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乐圃余稿 | 朱长文 | 宋代诗文别集。10卷。朱长文撰。全名为《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朱氏生平著述丰富,所撰诗、词、赋、辩、表章、杂说凡100卷,号《乐圃集》。南渡后毁于战乱。其从孙朱思裒集遗文得诗163篇、记5篇、序6篇、启7篇、墓志5篇、杂文6篇,分为10卷。又以墓铭、表、传等编为附录1卷刊行于世。因年代久远,朱氏后人仅藏钞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裔孙朱岳寿重加校订,并作跋附后,刊行于世。此书前5卷为诗,后5卷为文。卷末有附录1卷。后被《四库全书》辑入。《两宋名贤小集》也曾辑入本集,但仅有2卷。米芾所撰《墓表》称作者“至于诗书文艺之学,莫不骚雅造古”。张景修作《墓志铭》也说朱长文“作诗雅训得古风”。观其集中之作,文风明白坦易,不务为奇崛之言。卷4《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有句云:“何必襄阳孟浩然,苦吟自可继前贤。”显然,他自以为诗风与孟浩然有相似之处。本集今存善本除上述康熙刻本之外,主要有多种明清抄本。清抄本一般附有补遗1卷、附录1卷。 |
乐静集 | 李昭玘 | 宋代诗文别集。30卷。李昭玘撰。本集前后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明代叶盛《菉竹堂书目》著录此书,但无卷数;焦 《国史经籍志》则称此书30卷。传世诸抄本均与焦竑所载相合。其卷1至卷4为诗,卷5为徐州十事,卷6为记,卷7为传、序,卷8、卷9为杂文包括榜文、祭文、题跋等,卷10至卷11为书,卷12至卷14为表,卷15至卷21为启、状,卷22为疏,卷23为青词、疏文,卷24为僧疏,卷25、卷26为进卷,卷27为试馆职策,卷28至卷30为碑、志、行状。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八千卷楼旧藏抄本、道光四年(1824)刘氏味经书屋抄本等传世。李昭玘文与晁补之齐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伟,无依阿淟涊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又早为苏轼所知,耳濡目染,具有典型,北宋之末翘然为一作者。” |
浪语集 | 薛季宣 | 南宋哲学家薛季宣撰。凡三十五卷。诗赋十四卷,文二十一卷。季宣死后,学者皆服膺其学说,而其遗文却不见于世。其侄孙薛旦从其家中清理出若干,编为三十五卷刊行。季宣生平著述今多亡佚,其《中庸解》、《大学解》及《考正握奇经》尚存于集中。他宗程朱理学并兼重事功,提出“求经学之正,讲明时务本末利害”,以及“无为空言,无戾于行”(卷二十五)的实学思想。认为“财者,国用所出”,“利之所在”,应“先正其本”,若“为上有节,为下敦本,财用之出,庸有穷乎?”(卷二十九)提出“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卷二十三)。人们通常所说的“知天”,并非“遗形器”而求之。认为“情生乎性,性本乎天。凡人之情乐得其欲,云情之发是皆原于天性者也”(卷二十七)。这就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望,从而打破了理学家分人性为二的教条。还从“天道”与“人道”、“性”与“教”之关系中探求“本然”与“当然”之间的关系,“本然者未尝不著,由当然以即本然,则本然之性见矣”(卷二十九)。该书还对《中庸》、《大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河图》、《洛书》、《阴符经》、《古文老子》、《易林》等书进行详尽的考证,颇有新见。是研究宋代永嘉之学渊源、演变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永嘉丛书》收录《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
阆风集 | 舒岳祥 | 诗文别集。又称《阆风稿》。十二卷。宋舒岳祥撰。岳祥于宋恭帝被俘赴燕之次年即端宗景炎二年丁丑(1277)自编其诗为《百一老诗》,收诗一百首,囊括天、地、人百物,其意盖以“吾一老人寄于百物之中”。越八年而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1285),复自编其诗为《篆畦诗》;“篆畦”为其宅西小园。此以后,复为《蝶轩稿》,集至元二十六年己丑(1289)以后诗文若干篇。此外尚有《荪墅稿》、《避地稿》、《梧竹里稿》等。当时诸稿,本分帙刊行,而《阆风集》乃其总名。《文渊阁书目》卷九以《阆风集》之名著录,谓“一部五册,完全”。《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阆风集》五册。《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谓为二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二十卷,又谓有闽本,五册。知其书明末清初犹存。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集已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二卷:卷一至卷九收诗七百九十首,卷一○至卷一二收文三十一篇。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七十三首、文一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嘉业堂丛书》本。 |
闲书 | 郁达夫 | 现代散文日记集。郁达夫著。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5月初版,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6种。收《清贫慰语》、《说肥瘦长短之类》、《说沉默》、《说姓氏》、《说谎的衰落》、《传说文学》、《谈结婚》、《暴力与倾向》、《雨》、《婿乡年节》、《杂谈七月》、《杭州的八月》、《寂寞的春朝》、《春秋》、《玉皇山》、《浙江的今古》、《住所的话》、《记风雨茅庐》、《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屠格涅夫的临终——为屠氏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作》、《查尔的百年诞辰》、《林道的短篇小说》、《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钱塘汪水云的诗词》、《静的文艺作品》、《清新的小品文字》、《略谈幽默》、《Mabie幽默论抄》、《谈谈民族文艺》、《谈诗》、《娱霞杂载》、《记闽中的风雅》等散文游记34篇。以及《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秋霖日记》(1935年9月1—20日)、《冬余日记》(1935年11月19日—12月8日)、《闽游日记》(1936年2月2日—3月31日)、《浓春日记》(1936年4月1—20日)等日记5篇。书中所收是作者自1933年下半年以来所写的短文、游记和日记。 |
主妇集 | 沈从文 |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列入“新中学文库”。收《主妇》、《贵生》、《大小阮》、《王谢子弟》、《生存》短篇小说5篇。本集作品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描写一部分知识青年和市民的生活与心态。《主妇》以倒叙手法,记述大学毕业生碧碧成婚后,“一面希望在家庭中成一个模范主妇,一面还想在社会中成一个模范主妇”的复杂心态。《贵生》描写杂货铺老板的独生女儿金凤爱上了贵生,为筹办婚事,贵生只得进城找替阔人家做伙夫的舅舅想办法。当贵生回家时,金凤却已被地主张五老爷霸占了。他怒火中烧,当夜一把大火烧了杂货铺和自家小屋,然后远走他乡。《大小阮》记叙小阮因从事革命活动,不幸牺牲;大阮则以同情者面目出现,暗中却侵吞着小阮托他保管的活动经费,并由此爬到了社会上层,以“地主、作家、小要人的乘龙快婿三种资格”成为“社会中坚”。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这部作品“把现代中国的病态一针见血的写了出来”。 |
兰轩集 | 王旭 | 元代诗文别集。16卷。王旭撰。据明人焦 《国史经籍志》所载,《兰轩集》原本为20卷。原本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入辑本《兰轩集》16卷,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版本。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8为七言律诗,卷9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卷10为表、书、启、疏、檄,卷11为序,卷12-13为记,卷14为题跋、赞、文,卷15为说,卷16为铭、碑、传。王旭的诗,以七言律诗数量最多,以五言古诗质量最高。他的诗往往随心所欲地抒写个人情怀,并不着力于雕章琢句,常给人气格超迈的印象,比较容易感染读者。他的古文多讲学家之言,文学色彩较淡,以议论和平通达,说理细致入微见长。他身处元初盛世却困顿终身,诗文中贯穿着怀才不遇、难为当权者所用的感慨。七言绝句《扬州城下》、《燕城书怀》正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
跨鳌集 | 李新 |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书、启、小简、祭文、哀词、碑文、墓志、诔、略、杂文等各体文章,其中论2卷,记2卷,书、启、小简9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李新诗文:“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俳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其散文作品中虽有《三瑞堂记》那种称颂蔡京的文章,但象《更生阁记》记述政和七年(1117)征讨茂州羌人反抗,生动记录了宋兵的怯弱之状,沉痛之中也显露出讽刺文学的意趣,读之颇有新意。 |
客亭类稿 | 杨冠卿 | 诗文词别集。宋杨冠卿著。十四卷。前六卷,四六编,表、箴、启一百余篇;卷七至卷一○,杂著编,古赋、述赞、序跋等六十余篇;卷一一至卷一三,古律编,各体诗二百三十余首;卷一四,乐府编,词三十六首。冠卿别集,诸家书目皆无著录,但有宋刊巾箱小字本传世,为《四六编》四卷,《杂著编》三卷,《古律编》二卷,《诸老先生惠答客亭书启编》一卷;前后无序跋。清修《四库全书》,馆臣据知不足斋藏宋刊巾箱本抄,又从《永乐大典》中搜辑补缀,析为十四卷。又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辑诗四首。另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始基斋据《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影印。 |
克斋集 | 陈文蔚 | 诗文集。南宋陈文蔚撰。17卷。凡书5卷,札表1卷,《朱先生叙述》1卷,《克斋讲义》1卷,序记2卷,祭文墓志2卷,赋1卷,诗4卷。别本5卷。其集宋诸书目皆未著录,原集亦无传本。今本为明初张时雨同其族孙良鉴掇拾编刊,明崇祯间张时泰复刊。《四库全书》据崇祯本著录。《正谊堂全书》本自明本中选录部分诗文,编为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正谊本。文蔚师事朱熹,所记朱熹之语,已编入《朱子语类》,而集中亦具载其讲义9条,剖析义利之辨;答徐崇甫、朱熹书,讨论理学命题,皆为研究理学的重要资料。 |
可斋杂稿 | 李曾伯 |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李曾伯著。该集《自序》称其《杂稿》编于淳祐十二年(1252),《续稿》前编成于宝祐二年(1254),《续稿》后编成于宝祐二年至景定二年(1261)。其子杓尝汇刻三稿。荆州湖北仓使刘籈重刻。今传《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惟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诗歌颇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丁亥记蜀百韵》叙蜀地抗外侮史事,气魄宏伟,言词恳切,充满爱国热情。《登河山万里楼》以“收揽河山入此楼,几年蚡冒古荆州。目穷夕照西沉坠,心到寒江东尽头。历历雄图史南北,纷纷遗恨晋春秋”的诗句,抒写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寄慨遥深。有《避暑赋》一篇,述炎暑的酷热,比喻酷吏的可畏,最后以“存乎我之夜气兮,听夫物之秋声”作结,表现了反对苛政的愿望。词多长调,不作绮艳语,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颇受辛弃疾的影响。 |
考古文集 | 赵撝谦 | 二卷。明赵撝谦撰。赵撝谦,原名古则,字撝谦,以字行。浙江余姚人。幼孤贫,寄食山寺。长大后,与诸名人游,博究六经百事之学,人称“考古先生”。著有《六书本义》。《明诗综》引黄宗羲之言,称:“其诗集名 《考古余事》,凡千首,不传于世。”然焦竑 《国史经籍志》,赵撝谦集已不著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列其名,而不著卷数。应亦未见原本,概其久已不传。此本凡二卷。所录诗仅十余篇,古文亦只五十余篇。前有顺治十四年 (1657) 黄世春序称:“其子孙式微已甚,而能录其遗集,出没于藏书之家,殆天将藉是而彰考古。”盖其后人掇拾散亡,重裒而成帙。集后有附遗言十六条,又载其裔孙诸生頀《上琼州姜参政请复姓书》、及 《与浙中族姓札》数通,可能赵撝谦没后,其幼子流寓海南,依母族冒吴姓,故頀请于姜参政而复之。赵撝谦所作 《造化经纶图》,亦附于后,编次颇无条理。赵撝谦以小学名家,不以文章著称。此本虽仅存残卷,亦可见其诗文于一斑,终究与钞语录者有别。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
考功集 | 薛蕙 | 十卷。明薛蕙 (1489—1541)撰。薛蕙,字君采,毫州(今属安徽省)人。年十二能诗。正德九年 (151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官至吏部考功郎中。薛蕙于书无所不读,学者重其学行,称为“西原先生。”著有《考功集》、《西原遗书》及《约言》。是集初由李宗枢于嘉靖十四年 (1535年)刊刻行世,凡十卷,另附行状、墓碑之属为一卷。集前有李宗枢序。其诗清削婉约,醇雅秀逸,但是诗境亦时有板滞之处,诗味也不够浓郁。万历年间又有翻刻本。崇祯年间,薛邦瑞又重新刻印,题名为《西原全集》十卷,并增有遗集一卷。清乾隆年间,其裔孙薛世嘉再次重新刻印《西原全集》为十二卷。此本有明万历年间刻本,清乾隆间刻本及 《四库全书》本存世。 |
康斋文集 | 吴与弼 | 十二卷。明吴与弼(1391—1469)撰。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 (今属江西)人。永乐七年(1409)赴南京省亲,从学于杨溥。因获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而立志学习理学,发愤读书。天顺元年(1457)以忠国公石亨荐,征至京师。授左春圬左谕德。辞不就职,归里后,以读书授徒终志。著有《康斋集》。其集初刻于江西抚州,因岁久早已不存。后有弘治七年 (1494)江浦吴泰刻本,正德十年 (1515)彭杰刻本,嘉靖五年 (1526)林维德刻本,此本乃崇祯五年(1632)江南提学副使陈维新所刻。凡十二卷。分为诗七卷,奏疏、书、杂著一卷,序一卷,记一卷,目录一卷,跋、赞、铭、启、墓志、墓表、祭文一卷。其诗自永乐八年 (1410)至正统六年 (1441),皆以年编次,内有《洪都稿》、《游金陵稿》、《适上饶稿》、《金台往复稿》、《西游稿》、《东游稿》、《适闽稿》、《东游饶川稿》等诸集。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后,又有附赘之诗,亦以编年续入。其人,颇好自我标榜,不仅替权臣的年谱作序,还屡称梦见孔子、朱子,或孔子来访,其妻亦称梦见孔子相访,因而颇受世人诋毁、讥讽。然吴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刻苦自立,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其功未可以尽没。其诗文亦皆淳实近理,无后来洸漾恣肆之谈。有些小诗,如“风来夜帎寒,云宿晓窗雨。旅思共秋生,遥思故山侣”(《秋晚》)等,皆写很清新,富有情致。有明嘉靖、崇祯刻本存世。 |
卷施阁文集 | 洪亮吉 | 别集。清代洪亮吉撰。甲集10卷,乙集8卷。亮吉字君直,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官贵州学政。嘉庆二年(1797)贬伊犁,次年获释,后从阮元修《续资治通鉴》。洪长于舆地、考订,亦工诗文。是集为其手定,文甲集有《意言》和考、释、传、序之文。乙集卷2有辞赋之作,如《七招》、《过旧居赋》、《伤知己赋》,仿骚重情,不为理障。余为杂文,连珠等。洪擅骈偶,希踪八代,继轨六朝,与骈偶大家孔广森齐名。有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节署刻本,《四部丛刊》即据此影行。另有《四部备要》(据《北江遗书》)本。 |
具茨集 | 王立道 | 明代诗文别集。王立道(字懋中)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以万历间刻本为底本。集前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继皋序。其集并非一时刻成,因而集内的卷帙情况较为复杂,四库馆臣说:“原目列诗集五卷、文集七卷、附录一卷。今诗集之末复载补遣、附录二十余首,文集七卷之后亦增论表等十余篇为一卷,载于附录之前。而附录后又别载遗稿一卷,盖其后人掇拾续刊,零星增入,故书与目不相应耳。”实际上,《具茨集》有诗集5卷、补遗1卷、文集8卷、附录1卷、遗稿1卷。四库著录的目录上在文集8卷之后,多出补遗1卷,盖四库馆臣计算之误。四库馆臣评论说:“其诗虽微嫌婉弱,而冲容淡宕,不为奇险之语,犹有中唐钱、刘之遗。文则纵横自喜,颇于眉山为近。其论文书有云,兵无常形,以正胜者什九,文无常体,以奇善者什一。盘诰之文则六经之什一耳。效而似者犹未可为常,而况其万不类也哉。其言深中当时北地诸人摹仿周秦之弊,即其所为文可识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王立道与孙绪实可以算是唐宋派的先声。 |
句曲外史集 | 张雨 | 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元张雨 (1277—1348)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后子。钱塘 (今属浙江)人。早年弃家为道士,往来于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善诗句,工书翰。为虞集、杨维贞等所称道。“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四库全书总目》)其生平诗文,曾手录成帙,但未及刊版,不传。明成化间,姚绶购得其稿。嘉靖间,陈应符始厘为三卷,校雠付刊。附有刘基所作墓志,姚绶所作小传。崇祯中,常熟毛晋复取马程闵元衢所录辑诗,为补遗三卷。附以同时酬赠之作。毛晋又与甥冯武搜得雨集外诗若干首,续刊于后。即今《四库全书》本。另有明末虞山志氏汲古阁刊元人十种诗本。元刊本、《四部丛刊》本、明初刊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题名《句曲外史贞后先生诗集》,共五卷。 |
榘庵集 | 同恕 |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
矩山存稿 | 徐经孙 | 宋代诗文别集。5卷。徐经孙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往往直抒胸臆。不复以研炼为长,然其理明辞达,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至于奏疏诸篇,或指陈时弊,或弹劾权奸,皆敷陈剀切,辞旨凛然”。如《劾董宋臣疏》,对宋理宗时宦官干政深恶痛绝,表现了不畏权贵的精神。诗歌亦有清新隽永的佳作,如《觉溪八景》描绘山水美景,很有气魄:“雷奔石壁间,瀑泻洞门侧。蜿蜒乘洪涛,变化莫可测。”(《龙门春浪》)另有组诗《出朝赋归来好》,抒发急流勇退的隐逸情志,颇有民歌风味:“归来好,篱下菊花应未老。晚香犹可荐清樽,渊明醉后和衣倒。归来好,一入山林迹如扫,杜门谢客免愆尤,几净窗明读庄老。”实为国势日下的时代气氛的曲折反映。有《四库全书》本。 |
橘山四六 | 李廷忠 | 文别集。南宋李廷忠撰。二十卷。廷忠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昌化)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今不传。此编于明万历中由丹阳孙云翼笺注,始刊。书中一律用骈体,故名。收文二百余篇,廷忠名位不显,故集中启、札为多,大抵候问酬谢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所作体格稍卑,往往好博务新,转伤繁冗,然织组尚为工稳,其佳处要不可掩”。云翼笺注,尤多芜杂。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本,《四库全书》据以收录,有孙云翼原序。 |
九灵山房集 | 戴良 | 诗文别集。三十卷,补编二卷,遗稿四卷,其中诗十六卷(遗稿部分诗文混编,不计在内)。元戴良撰。戴集为其子戴礼(叔仪)、从孙戴侗(伯初)同编于明初,前有写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揭汯序、王祎序、桂彦良序以及写于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宋濂之题辞,刊于洪武间。王祎序、宋濂题辞皆以手书上版。此本存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良曾孙戴统在洪武本基础上修订。此二本无“补编”、“遗稿”,皆三十卷,一至七卷为《山居稿》,八至十四卷为《吴游稿》,十五至二十三卷为《鄞游稿》,二十四至三十卷为《越游稿》,此稿第三十卷为象赞及诸人题诗。正统本后有戴统跋,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所编之《四部丛刊》。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有傅旭元刊本。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戴良十四世从孙戴殿江以鲍氏抄本为底本,并参校多种抄本,编成三十卷并补编二卷本,前有杭世骏、鲍廷博二序。《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胡丹凤刻《金华丛书》,收录戴集,增“遗稿”四卷。胡丹凤为此遗稿作序,言遗稿所收“诗二百十八首,虽残膏剩馥,正集之所未载”。实际上所补四卷诗绝大多数见于正集。卷一见正集二十卷(次序全同),卷二、卷三见于正集二十一、二十二卷,卷四亦只有个别篇章不见于正集。由此可见胡氏编此书之草率。 |
静学文集 | 王叔英 | 一卷。明王叔英撰。生卒年未详。王叔英,名原采,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儒、林佑并征至。王叔英固辞还乡。后以荐官仙居训导,改江西德安教授,迁湖北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安徽广德,会齐泰来奔,知事不可为,乃书绝命词,自经于元妙观。逻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并殉。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 (1776)谥忠节。史称王叔英在建文朝尝上资治八策。又称方孝儒欲行井田,王叔英贻之书曰: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难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是集三十篇,仅存序、记二体,而所上八策及贻方孝儒书并无之。案徐敬孚跋,称杨士奇尝欲纂集王叔英之文,求无完本,深悼之惜。成化年,谢世修曾欲募刻以广其传。盖搜葺重编,非其旧本。卷首林佑序作于洪武中者,乃后人所录入,非即为此本所作。王叔英尝自云:“赵孟之贵非所慕,陶朱之富非所愿。使吾文如圣贤,是吾心也。”观此集,如人所评:“大抵皆规昌黎,稍失之拘。而简朴有度,非漫无裁制者比。”所存虽少,已可见其生平。前有黄绾所为传,称“其文章有原本,知时达势,为用世之儒,盖不诬。”此集有两淮马裕家本。 |
静修集 | 刘因 | 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宗文堂刊本《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本,《四部丛刊》影印的即此本,原佚李谦旧序,第二次影印本写补。现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十卷本、《四部丛刊》本、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十二卷本(收入《丛书集成》)。各本皆有遗佚。 |
敬轩文集 | 薛瑄 | 明代诗文别集。薛瑄(字德蕴)著。薛瑄的诗文著述初未有刻本,后来薛瑄的孙子薛禥将其稿交付给常州同知谢庭桂,今仍有存本的成化年间刊刻的《河汾诗集》8卷即是谢刻本,但其稿未能刻完。弘治二年(1489)监察御史杨亨从朱氏那儿得到薛瑄稿本,继而薛瑄的门人张鼎又从杨亨那儿得到其稿。其本字句舛讹,多非其旧,于是他重加校正,三易稿乃编成,共得诗文约1700篇,厘为24卷,刊刻行世。张鼎并作序。《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此外,还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赵府味经堂刻本,题名《薛文清公全录》,凡47卷,除诗文集24卷外,还有《薛文清公读书录》11卷,《读书续录》12卷;还有嘉隆年间、万历年间《薛文清公全集》刻本,凡40卷,附录1卷。这两种刻本诗文皆无所增益。薛瑄虽是明代理学大师,但诗文创作的理学气并不浓,尤其是诗作,尚见情韵。四库馆臣评论其集说:“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绝不以俚词破格。其诗如玩一斋之类,亦间涉理路。而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韦之风。”(《四库全书总目》卷170)陈田《明诗纪事》也认为:“文清古体淡远,律诗雄阔,绝句极有风韵,非一时讲声律者所能及。”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举其“翼轸众星朝北极,岷嶓诸岭导南条”,“天连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上潮”等诗句,认为是极有情韵的佳联。可见其非击壤体。 |
净德集 | 吕陶 | 诗文别集。北宋吕陶撰。三十八卷。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属四川)人。皇祐中进士,历官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知陈州、梓州。有集六十卷,原本久不传,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状二十五篇,表二十八篇,内外制文七十二篇,书、启、序、记等五十九篇,论、说、策、策问四十九篇,墓志铭三十二篇,墓表、行状等三篇,凡二百六十八篇。诗十卷,古诗五言三十五首,七言二十首;五言律诗三十首,长律二十四首;七言律诗百九十一首,长律二首;绝句五言十八首,六言二首,七言六十首,凡三百八十二首。其诗多酬答之作,游赏之篇,清秀雅丽,别具风情,《七绝·梅花开尽小桃次之》:“发尽寒梅千万枝,小桃乘暖欲开时。春风次第来须早,芳草垂杨莫恨迟”,秀雅绝妙。所书奏议,皆畅达剀切,洞悉事机,人以贾谊比之,良非虚誉。故清人称其诗文“多典雅可观”。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活字,福建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今人栾贵明自残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五条, 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