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名不上懒人头》那篇短文里,我劝年轻人应该用功,现在却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又得浮生半日闲”,强调“闲”的重要。表面上看来,我好像是前后矛盾;事实上,二者是有联系性,一点也不矛盾。

在办事或治学的人的字典里,“懒”字不可有,“闲”字不可无。“懒”字表示完全消极,“闲”字却带积极的意思。一来平素神经过分紧张,偶尔找半天的闲暇,把神经松弛一下,这对于身心的健康都有益处。二来在公司办理例行公务的人,差不多等于一架会说话的机器,忙了一天,并不会增进什么经验或知识。这样的人极需要半天的闲暇,让他的脑筋从昏迷的状态中苏醒过来。经过休养和调整,第二天上班时,他更能够应付各种困难的问题。

俗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两句话实在很有道理。一般庸人多是自作聪明,把小事变成大事,纷纷扰扰,毫无宁日。他们应该尽量减少无事忙,多留一点闲工夫来沉思默想,或者阅览一些增益见闻的书籍,说不定社会可以除却许多纠纷。

古人所谓“清夜自思”,“扪心自问”,这些事情绝不是一天忙到晚的人所能够做得到。一般忙人,根本没有思维的工夫,他们的办法,就是“干”、“干”、“干”,到了事情出了岔子,然后怨天尤人,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假如他们真正能够抽出一点时间来检讨是非得失,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纠纷。

一个人无论怎么忙,他应该懂得忙里偷闲,尤其政治家和实业家,他们整天忙着料理事务,批阅文件,订定计划,主持会议,接见宾客,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第一流的政治家,无论工作怎么忙碌,他总懂得忙里偷闲地从事修养。

英国名相丘吉尔,最懂得忙里偷闲。他每天要办理很多事情,但他又能够抽出一点空闲的时间来假寐,因为从假寐醒来的时候,精神兴奋百倍。事实上,只有在兴高采烈的心情下,一个人对于任何事情都发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因为兴趣的浓厚,他做什么事情都有心得。无怪他对于文学、军事、政治、外交、绘画等,样样都在行。他到了81岁,才开始学习雕刻,这说明忙里偷闲的人是最懂得享受人生。

一个人须懂得利用闲暇来进德修业,锻炼体魄等有益于身心的事情,不然,“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或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闲暇反而变成累赘。到了一个人要费更大的精力,更多的心思来做“无聊的消遣”的时候,闲暇的意义完全失掉了。

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又得浮生半日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除每天忙里偷闲,作比较有意义的工作外,每星期至少须有半天闲工夫,因为闲暇能善为利用,它是百利无一害。

1955年5月22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