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刘基集 | 刘基 | 诗文集,刘基所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春秋明经》、《犁眉公集》,本各自为书,成化六年(1470)戴用、张僖等始将以上诸书并刘基之孙刘廌所辑《翊运录》合编为《诚意伯刘先生文集》二十卷;《翊运录》所收为关于刘基的诏旨、制敕等,基于当时的尊君观念,被编为第一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樊献科等重编《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将《覆瓿集》、《犁眉公集》中的诗文按体裁重编,将全书合并为十八卷。隆庆六年(1572),何镗等以樊献科本为底本,编为《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保存了诗文按体裁编次的特点,卷数则仍恢复为二十卷。其第一卷出于《翊运录》,卷二至卷四出于《郁离子》,卷五至卷十七为《覆瓿集》、《犁眉公集》的诗文,卷十八为《写情集》中的词,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春秋明经》。另有卷首一卷,收各本序引、刘基像赞、行状及神道碑铭。书中有些口语体资料,非常接近现代汉语。如卷一《诚意伯次子ト门使刘仲璟遇恩录》。今据《四部丛刊》影印隆庆本《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整理。以明初本《覆瓿集》、《犁眉公集》、成化本《诚意伯刘先生文集》、钱谦益《列朝诗集》等参校。底本漏收之作,辑为第二十一卷。 |
杨格非传教文选 | 杨格非 | 杨格非, 英国基督教新教伦敦会传教士。又名笃信。生于威尔士。曾在贝德福德神学院学习。1855年被按立为牧师。同年即清咸丰五年来中国。在上海从事传教活动。1860年获准进入太平天国占领的苏州和南京,企图以基督教义影响太平天国的政策。1861年到武汉开教,创立圣教书会。后深入湖北、四川、陕西、湖南诸省传教,设立福音堂百余所,被称为“华中宣教之父”。曾用中文翻译《新约》和部分《旧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在汉口创办博学书院。曾获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对中国的期望》、《中国的呼声》等。 |
卢武阳集 | 卢思道 | 诗文集。隋卢思道撰。一卷。思道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先仕北齐,历官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入北周授议同三司,迁武阳太守,隋初官至散骑侍郎。曾从师邢子才。有诗才,北齐宣帝崩,当朝文士各献挽歌十首,选其善者而用之,唯思道入选八首,时人称为“八米卢郎”。诗《听蝉鸣篇》词意清切,庾信叹为美。作《孤鸿赋》以寄其情。诗工七言,所作乐府《从军行》有“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之句,为唐玄宗《自蜀回登勤政楼歌》所征引。其诗词意含蓄,而音响无滞为后人所崇尚。本传载有集三十卷。今传本为明张溥辑刊收:赋、檄、表、书、序、论、诔、祭、文等近十篇;乐府、诗约二十五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王谏议集 | 王褒 | 汉代文别集。1卷。王褒著。王褒曾为谏议大夫,后世称为“王谏议”。《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汉书》本传又称王褒曾作《中和》、《乐职》、《宣布诗》、《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及《洞箫颂》等。后多散逸。明代张溥辑其佚文,编为《王谏议集》,其中“赋”仅收《洞箫赋》,“骚”收《九怀》,“颂”收《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宫颂》,其他文章有《四子讲德论》、《移金马碧鸡文》、《僮约》、《责髯奴文》(《古文苑》黄香作,此从《艺文类聚》王褒作),书后附有《汉书》本传。王褒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要赋家,在赋史上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字子渊,扬雄字子云)。其仅存的《洞箫赋》是纯粹的咏物赋,以善于描写声音见称,《文心雕龙·诠赋》说:“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对以后的咏物赋影响颇大。《僮约》一文,细致地描绘了奴隶的生活、劳动境况,且文笔谐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鹄湾文草 | 谭元春 | 《鹄湾文草》是明末著名文人谭友夏之《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以明崇祯初年沈春泽刻本为底本。《鹄湾文草》是其创建的“竟陵体”的代表作之一,其文体杂书信、序、游记、墓志铭、文传等。“竟陵体”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
黄梨洲文集 | 黄宗羲 | 明清之际黄宗羲著。由近人陈乃乾据《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南雷余集》分类重编,又据黄宗羲手写残稿校正而成。本书共分为:传状类、碑志类、哀祭类、赋类、序类、记类、书类、杂文类、寿序类等,共三百三十一篇。其中《明州香山寺志序》、《阿育王寺舍利记》、《读葬书问答》等篇,表现了无神论、反迷信的思想。《与陈乾初论学书》、《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等,保存了明代陈确的思想资料,也从中反映了黄宗羲自己坚持“天理人欲正相反”的观点。在几篇诗文集序里,提出了对时文和文学的见解。还有一部分内容颂扬了当时许多反清的忠臣义士。但对明末农民起义有诋毁之词。有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
刘子骏集 | 刘歆 | 诗文集。西汉刘歆撰。一卷。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总校群书。向死,任中垒校尉。新莽时为国师,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所撰《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为《汉书·艺文志》之蓝本。原集久佚,明张溥辑本收赋、书、议、奏、说等十二篇,附洪范五行传,本传列于后。赋以《遂初赋》为代表,是见摈放外任时所作。经历故晋之域,感今思古,叹往事而寄己意,最后归于“处幽潜德”、“抱奇内光”。文以《移太常博士书》和《与扬雄求方言书》成就最高。前者指斥不立古文经学者为“专己守残”,责让极其深切。后者向扬雄索取《方言》,始赞雄“澹雅之才”、“沈郁之思”,继以“知蓄积、善布施”之理劝其献书,委婉平和,曲尽其意。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
荀侍中集 | 荀悦 | 汉代文别集。1卷。荀悦著。荀悦曾任秘书监侍中,世称荀侍中。荀悦字仲豫,故其集亦名《汉荀仲豫集》。此集系后人所辑,明人张溥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文章,分“序”、“论赞”、“著述”3类。“序”收《汉纪序》、《后序》;“论赞”收《郦食其谋立六国论》、《家令说太公论》、《贯高张敖论》、《高祖赞》等39篇;“著述”仅收《申鉴大略》3则。书末附《后汉书》本传。荀悦长于论赞,所作特多,有些见解也比较高明。如《昌邑王论》论述“六主”(“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与“六臣”(“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层层立论,层层加深,最后归结为“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全文仅673个字,但其见解之深刻,却为千古不刊之论。《申鉴大略》亦属政治论文。《后汉书》本传称:荀悦在朝,谋无所用,乃作《申鉴大略》5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申鉴》今存。《申鉴大略》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未由行矣。”体现了“通见政体”、“论辩多美”的特点。 |
王司空集 | [周]王褒 | 诗文集。北周人王褒撰。一卷。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本传称他“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工书法。梁武帝喜其才艺,以弟鄱阳王萧恢之女妻之。梁元帝时官吏部尚书,左仆射,江陵陷落后入北周,历官司空,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时年六十四。梁元帝时,常侍宴赋诗论文于左右,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梁君臣文士,竞而和之,多为凄切之辞。入周之后,因长于文学,为字文氏所见重,终身未得南返。诗《渡河北》写秋天渡河北上沿途所见,悲凉感伤。前人认为他的诗与庾信齐名,实则不及。然其文名颇高。原有集,已散佚。是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诏、表、启、书、序、箴、铭、碑、祭文、文等近三十篇;乐府、诗约五十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谢光禄集 | 谢庄 | 诗文集。南朝宋人谢庄(421—466)撰。一卷。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文学家。文帝(刘义隆)时历太子中庶子,孝武帝(刘骏)时累吏部尚书,领国子博士,明帝(刘彧)初,转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能文,善诗赋。原集已佚。今本系明人张溥辑成。收所著诗文四百余首。主张收复北方,反对与北魏议和,要求不限门阀,广泛任用人材。《怀园引》抒怀念中原欲归不得的悲愁,寓元嘉北伐失败之哀痛。又《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亦清雅飘逸。《文选》所录《月赋》亦有名。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蔡中郎集 | 蔡邕 | 汉代诗文别集。10卷;外集4卷。蔡邕著。蔡邕于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本传称其“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2卷,注曰梁有20卷,录1卷,《旧唐书·经籍志》仍作20卷,《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为10卷。原集久佚,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8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2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12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10卷,外纪1卷,外集4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10卷,外传1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清雍正中陈留刊本分作6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过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6卷。诸本所收作品数量亦互有出入。《四库全书》本收诗文94篇,首有欧静序;卷1为《独断》;卷2为上书、奏议、祝颂之文;卷3收《释诲》、《明堂月令论》、《月令问答》以及《樽铭》、《警枕铭》等;卷4为赋、诗,收《述行赋》、《短人赋》、《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一作颂)、《弹棋赋》、《胡栗赋》、《篆埶》、《隶埶》、《饮马长城窟行》、《答元式诗》、《翠鸟诗》;卷5至卷6收碑、铭、诔赞等。 |
钟惺集 | 钟惺 |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
殷夫选集 | 殷夫 | 殷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本选集收诗歌35首诗,选自鲁迅所保存的殷夫的 《孩儿塔》手稿(全部共65首);小说和速写4篇。 |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 曾国藩 | 总集。清代曾国藩选编。这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古文辞类纂》之后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26卷,选录自秦至清代的文章700余篇,分为11类: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黄志、杂记。“词赋”类凡五卷(卷三至卷七)。编者在《序例》中,表明了他关于词赋分类的观点:“词赋类,著作之有韵者,经如《诗》之《赋》、《颂》,《书》之‘五子之歌’皆是;后世曰赋、曰辞、曰骚、曰七、曰设论、曰符命、曰颂、曰赞、曰箴、曰铭、曰歌皆是。”据此可知,他所说的“词赋”,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书词赋类又分为上下编。上编除收入《诗经》、《楚辞》中的部分作品外,大多是现代所说的赋。主要有荀子《赋篇》,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魏晋南北朝王粲、左思、潘岳、陶潜、鲍照、庾信,唐韩愈,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下编则主要是颂赞、箴铭之类文章。此书词赋类虽然只收录20余篇赋,但大多是历代传诵之作,对了解楚汉至唐宋赋有一定参考作用。《经史百家杂钞》,有光绪二年传忠局《曾文正公全集》本,《四部备要》本等,现以岳麓书社1987年新出孙雍长点校《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二册)本为最便。 |
燕郊集 | 俞平伯 |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
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 | 刘良弼 | 诗文集,明刘良弼撰,十卷,今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刘良弼,字赉卿,号肖岩。江西南昌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进士,初任金坛县知县。隆庆三年(1569年)选云南道御史,六年(1572)五月,在张居正“附保逐拱”浪潮中,刘良弼为其座主高拱大鸣不平。万历四年(1576 年)巡按天顺,六年(1578 年)升大理寺右寺丞,八年(1580)转右少卿,十年(1582)任太仆寺卿,十一年(1583 年)改光禄寺卿,升巡抚广西右佥都御史。 |
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 | 王锡爵 | 十五卷。明沈一贯(1513—1615)编。沈一贯,字肩吾,号蚊门。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中极殿大学士。沈一贯曾以吏部侍郎加太子宾客假归,又特起教习庶吉士,因检列朝馆课诸作,自诏疏以迄诗赋,分类选录,名曰《增定馆课》。以此就正于大学士王锡爵,遂以 “经世宏辞”题其端,且为序而刊行之。本书搜采极富,但所收多为课试之作,不足以尽一代之文献。书中收有王守仁、李梦阳、杨继盛等人章疏数十篇,而他们皆未官翰林,实为自乱其例。四库已存目。万历十八年周曰校万卷楼刻本的影印本,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卷首署太原王锡爵,元驭父增定,四明沈一贯,肩吾父参订。本书汇编整合翰林馆阁名公之文及庶吉士馆课之作,加入名公及馆师之评点。明代遴选新科进士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授受馆课教习。 |
湄丘集 | 邢宥 | 诗文集,明邢宥著。邢宥,文昌(今属海南岛) 人。正统十三年(1448) 进士。授任御史,出巡福州。获真盗,释被诬。天顺中,任台州知府,有治绩。受牵连贬为晋江丞。宪宗复其官职,改任苏州知府。因推荐升任浙江左参政仍管理知府事。开丹阳河,筑奔牛闸,省运费,方便百姓。后兼理两浙盐政。居数载,引病归。《海南先贤诗文丛刊》之一,《海南先贤诗文丛刊》辑录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间若干海南先贤的诗文著作共计26种,约500万字。 |
李文忠公选集 | 李鸿章 | 不分卷,李鸿章撰。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初由进士,入翰林。以文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清咸丰初洪、杨军起,率乡勇转战安徽、江苏各地,世称“淮军”。其后屡以功擢,外寄疆圻、内任辅弼,历四十馀年。尝膺对外交涉事务,迭与各国签订条约;其中甲午马关条约、庚子北京条约,为其大者著者。卒赠侯爵,谥“文忠”。本书依桐城吴汝纶辑“李文忠公全集”,选录其涉及台湾之事。全集除“卷首”外,有“奏稿”八十卷、“朋僚函稿”二十卷、译署函稿二十卷、“蚕池教堂函稿”一卷、“海军函稿”四卷、“电稿”四十卷,分类排比;本书改依纪年方式,按时日统一编次。所选文件,始于同治十年“采购闽米济赈折”,止于光绪二十一年“李经方随往片”。大体而言,系以同治十三年(甲戌)日兵侵台事件、光绪十年(甲申)法兵侵台事件及二十一年(乙未)割台事件前后文报为多。书末,选录全集“卷首”所载有关李氏之“御制碑文”、“御制表忠祠碑文”、“国史本传”、“神道碑铭”、“墓志铭”等篇。 |
何氏居庐集 | 何三畏 | 明代诗文集,十五卷。明代何三畏著。收何三畏诗文传记等等。 |
朱柏庐诗文选 | 朱用纯 | 诗文集,明末清初朱用纯撰,分为文选和诗选两部分,文选收入《治家格言》、《答李映碧书》、《答友》、《粘壁告亲友诗》等数59篇,诗词18篇。带我们走进诗人的灵魂殿堂,一品诗文的温润之美,感悟文字,体会生活中的爱与美,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坐在诗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 | 黄道周 | 黄道周撰,明代诗文集,六卷,收录黄道周诸体诗、文、问学之作。卷一,记,颂,碑,序,问业,文,铭,题跋,志铭墓表,列传逸事,尺牍,书示同学。卷二,诗。卷三,诗。卷四,诗。卷五,诗。卷六,麟书记略,诗。 |
归先生文集 | 归有光 | 明归有光撰,明万历四年翁良瑜雨金堂刊本。其子归子祜、归子宁编次,由书商翁良瑜于万历四年(1576年)刊刻的《归先生文集》,凡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时入《全毁书目》,见朱家溍《故宫藏禁毁书录》。因书中 “语多悖谬、违碍之处”,乾隆年间被三度禁毁,以后历代皆禁,直至民国初年才被解禁。刻书时翁姓书商寓居昆山,故四库馆臣称之为昆山本。 |
韩愈选集 | 韩愈 | 本书精选诗49篇、文49篇、赋1篇,以时间先后为序,每篇有注释、评笺(汇集前人评语)和按语(选注者评语);书首前言篇幅较长,如同一部微型评传。 |
柳宗元选集 | 柳宗元 | 柳宗元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寓言短小警策,笔锋犀利;山水游记,准确细致,富有生趣,标志着这一文学样式的完全成熟。其诗风格清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本书选录其优秀诗文,注释翔实,考据详确。本书精选诗55篇、文43篇,逐篇注释、评点,另有附录3篇,资料翔实,论述精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