考。

博平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堵嶷纂修。嶷汉阳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元年任博平知县。按本志纂修表,列为堵嶷重纂,进士张翕补修,教谕孔员昆校,邑人张至善、傅学元采集。阅其书以知《堵志》实出于张翕手笔,嶷仅加重订而已。翕荏平人,又纂有《荏平县志》。按博平秦为博陵县,汉改名博平;唐、宋时属博州管辖,元、明以后为东昌属邑。博平当南北朝及金、宋之时皆为分疆要邑,地当兵冲,其阨运固不能免,以故文献无存焉。及明正德间知县胡瑾始修县志八卷,万历辛卯知县华汝梅延邑人冯训又为重纂。此志则仍因《冯志》旧本,而补七十余年之事。其书体例诡异,多采旧志原文,而不注明系引旧志。其所记市井贩厕鬻隶走卒,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袴。全为万、隆间服饰风尚也。道光间杨祖宪修县志,亦仍其陋习,不脱明人风气。至光绪间李维城修县志,始脱旧志陋习。

冠县志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谈自省修,杜华先纂。自省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地)丹徒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三十三年任冠县知县。华先字孝卿,冠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官至湖南按察副使。冠县为春秋时晋冠氏邑,自晋三分属魏,汉为清渊县,西晋改名清泉;隋开皇六年析清泉置冠氏县,属魏州;元升为冠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冠县,属东昌府。嘉靖二十四年始成县志五卷,纪载简约,华先踵之纂成此志。其书考信自三代迄明,分为星野建置志、山川城池志、公署祠祀志、秩官师儒风俗物产志、户口田赋马政志、人物选举貤封志、古迹志、艺文志八类。顾其编例,殊无纲领,皆以志标篇名,亦属未妥;但纪载绝少遗漏,为邑人赵光远所为捃摭搜集焉。

高唐州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金江纂修。江字孔殷,义乌县人,嘉靖中官高唐州同知,尝傚宋濂《浦阳人物记》例,著《义乌人物志》二卷。按本志所述,《高唐州志》天顺庚辰学正卢瑞始成志六卷,嘉靖壬午知州王大化又作《后志》二卷。此志乃继前后二志重纂,其志类为图四,为表三,为记二,为志、为述、为传各一,总为六纲,凡四十一目,又附目十一,体裁臻备。按其所叙高唐沿革,春秋时为齐邑,其名见载于《左传》《孟子》,杂出于《史》《汉》及辞赋家之言。汉为县属平原郡,隋改属博州,唐时曾改为崇武县,寻复为高唐。五代、梁时又改名鱼丘县,后晋为齐城,后汉又复为高唐。元时升为州,领高唐、夏津、武城三县,明省高唐县入州属东昌府。观其编法铺陈记述,而无引征考证。所纪州之政典故实,亦欠稽考史志,高唐见于史乘故事甚繁,而此志采撷为何如此之缺略也。

青州志十八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思修,冯惟讷纂。思字子睿,鄞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历任州县十余年,升青州知府,著有《考信编》七卷。惟纳字汝言,临朐县人,嘉靖十三年与兄惟重同榜举人,十八年又同榜登进士。授宜兴知县,调魏县,升蒲州知州,历官扬州同知,松江督赋,陕西按察佥事、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终身以著述为事,辑《古诗纪》百五十六卷,《古逸诗》百三十卷,所著文曰《冯光禄集》十卷。青州自隋、唐以来治益都,元为益都路,明为青州府,曾一度为山东布政司所。郡志据《明史·艺文志》所载有锺羽正《青州风土志》四卷,《山东通志》载曹珖有《青州考》,均成于此志之前。按此志修时青州领益都、淄川、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十一州县。其书编例,首例总记上下二篇,统记一郡千数百年之事,次例志、考、传、艺文,分叙领属州县,条次极具法度,当时推为山左名志。今传本天一阁所藏者,存卷一至卷八,卷十二,卷十六,卷十八。北京图书馆所藏者,缺卷十二、卷十五至十八,二书合配犹不臻全,是为憾事。

颜山杂记四卷清康熙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廷铨纂。廷铨字伯度,又字枚光,号沚亭,益都县长孝乡人,明崇祯庚辰进士,入清以荐授河间府推官,擢吏部主事,历官内秘书院大学士,卒谥文定。此志廷铨述其乡里之山川、风土、物产、古迹、旧事、轶闻;以长孝乡之颜山而名,故曰《颜山杂记》。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风土、岁时、长城考、物产、物暴、遗文诸门,书首无例目,书内分篇亦芜杂无序,体裁次佳;然其叙一方之事物,则纤细无遗矣。《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记谓:“益都有颜神镇形势险阨,明代尝建城设官以治之。”而此记自序谓:“今颜山上古长城,乃齐、楚之防塞。”《四库提要》谓其为考核之踈。但此记《长城考》非无考据焉,断城始于战国所筑,《四库提要》谓是明时之物。廷铨明人,岂不能考据明时筑城事耶?夫城池代有兴建,当不可断为最后兴建之时为是。不然则我国之长城,只可为明时所建,而岂不可谓为战国秦时之物欤。此《四库》不重视志乘之一证也。按廷铨著有《沚亭删定文集》,有《颜山杂记手稿题辞》一文,此记未收入,此文为此记刊成后所作也。《沚亭删定文集》刊成于此志刊后二十余年,廷铨又重纂二稿,而未见刻本也。

乐安县志二十卷清康熙六年重锓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孟楠修,蒋奇鎛纂。楠字伯茂,大名府濬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三十一年任乐安知县。奇镈乐安县人,万历己卯科经魁。按《乐安县志》始创于明成化间知县沈清,嘉靖丙午县人李舜臣又重纂。此志增补嘉靖旧志而作,有邑人赵秉忠序谓:“始增订于张四维,校正于张孔思,笔削而告成事则蒋奇镈,综理提调以付剖劂,则邑令孟楠也。”其书凡二十门,皆首有小序,后有论赞,卷前有图四页。如论水利、论土化、论荒施、论马政、论物产、论风俗、论经术诸门,皆书考之体,凿凿典雅。沿革所载谓:“乐安本汉千乘县也,地割于广饶。言乎隋以前,千乘与乐安其实易以淆,言乎隋以后,千乘与广饶其地乍不辨。”然据瞿宣颖《方志考》,雍正山东《乐安县志》条谓:“乐安西汉千乘郡之千乘县,而无据。《方舆纪要》则以为汉齐郡之广饶县。清胡朏明《禹贡锥指》说也,隋移千乘县治于此,唐曾置乘州,旋废,金天眷中改今名。”宣颖之说,是按乐安、《雍正志》建置,但按本志所载《嘉靖志》李舜臣序谓:“引《水经注》之《淄水注》曰: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言故当有新城。今城北二十里外有故城址,是郦道元时广饶县城。然又未知为千乘欤,则又未知为乐安欤,汉千乘县者,河所从以入海也。”按此则乐安为汉千乘县之地,亦未必无据焉。又此志人物,首载欧阳生及儿宽,二人皆为汉千乘县人。欧阳生字和伯,事伏生受《尚书》,而授儿宽。宽复授伏生子世,世传至曾孙高,高传子阳,阳传子地馀。以中庶子授太子经,世为博士,元帝时地馀侍中贵幸至少府,卒,帝赐钱百万。后其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有欧阳氏学。乐安为欧阳学派之所自出,至明时若孙整、阎宽、蒋旸、徐道、陈纶、李舜臣诸儒皆言《尚书》之学闻于时,皆为乐安人也。

昌乐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朱木纂修。木字守愚,常熟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昌乐知县。按沿革,昌乐为汉营陵县北海郡治所,隋、唐为营丘,宋始改名昌乐;明时属青州府。邑事始见载邑人高凌云之《古青郡邑志三略》及木任知县,遂命凌云再搜罗故实,自为去取笔削,编成此志。总分八纲,文简事核,义例谨严,由是昌乐一邑之故实备矣。

临朐县志四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家士修,冯惟敏纂。家士字汝希,河南光山县人;正德十一年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任临朐知县,任满升滦州知州,时号鲁省贤令。惟敏字汝行,临朐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谒选直隶涞水知县,历任镇江府教授,保定府通判,致仕后自号海浮山人。所著诗文典雅核实,著有《山堂词稿》四卷,《击■〈巩上木下〉余音》四卷。按临朐为春秋时齐之骈邑,汉名临朐,属齐郡;东汉属齐国,晋属东莞郡,南北朝时为昌国县。隋初改名逢山县,大业间复名临朐,属北海郡。唐、宋属青州,金析置穆陵县,元并为益都,明为临朐县,属青州府。按临朐县志今存以此志最古,光绪十年知县姚延福修《临朐县志》序言此志已不存矣,然《天一阁藏书目》著录此志,何云不存。按此志编次,卷前有临朐县邑内图,县境内图。分类四,曰风土志,凡一十八目;曰官政志,凡一十目;曰人物志,凡一十二目;曰杂志,凡八目。以物产入于风土。临朐明时有银矿,为富豪开采,富豪依财势抗官,有司莫可追理。按此志惟敏序谓:“邑有三大害,凿然不易为治也。”三大害者,按本志艺文志所载,惟敏《矿硐议》谓为矿徒枪手及诡赋,矿徒恃富豪之势虐矿工;枪手者为护矿兵,其害与矿徒相表里;诡赋者,则富豪拒纳赋税也。当时临朐护矿枪手设有一千八百名,而矿工人数虽未见详载,则必多于枪手数倍,以此可知明时临朐矿场规模之大也。

临朐编年录七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纂人未详。临朐县志今存者,有嘉靖、康熙、乾隆、光绪诸志,皆用“志类”编纂。此书体用编年,又未见于著录。编年方志,始于明嘉靖时黄光升修《长兴县志》二卷,任德修《随州志》二卷,今惟《任志》犹存。按此书首列临朐二千余年来之邑名,曰骈邑、曰郱、曰昌国、曰盘阳、曰零武、曰逢山。又其疆域半及者,曰朱虚、曰穆陵、曰西安、曰郚城、曰盖、曰琅玡。又其传闻疑似者,曰东阳、曰桑渎、曰臧马、曰虚水、曰朱阳、曰校。以下编年记载,自黄帝元年至清雍正四年,共四千四百二十三年,于邑之沿革、建置、赋役、职官、选举、物产、杂事皆按年插入,事繁者又为之注,考清代编年志书,存者惟见此书耳。

安丘县志二十八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一卷七卷十抄配)

明熊元修,马文炜纂。元字子贞,光州人,万历十二年进士,翌年授安丘县知县。文炜字仲韬,安丘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德安、云梦、孝感,官至江西巡抚。所著有《雁门集》一卷,《淮阳杂录》二卷。此志初为邑人刘希孟执笔,未竟稿;再属笔于文炜,告成于万历己丑。书分为纪、考、表、传四纲,纪一、考十、表五、列传十二,每纲皆有小序。总纪一篇,叙一邑编年之史,体例得宜。补以历代地理沿革封建诸表,综核详明,法度严整。惟人物诸传,琐分为十二,殊不免芜杂矣。然明人修志,体例能臻此境者,是为难得耳。书末附康熙《续志》二十五卷,是为任周鼎修,王训纂。大致依前志体例,惟去其地理、封建、俷德三门。为《四库全书提要》所讥曰:“地理封建,本无可续;如俷德不至,害及一邑。”

诸城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七至十二,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明王之臣修,陈烨纂。之臣字任吾,陕西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沾化知县,万历二十九年调知诸城知县。烨字光宇,诸城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升员外郎,出知同州知州,真定府知府,南京刑部郎中,延安府知府,官至陕西定边道兵备副使。按本志沿革,诸城为春秋时莒、鲁之地,战国为齐下邑;秦为琅玡郡治,西汉至元魏,为东武邑,迄隋始名诸城,属高密郡。自唐迄元均属密州,明洪武省密州,并入诸城县,遂为青州府领县。又凡例云:“永乐中始有县志,仅数十页,所纪者惟洪武及永乐初年事。至嘉靖甲寅,县教谕王应斗又为纂辑,亦多缺漏,时邑令为唐山祝天保也。”此志烨用嘉靖王应斗《志稿》体例,其于建置因革,迄历代遗文,凡七十四篇,而无大纲领目,每篇有序有跋,其辞雅饰可诵。其书偏重文词,而于事实缺少考证。

登州府志二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施闰章纂。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读,历官江西布政司参议,山东提督学政按察佥事。此志闰章官学政按察佥事时所作。闰章以诗文名于时,与宋琬时号南施北宋。琬亦尝撰《永平府志》与闰章之《登州府志》并称清初才士杰出之作。按其书凡例云:“本之《水经注》,杜氏《通典》,《齐乘》《一统志》《山东通志》,仍以泰昌旧府志参之。”按其时嘉靖旧志已亡,而八属邑志亦未备,纪载难免阙漏。其书凡二十二卷,一星野灾祥、二沿革疆域形胜山川、三城池公署、四学官祀典、五武备、六乡都坊市桥梁宫室、七古迹陵墓寺观、八物产风俗、九户口田地赋役驿传、十兵事海运、十一封建宦迹、十二十三职官、十四十五辟举科贡封荫武弁、十六十七人物、十八流寓列女仙释、十九至二十一艺文、二十二杂志。按其分条目琐碎,体裁不纯,所载典章制度、武备兵事、有关郡之大事,非漏缺则简略。惟所载古迹甚繁,而附会亦多,又往往近在百年以内,故家园亭、仙释碑碣,强为附丽,尤属猥杂。而闰章自序谓:“若夫蓬莱三岛,蜃楼海市之观,神仙恍惚恠幻;此固骚人达士之游目骋心,临风自得者,非志所能尽也。”按其书以其记琐事之汜滥,而闰章犹恐未尽也乎?然其所长者亦有之,若物产纪及龙刍、方竹,登州今无,而赖此可考。若《通志》误以东海、祝其为在府境,亦赖本书而纠正也。又观其序论诸篇,彬雅可诵,盖出闰章手笔,而以其体裁则颇见疏解,而自谓讨论于顾氏亭林,恐未必然也。总评此志,是为骚人文士之书,至于卓然史裁,则犹未逮也。

蓬莱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岗纂修。岗字仑侯,滦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六年任蓬莱知县。蓬莱枕山负海,一丘一壑,莫不耸峙环抱,万里澄波,丹崖仙境,见称史册。然其境万山连续,皆童山不产,故其民以渔为生。按沿革蓬莱初为镇,隶黄县,唐始置县。旧无邑志,有之自此志始。其书分为八纲,二十七目,为岗所议例,体例简括。而修志姓名表题蔡永华修,疑有窜乱。此志乾隆间有补刻本,原本则罕见之。

黄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蕃纂修。蕃字锡征,通江人,举人,康熙九年任黄县知县。按黄县为唐先天中分蓬莱县之黄冠村立县。明以来为登州府属县。考其邑乘原委,据乾隆知县袁中立修县志序谓:“创于嘉靖辛丑知县贾璋,一修于崇祯庚辰知县任中麟,再修于康熙癸丑知县李蕃。”李蕃之志即此志,按蕃本志序谓:“与同官豫章肃子介庵,关中姚子瑞石,暨学博张子袭弼,商确参酌。”故此志非出于蕃一人之手。阅书中分纂,又有范廷凤、门可荣、王一较诸人。黄县明志今则无存,存者以此本最古,且传本绝少也。其书以风俗及乡都,纪述较详,风俗言黄民为生者,惟贸易为计,而妇女尤勤纺织。乡都记县有四都,莱都则极小,积合都而不及别都之一大社。乾、卢、平三都,亦有小社,不及大社之一甲大。以记清初乡里制度,都以下有社,社以下分甲。如此之类,可考古代乡里制度之绝好材料。

福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明宋大奎修,郭如泰纂。大奎陕西延长县人;贡生,历任获嘉知县,武定知州,万历四十三年调任福山知县。如泰福山县人,儒学生。此志为如泰编次,刘弘任为之删订,郭尔郊为之校正。书凡地里、建置、贡赋、职官、宦绩、人物、恩纶、文翰、杂志九门,子目凡七十有二,体裁尚为简核。按其沿革谓:“福山春秋时属齐郡,汉为东莱县之两水镇,以清洋、大姑二河汇于左故耳。迄金阜昌二年始建为县,隶登州,取西北境之福山为名焉。”福山为邑之主山,山多名胜,金刘豫尝登临之,视为福地,遂名福山,又以名县。燕台在其县南,于古遂为名胜地。

招远县志十二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张作砺修,张凤羽纂。作砺顺治十七年招远知县。凤羽招远县人,事迹皆未详。招远旧为掖县之罗峰镇,金天会二年始析地置县,属莱州。明初升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莱阳隶焉。县志此本为首创,乃取郡州志之涉及县事者,辑录成篇,而未有摭撷征考。书分星野、山川、学宫、风俗、物产、赋役、职官、科贡、人物、艺文诸门。海滨僻邑,纪载无几耳。此志原本今存者无几矣。流行本为道光二十六年重刻本。

莱州府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龙文明修,赵耀、董基纂。文明江西永新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七年任莱州府知府。耀字见田,掖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至河南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山西参政,阳和按察使,巡抚辽东右佥都御使。所辑有《古文隽》一书。基掖县人,万历八年进士,官刑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升员外郎、南京光禄寺少卿。莱州置州始于唐,明时升为府,领县五、州二、掖县、平度、潍州、昌邑、胶州、高密、即墨。府志创于明嘉靖乙未郡人毛文简所纂,此志为继《毛志》重纂。书首列考异;卷一列图凡九,表三,卷二至卷八,自星野至艺文,凡五十三篇,无大纲统目。卷二山水附海运考一篇,记海运始自元初,从平江刘家港入海;卷五列帝迹贤哲二篇,帝迹纪汉孝武帝刘彻初封胶东王于此,后七年立为皇太子,再三年即皇帝位。又记蜀昭烈帝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献帝时为密丞,后帝于蜀。此篇仅载二帝,寥寥数十言而已。贤哲记吕祖谦为东莱人,吕祖谦外,又记周治长、郑玄,皆不用传记体例,记述散无法度。艺文志所收吕祖谦文及有关纪载吕氏家世之文居多。按此志体例文笔,未能臻于至善,其书原刻本,今存无几矣,民国二十八年赵耀第十三世孙琪,以铅字重印,首页有吴佩孚题签曰《重刊万历莱州府志》。

潍县志九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珍修,陈调元纂。珍陕西临潼县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潍县知县。调元字巽甫,号鸥盟,潍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宁津知县,以歼盗功,擢刑科给事中。入清为行人司司正,即致仕归。《潍县志》昉于明万历癸酉,为邑人刘廷锡所纂。按本志刘应节序谓:“旧有志,岁漫灭不可读。”则万历前已有志矣。此志为调元里居时所纂,其体裁悉依《万历志》,所续者自万历癸酉至康熙壬子间之事,癸酉以前增补者极少。志中引录古事泛及齐国之事,多为附会。又其书第九卷题为《续潍县志》,是为列女志也,因旧志未立此门,故题曰《续志》,于体例论,殊若不妥。因此志是为重纂,不过沿用旧志体例,不可以续志标其篇。按潍县置治,始于隋开皇中置潍州,明洪武中降为县,隶莱州府,清因之。县东北有潍水,源出琅玡山之箕屋,流县东迤入海;为潍县之襟带,县亦因是得名。

昌邑县志八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党丕禄修,李肇林纂。丕禄字秀钟,陕西郃阳县人,举人,顺治十四年任昌邑知县。肇林昌邑人,贡生,仕夏津县训导。按沿革,昌邑为汉北海郡都昌县地,宋建隆中始易名昌邑。县志可考者,为明万历戊寅知县侯鹤龄始修,此志为肇林与邑人杨炅同纂,成于顺治辛丑,卷前有丕禄及邑人于沛霖二序,丕禄序谓:“杨子多记往事,谈上下数十年遗踪旧迹,瞭若眉列;出所藏残志一篇,数多手纪。”按其语,此志乃改编杨炅私志而成,而杨炅志稿成于明时。此志率从其旧例,如涉及明朝若君国等字样,仍用顶格抬头。所纪忠臣孝子烈女,有多忠于明者。艺文多选明人著述,录清人所著,只有八景诗数首,纂者颇有民族气节。其体例凡八门,至于子目分隶未尽妥协,天文一门,所析分目,则多为强附。卷帙简短,故实无多。

胶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孙蕴韬修,高国槱纂。蕴韬汉军正红旗人,官生,康熙十九年任胶州知州。国槱胶州人,生员。按沿革,胶古介国也,自春秋鲁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觐,始隶中土。其见载于《春秋传注》曰计、曰介、曰介根,皆胶之古名。秦曰黔陬,汉曰计亓,自魏、晋迄隋、唐、五代又复称黔陬,宋改为胶西县。金时分设三镇,曰梁乡、曰张仓、曰陈邨;元始置胶州,领三县,曰胶西、曰高密、曰即墨;明省胶西县隶莱州府,清仍之。明万历十九年知州余邦辅延郡人赵慎始纂州志,康熙十三年蕴韬又成此志。其书采摭揣摩,皆出国槱一人之手,于古事搜撷繁博,弃取考核,尚为严审。人物志所收董仲舒、费直、庸谭、张敞,皆为胶人,但征引犹未得实,如土贡物产,非胶产亦滥载之,不免虚构失实。志成后张谦宜作《州志别本》,正其所失,可谓能力矫其浮滥之弊者也。

即墨志十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许铤修,杜为栋纂。铤号静峰,武清县人,万历二年进士,六年任即墨知县。为栋祥符县人,举人,万历六年任即墨教谕,升陕西洛南知县。即墨志原委未可详考,按本志为栋序谓:“原述作《墨志》,旧本莫考,其稿之传于今者,范周、解孙手笔也,今志多因之。”则此志纂时,犹有范周之志,为栋因之纂成新志,分编者有周都。书分地理、建置、田赋、户口、秩祀、官师、选举、人物、杂志、艺文十门,子目凡六十四。按即墨为周时之夷国,春秋时入齐,名曰即墨;隋开皇十六年置即墨县;唐、宋以来其名未改。其地三面濒海,右伏马按,北至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险要。今之青岛为县境之一岛,距县治一百里,自明以来为海防通商之地。按本志序称:“即墨之跷,车毂击,人肩摩。”其于明时已为熙攘海市,此志杂志、艺文二篇记之甚详。

武定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佃修,刘继先纂。佃安福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武定知州。继先字敬虚,武定人,嘉靖辛卯举人。武定在汉为乐安国,唐置棣州;明永乐初以避讳,改为乐安州,宣德中平高煦,以旌功改名武定,属济南府,领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四县。此志为州志首创,其体裁极佳,摉隐抉幽,事迹灿然。万历间邢侗重修州志,称之为文献之宗。

阳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虔森修,张璥纂。虔森字天予,武进县人,由捐贡为阳信知县。璥字霞城,阳信县人,拔贡,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知县,居官六年,以亲老请归,年仅四十三,所著有《怀归集》《岵吟集》。阳信县属乐陵郡,本志沿革,以为汉厌次县地也。县志创于明嘉靖十一年知县徐九皋,万历十三年知县朱大纪再修。此志踵《朱志》重纂。其书分类凡十,其编次以天文次于沿革之后,岁时附于典礼之后,风俗附于户口之后。乾隆《阳信县志》凡例议为不妥。如此类次,明人所修州县志尝见焉,此志乃沿袭旧志体例耳。艺文志载虔森《驱■〈虫予〉蚊文》一篇,■〈虫予〉蚊者害苗之虫,为禾稼之蟊贼,古之县令创导除虫,是为难得焉。按此志摭采虽繁,以东方朔为厌次人也。既以为厌次人,而朔之事迹不加搜采,不免有疏漏之病。

乐陵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郝献明修,胡岳立纂。献明万全卫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五年任乐陵县知县。岳立字万仞,慈溪县人,与献明同年举进士。游华山道经历下,献明留修县志。按沿革,乐陵置县自汉始属平原郡,东汉建安中置乐陵郡,以县属之。晋移郡治厌次,为乐陵国。刘宋改国为郡,隋废郡,以县属渤海郡。唐初属棣州,后属沧州,武德四年析饶安地置鬲津县,贞观元年省。宋熙宁中徙治咸平镇,明洪武中又徙治富平镇,为今县治所。县志始于万历辛丑知县王登庸所修。此志继《王志》重纂,总分六门,以体裁过简而不详;惟记山川之名胜,景迹之大观为详备。户口之生息,土壤之黑赤亦备。叙乡都之分区与名称,仍明洪武初制焉。此志载县分东西南北四路,每路分若干约,每约复领若干庄,为县疆理制,与清初他县有不同。

肥城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尹任修,尹足法纂。任枣强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肥城知县。足法肥城人,举人,历任麻阳、永明知县。按旧序,志始修于隆庆壬申知县顾庭,为邑人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李邦珍所纂。此志继之重纂,成于康熙壬子。其书分上下二篇,篇以下分目凌乱而无条贯。肥城居泰、岱、济、汶之间,农产丰富,尤以产桃味美,以惟吕、凤山、因留诸乡所产尤佳。此志物产门仅述产桃而已,何疏略如此也。

东阿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清刘沛先纂修。沛先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康熙初任东阿知县。按县古为东阿、榖城二县地,北齐省穀城县为镇,属东阿,明初迁县治于穀城县。县所辖之安平镇,一名张秋,元时称景德镇,商贾辐辏,比县治为重。《寰宇记》载:“贡阿胶出于阿井。”即在此镇。按旧序,邑志于明弘治庚申知县秦民望始修,万历壬午知县朱德载重修,为邑人于慎行所纂,颇具体裁。此志沛先序谓:“其书海内目为信史,真令洛阳纸贵。”惜《朱志》不传,此志则仍依其体例,列为四表八志,自方域迄艺文凡十二类,为出于沛先亲笔。康熙五十四年郑廷瑾修县志序谓:“《刘志》为之校雠者,有李居易、王吉臣。”阅郑廷瑾志仍万历原版后增补,每类小序,皆用万历志原文,修辞典雅,为于慎言所作。慎言为文绝妙,推重于时,所著有《冲白斋存稿》。

单县志二卷明隆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夏维藩纂修。维藩直棣故城县人,隆庆初任单县知县。按沿革,单县为春秋时单父封邑,汉置单父县,属山阳郡;刘宋改号离狐,齐废,隋复置单父县;唐末朱全忠改为辉州,五代后唐同光二年改为单州,宋、元因之,明降为县。单故无邑志,此志为维藩官单县时,得邑绅惠鉴家藏县志稿,乃与其同年友潘春楼及邑人周卫阳增损繁简,益以近事编成。书分为舆地考、建置纪、学校纪、田赋考、官师表、选举表、孝烈传七门,凡四十二目。体例简略,仅载一邑之梗概而已。

巨野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十)

明吕鹏云、方时化纂修。鹏云号溟南,直棣东明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任巨野知县,官至御史。时化歙县人,举人,天启初任巨野知县。按旧序《巨野县志》始于嘉靖丙午知县江廷藻,万历庚寅知县殷如孝重修。此志为鹏云增续前志万历庚寅后三十余年之事,纂成此稿,以奉召北上。及时化任邑令取其成帙,仍其体要,以芟削润色,刻成于天启癸亥。按此书卷前有天启三年鹏云及时化二序,书内分方舆、山川、建置、食货、学校、秩祀、职官、口碑、选举、人物、列女、艺文、金石、风俗、杂稽十五门,职官、口碑、选举,间有崇祯时补版。口碑者为宦迹传,立名偏好诡异。风俗记礼俗人情饮食令节民事甚详,俾此可考巨野人民明时之风习。按巨野为春秋时鲁之武城县,曾子出生、子游所宰之地。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于此,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因泣叹以为不祥。此志古迹载县境有获麟塚、麒麟台、瑞嶙寺诸胜迹。

郓城县志八卷明崇桢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米嘉穗纂修。嘉穗字大年,福建邵武县人,举人,崇祯四年任郓城知县。任满调德平县。郓城为汉廪丘县地,隋开皇中于其地置郓州,郭县曰郓城;唐仍之,而移州治于须昌,领县五,郓城其一县也。明时郓城属济宁州,兖州府。按本志序谓:“传闻正德初年有野人逸书,纪郓事大略,嗣后赵若唐因之,稍加笔削汇成一册。又三十年隆庆元年,知县王敬延邑人侯祁、张镐等更修之,为二卷。”按赵若唐所纂之志,见《天一阁书目》,是为知县马奇修成于嘉靖十九年。此志为嘉穗主辑,邑人李瓒、赵栩然、刘附衮、孙鲸等分曹助辑。其书义例尚能得体,详略去取得宜。所纪风俗民情,颇为详备。灾祥篇载天启二年闻香教徐鸿儒入城事甚详,可资史传佐证。闻香教即白莲教也。

兖州府曹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郭道生纂修。道生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曹县知县。按旧序言:“曹县志书创修于明弘治间知县邹鲁,嘉靖己亥知县隆文良又修之,万历庚寅知县钱达道又修之,崇祯庚辰知县郭万象又修之;康熙壬子知县门可荣又修之,康熙乙丑知县朱琦又修之。”此志成于康熙丙申,仍康熙乙丑志体例,书凡十五门,子目一百有十。于康熙一朝,迭经三次修纂,事多漏缺,猥琐谲怪,事属不经。志杂记述:“邑产孝女麦,迎春而生,一宿而实,约略四五颗,或见于门闾之上,或生于瓦釜之中。得之者以为吉祥之应献,是麦荐诸孝女祠。”按曹县本唐、宋以来曹州附郭济阴县,洪武初以水患移县治于安陵,又移磐石镇;于是改州为曹县,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复于旧乘民地置曹州,而曹县属焉,此志称兖州府曹县志,用明初制也。

定陶县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赵国林纂修。国林会稽人,河间籍,贡生,顺治十一年任定陶知县。按旧序,邑志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唐桐始修,万历七年知县黎邦国修之,二十年知县陈以见又修之,二十六年知县杨克顺续修。此志继万历《杨志》重纂,书分封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杂稽志、艺文志八门。建置为李复泰所纂,人物为李盛所纂,杂稽、艺文为张彦士所纂。国林纂其所余,总集成书,分为八卷,卷首列条议,卷末载诰勅。以诰勅列后,后之修志者,每议其失次;但清初所修志书,以诰勅排次并不严于定格,而后来修志者,必以诰勅列于书首也。按此志定例简括,纪述核实,盖出众手,修辞不能划一。又侈陈故实,有重见复沓之处。定陶为秦、汉故县,唐贞观中曾省入济阴,宋复置,以后遂为曹州属县。按本志建置所载,尧帝居此,故曰陶唐。殆非也。又谓:范蠡居陶,为陶朱公,亦非也。盖其地战国时为齐、赵、梁、宋之冲,又为通商重地也。

濮州志六卷传抄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先芳纂。先芳字伯承,别号北山野史,濮州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新喻知县,官至亳州同知。以诗文名,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维岳辈为文词交,李、王立诗社,先芳与焉。按沿革,濮州古为颛顼之都,虞舜所寓焉。自唐置濮阳郡。治鄄城,濮之名自此始也。明正统戊辰河决于此,全州沦没,景泰辛未知州毛晟徙郡治于王村,为今治所。嘉靖癸未知州张实,延郑韍、文度纂州志,州之有志自此始也。此志为先芳私辑之志,纂成于万历九年,后三十年始为刊行。全书定四十五门,序次颇见散乱;所叙疆宇沿革,间多讹误。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为之纠正者甚多。

嘉祥县志六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太升修,董方大纂。太升字霁旭,辽东人;顺治五年任嘉祥知县。方大字集之,嘉祥县人,拔贡。嘉祥旧为任县、巨野二县之地,金皇统间,始于巨野之山口镇置县,以获麟故事因名嘉祥。巨野县志亦载鲁哀公获麟之事,实则同在一地也。嘉祥故多古迹,最著者,汉武氏祠石刻在此。邑乘于明万历时知县龚仲敏创修,其书不传。此志为继《龚志》而作。志类,曰方舆志,分为七目;曰建置志,分为十二目;曰食货志,分为九目;曰祀典志,分为二目;曰表,凡六;曰传,凡七;曰附传,凡二;曰艺文,分上下二篇。编缀颇具体裁。

夏津县志五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易时中纂修。时中字嘉会,号愧虚,福建晋江县人;长《易》学,通天文,以举人授东流县教谕,嘉靖十五年升夏津知县,任四年迁顺天府推官,以养老归。《明史·儒林传》有传。按此志为时中与县教谕王琳,及邑弟子员订论而成,义例则为邑生张翰弼所订,书成于嘉靖庚子岁,凡二册五卷。上册地理志、食货志、官师志、公署志、学校志、选举志、惠政志、祀典志、修武志,下册名宦志、人物志、灾异志、艺文志、杂志。地理志之星土篇,为时中所撰,以分星定位而考夏津沿革,夏津为古兖州之地,以证前《史》《汉》夏津属冀州之误。历来志乘家往往以考据定沿革,而不知分星之在天者,则垂天象定位,而不以沿革随之异也。分星定位,是古天文之度限,犹如今之经纬线,万古不稍或易。我国分星之说,见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后世舆地家,如晋裴秀以“垂象立制”而证《禹贡》之九州。方志家证郡邑沿革,虽详于考古而不涉占验;虽博引曲证,以资谈论,则可于实用,而与天象则毫无所当也。清人傅鸾翔著《地舆之学须通天文说》有云:“舆地之志,古今之沿革屡殊也,畺域之广狭屡变也,山水之称名屡更也,城市村镇之盛衰无定也,宫府职官之废立无常也。惟天文之度限则固亘万古而不能或易。”(见《沅湘通艺录》卷五)夫天文分野之学,自魏晋以后,历朝聚讼纷纷,而从未占验于地理沿革之学。而明人则复好言占验,此志时中首以星土定夏津沿革,创此成例。而后来志乘家,又绝少以星土占验沿革之迁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