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与评伶区别,言者聚讼已久,凌霄汉阁尝自谓生平评剧不评伶。夫剧由伶人搬演,观剧目的,在于欣赏伶人之艺术。某也佳,某也劣,某也俗,某也雅,自为吾人所津津乐道。舍伶不评,又乌从评剧? 顾此公之意,殆以报章谈剧文字,于旧剧学识,类多肤浅。顾曲之后,惟以空阔言辞,批评伶人技能,充塞篇幅而已,初无若何价值,所谓评伶是也。必于旧剧解得深切意味,而又常聆老名角之所演唱,兼曾研习剧事,有舞台经验,然后执笔评骘,方能搔着痒处。虽使名伶闻之,亦不得不悦服。此等文字之内容,自多有关旧剧学识,不言时伶演技优劣,而其优劣自见,则所谓评剧是也。然此公虽以评剧自豪,而于故伶谭鑫培、陈德霖及名伶杨梅余诸人之技艺高下,几每篇道及一二,似亦涉评伶之嫌,惟能批隙导窾,说出梨园老辈精深所在。与浅薄者流,杂缀成语为篇,褒贬时伶者,迥不相同耳。故评剧评伶二事,仍可分而不可分。深者谓之评剧,浅者谓之评伶,如是而已。

蹦蹦戏近年流行各地,各报谓之平戏,亦名评戏,不知何所取义。闻京剧本由徽省流入湖北之黄岗、黄陂,又经嬗变而成。故同光间谓之徽班戏,后又谓之二簧戏,或皮簧戏。簧字之竹头,系梨园行中无知之人所加。皮字亦此辈用以代陂字之省写。故二簧谓黄岗、黄陂。西皮谓黄陂西部,皮簧则兼二者而言,皆指其所生之地。犹梆子腔出于陕西,因名秦腔。昆曲出于昆山,故以昆为名也。至蹦蹦戏则为滦州影戏所变,出于冀东,究与“平”、“评”二字何涉,殊难索解。且平戏二字,易误解作北平之戏。而评戏二字,易误解为批评戏剧之意。混淆不清,莫此为甚。往年批评戏剧之名家,谓之评剧家,或评戏家。今则唱蹦蹦者,亦可名评戏家,或评剧家矣。是则办戏剧刊物,以评论戏剧为职志者,于此更不可不注意。盖名不正则言不顺也。

(载1936年10月16日《半月剧刊》第4期)

* * *

[1] 本文署名“健吾”。——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