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 著
民国元年
天 命 谈
正元夫子谓三生曰。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悲天悯人者。汝知之乎。对曰。敢问何也。正元曰。天命而已矣。三生曰。请问其详。正元曰。君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畏天命也。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思之思之。执两用中。君子智谋踊跃。委曲求全。顾 天之明命也。君子不耻下问。每事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慎天命也。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空空如也。惟天命是从也。君子素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焉。乐天命也。君子视富贵如草芥。视刀兵如衣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无可无不可。顺天命也。君子顺天命。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君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从心所欲不逾矩。头头是道。即天命也。君子顺受其正。而道生焉。
对曰。生也愚。请事斯语。学而时习之。不可须臾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必慎其独。允执厥中。天人合一。一以贯之。君子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也与。喟然叹曰。君子闻道。夕死可矣。知道而不力行者。未之有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大德必受命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大德受命。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故诗曰、受命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大学云、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盖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旦得位为政。虽一日二日万几。而至诚如神。故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乐在其中。君子而时中。君子乐得为君子。君子不改其乐也。君子之乐。乃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之真实学问。故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学易。君子居易俟命。君子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君子奉天承命。君子正位凝命。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曰、高明配天也。天命者、天之大道也。天之大道者。智仁勇之精一也。故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君子大德以受命。即至德以凝道也。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存亡者。天之所以为命也。是故君子以天之命为性。天以君子之性为命。孔子曰。知我其天。下学上达。尽人合天。天命即我。故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期月可也。三年有成。
性 道 谈
问曰。请教於先生者。三年於兹矣。今游而不能侍也。恨焉已耳。敢问性道之全体大用何也。答曰。性之为道也。诚而已矣。诚其意。莫若诚其心。诚其心。莫若正其心。一正心而诚备。诚则己自克而礼自复。礼复者。所谓一气贯北辰。所谓性与天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由衷而行。遵性而为。行为不成者。未之有也。故曰事有终始。未始而先已终者。性道然也。物有本末者。天道至人道也。性至命也。道至儒也。一本万殊也。事有终始者。人道至天道也。命至性也。儒至道也。万殊一本也。所以行之者。诚者、天之道也。性者天之命也。君子诚之为贵。顺天之命也。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盖至乐之中有至苦。至苦之中有至乐。君子知几。无处不乐。几者智也。用之正。圣焉贤焉。用之中。富焉贵焉。用之下。衣焉食焉。大道之行也在智。用勇不行。非性之道也。用仁不行。亦非性之道也。用智则可矣。全体大用。纯在乎智。有智自有仁有勇。无智则仁而不仁。勇而不勇。勇者、下乘法也。仁者、中乘法也。智者、上乘法也。上乘而落中乘。将事就事。仁中寻智。上乘而落下乘。将错就错。勇中寻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道也。故首曰智。智为事之母。事业由智生。无智天地毁。由仁而智曰大智。由智而仁曰天仁。思之思之。智谋也。思之弗得弗措。踊跃也。思则得之。执两用中者。委曲求全也。有智无仁。则智无根。智必乱。有仁无智。则仁必灭。有智无仁。其智小。智仁之勇。其勇真。诚意者、仁也。诚心者、智也。修身者、勇也。三者备而内圣成矣。内圣成则外王备。诚心者、正心之基也。修身者、率性而行也。故君子一正心。而天下定矣。诚意者、立命也。诚心者、正性也。正心者、身内之性命合一也。修身者、性命之表於外也。能修其身。君子之命立矣。天下之命立矣。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正其心而天下定。一诚而天下命。一正心而心明。物来毕照。及其至也。明照四方。心正而智生。智生而不惑。不惑而心不动。心正之智为真智。心正则不惑。不惑则无忧。无忧则无惧。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之道者三。所以行之一也。智而已矣。君子正心。必先诚其意者。一念而智明。一念而智蒙也。明则赞天地之化育。蒙则动天地之枢机。可不慎乎。故君子必慎其独。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贵神仙。圣贤君子。一念而成。一念而败。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克念作圣。一诚则智生。一正则智明。不诚则蒙。蒙则凝。凝则不空不灵。性道至空灵。有不空灵。则阴气凝。诚正之学躬行焉。
小人以勇为根。以智为用。君子以仁为主。以智为用。谚曰、君子斗智不斗勇。君子之勇。出之以仁。仁出之以智。小人之言行也。先之以智。智尽而勇生焉。君子之言行也。先之以智。智尽而继之以仁。仁至而决之以勇。勇以辅其智。成其仁。小人之勇。以偾其事。及其至也。亡身及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用仁勇者、君子也。仁用智者、善人也。勇用智者、小人也。君子之所以用智者。性与天道也。性与天道者。一也。无一不足以主智。无智不足以辅一。一者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君子之所以自强不息也。学之所以当时而习之也。躬行君子。其亦知所以道者与。孔子曰、修道以仁。三生曰、用道非以仁也。君子之为道也仁难。有仁也而智难。有智也而谋难。有谋也而踊跃难。踊跃也而委曲求全难。苟能智谋踊跃。委曲求全也。而智仁勇在焉。君子之静也诚。其动也正。动静交养。而命立矣。命立则我之气数挽矣。天地之气数挽矣。君子立命。则我有权。而气数无权。慎独之谓诚。君子诚之为贵。提神之谓正。君子无所不用其正。诚者、命之基也。正者、性之用也。委曲求全者。仁之至也。诚正修者。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君子之为道也。动静交养。急则诚正并用矣。君子之交接而离道也。君子不如小人。君子之未交接而离道也。君子无如气数。故曰君子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学而时习之者。诚正修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者。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者。君子自强不息也。自强不息者。不可须臾离也。不可须臾离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也。智谋踊跃者。智仁勇三达德也。智仁勇三达德者。所以行之者诚也。诚则明。明则智。是诚者正之基。正者命之基。命立而性与天道矣。
君子之智也。可以仁则仁。可以勇则勇。君子之正也。先之以智。无智以辅。则正亦难正矣。君子之不智也。正足以正之。君子之不正也。智亦难谋焉。不谋则不成。不成则覆矣。君子之正也。有时神伤焉。则养之以诚。诚静而自动也。乃继之以智。君子之为道也。仁为体。而智为用。诚意之谓仁。正心之谓智。智非道也。智每过之。仁非道也。仁不及焉。智无过。仁无不及。中庸之道存焉。故君子之道。仁智而已矣。由仁生智。曰圣曰贤。由智生仁。曰英雄。曰豪杰。压人者智也。服人者仁也。畏人者勇也。正者所以壮神也。正有不足者。诚之基有未固也。有智而后神高。神高而后服人。智出於慎。见於言行。言行之慎在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思则得之。用之以中。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则高。不智则低。既高矣。继之以智。既低矣。助之以智。故君子慎独。自强不息。而时习之者。君子之为道也。不可须臾离也。智者知也。谋者仁也。踊跃者、执两用中之资也。委曲求全者。执两用中也。君子之道者三。三而二。二而一。一於诚。诚则几。几则行。是故君子之道。诚几而已矣。惟其诚也。乃能天命之谓性。惟其几也。乃能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人合一也。几者、内外合一也。天人合一而后内外合一者。性与天道也。一以贯之也。故尧舜允执其中。道不可须臾离也。孔子乐在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也。颜子拳拳服膺。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仁也。
欲消外魔。必先去内魔者。故以诚字为先也。内魔去。必知其为外魔而后去之者。故以几字为用也。故曰君子有慎独之功。何魔之有。慎独者、诚几并用。明照四方也。诚者、内圣也。几者、外王也。诚者、几之体也。几者、诚之用也。体用兼赅。而君子之道行矣。故曰躬行君子。此之谓也。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受命也。亦即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先后一贯。允执厥中之功用。有仁者、必有智。有智者、未必有仁。仁而用智。以智惊人。无仁用智。其智拂人。仁者、命根也。可以受天之性。故其智与天齐也。不争而善胜。不学而易能。不思而自得。不辨而自明。
慎独者、克己复礼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慎独即罔念。罔念则狂矣。慎独即克念。克念则圣矣。果能慎独。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明照万方。性澈真灵。须臾不离道。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即慎独之至也。亦即至诚如神也。
一智而当也。孝在其中。仁在其中。显富尊荣在其中。智而不当也。魔则随之。劣而败之。矧不智乎。儒之分在智。释之分在仁。道之分在勇。惟智也。而仁在焉。勇在焉。惟仁也。而真智用焉。而真勇随焉。惟勇也。而真仁赖焉。真智明焉。君子至德以受命。是故智者。所以平天下之不平。故曰智仁勇。仁者、所以济天地之不足。故曰佛法僧。勇者、所以应天道之常序。故曰精气神。佛者、仁也。法者、勇也。僧者、智也。释则仁勇智。精者勇也。气者智也。神者仁也。道则勇智仁。三教各得其正。分三而合一。分三而后生。合一而后用。故曰大道之行也。三教合源。乃能宏开也。勇者、天道也。故君子自强不息以法天。至诚无息以配天。仁者、性道也。故孔子罕言之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智者、人道也。故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也。智仁勇三者。君子之道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道之自然也。天地闭。贤人隐者。君子之智也。忠信者、下智也。忠恕者、中智也。中和者、上智也。上智之君子。上下凝闭曰下智。下开曰中智。上散曰上智。智谋者、根於下。用於上也。故曰上智之智。性与天道也。智谋踊跃者。天之大道也。君子之法守也。智谋而不踊跃。其智直。智谋而踊跃者。上智也。惟上智乃能求全也。不知智谋。则思之为贵。不知踊跃。则慎之为先。能思则得。能慎则几。思则诚。慎则明。诚与明、则性与天道矣。君子於此。则知慎独。一慎独而命立矣。命立而受命於天。天父在上。天子在下。父子上下其手。而乾坤定位。万物育焉。
下智之智直。中智之智狡。上智之智安。直者、害也。狡者、适也。安者、福也。下智几而不正。中智几而生几。上智其未兆而回几。几者、君子之道也。无君子之德。而有君子之几者。死也。亦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用仁则伤心。用勇则伤气。用智则仁勇两裨。而智慧日进。仁者、本也。勇者、护也。智者、用也。用仁不用用。则感天地之障气。用勇不用用。则感天地之杀气。用仁之智其智贞。用勇之智其智坏。必用智而仁勇得体。仁勇合中。乃为得其所用。则言行世为天下法。立德而德立。立功而功成。立言而成经。是故德行君子。非智不行。德者、本也。仁者、难也。行者、智也。智者、君子之所以行道也。仁者、载道也。勇者、行道也。智者、用道也。仁者、为内圣。智者为外王。智者、得也。得天之命。得人之命。得物之命。智得之。仁守之。智者福。仁者寿。用勇者。寡智而鲜仁。用仁者。下智而无勇。用智者。非仁而若仁。不勇而有勇。君子则先立乎其体而后言用。用得其用矣。体者难也。有体而不知用者有矣。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智而无德者有矣。故曰智者见之为之智。由智而造体。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由体而言用。下等君子之道也。困而学之也。有体而有用。中行也。则体得其体矣。有用而造体。其蔽也狂。易而不易矣。易者、一生而成也。一生而不成者难矣。大德者、天地之全材也。从容中道。一而成也。一而不成者。至诚受命也。智谋踊跃。必受命者。有体有用也。有体而言用。曰上智。有智而建体。曰大体。
临事而惧者。君子有戒慎恐惧之心也。好谋而成者。君子有慎独之功也。未能克己复礼。不知戒慎恐惧。贼可作子也。君子慎独於中。兼程并进。则德业日兴。而大有成也。传曰、我战则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战则克矣。何有於他。盖君子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用功於慎独。而万几得矣。而精神自能出入於道。神能出入於道。乃见全体。乃能灵。乃能立。乃能统道。乃能用道。入而不出。则受道障。为道所压。为道所迷。出而不入。反道败德。不足与道。君子之所以出者。入之中也。愈出愈中。出入无常。中则庸矣。君子中庸。性道备矣。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出时中。中立不倚。君子之所以正其心也。能正其心。不出之出而中出。故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乐而不忿。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中天下而立者。君子之所以定天下之民也。中道而立者。君子之所以教天下之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性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君子之道。至诚不息也。
问、子常言明明德为大道。何也。
答、明明德即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明明德於身家。为圣为贤。明明德於天下。即是平天下。问、平天下即大同与。
答、平天下之不平。拨乱反正也。既正矣。而后和之教之。辅之翼之。使天下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衰。则世界文明矣。文明进化。而后为大同也。
问、然则世界文明。天下一家耶。
答、曰然。
问、大同世界之民。有何乐耶。
答、相安无事也。
问、何以能相安无事。
答、欲安也。必先和之。欲和也。必先均之。欲均也。必先公之。欲公也。必先平之。故曰平天下为大同世界之着手也。
问、天下何以平耶。
答、胜残去杀。
问、胜残去杀。非为邦百年不能也。答、此善人之道也。孔子不云乎。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问、孔子之道。何以若此其速也。
答、平者、人人之所乐也。残杀人者。人之所恶也。君子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之行为行。以天下人之乐为乐。故归之者。若云从龙。风从虎。水之就下。胜残去杀何难。故有如是之速。
问、闻子之言。非贤者不能也。然则为国之道。在求贤耶。
答、然、但求贤者。德位兼隆者之事也。
问、朝野势殊。何以知其贤而求之与。
答、访之举之。果求贤也。人其舍诸。
问、贤者、怀才抱德。不求闻达於世。求之也难。人其舍诸者。是知其为贤也。知贤必近贤。贤者、亦与人为伍。同流合污耶。
答、贤者、素位而行也。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不过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中立而不倚也。
问、认贤有何方法耶。
答、贤者、公道之代表也。存心公者为士。言公言。行公行者。为善士。又能使人言公言。行公行者。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即贤也。
问、如子之言。贤者诚可尊也。
答、尊小贤。莫若尊大贤。
问、何也。
答、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尊大贤。则可以平天下。
问、孔子云、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何云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耶。
答、先治其国而后平天下者。正本之时也。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治标之时也。孟子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独乐莫若与众乐。众皆不乐。而己未有能独乐者。天下果不平也。则波翻全局。洪水同灾。有国者安乎。心将不安。遑保其治。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事有终始也。今之时为然也。敢问何以谓之大贤耶。
答、大贤者。大道之代表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万国为一人。能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能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人皆循於礼。据德循礼者。明明德之渐也。
问、由是言之。明明德真大道也。
答、大道不可须臾离也。
问、大道何以不可须臾离也。
答、按大道不可须臾离。其说甚繁。其义至真。兹谨分述如下。
大道不可须臾离
(一)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况大道。盖道者宇宙之充也。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两仪之谓也。两仪判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者。玄穷不可言。空空不可测度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
(二)无极动曰太初。太初动曰太微。太微动曰太一。太一动曰太空。太空动曰太极。太极生 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生人物。人物在其中。道察天地中。天地列乎外。道包天地外。 天者道之体也。地者道之复也。人者道之用也。大道在人。人生天地。故君子之道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曰大道不可须臾离。大道者。分而三。曰天道。曰性道。曰人道。合而一。曰大道。孔子者、道之大成也。万教中之至圣。吾儒之师也。
(三)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勿动。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拳拳服膺。如有所立卓尔。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愿学孔子也。颜子者、好学孔子也。由是观之。孔子之道。不仅伦常而已也。子贡曰、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得其门者或寡矣。
(四)天道者、道家之分定也。性道者、释家之分定也。人道者、儒家之分定也。人道本乎性。中庸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乎天。性命之原出於天。天道包人性两道。故道德一经。简及天下国家。而不纯於治术。死生善恶。而不纯於因果。
(五)性道通阴阳。阴阳有生死。故以三生立说。因果觉仁。性道澈天道。胞人物。故曰南无阿弥陀佛。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其为用也。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法僧三宝。即是诸佛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故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普渡众生。
(六)人道者。本於修身。终於大同。大学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是故春秋绝笔获麟。太平为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於天下。天下一家。儒之分也。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斯已而已矣。
(七)儒者三教之终。万教之始。故下学上达。知我其天。人道无亏。入德之门。斯文在兹。万道并行。发於一本。终於一贯。一贯者、事有终始。故三教同源。各得其正。而儒氏独完其分量。故曰大成。是谓至圣。
(八)至圣者、万教之主。天地之一。大道之统。血气之尊。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师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代天宣化。吐词皆道华。替天行道。动作皆人则。推诸东海而准。推诸西海而准。推诸南海而准。推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故曰先师。孔子曰、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予欲无言。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孔子之所以为师也。故曰配天。
(九)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释者曰、孔之为言大也。杨子曰、孔道夷如。我非古之善为士者。索隐钩深。深不可识。故强之为容。吾何以容之。曰在师。以之诚意则慎独。以之正心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之修身。则视听言动皆以礼。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以之齐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夫妇妇。以之治国。则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以之惠民。则惠而不费。以之佚民。则劳而不怨。以之取民。则欲而不贪。以之临民。则威而不猛。以之杀民。则死而不怨杀者。以之听讼。则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以之平天下。则修身以为本。本立而道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十)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而时中也。是故以之祭祀。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之祭先。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之言视。则视思明。言听、则听思聪。言色、则色思温。言貌、则貌思恭。言则思忠。事则思敬。疑则思问。忿则思难。见得思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无所处而不当。
(十一)是故以之言问。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以之言思。思不出其位。思而学。学而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以之言辨。辨以解惑。舍己从人。辨之弗明弗措也。以之言行。则慎其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故行而世为天下法。
(十二)以之处患难。则行乎患难。杀身可以成仁。则见危授命。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则微服过宋。以之处贫贱。则行乎贫贱。贫而无谄。固穷而乐。以之处富贵。则行乎富贵。富而无骄。远不仁而好礼。以之夷狄。则行乎夷狄。言忠信。行笃敬。居之而无陋。孔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
(十三)故言学、则时而习之。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学以致用。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言战、则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言教、则文行忠信。狷者、教之强恕而行。狂者、教之忠恕之法。中行、教以中和之道。对人则因材施教。对世则有教无类。是故以之立言。则言而世为天下则。以之著作。则春秋不出户庭以经世。以之处群。则群而不党。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以之言穷。则独善其身。继往开来。以待后之学者。以之言用。则期月可也。三年有成。以之事君。则事君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致君於尧舜。膏泽下於民。以之言使。则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以之治乱。则拨乱反正。由此升平。由此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以之穷理。则格物致知。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以之尽性。则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发育万物。洋洋曲成。尽人尽物。赞天地之化育。参天两地而一之。以之至命。则止於至善。至诚如神。无声无臭。降衷下民。
(十四)子贡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邱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有若似圣人。知之深。赞之切。盖曰道无形。孔子乃道之形。人道不可须臾离孔子。矧三教之道。贯一於孔子者乎。故曰非孔子不足以大同。非大同不足以大化。不大化、其何以神化与。
(十五)神化者。道家之世也、诚意以为本。大化者、释家之世也。正心以为本。大同者、儒家之世也。修身以为本。大学曰。物有本末。故诚意为道之始。曾子首传於诚意。修身者道之终。故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修身则道立。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十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不明。则意难诚。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天道之严。不可欺与。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又曰、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诚者、至善也。至善则不息。故大学之道。所谓在止於至善。不止於至善则不生。不止於至善则不了。止於至善者。天地人神之所以生。所以了。所以法。其旨甚微。其义至远。其时已往。其世未来。今之人不得与知。古之人不得与闻。故孔子问礼於老聃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曰。诚全而归之。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得一而万事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为道之始。又为道之终。大道之原出於天。君子自强不息以法天。故大学之道首於诚。中庸之道止於天。
(十七)正心者。正其本。不认其贼为子也。是故身有所忿内。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忿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恐惧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好乐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忧患心。空诸一切。养其本心。徒养空空之心。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释曰、不可无觉悟心。空而不觉。不觉而觉。释曰、真空不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舍利子三千大千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渡尽众生。即是如来广大慈悲。大放光明。是谓正天地之心。故曰性道不明。则难正其心。
(十八)是故能诚其意者。则心无有不正。能正其心者。则身无有不修。欲修其身者。以诚意为始。欲诚其意者。以修身为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曰三教不明。则大道不行。三教者。天地之主。万教之归。天地不离三教。即大道不可须臾离。儒贯之而为内圣。儒行之而为外王。内圣者、三教归儒也。外王者、大道之始也。正心者、大道之性也。诚意者、大道之天也。并行而不悖者。此其所以为儒也。今天下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天下之称己实矣。不平之景已徵矣。欲行人道主义。王天下而一家焉。天下之士。欲闻性与天道者。亦可以悟矣。当今之世。微三教、其谁与法。舍孔子、其谁与归。
修 身
一、修身者、内外合一也。故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孔子曰。修身则道立。道立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从心所欲。我即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育万物。峻极於天。生生不已。神化无穷。是故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二、君子之道。始於事亲。终於立身者。小康之世也。本於修身。末於平治者。大同之世也。大同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孔子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者。一以贯之也。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是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修身者、自治也。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治人者、天子也。治於人者、庶人也。庶人而受天子之治者。大顺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大同也。是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有耻且格也。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四、老子曰、礼者道之华。大道之行也。必本於身。是故君子之道。本诸身。修身必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者、人也。君子修道之本也。仁而生情者。人道之正也。情而生意者。易忘其本也。意而失仁者。君子之所以诚也。诚意者、性与天道也。正心者、情得其中也。修身者、仁与人合一之谓道也。道诚则能动。动则变。变则化。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至诚能化也。是故诗曰、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间兮者。恂栗也。赫兮暄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五、是故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修身之道。始於格物者。君子之中庸也。格物而必知止。中以立极也。格物致知者。尽人合天也。诚意者、抱一守中也。毋自欺者、天人合一也。故君子必慎其独者。克己复礼也。或曰。敢问曾子立传。首於诚意者、何也。曰、诚正修者、内圣也。齐治平者、外王也。外王必本於内圣。内圣必本於天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故曰诚意者、抱一也。意诚者。中立也。意诚而后心正者。一生二也。心正而后身修者。二生三也。修身则道立。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三生万物也。故曰、君子之道。本於修身。修身之道。始於诚意。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者。物有本末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万教归儒也。实行大学之道。首於诚意者。得一而万事备也。诚意以慎独为功者。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而时中也。
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诚正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天下平也。诚者、内外一致也。故曰、诚於中。形於外。中者、天人一致也。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之所以一以贯之者。乐在其中也。大学者、先先天之大道也。中庸者、性命之大学也。性命合一者。身内之中也。抱一者、内外之中也。守中者、身外之中也。允执厥中者。天地之中也。乐在其中者。大道之中也。七、或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者。儒氏之分定也。明明德於天下。人道之极轨也。敢问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是何说也。曰人道者。性命合一而双修者也。所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人道本於性。故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能修其性命者曰人。能尽其性命者、曰完人。完人者、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故中庸之道、及其至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位天地而育万物者。以立命为始也。孔子曰。三十而立。立命之谓也。
八、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立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立道也。格物者。可与共学也。君子学以穷其理。格物而不致知者。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也。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致知而不诚意者。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也。孔子曰。立於礼。不知礼。无以立。诚意而不正修齐治平者。可与立。未可与权也。权者、君子之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曰不知中。无以格物也。不格物。无以知礼也。不知礼。无以立中也。是故格物者。君子之用中也。知致者、君子之致中也。意诚者、君子之立中也。心正者、性命之中极也。性命之学。始於诚。终於诚者。君子之所以无不用其极。中立而不倚也。中立而不倚者。君子之所以修身也。
九、孔子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诸侯之所以修身也。事君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者。大夫之所以修身也。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者。大臣之所以修身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者。庶人之所以修身也。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者。男女之所以修身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者。弟子之所以修身也。士祭其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非其君不事者。为士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君止於仁者。人君之所以修身也。为人臣止於敬者。人臣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子止於孝者。人子之所以修身也。为人父止於慈者。人父之所以修身也。与国人交止於信者。朋友之所以修身也。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者。农夫之所以修身也。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者。百工之所以修身也。懋迁有无化居者。商贾之所以修身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士君子之所以修身也。学而时习之。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者。学者之所以修身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为人师者之所以修身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遁世无悔。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达则兼善天下。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可无不可者。圣贤之所以修身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欲齐其家者之所以修身也。是故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使臣之所以修身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战则克者。将帅之所以修身也。战阵有勇。为国捐躯者。军士之所以修身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王天下有三重焉者。大德受命之所以修身也。中和之道。统一全球。协和万邦。勤俭而用者。中和之师之所以修身也。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跻世界於大同。开万世之太平者。吾儒之所以修身也。中外不分。万国一体。痛痒相关。爱人如己者。万国之所以修身也。故曰修身者。大道之行也。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人人修其身而大同成。
齐 家
一、家者国之本。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身者家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莫不有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易曰、修身则家治。孔子曰。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故天下有本。身之谓也。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二、夫家犹君子之国也。必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亲者、孝之所由生也。故立爱自亲始。兄者、弟之所由尽也。故立敬自长始。夫妇者。所以承先而启后者也。故夫妇和。家道兴。礼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君子曰。闺门之内。其礼矣乎。有礼则三族和。无礼则三族失其和。故君子齐其家。将以睦族也。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族者、亲之所由施也。义也。睦者、爱之所由广也。仁也。故礼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於祖、其名轻。自义率祖。等而下之。至於祢、其名重。继祖者为大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四世而缌。五世袒而免。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者其戚单。故丧服有上杀、下杀、旁杀之分。族食有上治、下治、旁治之别。然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三、又曰公族朝於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祭饺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虽有三命。不逾父兄。其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得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响方矣。观此则周之所以厚其族人者至矣。
四、君子曰、周之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其亲亲而睦族也、有如此。今则舟车所至。天下环通。大道之行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也。吾知其有圣人者出。必齐其家。以为国人法。齐国人之家以为天下法。天下各齐其家。自归於仁矣。
五、或曰、村落之族。殆睦矣乎。曰家无礼。则父不用其慈。子不尽其孝。殆将乱矣。而况於族乎。有礼则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而况族乎。礼者、天子之事也。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势以分之。礼以闲之。亲以会之。乐以安之。然后睦也。何村之为。然则散落之族。其睦之也易乎。曰不亦离乎。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宗产以翼之。往来以亲之。春秋以序之。祠校以正之。顺其居而成之。宗其世而谱之。合其姓而联之。犹恐亲亲之不也。
六、或曰、今之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妇。为人女者。将难礼矣。而况睦族乎。曰礼不云乎。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父慈则子孝。兄爱则弟恭。父不父、则子不子。兄不兄、则弟不弟。夫不夫、则妇不妇。妇嫁从夫。夫者、扶之以道也。未嫁从父兄。父兄者、子女之表率也。是故子不免於水火。母之过也。子不由於道义。父之过也。为人上者。其亦知所由来矣。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爱敬尽於亲长。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故天子理阳教、皇后理阴教。所以教天下以孝。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天下以悌。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者。次乎事亲也。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於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避。班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况於家乎。是故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将见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道正而王化成矣。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未有上老老而民不兴孝者也。未有上长长而民不兴弟者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而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德有不厚者乎。是故使天下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者。则天下可运於掌上矣。故曰、有圣人者出。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则谋闭不兴。何有战争。盗窃乱贼而不作。何有讼刑。故外户而不闭者。天下一家也。君子曰。家人不闭。断可识矣。易曰。出门同人。人人有士君之行。四海之内。如兄如弟。为弟子者。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齐家之义。斯已而已矣。
治 国
一、国者、犹君之家也。故国君死社稷仁也。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为大。人民为贵。君为轻。君者、天作之以保民者也。无土地不足以保民。故不敢不家焉。所以敬天保民而忠於国也。是故君君则臣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有义。民乃后之。周衰、天子之制不行。而君道废。君道废。而民苦矣。君子曰。国於天地。必有大君焉。以一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大君之性也。惟以一国为一人。故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衰。惟以天下为一家。乃能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讲信修睦。万国以礼相与。比小事大。小大以礼相序。治乱持危。大邦畏其力。继绝世。举废国。小邦怀其德。大君有命。朝聘以时。明照四方。天下咸服。故曰大君者。治其国以治人之国。天下各治其国。民乃安也。
二、或曰、此天子之事。王道之国也。古圣先王。以此为务者久矣。今则舟车已至。天下环通。共和之无君也。不亦难乎。曰、不亦时乎。昔者孔子作春秋。首曰春王。王也者、天下之大君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不能无君。故时则平王。不曰平王。而曰春王。常尊周室。不曰周王。而曰春王。春秋鲁史。不曰鲁王。而曰春王。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天子之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民之不安也。故曰王者所以安天下之民也。安天下之民者为大德。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天与之王也。天与之则与之。与贤不与子也。天下将戴之王。而况国乎。
三、或曰、孔子删书。断自得唐虞者。以其禅让与。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吾子之言。有其义矣。唐虞者、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也。故曰放勋。放勋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故曰重华。重华者、克诸蒸NE024。底豫化成。以亲九族。以昭百姓。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也。时雍者、已安天下之民者也。是故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为政在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焉。与能焉。尧舜之时。吉之先动者也。吾闻诸曰。德以治之。道以教之。惟此时为然。
平 天 下
天下者、天子之家也。惟以天下为家。故能修其身以尊天下之贤。亲其亲以亲天下之亲。敬大臣以敬天下之臣。体群臣以正天下之官。子庶民以爱天下之人。来百工以作天下之用。柔远人以矜天下之情。怀诸侯以保天下之民。是故天子之为天下国家也。有九经焉。所以行之一也。一者诚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以天之心为心。代天行道。替天保民也。惟代天行道。故能修身以道。惟替天保民。故能若保赤子。视民如伤。惟以天下之心为心。惟天阴骘下民。故能继其志。述其事。大用洪范九畴。以明其伦於上。使民亲於其下。则天下行同其伦。彝伦攸序矣。书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其有欲。故男无分矣。女无归矣。强凌弱。众暴寡。谋闭是兴矣。人无恒产。因无恒心。盗窃是作矣。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乱贼是起矣。惟天生聪明时〖FJF〗硋〖FJJ〗。诗曰。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是故天子受命於天。正位凝命。天命之谓性也。惟天命之谓性。故能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顾 天之明命也。是故惟天子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故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惟率性之谓道。故能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惟修道之谓教。故能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君子。务本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本立而道生。道生则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矣。惟道天下以德。故能位天之德。使天下之人。咸有一德。惟德是行。无比淫朋。则天下之男有分矣。天下之女有归矣。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义也。
惟齐天下以礼。故能以礼让为国。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惟以礼让为国。故能谋闭不兴。何有战争。盗窃乱贼而不作。何有讼刑。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是故天子者。爱人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修己以道。使天下之人。皆志於道。志道据德者。为民立极也。故曰惟天下之大德。为能立天下之大极。天下之大极立。而天子无所不用其极矣。书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是故得乎邱民而为天子。天子作民父母。代表上帝。以为天下王。惟为天下王。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惟自天子出。则天下之民。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使天下之人。皆会其极。归其有极。故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於帝其训。惟帝其训。则天下之人莫不听。惟天下之人莫不听。为能率天下之人。同归上帝。书同其文。有教无类。是故天子不言而信。不动而敬。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钺者。至德凝道。代表上帝。敦厚以崇礼也。孔子曰、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惟示天下以礼。故曰行夏之时。使天下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时各有宪。而礼乐以起。故曰服周之冕。使天下衣冠。摈会往来。讲信修睦。朝聘以时。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故居处有礼。进退有度。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故曰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其行步则有环佩之响。升车则有鸾和之音。故曰以德为车。以乐为御。不独乘殷之辂。使天下方伯、大夫。车马以庸也。既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使天下车同其轨也。楚材晋用。为政在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故能使天下之有能、有为、有猷者。各羞其行。而邦其昌。故曰壮有所用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曰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若己推而纳诸沟中。一夫不获其所。则有不安。故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天不爱其道也。使天下之人。立功於世。立德於人。故曰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为己也。地不爱其宝也。使天下之人。开地之藏。尽地之利。有无相通。缓急相济。故曰货恶其弃於地。不必藏於己也。人不爱其情也。使天下之人。朋友先施。四海之内。如兄如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彼此共通婚姻。故曰男有分。女有归。天下一家。讲信修睦。
是故天子秉礼。耐以天下为一家也。故不言出。不以宫室为常处。惟不以宫室为常处。故五载一巡狩。纲纪四方。分宝玉於诸侯之国。先之以礼。故曰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诸侯有不亲其亲。仁其民。则有让。变礼异乐者。则贬其爵。革制度衣服者。则削其地。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反道败德。以危社稷者。则六师移之。选建明德。锡之土以立国。锡之姓以立亲。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所谓尊其位。重其禄。所以劝亲亲而显庸也。故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故曰奉若天道。惟以乱民。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使天诸侯。以礼相与。以仁相叙。叙九功。歌九德。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故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 。近者悦。远者来。是故天子。民之攸 。与民同乐。万邦同体。惟其同体。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易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君子曰、天子有平天下之责於天。其道本诸身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是故仁者。皇建其有极也。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内圣外王分而二合而一
内圣者、允执厥中之中也。外王者、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也。故内圣外王。分而二。合而一。是学也。发源於尧舜。小康於文武。大成於孔子。迄孟子失传。诸教乱真。秦汉唐宋之士。索隐钩深。妄加猜疑。遂有以命为内圣。性为外王者。而性命又不能双修。是内圣外王。分而二。而不能合而一也。间有引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之句。比附其说。遂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旨。分为两截。而学亦分为两截也。不知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者为何。孟子兼善之义。亦已晦矣。故是说也。数千年来。入其道者。不乏其人。上焉者、善身善家可矣。其馀不足观也。若以之治国平天下难矣。非难也。盖未得圣门一贯之传也。一贯之传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修身以上为内圣。修身以下为外王。故一贯之传。身无有不修。身修而家无有不齐。家齐而国无有不治。故曰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平天下有 矩之道。并非两截。不过道非其时不行。故曰穷则独善。达则兼善。是内而圣者外而王。未有外王而不内圣者。故曰内圣外王。分而二。合而一。
再申而言之。从而实之。内圣曰中。外王曰和。中与和非二物。隐显之殊。正名之别。天人合一之处。酝酿於内外者曰中。上下四方。磅礴於外者曰和。此天人所以合一。内外所以贯一。性命所以双修。人身之所以自无而有。君子之所以返有而无者。此中也。天地之道。中而已矣。故曰君子之学。亦中而已矣。惟皇上帝。降衷下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中者、人人之所有也。和者、人人之所能也。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子思子作中庸以垂道统。为天下后世示法守。大学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即身受天地之中以生。以人身之中。合天地之中。天人合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者。此一也。人得一以贞者。此一也。得一而万事备者。此一也。一以贯之之一也。得此一。即所谓允执厥中之中也。君子之学。所以格物者。即此中也。得此中则无有不和。物格者、和也。物格而后知至者、和也。知至而后意诚者、和也。意诚而后心正者、和也。心正而后身修者、和也。此身内之和。统谓之曰内圣。身修而后家齐者、和也。家齐而后国治者、和也。国治而后天下平者、和也。此身外之和。统谓之曰外王。故曰天人合一之处。酝酿於内外者曰中。由此中之上下四方。磅礴於外者曰和。然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故曰内圣者、不啻外王之本。外王者、不啻内圣之末。世之人有以静坐孤修。调养精神为内圣者。而不知此为命也。非性也。亦非内圣也。内圣者、固内也。而有不内不外者存。故足以言圣也。有以文章法度为外王者。不知外王者和也。中字之磅礴於外者为和。天地之所以生。人民之所以有。万物之所以育。皆和之量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莫载。而小莫破。凡目所见。耳所闻。有象成形者。莫非和也。岂只文章法度而已哉。是以中和学堂之总章。学分内圣外王。而外王分四科。四科之含系。又若此其多者。职是故也。外王者固外也。而有不外不内者存。方足以言王也。然则外王者和也。和者、内圣之磅礴於外也。内圣者、中也。中者、一也。一以贯之。故内圣外王者。分而二。合而一。无所谓内圣。中而已矣。强名之曰内圣。君子正名之学也。无所谓外王。和而已矣。强名之曰外王。君子正名之学也。亦无所谓和。强名之曰和。君子正名之学也。并无所谓中。强名之曰中。君子正名之学也。名不正。则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将何以安民而使之大同耶。君子之正名也。君子之仁也。亦道之自然也。学者又有以四科中之德行为内圣者。而不知德者、道得於心之谓也。圣门授受一贯之资。允执厥中之所。为内圣之一部。非中也。亦非和也。德而曰行者和也。外王也。德行者。中字之初磅礴也。和字之初以名也。外王之切近於内圣者。德行也。非内圣也。学者之所以难也。中和非二。一贯万能。无而能有。有而能无。包乎天地之外。察乎天地之中。所以生天地。育万物。穷则变。变则化。无时不新。无新不庸。故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之为至圣也。今天下舟车已至。人力已通。大道之将行也。三教合源为内圣。万教归儒为外王。三教者、天地之主也。万教者、三教之馀绪也。道主天道。不明天道。则意不诚。释主性道。不明性道。则心不正。儒主人道。不明人道。则身不修。曾子作传。以诚意为首者。其斯而已矣。苟诚其意。则正其心。修其身。是贯三教而一之。即贯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者也。又曰、儒则内圣外王。释则内佛外慈。道则内真外时。时则应天道之常序。慈则济天地之不足。王则整天下之不齐。齐者不二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齐之以礼。儒为万教之始。下学上达。时之以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乃儒家之实功。大道之下乘教法。惟人道为然也。故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搁下屠刀。立地成佛。渡尽众生。万物一体。为释之实学。大道之中乘教法。惟性道乃然也。生而知之。困而学之。智谋踊跃。功成则退。斡旋天地。辟阖乾坤。道家之实用。大道之上乘教法。天道然也。今者中外交通。人道伊始。非儒不足以大同。即非内圣不足以言外王也。是故伊尹圣任。伯夷圣清。柳下惠圣和。耶稣圣爱。摩哈墨达圣忍。不得曰内圣。天下之言治术者。不得曰外王。内圣外王者。儒家之事也。若修养家之弃绝人世。又王道之外也。何内圣之足云。
伦礼会启
礼无伦不立。伦无礼不行。一经一纬。一体一用。有经纬而后可以成锦。有体用而后可以成物。人群进化以来。徵诸历史。四千馀年。礼之变态虽多。伦为不磨之典。环球各国。虽政朔不同。风教各殊。而伦礼究为普通要素。此其故何哉。大概伦者。人类自然之发生物。天地生人。不能有男而无女。亦不能生女而不长男。阴阳对待。男女媾精。由是而夫妇之伦以起。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昆弟。天然生化。天然结合。由是而家族以成。时无火食。遑论播种。逐水草而转移。寻天然之果实。甲家遇乙族。或协力以谋生活。或因地利而相聚集。彼此往来。朋友情生。渐演而成部落。由部落而成社会。此部落与彼部落相遇。此社会与彼社会相通。饮食居住。无限冲突。由是而团结御侮。或合力以竞争。政府於焉起点。君臣藉此权舆。斯理也。考诸东西而不谬。质诸古今而无疑。故曰君臣也。父子也。昆弟也。夫妇也。朋友之交也。此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然为人君者。必有人君之礼。为人臣者。必守臣之礼。权限攸分。尊卑有分。方足以见君臣。方足以行政令。君臣如此。他伦可推。大概礼者。事理自然之节文。人有脱帽於我。我亦脱帽於人。人有鞠躬於我。我亦鞠躬於人。起居隐显。随时必需。然必有是事。而后有是礼。如君臣之名定。而后君臣之礼生。父子之实出。而后父子之礼起。故曰礼无伦不立。苟有是伦。而无是礼。则伦亦徒拥虚名。犹大车之无 。小车之无 。其何以行之哉。又如有刑法而无刑事诉讼法。有民法而无民事诉讼法。有总统之命令。而无行政之官厅。有立法之议会。而无司法之机关。将何以适用。将何以执行。故曰伦无礼不行。礼有千古不变之礼。有随时改革之礼。千古不变之礼者何。如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昆弟之敬。夫妇之别。朋友之信是也。随时改革之礼者何。如专制之君主。有最高之权力。赫赫威威。神圣不可侵犯。立宪之君主。遵一定之宪法。守一定之权限。共和之君主。蹈一定方式。行一定之职权。时代变迁。性质不同。则礼节亦因之而各异。此随时改革之礼也。尝考运会。自周公以前。道在君相。周公以后。道在师儒。舜使契为司徒。教民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亘古不刊之礼。於是乎定。周公知道之不行也。发为文章。制礼作乐。以传诸后世。随时改革之礼。即此大备。迄孟子以后。大道失传。后之人惟奉文章。以为金科玉律。汉儒经解。究文章之表面。过於核实。宋儒理学。究文章之里面。过於拘虚。然去圣之世未远。犹享其绪馀。今者民国成立。脱专制而进共和。国体政体。根本变动。人皆怀总统思想。各树旗帜。由是而人心不定。而大局不定。士农工商。各停其业。各怀观望。吾恐文明之世不进。退而成剧乱之世也。豆剖瓜分祸随以起。此其故何哉。果其人之程度有不逮欤。一般心理。皆趋重於法律。而不提倡礼教也。中国国体。历为礼教之邦。三代以上之隆。於今莫及。考其时、非无法律也。主道德而从法律。刑以弼教也。礼教防未然。法律治已然。礼教针心意。法律治行为。不防范於未然之先。而从斤斤於已然之后。不金针於萌芽之内。而徒修除于行为之表。非计之得者。况本为礼教之国。而惟示以权利义务之说。犹阿胶鹿茸之病体。而疗以附片乾姜之药材。非不效也。其愈也缓。夫强邻环伺。勃勃耽耽。有不可缓者存。吾国人曷一思之。孟子不云乎。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礼教之实行。其功效有如此者。且礼之一字。狭言之、仪式也。广言之、宪法职权。包含于内。进言之、人群之有五伦。亦人群自然之节文。是伦亦礼也。今吾国人心。醉时风者。倡平等自由之说。及于父子昆弟之间。自由结婚之风潮。日盛一日。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最野蛮。最不自由之批斥。果是耶。果非耶。抑礼制以时因革。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当如何折衷耶。是西学东入。有原动而无反动。吾国士子。亦应研究者。以上数端。皆为世道人心之害。伦礼上莫大之动摇。久无定论。影响靡涯。不知伊於胡底。吾恐今时学者。不求其本。而齐其末。不但学乎其上。不得乎其中。将遭人类澌灭之惨祸也。悲夫。同人等发启伦礼一会。招集天下忧时之士。集思讨论。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旨。然后笃行。各为一家之倡。然后求诸国人。庶乎可补法律之所不逮。保存吾国之特质。亦吾人之天职也。区区之意。识者谅之。
人伦道德研究会启
盖闻无极动生太极。太极动生阴阳。阴阳动分天地。有天地即有人。有人即有治法。人伦道德者。治法之善者也。善法含三。三者何。儒、释、道是也。儒家之分定也。王天下有三重焉。曰行同伦。平天下有絜矩之道。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大学之道。所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於天下也。今人所谓大同之世也。明伦而已矣。以儒主人道故也。德者释家之分定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人生万物。人与物一本而来。故物我平等。大本慈悲。大学之道。所谓在亲民。儒则亲亲而仁民。释则亲民而仁物。故民胞物与之量。普渡众生以为怀。今人所谓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者。是其发端也。以释主性道故也。道者、道家之分定也。道生天地人。大学之道。所谓在止於至善。不止於至善则不生。不止於至善则不了。止於至善者。天地人神之所以生。所以了。所以法。其理至微。其事不显。其时已往。其世未来。今之人不得与知与闻。而未有言者也。以道主天道故也。故道为儒释之分归。非儒不足以返道。儒者以伦为上达之梯。入德之门。是以万教虽多。要必以儒为正轨。儒固诸教之纲宗。又可统三教而一之者也。一者何。合道之谓也。且道动为德。德生天地而有人。有人自有三教。三教均所以治人。人必先伦而后道德。此天地之化。所以先大同而后进化。而后归化。道所以后释。释所以后儒。盖非儒不足以大同。非大同不足以进化故也。是故人伦道德者。分而三。合而一。一以贯之也。贯三教而一之。即贯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者也。一者何、中也。宇宙之有道。中而已矣。道动为德。道之中也。德生天地而生人。德之中也。人由伦以进於道德。人之中也。是故人伦道德者、一也。一者、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立天下之大本者。欲拨乱而反之正。进野蛮於文明。由升平而大同。舍此人伦道德。其何以致哉。诚以人伦道德者。又儒之实功也。人伦者、人为体而伦为用。人以知觉为性。运动为灵。君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功。始於此伦。以三纲为模范。五伦为标准。圣贤下学上达。成真作圣之基。始於此道德者。道为体而德为用。道则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为天地之主宰。人神之大路。得於心者为德。德本授受一贯之资。允执厥中之所。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而人伦又为后天之用。外王之实。其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贤者希圣之实功。故孟子云。圣人人伦之至也。道德乃先天之体。内圣之实。其事则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由圣希天之实功。故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然则人伦者。不啻道德之发华。道德者、不啻人伦之根蒂。由人伦以至於道德。归根复命也。由道德以至於人伦。一本万殊也。是故人伦道德者。一而二。二而分。分而化。化而合。合而一。一而神。为上下古今之常理。中外远近之常经。无人可外。亦无人不可企及也。果能尽人伦道德。即升堂入室而至於大成。希贤、希圣而希天也。大同云乎哉。故孔子栖皇车马。孟子传食诸侯。有志而未逮者。无非欲发明人伦道德於天下。俾世界大同。以臻进化而已矣。今者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将莫不尊亲圣道也。虽然、道非其时不行。见义不为无勇。因时协中。则必设立中和学堂而后可。欲设立中和学堂。必以大成为正宗。欲以大成为正宗。必先知人伦道德之本末先后而后可。欲知人伦道德之本末先后。非先由伦礼。不足以语道德。元年春。设立伦礼一会矣。伦礼而不言道德。下学而自画也。奚足以语伦礼哉。二年春。由伦礼以穷道德。合曰人伦道德。仍持善与人同之旨。故曰人伦道德研究会。有志者。幸留意焉。
人伦道德研究会求友文
窃维致道惟学。讲学惟友。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是以游历中外。三十有年。设会成都。於兹两载。聚贤集益。诲我良多。而慕道向学之心。犹未慊也。用特重申素志。聊当鹦鸣。凡有教我。祈於星期日午前九钟。至午后一钟。惠临本会。是所至盼。所有求友各条。开列於下。
求知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中外为一家。不忍世衰道微。救正人心者。
求知诸事求实。提倡公益。不沽名钓誉。志大言大。有志天下者。
求知勤职业。修心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笃信好学者。
求知君子自强。日新又新。学而时习。徙义崇德辨惑者。
求知以天立心。以礼自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
求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国忘家。杀身成仁。精神不死者。
求知坚恒勤笃。立功於世。立德於人。鞠躬尽瘁。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
求知知道行道。悲天悯人。人不知而不愠。藏器待时。暗然日章者。
求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合天。天随人愿者。
求知优胜劣败。在人事之善与不善。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者。
求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忧道不忧贫者。
求知有一分智识。即有一分福命。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大德必受命者。
求知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者。
求知因循误事。见义不为无勇。必知行并用者。
求知不轻举妄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求知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者。
求知尊师重道。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自欺者。
求知静坐孤修。有乱大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者。
求知父母养其身。朋友长其志。顾父母之养。毋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者。
求知孝为百行先。淫为万恶首。天地生。父母养。不虚生於世者。
求知以事顺亲。以礼孝亲。几谏引亲於道。扬名天下者。
求知贵至王侯。不免无常。良田万顷。难买光阴。名利转瞬成空者。
求知身是臭皮囊。心有灵魂。虚灵不昧。性与天道。不生不灭者。
求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热心公益。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者。
求知有得必有失。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知足不辱。功成则退者。
求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不义富贵如浮云者。
求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君子之道。素位而行者。
求知中外交通。理应万教共和。同归一道。有教无类者。
求知不为一教之奴隶。须为万教之代表。乃为真教主者。
求知天下之义理无穷。一人之智识有限。满招损。谦受益者。
求知眼空四海。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由天性中之公道。品评是非者。
求知不以成败定是非。观时势之如何。与人事之善否者。
求知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今之世。反古之道。必灾及其身者。
求知言语招尤。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者不失言。亦不失人者。
求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凡事量力而行者。
求知政者正也。君子之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
求知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者。
求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小康世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大同世者。
求知善人为邦百年。胜残去杀。圣道治国。期月可矣。为政在人者。
求知因材施教。法律施於小人。道德行於君子。用其中於民者。
求知法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者。
求知听讼犹人。精求法律。必使无讼。齐之以礼者。
求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国兴。无君臣之义。则国亡者。
求知民为邦本。国以保民。非实行圣道。名实不相符者。
求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放於利而行多怨者。
求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匹夫亦有责任。有德者治之。有道者教之者。
求知大学之道。中庸之德。万教不出其范围者。
求知空谈道德。不如提倡实业。利国福民。衣食足。礼义兴者。
求知儒门完全学问。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者。
求知中外古今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教育家。诸子百家者。
求知势利不可迷。道德无常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者。
求知凡事信之於理。不信之於痴。本诸身。徵诸人。考诸三王而不谬者。
求知天无二道。事无二理。圣贤无二德。上帝无二心者。
求知鬼神之为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十目十手。慎其独者。
求知祷告之真理。在日用伦常。实行道德。否则获罪於天。无所祷者。
求知人有机谋。天有巧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者。
求知天理循环。敬人者人恒敬之。杀人者人恒杀之。皆自取之者。
求知公心为人。即是为己。私心损人。即是损己。古之学者为己者。
求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者。
求知名缰利锁。能超其外。即英雄豪杰。圣贤仙佛者。
求知善人之道。不践迹。亦不入於室。乃下学而不知上达者。
求知圣神之道。登高自卑。由此希贤希圣希天。至诚如神者。
求知天道赖人。人事顺天。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两而化。一而神者。
求知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愆、三益、三省、三乐者。
求知四时行。百物生。天何言哉。神妙不可思议。上帝主宰者。
求知上帝是天地之性。圣神是天地之心。尽其心。知其性。天人一贯者。
求知老子抱一守中。尧舜允执厥中。孔子乐在其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求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物由无而有。由有而无。真空不空。妙有不有者。
求知道不远人。人能弘道。伦常日用之中。头头是道者。
求知知天道、方言人事。明旧学、方言新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者。
求知天道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一本何。上帝而已矣。
求知上帝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为天下万物之原。强名之曰道者。
以上七十二条。皆为内圣外王四科一贯之益友。凡有修齐治平之志者。亦请临本会。互相切磋可也。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会之求友。亦此意也。
大成礼拜研究会启
(前略)自元初始化。一气传三。三者、道释儒也。道以天道立说。故以感应警人。释以性道立说。故以慈悲济世。儒以人道立说。故以智仁勇作德。感应警人。可诚其意。使人生畏而不敢致乱。其治世也易。慈悲济世。深入人心。使人性善而不敢为恶。其治世也亦易。惟以智仁勇教人。其道广而不简。其理精而难穷。其义深而不易能。其教多而不易守。其变神而不易知。是使天下之人有智易。使天下之人有仁难。使天下之人有勇易。使天下之人有仁难。有勇无仁。其勇犯。有智无仁。其智诈。犯诈壹行。治之反以乱之。其为治也。不亦难乎。故老子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虽然大有说义存焉。夫自皇古以来。化世难。治世易。譬诸商鞅之法。管子之术。不过为大道之绪馀耳。尚足以强秦霸齐。何况儒释道三教。俱为大道之宗祖者乎。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诚哉是言也。
盖以治世者。能治一世。而不能治万世。能治甲国。而不能治乙国。孟子云。久矣一治一乱。是有治必有乱也。孟德斯鸠曰。各国治制。各有精神。各出於国体民俗。未可强而同之。由此观之。则知治世之范围小。仅束缚其行为。故云易也。化世者、化人类之心性、习惯、宗教、学说。而同风一道。一心一德。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必以平天下为前提。故化一世。即足以化万世。是治世与化世。大有别焉。其功效之比较。不啻天渊也。故曰、明明德於天下为大同。大同必进化。进化必归化。然非儒氏之道。智仁勇三达德。合而全体大用。不足以大同。此所以称孔子为大同教主也。盖道氏之道。非不足以化世。必以释氏为先也。释氏之道。亦非不足以化世。必以儒氏为先也。儒氏当大道既隐之时。亦以忠信忠恕之道教人。校犯诈之习。反民德於朴厚。故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待其人而后行。天地之道。既有隐必有显。及其显也。智勇先发。而后化之以仁。圣人不能阻乱也。惟倡大道以预之。故孔子先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以御乱世於大同。阐发中和之道。泛应曲当。放诸东海而准。放诸西海而准。齐於一世。能化於万世。夫人不能无意也。则教之以诚。不能无心也。则教之以正。不能无家也。则教之以齐。不能无国也。则教之以治。不能无天下也。则教之以平。有理也。则教之以穷。有性也。则教之以尽。有命也。则教之以至。其事虽多。而又能一以相贯。其道虽高。而又能下学上达。使天下之人。素位而行。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各守其分。无相逾越。各行其是。无相侵夺。各安生理。无入而不自得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荡荡乎无能名焉。
又分天下为三世。一曰据乱。二曰升平。三曰太平。据乱世以勇。升平世以智。太平世以仁。礼运一篇。以文武之时为小康。小康即升平。中庸一书。以舟车所至。人力所通。为大同。大同即太平。今者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大道之行。当斯时而无疑义。试观当今各国枪弹之发明。海陆军之扩张。人世之勇。至矣尽矣。技艺之巧。物质之文。人世之智。亦云可矣。舍以仁化天下智勇之不纯者。而折衷统正之。莫由也已。斯仁也。非一人之仁。一家之仁。一国之仁。必合天下人之仁以为仁。而后可与今天下之智勇相提并论也。其仁之见於行事也。以感应教人为为仁之方乎。此天道中教人之法。固太平世不可少。但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慈悲济世为为仁之方乎。此性道中教人之法。太平世亦不可少。亦非太平世之所尚也。以自修悔过为为仁之方乎。乃人道昌明之法。太平世之所行也。斯法也。何法也。非倡行大成礼拜不可也。考礼拜之法。滥觞於膜拜。明行於耶教。暗行於回回。或以祷告为宗旨。
或以谄鬼为目的。谓之拜则可。谓之礼拜则不可。
礼者、人道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协以礼。方不愧为人。即所以为仁之方法也。拜者、人而自修也。执礼而后言拜者。敬鬼神而远之也。故本会所倡行之大成礼拜。以悔过自修为宗旨。欲推行此礼拜。使人人知悔过。个个能自修。故曰以太平天下为目的也。七日一行者。在天有七星。七日必来复。所谓钦若七政。顺天以敬人也。拜必三跪九叩者。虔诚仰止。至圣配天也。衣履冠裳一有制者。礼仪三百之权舆也。制必与时因革者。时时合中。权宜变通也。合制而后与拜者。此之谓礼拜也。拜有讴歌者。颂先圣为我师也。讴歌和之以乐者。有礼自有乐也。乐与时节变更者。君子坦荡荡。无时不乐也。乐而鼓之以舞者。乐於中。形於外也。陈列笾豆玉帛者。威仪三千之目也。品必与时变列者。牺牲之陈。粢盛之洁。各有时献也。必有礼生赞於前。监察立於后者。齐之以礼也。礼乐毕而上告者。悔过自新也。告毕而静坐者。静思补过也。内省不疚。而养正者。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一气。恍惚自然。性与天道。乐在其中也。奉拜之列。万圣俱齐者。并行不悖。万渡归源。此之所谓大成礼拜也。
凡派演之有功有德。级存於两旁者。各配其圣也。至圣正中者。大同之世以儒为宗也。至圣之左有道祖。至圣之右有佛祖者。三教合源。而后万教归儒也。大道宏开也。三教道脉。所传之弟子。班列等行者。三教一源。不分而分。分而不分。一统於儒也。至圣之上有上帝者。同归上帝。天人合一。一以贯之也。上帝之旁有戥秤者。赏善罚恶。天道自然。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也。戥秤之下。三教品列者。法天自强。三教为师。知所宗守也。人人识此真理。人人行此礼拜。大同极乐。领取生人之趣也。故曰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大道本人人共由之路。礼本道之华。仁之归。不秉礼则道无由见。仁无由为。道与仁。重实行。不在仪文。然礼拜似属仪文。而临之以圣。齐明盛服。非礼不动。使人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由是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则实行孰有大於是哉。故斯礼拜也。躬行之久而身修。家行之久而家齐。国行之而一国治。天下行之而天下平。欲造大同之世界。非行此礼拜不可。欲造文明之世界。非行此礼拜不可。欲拨当今之乱世而反之正。非行此礼拜不可。其故维何。今天乃人道之天下也。此礼拜即以人道为主。夫人莫不有真性。非主真性不足以言人道。真性出於天。非顺天不足以成人。顺天成人。厥惟孔子。非宗孔子无以为师。是故合万教以归至圣。即俾天下由此大同。合天下以行此礼拜。即俾世界由此文明。合政府百官、学校、军队、家族、法团。於休息无事之日。行此礼拜。以启其天良。即可救正当时之人心。行之已久。自成习惯道德。不教民而民自善。不除恶而恶自化。世道焉有不正者乎。虽然此礼拜也。不过为启天下之仁之方。齐天下以礼之渐。若夫折衷天下之智与勇。暨合智仁勇三达德。徵诸实行。以臻世界於文明。成大同者。又中和学堂之责也。尚非礼拜之能事。世有谓礼拜为宗教行为。非不美也。苟能治国平天下。增进吾人幸福也。宗教行为乎何有。不能治国平天下。徒希吾人幸福也。非宗教行为乎何有。天下人其勿忽。大成礼拜者。万教合一之礼拜。非专指孔子而言。礼拜之圣。归宗孔子者。大同世惟然也。天下人实行此礼拜。即大道行於天下之起点。本会行此礼拜。又为礼拜之起点。非敢为天下倡。尚待万教磋商。各撷其长。乃为大成实义。此不过专就儒教一而刍其形耳。
会员礼拜。於每星期六晚。先时沐浴斋戒。更衣。著袍褂。表底衫。戴儒冠。穿方履。敬慎於仪容室内。默省七日中言行。有不慊於心者。礼拜时悔改之。俟各执事焚香。秉烛、燃灯、供果。陈列礼器。铺毡划席。礼生乐生。齐肃方位。由执礼摇铃。代领各礼拜人员。恭入大成礼拜堂。排班序立。静听礼生口号。
礼生赞礼程序
木铎三、鼓三、磬四、钟一。(右礼生赞)当今元午当中。(左礼生赞)吾儒大道斯行。(右礼生赞)愿人同登道岸。(左礼生赞)天下共乐太平。(右礼生赞)圣道包罗天地。(左礼生赞)中和养育群生。(右礼生赞)七日来复礼拜。(左礼生赞)悔过日新又新。(右)伦礼会所有礼拜弟子敬诣於中和至圣万教大成先师位前。排班。(左)序立。(右)请讴歌生讴第一赞。乐生(吉一)乐起(左讴歌生)合乐而讴。大哉孔子。乐生(钟一)乐止乐生(吉一)乐起右讴歌生合乐而讴。上帝化身。乐生(钟一)乐止。下仿此谨将四赞录之於下。
(吉一)大哉孔子。(钟一)(吉一)上帝化身。(钟一)(吉一)万教至圣。(钟一)(吉一)主宰乾坤。(钟一)(吉一)天罡所止。(钟一)(吉一)昼夜常明。(钟一)(吉一)大周天界。(钟一)(吉一)细入微尘。(钟一)(吉一)惟皇上帝。(钟一)(吉一)降衷下民。(钟一)(吉一)七日来复。(钟一)(吉一)祷告斯灵。(钟一)(吉一)何殃不解。(钟一)(吉一)何福不臻。(钟一)(吉一)凡有血气。(钟一)(吉一)莫不尊亲。(钟一)(左)赞毕(右)齐声讴第一赞,此系各礼拜人员齐声所讴其礼乐同前(左)赞毕(右)请讴歌生。讴歌第二赞其礼乐同前,谨将赞词录下。
大哉孔子。譬如北辰。中和位育。荡荡无名。范围天地。洋洋曲成。川流不息。敦化存神。渊渊其渊。肫肫其仁。斯文在兹。万道并行。有教无类。天下太平。万世师表。至圣至神。(左)赞毕(右)齐声讴第二赞(左)赞(右)〖HT〗请讴歌生讴第三赞
大哉孔子。德集大成。学综群圣。道贯天人。百王取法。建中於民。道德齐礼。期月有成。大同教主。千古一人。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鸢飞鱼跃。六合清宁。不显惟德。百辟其刑。(左)赞毕(右)齐声讴第三赞,赞毕(右)请讴歌生讴第四赞
大哉孔子。教化世人。各尽其性。参赞化成。周游列国。悲天悯人。明王不作。待人而行。删定系作。立极明伦。时中至圣。庸言庸行。温良恭俭。至诚如神。代表上帝。道大光明。(左)赞毕(右)齐声讴第四赞(左)赞
毕由乐生(磬四吉一)(右)跪(左)叩首(右)再叩首(左)三叩首(右)兴(左)跪(右)叩首(左)再叩首(右)六叩首(左)兴(右)跪(左)叩首(右)再叩首(左)九叩首(右)俯伏(左)请恭读生宣赞告文。告文内容。以七日内言行有过不及者。或躬行之事业。作为告文。其文用黄笺纸缮写。而书上告二字。铃印。文封用方式。封面书敬呈中和至圣万教大成先师位前字样。铃印。今将民国元年阴历二月初五日。为大成礼拜开幕之期。告文录后。斯时恭读生。捧文一揖。跪而宣读。
成都伦礼会上告弟子某某等。为倡行礼拜悔过自新事。窃维元午中天。大道动和。四海人民。藉舟车而交往。万国公法。主人道以和平。庶物文明。蔚徵祥瑞。各教推阐。大广慈仁。天下一家之景日蒸。礼仪三百之度初行。自应道示一贯。贯天地人物古今中外而一之。同尊上帝。缔造大同。同远近国家上下文野而大化。渐底升平。某等上顺乎天。下应乎人。拟设中和学堂。统一全球。同归圣教。事关重大。层层兴会以豫备。圣有谟训。拳拳服膺而弗违。自今以往。力法自强。有不慊心。改之为贵。但情欲之私。憧憧纷扰。忠信之道。耿耿难基。幸守执中薪传。天人有判。恐其因循多误。习与性成。计惟时遵七政来复之期。悔过礼拜。演绎咸与维新之教。救世成人。伏维夫子。德配上帝。衷降下民。弘开启发之弘恩。俾天下咸知其过而必改。大倡中和之大道。佑万世从此入德而日新。某等虽鲁。劳瘁不辞。恭率同人。默朝至圣。庶静思以补过。有效言行。谨此上告。曷胜惶祷之至。伏乞中和至圣万教大成先师圣鉴中华民国元年阴历二月初五日伦礼会 弟子某某等谨具谨当宣读以闻(右)告毕(左)叩首(右)再叩首(左)三叩首(右)四叩首(左)兴(钟一)(右)礼成(左)退位休息。休息十分钟。复由执礼生摇铃。各礼拜人员。挨班入室。就坐恭立。(吉一)(右)静坐(左)坐静(右)盘足(左)足盘(右)拳手(左)手拳(右)正身(左)身正(右)止目(左)目止(右)垂帘(左)帘垂(右)主敬存诚(左)默事上帝(钟一)静坐一句钟之久各起便行四大礼。由执礼生摇铃。礼成。其礼拜时。堂外有监察员。环立察视。分别记功记过。有大失礼者。由监察员呼号出堂。以整严肃。参观各员。默立堂外两旁。受监察员约束。招待员指挥。
内圣授道之标准
人伦道德名之曰研究会者。谦谦君子。乐取於人之所为也。故其性质内容。峻别他会。好学之士。知圣道存养省察之功。圣神功化之妙者。不乏其人。有入门问道。经各执事开导详谈。诚欲为天地干功立业。万古不舍之儒。是圣门增壹弟子。世界多一明人。亦可量其前根祖德功善。授以存心养正之功。兹将授道标准列下。
知知知穷理。行行行尽性。得得得至命。知行行尽心。行知知存心。得知知放心。知得得诚意。行得得诚心。得行行正心。知行得明善。行知得明道。得知行知天。知得行慎独。行得知顺天。得行知奉天。知行知荀日新。行知行日日新。得知得又日新。知得知中和。行得行忠恕。得行得忠信。知知行修身。行行知齐家。得得知治国。知知得明明德。行行得亲民。得得行止至善。以上一表。为内圣授道之标准。述者不得其门而入。未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知其精微奥妙。不敢强解。
中和学堂启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读书至此数语。觉儒学切近之实功。亦美大圣神之绝诣。即释道两家。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下及诸子百家。法以纲纪万事。技以刻雕众形。皆舍是道。而别无学术。原夫虚空由一中以生天地。天得一中以清。地得一中以宁。曰清曰宁。天地之太和也。有此太和元气。遂以化生万物。万物之内。人为最灵。自盘古以迄於今。人类虽万有不齐。要莫不受天地之中以生。克守厥中。自无不和。无如气禀有偏。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各执一见。两不相能。乖戾而世道所由坏。拨乱反治。匪学末由。天地之大德曰生。将使人人不虚一生。故河出龙马以负图。为混沌后文字之祖。有文字而学得以肇端。即得以挽回世道。然欲挽回世道。先在救正人心。而欲救正人心。尤在发明圣道。圣道不外天道。图书乃包符启为学之秘。玩其生数成数。出於中、复入於中。学道之根源。俨然示人不必求於外。伏羲氏因而作易。易有太极。已浑含中和之义。伏羲氏没。黄帝氏作。守其一以处其和。早闻至道。故顾名思义。黄中通理。尽露端倪。中国之文明。肇基於二帝。尔时已有学校。而未广其传。至唐虞设乐官以教胄子。设司徒以教万民。而十六字之薪传。始揭执中之学。於是用其中於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禹汤文武。皆是学也。周公膺君相师儒之责。远承尧舜。近兼三王。以中礼防阴德。以和乐防阳德。以合天地之化。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故后世太平之典。惟周公称盛焉。我孔子志切周公。道不行而删订纂修。复与二三子讲学。明德、亲民、至善。大学之道。日切提撕。第中人以上无多。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允执厥中。此中未发之精奥。惟圣与圣相传。至建中於民。要皆此中之流露於外者。故孔子虽大公无隐。而得闻致中致和之微言。三千中其有几。亦惟即忠恕之道。为中人以下言之。忠恕者、中和之门也。由此升堂。由此入室。岂故为是迂曲哉。时有所待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孟子后。既失其传。索隐钩深者。遂莫不习黄老之术。迨佛教流入中国。又相与出入佛老。而鲜得其真。(黄帝访道於广成子。已至彼至阴至阳之原。为我国文明发达之祖。四万万人皆其子孙。老聘者。孔子称其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适周奉教。反鲁而道弥尊。至於佛氏。其时与地所遇不同。而道源则无不同。天演云。一人作则。万类从风。越三千岁而长存。通九重译而弥远。较而论之。尚为地球上最大教会也。)天於大道。固不轻传。亦无或绝。若隐若现。其尊贵、实几人足以饱载之也。讲心学者。只顽空以了其中。而不能饮人以和。讲理学者。又矫枉过正。多向事物求中。无酝酿太和。其他训诂词章。旧学积习。富强功利。新学争趋。等而下之。更有藉所学以济其奸。沦於禽兽而不返者。所以学堂虽日见林立。人才无由造就。世界无由光明。学士即无由希贤希圣希天。所幸者。虽古人已往。其陈迹尚留群籍之中。筌纵非鱼。蹄纵非兔。而筌蹄即可得鱼兔。本千百圣之嘉言懿行。存於心中。无事不协以和平。是孔子著书立说之苦衷。而后世学堂所由立。逮汉尊崇孔道。儒学振兴。二千年来。讲心得。讲躬行。笺注纷罗。此乃孔子文章出现之时。而性道未闻也。性不在心中。而在人性与天道相接之中。始仍不外圣经贤传。致知以明心。诚意以正心。心明且正。性得其中。由性之中。合天地之中。天与人一气相通。内而诚身。则身无不和。外而治世。则世无不和。变通进化。时势然也。故前古所萌芽者。今则大发其华。前古所未有者。今则独辟其奇。凡政治学。技艺学。愈久愈觉文明。况性与天道。为万物所由生。万事所由成。其关系於人。更有超出寻常万万者。有不日新又新。阐发前人所未阐发乎。虽然有难言者。夏至阴生而阳愈亢。冬至阳复而阴愈寒。天道世情。同此反对。故天生孔子以明伦。而竟遭秦火。特人心未死。其祸尚微。至今日轻躁少年。几不知孔子为何人。以蔑伦为幸福。咸欲推倒孔子以自由。言及性道之精微。更与情欲之火相焚。而道脉之真几绝矣。然阳不亢而阴无以生。阴不寒而阳无以复。事不杂而道无以明。宇宙间之感应。相反而适相因。自东西交通。战争之祸。大干天地之和。故释迦之教。几遍五洲。耶稣之教。渐被万国。慈悲普度。赖有圣神。今中国误认新奇之学为真理。由是蜩螗羹沸。日月无光。但晦极必显。否极必亨。此又孔子性道出现之时。庶物愈明。人伦愈察。文章始不徒托空言也。夫世界日创新奇。无一不根於学界。诸有益於日用伦常之务。遍大地皆立有学堂。何至性道独湮没不彰耶。有世小变而治道出。有世大变而性道开。今天下之变极矣。今天下之性道宜开矣。然非学堂无以深研究。非研究无以宏教育。取中和为目的。立学堂以公诸同好。由伦理以进於道德。由道德以进於大成。圣圣相传心法。百世外王道统赖以存。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学孰有大於是哉。
呈海牙公文
(上略)窃教育为天下国家治化之母。有道政齐刑之教育。斯有富强之国家。有道德齐礼之教育。斯有大同之世界。今天下之时何时也。万国交通。大同之时。非尚富强之时也。今天下之教何教也。国自为国之教。意在大同。而非大同之教育也。自十九世纪以来。国际公法。日益昌明。各国学者。以谋国际平和为唯一主旨。欧洲有万国和平协会。大陆学会之组织。英国有仲裁及平和协会等之名称。独逸有国际协会之团结。各国均渐次有国际法学会之成立。或发行新闻杂志。以鼓吹大同。或联络各国议员。相与发扬平和旨趣。主张废除死刑与决斗。解除元首之宣战权。拒绝军队费用之扩张。其举亦已佳矣。各国政府。因之而有海牙平和会之建设。议决强制仲裁平和处理方法。及宣言书等。尽力提倡弭兵条件。然有行有不行。其心亦已苦矣。而世界终不能大同者何哉。无大同教育为之根柢也。虽黎瓦索有国际大学之建议。各国有变更教育方针之议案。无非有大同弭兵之心。不能化世界人类之心性习惯、宗教、学说而为一。不得谓之为大同教育。安可以成大同世界。而达弭兵之目的耶。大同教育维何。当聚古今中外。新旧万教之学於一炉。折衷於大公至正之性与天道。俾天下之人。知性命之原。同出於上帝。以上帝之心为心。以万人之心为心。以一己之心为上帝万人之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天地万物。宛然一体。则各国其国。无相侵夺矣。各民其民。共相扶助矣。送往迎来。摈会以时。礼运所谓讲信修睦是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所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也。慈善事举。仁政昌行。天下皆有养老、育婴、贫民、施济等名。礼运所谓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也。楚材晋用。易事通工。礼运所谓壮有所用是也。甲国无怨女。乙国无旷夫。彼此共通婚姻。礼运所谓男有分。女有归是也。开财之源。尽地之利。有无相通。活动经济。礼运所谓货恶其弃。不必藏於己也。互相发明。增进幸福。立功於世。立德於人。礼运所谓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为己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运所谓谋闭不兴。何有战争。法制多研究。必也使无讼。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礼运所谓盗窃乱贼而不作。何有死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运所谓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美矣。非先研究一举重若轻之法。组织一暗然日章之所。递集天人於其间。同受此乐天道与人和之教育。则其风俗、习惯、宗教、学说。不期化而自化。出门同人。一道同风。天下犹如一家。一国犹如一人。大同之世。不期成而自成。舍办中和学堂。其何以臻此。中和学堂者。聚古今中外。新旧万教诸学一炉而冶之者也。所有概略。具载呈书。(除略。)果尔、则耶稣之博爱。佛氏之慈悲。摩哈墨达诸教等之广大慈仁。亦藉是而公溥靡涯矣。(下略)
中和学堂善办之法
问、读中和学堂简章。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读中和学堂启。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读中和学堂问答。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真所谓徵诸庶民。庶民从。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中和学堂者。当今之中流砥柱也。天地之太极也。高矣美矣。时矣要矣。敢问其善办之法何如。
答、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孔子不云乎。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君子之道本诸身也。修身则道立。道立而致中。中者庸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和学堂者。今天下之时中也。所以俾天下之人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欲立中和学堂。必先知大成之学。可以合中外。可以一古今。可以赞美天地之化育。欲知大成之学。必先知道德之华。在明明德於天下。然后可以亲民。可以止於至善。欲知道德之华。壹是皆以伦礼为下学。由天下之大经。达天下之大本。然后知圣道之果足以平治天下。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也。愚於元年春。设立伦礼一会矣。伦礼而不言道德。下学而自画也。奚足语伦礼哉。二年春。由伦礼以穷道德。合曰人伦道德研究会。人伦道德而不以大成为正宗。则三教不合源。万教不归儒。将何以内圣而外王也。三年春。拟设大成研究会矣。大成成。即学堂成。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成中和学堂也。其在斯乎。其在斯乎。问、吾子之言。是以大成研究会。为中和学堂之准备也。人伦道德研究会。为大成研究会之准备也。伦礼会又为人伦道德研究会之准备也。子思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闻子之言。其亦可以悟矣。敢问君子之道。小大由之。故时措之宜也。皇建其有极。彼一时也。小建其有极。此一时也。斯时之中和也。为之何如。答、孟子不云乎。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君子之道。通天下之志而已矣。何小大之足云。问、能通天下之志。则天下之人皆志於道矣。天下皆志於道。大道之行也。吾子其圣矣乎。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大道之行也。有圣人焉。吾述而已矣。何大道之足云。
问、会而曰伦。明人道也。伦而曰礼。重躬行也。伦礼曰会。善与人也。人伦曰道德。有本也。道德曰人伦。有用也。人伦道德曰研究。谦谦也。会曰大成。谦善之也。大成曰研究。乐取人也。先伦礼而后道德。下学上达也。伦礼道德而后曰大成。成己成人。一贯之也。大成而后曰学堂。建中於民也。学堂而曰中和。位天地而育万物也。学堂而又善办。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权宜变通也。君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生百物。无私物也。天覆地载。公溥靡疆。
答、君子之为道也。公而已矣。公则正。正则通。公则中。中则和。公则平。平则安。公则明。明则乐。公则溥。溥则大。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若不公。天下焉能公也。问、先生之言。非中和学堂无以逮也。诚哉当善办之也。
答、天下之有中和学堂。天下至善之所也。办若不善。天下之人奚止焉。君子曰。能止於至善。其乐无极也。大同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