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的战争、包括机械化的战争在内,即或是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纯文之士,也可想象其大概,若肯作一番抽象的研究,对它大致也可明了。海战对于多数人则是一个难解的现象,对于一个没有在大海上航行经验的人,几乎可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谜。现在太平洋大战已经爆发,海上冲突的消息在报纸上时常见到,将来大规模的决战若果发生,消息必更要丰富复杂。为减少每日阅报时的渺茫之感,我们对于海军的舰种,根据地的意义,要塞战的困难,正面决战的方式,若略作一个外行的探讨,或可不无小补。

海军的主要舰种是战斗舰,又称主力舰。主力舰是海军军力的中坚,是大海战中的决定力量。一般讲来,没有主力舰队,不能对有主力舰的舰队作战,若贸然作战,等于自杀。战斗舰装有钢甲,最厚处可达十四英寸,所以非常坚固,极难击沉。但他因其如此,主力舰代表一笔庞大的投资,一只新式的主力舰需价七八百万金镑。所以即以美国之富,造有一百只主力舰,仍为不可想象的事,实际今日全世界所有的海军国统合起来,不过共有六十只左右,小海军国,如荷兰、比利时、希腊,根本就无此舰种,主力舰不只宝贵,并且制造困难而迟缓。只有高度工业化,技术最精明的国家,才能制造主力舰,即有最理想的技术与原料的条件之下,一年的工夫也造不出一只战斗舰。这与美国每年可造飞机几万架的事实相比,我们就可想象战斗舰的制造是如何的困难了。因为主力舰如此的珍贵,所以绝不轻易出动,更少没有小舰与飞机围护而单独出动,以免遇到不必需的危险。一只战斗舰的吨数,在理论上可以大而无限,十万以至数十万吨的一只大舰,也未尝不可制造。但世界各地海军根据地的设备有一定的限度,过大过重的舰只不能入港或停靠。此外世界上又有海军所必经的几条运河,如巴拿马与苏彝士之类,宽度与深度也有限,过大过重的船舰根本不能通过。这是在事实上限制舰重的两个重要因素。现在各海军国的主力舰,小者在三万吨左右,三万五千吨是标准量,最大四万五千吨,但已是稀罕的海怪了。

一种次要的主力舰,称战斗巡洋舰,装甲较轻,但也设置重炮。轻甲利于航行,每小时的速率可超过三十海里,这是普通的战斗舰所难办到的。但因装甲略轻,沉没的机会较多;以如此贵重之物而多冒击沉的危险,似乎太不合算,所以各国都不愿多造这个舰种。以头等海军国的英国而论,在第二次欧战爆发时,只有战斗巡洋舰三只。一为“胡特号”,本年五月间在大西洋被德国击沉;一为“利巴尔斯号”,在太平洋大战爆发后的第四日即被日本在马来的海外击沉。现在英国只余一只,即“利诺昂号”(“威名号”)。

最后,还有一种新颖的主力舰,就是袖珍战斗舰,由德国创始,现在日本也想仿造,英美对此则仍取怀疑的态度。德国当初因受《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不能制造重吨的军舰,所以才别出心裁制造此种与重巡洋舰吨数相等的小型主力舰,吨重只有一万,但却装有十一英寸口径的大炮,这在主力舰上虽属较小的炮类,但乃巡洋舰上所没有的,巡洋舰上最大的炮不过八英寸口径。袖珍战斗舰的主要目的有二:一,速度高,以便遇到真正的主力舰时可以逃脱;二,火力大,以便遇到速度同等的巡洋舰或驱逐舰时可将它们击沉。袖珍舰的最高速率达二十六海里,略高于多数的主力舰。制造的详细情形,一部仍属秘密,但因尽量减重增力的关系,制造费非常之高。制造一只袖珍舰,平均每舰合价三百七十五万金镑;一只正统主力舰的制造费每吨可低至一百四十五万金镑。以此为准,一只三万吨的普通主力舰与一只一万吨的袖珍舰,在金钱的价值上约略相等,但在作战的价值上袖珍舰显然的落后。“哥拉夫斯比号”袖珍舰,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南美海外被三只火力较差的英国巡洋舰战败的事实,除英国海军传统的悠远与海战技术的高明外,许多海军专家都认为是袖珍舰不可信靠的证据。虽然如此,我们为慎重起见,最好是说英国海军的意外收获,是可以幸致而不可强求的海上非常胜利。反之,三只巡洋舰战败一只真正的主力舰,则可说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第二种重要的作战军舰,就是巡洋舰。巡洋舰的炮火亦甚猛烈,大炮的口径可至八英寸,威力只略次于主力舰。最大的重巡洋舰,排水量可有万吨,速度可达三十三海里。装甲较薄,不能抵御主力舰的重炮,所以在一般情形下,巡洋舰不能单独对主力舰作战,遇到主力舰时,只有利用它航驶的高速度而逃脱。除正式作战外,巡洋舰最大使命为巡行海洋,搜捕敌国的商轮与袭击舰。击败德国一个最大袭击舰,袖珍舰“哥拉夫斯比号”的,就是英国的三艘巡洋舰。较大的商轮队,需要巡洋舰护航。作战时巡洋舰担任前哨工作,搜寻敌舰,并驱逐对方的同类舰只。巡洋舰上往往载有少数的飞机,以便扩大它巡逻范围。没有主力舰的小海军国,必有几只巡洋舰为海军的中坚,否则在海上的地位就不足挂齿了。

第三种军舰是驱逐舰,是战争期间最为忙碌最为劳苦的舰种,吨位小于巡洋舰,但一部的工作与巡洋舰相同,如巡逻,护航等等。它的主要使命是搜寻毁灭敌方的鱼雷艇、潜水艇、商轮,并检查中立国载运违禁品的轮只,驱逐舰上都装有鱼雷是它最重要的武器。小而轻便,速度可高至三十七海里以上。作战时保护主力舰,使不受对方鱼雷或潜艇的攻击。主力舰退守或战败后退时,需要驱逐舰施放鱼雷,驱逐敌舰。驱逐舰没有钢甲,小的舰身与高的速度是它最重要的自卫因素。

第四种,也是最新的一种重要军舰就是航空母舰。在外观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大平甲板的舰面,用途与陆地的飞机场相同。舰面下有机库,平时储藏飞机,要起飞时,先由升降机将飞机运至舰面,舰面的长度可至八百英尺,大型母舰所载的飞机可达六十架。舰面因高出水上,面积又大,所以只能装备很薄的钢甲以免头重脚轻不能航行。一个广大的轻甲场面当然是敌机轰炸的理想目标,所以航空母舰可说只有可怕的进攻武器,自卫的能力甚为薄弱。在作战时,母舰只将子机遣送前方,自己却远处火线之后,免为对方所乘。若遇敌机远来后方轰炸,除自己或仍余有少数飞机可作抵抗外,舰身的防护力全靠高射炮。一个大型的母舰,可装设三十至四十架的高射炮。在作战的大型舰只中,航空母舰算是航率较速的,每小时可超三十海里。

上述的四种军舰,笼统讲来,都算属于大型的,都为作战时所必需,此外两种小型的非常重要的作战单位,就是潜水艇与鱼雷艇。潜水艇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产物,直至第一次大战时才在作战舰种中取得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为袭击敌方的商轮与军舰,德国用它几乎把二十五年前的英国饿毙。潜艇的最大优点,就在它能潜伏水底,一方面可乘敌方不备而进袭,一方面可躲避敌方强大舰只的攻击。潜艇的进攻武器是鱼雷。此外又有小口径的炮与高射炮,为在水面作战或袭击时的武器。潜艇可重至七百吨以上,小型的只二百五十吨。尚有一种袖珍潜艇,只容二人,称双人潜艇,最近日本偷袭夏威夷时曾经使用。英美似乎并无此种最小型的潜艇。潜艇速率不大,潜行时尤慢,普通在十海里以下。一个鱼雷放射出去之后,速度可达每小时四十五海里。但目标若太远,则不准确,并且目标(敌方船舰)随时有改变航行方向的可能。所以潜艇射放鱼雷,普通都在五英里以内,以免射中的机会过少。鱼雷若中的,最多不过是几分钟之内的事。

鱼雷艇是第一次大战时的产物。速度高,可达五十海里,舰身小,长度最多不过七十英尺,所以绰号称为蚊虫军舰。高的速度使它能乘隙袭敌,急转逃脱,小的舰身,使对方的任何武器都不易将它射中。除进袭的鱼雷外,鱼雷艇上又有小口径的炮多架,为自卫之用。因为轻小,水面下的浸没甚低,所以水雷鱼雷都不能伤及鱼雷艇,鱼雷艇的用途与潜水艇相似,袭击轮舰与辅助作战,两者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水底与水面之分。

次要的辅助舰,种类甚多,如运输舰、接济舰、修理舰、布雷艇、扫雷艇等等。顾名思义,各舰种的使命很易明了。其中的一部,往往是由商轮改装的。此外有两种辅助舰,在此次太平洋的大战中,很可能有时会要见于报章的,就是铁甲舰与炮艇。两种都是浅水舰,铁甲舰的主要使命,为向岸上的要塞或其他的陆地目标进攻。舰身装有轻甲,并有一两座相当重的大炮。舰底甚浅,可靠近海岸进攻。航行甚慢,但它等于可以移动的一座炮台,速度的高低无关紧要。炮艇可开入敌方的内河,艇上只装轻炮与机关枪。在攻陷敌方的一地河口要塞后,若再向内进攻,就需要炮艇。清末长江开放之后,日本与欧美各国航行其中的军舰,大半都是炮艇。

舰只的总数与载重的总数,是衡量一个海军大小强弱的标准。但各国舰只之间,也有一个大概的比率,互相之间不能过度的失去平衡,主力舰必须有其他的舰种辅助,否则就行动不便,且易发生危险。所以一个主力舰太多而副力舰不够分配的海军,可说是一个头重脚轻的海军。反之,其他的舰很多而主力舰太弱时,若出动作战,重炮的威力太差,小舰往往是白白的牺牲。例如英国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初,二次欧战爆发时,有主力舰十五艘,巡洋舰五十六艘,驱逐舰一百七十艘,航空母舰六艘,潜水艇六十八艘,鱼雷艇二十五艘。我们若以十为单位,而采四出五入的办法,可说这六种主要舰只的比例是:二,六,一七,一,七,三。这虽不是一个平衡舰队的绝对标准,但海军传统最长的英国的舰种比率,大致可认作一个准绳。增则俱增,减则同减,小有出入还无关系,但不能太随意的武断增减。

重舰,尤其是主力舰,巡洋舰,与驱逐舰三种,以大炮为最要的武器(只驱逐舰有鱼雷,有时与大炮同等的重要)。炮的口径愈大,炮弹重量也愈大,射程也愈远。小舰不能对大舰单独作战,不只因炮力太弱,难以伤及厚甲的大舰,且因射程太短,在根本未能射达大舰时,已先被大舰的远程大炮所击沉。在理论上,这是不可或移的海战原理。但有时也可发生“哥拉夫斯比号”一类的非常事件。“哥拉夫斯比号”上装有十一英寸口径的大炮,三只英国巡洋艇上最大口径的炮为八英寸,多数为六英寸。德舰最远的射程为三万码;英舰为二万九千码,多数的炮只能射到二万五千码。按战理讲,“哥拉夫斯比号”的胜利是无问题的,它的失败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也是使英美海军专家对袖珍战舰根本怀疑的一个主要原因。

海军重炮的射程,最远可达二十英里,约三万五千码。但如此大的距离,瞄准当然难望精确。实际海战时的射程,很少需在十五英里以外,普通仅限于十英里左右。十英里的射程,在训练有素的炮手,可有相当精明的瞄准。

在理论上,海炮可以无限的扩大,正如主力舰的吨数没有绝对的限制一样。但炮愈大,愈难驾驶,射的速率愈低,效力也愈减少。所以今日海上流动大炮的口径,很少超过十六英寸,十八英寸的已为例外。兹将炮弹口径与其相当的重量,列表如下,或可帮助我们要深一层明了炮火的威力的差别:

军舰除本身的力量外,必须有根据地,方能活动自如。被迫在远离根据地的大洋面作战的舰队,是处在极端不利的地位的,一败则无法收拾。一只军舰不能永在海上继续不断地航行,它必须时常回到根据地去修理,加油,补军火,装入食粮。一只军舰若机件发生障碍或受伤后,因根据地太远而不能自力航行全部的归程,就须其他舰只拖曳,这是非常迟缓而不经济的,且给敌舰或敌机一个理想的目标。负伤后因无他舰拖行,或因任何原因不便拖行,附近有根据地时或可勉强自力回航,根据地太远就往往只有沉没了。一国若有满布世界的根据地,它的海军就可任意驶行海上,没有受窘之虞。反之,根据地限于一隅的国家,它的海军也只能在那一隅的附近活动,在平时还可依靠别国的援助,在战时就只有自己的根据地才可信赖。在此方面最占优势的是大英帝国,它在世界的任何海洋都有或大或小的根据地。日本是处在劣势的,因为西北太平洋是它唯一可以自由活动的海面,在他处偷袭或作小规模的袭击当然可以,但大规模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根据地的大小与设备,也很有关系。一般的补充,任何的根据地都可胜任。但修理的工作非常复杂,主力舰修理尤为困难,并非所有的根据地都能负担。能容纳巡洋舰的小港,未必有主力舰停靠休息的场所。在太平洋大战中,珍珠港与新加坡的重要,除地势外,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容纳能够修理主力舰,所以由整个的战略形势上讲,香港,马尼拉,荷印的湾港,关岛,以及其他的岛屿海港,都可丧失,而对英美的海军不致有太大的妨碍。但新加坡若失守,英美的主力舰就不能再在南洋以及整个的西太平洋活动,战局的挽回就需要很艰苦的旋转努力。珍珠港若陷落,美国的海军就只有退回本部的西岸,整个的太平洋就都在日本海军的控制中,连巴拿马运河都要遭受侧击包抄的威胁。这当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局面,但我们故意陈述一种不可能的发展,可叫我们对于根据地的重要与意义更有深刻的认识。

海战,除少数舰只的遭遇战外,可分两类,一为进攻要塞的登陆战,一为两大舰队的海上决战。历史上大的海战都属第二类,但要塞的进攻,在战略上往往也占重要的地位。海岸要塞都装有重炮,对方的海军要强行登陆,实非易事。要塞上的炮位固定不动,所以炮身与炮外的防护可以大量加重而无太笨之感。军舰上的大炮必须顾及重量的支配,所以较陆炮容易被毁。军舰上的地位有限,对于发炮的便利,诸多限制。岸上的炮台则可尽量布置,复杂亦无妨,所以发炮的速率远高于海炮。最后,舰在海上,即或不向前进,也是时刻摆动,发炮的技术无论如何高明,也难十分准确。陆上的炮台稳定不移,炮手若训练纯熟,经验丰富,则对进攻的海军几乎可施百发百中的威胁,因为以上种种的关系,除非进攻的海军有超远射程的大炮,能在陆炮所不能及的海面上向陆地轰击,则很少直接向大的要塞进攻。若贸然进攻,十之九是要吃亏的,所以日本最近虽把新加坡军港所仅有的两只英国主力舰侥幸击沉。但仍不敢向该港直接进击,而取陆路包抄的战略。由此我们又可认识要塞的另一原理。理想的要塞是完全环水的,如珍珠港,否则就必须防备敌人由后路抄袭。后面的布防当然也可设置重炮,机械化部队,以及空军;但敌人也可用同样的武器进攻,两方可能发挥的威力相等,不似海陆对垒时的陆优海劣之势了。这种包抄也往往是由一种登陆行动开始,先选一个没有重炮防守的小据点,靠海的大炮强行登陆,然后向对海优势而对陆劣势或平等的大据点进攻(新加坡实际是一个海岛,但因距马来半岛南端的大陆太近,在战略上等于大陆岸边的一个要塞)。

大海之上的正面决战,两方全部或大部海军出动的大战,在今日海军建造的消耗费,迟缓,与困难情形下,是不易多见的奇观。海战的特点,就是它总是歼灭战,失败的舰队难以得有返回根据地,重新整理,准备再起的机会;一败之后,就要全部或大部沉没海底,远离根据地而战败的舰队是尤难逃此厄运的。一日的海战,可使一个第一等海军国,一降而为海上全无地位的国家。大陆天府的北美合众国,若遭此种打击,仍不失为一个强国。贫瘠岛国的日本或普遍全世海洋而以海军为神经系统的大英帝国,若遇到同样的损失,就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大的舰队多是备而不用,只是可能的威力,而非实际作战的武力。上次大战时英德的两大舰队,始终未曾真正开火。只在北海的雅特兰一役,两大舰队出动,但稍事接触后,两方都因顾忌太多,不约而同地又各自退回本国。假如两个舰队的吨数与火力相等或相差有限时,就都不敢轻易接战。在此种情形下,一般的海战都无主力舰或只有一二主力舰参加,都是两方小分队的遭遇战。反之,如果两个大舰队无论是由于一方的主动,或双方的互相情愿,而对垒作战,在一般情形下,吨数较重,炮力较大的一方可说是有胜利的把握的。如果相形之下,一方在吨数与火力上显处劣势,则绝少陆地上精神战胜物质的可能,劣的一方必定失败。以太平洋的局面而论,英美的海军若能大部移用,当然是对日本处于绝对的优势,可操必胜的左券。但若一日英美真能放心大胆的如此去做,那时的问题将是一个移动摆布与诱敌出战的问题。因为到那时日本的海军主力必坚守本部而死不露面,英美仍难远离根据地向它进攻。除战争策略的巧妙运用,或可诱敌或迫敌出动外,当然经济的压力最后也可能逼得日本孤注一掷而冒险在太平洋的波涛中与英美的优势海军一决雌雄。

海上的大决战有如下棋,军舰是棋子,两方的统帅是棋手。每个统帅都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时刻刻都想先胜一着,或防止对方取胜一着。统帅必须注意对手的每一举动,不只要看他是否威胁自己的舰只,并且要随机应变,随时决定自己所要走的下一步骤。在整个的战役中,统帅总是想抵消对手的动作,同时又想把自己的舰只摆布到有利的地位,但与下棋的一个不大同处,就是统帅没有长时间考虑的机会,他的决断必须敏捷,又须正确,方有制胜的希望。一个大海战的战场,可以拉长到十英里甚至十英里以上。统帅若要指挥自如,必须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每一舰只的所在地位与航行方向,同时又必须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探知对方舰只的态势,实际上这往往是不可能的,不只对方的情形不易清楚地知悉,在火烟太浓或海浪太大时,连自己的舰只有时也不易全部辨清。

但统帅必须竭尽人事。统帅的旗舰上有一个战图室,室中备有一个大棹,棹上布有整个舰队中每一个舰只的地位,航向,与速率的标识,统帅的每一命令,任何属舰的一个报告,以及巡逻舰与飞机由敌方所探来的每一消息,都要在战图室的大棹上登记,有专门训练的人员替统帅在棹上摆画出明晰的图影。每一舰只只知道自己附近的情形,只有统帅总知全局,所以即或一个舰只收到一道好似完全不通的命令,它的舰长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尽力执行,因为一点与全局的看法是当然不同的。统帅总是想要每一只敌舰受尽自己的炮火的控制,否则对方将有一部的舰只可以坦然地向自己方面瞄准射击。

海上的统帅与陆上的统帅有一个大不同处。陆上的统帅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远处绝无危险的后方在策划一切。即在机械战与闪电战的今日,陆军统帅遭遇个人危险的机会仍是微乎其微。海上的统帅却是身处战争火线的中间,所冒的危险与任何的一个士兵完全相同。

虽有战图所供的战影,统帅的责任仍是困难很大的。他属下的每一舰只,时时刻刻在移动,所以战图必须时时刻刻随着变化。一个大舰队中各种舰只都有,各有特殊的任务。巡洋舰是舰队作战时的前哨,往往远布在视线之外。它们要探访对方的情势,又要防止对方探得自己方面的任何消息。巡洋舰的后面是潜水艇,准备攻击偷过巡洋舰前哨线的敌方舰只。真正开火之后,它们往往前去袭击对方的主力舰。在阵势方才摆成时,主力舰在潜艇的后面,大致可说是全阵的中央。在主力舰未开火前,周围都有驱逐舰保护,防止大舰被对方的潜艇袭击。在开火后,驱逐舰须要对抗敌方同类舰只,或用鱼雷进攻各种的敌舰。但当两方的主力舰已接近到有效的射程之内时,驱逐舰必须赶快躲开。因为主力舰上的一炮可把一只驱逐舰打成粉碎。在较远的后方有航空母舰,带有子机,负巡逻侦察与空中进袭的任务。

战事开始时的队形,在战争进行中往往不能全部的保持。在战役开始之前与进行之中,一个舰队间命令与报告的传达非常繁复。无线电传达消息虽然便利,但在海战时用的并不多,一因敌方可以偷听消息,二因无线电机易为炮火损坏,三因消息的传达常有被对方电波扰乱的可能,所以旗语与信号机仍是海战时传达消息的重要工具。距离太远时,消息可用秘密符号的探照灯传达。只有在各种方法都不便或根本不能使用时,才用无线电传达消息。为免除混乱起见,每一舰种,由主力舰以至潜水艇,都各用预定的特殊波度。队形的改变,以及战役中所有的动作,都是由上述几种传达消息的方法去发号实现。

由以上关于海上作战的简单叙述,我们可知那是如何复杂的一种技术。海上统帅的地位与责任,远较陆上统帅为重要,对于结局的胜负,他个人的关系大于陆军统帅。所以如果人事方面太差,一个大的舰队仍可为一个较小的舰队战败,虽然此种可能性并不太大,因为海军的将吏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择的。但在两方统帅的谋略与智力相等,两方军士的训练与士气无甚差别的情势之下,吨数较重炮火较烈的一方,仍是十有九稳的操有胜算。

(原载《当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41年12月29日)