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欧阳修      

【题解】

本文是悲秋作品中的传世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年逾五旬,饱尝仕途险恶。文章以秋声起兴,继而引出对每到秋天世间万物皆归于肃杀零落情状的描写,而后抒发了作者对人事忧劳、生命凋萎的深沉叹息,反映出作者惨淡忧愁的心态。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1],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2],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3],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4];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5],砭人肌骨[6];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7],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8],黟然黑者为星星[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1]砰:通“澎”。

[2]鏦鏦(cōnɡ)铮铮(zhēnɡ):金属相碰撞的声音。

[3]明河:银河。

[4]霏(fēi):消散。

[5]栗冽:通“凛冽”。

[6]砭(biān):刺。

[7]绿缛(rù):绿草茂盛。

[8]渥(wò)然:色泽红润的样子。槁(ɡǎo)木:指枯木。

[9]黟(yī)然:乌黑。星星:花白的头发。

【翻译】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传来,我惊悚地侧耳倾听,惊道:“奇怪啊!”开始的时候那声音淅沥而萧飒,忽而又奔腾而澎湃,好似波涛骤起黑夜,风雨忽然降临。听它碰在物体上,铮铮,像金属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又好像夜袭敌阵的战士正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和星星皎洁明亮,浩瀚的银河,悬挂在中天;四周寂静,人声悄然,那声音好像是从树间传来的。”

我说:“哦,哦,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说起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惨淡苍凉,烟雾消散,云气收敛;它的容貌清新明朗,天高气爽,阳光灿烂;它的气流凛冽寒冷,刺人肌骨;它的神情萧条寥落,山河空廓。因此它发出来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啸激昂。秋风未到的时候,草儿葱郁,竞相繁茂;树木葱郁,惹人喜爱。然而秋风一至,吹过茂草而茂草枯黄,吹过树木而树木尽凋。那使万物凋落飘零的,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威罢了。”

“秋天是行刑的季节,在季节上属阴;它又是战争的象征,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间的义气,常常以肃杀作为主旨。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使它们生长,秋天让它们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属于商声,商声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悲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就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就当杀戮。” 

“唉!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是动物,是万物之灵。许多忧愁动摇着他的心绪,许多事情劳累着他的身体,心中有所触动,必然会动摇精神,何况还要思虑那些力量和智慧所不能办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呢?想想吧!是谁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关的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低垂着头已经睡着了。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是在附和我的叹息。

【解读】

本文由秋声想到秋天的整体特性,再由此想到与之对应的人文概念、生命智慧,布局非常精妙。首段凭借具体的视觉意象表达秋声,将视觉和听觉进行了贴切而生动的转换,全段没有一字提到“秋”字,可“自西南来”、“萧飒”、“铮铮”、“金铁”、“赴敌之兵”等词语,已经将秋之景象完美勾勒出来。

作者在本篇中还有一个创新,那就是摆脱了文学上“悲秋”的传统,它通过冷静自然的心境,洞察出秋天所隐含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欧阳修旷达的气度,文末一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更是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文史知识】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浮靡空洞的文风和诗风,强调文章与教化相联系,文学应反映社会,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称赞他的散文平易近人。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