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某氏传

俚语曰谚。

东莱书传

乃逸﹑纵逸自恣也。乃谚也。纵逸则所习者下。

委巷谣谚﹑常诵于口也。

尚书大传

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阳伯之乐。舞株离。其歌声。

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鼚哉。其歌声比大谣。

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

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

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于。秋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

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

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弘山祀。

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乐。舞齐落。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

诗毛氏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毛氏传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诗郑氏笺

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

诗毛氏传

歌者﹑比于琴瑟也。徒歌曰谣。徒击鼓曰咢。

韩诗章句

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

朱子诗集传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

礼记

谚﹑俗语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冯者。

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人之人。兼而志之。

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左传

谚﹑俗言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

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冯之者。

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

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

左传

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

尔雅

徒歌谓之谣。

尔雅

谣﹑谓无丝之类﹑独歌之。

尔雅

谣﹑声消遥也。

广雅

谚﹑传也。

说文解字

谣﹑徒歌。从言﹑肉声。

说文解字

缶部。谣﹑从缶﹑肉声。然则此亦当曰肉声无疑。

肉声则在第三部。故繇即由字。音转入第二部。

故谣﹑谣﹑繇﹑傜皆读如遥。谣谣﹑古今字也。

谣行而谣废矣。凡经传多经改窜。仅有存者。

如汉五行志女童谣曰。【楌】弧萁服。篇韵皆曰。谣﹑与周切。

从也。此古音古义。

说文义证

徒歌也者。艺文类聚引作独歌谓之谣。一切经音义二十。

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又十五。说文﹑独歌也。

尔雅﹑徒歌为谣。徒﹑空也。馥谓独歌﹑谓一人空歌。

犹徒歌也。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注云。徒歌曰谣。

尚书大传。其歌声比余谣。注云。徒歌谓之谣。释乐。

徒歌谓之谣。孙炎曰。声消摇也。诗。园有桃。我歌且谣。

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馥案。

传意合乐者﹑谓有五声八音也。徒歌者﹑空歌也。

徒﹑如尔雅暴虎徒搏﹑冯河徒涉之徒。大射仪。

仆人正徒相太师。注云。徒﹑空手也。襄二十五年左传。

齐师徒归。注云。徒﹑空也。正义引论语。不可徒行。

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又案﹑晋语辨妖祥于谣。韦注。

行歌曰谣。丙之辰。【楌】弧箕服之类是也。汉书叙传。

考遘愍以行谣。宋书乐志。周衰。有秦青者善讴。

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

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谈遂留不去。

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雝门。匮粮。

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故雝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

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

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

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馥案﹑此则以道路行歌为徒歌矣。徐锴曰。

案今说文本皆言徒也。当言徒歌。必脱误也。

馥案徐所谓徒也者。本是从也。戴侗曰。

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从言肉。唐本曰。谣﹑从也。

从言从肉。肉﹑亦声。谣﹑徒歌也。

馥据此知本书别有谣为徒歌。谣训从玉篇广韵并同本书。

繇﹑随从也。从言肉者﹑当为肉声。徐锴以声字为误。

非也。谣﹑古读若由。与肉声近。当有声字。唐本云。

肉亦声。不应有亦字。

说文解字

谚﹑传谚也。从言﹑彦声。

说文解字

谚传叠韵。传言者﹑古语也。古字从十口。识前言。

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而宋人作注。

乃以俗语俗论当之。误矣。玄应引此下。有谓传世常言也。

盖庾俨默住。按此与尚书乃逸乃喭。论语由也喭。

皆训拑菈者各字。卫包改尚书之喭为谚。大误。

说文义证

一切经音义二十引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

又十五云。说文。谣﹑独歌也。尔雅。徒歌为谣是也。

徒﹑空也。戴侗云。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

唐本。谣﹑从也。谣﹑徒歌也。

说文长笺

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论议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氵㸒僻之词。

何谚之有。观彦言而可以知寓教语文矣。或作喭。

盖唁吊之喭改作也。与谚远矣。

古音附录

李寻传。繇﹑俗。则繇与谣通。

古音考附录

夫歌本韵语也。但古今音不同。不知古引以今音读。

则龃龉弗谐﹑非韵矣。

毛诗古音考自序

左国易象。离骚除词。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

往往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或谓三百篇﹑诗辞之祖。

后有作者。规而韵之耳。不知魏晋之世。古音颇存。

至隋唐澌尽矣。唐宋名儒。博学好古。间用古韵。

以炫异耀奇。则诚有之。若读垤为侄。以与日韵。尧诫也。

读明为芒。以与良韵。皋陶歌也。是皆前于诗者。夫又何放。

且读皮为婆。宋役人讴也。读丘为欺。齐婴儿语也。

读户为甫。楚民间谣也。读裘为基。鲁朱儒谑也。读作为诅。

蜀百姓辞也。读口为苦。汉白渠诵也。又家姑读也。

秦夫人之占。怀回读也。鲁声伯之梦。祈斤读也。

晋灭虢之征。瓜孤读也。卫良夫之噪。彼其闾巷赞毁之间。

梦寐卜筮之顷。何暇屑屑仿真。若后世吟诗者之限韵耶。

汉书五行志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时则有诗妖。言之不从。

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言上号令。不顺民心。

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其源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德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有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之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五行志

谚﹑俗所传言也。

后汉书郅寿传

圣王辟四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

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

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后汉书刘陶传

司徒东海陈耽以忠正称。历位三司。光和五年。

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

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贿。

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

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诣阙陈诉。

纠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

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以让戫济。

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宦官怨之。遂诬陷耽。死狱中。

后汉书蔡邕

蔡邕上封事曰。

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

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

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

所因寝息。昔刘向奏曰。夫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

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今始闻善政。旋复变易。

足令海内。测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

平章赏罚。三公岁尽。差其殿最。

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则众灾之原。庶可塞矣。

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滂奉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

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

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出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戳。吏不能诘。

后汉书李合传

和帝分遣使者﹑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三国志魏武帝纪注

灵帝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

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

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知不可匡正。

遂不复献言。

晋书天文志

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童儿。

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

晋书乐志

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

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子﹑白头吟之属也。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宋书乐志

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

夫哥者﹑固乐之始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宋书戴法兴传

废帝即位。未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

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帝所爱幸阉人华愿儿。有盛宠。

赐与金帛无【笄】。法兴常加裁减。愿儿甚恨之。

帝常使愿儿出入市里。察听风谣。而道路之言。

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告帝曰。外间云。

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

魏书崔浩传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

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

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

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

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

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

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

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八十余日。

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諠扰。

于是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魏书礼志

晋博士许猛解三验曰。案黍离麦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

惟以告哀。魏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若斯之类。

岂可谓之金石之乐哉。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记曰。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北史崔挺传

崔挺拜光州刺史。风化大行。及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巡行风俗。谓曰。彝受使巡方。

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隋书经籍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德涂说。靡不毕纪。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

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通鉴

汉孝平皇帝纪下。元始四年二月。遣太仆王恽等八人。

各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五年夏四月。

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

作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

国语

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

国语

行歌曰谣。

国语

谚﹑俗之善谣也。

东朝录

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上亲择二十四人为采访使。以观风谣。

给事华亭徐思勉亦与焉。

汉官仪

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

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

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

汉碑录文

君讳熊。字猛阳。广陵海西人也。吏民爱若慈父。畏若神明。

相与采摭谣言。刊石旌【】。

史通

盖语曰。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书。固当以正为主。

是以虞帝思理。夏后失御。尚书载其元首禽荒之歌。

郑庄至孝。晋献不明。春秋录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史通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

良用体质素美。何以核诸。至如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

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

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

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加以多闻博古之说者哉。则知时人出言。

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史通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盖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鲁之逐也。由稠父之违子家。

然则【楌】弧箕服。章于宣厉之年。征褰与襦。显自文成之世。

恶名早着。天孽难逃。

史通

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

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空同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而后知乐。空同子曰。声言直。音言曲。乐言律。

直者﹑单而粗者也。曲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谐者也。

人人能谣。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疾徐高下。

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孰宫孰商。

则不知也。故曰。惟君子而后知乐。

农田余话

世俗占候雨晴。惟甲子﹑壬子﹑甲申﹑甲寅四日颇可凭。

此外俗说占测水旱丰歉。未甚可稽。伯翔陆先生。

尝着田家五行志若千卷。专述田家俗谈。

为农家占候一家之书。率多可验。

长者言

捏造歌谣。不惟不当作。亦不当听。徒损心术。长浮风耳。

若一听之。则清净心田中。亦下一不净种子矣。

困学纪闻

曹氏论诗云。诗之作本于人情。自生民以来则然。

太始天皇之策。包羲罔罟之章。葛天之八阕。康衢之民谣。

困学鸡闻

崔骃西巡颂曰。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感于和也。

班固集﹑击辕相杵。亦是乐也。曹子建书﹑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柳子厚云﹑击辕拊缶。宋景文云﹑壤翁辕童。

皆本于崔班。

古今事物考

孟子曰。天下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是讴在禹已有之也。

列子曰。尧微服游康衢。闻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

丹铅总录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谣作谣。注云。谣从肉言。

今案徒歌者。谓不用丝竹相和也。肉言歌者。人声也。

出自胸臆。故曰肉言。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

不由人教也。晋孟嘉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唐人谓徒歌曰肉声。即说文肉言之义也。

丹铅杂录

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

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

后世谬从楷法言之。予尝戏谓吴元济之乱。

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艹﹑十日卜。

王恭为黄头小人。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

史为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

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书传正误

古年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

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也。

谣语如【楌】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

谶语如亡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

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

讥语如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

讔语日麦曲庚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

然谚中杂谣杂于谚也。谣中杂谶。

如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语谣也。

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日知录

疆御多怼。即上章所云疆御之臣也。其心多所怼疾。

而独窥人主之情。深居禁中。而好闻外事。

则假流言以中伤之。若二叔之流言以间周公是也。

夫不根之言。何地蔑有。以斛律光之旧将。

而有百升明月之谣。以裴度之元勋。而有坦腹小儿之诵。

所谓流言以对者也。如此则寇贼生乎内。而怨诅兴乎下矣。

却宛之难进胙。莫不谤令尹。所谓侯作侯祝者也。

孔氏疏采苓曰。谗言之起。由君数问小事于小人也。

可不慎哉。

陔余丛考

汉人谚语。多七字成句。大率以第四字与第七字协韵。

此亦一礼也。俱就其人姓氏之韵。而以品题语协之。

亦一时风气然也。

论衡

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谣口自言无以异也。当童之谣也。

不知所授。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

青箱杂记

谣谶之语。在洪范五行。谓之诗妖。言不从之罚。

前世多有之。而近世亦有焉。

杨氏万里独醒杂志

古者有亡书。无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谚之言。

晏子诵焉。南北异地。夏周殊时。而其言犹传。

未必垂之策书也。口传焉而已。虽然书又可废乎。

书存则人诵。人诵则言存。言存则书可亡而不亡矣。

书与言其交相存者欤。

逌旃琐言

古有采风之使。正观其所尚。将以反正。端士细。振民风。

今闻小有才者。口肆雌黄。形变白黑。其可怪也。

至如近郡有云。某人伞。某人铲。某人辇。某人扁。

妄肆讥评。殊无忌惮。风靡俗偷。

御史提学﹑有观风督教之责。其尚重惩之哉。

公余日钞

村社占年之说。自古有之。如雨旱验生草。如麻麦验雪。

往往无爽。有不待求之天文书者。盖耆旧之在乡井。阅世久。

历时多。观化广。见事熟。必有所试而云。言非孟浪也。

钝吟杂录

春秋左氏传﹑国语所载歌谣。皆诗也。但不协于弦奏。

不施于礼。诗人所不收。后人撰诗集。乃并取之。

然未为失也。

钝吟杂录

严沧浪云。有一句之歌。注云。汉书枹鼓不鸣﹑董少年。

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案汉书。董少平不作董少年。

鸣平是韵。二句之歌也。又云。侯非侯。王非王。

千乘万骑上北邙。是三句。不是一句。

潜确类书

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

或儿童歌谣嬉戏。

拾遗记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

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

语言谈

言有下流之言。如暴弃谤伤之类是已。有市井之言。

如炎凉货利之类是已。有荒唐之言。如浮游不根之类是已。

然刍荛之言。狂夫之言。又君子所德而察者。刍荛与狂夫。

非下流市井之谓也。有理寓焉。如孺子之歌。夏谚之类是已。

阮氏常生恒言录序

嘉定钱竹汀先生恒言录。首尾完善。家君因以授常生。

且诲曰。学者实事求是。一物不知。当引为己耻。

常生谨受卒业。因思北海郑君。网罗众家。括囊大典。

至其笺诗愿言则嚏。则曰。俗人嚏云人道我。

注礼夏后氏以楬豆。则曰。齐人谓无发为秃楬。盖楬即【疬】。

而嚏则今人犹然。自服子慎通俗之文不传。此道几于绝响。

非先生孰克成之。

抱朴子内篇

狂夫童谣。圣人所择。刍荛之言。或不可遗。采崶采菲。

无以下体。

抱朴子外篇

古人询于刍荛。博采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文心雕龙

又蚕蟹鄙谚。狸首氵㸒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文心雕龙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

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

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

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

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踰于此。岂可忽哉。

离骚

谣诼﹑犹毁谮也。

刘歆与杨雄索方言书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

求代语童谣歌戏。

阮籍乐论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俯仰者﹑习先王之容。

元氏稹乐府古题序

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而又别。

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甿者为讴﹑谣。

备曲度者总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

非选词以配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

盖选词以定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刘敞论灾变疏

臣伏以圣王。所甚畏事者莫如天。所甚听用者莫如民。

是故观天意于灾祥。察民情于谣俗。因灾祥以求治之得失。

原谣俗以知政之善否。诚少留意。则皆灿然矣。

前古贤圣之君。莫不循此以导其下。忠信之臣。

莫不缘此以讽此上。上下相饬。而自天佑之。

东坡集

孙卿子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

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词十一篇。

则成相者﹑盖言讴谣之名乎。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

又乐记云。治乱以相辅也。亦恐由此得名。当更细考之。

朱子文集

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采诗者得之。而圣人因以为乐。

以见风化流行。沦肌浃髓。而发于声气者如此。其谓之风。

正以其自然而然。如风之动物而成声耳。

抱经堂文集

礼乐本诸天地。与生俱生者也。上古之世。

礼质则乐亦质。蒉桴土鼓。安必无诗。文字未兴。

流传不广。其万一传者。如古孝子断竹之歌。

不得等诸皇娥帝子﹑亦谓出自后人之伪撰也。陈诗观风。

当与纳贾观好恶一例。百货在市。而贵贱殊焉。风诗流传。

而取舍别无目之人。而令其行闾里以采听歌谣。

其事之不便至易明矣。且闾里之谣。徒歌而已。

不能皆以入乐。假如凡值所采。悉播于乐。

旧者肄在乐官而不去。新者被之管弦而日增。

力疲而亦有所不给矣。

乐府诗集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夫欲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

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此歌之善也。

梁元章纂要曰。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

振旅而歌曰凯歌。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

故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白雪﹑江南﹑

阳春﹑淮南﹑驾辩﹑渌水﹑阳阿﹑采菱﹑下里巴人。

又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浩歌﹑放歌﹑怨歌﹑

劳歌等行。汉世有相和歌。本出街陌讴谣。而吴歌杂曲。

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

最先一人作。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

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已后。不复传。遂绝。

凡歌有因地而作者。京兆﹑邯郸歌之类是也。有因人而作者。

孺子﹑才人歌之类是也。有伤时而作者。

微子麦秀歌之类是也。有寓意而作者。张衡同声歌之类是也。

宁戚以困而歌。项籍以穷而歌。屈原以愁而歌。

卞和以怨而歌。虽所遇不同。至于发乎其情则一也。

历世以来。歌讴杂出。今并采录。且以谣谶系其末云。

全唐文

近日奸险之徒。多造无名文状。或张悬文榜。或譔造童谣。

此为弊源。合处极法。

珊瑚钩诗话

猗欤抑扬。永言谓之歌。非鼓非钟。徒歌谓之谣。品秩先后。

序而推之。谓之引。声音杂比。高下短长。谓之曲。

吁嗟慨歌。悲忧深思。谓之吟。

白石道人诗说

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

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

沉氏洵韵语阳秋序

言与事乖。事与理违。则虽记言之史。如书之武成。

或谓不可尽信。质于事而合。揆之理而然。则虽闾巷之谈。

童稚之谣。或足传信于后世。而况文士之词章哉。

怀麓堂诗话

古歌辞贵简短远。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

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弹铗歌止一句。

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极力愈多。而愈不及。

诗薮内篇

汉乐府杂诗。自郊祀铙歌﹑李陵﹑苏武外。大率里巷风谣。

如上古击壤﹑南山。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

独擅古今。晋五言短什。杂出闾巷阎闺阁之口。句格音响。

尚有汉风。若子夜﹑前溪﹑欢闻﹑团扇等作。虽语极氵㸒靡。

而调存古质。至其用意之工。传情之婉。有唐人竭精殚力。

不能追步者。余尝谓相和诸歌。后惟清商等绝。差可继之。

若曰流曼不节。风雅罪人。则刍荛之谈。非所施于文事也。

诗籔外篇

汉艺文志有周歌诗二篇。又周歌诗七十五篇。

周歌声曲折七十五篇。又河南周歌诗七篇。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以上五家。与燕代诸歌诗并列。

以为汉时周地风谣耳。及观颜师古黄公书注。以秦例之。

乃知周歌谣汉尚数家。不止三百也。然只语不可得见。惜哉。

注云。班志有秦歌诗二家。颜注。黄公作秦时歌诗。

则周为周时审矣。第非必风雅。盖民谣之类。否则注之误也。

静志居诗话

昔汉孝武立乐府。采歌谣。班孟坚谓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谣歌辞。包括无遗。余特仿其例。

摭采附于卷末。惟夫童谣舆诵。及田家杂占。未尝师法古人。

出于天地自然之音。世治之污隆。人村之邪正。

莫不一本好恶之公。所谓诗可以观者是已。绎逐燕之旨。

知革除本自皇衷。讽雨帝之言。信夺门元非人事。苟察于耳。

介葛卢之于牛。丌师翁伟之于马。公冶长之于鸟。

犹将欣然遇之。载诸篇籍。

矧无戾于春女之思﹑秋士之悲者乎。年来史局虽开。

汗青无日。留此以俟僎五行志循吏者采择焉。

爰园词论

词于不朽之业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皆神圣裔矣。惟闾巷歌谣。即古歌谣。

古可入乐府。而今不可入诗余者。古拙而今佻。古朴而今俚。

古浑涵而今率露也。

古今谚

论语云。由也谚。谚俗论也。或作喭。又作唁。刘勰曰。

谚﹑喭﹑唁同一字。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质无华。

丧言不文。古吊亦称唁。刘子新论。子游裼裘而谚。

曾子指挥而哂。是谚与唁同也。

古今谚

谚语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言冬至后寒风吹篱有声如觱栗也。合于庄子万窍怒号之说。

而可以为豳风一之日觱发之解矣。贾人之铎﹑可以谐黄钟。

田夫之谚﹑而契周公之诗。信乎六律之音。出于天籁。

五性之文。发于天章。有不待思索勉强者。此非自然之诗乎。

古今谚古今风谣

古今谚及古今风谣。乃升庵在滇采集诸书谚语。以嬉目遣怀。

非著书也。其孙刻之。焦氏因之。遂有单行本。

其书始于黄帝。其首三条。则焦氏所附录。先生论谚语。

而后人添入压卷者也。今仍之。按贾氏引黄地语。

乃巾几铭﹑孔甲盘盂书也。不可谓之谚。

意者先生谓谚语所由起。故以之弁首乎。

古谚闲谭

余自幼时。即尝闻里巷之辞。心切韪之。而苦不甚记忆。

及阅刘舍人文心雕龙云。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

文辞鄙俚。有实无华。莫过于谚。殆与刍荛无以异也。

然考上古之世。如邹穆公云﹑囊漏储中。

陈琳谏词﹑掩目捕雀。并属遗谚。先民多以为文者直。

可与经史相证明。采为谭说。作为箴戒。奚可忽乎。丁巳。

余自邗上舍侄宾谷都转署中言归。于今十载。

耽索居味道之乐。时取古人经籍文辞研覃。无间昕夕。

繇夏商周以及左国两汉三唐宋代诸书。反复详玩。略领其致。

其间有摄于谚语者。即拾侧理录之。以免遗忘。

因思蚕蟹狸首。为吊丧之一体。鳞身狗尾。亦歌咏以成文。

乃缀其类编【集】。都为四卷。曰古谚闲谈。

通俗编

语有见于经传。学士大夫所不习。而荛童灶妾口常及之。

若中古以还。载籍极博。抑又繁不胜举矣。盖方言流注。

或每变而移其初。而人情尤忽于所近也。

余友晴江翟氏﹑山舟梁氏。咸博学而精心。山舟在南中。

常出所着直语类录示余。余叹以为善。比来都门。

复见晴江手辑通俗编。则勾稽证释。视山舟详数倍焉。

二君种业树文。兼综细大。故未易伯仲。然山舟键户端居。

读书之外。罕与人事接。其所录在约举义例。而不求其多。

晴江则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

车尘间未尝一日废书。坠文轶事。殚见洽闻。溢其余能。

以及乎此。宜其积累宏富。考据精详。而条贯罔不备也。

世人务为夸毗。遇所不知。辄曰吾何为而屑此。

以视二君之稽古多获。而犹不怠弃庸近。

用知善学者诚有耻于一物。必无使于余。而近与山舟为密。

余故序其书。并为两家置骑者如此。

通俗编

古谚之通行今俗者。前卷各收录。或不习于俗人之口。

而雅人犹以为常谈。则更汇识于此。

其见经﹑及虽雅人不复称者。不尽识也。

通俗编

古籍之语。今多有祖其意而变其文者。虽极雅俗之殊。

而渊源犹可溯也。

直斋书录

续释常谈二十卷。秘书丞龚颐正养撰。昔有释常谈一书。

不著名氏。家藏亦阙此书。今故以续称。凡常言俗语。

皆注其所出。

浙江采集遣书

俗语一册。右书乃考订俗语之原本经传者。

又记各书所载方言。注其出处。

浙江采集遣书

檇李诗系四十一卷。沈素友辑。附谣谚一卷。

四库全书提要

古今谚一卷。宋周守忠撰。是编前有自序。称略以所披之编。

采摘古今俗语。又得近时常语。虽鄙俚之词。亦有激谕之理。

漫录成集。名古今谚。古谚多本史传。今谚则鄙俚者多矣。

四库全书提要

古今谚二卷。古今风谣二卷。明杨慎编。是书采录古今谣谚。

各为一编。然贾子及太公兵法引黄帝语。自属巾机铭之遗文。

或列子所谓黄帝书者。不得谓之为谚。且是书成于嘉靖癸卯。

即载正德嘉靖时谚。然则慎自造数语。亦可入之矣。

此盖久居戍所。借编录以遣岁月。不足以言著书。

其孙宗吾误刻之耳。

四库全书提要

六语三十卷。明郭子章编。是编凡谣语七卷。谚语七卷。

讔语二卷。谶语六卷。讥语一卷。谐语七卷。

皆杂采诸书为之。颇足以资谈柄。而所录明代近事。

往往猥杂。盖嗜博之过。失于翦裁也。

四库全书提要

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撰。是集总括历代乐府。

上起陶唐。下迄五代。凡郊庙歌词十二卷。燕射歌词三卷。

鼓吹曲词五卷。横吹曲词五卷。相和歌词十八卷。

清商曲词八卷。舞曲歌词五卷。琴曲歌词四卷。

杂曲歌词十八卷。近代曲词四卷。杂谣歌词七卷。

新乐府词十一卷。

四库全书提要

古乐府十卷。元左克明编。是书录古乐府词。分为八类。

曰古歌谣。曰鼓吹曲。曰横吹曲。曰相和曲。曰清商曲。

曰舞曲。曰琴曲。曰杂曲。自序谓﹑冠以古歌谣词者。

贵其发乎自然。终以杂曲者。着其渐流于新声。

又谓风化日移。繁音日滋。惧乎此声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

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截然独以为宗。虽获罪世之君子。

无所逃焉云云。当元之季。杨维桢以工为乐府。倾动一时。

其体务造恢奇。无复旧格。克明此论。其为维桢而发乎。

四库全书提要

风雅翼十四卷。元刘履编。是编首为选诗补注八卷。

文选各诗。删补训释。大抵本之五臣旧注﹑曾原演义。

而各断以己意。次为选诗补遗二卷。

取古歌谣词之散见于传记诸子及乐府诗集者。选录四十二首。

以补文选之阙。次为选诗续编四卷。

取唐宋以来诸家诗词之近古者一百五十九首。以为文选嗣音。

四库全书提要

诗所五十六卷。明臧懋循编。

初﹑临朐冯惟讷辑上古至三代诸诗为风雅广逸。

后又益以汉魏迄于陈隋诸诗。总名曰古诗纪。懋循是编。

实据惟讷之书为稿本。惟讷书以诗隶人。以人隶代。

源流本末。开卷灿然。懋循无所见长。遂取其书而割裂之。

分二十有三门。曰郊祀歌辞。曰庙祝歌辞。曰燕射歌辞。

曰鼓吹曲辞。曰横吹曲辞。曰相和歌辞。曰清商曲辞。

曰舞曲歌辞。曰琴曲歌辞。曰古歌辞。曰杂曲歌辞。

曰杂歌谣辞。曰古语古谚。曰古杂诗。曰四言古诗。

曰五言古诗。曰六言古诗。曰七言古诗。曰杂言古诗。

曰骚体古诗。曰阙文。曰璇玑图诗。曰杂歌诗。曰补遗。

四库全书提要

古诗解二十四卷。明唐汝谔撰。其兄汝询有唐诗解。

故此以古诗配之。其注释体例略同。

惟唐诗解以五七言分古今体。此则分为五类。曰古歌谣辞。

曰古逸杂编。曰汉歌谣辞。曰乐府。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