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明寶峰學案 (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靜明寶峰學案表

  陳苑       祝蕃     危素

  (慈湖、曾潭續  李存     何琛

  傳。)            張翥

  (象山四傳。)

  涂幾

  (附鄒矩。)

  張率

  王埏

  徐震

  上官岊

  李絅

  劉禮

  危素(見上《蕃遠門人》。)

  舒衍

  吳謙

  曾振宗

  閔甲

  趙偕       陳麟

  (節齋孫。)   桂彥良    (從子)宗儒

  (慈湖三傳。)         (從子)宗蕃

  (象山四傳。)  烏本良 

  烏斯道    (子)熙

  向壽     (子)樸

  李善

  羅拱

  方原

  王桓

  葉心

  李恆

  鄭原殷

  馮文榮

  王真

  顧寧

  羅本

  翁旭

  洪璋

  徐君道

  方觀

  裘善緝

  翁昉

  岑仁

  王慎

  童惠

  王權

  高克柔

  顧勳

  王直

  裘重

  周士樞

  鄭慎

  茅甫生

  胡舜咨    李孝謙(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桂烏講友。)

  時觀

  王約

  (並寶峰講友。)

  楊芮(別見《慈湖學案》。)

  (寶峰學侶。)

  靜明寶峰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徑畈歿而陸學衰。石塘胡氏雖由朱而入陸,未能振也。中興之者,江西有靜明,浙東有寶峰。述《靜明寶峰學案》。(梓材案:是卷《序錄》原底作《陳趙二先生學案》。又案:黃氏本《金溪續傳》,靜明與門人祝、李二先生並附《金溪學案》,自謝山始以靜明、寶峰別為學案。)

  ◆楊傅續傳(象山四傳。)

  隱君陳靜明先生苑

  陳苑,字立大,江西上饒人也。人稱為靜明先生。幼業儒,不隨世碌碌。嘗有授以金丹術者,弗之信。既得陸象山書讀之,喜曰:「此豈不足以致吾知邪﹖又豈不足以力吾行邪﹖而他求邪﹖」于是盡求其書及其門人如楊敬仲、傅子淵、袁廣微、錢子是、陳和仲、周可象所著經學等書讀之,益喜。(雲濠案:梨洲原傳作「所著《易》、《書》、《詩》、《春秋》、《禮》、《孝經》、《論語》等書」。)益知益行。或病其違世所尚,答曰:「理則然耳。」是時,科舉方用朱子之學,聞先生說者,譏非之,毀短之,又甚者求欲中之,而先生誓以死不悔,一洗訓詁支離之習。從之遊者,往往有省,由是人始知陸氏學。生平剛方正大,于人情物理,靡不通練。強禦無所畏,奸慝無所逃,浮沈里巷之間,而毅然以昌明古道為己任。困苦終其身,而拳拳于學術異同之辨。無千金之產、一命之貴,而有憂天下後世之心。人之所是,不苟是也;人之所非,不苟非也。其高弟子曰祝蕃、李存、舒衍、吳謙,所稱「江東四先生」者也。先生之卒,祝蕃狀其行甚詳,今不傳。(雲濠案:原傳云:「至順元年卒,年七十五。」)元儒如草廬調停朱、陸之間,石塘由朱入陸,師山由陸入朱,若篤信而固守,以嗣槐堂之緒,靜明、寶峰而已。(修。)

  宗羲案:陸氏之學,流于浙東,而江右反衰矣。至于有元,許衡、趙復以朱氏學倡于北方,故士人但知有朱氏耳,然實非能知朱氏也,不過以科目為資,不得不從事焉,則無肯道陸學者,亦復何怪。陳靜明乃能獨得于殘編斷簡之中,興起斯人,豈非豪傑之士哉!

  ◆節齋續傳(慈湖三傳。)

  隱君趙寶峰先生偕

  趙偕,字子永,忠惠公與後,慈溪人也。學者稱為寶峰先生。志尚敦實,不事矯飾,嘗習舉業,曰:「是富貴之梯,非身心之益也。」棄不治。及讀慈湖遺書,恭默自省,有見于「萬象森羅,渾為一體,吾道一貫」之意,曰:「道在是矣,何他求為!」乃確然自信三代之治可復,而百家之說可一也,遂隱于大寶山之麓。其鄉之秀烏本良輩皆從之,日舉遺經之言,以裁狂簡。或勸之仕,曰:「吾故宋宗子也,非不欲仕,但不可仕。且今亦非行道之時也。」然嘗謂「孔子以道設教,而未嘗一日心忘天下」,故雖處山林,時有憂世之色。慈令陳文昭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先生以治民事宜告之,文昭以是得慈民心。嘗因馬易之入大都,寄聲危素曰:「疇昔所言聖賢治務,可行否邪﹖」元之亂也,方國珍據浙東,逼先生仕,不起。遺文有《寶雲堂集》,以兵火不完。嘉靖間,其後人文華,集為二卷。先生之學,以靜虛為宗,然其墮于禪門者,則固慈湖之餘習,要其立身行己,自可師也。(補。)

  (梓材謹案:謝山與鄭南谿論《明儒學案》事目云:「楊文元公之學,明初傳之者尚盛。其在吾鄉,桂文裕公彥良、烏先生春風、向獻縣樸,其著也,是為慈湖四傳之世嫡,宜補入《遜志學案》之前。」蓋謝山有意修補《明儒》而未暇,每于《宋元儒》之末補而附之。且所謂四傳世嫡,皆在寶峰之門,亦可見寶峰之為三傳矣。)

  寶雲堂集

  凡日夜云為,若恐迷復,則于夙興入夜之時,宜靜坐以凝神。

  祖望謹案:靜坐本于延平,而寶峰尤主之。然近于禪,非延平宗旨。

  凡日夜靜坐之後,若即寢席,無非此道。若非此道,不即寢席,庶不失雖寢而不寢之妙。

  凡得此道,融化之後,不可放逸。所寶者,清泰之妙,猶恐散失,宜靜坐以安之。

  凡除合應用之事,外必入齋莊之所靜坐。

  凡行住坐臥,雖未能精一,亦必有事焉。雖應酬交錯之間,未能無間斷,勿忘可也。(以上《示葉伯奇》。)

  人苟不大明堯、舜之道,即百姓日用之心,豈能深信唐、虞、三代之政可以行于今日﹖(《代李元善贈友》。)

  萬物有存亡,道心無生死。(《題修永齋》。)

  人無固必自然安,有意于安便不安。人無動靜自然閒,有意于閒便不閒。(《安閒吟》。)

  祖望謹案:無動靜之說,陷于異端,不如無固必之為粹也。

  治縣權宜(為陳令文昭作。)

  末世處至難仕之時,為至難治之事,不勝掣肘。上下左右,無非陷吾于不義者。所幸山林間通今達古者不少。宜每日平明到縣治事畢,抽暇時往學宮,會集賢士,從容講明政事得失,人物善惡,及將諸簿所書,討論是否,從公議定,庶幾學校有資于政事,政事實出于學校,不致虛文。且親君子之時多,親小人之時少,雖不長坐縣廷,其功多矣。

  言路不開,由于不喜聞過,則吏民之諛佞者,得以肆其奸邪。豈惟絕君子之來路,且為小人匿過之窟。果喜聞過,則納忠者眾,非惟事之錯者得以改正,其奸吏邪民罔我之罪亦不可匿,孔壬不足畏矣!今宜置一簿記己過,詢同寮及吏貼,乃至鄉都里正、儒釋道人有公論者,用木櫃封固置學堂,俾進言者實封投于櫃,五日一啟,請至公無私之人共為考校。吾過果實,勇改不吝,對眾責己謝過,然後究問吏貼之罪。

  今各房司吏,俸祿甚薄,不足以養廉;各房貼書,全無俸祿以代其耕,不得不行詐徇私以為生計。夫以吾塊然一君子,處于群小人之中,無所見聞,何以行事﹖宜訪求忠直之士,以為耳目。但忠直之士,或有避嫌疑利害,不敢盡言者,故必稽于眾,使不出于一人之口,嫌疑不生,則忠直者可以盡言矣。

  寮佐洎各吏,吾股肱也,而今無非掣吾肘者。是用禮請各都隅知禮識字里正,每半月輪流在縣,潔一舍,致敬以延之。每日所行公事,咨之以行,如其所未通未知,則俾轉問高見之人。然各里正既無祿養,又有奔走之費,凡有科差,宜量優恤。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非惟吏卒恭謹,不敢放逸,抑且此心靜明,可燭是非。

  從上隨俗則道廢,違上戾俗則身危。不忠而佞固不可,不敬而傲亦不可。

  御吏民以禮,必使整而不譁。各吏進退有規矩,止立必端方。民之詞訴者亦然。各吏有失禮節者,以簿書之,半月一考,違者罰責,庶幾公庭嚴肅,諸事井井,抑且吾心靜正,可燭是非。

  于其言不可有苟。

  各房事各置一簿,責有所歸。

  學校以明人倫。今之學校,雖尚虛文,然天秩天敘,人心所不磨滅。這校非能家至戶到,宜先體察各都隅,某人于人倫正,某人于人倫未正,悉知其姓名,各以一簿書之,雖不以如古者彰善癉惡之意,官其善以化其惡,而竊取其意以施行。善者以禮獎之,或有過誤,及有官事,量情優恤。有不然者,責任各主社,俾逐一教訓。果能改過不吝,亦書于彰善簿。如不從者,里正諭以利害,或俾到學校聽提調。學校官教戒再三,猶未率化,則俾執役以恥之。更或怙終,則嚴其刑罰,懲一戒百。誠能使其天屬之愛頓興,良心所本,何止一縣!四方有興起者,此謂要道,且足使無訟。若待其有訟,縱斷之不失,已乖和氣,不教而刑,何以感動人心乎!

  凡行刑罰,不作好惡,惟義所在。

  考貧富以均賦役。

  置句銷簿,以憑檢閱,不致忘失。

  聽言信行,古人所戒。今庶人在官者,無厚祿以代耕,不得不外假公論,內懷私欲,以為生計。又況吾未免有好惡之偏,未能全無玩人之病,難憑一時辭色處決,宜置一簿,勤察其所行而書之,以資去取。

  今有司凡有所告不實者,惟不受其狀,而不究治其誑官之罪,以致妄告甚多。此風甚不可長。各都體勘公事,里正不畏罪責,不行從實報,而有司于發落各都體勘之事,竟不問報結絕,有始無終,反為吏貼及里正循私賣弄,以致妄告者日甚一日。今凡有告訴,除所告至明至實者,即與受狀外,立一杜妄告簿,凡疑似者,盡入之,以備吾靜中參詳。責令近上里正正身,多方體勘,從實報,如虛,重治誑官之罪,里正不從實體勘者同罪,自然可息。

  以上各項權宜,合用十簿書,其名有十:一曰願聞過,二曰採公論,三曰謹禮節,四曰彰善,五曰癉惡,六曰均賦役,七曰考吏行,八曰考卒行,九曰杜妄告,十曰謹句銷。夫拘于今世之選法,竊行上古之遺意,豈不難哉!既限資格,又無久任,又不俾各辟其屬,況無重祿以勸士,及庶人在官者,無足以代其耕,乃欲行所不可行,責人于所不可責,雖竭力從事,小有可觀,然豈足以展盛德之治!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君子必有定見矣。

  祖望謹案:先生有《與許尹書》,大意略同。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寶雲堂集》、《治縣權宜》外,凡十一條,今以其識李可道事一條移入《可道傳》後,又示子弟二條,其一移入《象山學案》,其一移入《慈湖學案》。)

  ◆寶峰講友

  時是齋先生觀

  時觀,字子中,慈溪人。至正二十六年,與王子復祭寶峰文曰:「子復王約,先妣之姪也,時觀髫年同窗之友也。」又言,「翱翔乎山水之間,而同登楊夫子之門牆,獲覽聖書,忽自己光明正大,咸自知其非」云。(參《寶雲堂集附錄》。)

  (梓材謹案:先生號是齋,見《烏春草文集》。)

  布衣王相山先生約

  王約,字子復,慈溪人也。于寶峰為中表兄弟,同事慈湖之學,以布衣終。其緒言略見于祭寶峰文。(補。)

  ◆寶峰學侶

  徵君楊小隱先生芮(別見《慈湖學案》。)

  ◆靜明門人(象山五傳。)

  經歷祝蕃遠先生蕃

  祝蕃,字蕃遠,玉山人也。又徙貴溪。從遊靜明最早,稍長,頗不羈。已而感悔,復從焉,痛自刻厲。久而有省,大喜大信曰:「吾無隱乎爾!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自是斯須不廢內觀,篤于陸氏本心之學。凡江西之士有志者,先生即引而登之。(雲濠案:梨洲原傳云:「因購陸氏師友遺書,特鈔廣傳,期以發明此道。朋友知向慕者,援之共進,得一善,躍然如出諸己。」)靜明之門,一時推為都講。其事師尤謹,以茂才異等薦校□州高節書院山長。重修象山講堂,帥同志舍菜焉。求文安之後而資給之,且為之娶。累遷至饒州教授。(雲濠案:原傳云:「以《易》中鄉舉,授饒州南溪書院山長,調集慶學正。」)未幾,湖廣平章買住辟之,蘇參政天爵一見器之。海北憲使卜咱兒以罪徙,厚賄求徙近地,拒之。播州宣慰入朝謝,其贄曰:「非所以懷遠人也。」尋遷潯州總管經歷,以同知保童殺不辜,請于帥推問,即訊藤州。保童以賂,遷延不即赴辯,卒緣赦免,而先生卒于邸舍。先生雄于文,今遺集不傳。靜明高座四子,首推蕃遠,始及仲公,而遺集一傳一否,則命也。(修。)

  君李俟庵先生存(附門人何琛。)

  李存,字明遠,一字仲公,安仁人也。學者稱為俟庵先生。生有異稟,弱冠慕古人,謂無所不通之為大儒者,慨然于天文,地理、醫藥、卜筮、道家、法家、浮屠、諸名家之書皆致心焉。又學為古文詞。事親以孝,撫其亡兄之子以慈,資其孀妹以及其孤。一日,友舒衍語以所聞于靜明者,未之信也。衍固要之,乃往請益。靜明告曰:「無多言,心虛而口實耳。」未契,復往請之。靜明告曰:「無多言,心恆虛而口恆實耳。」于是夙夜省察,始信力行之難,惟日孜孜究明本心。焚其所著書內外十一篇,曰:「無使誤天下後世也。」嘗一應科舉,不利,即為隱居計,從遊者滿齋舍。守令禮為經師,且主試事三。以高蹈、丘園薦,中丞御史等交章請召之。著作郎李孝光舉以自代,宰相將處以翰林,不果。葺講堂曰竹莊,恆語學者曰:「聖賢之立言垂訓,以先覺覺後覺,此豈口耳句讀之事!正學不明,人心日入于偷,甚可懼也。微陳子,吾其終為小人之歸矣。」或請學文,則曰:「唐、虞所有之言,三代可以不言;三代所有之言,漢、唐可以不言。未有六經,此理無隱,前聖特形容之而已,惡能有所增損﹖昧于理道,而聲光是炫,尚得謂之文乎﹖」先生神古顏清,衣冠言笑不苟,憂世之意,見諸眉睫,謙恭和易,與物無競,雖童豎皆望而敬之。危素嘗問:「心之官則思,何思也﹖」曰:「思其本無俟于思者爾。」俄而兵起,門人何琛迎之臨川,二年而卒。所著有《俟庵集》。(修。雲濠案:《俟庵集》,詩十一卷,文十九卷,合三十卷。先生子卓所編。)

  俟庵文集(補。)

  人心積衰,風俗大壞,父詐其子,夫欺其妻,藻飾筆舌者謂之多才,紐鞬術數者謂之適用,分章釋句者謂之至教,密文深察者謂之至治。嗚呼!尚志之士欲堯、舜吾君民者,亦烏得無情哉!且獸焉而不失其良能者,馬之乘,牛之服,犬之守,貓之捕也。至偶有失其性而曠職者,則皆知棄之,然亦千萬中無一二者。人亦失其所以為人,舉安之而弗悟其非,則是獸之弗若也,不亦重可悲乎!

  理之根夫人心者,亦何嘗一日泯絕,而非學則不能以自明。學之不絕如線者,賴遺經,而經之義蕪于訓詁,近世尤盛。比得純庵周先生《論語解》,始知有簡易之學,然卒不得其要領者十餘年。今方稍有自得之實,無所可疑,戴天履地,有死無二心。(以上《上陳先生書》。)

  謂伊、周之業,孔、孟之學,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則自為申、韓可也,自為黃、老可也,義不當含糊假借其名,以徒為進取之資。若曰言其言不可心其心,則豈言行相顧之義哉!

  此心苟得其正,則所謂《書》者此心之行事,《詩》者此心之詠歌,《易》者此心之變化,《春秋》者此心之是非,《禮》者此心之周旋中節。至孝友睦任卹,皆此心之推也。

  疲精神于文藝之末,縱使幸而獲選,弱者為群逐隊,拱手署紙尾,持祿保位而已;強者為驕為亢;為奮螳螂之臂,以當車轍,而不足以立事功,其高為納履、為掛冠而已耳。

  此心之靈不可欺。(以上俱與友人書。)

  分教成均,但當竭盡此誠,勤勤懇懇,告之以忠孝,使自敬其身,無自暴自棄。縱彼不信不聰,而吾之誠不改不移。人心皆靈,夫豈無萬一感悟!

  任他千思百怪,我只是一箇至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能為能,不能為不能,莫相陵駕,莫相欺詐,亦是心逸日休。古今天下,惟至誠感人深。《咸》卦六爻,皆無大吉,以此見感人之難。纔有一毫私意,便不足以感人。上事天子,下接臧獲,臨難死生之際,皆當如此。(以上《與危太樸》。)

  士逾月而葬,喪禮稱家有無。避貧賤,求富貴,此後世術家之說。(《與張孟循》。)

  舒先生衍

  舒衍,字仲昌,安仁人也。不詳其顛末。李仲公曰:「存生三十有三年,雖稍涉古經史傳記,而未知所以遺夫人者,果何為徒竊取糟粕,以修飾其淺陋妄誕之言。侈然而談,囂然而居,弗之省也。戊申,友人舒衍謂存曰:『吾疇昔是子之學,近以祝蕃之言,從陳先生遊,而後知子之所學,末屑也。焦心竭神,蔽亦甚矣,若不改圖,則將誤惑其身。不惟誤惑其身,必將誤惑于天下後世之人。』存心竊笑之。他日復言,復笑之,累數十不已。雖疑焉,然朝諾而夕忘之。既而共宿,擁寢衣言曰:『相人者謂子不年。苟無聞以死,傷哉!至道所在,人固未易信也,然譬之涉,吾嘗先之矣。』遂大疑,早夜以思,至感泣,然終恥下于人。壬子之夏,始登先生之門,然猶以欲遂所請,跪起揖拜,且忿焉,雖語之,弗領。秋,復來,始稍知所致力。明年,遂大信。」觀仲公之自述,而知先生聞道之早矣。(補。)

  吳先生謙

  吳謙,字尊光,安仁人也。不詳其顛末,而與祝、李齊名。簞瓢陋巷,以道自安。其母故文安四世孫女,先生可謂克紹外家之學者矣。(補。)

  宗羲案:祝蕃、李存、舒衍、吳尊光,志同而行合,人號「江東四先生」。皆出于陳氏,金溪之道,為之一光。是故學術之在今古,患其未醇,不患其不傳。苟醇矣,雖昏蝕壞爛之久,一人提唱,皦然便如青天白日,所謂此心此理之同也。

  曾先生振宗

  曾振宗,字子翬,安仁人也。善治家。里中宿學舒衍、吳謙皆在其賓席,先生因之以登靜明之門。嘗攜僕取貨于市,歸至中途,僕告以誤多得貨,即詬而還之。或有留貨而去者,偶遺其貨于道,先生復與之貨而不取直。莊戶輸租已去,會其數有贏,呼而還之。嘗手書《易經》一卷佩之,山水澨,休息之際,必出而誦。夜則孤燈危坐,揭卦畫于前而觀象玩辭焉。一日,忽告同志者曰:「予于《易》頗有得,應事接物,一本于此。」又曰:「萬物皆備之旨,今渙然矣。」其寢疾也,拱手而臥,舒衍過問之,曰:「吾心淡然,無異平時。」次日,盥洗而逝。(補。)

  學長閔先生甲

  閔甲,字仲魯,覃懷人也。遊于靜明之門。後居揚州。仲公稱其神清以夷,質方以正,談經率詳明敷暢,使聽者鄙吝俱消云。金陵帥聘之主學宮,從遊者甚眾。(補。)

  ◆寶峰門人(慈湖四傳。)

  秘監陳文昭先生麟

  陳麟,字文昭,溫州人也。以進士為慈溪縣尹。慈有趙寶峰者,私淑楊文元公之學,講道山中,先生從之,北面問難。尤邃于《易》。其為吏,善通下情,自薦紳先生、寓公以至父老,時時咨訪,因以得境內一切隱伏事,以相參考。又放古為缿筩,虛中而穴其上,置諸庭,令民有所欲言,投書其中,而削其主名,由是縣大小事無不周知,而胥吏輩不敢逞其奸。大嵐三女峰歲貢茶,所謂十二雷者也,有司緣為蠹,先生計其常額,平價市之。山中之民,以蘇鳴鶴鄉有界塘與姚江接,每霖潦,江水大至,塘輒潰,鳴鶴為壑。先生于塘五尺外,楗木籠竹,加之土而甃以石,自是無水患。轉運司禁瀕海之私鬻鹽者,杖而釱足以徒,先生言于司,聽民相貿易。高士大隱楊先生墓在南山,歲久夷其封,先生正其塋域,植碣表之。尤以教化為重,慈溪之民,漸至有恥且格。說者以為自來慈溪第一循吏。于時,沿海被兵,山澤之間亦竊起。先生與紹興路錄事司達魯花赤、邁里古思、同知餘姚州事禿堅,皆練民為兵,以保障境內。凡盜起,輒誅之,民賴以安。有詔陞權浙東副元帥,仍領慈溪,而方國珍已盡破昌國、奉化,入鄞,使人要先生相見。先生欲拒之,歎曰:「吾不忍危其民。」單騎入謁,勸以勤王。國珍留之不遣。或說先生潛歸自守,先生念力不能抗,即散其兵。國珍意欲臣之,以兵脅之,先生正色責曰:「吾不欲以兩虎相■,使民塗炭,故隻身來。殺我,非勇也。」國珍媿謝過,然終畏之,置之海上之岱山。先生即自稱足疾,扶杖,著道士冠服,治田葺園,種牧自給。國珍時時遣人偵之,以為真廢,乃不復加害。海上故有岱山書院,先生重興之,與山中子弟講學,行鄉飲酒禮,父老因名其臺曰陳公臺。沿海諸山酋長劫掠,獨相戒曰:「勿登此山,恐驚陳公。」朝廷方以尚書貢師泰督理閩中鹽賦,以先生為戶部主事副之,尋命知瑞安州。國珍留之不遣。擴廓亦聞先生名,承制授祕書監丞參其軍,亦不赴也。凡拘海上者十年,移入鄞,又三年而國珍亡,乃南遊閩中,竟卒于閩,君子哀之。(補。)

  文裕桂清溪先生彥良

  桂彥良,名德稱,以字行,號清溪,慈溪人。(梓材案:《儒林》錄先生故慶元府判葉同子也。生之夕,火光如流星,母謂不詳,棄勿育,桂氏鞠而子之,故從桂姓。)元鄉貢進士,為包山書院山長,改平江路學教授,罷歸。張士誠、方國珍交辟,不就。洪武間,徵詣公車,奏對,授太子正字。帝嘗出御製詩,先生就帝前,誦聲徹殿外。左右驚愕,帝嘉其樸誠。因從容奏曰:「帝王之學,具載于經,典謨訓誥,願留聖意。詩,非所急也。」帝深然之。帝嘗從容問曰:「人有過,如何﹖」先生對曰:「過,雖聖賢不能免,勿憚改者,君子之道也。」又問:「仁者有惡乎﹖」先生對曰:「孔子言,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之心無私,故好惡得其正。」帝大喜。時選國子生蔣學等為給事中,舉人張唯等為編修,肄業文華堂。命先生及宋濂、孔克表為之師。先生荷帝知遇,知無不言。每侍帝,必以二帝三王為本,而折衷于孔、孟,要以明聖學,格君心為務。至于歷代治忽,啟迪不倦,誠意懇至。凡所言,無一不當帝心,至書其語揭便殿。復謂諸大臣曰:「此彥良與朕論至于此,汝等宜親炙儒者。」遷晉王府右傅。帝親為文賜之。先生入謝。帝曰:「江南儒者,惟卿一人。」對曰:「臣不如宋濂、劉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先生至晉,製《格心圖》獻王。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長史。朝京師,上萬世太平治要十二策。帝曰:「彥良所陳,通邃事體,有裨治道。世謂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彥良,可謂通儒矣。」既而請告歸,卒,追諡文裕。(梓材案:前明有《應諡名臣錄》,先生與焉。文裕疑是私諡。先生在鄉里與王子復論學,以存心養性為本。教子弟,必先以孝弟忠信。與人交,久而益敬。)所著有《清節集》、《清溪集》、《山西集》、《拄笏集》、《老拙集》。(參《慈溪舊志》。)

  (雲濠謹案:謝山《橫溪南山書院記》曰:「吾鄉之學,朱、陸二派並行,而明初如桂王傅清溪、烏高士春風、向獻縣遵博,皆出寶峰趙氏之傳,宗主慈湖。」是先生為趙氏門人之證。)

  烏春風先生本良

  烏本良,字性善,慈溪人。少好學,與弟斯道自相師友。窮經博史,精詩詞及書法,隱然為一邑望。父沒家貧,無以養母,時斯道方弱冠,季弟二,女弟二,俱髫齔,仰給先生,乃去而授徒錢塘。日與秋雲徐先生、眾仲陳先生講磨今古,業日益廣。時杭之大家願以女妻之,先生曰:「吾本為母與弟衣食之謀未遂,何暇及婚事。」後俟二弟稍長,遣嫁二女弟畢,始婚,人用是高之。邑有王相山、趙寶峰、時子中三先生,得慈湖遺書,究明心學,先生與其弟從而講貫,遂盡棄舉子業學焉,謂如在春風中,即以春風名其齋,人稱為春風先生。(參《天啟慈溪志》。)

  縣令烏春草先生斯道(附子熙。)

  烏斯道,字繼善,春風之弟,號春草齋。文尚體要,尤長于詩,興寄高遠,而清灑出塵,一掃元人過巧之弊,宋景濂題之曰:「春草之作,俊潔如明月珠,洶湧如春江濤,與兄齊名,故時稱『二烏』。」尤精書法。明初,用薦起為永新令,有惠政。所著有《秋吟■》,有《春草集》行世。子熙,字緝之,亦以詩文擅名。(同上。)

  隱君向樂齋先生壽

  向壽,字樂中,慈溪人。學者稱為樂齋先生。生而靜愨,八歲喪母,哀痛劇深。稍長,精思力學,至忘寢食。宗慈湖,為趙寶峰門人。與同邑王相山、時子中講學湖上,攻治身明道之學,絕意仕進。嘗稱先文簡以來,家世宋臣,恥事元,有張子房不忍忘韓之意。尤多所著述,每論為政之要,則略漢、唐而本三代。有《從政章》十一篇行于世。年八十,忽遘疾,易簀起坐,進子樸命之曰:「丈夫仕不忠君,危不授命,所學何事也﹖」言畢而逝,後樸靖難就義,皆先生有以啟之。(同上。)

  李先生善

  李善,字元善,東平人也。遊慈溪,講學寶峰之門,遭亂,遂不歸。(雲濠案:吾邑《天啟志》,先生父灝,仕元為三山巡檢,遂家焉。先生著有《崇陽■》。)人雖侮之,不怨也。每言「三代之政,可以施于今日,絕無高遠難行」。(補。)

  祖望謹案:寶峰嘗謂,元善因大士觀音解脫之訓,如脫桎梏,見聞圓融,無有分隔,不勝悅懌,則其為異學甚矣,何以行三代之政乎﹖

  羅常明先生拱

  羅拱,字彥威,慈之杜湖人也。寶峰為作《常明齋銘》,因稱常明子。(補。)

  方先生原

  方原,字景淵,慈之杜湖人也。其母翁氏苦節。學于寶峰之門,與羅彥威齊名。(補。)

  縣令王明白先生桓

  王桓,字彥貞,慈溪人。從寶峰遊。洪武中,以通經學古薦于朝。太祖召見便殿,問:「先生處鄉里,好惡何如﹖」對曰:「臣處鄉里,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一言稱旨,上呼為老學士,命與尚書魏杞山、錢惟明、學士宋景濂講論治道。踰年,授國子學正。未幾,知河南盧氏縣,先生感上知遇,殫心厥職,臨政無怠隋。日常至閭閻間,教耕勸織,相語如家人父子。民有兄弟相鬩而訟者,先生自責曰:「教化不明,彝倫斁壞,長民者之過也,民何罪焉。」遂連日不坐聽事,民乃自悔求責,兄弟遂相和合,民益信之。上方向用,而先生已有退志,遂致仕歸。先是,先生家居,鄉人有不平,事無大小,咸取決于先生,遂稱為明白先生。所著有《明白先生集》藏于家。(參《天啟慈溪志》。

  葉先生心

  葉心,字伯奇,慈溪人。寶峰教以靜坐。(補。)

  (雲濠謹案:《寶雲堂集》有《送葉伯奇入官》詩。)

  李先生恆

  李恆,字可道,慈溪人。寶峰謂其聞蛙聲而悟。(補。)

  附錄

  寶峰識李可道事曰:「可道日間靜觀,已見虛明之妙,但閉目及夜間,則不如是,終二而不一。忽夜悟蛙聲,無際皆在目中,前後晝夜,虛明混融,自然而然,非意識所能及。」

  鄭先生原殷

  鄭原殷。

  馮先生文榮

  馮文榮。

  王先生真

  王真。

  顧先生寧

  顧寧。

  羅先生本

  羅本。

  (梓材謹案:《戴九靈集書畫讌集詩序》言:「沈師程之友羅彥直氏。」羅先生拱字彥威,則彥直蓋先生之字也。)

  翁先生旭

  翁旭。

  洪先生璋

  洪璋。

  徐先生君道

  徐君道。

  方先生觀

  方觀。

  裘先生善緝

  裘善緝。

  翁先生昉

  翁昉。

  岑先生仁

  岑仁。

  王先生慎

  王慎。

  童先生惠

  童惠。

  王先生權

  王權。

  高先生克柔

  高克柔。

  顧先生勳

  顧勳。

  (雲濠謹案:《寶雲堂集》有寶峰題顧宏可《梅花詩》,疑是先生。)

  王先生直

  王直。

  裘先生重

  裘重。

  周先生士樞

  周士樞。

  鄭先生慎

  鄭慎。

  茅先生甫生

  茅甫生。

  (梓材謹案:《寶雲堂集》附載門人祭寶峰先生文,自烏春風本良以至先生共三十一人。謝山《學案》標目並列之,大約慈產居多。)

  ◆桂烏講友

  縣令胡仲子先生舜咨

  胡舜咨,字仲子,會稽人。嘗隨父宦遊于慈,以邑名三孝鄉,又有倡道者楊文元公,遂定居靈山之曲水。先生學博才贍,工于詩。所與遊者,金華戴良、蛟川丁鶴年、邑人烏斯道、桂彥良,率皆諸名士。洪武初,與彥良並以賢良文學徵。拜燕王傅,尋除儀真令。歸而教授子弟,與賓客酌酒賦詩,閒挾二三子憩山石間。(參《寧波府志》。)

  ◆蕃遠門人(象山六傳。)

  承旨危雲林先生素

  危素,字太樸,一字雲林,金溪人也。學于祝蕃遠之門,稱高座。其請業而退也,蕃遠必目送之,謂侍者曰:「他日能傳吾道而行之者,其斯人也夫!」亦學于李仲公,所以待之者如蕃遠。先生在元,累官承旨。國亡,將殉難,不果。入仕于明,亦官學士,謫居和陽以卒,君子惜之。(補。)

  謝山跋危學士《雲林集》曰:「竹垞據《貝清江集》,頗疑學士晚年未嘗銜命守祠,特以其子於幰教授安慶,好事者遂附會之。案,潛溪銘學士墓,稱洪武三年冬,監察御史王著等,劾公亡國之臣不宜用,公坐免。詔出居和州,閱再歲卒。當時北平故官,豈止學士一人,在朝臺臣,何以獨見掊擊﹖其為仰體當宁之旨明矣。學士以國史不死,固昧于輕重之義,然其出累朝實錄于刀劍倉皇之下,功亦不小。乃史局既開,並未聞有一人過而問者,可以想見是時當宁眷睞之衰,黯然無色,所以潛溪又有『春秋既高,雅志不仕』之語。教授名,亦見潛溪銘中。《清江集》作於幰,或是其子。」再跋曰:「學士曾受業于草廬。及予讀《胡仲子集》,乃知其又為祝先生蕃遠高弟,則學士之于槐堂,其統緒固不自一家也。仲子稱蕃遠遇事不顧利害,與人開心見誠,所至以講學為己任,指授有師法,尤屬意學士,與之語,或終夕不寐,去輒目送之,以為『興吾教者,必若人也』,蓋學士為其師友所期如此。予又見學士撰《李先生仲公集序》亦稱學生。嗚呼!學士請業于其鄉之碩儒,而大節卒不克自持,得無言有餘而行不足乎﹖蕃遠之所期于學士者虛矣!」

  ◆俟庵門人

  承旨張蛻庵先生翥

  張翥,字仲舉,晉寧人也。少時,負其才雋,豪放不羈,好蹴踘,喜音樂,不以家業屑意,其父以為憂。先生一旦翻然曰:「大人勿憂,兒易業矣。」因謝客,閉門讀書,晝夜不倦。受業于江東大儒李存先生,得其道德性命之說。薄遊揚州,學者及門甚眾。至元末,以隱逸薦。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起為翰林編修,與于宋、遼、金三史。累遷至侍講學士,以侍講兼祭酒。勤于誘掖後進,絕去崖岸,不徒以師道自尊,學者樂從之。有以經義請問者,必歷舉眾說,為之折衷,厭其所得而後已。俄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孛羅帖木兒之入京也,以先生草詔,削奪擴廓帖木兒官爵,且討之,先生不從。左右或以為懼,答曰:「吾臂可斷,筆不可操也。」乃命他學士為之。孛羅既誅,詔以先生為河南平章,仍以承旨致仕,俸終身。先生嘗學詩于仇遠,其近體、長短句尤工。及卒,國亦遽亡,無子,其集不傳,但存詩三卷。嘗集兵興以來殉節死事之人為書,曰《忠義錄》。(補。)

  (雲濠謹案:先生著有《蛻庵集》四卷,收入《四庫?集部》。又案:金明昌、承安間亦有張翥,字仲揚。劉祁《歸潛志》稱其詩多浮豔。諸書援引為一人,非也。)

  涂先生幾(附鄒矩。)

  涂幾,字守約,宜黃人也。工于詞賦,得騷些之遺音。學于李仲公之門,為言《乾》、《坤》易簡之旨,有省,歎曰:「先生之道,吾不得而知也。渾渾乎千古之在吾前也,浩浩乎萬古之存吾後也,而先生以一心貫之。吳文正公所謂:『陸子之學,如青天白日,皦然不可昧』者,至先生而益光乎﹖」洪武初,嘗擬進時事策十九篇,以疾不果。所著有《東遊集》、《涂子類■》。其里人曰鄒矩,字元方,與先生齊名,亦由先生以傳李氏之學。明初,官南城訓導,有集。

  張先生率

  張率,字孟循,安仁人也。師事李仲公,嘗語之曰:「朋友講習,且宜痛改舊習為第一義,求欲速成,非善學者也。胸襟苟未正當,而遽有見解,真所謂假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稅使王先生埏

  王埏,字景達,本蜀之涪城人,後居安仁。端願靜穆,寡言笑,喜怒不外見。官道州永明稅大使。其疾也,仲公累視之。卒之夜,仲公勉以毋芥蒂,先生欣然頷之而逝。

  徐先生震

  徐震,字伯輈,上饒人也。仲公稱其「凝重而不淨,詳默而有幹,亦嘗見知于道園」云。

  上官先生岊

  上官岊,字伯升,上饒人也。仲公嘗教以「先靜其心,心靜則視聽言動皆得其正。靜心在于寡欲」。

  李先生絅

  李絅,字伯尚,臨川人也。仲公嘗教以「先本後末,先內後外,不容有毫髮求知之心」。

  劉先生禮

  劉禮,字孟中,臨川人也。學于仲公。(以上並補。)

  承旨危雲林先生素(詳上《蕃遠門人》。)

  ◆清溪家學(慈湖五傳。)

  同知桂先生宗儒

  文學桂先生宗蕃(合傳。)

  桂宗儒,字文藪,慈溪人,長史從子也。嘗豫修《永樂大典》,書成,授蘄州同知。弟宗蕃,亦贍文學,偕修《大典》,將成,授官,以病告歸。(參《慈溪縣志》。)

  (梓材謹案:謝山《石坡書院記》:「文修之伉直。」文修疑即文藪,傳寫之異。

  ◆樂齋家學

  縣令向先生樸

  向樸,字遵博,慈溪人,樂齋之子。宗慈湖之學,行務實踐。力學養親,不求聞達。洪武二十五年,命督府都事張允直訪求江南人材,以先生應詔,授獻縣令。時值兵燹之餘,為之闢荊榛,畚瓦礫,教百姓農桑,與同甘苦,流移復業。靖難兵起,獻當兵衝,無城郭,先生集民兵,激以勇義,思為保障,竟歿于難,獻民哀之。(參天啟《慈溪志》。)

  ◆仲子門人

  處士李先生孝謙(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