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苏洵      

【题解】

本文是一篇研究战略战术的军事论文,是苏洵的军事论文集《权书》中的一篇。此文介绍了用兵、作战、将士同心、知己知彼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治心为主脑,意在说明为将者的用兵之道。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1],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2],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3],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4]。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5];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6],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7],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8],则乌获不敢逼[9];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注释】

[1]瞬(shùn):眨眼睛。

[2]斥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3]邓艾:三国时魏国将领,魏景元四年(263),他从一条艰险山路攻蜀,士兵们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他自己也用毡布裹了身体,滑下山去。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4]支:对付。

[5]校:较量。

[6]抗:高举。暴(pù):显露。

[7]棰:木棍。

[8]袒(tǎn)裼(xī):露臂赤膊。案:通“按”。

[9]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翻译】

作为将帅的原则,应当先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要做到泰山崩塌在眼前而面不改色,麋鹿突然从身边跑过而眼睛不眨,之后才能谈到可以控制战局的利害得失,谈到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不合乎正义,即使局面对自己有利也不要轻举妄动。这不是因为一旦行动就会有立竿见影的利害显露出来,而是因为这样会给将来造成无法应付的局面。只有正义,才能让士兵产生斗志,而士兵一旦因为正义而产生斗志,就会跟从你经历百战、出生入死。

凡是用兵之道,在于战争之前要着重于蓄积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提高战斗力;一旦开战就要使军队保持旺盛的士气;胜利之后则要赏功罚过,以此来保养人心。要谨慎认真地做好烽燧预警工作,加强各种侦察敌情的措施,使种田的人没有顾忌,以此来蓄积财力物力;要丰厚地犒劳士兵,让他们在平常的日子里生活舒适,以此来养精蓄锐,提高战斗力;打了小胜仗,更要振作精神,受到了小挫折,更要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旺盛的士气;用人时不要让他们把自己所想做的都做完,以此来保持他的斗志。因此,士兵能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的斗志,怀着强烈的欲望而没有止境。斗志长存,就会有多余的勇气;欲望无止境,就会产生多余的贪心。所以,虽然兼并了天下,而士兵们却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黄帝经历大小七十多次战争,士兵仍然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保养人心,即使打了一次胜仗,这支军队也不能再用了。

凡是做将帅的,要足智多谋、从严治军。凡是做士兵的,要尽量贡献出自己的愚忠。足智多谋,就让人无法推知;从严治军,就能使人感到不可冒犯。因此士兵都会将身心交付给将领而听从命令,这样又怎会不贡献出自己的愚忠呢?只有士兵贡献出自己的愚忠之后,才能与将帅一起出生入死。

大凡出兵打仗,要了解敌方君主、敌方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采取冒险的行动。三国时,邓艾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去偷袭蜀国,要不是刘禅的昏庸无能,那么即使有百万大军,也可能束手就擒;而邓艾必定是看透了蜀中已无能人才敢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够用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与敌交锋的情况,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如此,是征是讨是进是退就可以决定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要在通晓作战之理后才可以出兵;要看清敌我双方的形势后才可以与之交战;要懂得对军队进行约束节制后才可以用兵。通晓作战之理就不会轻易屈服;看清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轻易感到沮丧;懂得如何对军队进行约束节制就不会陷于困境。看见了小利而不轻举妄动;看见了小患而不仓皇逃避。因为小利小患,不值得自己去施展本领。只有做到这一步,然后才有可能去应付大利大患。只有那些不断充实修练自己的技能战法,而又能自爱的人,才能在天下没有敌手。所以,一时的忍耐,可以为上百次的勇敢行为做好准备;冷静一下,可以控制上百次的轻举妄动。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方和我方是一样的。冒昧地问一句:“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使用它,可是敌方却不同我在这些方面进行较量;我方的短处,我掩盖起来,搁置起来,可是敌方一定要同我在这些方面进行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方的短处,我公开地把它暴露出来,使敌方疑惑并且退却;我方的长处,我遮蔽起来,并且加以蓄积,从而使敌人轻率大意而落入圈套当中。这就是运用长处、短处的方法啊。”

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兵无所顾忌,但有所依靠。无所顾忌,就是明白战死也没什么可惜的;有所依靠,就是知道不至于失败。手中即使只有尺把长的木棍,遇见了猛虎,也可以大吼一声,拿起木棍去打它;可是如果空着手遇到了蜥蜴,就会被吓得变了色而却步不前。这是人之常情。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露臂赤膊、紧握着剑柄,那么,即使是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也不敢靠近;如果带着头盔、穿着铠甲,抱着武器睡觉,那么,小孩也可以拉弓杀死他。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的力量,而能利用各种条件巩固自己力量的人,他的力量则是没有穷尽的。

【解读】

此文很似《孙子·谋攻篇》,而文采过之。苏洵“颇喜言兵”,他的《权书》十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等文章都论述了军事问题。此篇开篇明义,在首段便点明文章大意,即“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次段指出打仗必须要符合“义”,治心和义就是用兵的总纲。余下的六段是分述行军打仗时的各注意事项,可见本文的结构是先总后分。此文从治心说到养士,从养士说到审势,从审势说到出奇,再由出奇说到守备,可谓段落鲜明,层次有序,段与段之间暗兴风雨之势,行文可谓变幻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