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雷海宗:由整个战局言,而不偏重任何一个战场,战争的关键可说有两点:一是军需品生产的问题,一是海上交通线与运输线的维持与控制的问题。同盟国因分散全球各地,武力不能集中使用,所以所需的武力远要超过轴心与日本。武力如果只相等,同盟国绝不能制胜,盟国的军需工业必须发展到轴心的几倍,胜利方有把握。同时,又因盟国遍于全球六大洲,互相联系是一个切要的问题。唯一的联系就是海运。轴心与日本若能用潜水艇、袭击舰,与轰炸机,将盟国海上的交通线完全破坏,使盟国不能互相声援,美国就将等于退出战团,英国也不能再照顾非洲与中东,远东的战场陷于完全孤立。在此种情形下,战事就等于结束。苏联与英美失去联络,外援枯竭,就有被纳粹击败的危险,整个的欧洲大陆就成了希特勒的天下。同样的,远东与西太平洋就要成为日本的天下。英国就要朝不保夕,不战败也要饿死。美国就只有孤立西半球,等待轴心五年或十年后的大举进攻。我们想象这个噩梦,是使我们明了海上交通重要的最好方法。情形既然如此,我们对于军需生产与海上交通的两个问题可作一个概括的说明。

欧战初起时,德国的坦克飞机与大炮,超过英法两国总量之合,产量也远超英法。在一切其他的关系之上,这是法国屈服、英国几乎败亡的基本原因。一九四〇年夏秋之际的危机,今日大家多已忘记,真实的消息至今也尚未完全发表,但大概的情形现在已可加以说明。法国屈服,英国由敦克尔克撤退,全部的武器都丢在大陆。英国因武器太少,重武器当初几乎已全部运往法国。大陆撤守,英国本部就整个空虚,坦克车只余几十辆,德国若能冲过海峡,英国就将毫无自卫的力量可言。当时解救英国的,是量少而质精的空军,当年八九十三个月间,德国由空中大事闪击英国。英国空军极力拦击,一日打下几十架德机是常事,有时可打下一二百架。最后德国因损失太重,不愿再继续牺牲,忽然停止进袭,岂知这就救了英国?德国的损失诚然重大,但渺小的英国空军在比例上的损失较德尤为严重。在十月初德国停止进袭的时候,英国的好飞机与好飞行员已经消耗殆尽,德国如再继续一两星期的空中闪击,英国就将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到那时德国就可冲过海峡,占领陆上毫无抵抗能力的英国本土。还记得丘吉尔在事后颂赞皇家空军人员的名句:“自古至今,向来没有如许多的人,对于如许少的人,欠如许大的债。”我们当时听来,以为不过是巧言动人的泛泛称赞,现在我们才知道那是实有所指的由衷之言。若非几百个熟练的飞行员,驾驶着仅有的少数战斗机,勇敢牺牲,四千万的不列颠人民就都要成为纳粹的奴隶!这正如上次大战时一样,当时德国潜艇肆威,有一个时期英国只剩有两星期的食粮,也就在那个紧要关头德国的海底攻势和缓下去,不然英国因全国饥荒就非屈服不可。这是交通线的维持问题,但交通线的维持要靠船只,船只在战时也是主要武器的一种,所以也可说是一个武器的问题。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情形又与欧战初起时相仿佛。英美的海空实力虽大于日本,但能在远东使用的却远小于日本。当时英美若计划较为周密,虽或可延缓各根据地的丧失,但因实力太相悬殊,最后的结果恐怕是一样的。

关于军需生产的情形,今日已大有进步。盟国的生产,以英美为主,美国尤其重要,美国自称为“民主国的兵工厂”并非过言。参战一年以后的美国,所制造的坦克车三万二千辆,两倍于轴心,大炮亦为两倍,飞机的产量四万九千架,已达轴心的两倍半。若将轻重各种武器总合而言,今日美国的产量约与所有轴心国家的产量相等。若将英国与其他盟国也合计在内,盟国的产量与轴心的产量为二与一之比。所可注意的一点,就是轴心与日本的制造能力现在恐怕已达顶点,盟国因空军渐强,时常大规模地轰炸欧陆各地,轴心的产量将来很有降低的可能。但盟国,尤其美国的生产能力正在开始之中,今年的纪录已很可观,明年必有更惊人的表现。但至目前为止,盟国可用的全部机械,尚不足与轴心及日本正面决战。据美国国务卿赫尔最近的声言,德意两国尚有军队五百师,日本尚有八十五师,这将近六百师的军队,大部是配有新式装备的,总的人数在一千万以上,原来没有准备的盟国,想短期间能对付这个大军,诚非易事。最近美国的计划,要在明年一年之内将陆军增至七百五十万;全部都要配有新式的装备,当是不言而喻的。为要达此目的,生产当然仍须大量的增加。同时,这个大军留在新大陆无用,必须运到欧洲、非洲与远东各地,这就又是交通运输的问题了。即或没有敌人的阻挠,把这个庞大的军队,连同全副的装备,运到远近不同与方向不一的海外,也非小可之事。过去一年内,美国运往海外各战场作战的部队,人数达一百万,这个数目虽不算小,但距离足以取胜的目标尚远。所以赫尔最近明白地说,美国最早须至明年年底方有训练完成的足量军队,能与轴心的大军在同等的条件下正面对抗。同时南非总理史末资将军也预示战争非至一九四四年没有结束的希望。

关于海上交通的维持,困难亦甚重大,直到一年前太平洋大战爆发时,英美两国的造船效能,仍抵不过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破坏的程度。所以丘吉尔曾称“大西洋之战”为整个战争的总关键,意即在此。此种局势如不能改进,盟国就非败不可。幸而珍珠港事件曾经给予美国莫大的刺激,军事工业与造船工业突飞猛进,由去年十二月七日到今年十二月七日的一年间,美国造船的吨数为八百万,较被敌人在海上击沉的还多,这是交通线能继续维持的可靠保障。又如最近一年中,英美两国援助苏联的武器,有飞机三千架以上,坦克车四千辆,汽车三万辆,此外尚有货品八十万吨。这一切都须经过轴心海底海面与天空的阻击,始能运达东欧。在此种阻力下,运输量居然如此巨大,可见英美对于海上的控制已有相当的把握。

以上所举武器与运输的两个问题,与各战场都有关系,但对远东战场的印度与中国关系特别密切。中印两国所需的武器军火,很大一部要靠英美的接济,飞机与重武器全部来自英美,远东以及中东最自然的接济路线是由英国本部经地中海而达中东的第一要港赛德,距离只有三千七百英里。但自意大利参战,法国屈服后,地中海的交通线过度危险,等于切断,此后英国就只有航绕南非洲的好望角而达印度洋与红海。由此路而达赛德港,有一万三千英里,达地中海航线的三倍以上,一只船往返一次须要四个月的时间。中东战事二年来的根本困难就在此点。由英国经过地中海而达最近的印度港口孟买,只有六千五百英里,若经南非而达孟买,就有一万两千英里,约有两倍。突尼西亚与第黎波利坦尼亚的轴心势力如能肃清,地中海就可全部畅通,远东战场的局面就必大为改观。

以上所论,是与全球战局有关的两种事实。若个别探讨,可分为西太平洋及东亚大陆的远东战场,与西非北非及欧洲大陆的欧非战场。关于远东战场,近来世人所注意的问题有三:(一)日本有否再度进攻的计划?如有此种计划,其进攻的目标当为何处?(二)同盟国何时方能反攻?开始反攻的地点何在?(三)最后苏联是否将要加入远东战争?关于欧非战场,大家时常思索的问题有二:(一)北非的局面最近是否可以肃清?肃清后下一步的动作如何?(二)苏德前线之前瞻。最后关于整个战局,东西各盟国人士无不特别关心的,尚有一个问题,就是东西两大战场,何者可以先见和平?或东西战事可以同时结束?孰先孰后,其最后影响有何不同?

对以上各问题,或其他与战局有关的任何问题,现在请各位专家发表宏论。

总结

雷海宗:各位专家的意见,可以归结如下。关于远东战场的第一个问题,即日本有否再度进攻的计划,有两种看法:(一)最近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直奔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群岛的位置在新基内亚的东南,较新基内亚或所罗门群岛尤便于切断美澳间的联系线。这可能是日本新动作的方向。(二)日本今日在远东的局势利于防守,而短期间无需再去进攻。美国若想攻击日本,无论北由阿留申群岛,或中间由中太平洋,都甚困难。若由西南太平洋进攻,也有接济艰难与根据地缺乏的严重问题。反之,日本的地位,暂时可说是牢不可破,大可不必再冒重大的损失去发动新的攻势。近日滇缅边界的波动,大概也是属于防御性的。至于许多人常常谈到的打通粤汉线以防海上运输被盟国切断的一点,恐怕也不致实现。打通东亚大陆运输线,需要极大的实力,日本暂时是不愿如此冒险的。况且海上的运输线,目前尚可维持,大陆上的孔道并非绝对的必需。

对于远东战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盟国反攻的问题,有下列的六种意见:(一)所罗门群岛与新基内亚方面的战事甚为重要。日本无论是要维持西南太平洋的既得权益,或继续发展,都必须守此两地。同时,盟国若要在太平洋反攻,两地也是非常重要的立足点。最近两地的战事,可说是盟国反攻的发端。(二)盟国在远东反攻,必由海上开始,因为苏联短期间尚无加入远东战团的可能,中国则因武器缺乏,暂难大规模的进攻。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英美来自海上的反攻。同时,南洋一带也是日本占领区较弱的一环,因为该地一向为殖民地,并无军需工业,天然资源虽甚丰富,日本却不能如意的利用,军需工业不是一蹴可就的。它在南洋所需的武器与军火,仍须由日本本部运来,交通线颇长,危险亦相当的大。日本极想占领澳洲,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澳洲的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日本若能占领,立可加以利用。反之,英美若要反攻,澳洲也是必不可少的起点。可惜珍珠港事件给予美国的损失太大,土伦港的法国海军又一部沦入敌手,加重了英美海军在地中海与大西洋所负的任务,所以南太平洋方面的反攻,一时尚难谈起。(三)与上面的意见性质相近的一种看法,认为英美暂时在海上不易反攻,因而两国所能用于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大部须要用于太平洋既广又长的航线的维持,难以再作进一步的打算。据报载,美国最近方才补足珍珠港所受的损失,而日本的海军则始终并未遭受同等严重的打击,主力尤其并未受损,美国所能用于太平洋的舰队,一时尚难与日本的主力舰队一较雌雄。况且美国若要进攻,日本就处在以逸待劳的优越地位,美国是不能贸然从事的。再者,普通认为可以进攻日本的主要根据地夏威夷群岛,实际距离日本甚远,中间的岛屿又大部已陷敌手,进攻殊非易事。美国若要反攻,以距离言,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比较便利。但阿拉斯加人口稀少,原来也无准备,由美国经由加拿大而达阿境的公路,最近方才筑成。短期间美国在此地也只能防守,进攻还是未来的事。由阿境反攻,尚有天时的困难,冬季的气候过于不利,根本不能有所举动。况且阿留申群岛的一部已被日本占领,这也是将来反攻时的一种阻碍。最后关于美国在海上进攻,还有一个大的危险,将来虽未必实现,但我们却不能闭目不视。美国的主要舰队在大西洋,主要的军事工业也在大西洋岸,若攻日本,舰队与大部的军需品皆须经过巴拿马运河而运往太平洋。巴拿马运河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弱点,大的船舰通过时须开水闸;虽然如此,今日三万五千吨的主力舰若要通过,已经不易,美国最新式的战斗舰吨位四万五千,通过将更感困难。水闸本甚脆弱,易被敌人袭击破坏,一经破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个运河就等于堵塞。况运河的西面,太平洋方面,并无罗列的岛屿,可作前哨,更增加敌人偷袭的机会。这一切都是我们谈到美国由海上反攻日本的问题时,所不能不深切注意的。(四)论到大陆上的反攻,将来当然会实现,实现时当然必由中国。一位专家认为中国沦陷区的日本守军,大部为伪军,将来我们反攻时不会真正的抵抗,在我们的准备成熟时,胜利的反攻是有绝对把握的。(五)但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我们反攻之前,军事与政治仍需要重大的改进,反攻方有把握。政治的改进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政治改进才能增加中国在和会中的发言地位。(六)最后一种看法,认为无论为反攻,或为和会时的地位,经济的改进与各种的经济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东战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苏联是否加入战团,有三种看法:(一)目前无此可能。在纳粹进攻苏联后,日本不由西伯利亚加攻,就是因为它不愿德国在欧洲过度的成功。在去年冬季苏联危急时,日本不北进而南进,这是它第二次放弃攻苏的良机,将来能否再有新的机会,殊难断言。德国攻苏,去年与今年已两次失败,胜利的希望已经消灭,日本再想攻苏恐怕已不可能。(二)与以上略为不同的意见,认为欧洲战事如先结束,苏联为防后患起见,可能不待对方动手,而先自行进攻日本。(三)苏联或想收复南库页岛,如此则非参加远东战事不可。

对于欧非战场的第一个问题,北非战局的问题,有三种意见:(一)目前轴心所守的三大据点的突尼斯,比塞大,第黎波利,都距离西伯利岛甚近,易于接济,英美虽已占有北非的大部,但接济上颇感困难,所以北非的全部肃清仍须相当的时日。十一月间盟国在北非由闪击而得的非常胜利,不能再出现于突尼西亚第黎波利坦尼亚。(二)北非的战事诚然关系重大。轴心与日本的战略本有两点:一是各个击破,一是会师印度。所谓各个击破,是指英、美、中、苏四大盟国而言,尤其着重中苏两国。纳粹如能击败苏联,日本如能击败中国,英美就根本不能再谈反攻,侵略集团的计划就等于成功。所谓会师印度,是将中苏与英美完全隔开,以便于各个击破策略的实现。但侵略集团的两个战略都已失败,同盟国现在已据有由北非至中东而达印度的一块大地,这可说是同盟国的战略区,只要能把稳守住,将来总有办法。同盟国占领北非,对欧洲言,能控制整个地中海,南欧的全部海岸线皆成为可以反攻的目标。纳粹占领法国自由区,就是为要充实南欧的防御;同样的,突尼西亚之战,在轴心也是属于防御性的。再进一步而言,北非的胜利对于全球的战局也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北非至印度间的一线是中苏与英美之间的一个大战略区,将来大规模的反攻都要以此区为枢纽。(三)最后一种意见,叫大家再回想到德苏协定的重要性。德国因顾到苏联的关系,才迟迟地占领巴尔干,始终未强经土耳其而占中东与北非。这是此次大战的大关键。若于战事的初期非洲就被轴心攻取,盟国即将完全丧反攻的机会。

关于西方战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苏联前线的问题,一位专家特别提出讨论(注:指出苏军处境的困难)。对于所谓德国大军被围的一种说法,我们不能过度的乐观。史达林哥勒与窝瓦河与顿河之间的湾曲地,东面为苏军的势力,当无问题。但西北方面,仍在史城的近郊作战。史城的中线,所谓正面,距离河岸五十英里,目前作战的地带尚未达河岸,大概距城不过二三十英里。史城西南面的局势较好,战场约在距城七十至九十英里的地带。总观全局,我们不能说史城之围已经全部解除,更不能说纳粹大军已在苏军的包围中。今后的发展仍然深值得注意。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东西两大战场何者先结束的问题,有四种意见提出:(一)战争是整个的,将来要同时结束。(二)英美因处势不利,由运用方面言,海上的实力较差,所以欧战先结束的可能性较大。届时日本在占领区必定已作相当的开发,准备更加充足,英美进攻,损失必大,但还是无可奈何的事。(三)先纳粹,后日本,已是英美既定的策略,不会变更的。但英国绝不放弃印度与远东的权益,美国对远东历来也富于感情与理想,欧战结束后,两国必全力解决日本。(四)东西战事的结束,孰先孰后,乃是太平洋战事未起时的问题,此后这个问题已是双方的,不是盟国一方所能完全决定。大战的如何结束,要看今后全部战局的如何发展。

****

以上各位专家的意见,都特别指出盟国的困难情形与目前仍有的缺点,可以纠正许多错觉的看法与盲目的乐观,但这绝非对于战事没有把握的意思。轴心与日本的情形,我们虽非完全隔膜,但所知到底不清,实际上它们的困难恐怕比盟国还要加重不知若干倍。盟国今日最少在一方面已处于明显的优势,即是空军。只有空军,虽不能决定一切,但若在双方海陆的力量约略相等的局面下,占有空中绝对优势的一方,就很有取得早期胜利的可能。我们只是不愿心存侥幸,以免懈怠,所以对于空军的情势并未特别提出,一切的推断都根据比较呆板的海军陆军与地势的情形。第一次大战时,同盟国并未想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可以获胜,当初已经建有庞大的空军,准备在一九一九年大举轰炸德国。但在这批武器未得使用时,德国即已投降,盟国现在准备之中的大军,一旦完成,定可取胜,但也未尝没有未及使用时而最后的胜利即已来临的可能。此种可以幸得而不可强求的结局若果实现,当然再好不过,但我们一切的打算与计划却必须建在它不能实现的基础之上!

(原载《当代评论》第三卷第七期,1942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