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文选 | 萧统 | 南朝梁萧统编。三十卷。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所以本书又称《昭明文选》。统生而颖慧,博览群书,文思敏锐。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自先秦到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成集,即传世的《文选》。选录先秦至梁初诗文辞赋、史书论赞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五十二篇。按文体分三十八类,包括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唐显庆时李善为之作注,析为六十卷,注文侧重本事、典故、训话,价值颇高,其征引古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为后人考证、辑佚古籍提供了大量资料。收诗、文七百余首、篇,选收标准受刘勰文学思想影响颇深。起白先秦,止于梁。略古详今,晋、宋以来作品收得较多。分为诗、赋、表、启、赞、论等三十九类。不收经、子,史书也仅收“义归乎翰藻”者。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许多作品借此保留下来。 |
岳忠武王集 | 岳飞 | 诗文别集。一名《岳武穆遗文》。宋人岳飞(1103—1142)撰。一卷,一本八卷。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家贫好学,应募从军,为南宋初抗金名将,反对议和,屡败金兵,为秦桧罗织罪名杀害,时年三十九岁。孝宗时,谥武穆,宁忠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飞有集十卷,今已不传。是集为明崇祯间单恂自《桯史》诸书所辑,有上书一篇,奏、奏略六篇,札二十五篇,表、檄、跋三篇,状二篇,题记四篇,五言律诗四首,七言律诗、绝句各二首。以岳飞在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而名其集。岳飞遗稿最早由其孙岳珂在嘉定三年(1210)辑为《岳武穆集》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本《金陀粹编》亦有《经进鄂王家集》10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刊徐阶编有《岳武穆集》5卷,此本其后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翻刻增补6卷本,《四库全书》本即出自这一系统。明崇祯十一年(1638)单恂编《岳少保忠武王集》1卷,从《家集》本辑出。 |
白石山房逸稿 | 张孟兼 | 明代诗文别集。张孟兼著。孟兼名丁,以字行,故其集子有的署名“张丁”。据《明史·艺文志》载,孟兼文集6卷,焦竑《国史·经籍志》所载亦同。其本久已散佚。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能见到的张集有两种,一为五卷本,一为二卷本。乃其11世孙思煌重编,徒摭拾他书所载,与同时投赠之作,及后人诗文传志,强充卷数而已。 |
湛然居士文集 | 耶律楚材 | 亦称《湛然居士集》。诗文别集。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十四卷。以诗为主,仅第八、十三、十四卷收有书序碑记。书中有关西域诗六十余首,为扈从元太祖西征时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元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首,对研究其时西域情况和成吉思汗西征之事,具有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影元钞本、《渐西村舍》本、中华书局版谢方点校本等。 |
友石山人遗稿 | [元]王翰 |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
傲轩吟稿 | 胡天游 | 元诗别集。胡天游撰。一卷。天游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 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当元际乱时隐居不仕。约卒于至正末。其诗兵焚之余仅存十一,收入顾嗣立《元诗选》。计存各类诗一百一十六首。悲怆苍凉,多抒发身逢世乱,才华不得施展之叹。感情真挚。《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不多见,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曾影印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清抄本(丁丙跋)等。集中的诗是按体裁类编的,但最后1篇为《述志赋》。卷末无附录。其集兵燹之余,篇什散落,存者仅什之一。明弘治间,其七世裔孙湘刻之。嘉靖初八世孙大器复编次重刻。观其诗,大多悲壮激烈,长歌慷慨之中,能发乎情,止乎礼义,身处末季,惓惓然想见太平,犹有诗人忠厚之遗。 |
草阁诗集 | 李昱 | 诗别集。元末明初李晔(别号草阁)著。六卷,附拾遗一卷、文集一卷。诗集是其友人胡伯宏、徐孟玑等人所辑,拾遗是其门生唐光祖所辑,文集仅录文四篇,似亦为唐光祖辑。卷首有宋濂序,卷末有残跋一则。本集一般还附有李晔子李辕的《筠谷诗集》一卷。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 |
金氏文集 | 金君卿 | 诗文别集。北宋金君卿撰。二卷。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庆历进士。累官度支郎中。慨然有大志,欲以其所学为天下。《宋史艺文志》载其集10卷,《江西通志》作15卷。原本久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定为2卷。该集收赋4篇:《应天以实不以文赋》、《惟善能举类赋》、《中爻辩是非赋》、《大飨不入性赋》。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八千卷楼有钞本。 |
华亭百咏 | 许尚 | 亦题《云间百咏》,为今上海地区第一本记事诗专集。1卷。许尚著。许尚自号和光老人,华亭人。取华亭古迹,每事为1绝句,其中的71首题下有后人所加注。是编作于淳熙(1174—1189)间,取华亭古迹,每一事为一绝句。所述有陆机茸、三女冈、征北将军、顾亭林、白龙洞、俞塘、普照寺、陆瑁养渔池、唳鹤滩等,《四库全书》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此外,是集又载《宋人集》丙编。 |
柏斋集 | 何瑭 | 诗文集。明何瑭(1474—1543)撰。十一卷,文十卷, 诗一卷。嘉靖己酉(1549)郑王所刻。其论学以格致为 宗,这一思想集中在《送湛若水序》中,谓:“甘泉以存心 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 良知之说,而瑭独以躬行为本。卷首有贾待问序,嘉靖二十八年(1549)郑王序等序文。卷一为讲章、奏疏等,卷二至卷一○为文,卷一一为诗(其前有嘉靖四年自序)。 |
野处集 | 邵亨贞 | 元文别集。4卷。邵亨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无序。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行状、墓志铭、祭文,卷4为启、疏。集后有冯迁、汪稷二人写的跋,谓本书出于上海陆深家,系其孙陆郯刊行。《四库全书》谓其“文章大致清快,步伐井然”。现存《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此集出自上海陆深家。深孙郯授汪稷而刊行,并所著 《蛾述诗选》、《蛾述词选》为十六卷。今诗词二选世已无传,唯此本独存。集由杂文共六十八首。 |
楚辞补注 | 洪兴祖 | 宋洪兴祖注。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采撷宋人及前代诸说,对王氏章句进行“补注”。其体系是以“注曰”而列王逸注文于前,次以“补曰”阐发己意,评判王逸之说。原本还有《考异》 一卷,今分散而入“补注”之中。洪氏《补注》对王逸旧说进行补充,阐发其义理,并对不妥之处进行驳正,抒明己见,在章句训诂上,也对之进行了补疏查阙。吸收了其他诸家的观点和见解,在义理和训诂两方面对王逸之说进行更详细、准确的阐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述其成书始末说:“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10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已勤矣。” |
楚辞章句 | 王逸 | 17卷,东汉王逸撰。《楚辞》本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及刘向所作《九叹》等16篇作品。逸以己作《九思》和班固《二叙》增之,分为17卷。其注虽不详赡,但训释文字多传先儒训诂,保存了若干古说,为《楚辞》最早之完整注本。《楚辞章句》的内容包括释义、校刊、训诂、考史、评文。每篇作品前加上简释题意和阐述创作意图的小序。再对每篇逐句作注,着重于语言词汇的解释,在扫除语言障碍方面,有重要贡献。 |
楚辞 | 屈原 |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 |
谗书 | 罗隐 | 文别集。唐罗隐著。皆讽刺小品,作者谓用以“自谗”,故名。《郡斋读书志》著录《谗书》五卷,原本久佚,长期赖抄本流传。今传《谗书》五卷刻本,系清嘉庆间吴骞据吴翌凤抄本校补印行,附校一卷,辑入其所刊《拜经楼丛书》。隐有《甲乙集》已著录。此编为罗氏散文集。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未见此编,清人张瓒辑《罗昭谏集》,亦未包括此书全帙。嘉庆间,吴骞得抄本,刊入《愚谷丛书》(即《拜经堂丛书》),此编才广为传诵。 |
清稗类钞 | 徐珂 | 笔记集。清徐珂编著。不分卷。汇辑野史笔记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轶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体裁仿清初潘永因《宋稗类钞》,分门别类,按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相从,资料丰富,对研究清代文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自“时令”、“气候”、“地理”至“舟车”、“服饰”、“饮食”凡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三百万余言。内“著述”、“文学”、“艺术”、“鉴赏”、“戏剧”多述文人学者艺术家之事。因系编著者平时读书随手札记,故大半“隐括其事,贯穿而成斯篇,未能悉记来历”,后人引用,时有难以征信之感,此为本书最大缺点。有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分四十八册,冠以诸宗元序、徐珂自序及编辑凡例,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重印,分十三册。 |
文苑英华 | 李昉 | 中国古代诗文总集。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雍熙3年(987)成书。后经4次修订,由周必大(1126—1204)等校定,刊刻行世。本书选录上起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与《昭明文选》时限恰相衔接,收作家2 200多人,作品近2万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诗、赋等38集,各类又下分若干门目,比《昭明文选》分目更细。是一部继《文选》之后的大型诗文汇编,与宋初官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四大类书,内容浩繁,所辑文献相当丰富,计515万字左右,虽有繁滥之弊,却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它不仅因收录有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可用来考订载籍的得失,补充史传的简漏,而且因唐人诗文得以大量的保存,尤其是收有不少唐人作品全卷,明清人辑补编订唐人文集、纂辑《古诗记》、《全唐诗》、《全唐文》等总集,均以本书作为重要的材料来源和校勘依据。本书于南宋宁宗嘉泰元年至四年(1201—1204)和明嘉靖四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566—1567)曾两次重刻,万历年间并修补重印。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和明刊本860卷校订影印,末收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10卷、芬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又附《作者姓名索引》以备检索,以四角号码为序,并于作者名下分列所收作品篇题,按书中收录次序排列,使用十分简便。编者注:本版本缺卷五百十六 |
册府元龟 | 王钦若 | 宋代最大史料性类书。字数比《太平御览》多一倍。 初拟名《历代君臣事迹》。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辑。景德二年(1005年)始编,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编成。共1000卷。“册府”即收藏典册的秘府,“元龟”即以灵龟占卜未来。“册府元龟”即可借鉴的文献宝库。本书体例严谨,条理井然。偌大一部类书,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别类排列,有条不紊。31部。1104门。部有总序,门有小序,将几千年史实联成一体。体例与一般唐宋类书迥然不同。后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采用。 采集范围不及《太平御览》广泛,所采以史籍为主,兼采经、子,不收说部,未注明出处,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代前的史籍辑佚和校勘颇有价值。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影印本,后附《类目索引》,可据要目查找有关资料,查 阅本书可参考陈鹏飞《册府元龟索引》,也可参考日本人宇都清古、内藤戊申《册府元龟奉使部外臣部索引》。 |
宋稗类钞 | 潘永因 | 笔记集。清潘永因编。永因,字长吉,金沙(今江苏金坛)人。此书三十六卷(一作八卷)。分君范、吏治、武备、科名、鉴识、文苑、词品、神鬼、工艺、古玩等59类。广采前人笔记、野史、诗话群书,经过章节与文字上的整理而成。资料丰富,便于查检。但引书不注出处,杂有唐、元、明故事,体例不甚严谨。其中选录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如《不修药栏》、《局量宽厚》、《爱石》、《落笔如云》、《中途乃返》、《“舍弟岂能为人也”》、《海井》、《女巫》。有刘卓英点校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
七修类稿 | 郎瑛 | 明郎瑛撰。五十一卷,续稿七卷。瑛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博综文艺,积其见闻杂考成编。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类,正续稿皆然,即取“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之义名书,凡一千二百五十七条,约四十九万字,成书于嘉靖年间。国事类记元明史事,如朱元璋起义、张士诚、陈友谅始末、郑和生平、明代科场等颇悉,足资参证。间杂丛考,其载杭州宋官署考,为《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记明初进茶各种名目和漕河开凿工程等,亦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有关诗文、小说的考评,亦较有参考价值。余多因袭前人,少创见,且多舛谬,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多予以辨证。其天地、奇谑类亦多涉神鬼迷信。有明嘉靖刊本,十六册,藏北京图书馆,善本。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排印本。 |
太平御览 | 李昉 |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
北堂书钞 | 虞世南 | 隋代的一本著名类书。虞世南编。“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编者就是在北堂抄辑群书中可以作文用的参考材料编成此书的,故名《北堂书钞》。《北堂书钞》的卷数著录不一,现在见到的为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共十九个部,851类。此书内容是搜集摘抄古籍中可供吟诗作文用的典故、词语和一些诗文的摘句,分门别类地编辑而成。它的体例是在每一个类目里把文籍中有关的材料汇集起来,每一事摘出句子用大字登载,而后把每个文句的出处、上下文以及有关的解释用小字注在下面。注文中有时有虞世南的按语。不过此书由于在明、清刊刻之前,长期以抄写流传,遂造成许多混乱,内容体例也不一致。《北堂书钞》所引书籍是隋以前的旧本,据统计,除集部外约八百多种,而且多是三代、汉、魏,迄于宋、齐时的书,现在十之八九已经不存,因而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古类书。而且由于石室类书残卷和《编珠》的分量都很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古类书仍当推《北堂书钞》为首。此书在清代汉学家治理古籍的工作中,和《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共同起过重要作用,当时被合称为“四大类书”。 |
初学记 | 徐坚 | 唐朝官修的一部类书。共30卷。是唐玄宗为方便其子习作时引用典故、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张说、徐坚等编辑的。它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丰富的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主要是适应皇子们练习学问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编的一部小百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二十三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附花草)、果木、兽、鸟(附鳞介、虫)部,部下又分个子目。每个子目内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和其他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只把征集的材料按类逐条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此书的叙事部分,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等于对子目标题作了一番说明。这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做法,所以说它更富于知识性,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对它评价较高。其主要精华就在叙事部分字数不多,但却把唐以前各种典章制度做了扼要的记录。《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佚文。所引书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也有初唐诗文。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材料,可供考证查检,也可利用它来校勘古籍或搜集佚文。 |
文渊阁书目 | 杨士奇 | 杨士奇等撰。20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本书为明朝宫廷藏书册籍,据书前序文说,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奉旨“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所收各书不著作者、卷数,仅留册数,以《千字文》开头五句20个字为序,每个字下再分若干厨,每厨包括若干号(一号一册),略计总目约合50厨,7300号(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庚申(1800)鲍廷博录出,补入所缺宋朝文集200余种,将家塾旧藏本各书所注“完全”、“残”、“缺”字样转录于官本各书之下,又按《千字文》20个字改官本4卷为20卷成为今本。明朝文渊阁藏书早已散失殆尽,据本书尚可略见明代宫廷所藏典籍。对目录史和考古有参考价值。 |
清平山堂话本 | 洪楩 | 明世宗嘉靖年间短篇小说集。是最早见诸文字的话本选集。原名为《六十家小说》。洪楩编集,因清平山堂原本是作者的斋名,又书版中多镌有“清平山堂”字样,后马廉在出版影印本时,始冠以《清平山堂话本》之名。《清平山堂话本》共编为六集,名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每集各分上下卷,每卷五篇,每篇演一故事,共六十篇,今存二十九篇,为日本内阁文库库藏十五篇,马廉发现之《雨窗》、《欹枕》二集残本十二篇;阿英发现之翡翠轩和梅杏争春残本二篇。《清平山堂话本》是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表演时的“底本”,内容以宋元话本为主,是话本中的“小话”(相对于讲历史故事的“平话”而言),但也有少数文言作品。其内容或是描写市民的婚姻恋爱生活,或描写新兴商人的经商活动,从不同侧面揭示出封建社会城市生活的面貌和状况,反映出市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其优秀篇章为《快嘴李翠莲记》,以喜剧的形式塑造出一个聪明伶俐、快人快语、不守封建礼法、不为传统所容的青年妇女形象。另一篇《张子房慕道记》把揭露目标直接指向封建最高统治者,也是一篇比较好的作品。由于作品未经过文人加工润饰,其艺术上略显粗糙,但多数作品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本书在话本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作品为冯梦龙修改编集收入“三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