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
佛自扫地
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在别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到鼓浪屿日光岩,去方便闭关了。时期大约颇长久,怕不能时时会到,所以特地发心来和诸位叙谈叙谈。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七佛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天津李叔同故居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印光法师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习劳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劳动的故事: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汲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的例,都足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李叔同书法——以戒为师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诸位如果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就以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国王和诸天人来礼拜,我们都可端坐而受。你们知道这道理么?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
以上四项,是出家人最当注意的,别的我也不多说了。我不久就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歉的。但我还想在关内讲讲律,每星期约讲三四次,诸位碰到例假,不妨来听听!
今天得和诸位见面,我非常高兴。我只希望诸位把我所讲的四项,牢记在心,作为永久的纪念!
时间讲得很久了,费诸位的神。抱歉!抱歉!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6年2月讲于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
为法舍身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个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鬼再说后半偈,罗刹鬼不肯。婆罗门力求,罗刹鬼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鬼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龙门石窟佛像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鬼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鬼吃。罗刹鬼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鬼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鬼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地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芯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地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甚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
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地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8年3月13日于泉州开元寺慈儿院所作的讲演)
佛法非厌世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南海观世音菩萨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智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莫高窟佛像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李叔同书法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李叔同书法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做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做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做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
李叔同书法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唯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本文原名《佛法十疑略释》,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27日讲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无常之苦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一点来说,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见解。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义,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个名词,就这么讲,那么说,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名词,这些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现在分别来解说: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如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彻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这是不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须先知道有病,才肯请医生诊治,病才会除去,身体就恢复健康一样。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李叔同书法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哪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样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得到这顶点的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出世”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的,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因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地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么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种种条件产生的,这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纠正过来不可。
(选自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
命有终时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记。
第一章 绪言
弘一法师遗墨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第三章 临终时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生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
弘一大师安然离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第四章 经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唯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第五章 荐亡等事
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法师文钞》中屡斥诫之,谓其唯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莫大之利矣。
如请僧众念佛时,家族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弘一法师舍利塔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
第六章 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津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
第七章 结语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3年1月在厦门妙释寺的演讲)
改习惯
扫码分享电子版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
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
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
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于改正习惯。数月以来,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诸公。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不必尽依此数条,尽可随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
弘一法师在俗时留影
学律诸道侣,已改正习惯,有七条。
一、食不言。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时食。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后来学者亦尔。遂成定例。
三、衣服朴素整齐。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
五、不闲谈。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六、不阅报。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七、常劳动。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做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习惯,共有七条。
尚有近来特实行改正之二条,亦附列于下:
一、食碗所剩饭粒。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呵斥之。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
二、坐时注意威仪。垂足坐时双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时,已改此习惯。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总之,学律诸道侣,改正习惯时,皆由自己发心。决无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3年在泉州承天寺所讲)
出家与素食
一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有一点不同。我国旧有的地方,例如出家与素食,不明了,不习惯的人对此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
(一)“出家”: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特别是儒家对它误解最大。在国内,每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成什么社会?这是严重的误会,我常比喻说:如教师们教学生,那里教人人当教员去,成为教员的世界吗?这点在菲岛,不大会误会的,因为到处看得到的神父、修女,他们也是出家,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少部分,并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要当神父、修女。学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绝不因大家学佛,就会毁灭人类社会。不过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顶好是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李叔同出家留影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当心,堕落得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勤苦修行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这样制度。有许多科学哲学家,为了学业,守独身主义,不为家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世界欲累,而专心一意地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别的勤苦,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为出家事,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有碍佛教。有的人,一学佛教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误会了,也把其他人都吓住而不敢来学佛。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要不得。应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清晨的寺院
与出家有关,附带说到两点,有的人看到佛寺广大庄严、清净幽美,于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来供养,无须做工,坐享清福,如流传的“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之类,就是此种谬说,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进,自己修行时“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对信徒说法,应该四处游化,出去宣扬真理,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众生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难得,所为僧宝,哪里是什么事都不做,坐享现成,坐等施主们来供养,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尽出家人责任者少,所以社会有此误会吧!
有些反对佛教的人,说出家人什么都不做,为寄生社会的消费者,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人不一定要从事农、工、商的工作,当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其他自由职业,也能说是消费者吗?出家人不是没有事做,过着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进,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导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众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大利益,怎能说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师,可说是广义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说,出家人清闲,或说出家人寄生消费,都不对。真正出家并不如此,应该并不清闲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报施主之恩。
(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会说:“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泰国或者我国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儿女感觉讨厌,以为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小乘呢!
李叔同绘画作品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有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选自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
二
关于食物之事,略陈拙见如下,乞为转陈执务者,为感!
依律,食物亦名曰药,以其能调和四大,令获康健,俾能精进办道。但贪嗜甘美之物,律所深呵。常食昂价之品,尤为失福。故以价廉而适于卫生之物最为合宜也。
豆类,含有蛋白质,为最重要之滋养品。但亦不能多食,多食则不消化(与常人食补药者同,须以少量而每日食之,但不可一次多量,若过量者,反致增疾)。
蔬菜之类,且就本寺现有者言之。
菠菜,为菜中之王,含有铁质及四种维他命,为滋补最良之品。
白萝卜(俗称菜头)亦甚能滋补。红萝卜亦然。
白菜,亦甚佳(或白色或绿色皆佳)。
若芥菜、雪里红,则性稍燥,不可常食。
花生,含有油质,食之有益(但不可多食)。
且以拙见言之,菜食一盂之中,约以蔬菜占五分之四,豆类及花生等占五分之一,乃为适宜也。
近来本寺送与朽人之菜食,其中豆类太多,蔬菜太少,未能调和,故陈拙见,以备采择。
再者,前朽人云,不愿食菜心及冬笋者,因其价昂而不食,非因齿力不足也。菜心与白菜相似,而价昂数倍。冬笋价极昂,西医谓其未含有何种之滋养质也。
又香菇亦不宜为常食品,明莲池大师曾力诫之。
煮豆类、花生及蔬菜之汤,亦不可弃,其中含有多份之滋养料。倘弃其汤,而唯食其质,犹如服中国药者,弃其药汤而唯食其药渣也。
朽人齿力尚健,以刀切蔬菜时,不妨切大块,咀嚼甚易也。
以上种种拙见,乞为执务者讲解其义,令彼了知,至用感谢。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9年写给林奉若的信)
忏悔与免灾
印造经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时何处,足以适用此种植福之举,特为研究,以便力行。今谨约述如次:
一、祝寿
生本无生,无生而生。法身寿算,本来无有限量。其现在幻躯,乃从业报中来。报尽便休,无异昙花一现,何寿之足云?今为随顺俗情故,姑且开此祝寿方便门。
凡自己家中,或长者,或侪辈,或自身,举行祝典时,切勿杀生宴客,浪掷金钱,妄造怨业。亦勿贪恋无足重轻之虚誉,征文征诗,接收过情之称许。作此虚文,对众即为欺饰,问心适足惭汗。以故莫善于扫除一切俗尚,而从事于印造经像(有力则刻经造像,无力则写经画像)。仰以报四重恩,俯以济三途苦。既能获无量福庆,又可留永久记念。此种胜举,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样与多众看。若亲戚朋友家举行庆祝时,亦劝准此行之,为造胜福。双方所得功德,不可称量。
二、贺喜
一念妄动,而起欲爱。于本空中,幻出色身。终此天年,但见百苦交煎,诸怨环逼。闻法而觉醒者,方惭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足云?夫妻父子,无非夙债牵缠。安富尊荣,尽是生埋境界。是以觉王眼底,在在可悲。今为多方汲引故,姑且开此贺喜方便门。
凡男娶女嫁时,生儿育女时,职位升迁时,新屋落成时,公司行号开张时,凡百营业获利时,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认为欢喜之事,事而在己,应省下欢喜钱财,作此刻经造像之殊胜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贺者,宜预向声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范围内事,为多众示范。由知识阶级开此风气,转移俗尚,响应至捷而至宏远,可以断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机利导,免作无谓之举,省下金钱,作此自他兼益之图。
三、免灾
天灾人祸,无代蔑有。灾分大小,胥由一切众生别业、同业,感召而至。“灾(災)”字从水从火,示其来势猛烈,有一发而不易收拾之概。灾殃之种别,若刀兵,若瘟疫,若饥馑,若牢狱,若洪水为患,田庐淹没,若大地震裂,城邑为陷;此外如毁灭一切所有之风灾、火灾,以及其他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惨之结果,皆得以灾祸之名目括之。触目而惊心,思患而预防。讲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缓。今为饶益一切有情故,特别开此免灾方便门。
金陵刻经处所刻佛经
无论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种种因境而生之特异灾厄,以及刀兵、寇盗、疫疠、火患、牢狱,与多生怨对,寻仇报复之一切祸灾。或为父母师长,及诸眷属,与诸戚友,祈祷免祸。或为并世而生之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代为祈祷免祸。或为过现未来四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代为祈祷免祸。其最实际最有效之胜举,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第一美举。是何为者?以十方三世诸佛,悯念众生故。三界灾厄,唯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诚宏法之人,与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愿,默相感通故。
祈福
四、祈求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不动道场中,本来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驰求之有?今为多众劝进故,特别开此祈求方便门。
凡为自己,及六亲眷属之忧年寿短促者求延寿,为子嗣艰难者求诞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释,营业之求顺遂,一切作为之求如意(但有伤道德之行为及职业,与佛道不相应故,均在屏除之例),求国内平和,求世界平和,求现在未来一切法界众生回心向善、离诸魔难,以至一切闻法之人,求增长智慧,求证念佛三昧,求临终时无诸苦厄,心不颠倒,往生极乐。皆宜作此写经印经造像画像功德。至诚祈祷,终能一一满其所愿。
五、忏悔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云:“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忏悔方便门。
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经笺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了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最有效。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若代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
六、荐拔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能养而亲不在。”此普天下为子女者,对于父母养育之恩,酬报无从,而抱无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躯体虽殁,尚有不与躯体俱殁者在,是何物?曰灵性是。此灵性者,舍身受身,被夙业所驱,重处偏堕,自难作主,循环往复,三途六趣。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岂得留恋。善哉!莲池大师有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报亲恩者,当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现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无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方便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彻底酬报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沦六道故,视六道众生皆父母,作六道众生未度尽时誓不成佛想。无论先觉后觉,人人皆有一亲恩未报之大事因缘在。今求浅近易行故,特别开此荐拔方便门。
凡值父母丧亡,或亡后七七记念、一周年记念,以至数周年、无数周年记念,或死期,或诞辰,或冥寿,作诸记念,皆宜举行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与其他一切平辈、幼辈,亦宜作此功德,以资冥福。若亲戚朋友丧亡之时,亦宜以此类宏法功德,代却一切无益之礼数。其所获功德,至无限量。
以上所述,不过仅就大概言之。此外植福机会,不胜枚举。欲悉其详,广诵一切经典自知。
(本文节选自《印造经像之机会》)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一
质平仁弟:
来函,诵悉。日本留学生向来如是。虽亦有成绩佳良者,然大半为日人做殿军或并殿军之资格而无之。故日人说起留学生辄做滑稽讪笑之态。不佞居东八年,固习见不鲜矣。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必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气。但现在宜注意者如下:
(一)宜重卫生,俾免中途辍学(习音乐者,非身体健壮之人不易进步。专运动五指及脑,他处不运动则易致疾。故每日宜为适当之休息及应有之娱乐、适度之运动。又宜早眠早起,食后宜休息一小时,不可即弹琴)。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
(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留学界品类尤杂,最宜谨慎)。
李叔同致刘质平书札
(四)勿躐等急进(吾人求学须从常规,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矣)。
(五)勿心浮气躁(学稍有得,即深自矜夸;或学而不进,即生厌烦心,或抱悲观,皆不可。必须心气平定,不急进,不间断。日久自有适当之成绩)。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据余一人之所见,确系如此,未知君以为如何)。
附录格言数则呈阅。
不佞近来颇有志于修养,但言易行难,能持久不变尤难,如何如何?
今秋因经先生★★★经先生:即经亨颐,当时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坚留,情不可却,南京之兼职似可脱离。君暇时乞代购(マソドリソ)★★★即曼陀玲。◆◆◆弦E二根、A二根、D三根、G二根,封入信内寄下。六七日内拟汇款五圆存尊处,尚有他物乞代购也。君如须在沪杭购物,不佞可以代办,望勿客气,随时函达可也。
君在校师何人?望示知。听音乐会之演奏,有何感动?此不佞所愿闻者也。此复,即颂旅吉。
李婴
八月十九日
门先生★★★门先生:李叔同留学时的友人。◆◆◆乞为致意,他日稍暇,当作书奉候。并谓现在不佞求学不得,如行夜路,视门先生如在天上矣。
(本文为李叔同1916年在杭州写给学生刘质平的信)
二
质平仁弟足下:
来书诵悉。《菜根谭》及M经,前已收到,曾致复片,计已查收。官费事可由君访察他人补官费之经过情形,由君作函寄来。上款写经、夏二先生及不佞三人,函内详述他省补费之办法。此函寄至不佞处,由不佞与经、夏二先生商酌可也。君在东言行谨慎,甚佳。交友不可勉强,宁无友,不可交寻常之友(或不尽然),虽无损于我,亦徒往来酬酢,作无谓之谈话,周旋消费力学之时间耳。门先生忠厚长者,可以为君之友人。此外不再交友,亦无妨碍。始亲终疏,反致怨尤,故不如于始不亲之为佳也。不佞前致君函有应注意者数条,宜常阅之。又格言数则,亦不可忘。不佞无他高见,唯望君按部就班用功,不求近效。进太锐者恐难持久。不可心太高,心高是灰心之根源也。心倘不定,可以习静坐法。入手虽难,然行之有恒,自可入门(君有崇信之宗教,信仰之尤善,佛、伊、耶皆可)。音乐书前日已挂号寄奉。附一函乞转交门先生。此复,即颂近佳!
三
质平仁弟:
昨上一函一片,计达览。请补官费之事,不佞再四斟酌,恐难如愿。不佞与夏先生素不与官厅相识,只可推此事于经先生。经先生多忙,能否专为此事往返奔走,亦未可知。即能任劳力谋,成否亦在未可知之数(总而言之,求人甚难)。此中困难情形,可以意料及之也。
君之家庭助君学费,大约可至何时?如君学费断绝,困难之时,不佞可以量力助君,但不佞窭★★★窭:即贫穷之意。◆◆◆人也,必须无意外之变,乃可如愿。因学校薪水领不到时,即无可设法。今将详细之情形述之如下:
不佞现每月入薪水百零五圆。
出款:
上海家用四十圆,年节另加。
天津家用二十五圆,年节另加。
自己食用十圆。
自己零用五圆。
自己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圆。
如依是正确计算,严守此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二十圆。
此二十圆即可以作君学费用。中国留学生往往学费甚多,但日本学生每月有二十圆已可敷用。不买书、买物、交际游览,可以省钱许多。将来不佞之薪水,大约有减无增。但再减去五圆,仍无大妨碍(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节省)。如再多减,则觉困难矣。
又不佞家无恒产,专恃薪水养家,如患大病不能任职,或由学校辞职,或因时局不能发薪水,倘有此种变故,即无法可设也。以上所述,为不佞个人之情形。
倘以后由不佞助君学费,有下列数条,必须由君承认乃可实行。
(一)此款系以我辈之交谊,赠君用之,并非借贷与君。因不佞向不喜与人通借贷也。故此款君受之,将来不必偿还。
(二)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家庭如追问,可云有人如此而已,万不可提出姓名。
(三)赠款期限,从君之家族不给学费时起,至毕业时止。但如有前述之变故,则不能赠款(如减薪水太多,则赠款亦须减少)。
(四)君须听从不佞之意见,不可违背。不佞并无他意,但愿君按部就班用功,无太过不及。注重卫生,俾可学成有获,不致半途中止也。君之心高气浮是第一障碍物(自杀之事不可再想),必痛除。
以上所说之情形,望君详细思索,写回信复我。助学费事,不佞不敢向他人言,因他人以诚意待人者少也,即有装面子暂时敷衍者,亦将久而生厌,焉能持久?君之家族尚不能尽力助君,何况外人乎?若不佞近来颇明天理,愿依天理行事,望君勿以常人之情推测不佞可也。此颂近佳!
李婴
此函阅后焚去。
四
致刘质平(遗嘱)
质平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也。谨达,不宣。
音启
(一九四二年十月)
欲得米谷,必先种田
一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
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东汉白马寺
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二)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
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柢。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于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乘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
玄奘法师雕像
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柢也。
唐中叶后衰。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
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
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
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禅宗六祖慧能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
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
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李叔同书法
(本文原名《佛法宗派大概》,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28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讲演)
二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按: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1)人天教
(2)小乘教
(3)大乘法相教
(4)大乘破相教
(5)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唯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1)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2)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3)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李叔同书法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1)杀生
(2)偷盗
(3)邪淫
(4)妄言
(5)两舌
(6)恶口
(7)绮语
(8)悭贪
(9)瞋恚
(10)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1)杀生……短命、多病
(2)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3)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4)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5)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6)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7)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8)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9)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为于他之所恼害
(10)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1)不杀生、救护生命
(2)不偷盗、给施资财
(3)不邪淫、遵修梵行
(4)不妄言、说诚实言
(5)不两舌、和合彼此
(6)不恶口、善言安慰
(7)不绮语、作利益语
(8)不悭贪、常怀舍心
(9)不瞋恚、恒生慈悯
(10)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李叔同书法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唯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本文原名《佛法学习初步》,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29日讲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三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李叔同绘画作品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1)大智心:不着我相。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2)大愿心:广修善行。
(3)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李叔同书法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弘一法师之《佛法之简易修持法》,讲于永春桃源殿)
至人行事,所见独真
一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边,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量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敬本诸经所说,略举十大利益。谨用浅文,诠次如下:
(一)从前所做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贪嗔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通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做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嗔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悭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嗔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征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经像,预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
四大金刚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盖为我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况乎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扰,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灭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追做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间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后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哉!
李叔同书法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谤语,扬人恶事,暴人短处,称快一时者,殁后沉沦百劫,惨苦万状,备受一切恶报。一旦出生人间,因缘恶劣,任至何地,动遭厌恶,任作何事都无结果。而宏扬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报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净三业,作写经画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经造像功德,所得胜福不可称量。现在一切受大众欢敬之人,原从夙生宏法功德中来。往后一切令大众欢敬之人,实从现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荆得刺,栽莲得藕,一一后果,胥由自艺也。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夙生吝于教导,以及肆口谤法,肆意毁谤有德之人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蠢愚无知报。夙生为贪口腹,恣杀牲禽,以及曾为渔夫、屠夫、猎户、庖丁,与曾操制造凶器、火器、毒药等权,助成他人凶杀之业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恶疾残废报。夙生贪欲无厌,止知剥人以肥己,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贫穷困厄报。夙生知见狭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饰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浅窄,因循怠惰,倚赖性成,烦恼垢重,怨愤易发,妒忌心深,情欲炽盛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女身报。唯有佛法,善解诸缚。苦海无边,回头即岸;罪山万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经、庄严佛像之无上功德者。过去积罪,自然逐渐铲除;未来胜福,稳教圆满成就。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一切含灵,舍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车转轮。千生万劫,常在梦境,作善不已,罪毕斯升,骄纵忘本,种堕落因。作恶多端,福削寿倾,百千万倍,恶报堪惊。地狱饿鬼,以及畜生,堕三恶道,万劫沉沦,难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业,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轻。诸佛如来,悲悯同深,广为说法,首重摄心。正念无作,离垢超尘。是故印造经像,上契佛心。仅此微愿,已种福因。自是厥后,做再来人。诸福圆具,出类超群。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众,难于摄化。佛言此辈人众,与目连有缘。因遣目连往,全城人众,果皆倾心向化。诸弟子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惊起无数乱蜂,其势汹汹,欲来相犯。目连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当来度汝等。”今此城人众,乃当日群蜂之后身也。因目连曾发一普度之念,故与有缘。种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议之胜果。由此观之,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种子。一一众生皆与我有大缘,一一众生心田中所结无量大数之福果;虽谓此无量大数生生不已之福果,即为播因者道果成熟时期之妙庄严品,亦无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洁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无上法宝,作为脱胎换骨、转凡成圣之种子。吾身即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有大因缘。诸佛愿海胜功德,一一摄于我心中。我愿与佛无差别,诸佛慈愿互相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弘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用现前之大好光阴,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
李叔同所刻印章
(原标题为《印造经像之功德》)
二
所谓我执者,即《圆觉》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也……窃谓吾人办道,能伏我执,已甚不易,何况断除。故莲池大师云:“当今之世,未有能认初果者。夫初果,仪能断见惑,已不可得,逞论其他。”彻悟禅师云:“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故竖出三界,甚难甚难。若持名念佛,横出三界,校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乎?蕅益大师亦云:“尤始妄认有己,何尝实有己哉。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戒净戒,求生净上,功深力到,现前当来,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又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了承当。只深信持戒念佛,自暮地信去。”由是观之,吾人专修净业,不必如彼禅教中人,专恃己力,作意求破我执。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消除。较彼禅教中人专恃己力竖出上界者,其难易,奚啻天渊那!(若现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当来见佛闻法时,见惑即断。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恰。《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诚言如此,所宜深信。)但众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门深入者,有应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随分随力,因病下药,庶乎其不差耳。
李叔同书法
(此文为李叔同1925年写给邓寒香的信)
敬三宝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蕅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敬佛
第二,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附每日诵经时仪式礼佛——多少不拘。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炉香乍热”不是赞佛。
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
第三,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唯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本文系弘一法师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大开元寺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