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医学之源流

中国医药源于太古,初时所知病理只是火伤与矢伤,故身体不舒服名为“疾病”。医药的元祖,或称神农,或称黄帝。实际说来,这两人的事迹都无凭据。依一般的说法,神农为医药的元祖,黄帝乃医术的创始者。《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以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说:“神农和药济人,则百药盖自神农始也。”《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神农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小史》“炎帝尝百药以治病,尝药之时,百死百生”。神农时代民食以植物为主,他对于植物为有毒无毒的识别,所以时时遇毒。在传说里,当时还有药兽,如《芸窗私志》说:“神农时,民近药兽,人有疾病,则拊其兽,授之语。语已,兽辄于野外,衔一草归,捣汁服之即愈。”

药书的元祖,相传为《神农本草经》,梁陶弘景补订。弘景序说:“神农氏王天下,宣药疗疾,以拯天伤。”古时医药不具杵臼,只用口嚼。黄帝时有雷公创“炮制法”,后世称为“雷公炮制”;到殷时,伊尹始著《汤液论》为汤剂的起头。又黄帝的臣岐伯基造化之理,著《灵枢》《素问》,详论阴阳六气,以解析外感内伤,说明诊脉的方法,立针灸药饵之治法,这是医经之源。后来,扁鹊作《八十难经》,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及《金匮治难病论》,治病法便从张氏起首,故世称他为“医圣”。后汉末华佗著《青囊记》说刳骨割肠腹法,为外科治疗法的始祖。到唐道士孙思邈著《千金要法脉经》,详说诊脉疗病之道,后被封为“药王”。自唐以后,医药书日多,到明万历间李时珍辑《本草纲目》已引用了三百七十七家的书,诸《经籍志》所出的还不止这数目。

神农尝百草的结果,分药为上中下三品,合计三百六十五种,著为《本草经》。这书乃后汉时代的伪作,从其中所出郡县多为汉代名字可知。《帝王世纪》说:“炎帝尝味草木,宣药疗疾,著《本草》四卷。”《汉书·艺文志》解医经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又解经方说:“经方者,本草木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二 医药与巫之关系

医药古与巫有关,此因古人以病为不自然,必有鬼物附在上头,故最初疗法为“厌胜”“巫术”。“毉”从巫,又从“酉”,即指明这遗意。药物有厌胜作用,故不尽被服食,故《山海经》有“服之”便如何,“佩之”便如何的分别。“佩”即是佩符一样。

平常治病之外,进一步,是仙方及不死药。平常药物只为保持身体的康健,因有身方能求仙,仙药是服之可使人轻身飞行,返老还童。所以古药与房中及滋养剂有关。药的研究恐怕是从战国末的神仙家及汉代的道家起头。因为注意长生不老,故注意到食饮起居等事。在炼丹之外,有按摩,导引等以炼身,在饮食上,药加在里头。关于这知识成为后来的“本草学”。

在神农以外,黄帝的臣子岐伯和桐君都被看为药物专家。后世常记他们的名来著书,如《雷公药对》《桐君采药录》是。但书虽假,也可见古人关于药之知识之丰富。因为道家的研究药的种类日增。前汉末平帝(西纪元年)时“本草学”已成为专门学问。《汉书·郊祀志》平帝时“元始五年(西纪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诣京师”。是为“本草”二字见于文献之始。又《栖护传》说,“护少时记诵医经,本草,方术十万言”。是知本草在当时成为独立的学问。同时也可知本草与方术之关系。后来方术与神仙并入道教,而本草反成独立,后为医术之药与方术之药。医药日益扩大,而研究者多为道士。方药参看《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道花太玄郎》第六九三至六九四册)

本草之名见于汉时,梁(四二○—四七八年)陶弘景校订《神农本草经》,编述《名医别录》。关于本草的文献所记极少。所以名为“本草”者因药以植物为多之故。在《本草经》中所记之药含有巫术与仙术功用者甚多。在战国或其前,依《周礼》分为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五种,医师为医之行政官,疾医为内科,疡医为外科;兽医医兽,此可见当时医术之发达。至于食医即依饮食物以治病之医者,中国有“食忌”及特用药物即食医之属,《礼记》中士君子日常生活当依节季,非时不食,果物非时不食,故一季有一季之食物,也是食医之遗意。故食物即药。《本草》中列举通常食物,也是食医之遗。又外科用艾以灸,在《本草经》中并未说到,在《名医别录》中方见。

古时药材依《周礼》有草木虫石谷五种。其细名未详。疡医中用石胆,雄黄,矾石,皆属于毒药。医和扁鹊虽为名医但其用药也未明。汉文帝时淳于意在《史记传》中举出半夏,苦参,芫华,莨菪,硝石。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举出约二百种。陶弘景时药石增加。在陶以前,扁鹊弟子李当之,吴普著《李氏药录》《吴氏本草》,今全书不可知,从《名医别录》可见一二。

陶弘景所出之《神农本草经》是否神农造,甚可疑,因其内所记多为汉地名。其时与西域交通,为葡萄,胡麻之类均被采录。晋张华博物志》及《神农经》《神农本草》是否与陶书同本也有疑问。想此书与张仲景有关。或是张于原书加入当时地名也不可知。但亦未即为陶书。如《博物志》引《神农本草》鸡卵造琥珀,在今本《本草经》全无。《博物志》记狼毒,巴豆,黎卢,天雄等毒物,及其解毒剂,弘景书则大变其体裁。然今本《本草经》之分法与《博物志》也有相合处,如上药中药等分法是,葛弘之《抱朴子》亦依此分法。故知《本草经》之源甚古。三类者,上药养命,即持续服之无害,反增康健;中药养性,不能常服,疾时用之。下药有毒,只驱病时服之。此可说为普通,剧毒三种。陶书中,上药百二十种,中药百二十种,下药百二十五种,合三百六十五种,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之毒。

陶弘景与葛弘同为道教之信者。葛弘积其炼丹工夫著为《抱朴子》,及其他关于道教书甚多。陶弘景为崇拜葛弘者,但一方亦信佛教,持佛道一致论,陶对于仙药有疑问,比葛弘更进一层,如芝,在《本草经》便不记,因他疑这物果否服之能轻身不老之故。

现存《神农本草经》有陶隐居之体系,因到宋后次序稍改,故多少是原本不得而知。从敦煌所出之《本草经》,知隐居选定是药为七百三十种,其中有名无实者百七十九种,常用者五百五十一种。弘景以前之药数,若依此经,当为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十九,故约定之,当时有五百种,与今日所用之数略同。

中国药品原来多在旧文明的区域,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诸省,但北方的药草含有香气的很少,因为含有香油的植物以南方为多,而这些植物古本草都未著录,自与外国交通后,这些芳香品逐渐加入,如丁香,龙脑,白檀,沉香,茉莉,没药,龙延香,安息香,阿魏,荜菝,白豆蔻等由波斯,交趾,锡兰等处输入。在外国芳香药品输入以前,古时只用椒,兰,比起南方之芳香性植物大有云泥之别,外国药之输入与佛教大有关系;陆由西域,水由南海,输入新植物不少。

三 唐代道教与本草

自与外国交通后,药数增加,高宗显庆四年(西六五九)敕李细述《唐本草》,同年订正为《唐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为陶弘景私撰;至于《新修本草》则为敕修之官版药书,集各地的学者,及各处之药,一一正其异同以定舍取,新增百十四种,药图二十五卷,别附图经七卷,给药物知识一大便利。古时铅与锡每混为一,至是则分别为二,又橙与柚,防葵与狼毒都判别出来。可惜此《新修本草》已佚,不过有二三册残本存在日本而已。唐时信道教的人很多,太宗也信服饵之法,常常至百二十岁翁甄权私第,问长寿法,甄权为著《药性本草》。这时道士明医的很多,医药与道教直分不开,如孙思邈为隐于太白山之学者,著《千金要方》,极有名。此外可注意者为集《本草经》及《新修本草》之遗漏的《本草拾遗》,陈藏器撰,述外国药品的有《海药本草》《胡本草》二书。《胡本草》已佚。

四 宋代之本草

唐以后,药方有变动,蜀孟昶乃造《蜀本草》,宋太祖开宝六年(西九七三年)造《开宝本草》,距《唐本草》已四百年,药数增加九百八十三种,新药增百三十三种。此后八十年,仁宗嘉祐间敕撰《嘉祐补注本草》,药数至千八十二种之多,因为数目很多,图形错杂,原物形态难知,仁宗又特选《图经本草》,谓天下郡县,就所产地描图上进,现行之《本草纲目》插图恐怕是以基于《图经本草》而作的《证类本草》为的本的。从《纲目》的图与《证类本草》比较,其中已有多少差异,将《证类》与《图经》较,也有多少不同,现存《图经本草》恐非旧观。

宋徽宗善画,好道,故对于本草之趣味恐怕很浓。大观间蜀医唐慎微献《证类本草》,朝廷名之为《大观本草》,付梓刊行。政和间又校正刊行,称为《政和本草》,名异而实同。为今存本草之最古刊本。此本草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之母本,多存古代药名,慎微之功可谓至巨,此本有大德本与泰和本两种,今多为泰和本。

五 明清之本草

宋以后,本草书有名者甚少,变药物学,处方学为医术之理论,而忘却本草之真意,采药者当时少,于本草之进步当然有碍。一方,医学之理论渐离道家之说而就近儒家,与真药之接触少,而多理论。又“本草”成为广义,如《食物本草》《救荒本草》,出现于明代,全失本草之原义,有博物学之意。李时珍之分类亦受此时代学术倾向之影响。在明代可特记之书还有《庚辛玉册》,此书为宁献王于宣德年中编成;与医用全别,乃为册炉之用,其中分金石,灵苗,灵植,羽毛,鳞甲,饮馔,鼎器七部,列举五百四十一种药名。

李时珍之《本草纲目》,起嘉靖三十一年,迄万历六年(一五五二—一五七八年)至三十六年,集药千八百九十二种,全五十二卷,分十六部。时珍分无机性之药为水,火,土,金,石。植物性为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性为虫,鳞,介,禽,兽,人。更分细目,如草木部,有山草,芳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区分明了,甚便检阅。

自李书出后,曾有种种本草,但皆偏之处方及理论,于药物无研究。惟李中立之《本草元始》实就本草精神而作,为明清之际之特出。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吴其濬本《本草纲目》,作《植物名实图考》,除药用植物外,并及各种,详加考证,所得约千八百种,为植物学上之大著。

现在中国药物共有二千五百九十六种,分类如下:

六十七种,天水十三,地水三十,其它水二十四;火三十一种;土七十九种;金三十九种;玉十四种;石九十九种;草六百二十种;谷八十八种;菜百四十五种;果百六十六种;木百三十九种;藤二十五种;花三十一种;服器百二十七种(此类最可笑:如病人衣,孝子衫等是);虫百三十九种;鳞百十一种;介三十三种;禽九十一种;兽百十一种;人三十五种(阴mao,肉,头垢,月水,牙,阳属,木乃伊等,计二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