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學案  (全祖望補本)

  清江學案表

  劉靖之

  劉清之     (族子) 孟容(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晦翁、南軒、  趙蕃    (子)遂

  東萊同調。)

  周端朝(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鄭夢協       

  施霆亨

  韓冠卿    (子)燮

  (從子)境

  韓宜卿    (子)度(見上《靜春門人》。)

  韓度       

  (從孫)   (從曾孫)耘之  (從玄孫)諤

  (從孫)性(別見《潛庵學案》。)

  韓淲   

  宋之源       

  李(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黃榦(別為《勉齋學案》。)

  曾祖道(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劉黼

  許子春

  陸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彭龜年(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向浯(別見《五峰學案》。)

  (並靜春學侶。)

  清江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朱、張、呂三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清江劉氏兄弟也。敦篤和平,其生徙亦東南。近有妄以子澄為朱門弟子者,謬矣!述《清江學案》。(梓材案:《清江學案》謝山所特立,《序錄》原底作《靜春學案》,後定刊本易之。)

  ◆朱張同調 

  教授劉孝敬先生靖之(父滁。)

  劉靖之,字子和,廬陵人,學者稱為孝敬先生。先生為人,廉靜寡欲,敦重少言,而和易端粹,不為崖異之行。其家居,孝友尤篤也。自少即以經學文行知名。登進士第,再調贛州教授。還家待次,益以諸經自課,日求其所未至者。蓋自音讀訓詁,以及近世諸儒論說,無不該貫。及至官,視其學,故有趙清獻祠,後廢,而生祠郡守部刺史至五六人。先生曰:「趙公與濂溪先生,法皆當得祠者,今或廢于已舉,或初未嘗立也。」彼紛紛者何為哉﹖」命悉撤去,而更為二公之祠。諸生請曰:「趙公則聞耳矣。敢問濂溪何人也﹖」先生具告之。故且出其書,使之讀。諸生固已風動,于是先生又益推本其說,以發明《六經》、《論》、《孟》之遺意,諄諄辯告,如教子弟。晨入寓直,至暮乃罷,日以為常。其教大抵以讀書窮理為先,持敬修身為主,至于學官程課,有不可廢者。其命題發端,必依于是而出焉。于是學者益知所向。其言行小不中禮,服飾小不中度,必規正之。課試之文,以老、佛論道,以管、商議政,忘恥,徇時俗者,皆棄不錄。于是學者又知所懲。其于有司之事,亦皆精審嚴密;閒斥其贏,以市圖史,至若干卷。待諸生以恩。至于進退取舍之閒,則必考行能,視次第,稽諸公論,而未嘗有所私也。以故諸生之事先生,如事父兄,服習其教而守行之,俗為一變。其浮惰不事學者,往往引去,或亦悔前所為,而革心自新焉。郡縣吏皆怪,以謂學官弟子,比無入宮府辯訟請謁者;父老皆喜,以謂吾家子弟,比無荒嬉惰游還家叫呼犯上者。士大夫家亦爭遣子弟來入學。贛之人至咨嗟相與言曰:「吾邦自李先之為教官,迨今七八十年,乃復得劉君耳。」翰林承旨周必大聞之,為記其說于聽事之璧。先生既去,改宣教郎。遭繼母喪,以卒。諸生哭之皆失聲,相與守其法不變。去而從其弟靜春以卒業者數人。先生平日閉戶讀書,不甚與人接,雖名士亦不強附,而時之縉紳多慕與交。國子祭酒蕭之敏嘗以經行氣節薦于朝。宋室鉅人門戶,一再世凋落者不可悉數,惟劉氏自太宗時名式者為刑部郎,胡安定所為記墨莊者,至先生父滁,亦好學修飭。及乎先生兄弟,世數益遠,而家法益峻,忠厚雍穆之風不墜。求之故家,能如是者少矣。及卒,丹稜李壽書其墓曰:「孝敬劉君。」而廣漢張敬夫栻為刻銘納壙中。新安朱子又為之傳。是數君子者,蓋或未嘗識先生也。(參《朱子文集》。)

  ◆孝敬家學

  知州劉靜春先生清之

  劉清之,字子澄,子和之弟也,學者稱靜春先生。初受業于子和,登紹興進士。因往見朱文公,慨然有志于義理之學。以「力行切己者,省察性情為務;有志者,必如曾子用力于容貌辭氣,顏子用力于視聽言動,方為善學」。父憂服除,調建德縣簿、萬安縣丞。檄視旱災,徙步阡陌,規畫防閑,民甚有賴。襲侍郎茂良為帥,具實跡聞于朝。命都堂審察,不赴,時競羨餘。發運使史正志俾拘集州縣畸零之賦,將以薦之。先生貽以書曰:「此皆州縣侵刻于民,法所當禁。某誠不敢玷侍郎知人之鑒。」竟詣吏部,銓除知宜黃縣。襲侍郎又周益公必大交薦。孝宗召對,首論「民困兵驕,大臣退托,小臣苟媮」;又言用人四事:「一辨賢否,二正名實,三使材能,四聽換授。改太常寺簿。服除,通判鄂州。知衡州。初至,兵無見糧,官無實俸,上供送使無備。已而郡計漸裕。嘗作《諭民書》一編,非理之訟,日為衰止。又以士風未振,增築臨蒸精舍,如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確然皆可舉而指之。為閱武場。作朱陵道院,祀張九齡、韓愈、寇準、周敦頤、胡安國于左,死節晉太守劉翼、宋內史王應之于右。以不能媚部使者,論罷,主管雲臺觀,歸築槐陰精舍,以處來學。胡晉臣、鄭僑、羅點皆力廌之。光宗起知袁州,疾作,猶不廢講論。病革,取高氏《送終禮》授二子曰:「自斂至葬,視此。」卒年五十七。所著有《曾子內外雜著篇》、《訓蒙新書》、《外書》、《戒子通錄》、《墨莊總錄》等書。(從黃氏補本錄入。)

  祖望謹案:靜春本臨江人,原父、貢父之宗也。後徙吉之廬陵。四五歲讀《蒙求》,至「襲遂勸農,文翁興學」,諷誦久之。其父因語之曰:「此二,君子教人之要務也。人亦不過耕與學耳。」先生聞之欣然,自是讀書勤甚。比長,受業于兄孝敬先生,早夜力學自修,專以儀刑先世、希慕往哲為事,博極書傳,而不專科舉之習。燕居端坐,終日翼翼。尤愛惜士類,有一善則亟稱,樂為成就;聞人之過,慘然如痛在己。汪文定公應辰、周文忠公必大、楊文節公萬里、李文簡公燾皆重之。其同輩所最相得者:彭止堂、向伯源。

  靜春先生語

  苟志于學,而乃唯性理文書是傳是玩,善士大夫是攀是慕,與向來眩于文章、溺于訓詁、流于異孝者同一轍也。且如一言之差,在于常情為未害,試思是時,此心存乎不存;一步之違,在于常情為未傷,試思是時,此心定乎不定。有志者,于容貌顏色辭氣用力如曾子,于視聽言動用力如顏子,則先儒之訓,簡易明白,皆可舉而行,誰能禦之。 

  王承告其子毗曰:「閑習禮學,不如式瞻儀刑;諷誦文辭,不如親承音旨。」

  世道之衰,屈身于勢利者不怪。一從學士真儒,考德問業,則曰是好名者。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獨立無朋,雖夙夜兢兢,學不加進。

  學者多貪看見成道理。

  異端侵畔,良可憂。

  此學二字,向來愚見只說學之為學,無與為對。言此學,則是吾亦自招彼學而與之抗,故不必言此學二字。

  今日之俗,惟知得而忘義。詔令一下,仕者曰:「增秩乎﹖」士曰:「免舉乎﹖」兵曰:「受賞乎﹖」民曰:「蠲租乎﹖」有是則欣然奉承,否則雖有良法美意、利國便民,謂之空文,視之蔑如也。夫為政之道,有政有教,理也義也,人心所同。謂今世明于義理,竟難其人,不亦誣乎!但當精擇百官,求其明于理義者,以為監司,為學官,為守令,為將帥,則風俗知變,上下一心。吾君吾相,端本端清源,所以儀刑萬邦者,不出于他,而舉出于理義,將以紹復大業,無難矣。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靜春先生語十一條,今移入《廬陵學案》一條,移入《復齋學案》一條,移入《荊新公學略》一條。)

  附錄

  先生孝友誠篤,質直好義,意廣而心和,強敏而有立。初以進士得官,已欲應博學宏辭科,及見朱晦翁,即盡取所習辭業焚之,慨然志于義理之學。罷官嚴陵,亟至東萊呂公書院講論經義,留數月乃去。廣漢張公守嚴陵時,尚未識先生。已深知先生為人,其後書問往復,神交心契。先生天資既高,復從二三君子講學,故所造日益超,而當世鉅儒如玉山汪公、巽巖李公皆敬慕之。

  書贄朱晦翁曰:「始某讀《論語》,得元祐以來諸老先生說,以為世徒有此書耳。他日有告以今時二三君子之所在者,于時坐不安席,遂欲起而從之。已而不能,則有三焉云云。二三君子不幸已死,則無可言者。幸而執事者在此,有可見之便,其又奚說,願見蓋十五六年矣。語曰:『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伏惟誨之。」

  又曰:「某少壯不務學力,長大嬾拙于義理,少所開明,又獨立無朋,夙夜兢兢而學未加進,臨事接物亦多齟齬,非時異事殊,其未之學耳。」

  晦翁復書曰:「執事以盛年壯氣,清節直道,發軔進途,既有聞于當世矣,而說學好問之意,勤勤有加,又將有意于古人為己之學者而然邪﹖」

  又曰:「來書深以異學侵畔為憂。自是而憂之,則有不勝其憂者,惟能于講學體驗加功,使吾胸中洞然無疑,則彼自不能為吾疾矣。願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使一一曉然無疑,積日既久,自當有見。但恐用意不精,或貪多務廣,或得少為足,則無由明爾。若夫涵養之功,則非他人所得與,在賢者加之意而已。若致知之事,則正須友朋講學之助,庶有發明。不知今者見讀何書﹖作如何玩索﹖與何人辯論﹖惟毋欲速,毋蓄疑,先後疾徐,適當其可,則功日進而不窮矣。」(並從黃氏補本錄入。)

  呂東萊與書曰:「參預處聞,每效忠告,甚善。或云其閒多雜以嘲姍,雖意在諷切,然便無誠篤氣象,未必能動人也。」

  祖望謹案:參預謂平園。東萊與平園札則曰:「子澄嘲姍,乃天資未重之病。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不妨有益也。」

  ◆靜春學侶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忠肅彭止堂先生龜年(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通判向先生浯(別見《五峰學案》。)

  ◆靜春家學(孝敬再傳。)

  劉先生孟容(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靜春門人

  文節趙章泉先生蕃(附子遂。)

  趙蕃,字昌父,本鄭州人也。南渡後,居玉山,學者稱為章泉先生。以大父龍圖致仕恩入仕。嘗再得官,皆未赴。已而主太和簿。先生雅有山林之思,居官清苦,題其齋曰思隱。楊公誠齋贈之詩云:「勸渠未要思舊隱,且與西昌作好春。」又酷愛其詩,以為秋菊、嚼春冰也。及為辰州司理參軍,辨冤獄,不為二千石屈,以是罷,然卒見直于當路。先生少從靜春先生劉氏學,至靜春守衡,欲從之卒業,乃求為衡之安仁酒庫監。甫至,靜春以非罪去官,先生即丐祠從之歸。論者嘆曰:「師友之際如此,肯負國乎!」先生性寬平,與人樂易,而大節所在,莫能奪也。周公平園少與先生厚,平園仕漸通顯,先生寄之詩曰:「公如在郎廟,我亦遂簞瓢。」及平園入相,累薦竟不起,論者以為不食其言。喜作詩,書箋往復,多以詩代,援筆立成,不甚經意,而閒遠自得,讀者以為有陶靖節之風。中興而後,學道諸公多率于詩,呂居仁、曾吉甫、劉彥沖其卓然者。乾、淳閒薛季宣、陳君舉尤工。至四靈雖嘗遊水心之門,而無得于其學,故是時學道而工詩者惟先生,大江以南推二泉,其一謂韓氏澗泉也。每當得意,浩歌長吟,有風浴詠歸之風,然先生時以學道未成為懼,年且五十,更從朱子請益。及其老也,猶以末路自警,題所居曰難齋。先生最謙退,不敢以師道自居。晚而諸儒彫謝,惟先生歸然無恙,門人負笈從之者益多,則勉以師友之源流。理宗即位,于時先生書祠官之考三十有一,朝臣爭薦。以太社令召,三辭不拜,以直祕閣召,三辭不拜。詔予祠,先生連章請致仕,不許。自是累年請益力,乃詔以原官老,踰月而卒,得年八十有七。其長子遂亦七十矣。所著有《章泉集》。(雲濠案:先生所著,有《乾道■》二卷,《淳熙■》二十卷,《章泉■》五卷。劉漫塘表其墓。)信州守吳旂請錄其後,詔以遂補上州文學,亦固辭。詔以承務郎致仕,仍推恩于其子。景定三年,門人祕閣修撰鄭夢協為詩諡,乃諡文節。遂,字景初,有家學。

  (雲濠謹案:《學案》底本,先生別傳有曰:「趙昌父,本管城人,南渡與周益公同里。益公當軸,所仕但一酒官,五十年不調。八十餘,朝以祕閣正郎聘之不至」云云。可與是傳參攷。)

  知州韓貫道先生冠卿(附子燮、從子境。)

  韓先生宜卿(合傳。)

  韓冠卿,字貫道,忠獻公之後也。知饒州。建炎南渡,忠獻之裔,散之四方,而東來者,則文定公忠彥子治之後。治知和州,其子為兩浙提刑膚冑,次直祕閣膺冑,始居越。先生為提刑之孫,受業清江劉子澄之門。清江之學,于晦翁、南軒、東萊如水乳。其教先生也,以一實字,蓋即司馬溫公教元城以誠字之說。子曰燮,字仲和,知滁州,能傳其學。祕閣之孫曰埜卿,其子曰境,字仲容,史館、祕閣,亦能傳清江之學,與滁州稱二仲。而饒州弟宜卿,有子曰度。

  (梓材謹案:謝山于《莊節傳》云:「蕺山父子皆師劉子澄,而友楊敬仲。」知饒州之弟靜春弟子。)

  隱君韓蕺山先生度

  韓度,字百洪,隱居講學,旁參慈湖之說,風節尤高,世以蕺山先生稱之。

  庶官韓澗泉先生淲

  韓淲,字仲止,上饒人,南澗先生元吉之子。有高節,從仕不久,即歸信上。嘉定中卒。有《澗泉集》。

  郡守宋先生之源

  宋之源,字積之,朱子更曰深之,雙流人也,祕書丞若水子。兄弟皆師朱子。祕書使湖南,先生從行,朱子謂曰:「衡、湘,胡氏父子兄弟及南軒講學地也,今其流風遺韻多在者。吾友劉子澄方為守,可就訪之。」先生奉教。既至,遂學于劉氏。會永嘉戴少望亦在焉,先生又師之。其不名一師,好學如此。官龍游令,逆曦之變,解印去。賊平,當路者以聞,詔進秩,知什邡縣,累官知雅州。夷人盜邊,撫而又至,先生曰:「不大治不創。」乃絕其餉道,示必盡之,夷誓死無犯。璽書嘉,進知嘉定府卒。

  文肅李悅齋先生(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文肅黃勉齋先生榦(別為《勉齋學案》。)

  曾先祖道(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特奏劉先生黼

  劉黼,字季章,與景陽許子春皆廬陵醇儒。從朱文公學,後為特奏第一人。(參《鶴林玉露》。)

  (梓材謹案:《朱子文集》《答季章書》二十三在劉公度、許景陽之閒,其書有云:「劉袁州不謂遂止于此,令人心折。細讀來書,知所以經紀其家者,不以生死從違二其心,不勝歎服。」袁州謂靜春,則先生固從學靜春者,蓋即劉黻字季文之昆季也。又案:謝山《學案劄記》有景陽、季章四字,即先生與許先生子春爾。)

  許先生子春

  許子春,字景陽,同安人。黃勉齋《答余瞻之書》云:「廬陵書信,遞去良久,旦夕雖有回訊,當得尋便納往景陽書。向說比亦收書,看《周禮》甚有味,亦作書挽其歸,恐遂為廬陵人,未可知也。」(參《勉齋集》。)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底,列先生于靜春門人,而未詳事實。《儒林宗派》朱子門人有「許景陽,字子春,同安人」,名字互易。今從《勉齋集》改正。先生殆以靜春弟子而受學朱門者。)

  ◆章泉門人(孝敬三傳。)

  忠文周先生端朝(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修撰鄭先生夢協

  鄭夢協,字新恩,玉山人也。章泉先生高弟,(梓材案:《章泉行狀》,先生所作。與魏鶴山、真西山厚。講道最篤,而漫塘最稱其文。嘗官祕閣修撰。)

  施尊道先生霆亨

  施霆亨,字榮南,邵武人也,趙章泉弟子。以學授徒,鄉人稱為尊道先生。

  ◆韓氏家學

  隱君韓蕺山先生度(見上《靜春門人》。)

  韓義行先生(附子耘之、孫諤。)

  韓,字義行,(梓材案:謝山原底作「義行先生韓亢」。又云:「學者私諡為義行先生。」今檢史刻《鮚埼亭集》《蕺山相韓舊塾記》云:「莊節與其兄,字義行,并有名。莊節名性,其兄必名,不名『亢』,義行其字也,并非私諡,故節而易之。」又案:是傳先生從弟莊,而《舊塾記》云莊兄,亦異。)會稽人也,忠獻之後,左司員外郎膺冑之玄孫。宋宰相家之講學者,范文正公後相繼三世六人,呂正獻公後相繼七世十有八人,張魏公後相繼三世五人,趙忠定公後相繼四世六人,稱最盛。執政家則范蜀公後相繼六世八人,而忠獻公之裔,五世後,自貫道先生始學于清江劉子澄,諸子若孫繼之,亦五世。先生其孫行也,博極群書,研精性理之學,貫道之得于劉氏者,以實字為宗,蓋亦涑水不妄語之緒,先生克昌其學。宋亡,韓氏失錄仕,先生與其從弟莊節先生性自相師友,先後師表當世。五百年來,文獻失落,貫道先生志銘出于慈湖,今亦不存。其僅得見于世者,莊節一人而已。予故略存其學統,以附之范、呂之次。先生子耘之,孫諤,亦皆以學行稱。

  莊節韓先生性(別見《潛庵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