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公潛虛

  萬物皆祖于虛,生于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虛者,物之府也;氣者,生之戶也;體者,質之具也;性者,神之賦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務也;命者,時之遇也。

  梓材謹案:朱子《跋張氏潛虛圖》與晁氏《讀書志》皆言《潛虛》多有闕文,其無闕者,泉州本也。吳禮部《潛虛後序》稱初得全本,又得孫氏、許氏闕本。蓋溫公本未成書,今亦無從審其何者為闕,秖得錄其全文,而張敦實十論亦並錄于後。

  氣圖(黠校者按:圖見本貢下方。)

  

  焱

  ∥

  熒

  十

  冢

   末  本 〤    刃 

  基

  ∣

  原

  ┬

  委

  張敦實曰:五行之在天地間,具自然之氣,故有自然之象與自然之數。天一居北為水,地二居南為火,天三居東為木,地四居西為金,天五居中為土。在《虛》則有原,有熒,有本,有,有基焉。至于水一得土五而成六,火二得土五而成七,木三得土五而成八,金四得土五而成九,中央五土合而成十,此生數一十有五,成數四十,生成之數五十有五,所以具天地終始之道,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故五行更生,得土以助之,昔之原者今有委,昔之熒者今有焱,昔之本者今有末,昔之者今成刃,昔之基者今成冢矣。

  體圖﹙黠校者按:圖見本頁下方。﹚

  一等象王,二等象公,三等象岳,四等象牧,五等象率,六等象侯,七等象卿,八等象大夫,九等象士,十等象庶人。一以治萬,少以制眾,其惟綱紀乎!綱紀立而治具成矣。心使身,身使臂,臂使指,指操萬物。或者不為之使,則治道病矣。卿詘一,大夫詘二,士詘三,庶人詘四,位愈卑,詘愈多,所以為順也;詘雖多,不及半,所以為正也。正順,墜之大誼也。

  張敦實曰:天地之數,陽奇陰偶。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此五位所以相得而各有合也。天一與地六相得,合而生水,有原而有委;地二與天七相得,合而生火,有熒而有焱;天三與地八相得,合而生木,有本而有末;地四與天九相得,合而生金,有而有刃;天五與地十相得,合而生土,有基而有冢。以五行生成分言之則有五,合言之則有十,故一等至十等,總五十有五體。體有左右,辨賓主也;有上下,辨尊卑也。左右上下,遞純遞詘,以興天下之治,以成天下之業,故能若綱在綱,若臂使指,無尾大不掉之患。

  ∣∣王

  原原

  左右

  ∣∥   ∥∥公

  原熒   熒熒

  左右   左右

  ∣   ∥   岳

  原本   熒本   本本

  左右   左右   左右

  ∣   ∥      牧 

  原   熒   本  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〤   ∥〤   〤  〤  〤〤率

  原基   熒基   本基  基  基基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   ┬  ┬   〤┬  ┬┬侯

  原委   熒委   本委  委   基委  委委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        〤  ┬  卿

  焱原   熒焱   本焱  焱   基焱  委焱  焱焱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        〤  ┬    大 

  末原   末熒   本末  末  基末  委末  焱末  末末夫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      〤  ┬      士

  刃原  刃熒  刃本  刃  基刃  委刃  焱刃  末刃  刃刃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十∣  十∥  十  十  〤十  ┬十  十  十  十  十十庶 

  冢原  冢熒  冢本  冢  基冢  委冢  焱冢  末冢  刃冢  冢冢人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性圖(黠校者按:圖見下頁)

  ∣ ∣ ∥ ∣  ∣  ∣ 〤 ∣ ┬ ∣ 

  水   火   木   金   土   水 

  ∥ ∥  ∥  ∥ ╳ ∥ ┬ ∥  ∥

  火   木   金   土   水   火

      〤  ┬     

  木   金   土   水   火   木  

    〤  ┬       

  金   土   水   火   木   金

  〤 〤 ┬ 〤  〤  〤  〤 ┼ 〤  

  土   水   火   木   金   土

  ┬ ┬  ┬  ┬  ┬ ┼ ┬

  水   火   木   金   土

        ┼  ∣ 

  火   木   金   土   水

      ┼  ∣  ∥  

  木   金   土   水   火

    十  ∣  ∥   

  金   土   水   火   木

  十 十 ∣ ┼ ∥ ┼  ┼  ┼ 

  土   水   火   木   金

  凡性之序,先列十純。十純既浹,其次降一,其次降二,其次降三,其次降四,最後後配而性備矣。始于純,終于配,天地之道也。

  張敦實曰:五行之性,皆相生以相繼,相克以相成。虛始于十純,其體立而不改。其次降一,故水與火配;其次降二,故水與木配;其次降三,故水與金配;其次降四,故水與土配。自降一至降四,其下亦降次以相配焉。最後五行生成。大率不出乎此。

  名圖

  一六置後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通以五十五行序。印而瞻之,宿躔從度。卬則為,頫則為陸。卬得十數。《元》、《餘》、物之始終,故無變。《齊》者,中也,包斡萬物,故無位,至之氣起于《元》,轉而周三百六十四變,變尸一日,迺授于《餘》而終之,以步軌,經歲紀。人之生本于虛,虛然後形,形然後性,性然後動,動然後情,情然後事,事然後德,德然後家,家然後國,國然後政,政然後功,功然後業,業終則返虛矣。故萬物治于《元》,著于《裒》(蒲侯),存于《齊》,消于《散》,訖于《餘》,五者形之運也。《柔》、《剛》、《雍》、《昧》、《昭》,性之分也。《容》、《言》、《慮》、《聆》、《覿》,動之官也。《繇》、《懠》(牋西)、《得》、《罹》、《耽》(都含),情之(恤)也。《》、《卻》、《庸》、妥(吐火)、義(尺尹),事之變也,《訒》(刃)、《宜》、《忱》、《》、《戛》,德之塗也。《特》、《偶》、《暱》、《續》、《考》,家之綱也。《範》、《徒》、《醜》、《隸》、《林》,國之紀也。《禋》(因)、《準》、《資》、《賓》、《》,政之務也。《》(傚)、《乂》、《績》、《育》、《聲》,功之具也。《興》、《》(鋪)、《泯》、《造》、《隆》,業之著也。為人上者將何為哉﹖養之、教之、理之而已。養之,故人賴以生也;教之,故人賴以明也;治之,故人賴以乂也。夫如是,故人愛之如父母,信之如卜筮,畏之如雷霆,是以功成而名白也。夫為人上而不能養,則人離叛矣;養而不能教,則人殽亂矣;教而不能治,則人殽捍矣。三具者亡,而祈有功者,可得乎!

  張敦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五行生成,合體而立名,不過五十有五。《齊》于天地之中,包斡萬物,故有名而無位。冬至之氣起于《元》,轉而周三百六十四變,變尸一日,迺授于《餘》而終之。一六居後,在天則斗、牛、女、虛、危、室、壁之分。三八居左、在天則角、亢、氐、房、心、尾、箕之分。二七居前,在天則井、鬼、柳、星、張、翼、軫之分。四九居右,在天則奎、婁、胃、昴、畢、觜、參之分。自《泯》至《昧》十有一名,在北而屬水。自《容》至《》十有一名,在東而屬木。自《蠢》至《考》十有一名,在南而屬火。自《徒》至《乂》十有一名,在西而屬金。《昭》,一土也,處報德之維,分王于丑。《卻》、《庸》、《妥》,三土也,處常陽之維,分王于辰。《范》,一土也,處背陽之維,分王于未。《績》、《育》、《聲》、《興》、《》,五土也,處通之維,分王于戌。《齊》,中土也,處大中之內,在天其北極之任乎!

  行圖                變圖             解圖

  ∥

  元

  (元,始也。夜半,日之始也。(慎於舉趾,差則千里,(慎于舉趾,差則遠也。)

  朔,月之始           機正其矢)

  也。冬至,歲之始也。好學,智之始也。

  力行,道德之始也。任人,治亂之始也。)

  ∣∥

  裒        初(進而逡而,俟其信而,利用正。)(聚不可苟,必進逡

  也。)

  (裒,聚也。氣聚而物, 二(人而繁,獸猛而殫。) (人而繁,善以道群也。)

  宗族聚而家,聖賢聚而國)

  三(百毒之聚,勝者為主,惟物之蠱。)(百毒之聚,止害人也。)

  四(羽毛鱗介,各從其彙。)    (羽毛鱗介,聚以倫也。)

  五(菟絲之棼,附草絕根。)    (菟絲之棼,不知固根也。)

  六(八音和鳴,神祇是聽。)     (八音之裒,感人神也。)

  上(雲還于山,冰泮于川。)    (雲還冰泮,聚極必分也。)

  ∣

  柔        初(馬牛服役,左右殫力。)     (馬牛服役,臣職宜也。)

  (柔,地之德也,  二(蘧蒢戚施,盜跖之祈,     (盜跖之祈,靡不為也。

  臣之則也。天為剛  或得其笞。)            或行其笞,為主所知也

  矣,不逆四時;君                    。)

  為剛矣,不卻嘉謀                     

  ;金為剛矣,從人

  所為。故剛而,不

  柔未有能成者也。)

  三(齒剛必缺,久存者舌。)   (齒缺舌存,久剛必危也

  。)

  四(蜚石之落,抗之以幕。)   (蜚石之落,強不能支也

  。)

  五(大柔如水,利物無已。)   (大柔如水,不與物違

  也。)

  六(蒲梁柳轂,傾榱脫輻。)   (蒲梁柳轂,任重力微也

  。)

  上(綴旒靡委,政不在己。)    (綴旒靡委,君道非也

  。)

  ∣

  剛          初(偃王無骨,莫之自立。)    (人之有骨,以自立也

  。)

  (剛,天之道也,君之 二(不忍小辱,自經溝瀆。)    (自經溝瀆,小人決也

  守也。地為柔矣,負載                  。)

  山岳;臣為柔矣,正直

  諤諤;水為柔矣,頹崖

  穿石。故柔而不剛,未 三(目瞋耳塞,拔木觸石。     (一跌而踣,不復振

  有能立者也。)    一跌而踣,螻蟻之食。)      也。)

  四(金與玉軸,歷險不覆。)    (金與玉軸,任重載

  也。)

  五(介潔自守,其要咎。)     (其要咎,由寡欲

  也。)

  六(精金百鍊,有折無卷。)     (有折無卷,質不渝

  也。)

  上(歐冶鑄劍,利用加錫。)     (利用加錫,過剛則

  折也。

  ∣〤

  雍          初(匪飛匪潛,出門交有功。)  (出門交有功,尚和也。)

  (雍,和也。天地萬  二(柳下惠不易其介,伯夷怨   (夷清不偏,惠和不流

  物之性,不剛則柔,  是用希。)               也。)

  不晦則明。通而行之  三(玉質金聲,利用陳于帝庭。) (玉質金聲,有嘉德也

  ,其在和乎!)                    。)

  四(狺狺,無施而適。搏沙  (狺狺,不可如何

  雜礫,舒席卷棘。)       也。)

  五(鬻者減,求者增,卒會于平  (鬻減求增,益寡損多也

  。)               。)

  六(鹽梅不適,羹棄不食。)   (鹽梅不適,性有頗也

  。)

  上(天地融融,萬物雍雍。)    (天地融融,萬物和也

  ∣┬

  昧          初(取足于己,不知外美。)    (取足于己,所以昧也

  。)

  (昧,晦也。日之晦, 二(日匿其光,徯於東方。) (日匿其光,德未耀也。)

  晝夜以成;月之晦,弦

  望以生;君子之晦,與 三(鐵目石耳,蹈於淵水。) (鐵目石耳,不可導也。)

  時偕行。)      四(冥行失足,或導之燭。) (或導之燭,能受教也。)

  五(無相之瞽,闔戶而處。) (闔戶而處,未失道也。)

  六(不習而斲,敗材毀樸。) (不習而斲,不免咎也。)

  上(偶人守金,眾盜攸侵。) (以昧居上,必有盜也。)

  〤

  昭          初(其鑑,拂其塵,覿其形。)(鑑拂塵,以自照也。)

  (昭,明也。天地之明,

  靡不察也;日月之明,

  靡不燭也;人君之明, 二(隨珠照夜,不如膏燭。)  (珠能照夜。不可常也。)

  官君材也。怛有辜

  也,懋有功也。)   三(察窮秋毫,物駭而逃。)  (察窮秋毫,物所駭也。)

  四(鑿隙偷光,厥志唯勤,爭  (鑿隙偷光,善借明也。

  畀之燭。)         爭畀之燭,遂光大也。)

  五(循牆不蹶,秉燭而跌。)   (秉燭而跌,恃明懈也。)

  六(日麗于天,萬物粲然。)  (日麗于天,無不照也。)

  上(宿火于灰。)        (宿火于灰,善養明也。)

  容          初(修而貫而,久而安而。)  (修容有常,久則貫也。)

  容,貌也。尊卑有儀, 二(葆首夷俟,不若遄死。) (葆首夷俟,不可忍見也。)

  軍國有容,舍之則厖。)

  三(面有飾。)      (面不飾,質不變也。)

  四(褧衣錦裏,君子養美。)  (褧衣錦裏,不自絢也。)

  五(如圭如璋,以和以莊。)  (以和以莊,容之善也。)

  六(朱紫裏,服久必敝。)  (朱之敝,其裏見也。)

  上(樛木之垂,甘瓠之纍。)  (木垂瓠纍,貴下賤也。)

  

  言          初(壺囊之口,可用以受。瘖  (稻粱之賊,言不可已也。)

  者之食,稻粱之賊。)

  (言,辭也。有雷有風,

  天心始通。有號有令,

  君心無隱。有話有言, 二(人不我知,饋金而疑。)????(饋金而疑,人弗信也。)

  中心乃宣。)

  三(不固其關,禍溢浮天。)  (禍溢浮天,不可收也。)

  四(天信其時,萬物攸期。)  (萬物攸期,素信之也。)

  五(庸言之謹,必顧其行。)  (庸言之謹,以立誠也。)

  六(時言之利,上下攸賴。)  (上下攸賴,其利溥也。)

  上(言由于德,弗思而得,   (言由于德,非意之也。

  萬世之式。)          萬世之式,當于理也。)

  〤

  慮          初(秋毫差機,矢不可追。) (秋毫差機,不可不慎也。)

  (慮,思也。聖人無思,

  自合于宜。賢者之思,

  以求其時。臨事不思, 二(旁瞻千里,卻顧百世。)  (旁瞻卻顧,所慮遠也。)

  不能研幾。學道

  不思,不能造微。)??????????????????????????????????????????????????

  三(澄源正本,執天之鍵。)  (澄源正本,萬術盡也。)

  四(林甫月室,慍入笑出,   (匪躬之益,終自及也。)

  匪躬之益。)

  五(萬物之神,出天入塵。)  (出天入塵,無不轃也。)

  六(謀利忘寢,商賈之任。)  (謀利忘寢,思不遠也。)

  上(孔子從心,不踰矩。)   (孔子從心,從容中道也。)

  ┬

  聆         初(聽德惟聰,否不若聾。)   (否不若聾,聞無益也。)

  (聆,聽也。天下其耳,

  舜達四聰。聽而不聞,

  是謂耳聵。聞而不擇,

  是謂心聾。所以王   二(黈纊弗徹,舜聰四達。)  (舜聰四達,聰不蔽也。)

  者聽德惟聰,學者非

  禮不聽。)

  三(甘言便耳,沒于淵水。)  (甘言便耳,不可悅也。)

  四(苦言刺耳,惟身之利。)   (苦言利身,不可惡也。)

  五(卑聽惟順,擇其利病。)   (擇其利病,由乎心也。)

  六(蟻■聞聲,惟邇言是聽。) (邇言是聽,心不逮耳也。)

  上(聖人無擇,惡聲不入。)  (惡聲不入,耳不順非也。)

  

  覿          (初粉澤之暉,覆埋機。    (昧者不知,目誘之也。)

  覿,視也。天高其目, 昧者不知,明者識微。)

  舜明四目。視而弗見,

  是謂目盲。見而弗擇,是

  謂心瞽。所以王者視遠 二(項楚,姚虞,形似心殊。)(形似心殊,明不在目也。)

  惟明,學者非禮不視。)

  三(馳車擊轂,自掩其目,  (自掩其目,不能見也。)

  垣途猶覆。) 

  四(虎視耽耽,其心潭潭。)  (其心潭潭,審所視也。)

  五(蘧戚施,俯仰相疑。)  (俯仰相疑,任偏見也。)

  六(漆器象箸,因微知著。離  (視細猶巨,明辨皙也。)

  婁之目,視細猶巨。)

  上(凝旒十二,惟目之蔽,同  (凝旒之蔽,不用目也。)

  仁一視。)

  ∥

  繇          初(凱風怡怡,萬物熙熙。)   (凱風怡怡,怒氣散也。

  萬物熙熙,無疾憊也。)

  (繇,喜也。天地同春,

  萬物忻忻。聖賢相逢, 二(悅之匪人,涉于幽榛,覆) (悅之匪人,徇所愛也。)

  四海歸仁。)      車陷輪。)

  三(爰笑爰語,神清心與,弗  (弗喪其斧,未失則也。)

  喪其斧。)

  四(聞謗而喜,反求諸己。)  (聞謗而喜,以從道也。)

  五(喜怒以律,愛惡不失,   (大人元吉,不失律也。)

  大人元吉。)

  六(賞溢于喜,重器是委,  (賞溢于喜,愛人從政也。)

  或顛而毀。)

  上(爵祿錫予,飾喜之具。  (爵祿飾喜,不虛拘也。

  惜印吝金,人委而去。)   惜印吝金,人失望也。)

  

  懠          初(匪怒之遒,必理之求,   (必理之求,先慮後斷也。)

  (懠,怒也。天地之怒, 拔刃難收。)

  風霆橫飛。王者之怒,

  爰整六師,君子之怒,

  暴亂是夷。小人之   二(自怒自解,人不之畏。)  (自怒自解,威已玩也。)

  怒,適為身菑。)   三(快心一朝,忘其宗祧,   (快心一朝,忘後患也。)

  失不可招。鯸之浮,烏鳶之求。)

  四(雷霆赫赫,亂是用息,    (雷霆赫赫,以止亂也。)

  狼贉死國。)

  五(有眾有形,怒然後興。)  (無形而怒,秖取嫚也。)

  六(忍之少時,福祿無期。)  (忍之少時,迺免難也。)

  上(雷風既息,繼以沛澤。)  (風息而雨,群物澣也。)

  十

  得          初耳目鼻口,外交中誘,惟心之咎。 外交中誘,心不君也。

  (得,欲也。牝牡飲食,

  禽獸之識。官爵財利,

  僕隸之志。欲仁求仁, 二(以禮制心,成湯之德。   (弗徇貨色,智之事也。)

  入自聖門。)      漢高入關,弗徇貨色。)

  三(聖人徇理,百物不廢,   (其心無累,過不留也。)

  其心無累。)

  四(豨腹饕饕,為人益膏。) (豨腹饕饕,貪欲不厭也。)

  五(守常知足,不危不辱。)  (不危不辱,又何求也。)

  六(不學無義,惟飲食、牝   (禽獸之斃,猶可食也。)

  牡之嗜,禽獸之斃。)

  上(鴟爭腐鼠,鵷雛弗顧。)  (腐鼠弗顧,乃可貴也。)

  ∣

  罹          初(飽食無憂,襟裾馬牛。)  (襟裾馬牛,人必有憂也。)

  (罹,憂也。知命樂天,

  無憂則賢。樂天知命,

  有憂則聖。若夫涉世

  應事,則有常理。始  二(巨艦之,衡風激波, (先哭後歌,憂則有喜也。)

  于憂勤,終于逸樂。   濟于江河,先哭後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火在薪下,安寢不懼。) (安寢不懼,無所知也。)

  四(德誼不積,惟躬之戚。)  (德誼不積,賢者之憂也。)

  五(嫠婦之悴,匪知其緯。)  (嫠不恤緯,知所憂也。)

  六(杞人蚩蚩,憂天之墮。)  (憂天之墮,亦過計也。)

  上(周規孔制,後世之計。)  (周規孔制,憂萬世也。)

  ∥

  湛          初(利用作室,岡憚于勤,    (婦子欣欣,享其安也。)

  大以成,婦子欣欣。)

  (湛,樂也。以欲忘道,

  惑而不樂。以道制欲

  ,樂而不亂。去欲從道 二(萬民不區,守業安居,  (形苦心愉,內自適也。)

  ,其樂也誠。)      形容心愉。)

  三(醉飽之,歌舞之紛,  (醉飽之,忘躬之戚也。)

  突火將焚,盜倚其門。)

  四(酒食衎衎,威儀反反,  (酒食衎衎,以禮自飭也。)

  繩墨不遠。)

  五(不勤厥畝,喪其稷黍。) (不勤厥畝,無以食也。)

  六(家有《韶》、《濩》,外 (家有韶、濩樂道德也。)

  記其慕。)

  (情有七而虛其五,何也﹖

  人喜斯愛之,怒斯惡之

  故喜怒所以兼愛惡也。) 上(王用宴于鎬京。)  (鎬京之宴,樂以天下也。)

  

             初(非獲已,進寸退咫, (進之初,不可不慎也。)

  (,進也。駑馬日進,   飾其金履。)

  騏驥可及。學者日進,  二(盲人操舟,乘彼湍流。) (盲人操舟,禍在不振也。)

  聖門可入。為國日進,

  功業可得。險途冒進   

  ,或至于踣。)

  三(日出而征,日沒而     (君子之則,出處順也。)

  息,君子之則。)

  四(免跳而跼,鳥飛而    (兔跳而跼,以退為進也。)

  伏,弧張肘縮。)

  五(主人三宿,日中必暴,   (主人三宿,征勿問也。)

  失時不逐。)

  六(駑馬之疲,驥馬之追。  (駑馬追驥,力疲盡也。)             鷇羽強蜚,墜于藩籬。)

  上(日沒而征,力憊而登,   (日沒而征,危辱近也。)

  遇棹逢兵。)

  〤

  卻          初(一葉於蜚,木陰未稀,我心 (一葉於蜚,陰始長也。)

  (卻,退也。日月進退,  傷悲。)

  晦明以成。寒暑進退,

  物品以生。君子進退, 二(納履而顧,心留去。)   (納履而顧,心有望也。)

  功名以彰。)

  ??          三(唾面不辱,叱嗟不縮,    (唾面不辱,顏之強也。)

  或擠諸谷。)

  四(雲蜚于江,舟藏于浦。

  雷出于人,車稅于宇。)   (雲蜚于江,識微象也。)

  五(揖之則,麾之則止,    (揖麾止,動不妄也。)

  喜慍無喜。)

  六(膳珍不御,致鼎而去,    (膳珍不御,志不享也。)

  勿須其飫。)

  上(龍登于雲,垂尾之卷,    (垂尾之卷,終可卬也。)

  下人式瞻。)

  〤┬

  庸          初(天地之德,變化無極,    (變化無極,終有常也。)

  四時不忒。)

  (庸,常也。日月運

  行,不差旦暮。四時  二(井泉之渫,汲者不絕。)   (井泉之渫,常可久也。)

  變化,不愆寒暑。君

  能上下,不失其尊。

  聖賢達節,不亂其經。)

  三(嶽鎮之巍,無增無虧。)  (嶽鎮之巍,善保常也。)

  四(樹楊沃水,一日十徙。)  (一日十徙,不能以榮也。)

  五(晝作夜息,寒耕暑織,    (小人其職,君子治也。)

  小人其職。)

  六(井污而久,蟲幕其口。)  (井污而久,不知變也。)

  上(魚跳失水,困于螻蟻。)   (魚跳失水,不安常也。)

  〤┬

  妥          初(藏心于虛,非有非無,    (藏心于虛,不假物也。)

  其樂于于。)

  (妥,靜也,息也。

  日息于夜,月息于晦

  。鳥獸息于蟄,草木  二(止水之清,鑑物而明。)  (鑑物而明,得所止也。)

  息于根。為此者誰﹖

  曰天地。天地猶有所

  息,而況于人乎!)

  三(窮瀆之腐,眾惡攸聚。) (窮瀆之腐,不能擇居也。)

  四(馴鹿籠鸚,由習得成。) (由習得成,制而心也。)

  五(居則鬱鬱,動則愈屈。

  吉人之得,躁人之失。)  (吉人之得,靜以待也。)

  六(匐于泥,不能鳴蜚。)  (匐于泥,志在污也。)

  上(雷伏于地,或震于天。

  火伏于灰,或燎于原。)  (雷震火燎,因時勢也。)

  ∥∥

  蠢          初(陽氣潛萌,品彙咸生,   (陽氣潛萌,動在中也。)

  充牣乾坤。)

  (蠢,動也。天之動,

  晝夜以行。地之動, 二(新居之徙,舊居之棄,   (新居之徙,未有利也。)

  草木以生。聖賢之動,  不如其已。)

  功業以成。)     三(狙入于岡,跳梁仆仰。)  (狙入于岡,躁益纏也。)

  四(據于蒺藜,欲去何之。   (雖無所之,不可處也。)

  不去何為,去或得岐。)

  五(鑿凍樹稷,勞而無得。)   (鑿凍樹稷,徙自勤也。)

  六(樹穀于雨,拔草于暑。)  (樹穀于雨,貴及辰也。)

  上(洗心藏密,龍蛇其蟄,利用無極。)        (龍蛇之蟄,以存神也。)

  ∥

  訒          初(牽牛釁鐘,惻于厥心。)   (牽牛惻心,仁之祖也。)

  (訒,仁也。天地好生

  ,秋不先春。王者尚恩

  ,德先于刑。人無惻隱 二(養虺縱蝗,匪仁之方。)  (養虺縱蝗,失所與也。)

  ,虎狼奚異﹖擴而充之

  ,同仁一視。)

  三(工不踰,車成轢轍。)  (工不踰,冥中度也。)

  四(青銎白刃,利以征亂。)  (青銎白刃,斷以義也。)

  五(赤子在谷,丈人濡足。)  (赤子在谷,濡不避也。)

  六(推輿濟人,不如杠梁    (推輿濟人,惠不大也。)

  之成。)

  上(至德如春,浹于無垠,    (仁道大成,萬物遂也。)

  莫知其然。)

  ∥

  宜          初(盜跖、莊蹻,諱聞其惡。)(跖、蹻諱惡,有羞惡也。)

  (宜,義也,君子有

  義,利以制事。事無

  常時,務在得宜。知  二(守爾庖魚,喪爾囊珠,    (喪爾囊珠,所失大也。)

  宜而通。惟義之功。   匪愚則迂。)

  闇宜而執,亦義之賊

  。所以天地當就不廢  三(徇利遺節,託名以說,    (託名以說,以欺世也。)

  肅殺,聖人用刑不害   污于斧鉞。)

  慈愛。)       四(名駒大輅,安行正路     (疾徐中度,不失節也。)

  疾徐中度。)

  五(李傕殺身,無所成名。) (李傕殺身,不可為名也。)

  六(斷臂納肚,毀形殘生,   (毀形殘生,義無咎也。)

  惟心所安。)

  上(徇義之大,手足無愛。)  (手足無愛,大得宜也。)

  ∥〤

  忱          初(可用交,勿恤其孚,後有徒。)(勿恤其孚,自誠也。)

  (忱,信也。天地信而

  歲功成,日月信而歷象

  明,人君信而號令行, 二(言無夸善,懼不能踐。) (言無夸善,省華求實也。)

  人臣信而邦家榮。苟為

  舍之,未見其能久長者

  也。)        三(天道難測,四時不忒,   (下土之式,人信之也。)

  下土之式。)

  四(父子乖離,吐心而疑,   (父子乖離,不知其可也。)

  禍不在辜。)

  五(硜硜之信,小夫之謹。)  (小夫之謹,可為民也。)

  六(小信之必,大義之失,    (君子不由,輕重權也。)

  君子不由。)

  上(堅城捍外,彊隄遏水,   (城隄浮囊,不可不完也。)

  革囊浮海,漏不在大。)

  ∥┬

            初(益薪火發,滌穢泉冽。) (益薪滌穢,務學袪蔽也。)

  (,智也。經天緯

  地,必有其理,智者

  見之,心閑事濟。鑿

  不為巧,詐以為姦,  二(斤斧顒顒,梓匠之從。)   (梓匠之從,小役大也。)

  聖門論智,其說不然

  。)

  三(盜兵利,吏不制。)     (盜兵利,秖益害也。)

  四(動若流水,惟物之利。)  (流水之動,以利物也。)

  五(務本安分,金玉其命。)   (務本安分,知保身也。)

  六(狙鼠狡譎,志在竊食。)   (狙鼠狡譎,以竊食也。)

  上(神禹濬川,行其自然。)   (行其自然,不為鑿也。)

  ∥

  戛          初(仰天俯地,正名辨位,    (仰天俯地,名位判也。)

  以定民志。)

  (戛,禮也。天高地

  下,制禮之經。尊

  隆卑殺,飾禮之文

  。人不知禮,進退

  無度,手足岡措。   二(敝衣蔽形,猶愈裸裎。)   (敝衣蔽形,猶愈無也。)

  國不用禮,紀綱不

  舉,四鄰之侮。)   三(衣冠周、孔,揖遜發冢。) (揖遜發冢,以飾姦也。)

  四(掣牛之狂,服畝遵場。)   (掣牛之狂,能自制也。)

  五(偶人粉澤。)        (偶人粉澤,徒飾外也。)

  六(斐如煌如,紀如綱如,    (斐如煌如,王者事也。)

  四海王如。)

  上(男女貴辨,嫂溺則援。)   (嫂溺則援,禮有權也。)〕

  

  特          初(桃李之衰,情懌心悲,    (松筠之思,晚無及也。)

  松筠之思。)

  (特,夫也。天氣下

  降,地資以生。日光

  旁燭,月借以明。夫  二(有豭在牢,或投之刀,先笑和  (先笑後號,不永終也。)

  和而正,婦聽以行。   後號。

  是謂天地之終也。是

  謂天地之終,陰陽之

  義,人道之始。)  

  三(夫剛而令,婦順而聽。)   (夫剛婦順,未失常也。)

  四(閨門雍穆,靡歌靡哭。)   (靡歌靡哭,得中節也。)

  五(德禮不貳,舜嬪媯汭。)   (德禮不貳,以身先也。)

  六(鉛刀析薪,折齒餘齗。    折齒餘齗,不可用制也。)

  上(枯楊生華,老夫得其女   (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妃、蛇入燕巢,惟雛之悲。)   蛇入燕巢,必敗家也。)

  

  偶          初(嗜酒之甘,不知沈酣。    (未或成蟒,不早辨也。)

  虺蛇是長,末或成蟒。)

  偶,妃也。天能始

  事,地實終之。陽

  能生物,陰實成之

  。有夫無婦,中饋

  孰主﹖所以《咸》

  先于《恆》,男下

  于女。)     二(忌疾貪鄙,徇情黜理。)    (徇情黜理,不服訓也。)

  三(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牝雞司震,反常也。)

  四(墜柔而靜,品物咸正。)    (墜柔而靜,順承天也。)

  五(無非無儀,中饋攸司。)     (中饋攸司,未失道也。)

  六(康王晏起,妾后請罪。)   (姜后之請,警戒相成也。)

  上(君王后治齊,不可用正,    (不可用正,婦有從子也。)

  呂、武用口。)

  ┼

  暱        初(九族咸序,省躬之故。)     (省躬之故,知所從也。)

  (暱,親也。疏者

  必疏,親者必親,

  事之常理,人之

  常情。苟違其常, 二(象封有庳,食而弗治。)    (食而弗治,弗私以政也。)

  心安查怙!識者畏 三(竹枯不拔,蚿死不蹶。)     (竹蚿之安,輔之多也。)

  之,如避豺虎。) 四(條亡存,或斧之根。)    (條亡存,見者執柯也。)

  五(父母妻屬,等衰以睦。)     (等衰以睦,示不同也。)

  六(割臂斮足,易之金玉,     (割臂易玉,棄親即它也。

  其肌不屬。)          其肌不屬,人于汝何也。)

  上(堯、舜親親,萬國興仁。)    (萬國興仁,大成仁也。)

  ∣

  續         初(絡馬首,穿牛鼻,利用以    (絡馬穿牛,幼易馴也。)

  (續,子也。堯父  早。)              

  舜子,二者難全。

  與其父智,寧若子

  賢。所以舜生商均

  ,虞祚不延;鯀生  二(父其土,子終厥畝。)    (子終厥畝,能紹先也。)

  神禹,祀夏配天。)

  三(鱟子滿腹,不如蜾臝之不育。)(鱟子滿腹,害厥生也。)

  四(飯菽羹藜,父母怡怡。)    (父母怡怡,善承意也。)

  五(鷹雛匪鸞,不為鴟鳶。)    (不為鴟鳶,亦似宗也。)

  六(酒膳紛如,父母頻如。)    (父母頻如,不養志也。)

  上(體完不隳,德備不虧,祖考之暉。)(體完德備,終子事也。)

  

  考        初(老牛舐犢,不如燕引其雛。)   (燕引其雛,教之飛也。)

  (考,父也。君為

  尊矣,患于不親

  ,母為親矣,患

  于不尊。能盡二  二(作室無資,勿壞其基,以俟能為。)(作室無資,不可強也。

  者,其惟父乎!慈                   勿壞其基,亦可尚也。)

  而不訓,失尊之義

  。訓而不慈,害親

  之理、慈訓曲全,

  尊親斯備。)   三(愛馬益粟,肥溢而陸,終不可服, (愛馬益粟,祗益害也。)

  或授之槊。)

  四(散而金珠,聚而《詩》、《畫》。 (散而金珠,賢于人也。)

  賢不喪志,否不益愚。)

  五(囊金匣玉,不畀之燭,      (不畀之燭,失義誨也。)

  盜守之屋。)

  六(薪火不滅,錫汝圭槷,      (薪火不滅,明有繼也。)

  貽汝聖,無疆之慶。)

  上(丹朱,商均,利用作賓。)    (利用作賓,知子明也。)

  〤

  范        初(易子之義,責善是為,惟     (惟嚴之利,人知畏也。)

  嚴之利。)

  (范,師也。天垂

  日星,聖人象之。

  地出《圖》、《書》

  ,聖人則之。漁叟  二(衡不平,繩不直,大    (衡不平,不足由也。)

  之微,文、武是資   短尺,民莫之則。)

  。郯子之陋,孔子

  所咨。若之何其無   三(章句之見,授其訓傳,    (以鑰投鍵,發蒙也。)

  師!)        以鑰投鍵。)

  四(北指燕,南指楚,惟爾之取。)(北燕南楚,使自謀也。)

  五(準矩繩規,眾法攸資。)   (準矩繩規,先自修也。)

  六(投壁于闇,或按之■。)  (投璧于闇,人不見也。)

  上(聖作《六經》,萬世典型,  (萬世典型,言作訓也。)

  如見其人。)

  

  徒          初(出門擇術,跬步之失    (出門擇術,慎所從也

  。)             ,之晉而粵。)

  (徒,眾也。薪以

  續火,益之愈光。

  江、漢承流,達于

  遐方。顏、閔傳業   二(巧心妙手,木不雕朽。)   (木不雕朽,其質陋也。)

  聖道以彰。)     三(虎豹之能,千人莫當,    (不可服箱,不可訓也。)

  不可服箱。)

  四(驊騮騏驥,造父授轡,    (一日千里,天才異也。)

  一日千里。)          

  五(中人不惰,可以寡過。)   (中人不惰,志務學也。)

  六(樛木之曲,惟材之辱,    (曲木為輪,性可揉也。)

  為輪轉轂。)

  上(仲尼之道,三傳不替,以   (以克永世,道大明也。)

  克永世。)

  〤

  醜          初(素絲縞如,適緇適朱。)   (適緇適朱,惟所擇也。)

  (醜,友也。天地

  相友,萬彙以生。

  日月相友,群倫以   二(意氣相許,不以利取。)   (取不以利,能擇交也。)

  明。風雨相友,草

  木以榮。君子相友

  ,道德以成。)

  三(水石相親,石潔水清。     (惟蓬亦直,近賢也。)

  蓬麻共植,惟蓬亦直。)               

  四(總角綢繆,膠而漆投。半   (注矢操矛,反相賊也。)

  途分流,注矢操矛。)

  五(春耕秋穫,易力並作,游   (游惰勿諾,不如己也。)

  惰勿諾。)

  六(毛群羽聚,糧食之蠹。)   (糧食之蠹,無所益也。)

  上(一首三尾,先完後毀,惟   (惟初之,不早識也。)

  初之。)

  ┬

  隸          初(木養其材,工則剫之。玉   (木養其材,以待用也。)

  潛于石,人則琢之。)

  (隸,臣也。地不天

  ,不能以生。月不日

  ,不能以光。臣不君

  ,不能以功。)    二(玉馬金牛,惟邦之寶。)  (玉馬金牛,專所奉也。)

  三(一身三首,蜂蟻所醜。)  (一身三首,無所容也。)

  四(登丘而俛,置膝而遠,百  (登丘而俛,不自崇也。)

  錄。)

  五(股肱綴體,沒世不改。)   (股肱不改,知所從也。)

  六(顏載其勞,口揚其高,挾恩  (或倳之刀,怙其庸也。)

  以驕,或倳之刀。)

  上(秋穀既收,土田之休。)  (穀收田休,不敢處功也。)

  

  林          初(赤子之命,在厥初生。)   (赤子初生,性命繫也。)

  (林,君也。三人無

  主,不能共處。一人

  元良,萬國以康。厥

  德惟何﹖仁武及明。

  備則蕃昌,缺則衰亡

  。)         二(循不失,無喪無得。)  (循不失,亦足繼也。)

  三(姦賞忠誅,臧違否依,首  (姦賞忠誅,庶事戾也。)

  足顛施。)

  四(巨舟,濟于洪波。)  (巨舟,賴賢以濟也。)

  五(鑑無光,斧無鋩,股肱不從 (光鋩之無,下不使也。)

  ,惟身之殃。)

  (夫民之所資者,

  道也,不可斯須去

  也。是以君臣相與   六(天日昭昭如,榱柱森如,  (天日昭如,明無蔽也。)

  議于朝,師友相與    忠進姦誅。)

  講于野,然后道存

  而國可治也。)    上(日中而移,山高而危,大 (日中而移,不可不戒也。)

  人克終。)

  

  禋           初(聖人知幽明之故,死生之  (祭祀之設,非虛文也。)

  說,鬼神之情狀。)

  (禋,祀也。豺知

  祭獸,獺知祭魚。

  忘先背本,傲忽狂

  愚。明而人責,幽   二(謂祖無知,謂天可欺,謂祭 (謂祭何為,心傲忽也。)

  則鬼誅。)       何為。)

  三(豺獺之鑑,霜露之思,無失 (無失其時,不忘本也。)

  其時。)

  四(匪隆匪殺,惟義所在。)  (惟義所在,務適宜也。)

  五(繭粟之角,瓦登匏爵,上 (繭粟之角,誠不必豐也。)

  帝是享。)

  六(弗播而穀,弗攻而木,祀淫祭 (祀淫祭黷,佞神也。)

  黷。)

  上(學匪干祿,祭匪求福,果時 (果時則熟,理必至也。)

  則熟。)

  

  準           初(堇茶之萌,薙則不榮。燎火(堇茶之萌,惡不可恣也。)

  熒熒,沃不盡瓶。)

  (準,法也。為農無

  法,黍稷不生。為工

  無法,器用不成。用

  眾無法,資敵喪兵。

  治國無法,長亂殃民。) 二(瞽夫執銍,蘭艾同。上岡  (獸駭而突,窮則悖也

  下,獸駭而突。)     。)

  三(罔密而敝,鰴逃鮂繫,不如其(鰴逃鮂繫,制小失大也。)

  棄。)

  四(禽虎于穴,百獸戰栗。岡目甚 (禽虎于穴,懾暴類也。)

  闊。冒不可脫。)

  五(槃水之盈,小偏必傾。庭燎之 (槃水之盈,偏則敗也。

  明,繼其薪蒸。)       庭燎繼薪,明不可怠也

  。)

  六(稂莠之鉏,嘉穀扶疏。)   (稂莠之鉏,去物害也。)

  上(驅蠅去飯,毋使污案,逐之 (驅蠅去飯,不足追也。)

  勿遠。)

  ┼

  資          初(衣食貨賂,生養之具,爭怨  (爭怨之府,當義治也。)

  之府。)

  (資,用也。何以臨

  人﹖曰位。何以聚民

  ﹖曰財。有位無財,

  斯民不來。所以《洪

  範》八政,食貨惟先

  。天子四民,農商居  二(子羸父單,不憂饑寒。)   (子羸父單,厚于民也。

  半。)                         不憂饑寒,必相養也。

  三(務其耕桑,尊農卑商。疏   (尊農卑商,明本末也。

  原道委,上下均利。      疏原道委,通上下也。)

  四(山童澤涸,今笑後哭。)   (山童澤涸,其利窮也。)

  五(璞隨之富,或興或仆。)   (或興或仆,道不同也。)

  六(大盈藏金,鄙夫之心。)   (鄙夫之心,私積財也。)

  上(勤約成風,人不困窮。)   (勤約成風,身先之也。)

  ∣

  賓          初(賓擇主人,有禮則親。)   (賓擇有禮,主宜謹也。)

  (賓,客也。君臣燕

  飲,有主有賓。諸侯

  朝聘,天子之賓。四

  夷朝貢,中國之賓。  二(三十輻,共一轂。天子雍   (四門穆穆,無離心也。)

  所以周官設行人之職    雍,四明穆穆。)

  ,《行葦歌》序賓之

  禮。)        三(薉其塗,拒其戶,四鄰攻    (薉塗拒戶,不與物

  之,莫之或助。)         交也。)

  四(重禮輕幣,遠人畢至。)   (重禮輕幣,不為利也。)

  五(伯父伯舅,惟賓惟友,禮循其舊。)(禮循其舊,國有制也。)

  六(秦帝按劍,諸侯西馳,面服心違。)(面服心違,威劫之也。)

  上(東鄰無客,西鄰之集。)   (西鄰之集,亦可畏也。)

  ∥

            初(不利為寇,利用禦寇。)    (利用禦寇,以自衛也。)

  (,兵也。天生五

  材,民並用之,闕一

  不可,孰能去兵﹖儻

  憂生亂,何以止亂﹖

  所以樂有舞干,燕必  二(利■在手,不敢飲酒。)   (利■在手,不敢飲酒,知

  有射,佩■即禦敵之                   戒慎也。)

  具,井田寓營陳之法

  。)         三(兵由貪忿,民殫國燼。)   (民殫國燼,終自焚也。)

  四(節制之兵,有死無。)   (兵死不,有節制也。

  )

  五(公孫建議,禁挾弓矢。)   (公孫之議,不窮理也。)

  六(伐亂除凶,修國省躬。)   (修國省躬,以正人也。)

  上(戢戈橐矢,憂患方始。)   (憂患方始,戒不虞也。)

  

            初(去母從父,得其途路。)   (得其途路,知向方也。)

  (,教也。木有材,

  工則斲之。民有性,

  君則教之。生之者天,

  教之者人。教化既美  二(虎狼養子,教之搏噬,秦  (秦人以斃,不由義訓也。)

  習俗既成,運數莫奪。  人以斃。)

  越千百年,風流不絕

  。)         三(建其師,立其規,執其笞。) (建其師,擇師長也。立

  其規,示軌物也。執其

  笞,弼以刑也。)

  四(漢光厲俗,幾亡婁續。)   (漢光厲俗,尚名節也。)

  五(直木不令,其影自正。)   (其影自正,身先之也。)

  六(飽食嘻嘻,禽犢之肥。)  (飽食嘻嘻,逸居無教也。)

  上(契敷五教,黎民時雍,比屋  (比屋可封,惡人盡也。)

  可封。)

  乂          初(刀斧椓器,先必就礪。)   (刀斧就礪,先自治也。)

  (乂,治也。農夫治

  地,種植耘除。王者

  治國,慶賞刑誅。眾

  而不治,其國無制。  二(政令苛碎,遺大得細,上勞  (上勞下敝,不知要也。)

  無制之國,其民作慝    下敝。)

  。)         三(卑人為主,喪其資斧。)   (喪其資斧,任匪人也。)

  四(欲岡之張,引其綱。欲絲之治,(綱張紀舉,賢愚從也。)

  振其紀。)

  五(量形製衣,可用為儀。)   (量形製衣,不好大也。)

  六(綱闊而疏,其逋,利以得魚。)(利以得魚,得民也。)

  上(熊魚科斗,惟萃于首。)   (惟萃于首,不續終也。)

  卄

  績          初(先春布穀,雖勞不育。忍以俟 (若遲若速,善乘時也。)

  時,若遲若速。)

  (績,功也。事不見

  功,何以為終。務學

  不在多能,以道成為

  功。用兵不在多勝,

  以亂靜為功。是故物

  成秋冬,天地之功;

  時底隆平,帝王之功

  。)          二(帝王君臣,務在安民。)  (務在安民,無奇功也。)

  三(六子奮庸,萬物以豐,天  (天地之功,不自為也。)

  地之功。)

  四(有鱣悅珠,人口之腴。)   (有鱣悅珠,匪其人也。

  人中之腴,秖取禍也。)

  五(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  (日敗而王,善要終也。)

  而王。)

  六(生事要功,利己夸庸。)  (生事要功,好作為也。)

  上(漢宣算效,優于孝文,日灕 (日灕我醇,潛有損也。)

  我醇。)

  ┼∣

  育           初(井渫勿羃,遐邇之汲。)  (邇迆之汲,養不窮也。)

  (育,養也。天地生物

  ,人資以養。君陳一法

  ,人得其養。是故夫人

  ,養于母,幼養于父  二(芻我黃牛,以耕則收,無憂  (芻我黃牛,養賢也。)

  ,終身養于天地、人君    無憂。)

  。)          三(赤子啼饑,觀我朵頤,載矜  (載矜載嗤,莫之恤也

  載嗤。)          。)

  四(吐哺鋪兒,母瘠子肥,母心之嘻。)(母瘠子肥,損上益下也。)

  五(燕雀之黨,自育自養,解而羅網。)(解而羅綱,勿擾之也。) 

  六(發廩移粟,東歌西哭。)      (東歌西哭,不及也。)

  上(井田之行,何富何貧,萬國之均。) (萬國之均,大成也。)

  初(擊磬撞鐘,或清或洪。)     (或清或洪,聲從實也。)

  ┼∥

  聲       二(慎守而身,勿為鴞鳴。)     (勿為鴞鳴,無惡聲也。)

  (聲,名也。無 三(蔽葉之蜩,其鳴嘵嘵,蜚鳥之招。)(蜚鳥之招,聲致殃也。) 

  其實,聲不溢。 四(空谷來風,有聲渢渢。)     (有聲渢渢,匪求之也。) 

  無其聲,人不  五(鬼嘯梁上,弗見其象,人莫之享。) (弗見其象,無實也。)

  聞。聲溢而崇  六(非雷非霆,四方是聞,蟄者思亨。) (蟄者思亨,求自奮也。)

  ,德之所以終。 上(金聲玉振,始終惟令。)      (始終惟令,不寖消也。)

  人聞而廣,業

  之所以始。故

  曰:「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

  。」又曰:「三

  代之王,必先令

  聞。」)

  ┼

  興       初(選馬修輿,辨道徐驅。)      (選馬修輿,審所寄也。)

  (興,起也。仆

  而復起,衰而更

  興。前王之澤, 二(大饗無饔,撤木無工。有初無終  (大饗無饔,力不副志也。)

  後王之能。)    ,喪其故宮。)

  三(澣垢縫裂,搘欹補缺。)      (澣垢縫裂,且可衣也。)

  四(病危得醫,器敝得倕。)     (病危得醫,佐以明智也。)

  五(椔有栽,或為棟材。熒出于   (栽為棟,天材異也。)

  灰,可以焚萊。)

  六(困而憩,望遠而唏。)      (望遠而唏,志力憊也。)

  上(總轡操箠,左右在己。)      (總轡在己,執興替也。)

  ┼

  痡       初(外強中懈,恃而不戒。)      (外強中懈,釁所從也。)

  (痡,病也。官

  病于上,民病于 二(祛寒得熱,金石之。)      (祛寒得熱,失中節也。)

  下,國以陵夷。)??????????????       ???

  三(齒拔兒傷,治體得亡。)     (治體得亡,其醫庸也。)

  四(固本以靜,防微以慎,天不能病。) (天不能病,自治詳也。)

  五(弗益弗擊,輔根引日,以俟明術。)  (輔根引日,未失也。)

  六(其亡其亡,劑審其方,醫用其良。)(其亡其亡,戒慎不敗也。)

  上(膏肓不治,世無良醫。)     (膏肓之疾、不可如何也。)

  ┬┼

  泯       初(蜩鳴于林,■衣絮衾。)      (蜩鳴絮衾,宜早防也。)

  (泯,滅也。熒

  出于灰,噓之實

  難。火燎于原,

  滅之則易。是故

  周之興也,十五

  王而不足;及其

  滅也,一褒姒而  二(微子前見,商祀不殄,其紹如。)(微子之祀,重存商也。)

  有餘。可不戒哉

  !可不懼哉!)  三(緡自竇亡,乃生少康。)     (夏之不泯,得少康也。)

  四(躬顛血絕,廟夷隴滅。)     (躬顛血絕,誠可傷也。)

  五(耎志蹙躬,惟運之從。)     (耎志蹙躬,無以攘也。)

  六(水厭其原,木剿其根,波高葉繁, (水厭其原,何可長也。)

  目昧心昏。)

  上(前車已覆,瞻彼社屋。)     (前車之覆,後所懲也。)

  ┬┬

  造        初(大虛測冥,開乾闢坤。厲有咸敘, (萬有咸敘,人所為也。)

  實惟其人。)

  (造,始也。雲雷

  方屯,開乾闢坤。

  肇有父子,始立君  二(舜、禹之禪,湯、武之戰,天心 (天心人願,非利之也。)

  臣。倡之者聖,和    人願。)

  之。者賢。為之者

  人,成之者天。)  三(用不擇術,功偕惡積,成艱毀疾。)(成艱毀疾,不由德也。)

  四(依仁附義,乘時順理,誅暴誅姦,(能利乎物,實自利也。)

  利物利己。)

  五(量時度力,田作言一,規模可則。)(規模可則,匪自棄也

  。)               。)

  六(方春不,洎秋而饑,婦子號悲。)(洎秋而饑,失時極也

  。)               。)

  上(立德建名,惟天之命,而贊之成, (立德建名,天所命也

  否則禍生。)

  ┬隆       初(其憂其勤,日升于雲。)     (其憂其勤,明日進也。)

  (隆,盛也。一陽

  之進,必盛于夏,

  是謂隆暑,陰則生

  矣。一陰之進,必

  底于寒,是謂隆冬,

  陽亦形焉。是故王

  者之業,必極盈成  二(百體四支,勿增勿虧,守之以袛  (體支已完,勿增損也。

  ;盈成之時,必貴    。)               善守其成,惟能謹也。

  持守。可不念哉!)                    )

  三(酒肉如陵,鐘鼓盈庭,鑠刃墮城。)(鑠刃墮城,守備盡也。)

  四(視舟之濡,窒之用袽。)    (視舟之濡,慮患于謹也。)

  五(暑至陰生,寒極陽萌。君子畏盈,(小人怙成,危禍近也。)

  小人怙成。)

  六(盛不忘衰,安不忘危,一日萬幾。)(萬事之微,不可不慎也。

  )

  上(累土匪易,功虧一簣。)      (一簣未成,虧九仞也。)

  ┬

  散        初(敝弓之弨,益漆與膠。)     (益漆與膠,結以禮信也。)

  (散,消也。氣

  散而竭,族散而  二(心德之離,微子去之。)     (微子去之,親戚離也。)

  而絕,民散而滅

  。)       三(守業兢兢,朝露春冰。)    (朝露春冰,雖凝易泮也。)

  四(倒廩虛庫,財散人聚。)     (倒廩虛庫,知所散也。)

  五(雰闓而星,癰潰而平,盜棄其兵。)(盜棄其兵,禍亂釋也。)

  六(積沙防水,水至沙潰。)     (水至沙潰,不固結也。)

  上(長夜之宴,雖久必散,達者先見。)(達者先見,明始終也。)

  ┬

  餘

  (餘,終也。天

  過其度,日之餘   (堯、舜之德,禹、稷之績,   (堯、舜、周、孔,垂世無窮

  也。朔不滿氣,    周規孔式,終天無斁。)     也。)

  月之餘也。日不    

  復次,歲之餘也

  。功德垂後,聖

  賢之餘也。故天

  地無餘,則不能

  變化矣;聖賢無

  餘,則光澤不遠

  矣。)

  〤〤

  齊         (眾星拱極,萬矢奏的,必不   (眾星萬矢,誰能易中也。)

  可易。)

  (齊,中也。陰陽不

  中,則物不生。血氣

  不中,則體不平。剛

  柔不中,則德不成。

  寬猛不中,則政不行。

  中之用,其至矣乎!)

  張敦實曰:五行在天地之間,可以開物成務,冒天下以道者也。故用各有五,終于五十五名。其修為之序,可以治性,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故曰:「行者,人之所務也。」繫之辭以明其義,用之變以尚其占,皆所以前民用也。)

  又曰:律呂之生,始于黃鍾,下生林鐘,林鐘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蕤賓,蕤賓上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錘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呂。陽六為律,陰六為呂。以黃鍾為宮,則林鍾為徵,太蔟為商,南呂為羽,姑洗為角,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至十二律旋相為宮,各以七變而乘之,則盡八十四調,此聲之元,五聲之正也。至六十律旋相為宮,又以七變而乘之,則變盡周期,各統一日。盡三百六十四變于《潛虛》之中,始于《裒》之初,終于《散》之上,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其用大矣。

  命圖

  吉   臧   平   否   凶

  裒   六   四   二   五   三 

  柔   五   中   三   六   二

  剛   四   六   五   二   三

  雍   三   二   五   六   四

  昧   二   四   五   六   三

  昭   六   四   二   五   三

  容   五   四   三   六   二

  言   四   六   五   二   三

  慮   三   二   五   六   四

  聆   二   四   五   六   三

  覿   六   四   二   五   三

  繇   五   四   三   六   二

  懠   四   六   五   二   三

  得   三   二   五   六   四

  罹   二   四   五   六   三

  耽   六   四   二   五   三

     五   四   三   六   二

  卻   四   六   五   二   三

  庸   三   二   五   六   四

  妥   二   四   五   六   三

  蠢   六   四   二   五   三

  訒   五   四   三   六   二

  宜   四   六   五   二   三

  忱   三   二   五   六   四

     二   四   五   六   三

  戛   六   四   二   五   三

  特   五   四   三   六   二

  偶   四   六   五   二   三

  暱   三   二   五   六   四

  續   二   四   五   六   三

  考   六   四   二   五   三

  范   五   四   三   六   二

  徒   四   六   五   二   三

  醜   三   二   五   六   四

  隸   二   四   五   六   三

  林   六   四   二   五   三

  禋   五   四   三   六   二

  準   四   六   五   二   三

  資   三   二   五   六   四

  賓   二   四   五   六   三

     六   四   二   五   三

     五   四   三   六   二

  乂   四   六   五   二   三

  績   三   二   五   六   四

  育   二   四   五   六   三

  聲   六   四   二   五   三

  興   五   四   三   六   二

  痡   四   六   五   二   三

  泯   三   二   五   六   四

  造   二   四   五   六   三

  隆   六   四   二   五   三

  散   五   四   三   六   二

  《元》、《餘》、《齊》三者無變,皆不占。初、上者,事之始終,亦不占。

  張敦實曰:命者,時之所遇也。吉、凶、否、臧,雖惟命所遇,然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以其禍福之未定,則稽疑之占不可後也。茲所占者,自《裒》至《散》五十二名。以二、三、四、五、六之變,觀其吉、凶、臧、否、平之所遇而決。陽則用其顯,陰則用其幽。然後可以觀變而避就也。

  五行相乘,得二十五,又以三才乘之,得七十五,以為策。虛其五而用七十,分而為二,取左之一以掛于右,揲左以十而觀其餘,置而之。復合為一而再分之,掛、揲其右,皆如左法。左為主,右為客。先主後客者陽,先客後主者陰。觀其所合,以名命之。既得其名,又合蓍而復分之,陽則置右而揲左,陰則置左而揲右,生純置右,成純置左,揲之以七,所揲之餘為所得之變,觀其吉、凶、臧、否、平而決之。陽則用其顯,陰則用其幽。幽者,吉、凶、臧、否與顯戾也。欲知始、終、中者,以所筮之時占之,先體為始,後體為中,所得之變為終。變已主其大矣,又有吉、凶、臧、否、、平者,于變之中復為細別也。不信不筮,不疑不筮,不正不筮,不順不筮,不蠲不筮,不誠不筮。必蠲必誠,神靈是聽。

  張敦實曰:虛數七十有五,其用七十,分二掛一,揲之以十,先左後右,徐觀其餘,以命卦名、分客主而定陰陽。且如《裒》之一卦,︱為主,║為客。左揲先餘一,右揲後餘二,是先主後客者陽。若左揲先餘二,右揲後餘一,是先客後主者陰。陽則用其顯,如《裒》之六吉、三凶不易也。陰則用其幽,與顯戾也,如《裒》之六吉當為凶,三凶當為吉也。假如《元》∥、《蠢》∥∥、《容》、《徒》、《齊》〤〤,生數純者,不可分陰陽,當置右而揲左。《造》┬┬、《考》、《》、《乂》、《績》┼┼,成數純者,亦不可分陰陽,當置左而揲右。皆揲之以七,以所揲之餘觀其吉、凶、臧、否、平爾。

  《玄》以準《易》,《虛》以擬《玄》。《玄》且覆瓿,而況《虛》乎﹖其棄必矣!然子雲曰:「後世復有楊子雲,必知《玄》。」吾于子雲雖未能知,固好之矣,安知後世復無司馬君實乎﹖

  張敦實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而名之,是為道。太極元氣,函三為一,衍而伸之,是謂數。兩儀之所以奠位,萬類之所以成形,天下國家之所以致治,悉不外乎道與數。以溫公平生著述論之:其考前古興衰之,作為《通鑑》,自《潛虛》視之,則筆學也。留心《太玄》三十年,既集諸說而為註,又作《潛虛》之書,自《通鑑》視之,則心學也。今世于筆力之所及者,家傳人誦。至于心思之所及,則見者不傳,傳者不習。道極于微妙,而不見于日用之間,亦何貴乎道哉!是故《易》所謂人道不過乎仁義,《玄》所謂大訓不過乎忠孝,虛所謂人務不過乎五十五行。仰而推之,以配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不能越一度以周天,人不能越一行以全德。茲又述作之深意也。學者盍以是求之!

  附錄

  范純甫言:公初官時,年尚少。家人每每見其臥齋中,忽蹶起,著公服,執手版危坐。久率以為常,竟莫識其意。純甫嘗從容問之,答曰:「吾時忽念天下事。」夫人以天下安危為念,豈可不敬耶!(《冷齋記》。)

  英宗疾既平,皇太后還政。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其言切至,皆母子間人所難言者。(《行狀》。)

  呂晦叔曰:昨使契丹,彼接伴問副使狄諮曰:「司馬中丞今為何官﹖」諮曰:「為翰林兼侍讀。」其人曰:「不為中丞邪﹖聞是人甚忠亮。」

  上謂晦叔曰:「司馬光方直,其如迂闊何!」晦叔曰:「孔子上聖,子路猶謂之迂。孟軻大賢,時人亦謂之迂闊。況光豈免此名。大抵慮事深遠,則近于迂矣。願陛下更察之!」(《並日錄》。)

  魏公言君實初除樞副,竟辭不受。時公在魏,聞之,亟遣人齎書潞公,勉之云:「主上倚重之厚,庶幾行道。道或不行,然後去之可也。似不須堅讓。」潞公以書呈君實,君實云:「自古被這般官爵引得壞了名節,為不少矣。」後得寬夫書云:「君實作事,今人所不可及,須求之古人。」(《魏公語錄》。)

  蒲宗孟論人才,及司馬光,神宗曰:「未論別者,即辭樞密一節,自朕即位以來,唯見此人。」靈武失利,當宁慟哭,歎曰:「誰為朕言此者﹖唯公著曾數為朕告,用兵非好事。」及求宮寮,曰:「莫如司馬光、呂公著二人。」

  (梓材謹案:此晁景迂初見欽宗之言。)

  溫公嘗謂金陵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為監司,何也﹖」介甫曰:「方法行之初,舊時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行已成,即逐之,卻用老成者守之。所謂『智者行之,仁者守之』。」溫公曰:「介甫誤矣。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反是。若小人得路,豈可去也﹖必成讎敵。他日將悔之。」介甫默然。後果有賣荊公者,雖悔之無及。

  溫公創獨樂園,自傷不得與眾同也。洛俗春日放園,園 丁得茶湯錢,與主人平分。一日,園 丁呂直納錢十千,公令持去。再三欲留,公怒,乃持去,回顧曰:「只端明不愛錢!」餘十日,呂直創一井亭。問之,乃用前日公所不受十千也。(並《元城語錄》。)

  潞公謂溫公曰:「彥博留守北京,遣人入大遼偵事,回云:『見遼主大宴群臣,伶人劇戲,作衣冠者見物必攫取懷之,有從其後以鞭扑之者。曰:司馬端明邪!』君實清名,在夷狄如此。」公愧謝。

  公嘗問康節曰:「光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公深以為知言。康節又曰:「君實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

  公居洛,嘗同范景仁登嵩頂,由轘轅道之龍門涉伊水至香山,憩石樓,臨八節灘。凡所經從,多有詩什,自作序,曰《遊山錄》,士大夫爭傳之。公不喜肩輿,山中亦乘馬。路險,策杖以行。故《嵩山題字》云:「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因。措足于平穩之地,則不跌。」慎之哉!(並《言行錄》。)

  《程氏遺書》曰:先生每與君實說話,不曾放過。如范堯夫,十件事只爭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實只為能受人盡言,儘人忤逆,更不怒,,便是好處。」

  劉元城曰:熙寧初,溫公諫用兵,不留稿。大意以富民與貧民鄰居為喻。

  又曰:金陵以兩府啗溫公,不可,臺諫黨金陵者遂誣之如霍光事。神廟曰:「司馬光豈有此!」元祐遂獲其用,皆神廟保養成就之力。

  又曰:微仲、堯夫不知君子小人勢不兩立如冰炭,故開倖門,延入李清臣、鄧溫伯,去正人易若反掌。調停之說,果何益乎!昔溫公為相,蓋知其後必有反覆之禍,然生民之患如拯溺救焚,何暇更顧異日一身之患。

  陳忠肅《與龜山書》曰:凡溫公之學,主之以誠,守之以謙,得之十百而守之一二。

  又《答楊游二公書》曰:司馬文正公最與康節善,然未嘗及先天學。蓋其學同而不同。

  汪玉山《與何運使書》曰:溫公有《補文中子傳》一卷,比方得之,其所去取略盡矣。此外如所云「楊素、李德林見」之類,尤為可笑。《論語》于三家必云季康子、孟懿子,必稱「孔子對曰」,蓋貴貴尊賢,其義一也。安有身為布衣,而于當時之執政,曰「素與吾言」「德林與吾言」者哉!

  朱子曰:溫公可謂智仁勇。他那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

  又曰:嘗得溫公《易說》于洛人范仲彪炳,文盡《隨》六二之中,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板本,喜其復全,然無以別其真偽。

  張南軒曰:司馬溫公改新法,或勸其防後患,公曰:「天若祚宋,必無此事!」更不論一己利害。雖聖人,不過如此說。近于「終條理者」矣。

  劉漫堂《麻城學記》曰:溫公之學,始于不妄語,而成于腳踏實地。學者明乎是,則暗室不可欺,妻妾不可罔。

  魏鶴山《師友雅言》曰:迂叟有言:「今人所謂文,古人所謂辭也。古之所謂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豈辭章之謂哉!堯之文思,文王之所以為文,此聖人之文也。下此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為孔文子之文。」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歐陽子之論篤矣,而「不以天參人」之說,或議其失。司馬公之學粹矣,而「王霸無異道」之說,或指其疵。信乎立言之難!

  ◆涑水講友

  康節邵堯夫先生雍(別為《百源學案》。)

  獻公張橫渠先生載(別為《橫渠學案》。)

  純公程明道先生顥(別為《明道學案》。)

  正公程伊川先生頤(別為《伊川學案》。)

  縣令陳先生舜俞(別見《安定學案》。)

  ◆涑水學侶

  秘書劉道原先生恕

  劉恕,字道原,筠州人,潁上令渙之子。潁上以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家于廬山之陽。歐陽兗公,與潁上同年進士也,高其節,嘗作《廬山高》詩以美之。先生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者,先生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驚異。未冠,舉進士。時有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先生以《春秋》、《禮記》對,先列註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先生強記博聞,于書無所不覽,精史學。司馬溫公修《資治通鑑》,奏請同編修。先生時為和川令,入贊史館,凡魏、晉以後事,尤考證精詳,溫公悉委而取決焉。與王荊公有舊,欲引修三司條例,先生以不習金穀為辭,因言:「天子方屬公大政,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荊公怒,與之絕。溫公出知永興軍,先生以親老告歸南康,乞監酒稅以就養,許即官修書。溫公判西京御史臺,先生奏請詣西京贊修。道得風攣疾,右手足廢,然苦學如故,少閒輒編次,病亟乃止。官至秘書丞。卒,年四十七。先生為學,自曆數、地理、官職、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牘,皆取以審證。求書不遠數百里,身就之,讀且鈔,殆忘寢食。偕溫公游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乃五代列將,人所不知名者,先生能言其行事始終,歸驗舊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先生枉道借覽,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著《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包犧至周厲王疑年譜》、《共和至熙寧年略譜》各一卷,《通鑑外紀》十卷。(參史傳。)

  謝山《通鑑分修諸子攷》曰:胡梅曰:「溫公修《通鑑》,漢則劉攽,三國迄于南北朝則劉恕,唐則范祖禹。」此言不知其何所據。予讀公《與醇夫帖子》,始知梅之言不然。帖曰:「從唐高祖初起兵修《長編》,至哀帝禪位止。其起兵以前、禪位以後事,于今來所看書中見者,亦請令書吏別用草紙錄出,每一事中間空一行許,以備翦黏。隋以前與貢父,梁以後與道原,令各修入《長編》中。蓋緣二君更不看此書,,若足下止修 武德以後,天祐以前,則此等事盡成遺棄也。」觀于是言,則貢父所修蓋自漢至隋,而道原任五代,明矣。蓋貢父兄弟嘗著《漢釋》,而道原有《十國紀年》,故溫公即其平日所長而用之,而梅未之攷也。貢父所修一百八十四卷,醇夫所修八十一卷,道原所修二十七卷。而當時論者推道原之功為多,何也﹖蓋溫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義例,多從道原商榷,故分修雖止五代,而實係全局副手,觀道原子羲仲所紀可見也。羲仲曰:「當時訪問疑事,每卷皆數十條,不能盡紀,紀其質正舊史之謬者。」然則道原之功誠多矣!

  附錄

  晁景迂《與劉壯輿書》曰:十五六時在淮南,立侍先丈之側,蒙戒告「無從妖學,無讀妖言」,至今白首,奉之不忘。

  祖望謹案:道原每言荊公面帶妖氣。

  汪玉山《與呂逢吉》曰:劉道原、蘇子由皆疑《周官》。子由以為非周公之完書,則可,而道原詆之,過矣。孟子言諸侯去籍,則所傳自非完書。在慎擇之,不可盡以為不然。

  舍人劉公非先生攽(別見《廬陵學案》。)

  ◆涑水同調

  中丞呂獻可先生誨

  呂誨,字獻 可,開封人,正惠公端之孫也。幼孤,自力為學。家于洛陽,性沈厚,不妄交,洛陽士人往往不之識。進士及第,累官權御史中丞。是時王荊公以侍臣棄官家居,朝野稱其材,以為古今少倫,天子引參大政,眾皆喜于得人,先生獨以為不然,曰:「安石好執偏見,天下必受其禍。」眾莫不怪之。居無何,荊公恃其材,棄眾任己,厭常為苛,多變更祖宗法,專汲汲斂民財,所愛信引拔多非其人,天下大失望。先生屢爭,不能得,乃抗章悉條其過失。且曰:「誤天下蒼生,必此人。如久居廊廟,必無安靜之理。」又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上遣使諭解,先生執之愈堅,乃罷中丞,出知鄧州。先生三居言責,皆以彈奏大臣而去。及荊公行新法,司馬溫公始服其先見。居洛病困,目已瞑,溫公往視之,先生張目曰:「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參《溫公傳家集》。)

  忠文范景仁先生鎮

  正獻呂晦叔先生公著(並為《范呂諸儒學案》。)

  龍學李公擇先生常(別見《范呂諸儒學案》。)

  懿簡趙先生瞻

  趙瞻,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人,徙鳳翔之盩厔。元祐三年,累擢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明年,以中大夫同知院事。五年,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懿簡。先生寬仁愛人,色溫氣和,人以為長者。紹聖中,以傅會元祐諸臣,追奪所贈官,列于黨籍。(參史傳。)

  獻簡傅先生堯俞

  傅堯俞,字欽之,須城人,徒居濟源。先生十歲能文,未冠登第,重厚寡言,遇人不設城府,人不忍欺。論事君前,略無隱,退與人言,不復有矜異色。元祐四年,累拜中書侍郎。六年,卒,宣仁后謂輔臣曰:「傅侍郎清直一節,始終不變,金玉君于也。方倚以為相,遽至是乎!」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獻簡。司馬溫公嘗謂邵康節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吾于欽之畏焉!」康節曰:「欽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溫,是為難耳。」紹聖中,以元祐黨人,奪贈謚,著名黨籍。後黨錮解,下詔褒贈,錄其子。(同上。)

  溫靖孫先生固

  孫固,字和父,管城人。元祐二年,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五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溫靖。先生宅心誠粹,不喜矯亢,與人居,久而益信,故更歷夷險而不為人所疾害。嘗曰:「人當以聖賢為師,一節之士不足學也。」又曰:「以愛親之心愛其君,則無不盡矣。」傅獻簡言:「司馬公之清節,孫公之淳德,蓋所謂不言而信者也。」世以為確論。紹聖時奪遺澤。元符二年奪所贈官,列元祐黨籍。政和中,徵宗以先生嘗為神宗宮僚,特出籍,悉還所奪。(同上。)

  修撰李先生周

  李周,字純之,馮翊人。登進士,調長安尉,轉洪洞令,有善政。神宗時,以司馬溫公薦召至,訪以禦邊之術。哲宗立,累改集賢殿修撰。紹聖中,追貶賀州別駕,後復舊職。先生自為小官,沈晦自匿,未嘗私謁執政。(同上。)

  ◆涑水家學

  諫議司馬先生康

  司馬康,字公休,溫公子也。(雲濠案:溫公無子,以族人子公休為之子。見《邵氏聞見錄》。)幼端謹,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學過人,博通古書,以明經上第。溫公修《資治通鑑》,奏檢閱文字。丁母憂,勺飲不入口三日,毀幾滅性。溫公居洛,士之從學者退與先生語,未嘗不有得。塗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其為司馬氏子也。以韓絳薦,為秘書,由正字遷校書郎。溫公薨,治喪皆用《禮經》家法,不為世俗事。得遺恩,悉以與族人。服除,召為著作佐郎兼侍講。上疏言:「比年以來,旱暵為虐,民多艱食。若復一不稔,則公私困竭,盜賊可乘。願及今秋熟,令州縣廣糴民食所餘,悉歸于官,今冬來春令流民就食。候鄉里豐穰,乃還本土。誠能捐數十萬金帛,以為天下大本,則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親嫌未就職。為哲宗言前世治少亂多,祖宗創業之艱難,積累之勤勞,勸帝及時嚮學,守天下大器,且勸太皇太后每于禁中訓迪,其言切至。邇英進講,又言《孟子》于書最醇正,陳王道尤明白,所宜觀覽。帝曰:「方讀其書。」尋詔講官節以進。先生自居父喪,居廬疏食,寢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謁,賜優告。疾且殆,猶具疏所當言者以待,曰:「得一見天子,極言而死,無恨。」使召醫李積于兗。積老矣,鄉民聞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馬公恩深,今其子病,願速往也。」來者日夜不絕,積遂行。至,則不可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弔于家,市井之人無不哀之。詔贈右諫議大夫。先生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初,溫公立神道碑,帝遣使賜白金二千兩,先生以費皆官給,辭不受。不聽。遣家吏如京師納之,乃止。(參史傳。)

  (梓材謹案:溫公令先生從學于范華陽,詳見謝山所作正獻傳。)

  附錄

  姚福曰:溫公平生不喜《孟子》,以為偽書,出于東漢,因作《疑孟論》。而其子公休乃曰:「《孟子》為書最善,直陳王道,尤所宜觀。」至疾甚革,猶為《孟子解》二卷。司馬父子同在館閣,而其好尚不同乃如此。然以父子至親而不為苟同,亦異乎阿其所好者矣。

  縣令司馬先生宏

  司馬宏,文正兄伯康之子也。官陳留令。紹聖黨事起,以上書論辯得罪。(參史傳。)

  司馬先生植(別見《百源學案》。)

  忠潔司馬先生朴

  司馬朴,字文季,文正從孫,陳留令宏之子。少育于外祖范忠宣公。忠宣責永州,疾失明,客至必令先生導以見。時方七歲,進退應對如成人,客皆驚歎。以忠宣遺恩為官。父死,徒跣負柩還。調晉寧參軍,入為虞部員外郎。都城陷,欽宗 以為兵部侍郎,金人挾之北去。后王倫使還,言金命先生為行\臺左丞,辭而止。後卒于真定,詔贈兵部尚書,謚曰忠潔。(參史傳。)

  司馬先生通國

  司馬通國,忠潔之子也。忠潔使金,金授以尚書左丞,不屈,然猶縱其出入,而生先生,名通國,字武子,取蘇武之意也。先生有大志,結北方之豪韓玉,欲舉初。紹興初,玉南歸,授江淮督府計議官。玉兄璘尚在北,張忠獻公因遣張虯侯澤密往大梁結之,并致意先生。次年,復遣使,行至亳州,邏者得之,先生同謀三百餘口俱死。時金太子以都元帥守大梁,乘十六傳而至,將以三月十六日受任。先生謀帥壯士劫之,既得,則舉事,結約者三萬餘人,而先五日事已洩。忠獻欲待入朝為請卹,會罷,不果。

  ◆涑水門人

  忠定劉元城先生安世(別為《元城學案》。)

  正獻范華陽先生祖禹(別為《華陽學案》。)

  詹事晁景迂先生說之(別為《景迂學案》。)

  節孝歐陽先生中立

  歐陽中立,袁州人。初試部郎,上書新法不便,以司馬溫公門下坐廢,遂不復起。卒,弟子私謚節孝先生。(參《江西人物志言》。)

  別駕樊先生資深

  樊資深,字逢源,溫文正公弟子也。皇祐制科入仕,累官潞州別駕。剛介博洽,居家力行任卹之惠。

  簽判田先生述古(別見《安定學案》。)

  學官尹先生材

  尹材,字處初,洛人,和靖之叔。嘗遊溫公、康節之門。溫公入相,先生以遺逸薦為學官。康節所謂「洛中三賢」之一也。(從黃氏補本錄入。)

  (雲濠謹案:此傳蓋自《和靖學案》和靖傳中節錄為傳,故于彼傳刪去「溫公入相」以下二十餘字。)

  教授張先生雲卿

  張雲卿,字伯紀,洛陽人也。學問該洽,于經書無不讀。時洛中三處士,田述古明之、尹材處初與先生也。司馬溫公居洛,訪士于康節,以三人對。已而田、尹皆得遊溫公之門,先生未見。康節以問溫公,曰:「田、尹之賢,信如先生言。張君,則或傳其旅殯父棺于和州而久不省,故未敢與見。」康節歎曰:「張君,孝子也。其父以謫官死和州,貧不能歸,因寓其喪,奉母歸洛。貧甚,府尹哀之,俾為國子監說書,得月俸七千以養。若為和州之行,當數月罷俸,則母饑矣,故不往也。」溫公悵然曰:「光幾誤聽!」于是先生得見溫公。未幾,先生母死,徒步至和迎父柩歸葬焉。溫公入相,田、尹以遺逸,先生以累舉,特恩同除學官,世以康節能成人。文潞公之在洛也,經史注疏或有遺忘,必多從先生質之。

  李先生陶

  李陶,字唐父,蜀人,待制大臨子。從司馬公于洛,當時大老皆喜之。在錢塘,東坡送之詩云:「忠文文正二大老,蘇李廣平三舍人。喜見通家賢子弟,因言得邑少風塵。」其趣遠矣!(參《氏族譜》。)

  (梓材謹案:《泰山學案》、《馮信道傳》稱先生學于溫公,最賢而通經,是先生固涑水高弟也。)

  邢先生居實(別見《安定學案》。)

  牛先生師德(別見《百源學案》。)

  ◆涑水私淑

  忠肅陳了翁先生瓘(別為《陳鄒諸儒學案》。)

  監稅唐先生廣仁(別見《陳鄒諸儒學案》。)

  司業黃先生隱

  黃隱,字從善,初名降,莆田人。第進士甲科。元豐中,侍御史。召對,神宗 問以學術,時尊尚王氏,而先生以司馬溫公對,不稱旨。元祐初,守國子司業,力排王氏新語,取《三經》板火之,為呂陶等所攻,出守泗州。歷監司、郡守凡七任。坐尊司馬氏學,入元祐黨籍。靖康初,追贈直龍圖閣。

  (梓材謹案:謝山《鮚琦亭集》、《外編》有《記荊公三經新義》篇,言及先生焚書事,詳見九十八卷《新學略》。)

  ◆道原家學

  宣教劉漫翁先生羲仲

  劉羲仲,字壯輿,筠州人,道原之子也。幼敏慧博洽,嘗摘歐陽公《五代史》誤,作《糾繆》。司馬溫公以其父有修《通鑑》功,乞蔭其子,補郊社齋郎。清介有父風,歷鉅野、德安簿。政和間,以蔡京薦,召為宣教郎、編修官。至京師,絕不造謁一人,昌言曰:「吾但知天子有命,不知有薦我者。」竟棄官歸廬山。自號漫浪翁。(參《江西人物志》。)

  ◆孫氏家學

  學士孫先生朴

  孫朴,字元忠,呂正獻所薦館職也。嘗對滎陽公譏笑程正叔,公云:「正叔有多少好事,公都不說,只揀他疑似處非笑,何也﹖」元忠釋然心服,不敢復議正叔。蓋其服義亦少有也。

  (梓材謹案:先生為溫靖長子,由《滎陽學案》、《滎陽公說》移為之傳。又案《厚德錄》載其官學士,嘗為呂居仁言元祐間事,與此略同。)

  ◆尹氏家學(涑水再傳。)

  肅公尹和靖先生焞(別為《和靖學案》。)

  ◆涑水續傳

  隱君陸道鄉先生賀

  陸賀,字道鄉,金溪人。生有異稟,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見于躬行。酌先儒冠昏喪祭之禮行之家,家道之整,著聞州里。六子,梭山、復齋、象山,其最著者也。(參《象山文集》。)

  獻靖朱韋齋先生松(別見《豫章學案》。)

  文簡李巽巖先生壽。

  李燾,字仁甫,丹稜人,紹興八年進士第,知雙流縣,以餘暇力學。先生恥讀王氏書,獨博極載籍,披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倣司馬溫公《資治通鑑》例,斷自建隆,迄于靖康,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浩大未畢,仍效溫公體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聞,詔給札來上。乾道四年,上《續通鑑長編》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歷權禮部侍郎,請正太祖東嚮之位。駕幸太學,論兩學釋奠,從祀孔子當升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黜王安石父子;從祀武成王當黜李勣。眾議不,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兼工部,出知常德、遂寧。《長編》全書成,上之,詔藏秘閣。先生自謂此書寧失之繁,無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總目五卷。上謂其書無愧司馬遷。進敷文閣待制、同修國史,薦尤袤、劉清之等十人為史官。淳熙十一年,乞致仕。病革,口占遺表云:「臣年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願陛下經遠以藝祖為師,用人以昭陵為則。」辭氣舒徐。乃卒,贈光祿大夫。先生性剛大,特立獨行。早著書,秦檜當路;檜死,始聞于朝。既在從列,每正色以訂國論。張宣公嘗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無嗜好,無姬侍,不殖產。平生生死文字間。《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葉水心以為《春秋》以後,纔有此書。有《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論》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圖》、《陶潛新傳》並《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將帥年表》合為四十一卷。謚文簡,累贈太師、溫國公。(參史傳。)

  ◆黃氏續傳

  侍郎黃先生黼

  黃黼,字元章,餘杭人,隱之曾孫。乾道間進士,遷太常博士。輪對稱旨,進秘書郎。尋除兩浙轉運副使。時毘陵民饑,取糟雜草根為食,郡縣不以聞。先生取民食以進,乞捐僧牒緡錢濟之,全活甚眾。仕至權兵部侍郎。(參《姓譜》。)

  ◆道鄉家學

  從政陸先生九思

  陸九思,字子彊,梭山長兄也。預鄉舉,對從政郎。有《家問》,朱子為之序。梭山撰行狀,略云:「《家問》所以訓飭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舉為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為憂。其慇懃懇切,反覆曉譬,說盡事理,無一毫勉強緣飾之意,而慈祥篤實之氣藹然。諷味數,不能釋手」云。(參《象山年譜》。)

  修職陸庸齋先生九

  陸九,字子昭,梭山第三兄。少力學,文行俱優。預鄉舉,晚得官,終修職郎、監潭州南嶽廟。先生率諸弟講學,從遊者多有聞。嘗名其所居齋曰庸,學者因號庸齋先生。卒,年六十七。象山表其墓,稱先生持論,根據經理,恥穿鑿之習。壯年以呂氏次序《大學》章句,猶有未安,于是自為次序。著有《文集》。(參《象山文集》。)

  (梓材謹案:先生率諸弟講學,是三陸之學固皆導于先生也。)

  隱君陸梭山先生九韶

  文達陸復齋先生九齡(並為《梭山復齋學案》。)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巽巖家學

  文懿李雁湖先生壁

  文肅李悅齋先生(並見《嶽麓諸儒學案》。)

  ◆庸齋門人

  通判劉淳叟堯夫(別見《槐堂諸儒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