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韦斋集 | 朱松 | 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
望溪集 | 方苞 | 八卷。清方苞撰。方苞论文推崇韩柳,力求雅洁,所作《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周官集注》等篇,颇著名。其古文杂著,生平不自收拾,稿多散失。此集为告归后门人弟子始为搜集成编,大抵随得随刊。故前后颇不以年月为诠次。方苞于经学研究较深,集中说经之文最多。大抵指事类情,有所阐发。其古文则以法度为主。他认为:“周、秦以前,文之义法无一不备;唐、宋以后,步趋绳尺而犹不能无过差。”此以所作上规史、汉,下仿韩、欧。虽大体雅洁,而变化太少,终不能超越古人界限,自辟门户。然其所论古人矩度与为文之道,颇有见地。虽蹊径未除,而源流极正。有 《四库全书》本。 |
王子安集 | 王勃 |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王忠文集 | 王祎 | 文别集。明王祎著。二十四卷(别本二十卷)。王祎于建文时谥文节,正统中又改谥忠文。全书分为前后二集,各十二卷。前集题鄱阳刘杰编辑、庐陵刘同校正,有胡翰、胡行简二序;后集则题刘同编辑、刘杰校正,有宋濂、苏伯衡二序。正统刊本另有杨士奇专为此本所作序。王祎是明初古文大家,宋濂序称其文凡三变:初年所作,幅程广而运化宏;壮年出游之后,气象益以沉雄;四十以后,乃浑然天成,条理不爽。其文以“序”“记”二体著力最深,成就也最大。有明正统间刘同、刘杰校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收入。《乾坤正气集》中收有二十卷本,尽管不是原本,但流传较广,曾编入《金华丛书》,后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
唯室集 | 陈长方 | 四卷。《附录》一卷。宋陈长方(1108—1148) 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 (1138)进士。曾官江阴县学教授。长方父陈侁,与游酢、杨时、郑浩、陈侁等交游颇深,因而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长方奉母居吴,依外祖材旦,家于步里。闭户穷研经史,以教学者,人称 “唯室先生”。长方著有 《步里客谈》二卷、《尚书传》、《春秋传》、《礼记传》、《西汉论》、《唐论》等。《唯室集》原本十四卷二百篇,清四库撰官据《永乐大典》掇拾残缺,仅得诗三十九首,文五十五篇,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于后为一卷。今见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网山集 | 林亦之 | 宋代诗文别集。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定间,赠迪功郎,学者称“网山先生”。刘克庄序称,“至于网山论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体。其律诗高妙者,绝类唐人。”推之的确如此。所著《网山集》八卷,其中诗二卷、文六卷。有 《四库全书》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王著作集 | 王蘋 |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
王文端公集 | 王家屏 | 十四卷。明王家屏撰。王家屏字仲伯 (一作忠伯),山西山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谥文端。家屏有 《王文端奏疏》,已著录。据 《明史·艺文志》记载,其集凡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 《复宿山房集》,凡四十卷。今未见传本。是书凡十四卷,奏疏四卷、诗二卷、尺牍八卷。据尺牍卷首韩爌序,称家屏之子已搜汇全帙,次第授梓,则此其不完之本。朱彝尊《明诗综》载其题《长陵四骏图》古体诗四首,此集亦未载入,知其散佚者之多。有山西巡抚采进本。 |
王魏公集 | 王安礼 | 宋代诗文别集,王安礼著。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封为魏郡公,故集名《王魏公集》。其集本为20卷,《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明代叶盛《篆竹堂书目》亦载其书6册,但其后即不见载于诸家书目,大约明中叶后已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见于各韵之作,重编为7卷,计诗1卷、制敕2卷、札子1卷、表1卷、启并书1卷、志铭祭文1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如沈季长、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在王安礼兄弟7人中,只有他与其兄王安石、王安国文章有盛名。本集曾收入《豫章丛书》。 |
王荆公诗注 | 李璧 | 诗文注。南宋李壁撰。五十卷。壁有《临川先生文集》已着录。此集乃壁谪居临川时所作,注古诗二十一卷,律诗二十九卷。文中大字单行为王安石诗,小字双行为壁注。末有补遗,收古今体诗五首。壁注王诗,搜集原始资料、认真核校原本和墨迹,凡诗涉及之人物背景均有探索,所用典故均标注出处,疑者缺之,非穿凿附会者能比,故历来学者颇为重视。其中古今体诗,较世行《临川集》多七十二首。然个别注亦有疏漏,清沉钦韩尝作《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予以订正。有《四库全书》本。 |
王常宗集 | 王彝 |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
玩斋集 | 贡师泰 |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阙序即为其作)、《玩斋诗集》(由门人谢肃等编辑),《东轩集》(程文序即为其作),又有《闽南集》等编。以上诸集今均未见。今存10卷《玩斋集》是明天顺间宁国太守沈性搜辑遗文,共得诗文653篇,重编为10卷刊行于世。沈性序中说是12卷,大约是把“拾遗”、年谱也各算为1卷。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七言绝句及排律,卷6为序文,卷7为记,卷8为传、说、问等文,卷9为碑文,卷10为墓志铭、墓表。卷末有拾遗,包括诗、文等体。还附录有贡师泰年谱、纪年录(门人朱鐩撰)。据《四库全书总目》,原本还附有明嘉靖中李默所写跋语,提到贡师泰于元亡后仰药自杀一事。但顾嗣立据朱鐩撰《纪年录》及揭汯撰墓志,辨明此事为传闻,并无其事。《四库全书》编者从其说。今四库本没有李默跋,可能就是编入《四库全书》时所删。贡师泰少承家学,又受业于吴澄,曾与虞集、揭傒斯、袁桷、马祖常、吴澄并称为元代六大文章家(见沈性序)。他的诗格调清雅,七言绝句较有特色。如《西湖竹枝词》、《吴淞江上谩兴》、《钓台》等篇都是韵味深长的佳作。七言歌行《黄河行》高华挺秀,大气磅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学圃吟》则写得流畅活泼,感情丰富。总之,在元代文坛上,贡师泰既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有力的殿军。 |
宛陵集[四库本] | 梅尧臣 | 又名《宛陵先生文集》、《宛陵先生集》。诗文别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1002—1060)撰。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北宋文学家。仁宗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偁欲变诗体,均未成功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当时辅佐欧阳修改变文体者是尹洙,而佐欧阳修以变诗体者则是梅尧臣。王曙知河南时,梅尧臣为河南县主簿,称尧臣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矣!然尧臣诗旨趣古淡,知之者稀。”其“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句,深得晏殊赞赏。欧阳修亦深识尧臣,评价说:“覃思精致,以深远闲淡为意。”梅尧臣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当时与苏舜钦齐名,故人称“苏梅”。其诗初为谢景初所编,仅十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之,亦止十五卷。增至六十卷者不详。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文献通考》所载相合,仅无外集。《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另有《四部备要》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
桐山老农集 | 鲁贞 | 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卷末无跋语及附录。鲁贞处于元明易代的社会变革时代,但他看来并不特别关心时事,而是笃志修行,独善其身。他的诗文缺乏时代气息,无论从什么尺度而言,都比较平庸。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在客观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换句话说,其诗文虽“殊乖大雅”,但仍有其清新质朴之气。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较低的提法。 |
桐江续集 | 方回 | 诗文别集。元方回著。三十六卷。乃方回元时罢官后所作。卷一至卷二八是诗,卷二九至卷三六为赋、说、引、序、记等文。据集中《虚谷桐江续集序》称为二十卷,而《千顷堂书目》则著为五十卷,今考集中诗文,知此集非一次编成,系先有《桐江续稿》九卷,每卷百首;后又有十五卷本,再后乃有作者自序所称之二十卷本。但以上各元时旧本,均已残缺不全。故清修《四库全书》时,乃据其所得,重编为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著为三十七卷,实为三十六卷)。集中《寄题桐君祠》小序说:“余守桐江七年,解官后留居五年,凡一纪而后去。”其后又数至桐江,感情颇深,因以“桐江”名其集。前人多以其降元屈节、人品卑下,对其作品每有非议。其实,方回诗作,不仅数量多,题材广,且能选取重大题材,深刻反映动乱的社会面貌,寄同情于战乱中的人民。今存《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元诗选》初集录其诗一百二十四首,题为《桐江集》。 |
林公辅集 | 林右 | 又名《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三卷。明林右撰。林右,字公辅,浙江临海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中官中书舍人。奉玺书行边有功,进春坊大学士,命其辅导皇太孙。后以事谪中都教谕,遂弃官归里。永乐帝即位,召之不至,以械缚至京欲官之,不屈,割其鼻至死。著有《林公辅集》。是集凡三卷,中多记、序酬应之作,有数则记、序题后间涉史事,记行边事尤详。但其文字功力则没有特殊超人之处,因而文名平平。有四库本。 |
铁庐集 | 潘天成 | 三卷。《外集》二卷。《后录》一卷。清潘天成 (1654—1727)撰。潘天成,字锡畴,江苏溧阳人。后移居安徽桐城,为安庆府学生。据《溧阳志》载,其幼与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行求,遇于江西界,百计迎归。佣贩以养,备极艰苦。以其间读书讲业,竟为积学。年七十四,汔穷饿以死。可称笃志苦行之士。潘夫成虽出自寒门,终身贫贱,而天性真执,人品高洁,类古所谓独行者。其精神坚苦,足以自传其文。故身没嗣绝,而人至今重之。特录其集,俾天下晓知。是集为其门人许重炎所编,冠以小传、年谱。是集卷一为《默斋训言》,潘天成述其师汤之锜语;卷二为《杂著》,是潘天成诗文;卷三为《语录》,许重炎与蒋师、韩记、潘天成语。外集卷一为《庵训言》,潘天成记其师梅文鼎语;卷二为《杂著》,亦潘天成遗文补刊;后录一卷,则其墓记之类。潘天成其学源出姚江,以养心为体,以经世为用。其诗文皆抒所欲言,不甚入格。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
铁庵集 | 方大琮 | 诗文别集。宋方大琮著。三十五卷。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一《铁庵方阁学墓志铭》云:“遗文皆精妙可传,有奏议、外制、杂著若干卷。”盖其时集尚未编定。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有方大琮《铁庵集》四十五卷。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所载同。原集久佚,四库馆臣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乃方氏族孙良久、良节等裒辑编成,已非全帙。卷一至三五依奏议、进故事、奏状、奏申、外制、表、启、书、赋、论、策、策问、诗、记、文、序、题跋、祝文、祭文、墓志铭分类编次。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一著录《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明正德刊本(《皕宋楼藏书志》卷九○同),广西按察司按察使族孙良永校正,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族孙良节编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三以为《四库》本及瞿氏藏本“当同出于正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于正德本亦有识语。 |
天马山房遗稿 | 朱淛 | 明代诗文别集。朱淛(字必东,一号损岩)著。为朱淛之甥张秉铎编辑,隆庆间梓刻印行。凡8卷。前有隆庆三年(1569)朱得之序。四库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与其人说:“其诗文不事铅华,独抒怀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无俗韵,诵之想见其人,盖泽畔行吟,沉沦没世,而未尝有一穷郁怨尤之语,是为难也。至家居三十余年、于民生国计,切切不忘。集中所载南洋水利之议、山寇海寇之防,皆指陈利病,斟酌时宜,委曲以告当时,不以罢黜而漠视,抑又难矣。”《兰陔诗话》评其诗说:“损岩与马师山同批逆鳞,幸得不死,归隐天马。自谓罢官之岁,适与靖节相符,园中多种菊,每开时,必作数诗以纪岁月。其诗舂容和粹,无穷愁牢骚语。虽不规抚柴桑,其兴趣正自相同。”(《四库全书总目》卷172) |
陶学士集 | 陶安 | 二十卷。明陶安 (1315—1371)撰。陶安,字主散,安徽当涂人。元至正四年 (1344)举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朱元璋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并亲制门帖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之。洪武元年 (1368)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著有《辞达集》、《知新近稿》、《黄岗寓稿》、《鹤沙小记》、《江行杂咏》等。后合为《陶学士集》二十卷。此书分体编次,收所作词、赋共为十卷;其文亦为十卷,而送人之序引居其半。人人以得其赠言为荣,故求之者多,可见其文名之盛;同时安还以儒臣司著作,于郊社、宋朝典礼,皆有奏议。如明初分祭南北郊,及四代各一庙之制,皆定于安,刑律亦安所裁定。然集中均不载此类之文,殆以朝廷公牍,同署者并非一人,故不复列入私集。世人言祝寿之序,自归有光始入集。考此集已有二篇,则此种作法非自归有光始也。陶安声价亚于宋濂,然学术深醇,其词皆平正典实,有先正遗风。一代开国之初,应运而生者,其气象固终不侔。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
陶山集 | 陆佃 | 诗文别集。 北宋陆佃(1042—1102)撰。十六卷。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之祖。熙宁进士,官授蔡州推官,郓州教授,国子监直讲等,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未几出知亳州。佃少从王安石学经,为政不以新法为是。有集二十卷,原本不传已久,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复辑成是集,厘为十六卷。有诗三卷,收七言古诗、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等二百二十四首;文十三卷,收札子、状、议、表、策、经解、制文、序、跋、记、书等,凡百二十二篇。其文论新法与王安石相左,故虽为师生,而政见相敌。诗以七言律诗见长。《试院夜雨思秦叔仲呈道》:“秋声秋色总无聊,千里相思鬓欲凋。独绕曲廊花院闭,夜深灯火雨萧萧”,有唐人风韵,方回《瀛奎律髓》称其格与胡宿同。其孙陆游诗鸣千古,也学有渊源。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清芬堂丛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一篇。 |
陶庵全集 | 黄淳耀 | 明代诗文别集。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著。为黄淳耀门人陆元辅所编,初由张懿实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刊刻,有《陶庵文集》7卷、诗集8卷、《吾师录》1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增加《谷帘学吟》1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陶应鲲又对康熙刻本进行了增益、修订,计有文集7卷、文补遗1卷、诗集8卷、诗补遗1卷、《吾师录》1卷、《自监录》4卷,共计22卷。《四库全书》即以乾隆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淳耀湛深经术,刻意学古。所作科举之文,精深纯粹,一扫明季剽摹谲怪之习。而平日力敦古义,尤能以躬行实践为务,毅然不为荣利所挠。如《吾师》、《自监》诸录,皆其早年所订论学之语,趋向极其醇正,而平易可近,绝无党同伐异之风,足以见其所得之远。文章和平温厚,矩矱先民。诗亦浑雅天成,绝无懦响,于王、李、钟、谭余派去之惟恐若浼,可谓矫然拔俗,卒之致命成仁,垂芳百世,卓然不愧其生平,可以知立言之有本矣。”其实,黄淳耀一些诗文的文学色彩颇浓。 |
唐愚士诗 | 唐之淳 | 诗文集。明唐之淳(1350—1401)撰。四卷。之淳字愚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建文初拜翰林侍读,与方孝孺同领修书事,寻卒。有《萍居稿》、《文断》等。是集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约四万七千余字。正文含诗文四卷。文含记等,诗含古诗等。此集诗文相间而总题曰诗,体例不合。集中作品亦未经简汰,金砾并存。其诗气格质实,无元季纤秾之习。其塞外诸作,记山川物产,颇具史料价值。《会稽怀古》诗一卷,凡五言古诗三十首,乃其少作,题下各有小序,仿阮阅、曾极、张尧同之例。所作如《舜庙》、《禹庙》等能不沿袭旧例而有己见。其文则思路敏捷,方孝孺尝极推之。有《四库全书》本。 |
汤子遗书 | 汤斌 |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进修之实,不以改过迁善为务,纵将注疏大全辨析毫厘,与己终无干涉。” 又说:“夫所谓道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 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 (《重修苏州府儒学碑记》) 是书为其门人王廷灿所辑,复为编类,皆汤氏语录、诗赋、杂文、奏议等作,共10卷,末附年谱、誌状1卷。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王氏树德堂刻本及同治九年(1870年)睢州汤氏宗祠重刻本,《正谊堂全书》题为《汤潜菴集》。 |
檀园集 | 李流芳 | 明代诗文别集。李流芳(字长蘅)著。为李流芳自编。有崇祯年间刻本,凡12卷。前有崇祯二年(1629)谢三宾序。序略云:“予为嘉靖之三年,始谋刻四家文集。于时长蘅已病卧檀园,予躬致药饵,登床握手。长蘅好强起,尽出所著作,手自芟纂,得诗六卷,序记杂文四卷,画册题跋二卷,合十二卷,题曰《檀园集》,授其侄宜之以应予之请,遂刻自《檀园集》始。明年正月长蘅没,予哭其家,为经纪其丧。已而刻成,因为之序。”《四库全书》即以此刻本著录。钱谦益《列朝诗集》评其人说:“长蘅性好佳山水,中岁于西湖尤数。诗酒笔墨,淋漓挥洒。山僧榜人,相与款曲软语,间持绢素请乞,忻然应之。”“书法规抚东坡,画出入元人,尤好吴仲圭。其于诗,信笔输写,天真烂然。其持择在斜川、香山之间。”“晚尤逊志古人,草书杜、白、刘、苏诸家诗,至数十巨册,故于诗律益细。”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其诗说:“嘉定四君子中,以檀园为上,虽渐染习气,而风骨自高,不能掩其真性灵也。”其文亦清新飘逸,风格雅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