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河东集 | 柳开 | 文别集。宋柳开(947—1000)撰。十五卷,附录一卷。开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意学韩愈、柳宗元;后改名开,字仲涂,谓“能开圣道之途”,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曾官宋州司寇参军、右赞善大夫、常州及润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是集收默书、海说等论著一卷, 自传一卷,论、碑文、书、表、序等十三卷。附录收张景编柳公行状。开为宋代古文运动之先驱,集中《上符兴州书》、《应责》、《汉史扬雄传论》等,反映其反对五代颓靡文风,主张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宣扬文道合一等理论,为后来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之先声。然其创作实践上成就不高,除《上窦僖察判书》平易而有文采外,大都辞语艰涩。蔡絛《铁围山丛谈》、盛如梓《恕斋丛谈》、王士祯《池北偶谈》,均对其文有评述。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四部丛刊》影旧抄本,题名作《河东先生集》。 |
赤城集 | 林表民 | 十八卷。宋林表民编。表民,字逢吉,号玉溪。东鲁 (今山东)人,后寓居临海 (今属浙江)。生卒年不详。林表民曾续陈耆卿《赤城志》,复取志书传、铭诔、赞、颂等志所不载之文,荟而辑之,是成此集。卷前有淳祐八年吴子良序,称此集分门荟粹,并诗为一。但此集仅有文一百八十二篇,并无诗。又明谢铎《赤城志》载《赤城集》二十八卷,有刻本。而此本只十八卷,据此推知,原本当尚有诗十卷。今本当为传抄时脱逸,已非当年原本。此集编《四库全书》时,录自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存目。 |
和靖集 | 尹焞 | 宋代诗文别集。尹焞撰。尹焞由宋高宗赐号为“和靖处士”,因以名集。此集有8卷、10卷、4卷、3卷等不同版本。《四库全书》所著录为江西进呈的8卷本:卷1、2为奏札,卷3为诗、杂文、书,卷4为壁帖,卷5至7为师说,卷8为年谱。其中卷4之末附有朱熹、张栻跋,而其《师说》3卷则为其门人王时敏编辑。据《朱子语录》说,尹焞文字中有关朝廷者,多为门人代作。此集中诗仅6首,5首为七言绝句,另1首为墓铭诗。其中只有《自秦入蜀道中绝句三首》之一尚有意趣:“绿阴深处竹篱遮,也有红花映白花。却忆故乡卿相第,不及张三李四家。”尹焞是宋代颇有影响的理学家,其集较受历代学者重视,版本也较多。本集的10卷本较常见,今存有明嘉靖九年(1530)洪珠刻本(即《四库全书》底本)、明天启年间刻本(刘宗周辑)、清刻本等;3卷本有明隆庆三年(1569)蔡国熙刻本(有附集1卷);4卷本有明刻本(王明敏辑);8卷本主要是清抄本,当为《四库全书》编成后才抄成的。 |
何水部集 | 何逊 | 别集名。南朝梁何逊(郯城人)作。逊曾官水部员外郎,故名。原集久佚,明薛应旗有辑本2卷。又明张燮辑本3卷,附录1卷。因逊曾为庐陵王室记室,故又名《何记室集》。又明张溥辑本合为一卷。凡赋、笺、书共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1980年,中华书局据张燮本排印,作了校刊,名《何逊集》。增佚诗4首,序跋3篇。逊早年即以诗文著称,其文与刘孝绰并见重,当时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阴何”。集中所存100余首诗,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写景抒情皆精妙,语言清新隽美,明净自然,颇有谢朓风致,但乏风骨,比较平弱。《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旧》、《与胡兴安夜别》等诗,是其优秀之作,情真意切,耐人寻味,其中写景诸联,细致精当,工于炼字,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清沈德潜《古诗源》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诗中有不少写景名句如“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赠诸游旧》),“野岸平沙合,远山远雾浮”(《慈姥矶》)等,向为后人称道。杜甫极推许其诗,《解闷》诗中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另集中所存少量辞赋和骈文,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及其诗。 |
翰苑集 | 陆贽 | 二十二卷。唐陆贽(754—805)撰。陆贽字敬舆,唐代诗文家。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制科。授华州郑县尉、后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后转为中书舍人并兼翰林学士。后受谗毁,罢知政事。唐顺宗即位后诏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长于奏议政论,文章挥洒自如。其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其著作有《遗使录》、《备举文言》、《陆氏集验方》及《论议表疏集》等多种。根据《艺文志》载贽有《议论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陆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膀子为二集,其目也与史志相同。晁公武《读书志》所载乃只有《奏议十二卷》。元祐中,苏轼乞校正进呈,改从今名。疑是裒诸集成此书,与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书目》所列,实作《翰苑集》。而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所见宋椠大字本二十二卷,也作《翰苑集》。可知自南宋以后,已合议论表疏为一集,而总题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见为元祐本,恐非全册。宋祁作贽传赞,称其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尽用”。故《新唐书例》不录排偶之作,独取贽文十余篇,以为后世法。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尤重陆贽议论,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后苏轼亦乞以贽文校正进读。知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但对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因而历代宝重。有内府藏本。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张溥 | 诗文总集。一百十八卷。明张溥编纂。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二年(1629)组织当地名士,创立复社,这个社团在反对阉党和抗清斗争中起过作用。唐以前作者别集至明末只存不到三十家,大多散佚,张氏在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拾遗补阙,网罗放佚,辑成此集。上起汉代贾谊,终于隋代薛道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重要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王粲、阮籍、潘安、刘琨、郭璞、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何逊、徐陵、庾信等人专集俱收入书中,并有所增益,前后共一百零三家。唐以前除《诗经》、《楚辞》和无名氏作品外的重要诗歌作品都可见于此书之中,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每家之前,俱附有题辞,或介绍作家生平经历,或评述作家思想倾向,或品藻诗文的高下、特色,多有创见。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张氏对每个作家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表现他对汉至隋这段文学发展有总体性的认识。此书缺欠是:一、张氏虽已声明“别集之外,诸家著书,非文体者,概不编入”,但这个原则并未贯彻到底,也有说经(如董仲舒之集录春秋阴阳)、史类(如褚少孙补《史记》)文字阑入。二、有些诗人应编专集而未编,如左思。此书有张氏原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汉滨集 | 王之望 | 诗文别集。南宋王之望撰。十六卷。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后寓台城。绍兴进士。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孝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寻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后曾以功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旋又罢去。原有集六十卷,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十之三四,成今本。有赋三首,古体诗三十五首,近体诗一百三十八首。其他各体文三百二十六首。之望历官颇有政绩,唯隆兴时力主和议,以割地啖为计,故为人抨击。“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札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
寒松阁集 | 詹初 | 宋代诗文别集。3卷。詹初著。首卷《翼学》10篇,为论述儒学的文章。次卷《日录》,内容皆为谈修生养性之道的语录。卷3为诗。其中有以诗阐道的枯燥乏味的理学诗,如《读〈易〉》:“先天本无言,有言即后天。欲知先天易,须在无言前。”但亦有部分可读之作,如《新春》:“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虽为说理,但尚称朴实无华。又如《梅》:“万木枯岁晚,寒梅独不移。幽香对白雪,清景月明时。”也富于诗情画意,堪称佳作。本书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丙编》本;另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詹景凤刻本,题作《宋国录流塘詹先生集》3卷,附录1卷。 |
韩集举正 | 方崧卿 | 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宋方崧卿撰。方崧卿,字季申,莆田 (今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人。隆兴进士。孝宗时尝知台州军事。此书后有淳熙十六年 (1189) 崧卿自跋,称《右昌黎先生集》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增考年谱》一卷,复次其异同为 《举正》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同,而多 《外钞》八卷。其诠称年谱为洪兴祖撰,方崧卿增考,且举正以校其同异,刻于南安。《外集》据嘉祐刘煜所录二十五篇,又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书录解题》又曰 《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朱侍讲以方氏本校定。凡异同定归于一,多所发明。外集皆如旧本,独用方本益 《大颠三书》。今考 《外集举正》所列,自 《海水诗》至 《明水赋》,二十五篇之数俱全,不知考异所据何本。 |
韩集点勘 | 陈景云 | 四卷。清陈景云(1670—1747)撰。陈景云字少章,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散文作家、学者。少时苦读苦学,以博闻强记著称。十九岁就读于何焯门下,后来成为何氏的高足。曾应京兆试,落选后留寓藩邸,设馆教书,历时三年。后以母老辞归,居家著述,以著终生。卒后门人私谥文道先生。他以善长于史学、校勘学而有名于时,是继何焯之后吴中著名的学者。著有 《三国志辨误》、《纪元要略》、《纲目订误》、《通鉴胡注举正》、《文道十书》、《韩集点勘》、《柳集点勘》、《文选举正》等,对《文选》、韩、柳文集的文字多所考订,对前人之说有所辨正。他亦善写作散文,其文简严有法。《韩集点勘》四卷,此书取廖莹中世彩堂所注 《韩集》,纠正其错误,汇编成集。卷首注曰校《东雅堂本》,以廖注为徐时泰东雅堂所翻雕。末有陈景云自跋,称莹中粗涉文义,全无学识。其博采诸条,在选择上不够谨慎,即文义亦多疏舛。但其所校,考据史传,订正训诂,删繁补缺,较原本实为精确。有《四库全书》本。 |
海忠介公全集 | 海瑞 | 12卷。海瑞文集 |
海忠介公集 | 海瑞 | 6卷。《丘海二公文集合编》本。 |
峤雅 | 邝露 | 诗文别集。上、下两卷。明邝露撰。邝集初刊于明思宗崇祯(1628—1644)间,分体编辑,从乐府始,依次为五古、七古、五排、五律、七律,独缺五、七言绝句,可见并非完本。集前有阮大铖序,正文乃邝露亲自手书开雕,极精美。入清后,有雪海堂精刊本。此编补入许多作者晚期作品。清高宗乾隆(1736—1795)初年,邝氏族人邝天辅重镌此书,误将部分书页倒置,成为有严重缺陷之本。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邝氏裔孙邝廷瑶重刊此编。并加笺注,如张维屏所言,“题有根据,必考其由来;诗有运用,必为征所自出”(张序),十分详尽,并改正了邝天辅本的错谬,分为十二卷,前十一卷为诗,第十二卷为文。鉴于明末清初粤中有两部《峤雅》,一为邝氏诗文集,一为区怀瑞所辑粤人诗,为避免相犯,廷瑶将此编更名为《雪海堂集》,刊行时名为《海雪集笺》,绮错堂藏板,有咸丰(1851—1861)间刻本。 |
海桑集 | 陈谟 | 明代诗文别集。陈谟(号海桑)著。是集为其外甥、门人杨士奇编,裔孙德文录。现存的明刊本计10卷,诗2卷,文8卷。目录后有“后学宜山李资深、儋耳郭九皋校正”、“后学长乐曾一卿同校”两条。前有永乐七年(1409)晏璧序。后附德文辑先生通传一卷。清康熙十九年(1680),有其裔孙陈邦祥的重修本,仍为10卷,诗5卷,文5卷。四库收录本即以此为底本。《四库全书总目》曾责备此本编辑的疏误:“《灵山寺》诗以五言长律入古体,《悼刘生》诗以七言拗律入古体,而《崆峒云居》诗又以古体入律诗,士奇未必舛误如此,殆邦祥又有所窜乱欤。”其实,将邦祥本与明刊本相较,这些诗的编排正相同,似是人们对诗体认识有差异,并不一定就是舛误。晏璧集序曾说,其“弱冠侍教先生时,翰林承旨宋公,学士潘公、祭酒许公阅其文评之曰:‘汤盘禹鼎,器之古也;太羹玄酒,味之正也。’”陈谟创作的特点是文体简洁,诗格春容,杨士奇开创台阁之体,其渊源实出于此。 |
海陵集 | 周麟之 | 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宋周麟之撰。周麟之,字茂振,海陵 (今江苏泰州市) 人,一说江宁 (江苏南京) 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为武进尉。绍兴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试,合格,除左修职郎。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翰林学士等职。累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著有《海陵集》。此集共二十三卷。据集前有周必大序称,“其子准裒遗稿得二十三卷。”可知是集为周准所编。集中前二卷除《槛泉赋》外皆为诗,卷三至卷五奏议、札子、奏状,卷六至卷十为表,笺启,卷十一、十二为内制,卷十三卷至二十为外制,卷二十一、二十二为各体杂文,卷二十三为碑铭。周必大序称,其久官于朝,“故其诗文因事而作者少,集中内外制词居其半。”但集中赠答唱和之作寥寥无几,奏议之类亦多不关国家大政。其文章堂皇、娴雅,犹有北宋馆阁遗风,而非南渡诸人可比。另有《外集》一卷,其中使金诸诗及中原民谣十章,疑是后人掇拾附之。此集除有《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海陵丛刻》本等存世。 |
海壑吟稿 | 赵完璧 | 明代诗文别集。赵完璧(字全卿,号云壑,晚号海壑)著。初由赵慎修,于万历十年(1582)刊刻行世,凡11卷。其中诗5卷,文5卷,第1卷为目录,入之卷数,盖从唐以前例。此本上有顾尔行、王象坤批点。集前有王三锡序。《四库全书》即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四库馆臣评其人与其诗说:其“集中《北司狱中》七言律二首序云,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秋曹檄捕豪校,某因获罪东湖翁,劾执坐死,赖元老科台之力,仅复瓦全云云。东湖著。陆炳号也。时炳为锦衣卫都督,与严嵩表里为奸,其势张甚。完璧以指挥末秩,能与之抗。其狱中与杨继盛倡和诸诗,有‘辛苦不妨淹日月,授书喜有汉良臣’等句。继盛死西市,完璧作《杨烈妇词》以哀之,有小雅怨诽之遗,可谓志节之士矣。其诗多触事起兴,吐属天然,绝无叫嚣怒张之态,亦与有明末造矫激取名者有殊。徒以名位未高,史不立传,遂几于湮没不彰,仅赖此集之存,犹得略见其始末,亦足见正直之气有不得销蚀者矣。” |
还山遗稿 | 杨奂 | 元代诗文别集。2卷。杨奂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杨奂著有《还山集》60卷(此从《元史》本传,元好问撰杨奂神道碑称为120卷),但原本早已不传。本集是明嘉靖初年宋廷佑所辑。宋廷佑除从各种文献中广辑杨奂遗文,还得到一部杨奂诗的残抄本,于是汇集为两卷本文集,称为“遗稿”。本集卷首有《还山遗稿考岁略》1篇。卷上收入文十几篇,题名3则,个别篇章缺失较多;卷下收入诗42首。卷末有附录1卷,收入有元好问撰《杨府君(杨振)墓碑铭》、赵复撰《程夫人墓碑》、元好问撰《杨公(杨奂)神道碑》、《杨紫阳文集序》等有关杨奂家世、生平等方面的资料。最后有宋廷佑题诗2首。杨奂的诗文,影响较大的,除《录汴梁宫人语》19首及《汴故宫记》之外,还有元宪宗二年(1252)所写的《东游记》。 |
果堂集 | 沈彤 | 诗文别集。清沈彤(1688—1752)撰。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后收入《果堂全集》。又《四库全书》本。阮元收入《皇清经解》者仅1卷,只收关于经义诸条。沈彤(1688—1752),字冠云,清吴江(今江苏)人。师事何焯,而淹贯群籍,精于考据,实出何焯上。当时全祖望、惠栋,都极叹服。著有《周官禄田考》、《三经小义》等。本书12卷,以阐发经义为主,如《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释周官地征》等篇,《四库提要》称其“皆援据典核,考证精密”。又如《释骨》1篇,《四库全书总目》单独收入子部医家存目,《提要》称其“考证皆极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并可以纠针砭之谬。”后来学者如孙星衍作《释人》,任大椿作《释缯》,洪亮吉作《释舟》等,都导源于沈氏《释骨》。沈氏治学,不存门户之见,既长于名物训诂,也不废宋人理学,本书《述先师仪封张公训》一篇,可以窥见其志趣。沈氏平生于礼学用力最勤,曾与修《三礼》,因而本书中关于《周官》典制、《仪礼》丧服的考证,最为精到。总之,本书对古代典章制度、名物训诂及医学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国琛集 | 唐枢 | 二卷。明唐枢撰。唐枢,字惟镇,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疏请明正妖贼李福达罪被斥为民,隆庆初复官。年少就学于湛若水,并深受王守仁 “良知”影响,后深造实践,称一庵先生。著有《易修墨守》。《国琛集》取国家以人为宝之意,以罗明初至嘉靖人物,大体分为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四类,但体例很不分明,所记人物不按时代分出先后次序,也不尽按类分别,错出杂陈,上自宰辅,下至隶卒均人各一小传,寥寥数语,很不详明,而且传后之论断,也不能定出谁是圣人、君子,谁是善人、有恒。书前有王畿序和唐枢自序。 |
桂隐文集 | 刘诜 | 别集名。元代刘诜作。此集为其门人罗如篪所编,前有虞集、欧阳玄二序,收入《四库全书》,采用明嘉靖间刘诜族孙刘志孔所刊本,共有文4卷、诗4卷。据欧阳玄所作墓志,称其有古文、诸体诗、骈俪书札各若干卷,今集中不载骈俪书札,疑重刻时已有所散佚。罗如篪跋称先梓其诗有14卷,而今本只有4卷,当是编次者所合并。而文集中首载赋13篇,其《兰亭赋》怀古抒情,名动一时。其余则为记、序、志铭、墓表、祭文、书札、杂著等。欧阳玄称刘文根柢六经,属餍子史,躏跞百家,液古融今,自执其鞲,未尝露其儁杰廉悍、踔厉风发之状。又谓刘诜文温柔敦厚似欧,明辨雄雋似苏。清人评刘诜为文宗旨主于自出机轴,而不以摹拟字句为古。 |
龟溪集 | 沈与求 | 宋代诗文别集。12卷。沈与求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本集。卷1—3为古今体诗及词,卷4—12依次为内制、表、奏状、札子、启、碑记、赞、铭、赋、疏、祝文、策题、行状、墓志铭、祭文、青词等各体文章。本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沈子木刊本,《四部丛刊续编》曾据以影印收入,流传较广。卷首依次有沈子木、李彦颖、张叔椿序,卷末附有张元济跋及其校勘记。沈子木在序文中称沈与求“翰藻道劲娴雅”,《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奏议切直,“不可不谓之伟论也。至其制诰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轨度,又不徒以奏议见长矣。”本集全名为《沈忠敏公龟溪集》。 |
龟山集 | 杨时 | 北宋哲学家杨时文集。时号龟山,故名。共四十二卷,其中书、奏、表、札、讲义、经解、史论、启、记、序、跋各一卷,语录四卷,答问二卷,辩二卷,杂著一卷,书七卷,诗五卷,志铭八卷,状述一卷,哀辞、祭文一卷。理学思想以二程(颢、颐)为宗。注重六经的研究,认为“六经中自有妙理”(《龟山集》卷十一),不从六经中求道,则“学愈博而道愈远”(同上书,卷二)。尤其推崇《中庸》一书,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同上书,卷四《中庸义·序》)。其根据《中庸》“已发”、“未发”之意加以发挥而提出“存天理,去胜心”主张;又据《中庸》“诚”之意阐发二程“格物致知”说,认为“学始于致知,终于知至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穷胜也,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转引自《宋元学案·龟山学案·语录》)。强调为学过程要以“诚”来贯穿。发挥二程“理一分殊”说,把儒家伦理观念“仁”和“义”对等于理一和分殊,以说明纲常伦理道德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强调内心涵养功夫,认为“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寄翁好德》,引自《宋元子案·龟山学案》)。在上钦宗皇帝奏表中,攻击王安石“新学”为“功利之学”,并力请罢王安石配享。还提出了积极抗金、反对割地议和等政治主张。此集是研究杨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有明万历年间林熙春刊本、清《四库全书》本等。 |
龟巢稿 | 谢应芳 |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本。17卷本卷首有张绅序。卷1为赋,卷2—5为诗(未类编),卷6为记,卷7为启,卷8为启、札、状、笺、表,卷9为序,卷10为疏,卷11为书,卷12为词,卷13为行状、志、铭、赞、箴,卷14为题跋、传、说、论、辨、文、杂著,卷15为祭文、哀辞,卷16—17又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集“编次颇为无绪,疑后人传写乱其旧第。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后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后文,一则先文而后诗,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但20卷本编次则较为合理。20卷本卷首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余诠序,卢熊序。卷1为赋,卷2—10为诗,卷11为词,卷12为书,卷13为疏,卷14为序,卷15为记,卷16—17为启,卷18为题跋、说、杂著,卷19为行状、铭、赞、箴,卷20为祭文。近人傅增湘认为,20卷本可能是清初人重编之本。谢应芳的诗洁雅可诵,他的文章则多为应酬之作,缺乏特色。 |
圭斋集 | 欧阳玄 | 诗文别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元欧阳玄撰。此集前有揭傒斯序,称玄有《诗流》三卷、《鈆中》十卷、《驱烟》十五卷、《强学》十卷、《述真》三卷,其门人王师模所编。《四库提要补正》引沈涛《十经斋文集》所载《圭斋集》跋语,辨揭序非为欧阳玄集所作甚详,序中所谓“欧阳先生”当别为一人,而玄之后裔铭、镛见《揭文安公集》中有《欧阳先生集序》,以为必是序其先人之文,而置于卷首,《四库全书总目》又仍其误。明宋濂序则谓原集一百馀册,皆毁于战乱,只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至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七年之作二十四卷,其孙佑持编录。《四库全书》所收之本计诗赋四卷、文十一卷、附录一卷,题“宗孙铭、镛编集”,与佑持所编已不同。有明英宗天顺五年辛巳(1461)、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彭时两跋及刘釪跋。据釪跋,铭字光器,镛字光乐,去玄五世。集中作品并非全是辛卯至丁酉七年中所作,开卷第一篇《天马赋》即系登进士第时作,可知为掇拾残稿,随其所得编入。此集有元刊本,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刊本,成化七年辛卯刘釪校刊本,湖南刊本,明孝宗弘治(1488—1505)重刊本,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刊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唐玄宗文集 | 李隆基 | 唐玄宗李隆基文集,据《全唐文》整理,共930篇。其中制212、诏357、敕154、诰13、批64、册文51、书29;有关宰相张说15、宰相张九龄57、玄元皇帝(老子)13、道士李含光20篇。其中有《禁弋猎诏》、《禁采捕诏》、《禁弋猎采捕诏》是让动物能更好的繁衍生息;而有《禁屠杀鸡犬诏》、《禁屠杀马牛驴诏》,不晓得老百姓能吃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